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一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供大家参考。
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
一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破解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发展难点,大力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扩张、素质教育实施三个工作重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统筹城乡教育,扩大教育开放,优化教育环境,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工作目标,朝着创建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一、事业发展与目标完成情况
(一)学前教育:幼儿园1567所,比上年增加59所,在园幼儿273675人,比上年增加22771人;园均规模175人,比上年增加9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5.11%,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超过目标0.11个百分点。
(二)义务教育:小学861所,比上年减少68所;在校生575253人,比上年减少1600人;入学率99.99%,超过目标0.09个百分点;在校生巩固率99.99%,超过目标0.09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率100%,超过目标0.1个百分点;校均规模668人,比上年增加47人。初中349所,比上年增加7所;在校生332399人,比上年增加1172人;入学率99.80%,超过目标0.3个百分点;在校生巩固率99.96%,超过目标0.16个百分点;校均规模952人,比上年减少17人。“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99.34%,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超过目标0.34个百分点。
(三)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134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生149294人,比上年减少4751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5.60%;校均规模1114人,比上年增加6人。高中学校招生82437人,比上年增加2605人。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1.37︰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07%,比上年提高0.75个百分点,超过目标4.07个百分点。
(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学校91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生88341人,比上年减少7918人。其中,职业高中80所,比上年减少5所;在校生80252人,比上年减少6311人;校均规模1003人,超过目标13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生1849人,比上年减少855人。成人中专4所,在校生1684人,比上年增加102人。技工学校6所,比上年减少1所,在校生4556人,比上年减少854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10228人次,超过目标228人次。招收成人高中段学历教育学员3418人,超过目标418人。
(五)高等教育: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7.2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生4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远程教育站点39个,在册生1.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超过目标2个百分点。
(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16770人,比上年增加1360人;学历合格率98.36%,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小学教师30600人,比上年增加555人;学历合格率98.90%,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79.67%,比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初中教师21714人,比上年增加857人;学历合格率98.66%,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73.10%,比上年提高5.2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师10597人,比上年增加106人;学历合格率96.50%,比上年提高1.02百分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含在读)4%,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职业学校教师6531人,比上年增加1369人;学历合格率87.3%,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
(七)教育强镇建设:省市级教育强镇(乡)达到140个(其中省级85个),比上年增加25个,超过目标17个。
(八)示范(重点)学校建设:实施示范幼儿园转级认定,省一级、二级幼儿园分别达到34所、55所。省市级示范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1所、97所,分别比上年增加31所和25所,分别超过目标21所、15所。省市级重点中学达到70所,比上年增加3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22所。省市级示范专业达到50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省级8个),超过目标9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达到35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省级4个),超过目标6个。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分别达到25.75%、38.79%、70.71%、44%。
(九)教育信息装备建设:全市55%的中小学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省教育装备I类标准,创建示范性实验室14个,生均图书增加2册。全市56.6%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50.3%中小学校建有学校网站,67.5%教室建有多媒体平台,生机比达到8.6:1,新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150G,总容量达到5.85T。
(十)教育基本建设:全市新建中小学校舍43.8万m2,超过目标3.8万m2。排除中小学危房5.7万m2,改造破旧房12.4万m2。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出台政策措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确立。
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各地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我市今后四年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务实的政策措施,并对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各县(市、区)认真贯彻《决定》精神,洞头、瓯海、龙湾、鹿城、泰顺、永嘉、平阳、苍南、瑞安等地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并积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呈现三个亮点: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既符合当地发展实际、也有一定前瞻性的教育发展意见或决定。二是政策措施力度大,经费投入增加较为明显。三是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都出台了实实在在的措施。
