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通用3篇)

时间:2023-08-14 17:36:01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通用3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3篇

第一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高考思想政治专题复习:专题七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

● 总体背景与来龙去脉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国家科技奖五大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乃至将来更长远的时间,我国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 基本内容与理论分析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 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 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 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 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 2008北京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 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

(4) 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 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 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③ 科技可以促进企业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④ 科技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应该怎么做?

①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也应该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的资源。

② 加强宏观调控,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③ 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 企业应怎样做到自主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① 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所以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② 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③ 企业要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不断强化职工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④ 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依据。

①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② 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 意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 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

② 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③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 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②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④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⑤ 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⑦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

② 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创新意识。

③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正确地认识,又用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④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

⑤ 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⑥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⑦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引进吸收,更要自力更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⑧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并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再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神舟七号还成功开展小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重要成果。

(1)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经济意义:表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对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表明我国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财政支持高科技研发、发展科技事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政治意义: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3)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文化意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新的发展阶段,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论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②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④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⑤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 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我国资源供求的矛盾。

② 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③ 有利于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④ 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 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家:

①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 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推动资源节约活动。

④ 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

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

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⑦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交流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

① 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
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内部结构。

② 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

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实到实处。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省企业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实现节能目标。

①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

③ 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

④ 降低物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

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交流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党和政府为什么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履行节能减排的任务。

② 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③ 这是由人民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维护人权的客观要求。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国家搞好节能减排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权。

④ 搞好节能减排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⑤ 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决定的。

⑥ 是党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具体体现。

⑦ 节能减排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 党和政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② 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 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建议和意见,以确保各项节能措施的科学性。

④ 政府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同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活动。

⑤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⑥ 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为决策机关提出有价值的节能建议。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是正确的意识,必将对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 用价值观知识说明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节能环保意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价值观,必将对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 从哲学角度分析资源节约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①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电力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是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表现。

● 高考预测与专题训练

2009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请同学们注意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要注意理解和运用。另外科技奥运、神七发射、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等也要关注。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它的设计寿命为一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据此回答1~3题。

1.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运行,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 )

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巨大优越性

③ 国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④ 国家财政税收的巨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我国近年来的1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有近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这表明(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

C.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 我们进行航天飞行科学实验,完全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和平探索外层空间,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我们国家( )

A.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B. 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C.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首要外交目标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

4. 《十一五规划》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体现的哲理是( )

A.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B. 认识事物必须分清是非、抓住事物的主流

C. 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我国是淡水资源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专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节约用水开始。要通过深化水价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制度等措施,大力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 根据经济学原理,建立节水型社会需要( )

A. 按客观规律办事 B. 深化水价改革,合理调整水价

C. 增加供水能力 D.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6. 之所以用上题结论中的方法,是因为( )

A. 规律是客观的 B. 价格的变动对需求会产生影响

C.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 D.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这有利于( )

①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②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④ 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材料回答8~10题。

8. “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物质

B. 量变一定能够引起质变

C.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它标志着我国的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问世后迅速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这说明( )

① 生产高科技产品,一定能带来高效益② 市场需求带动科技创新

③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价格会高于价值④ 新能源汽车使用价值大,质量可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

10. 推进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包括( )

① 推进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与建设生态文明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② 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③ 推进自主创新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④ 推进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1. 表1:目前中美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对照表

注:1998年和2005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分别为0.69%和1.30%。

表2:2006年山东、广东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表

注:2003年,山东省专利申请量为15 794件,专利授权量9 067件;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

(1) 分析表1、表2显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一: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济南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和青岛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组建生物能源与过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等国家级研究院所。用足用好技术开发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政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一大批重点项目跻身国家计划。同时,以科技创新作标尺,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剩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压,坚决砍;
对那些节约型、环保型、短缺型等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潜力大的产业,坚决保、猛支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说明山东省上述做法的辩证法依据。

(4) 2006年,山东省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表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向当地政府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明提出这一问题的理由(至少两条)。

12. 某校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资料和问题,请你参与研究并解答:

材料一:2006年中国GDP主要物质资源消耗占世界比例

注:我国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为30%~40%,发达国家为70%;
我国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75%为初中、小学水平,发达国家86%为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1) 概括指出材料一(含注)体现的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某市积极开创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该市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培育龙头企业,在财政支出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专利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设创新创业环境,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2)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市政府在开创自主创新之路中是如何行使权力的?

