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4年写材料不要过度包装

时间:2024-08-09 20:00:02  阅读:

材料不要过度包装成文清明过后,新茶上市。随着销售行情看涨,市场监管部门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的查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日,我在网上看到多起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例,并由此注意到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先后发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写材料不要过度包装,供大家参考。

2024年写材料不要过度包装

材料不要过度包装

成    文


清明过后,新茶上市。随着销售行情看涨,市场监管部门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的查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日,我在网上看到多起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例,并由此注意到2021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先后发布了食品和化妆品、生鲜食用农产品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我的文章多数是就着浓茶写出来的,这让我不由自主地从茶叶的过度包装联想到文章的过度包装。

在市场流通中,包装具有保护和美化商品、方便储运、引导消费等作用。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迎合一些消费者好面子、爱攀比的心理,许多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考究、越来越复杂,不仅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应有功能,甚至喧宾夺主、椟贵于珠,异化成为一种盲目追求豪华包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既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又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助长了不正之风。正因为如此,国家专门出台限制性规定,明确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要求即为过度包装,必须予以纠治。

文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也需要适度包装。精心排版、规范格式,优化结构、凸显内容,美化标题、润色文字,都是包装文章的常用方法。也许有人会说,好文章应当是天生丽质,无需包装。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天生丽质的文章只是极少数,多数文章需要反复修改、适度包装,这就如同先天不足后天补,所谓“人靠衣装”便是如此。当然,高明的包装可以做到非常自然,如同没有经过包装。然而,我们看到的不少文章,空有一副精致的外表、一堆华丽的辞藻,既没有真材实料,又没有真情实感,更没有真知灼见。这样的文章,同样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如果是学生作文,一味在文字包装上下功夫还情有可原。问题是不少以推行政令、推动工作为目的的机关文稿,也是重形不重实、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不少机关写手还沉迷于生产这样的文稿,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放任这样的文稿大行其道,有的领导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为此推波助澜,导致过度包装的现象愈演愈烈,形式主义文风在一定范围蔓延开来。

那么,在机关文稿写作中,怎样是过度包装?到底有哪些过度包装的现象?这个“度”究竟该如何把握呢?

任何文章包括机关文稿,都应当追求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这里所说的形式,包括全文的体例、结构、格式,也包括局部的段落、层次、句式,以及具体的文字表述。多数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和信息,机关文稿的核心内容是政策规定、目标任务、措施办法。前面提到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明确规定,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15%—20%,产品价格越低,包装成本也应当越低。撰写机关文稿(以下简称写材料),投入的成本主要是时间和精力。我想,写材料的时候,既要琢磨形式、推敲文字以提升“颜值”,更要研究工作、充实内容以提升“言值”,这两方面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大致也应按照包装和产品本身在销售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前者不应超过两成,八成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应当放在研究工作、充实内容上。由此看来,凡是在琢磨形式、推敲文字上花心思、下功夫多于研究工作、充实内容的文稿,就是过度包装。

在机关文稿写作中,过度包装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讲究“文稿排场”,架子大,篇幅长,内容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积极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这里面,“长”是排在不良文风第一位的。当然,长文稿未必就不好,未必就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长文稿是不需要也不应该写那么长的。之所以写得过长,与执笔者讲究“文稿排场”、讲话者喜欢讲长话有很大关系,似乎稿子不长就不足以体现水平,讲话不长就不足以体现重视,所以一写起稿子、讲起话来就拉开架势,从国际讲到国内,从中央讲到地方,从外地讲到本地,每篇稿子(每次讲话)都要分为几大块,每一块里面还要拉出若干条,所拥有的学识、掌握的情况还不足以撑起这么大的排场,就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实在不行就“米不够、水来凑”,这样的文稿怎么短得了?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年专门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不少地方还对领导讲话的时长、总结报告的字数、配套制发文件与上位文件内容的重复雷同率等作出严格限定。总的原则,一个是控篇幅,一个是控尺度。《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针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设置了10%—25%的包装空隙率上限,这与避免文稿内容空洞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二是文稿叠床架屋,结构复杂,层次繁冗。很多商品不仅有外包装,还有内包装,不仅有整体的大包装,还有局部的小包装,包了一层又一层,比俄罗斯套娃还复杂。为了整治这样的现象,《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明确规定,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包装不应超过3层,其他商品不应超过4层。在机关文稿写作中,同样存在大点套小点、包装层数过多的现象。比如,分级标题的第一层以“一”标序,第二层是“(一)”,第三层是“1.”,第四层是“(1)”,第五层是“①”,再往下还可以分出个“首先、其次、再次”“一是、二是、三是”。这样的材料,看起来相当费劲,念起来无所适从,听起来会把人整晕。所以,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家规定商品包装层数的做法,明确规定设立分级标题的时候,讲话稿不应超过3级,书面稿不应超过4级,这样会让机关文稿清爽很多,也会让机关文风清朗很多。