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幅明显,政府教育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体现。市财政从2005年起设立每年3000万元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到2007年设立每年5000万元以上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每年1350万元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再到2008年将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6000万元,并设立每年500万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至此,市本级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到1.285亿元,市县政府相应配套或设立专项资金。各地也新设多个专项经费,如鹿城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建设教育规划项目;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投入1000万元用于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平阳将投入4亿元完成 3大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此外,《决定》还出台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惠及师生的经费倾斜政策,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大幅提高。
(二)注重培养激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培养培训分层分类推进。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制定实施《温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建立师德考核制度。举办 “大爱至上”暑期师德周培训活动,把“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作为新时期师德修养准则。制定实施《2008—2011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规划》,建立从行政管理人员到教师、幼儿园教师到中职学校教师的分层分类分批轮训计划,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教师素质年”活动,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开展以新课程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原则,支持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教育硕士。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行政干部、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与温州大学签订服务基础教育合作协议,共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温州中学等21所学校被定点为温州大学首批教育实习基地。继续组织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英语骨干教师分赴美国肯恩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培训或攻读硕士学位课程,继续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做好培养教育硕士等六大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大讲坛、网上名师大讲堂、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输推广到全市中小学。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领雁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7094名农村骨干教师。开展新一轮教师支教活动,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轮流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挂职。
长效激励机制基本建成。至2008年,全市已基本形成系统全面、有计划有重点、覆盖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选激励长效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焕发活力。一是构建三层次。通过层层考核,层层竞争,全市已构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班主任),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学科骨干教师三个层次梯队的骨干教师队伍。2008年开展第二届“三坛”评选,499名教师获此殊荣。二是实行三奖励。设立新闻奖教金、师德楷模奖、终身班主任奖,通过多方推荐,多层评价,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中小学教师。2008年开展第二届新闻奖教金、首届师德楷模奖和终身班主任奖评奖工作,三个奖项各确定100名获奖者,奖励每人1万元。三是推出三制度,即中小学校长工作目标考核奖制度、骨干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这三项制度均被写入《决定》。市政府已批转实施《温州市市直学校校长和医院院长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市直学校从2008年试行,有条件的县(市、区)逐步推行。另两个制度均已启动并形成初步方案,待市政府批转实施。开展聘任满5年以上的中学高级教师履职考核,完成581名教师考核工作。表彰省“春蚕”奖、“绿叶”奖获得者共62名,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共304名,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29个、先进个人32名。
教师待遇有了新的提高。各地积极贯彻《决定》精神,努力实现教师同等享受当地公务员津补贴、奖金待遇。洞头自2008年起,教师年终奖金达到公务员的70%,确保到2011年与当地公务员完全相同。瓯海设立总额为1900万元的教师奖励金,泽雅等地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可增加1000元。龙湾设立每年300万元的教师考核奖励专项资金。平阳从2009年1月起,按500元/人/月标准,对在编在岗教师实行考勤考绩奖并列入财政预算。苍南为全县25个欠发达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和班主任设置岗位津贴。泰顺从2008年起,对全县乡(镇)、村中小学校年度考核称职的教师,绩效工资按学校类别分别提高到2000元至5000元。瑞安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教师奖励金。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金制度,2008年共40923人享受补助。落实省政府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政策,全市共40098人享受津贴,人均月增资232元。建立困难教师帮扶中心,帮扶资金由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市慈善总会资助、市总工会资助、市教育局专项资金、社会各界捐赠等组成,为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教师提供及时帮助。
(三)加强规划建设,城乡优质学校群体进一步扩大。
统筹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结构优化。各地继续坚持“新建学校上规模,创全国全省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制定实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建设布局规划,以重点(示范)学校建设为龙头,创建现代化学校;以城镇中心学校建设为重点,优先抓好配套学校建设;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合格学校建设为载体,做好基础薄弱学校和中小学危房破旧校舍改造工作,调整优化学校布局。6月2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温州市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7月25日,市政府批复同意《温州市教育设施(学校)规划》。制定实施《温州市中小学现代化学校标准》,全面启动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鼓励引导学校创建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多措并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深化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全年完成101所农村薄弱学校314个校舍、围墙、绿化人文等改造项目和教学、生活及文体设施设备配置,总投入5800多万元。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农村小学调整改造工程”,采取“并、转、改”等措施,对建制在6个班以下的农村小学进行改造。全市共改造保留学校67所178个项目,改造并入定点学校57所131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331万元,两类改造项目均远远超过2008年计划项目竣工率的省定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制定实施《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合格学校办学标准》,对不能撤并但暂达不到省III类标准化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学校先力争达到市合格学校标准,17所学校达标。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12所学校达标。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169所通过验收。继续推进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配备电脑机房132个、多媒体小平台213个、省市教学光盘4.6万张,通过网络和光盘将名师优质课等资源输送到农村偏远学校。督查落实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0.98万m2的407个项目已全部完工。
克难攻坚,配套学校建设进程加快。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存在的城市改建与配套学校建设不同步、计划资金不落实、拆迁征地不到位、规划与建设不统一等问题,加快配套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及移交。市本级项目完成情况:温州中学新疆部结顶装修;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Ⅱ标段进场施工、Ⅲ标段开标;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Ⅰ、Ⅱ标段主体结顶;温州市实验中学广场校区逸夫楼、图书楼外立面改造工程竣工;温州第二中学海坛校区综合教学楼竣工,黄龙校区三期、体育馆规划总平设计;温州市第八中学迁建工程奠基;温州市第三中学综合楼结顶;温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新校园主体完工;温州市第十一中学校园改造实验楼投入使用、综合楼结顶;温州滨海学校、温州忠义学校建成招生;创办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B区初步建成。县(市、区)项目完成情况:温州市第十六中学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新建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温州市巽山小学迁建完工;开工建设洞头县大门镇中学、龙湾实验中学、瓯海任岩松中学、苍南广播电视大学、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二期工程、洞头职业教育中心;启动永嘉县瓯北高级中学、龙湾职业教育中心、文成县实验小学建设前期工作。
达标创建,教育信息装备建设加强。召开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出台《温州市(2008-2011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实施方案》等,对“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规划和指导。加强中心机房建设,完善温州教育城域网,加快实施以校园网建设为标志的高层次“校校通”工程。完善国家教育部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软件,建成已有117万名学生学籍管理数据的基础数据库。按照《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开展学校信息化达标创建活动,已完成首批290所学校网上申报工作。市电化教育馆获“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我市是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教育工作的意见》,推进全市实验教育。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开展示范实验室创建活动,14个实验室达标。
(四)优质均衡并重,城乡基础教育面貌进一步改观。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作业本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借读费,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全年共免除学生杂费177.4万人1.75亿元,其中免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杂费2958万元;免除学生教科书费1.36亿元。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从每人每年230元提高到300元,初中从330元提高到450元,财政投入增加 1.9亿元。落实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2.7亿元。推进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我市得到省财政以奖代补经费1.907亿元,剩余2.33亿元由各县(市、区)在2008至2009两年内自行化解。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细则》,在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推进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进程。各地积极创新教育集团办学实现方式,推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做法。如平阳把全县118所学校组建为23个教育共同体,实现学校管理经验、学校文化、师资、教科研等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鲜明特色。
规范调整,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加强等级幼儿园管理,以幼儿成长、教师发展、办园质量为核心评估标准,完成96所省市示范幼儿园等级转评认定工作。重新审核民办幼儿园,促其规范办园,提高保教质量。制定实施《关于规范住宅区配套幼儿园管理的意见》(温教小〔2008〕95号),将公建配套幼儿园明确纳入公办体系,提高公办幼儿园比重,调整优化学前教育结构。举行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推进会和集团办园研讨会,力争每个建制镇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并鼓励集团办园,进一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218所,比上年增加8所(公办4所)。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出台扶持政策,对民办乡镇中心幼儿园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给予师资支持和经费补助;已有9个县(市、区)在部分幼儿园实施集团办园。
注重内涵,普通高中质量稳步提高。各地结合城乡建设规划,调整普高学校布局,积极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的普高教育新途径新模式。实施普通高中“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引导各校明确定位,制定实施发展规划。以普高新课程改革实施为抓手,根据通用技术等新增课程开设需要,强化相关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配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各地通过结对帮扶、输出管理、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快农村薄弱普高学校改造,整体提高普高办学水平。2008年,全市高考报名6.75万人,文理科上线41450人,录取39014人,比去年增加1069人,为历年最多。至此,我市高考上线人数已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
关注民生,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教育。扶贫助学实现“应助尽助”。成立“爱心温州·结对助学”活动领导机构,全市已建成政府拨款助学、学校减免助学、社会捐资助学和银行贷款助学,多渠道筹措资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扶贫助学体系,全年资助贫困生37.87万人1.27亿元。14.89万贫困生享受爱心营养餐,投入经费 1621.3万元。19586名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1469万元。开展省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市本级和鹿城、瓯海、龙湾对口支援文成、泰顺、平阳、苍南共195.5万元,41所学校结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基本实现“应读尽读”。市政府批转实施《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试行办法》,就入学条件、学籍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全日制初中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温州滨海学校建成招生。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22.33万人,占全市24.6%,入学率达到99.98%。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主体工程结顶并将于2009年投入使用。