三是追求“材料政绩”,不看做的看写的,不重实效重包装。政绩需要总结和宣传,但严格地说,政绩是不需要也不应该包装的。然而,实际工作中对政绩进行包装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工作刚开始,“成果”就整理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效”就汇总好了;会议精神甫一公布,“经验”就总结好了;有的同志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计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作成绩,“落实”二字全然落在嘴巴上,政绩大小全看怎么写,甚至为了博取虚名,不惜搞统计造假、数据“注水”。前几年,《人民日报》专门刊发评论员文章,严厉批评这种一门心思搞“材料政绩”的现象,充分说明这已不是个别现象,必须高度警惕、严加纠治。

四是标题过度整容,强求对仗工整、系统配套。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写材料来说,提炼标题就如同画龙点睛,确实非常重要。但任何时候都应谨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的根本作用在于精准反映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不是博人眼球。机关文稿不是文学作品,其实用性远远大于审美性、可读性,标题眉清目秀也就够了,并不需要挖空心思、过度美化。然而,不少人在拟制标题上下的功夫,远远不止于点睛——引题、正题、副题一个不能少,对仗、设问、比喻、拟人只是“小儿科”,谐音、顶针、回文、拆词、做眼,这才有点儿技术含量……就像一些女同志为了让自己的眼睛好看一些,单是描眼线、涂眼影已经不够了,还要抹上睫毛膏、粘上假睫毛;更有甚者,不仅要纹眉毛、戴美瞳,还要在眼皮上动刀子,去眼袋、开眼角、拉双眼皮。与此相比,一些写手所运用的“标题美容术”“标题整容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是“局部美容”,花的时间和精力也还有限,可怕的是有的文稿从头到尾、每一级标题都经过极其严苛的整容,篇篇都是“网红脸”,根本看不出本来的面目,看不到任何个性特征。比如,很多机关文稿,包括一些领导讲话、权威报刊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讲究标题对仗,一级标题不管相隔多远,主语谓语宾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从句式到字数都是对应的;然后二级标题换一种表述形式或排列方式,又都是对应的;如果有三级、四级标题,仍然是对应的,规规矩矩,板板正正,像是小学生的造句作业。为了追求对仗工整,削足适履、画蛇添足也无妨。又如,有的材料,为了追求所谓的“整体效果”,不仅同一级标题、同一部分的标题要包装成句式一致、对仗工整的“套件”,文中的工作原则、目标、思路、做法、成效、经验等,也都要系统配套、完整配套——原则是“M个优先”,目标是“N个突破”,思路是“W个聚焦”,做法是“X个精准”、成效是“Y个提高”,经验是“Z个深化”。毋庸讳言,与“散装”的内容相比,“套装”的内容不仅更好记,还更显“高大上”、更有吸引力。把相对零散的东西包装成一整套,有助于记忆传播,也有利于宣传推广。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一项工作都值得包装、每一个要素都需要包装,也不能一套方法包打天下,写什么材料都非要造出个新概念、凑出个“数据包”、搞成个“几件套”不可。就像市场上的商品,有包装好的,也有不包装的;有“硬包装”的,也有“软包装”的;有散装的,也有整装、套装的;有平装、简装的,也有精装的。具体该怎样包装,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产品的特性和价值。如果什么东西都是一种包装、一套包装,既不能吸引人,又未必适合产品保鲜和储运的需要。

五是过于注重辞藻,华而不实,文过饰非。辞藻,指的是诗文中工巧、华丽的词语,常指运用的典故和古人诗文中现成的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注重辞藻与注重文采是两回事。在我看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采,就像不同季节绽放的百花,颜色不同、形态各异却各美其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文规定,公文起草应当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我们写材料,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文采,而不是文学作品那种讲究含蓄、追求意境、注重修辞、雕琢字句的文采。当然,写材料要做到表述准确、文字精炼,也需要在遣词造句、咬文嚼字上下功夫,但功夫要下在求准求精上,而不是下在追求文字新奇、技法新颖上。

商品过度包装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商家和消费者两方面都有责任。文章过度包装也是一样,应当从供需两方面查找原因、对症下药。从供给侧看,文章过度包装、华而不实,固然与作者的知识、阅历、能力等还不足以充盈文章之实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不在才学上,而在作风上。作风不实则文风不正、文章必虚。从需求侧来看,过度包装的文章颇有市场,与一些特定消费者的喜好有很大关系。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在机关文稿写作中,不良文风往往“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所以,防止和整治文章过度包装,一定要“下病上治”,既要从上面抓起,更要从上面改起。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地平庸。相比之下,中国社科学问到目前还大部分停留在‘不精致地平庸’这个水平上。”“精致地平庸”虽然比“不精致地平庸”光鲜亮丽,但无论怎样包装,“包”得多么精致,“装”得多么文雅,都无法改变平庸文章的平庸之实。所以,不管写什么文章,最根本的还是多在内容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

来源:三好公文课

相关热词搜索: 过度 材料 写材料不要过度包装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