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全市“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4%,初步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五)致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优质职教资源盘活扩大。制定《温州市中职教育重点学校、专业建设项目推进方案》,以“扩大办学规模、做强重点专业”为目标,将重点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分年度落实到各地各校。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基地,温州市第三职业中专建设一期红线360亩用地已划定。各地以做大做强职业学校为目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温州市职业中专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师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平阳、泰顺、苍南等地整合当地职教资源,相继成立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专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各地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布局等论证确定重点专业设置,努力形成区域专业特色;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国家省市级实训基地。省市级示范专业分别新增8个、6个,省市级实训基地分别新增4个、7个。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中职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发符合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教材。温州新机电气配套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被评为市首批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教育教学改革进展顺利。全面实施综合学分制,制定《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学分制实施办法》,对学生进行德、智、技、体综合评价,促其全面发展。制定《温州市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地方实验教材开发方案》,按“专业分类、学校捆绑”方式开发地方实验教材,鼓励引导学校按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印发《关于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的通知》,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省首届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获得5个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数的四分之一。通过组织中职学校毕(结 )业生技能鉴定、举办多层次的学生技能比赛,学生专业技能得以强化提高。我市5名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得2个金奖、2个银奖。全市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达到95.7%。
社区成人教育网络完善。推进社区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村(居)一体化,覆盖全市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在全市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建立100所社区学校,在人口较多的村(居)建立社区分校和教学点。印发《温州市合格社区学校标准》和《温州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验收工作。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如专家讲座、文艺比赛汇演等,构建学习型社区。因工作成效显著,瓯海、龙湾被评为第二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继续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2008年招收学员10228人,超额完成年度招生计划,再次荣获市级先进集体。
(六)引导做活做优,民办教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资金扶助,民办教育发展动力增强。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各级各类重点示范民办学校,以及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依照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由当地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奖励民办高校和民办职业学校办学,加大对自建校舍办学的民办职业学校的奖励和补助力度,每培养1名本科、专科毕业生分别补助1000元、800元,培养1名中职毕业生补助600元,补助经费专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各大媒体相继在头版头条或以大篇幅报道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成就和经验。
政策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活力增强。2008年,市政府批转实施《关于温州市民办学校教师依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落实五险一金政策实施意见》,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同等享受“五险一金”待遇,当地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保障民办学校师生在职称评审、升学就业、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权利。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享有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全日制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所得,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继续支持公办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教育凭证等形式引进市场机制,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整体创新民办学校办学、投资、用人机制。
规范引导,民办教育竞争实力增强。推广平阳、瓯海等地选派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任职的做法,有计划地委派公办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帮助和指导民办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文成对办学效益好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参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编制,按比例调配带薪教师和业务校长。开展第二届魅力民校展评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民办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办学,创造特色品牌和质量品牌,提升民办学校市场竞争力。泰顺育才幼儿园等14所民办学校获得市第二届魅力民校称号。全市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分别达到1512所、22所、36所、58所和40所,在校生占同级同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89.21%、6.85%、8.57%、36.54%、30.61%。
(八)倡导高质轻负,素质教育实施成效进一步彰显。
学校德育工作得到改进和加强。各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开展第七轮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第三批德育特色学校、禁毒教育“五星级”学校创建活动,分别有40所、25所、16所学校通过评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以民办学校、职业学校为重点的校风建设。通过举行读书活动、关工委讲师团报告会、“中小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 等活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精神。根据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开展“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教育活动、第二批心理健康教育等级站评估等,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类课程改革得到推进和深化。继续抓住课程、课堂、课外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上,加快研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高中选修课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丰富、完善、有特色的选修课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实施学分管理,设置8大领域17个科目供学生选修。地方课程《台风知识读本》荣获省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一等奖(全省仅3个)。在课堂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温州中学探究性教学、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得到总结推广。在温州市第十九中学等3所学校推行“异步教学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进“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深化“三法”(教法、学法、考法)研究,充分发挥“三样本”(样本校、样本课、样本卷)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推进“书包减轻,作业减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在课外活动上,鼓励学生实践基地等校内外机构面向学生开放场所,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召开少年科学院家庭实验室现场会,总结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做法和经验。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重视和提升。各地广泛组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等活动,举办吃苦磨练夏令营、科普夏令营等。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督查制度,督促各地各校配备检测器材,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工作。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制定《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标准》(试行)》和《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督导评估办法》,启动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制定实施《温州市中小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竞赛获奖奖励办法》,奖励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所在学校。启动“小数学家”培养计划,每年评选“小数学家”30名,选拔和培养具有数学潜质的学生。开展市首批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成功创建11所。龙湾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11个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之一。温州中学力克800余支参赛队伍,获得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唯一金奖。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我市60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4个。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瑞安实验小学学生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和茅以升少年科学奖;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获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学校获团体最高奖。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生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成为本届省内唯一一名初中生获奖者。瑞安市安阳二中学生荣获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在第九届省重点中学运动会中,温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瑞安中学分获团体总分第一、第三和第五的优异成绩。在全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中,我市30幅学生作品获一等奖。选送5所学校参加省首届中小学生舞蹈节活动,获8个一等奖,市教育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考试评价改革得到推进和深化。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小学、初中入学实行公示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首次统一实施网上阅卷,完成全市近9万考生的44万份考卷评阅,查错率为零。改革调整200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增加三套自选项目,给与学生更大选择空间。高中阶段招生深化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改革。重点中学招生继续实行部分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的办法,分配总量由去年的20%提高到32%。做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学校“综合学分制”评价改革工作。
(九)注重内涵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高校学科专业水平显著提高。组织开展市级精品课程评审,共有31个本(专)科入选,已由市政府公布并奖励每个入选课程3万元。完成首批市级重点建设专业评估验收,通过验收的学校将获得每个专业15万元的建设经费。温州医学院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1个项目923.9万元,并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第二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全省仅两个),此外,瞿佳等完成的科研项目“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该校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我省2008年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单位。温州大学凭借在体育社会研究、企业体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加合作班开班。
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在温高校布点相对集中、位置相近的优势,支持高校之间进一步创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机制,努力实现高校师资互聘,专业互通,学分互认,教改互动,公共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制定印发《温州市高教园区师资共享方案》,努力实现各高校在名师名家骨干教师、教师互聘、实践实验教学师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发挥园区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工作积极稳妥推进。2008年是奥运年,我局协调各高校全力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平稳度过。努力办好由我局负责牵头的市委政府2008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事。5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温州医学院成立。举办首届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举行赴四川灾区心理辅导老师专题报告会,开展首届市级优秀辅导员评比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通全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建立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成功举办市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召开远程教育协会换届选举会议,切实加强远程教育站点的规范管理。
(十)拓宽发展空间,区域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亮点纷呈。进一步规范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管理,在继续办好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加拿大高中班、温州中学国际部、温州第二中学国际部、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中澳部和瓯海中学中澳班等合作项目基础上,努力探索教育国际交流新路子,在外籍教师引进、课程教材建设、教育项目合作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市教育局与美国肯恩大学结成教育创新伙伴关系,启动硕士培养、外教输送、本科生选拔等教育合作项目,年内双方已就温州外国语学校和龙湾中学开设为期3年的中美ESL高中英语课程班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举办温州市教育局和雷丁大学友好交流合作十周年庆祝活动,双方合作为我市已培养近200名英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功承办“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继续组织中学生赴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夏令营活动,鼓励有条件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之路。温州市实验中学和温州市实验小学联合举办国际班,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首个专招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籍学生的国际班。
国内教育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继续实施与东北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选派访问学者、骨干教师研修、教育科研合作和教育信息化资助等合作项目;做好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培养中小学骨干校长和教师教育培训者,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远程教育,与北京大学合作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等项目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订协议,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赴该校进修。
(十一)坚持依法治教,教育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
教育经费管理逐步规范。加强预算决算管理,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加大教育经费监管力度,特别对基建经费严格按程序审批。推进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施“校财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制定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和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收支两条线”规定,开展义务教育经费、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全市推广洞头、永嘉、泰顺的做法。严格执行公办高中“三限”政策,严格规范公民办职业高中按成本、幼儿园按等级收费制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校务公开、收费公示等制度。
学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家校联系,向家长发放“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意见征询书,征集意见建议8.9万条。推进“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创建工作,全市“平安校园”达标率达98.2%,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35所、44所,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8.5%,超额完成生态市建设任务指标。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健全校园保安队伍,加大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手足口病防控中,及时要求托幼机构、小学建立晨检及日报告制度;针对麻疹病情上升趋势,开展“儿童预防接种证”彻查工作,均未出现疫情。通过开展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举行第1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不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7所。
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为契机,打造“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建立机关干部蹲点调研制度。做好66件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建立健全2008—2012年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完善基建项目、校服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保廉监督机制,妥善处理收费、招生、考风考纪等信访问题,认真做好“涉奥信访和维稳百日行动”期间群众上访排摸工作。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重品行、讲操守、增本领、转作风”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我市教育系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举行“与爱同在”赈灾义演,为灾区捐款6646.2万元,局机关和直属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60.6万元,帮助灾区师生重建校园。
教育督导考核力度加大。继续完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制度。加强督学队伍和督导机构建设,完成第八届省督学人选推荐和第二届市政府兼职督学增补工作。完善督导制度,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和教育督导公报制度。突出督政,扎实推进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平阳通过省级教育强县评估,龙湾在我市率先实现省级教育强镇全覆盖,泰顺7个乡镇通过市级教育强镇评估验收、取得历史性突破,永嘉投入1600万元用于教育强镇和示范学校创建、10个乡镇通过强镇评估……今年成为我市教育强镇新增最多的一年。强化督学,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通过示范学校和重点中学评估、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等,督促指导学校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平阳、瑞安、永嘉、泰顺分别新增示范学校12所、11所、5所、5所,成绩突出。
教育宣传载体不断丰富。总结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经验与成就,结合温州教育史馆筹备,开展 “30年教育历程”大事评选和摄影、征文比赛等纪念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合唱活动获总分第一。继续加强与本地报纸、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报等市内外媒体合作,分别策划开展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教师节专题演出、助学义演等系列专题宣传。召开全市教育宣传信息工作会议,建立信息员制度,促进宣传信息工作的及时有效性。在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文明办网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中,温州教育网被评为“十佳”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三、存在问题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已成为温州教育的基本矛盾。教育工作重心正在实现从解决“读书难”问题向满足“读好书”需求、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移。如何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如何实现统筹兼顾,推进城乡教育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破解技工荒;如何进一步提高师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都已经成为日益突出并亟待我们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温州市 工作总结 教育局 【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