材料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的通知指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成为实现文化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我省文化创新和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13.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材料二: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山东省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适时提高高排放行业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市场化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监察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节能环保违法行为。

(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2)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上述要求,请对山东企业应如何经营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2007年7月,来自山东8所高校的80名理工科学生组成10支志愿者队伍,开展“计量促节能减排”青年志愿者企业行活动,分赴济南钢铁集团等10家重点耗能企业,调研分析企业的能源计量情况,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解决能源计量技术等问题,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3)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志愿者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

材料四:《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节能环保社会风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共享节能减排成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 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一个宣传节能减排的主题。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专题七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A 4. C 5. B 6. B 7. D 8. C 9. D 10. D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1. (1) 表1说明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近年来不断增加,国家重视科技投入;
但我国目前的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表2说明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广东等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 ① 省政府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园和研究中心等建设体现了经济调节;
用足用好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体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正确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② 省政府实行人才强省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正确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③ 省政府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法制支持,坚持了依法行政。

(3) 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要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作用。所以要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②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所以要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③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对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压、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坚决保。

(4) 答案要求:必须根据表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文化生活知识,提出具有科学性和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加快发展教育和科技;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

12. (1) ①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②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促进需求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① 该市政府正确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事业,落实优惠政策并创建良好环境。② 该市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推进自主创新。

(3) ① 科技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升科技力和文化力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②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能够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③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
④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13. (1) ①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中,山东省委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了科学执政;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了民主执政;
依法治理、保证执法,坚持了依法执政;
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② 省政府正确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加强对企业活动的调节和监管,扶持企业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保护公共环境。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实施节能减排。

(2) 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转变企业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模式;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经营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和政策措施;
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素质。

(3)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志愿者在正确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才能积极参加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节能减排活动,在劳动和奉献与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了人生价值。

(4) 答案要求:确立的宣传主题要具有科学性和一定创新意识。

第二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2014年思想品德中考专题复习专题-------建设生态文明

一、背景材料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雾霾宣战、济南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低碳日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

2、 10月29日,山东出台20条财政激励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列入财政扶持“黑名单”,并将各市县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确定省级环保资金扶持规模的重要依据。12月28日,生态山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研究部署,并由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3、2月27日下午,山东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雷杰主持会议。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意见》和《济南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

杨鲁豫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和全国、全省先进城市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创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一项卫生工作,而是集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素质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克服畏难、麻痹、松懈等消极思想,继续发扬敢打硬仗、勇于争先的精神,积极行动,扎实推进,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任务。

4、 为广泛普及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倡健康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为“全国低碳日”,今年的“全国低碳日”为6月10日。

二、考点链接

涉及到的主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公共利益等。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我国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才能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4)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

3、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企业、个人角度)

国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

③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

④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企业:①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个人:
①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

③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④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具体做法:不使用一次行筷子,一水多用,垃圾分类存放、回收,使用环保布袋购物等)。

4、我国为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①我国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

③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保护资源环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8、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①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与守护者。②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反映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

9、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和方式有哪些?

(1)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道德教化等方式,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

(2)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也是一个负责任、有效率的政府的神圣职责。(如抗震救灾、利比亚撤侨等。)(3)各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如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暖等。)

10、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维护公共利益?

(1)履行分内的职责。(2)承担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

三、专项练习

1.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我国为解决人口问题所坚持的基本国策是( )

A实行计划生育 B.大力发展经济 C.提高人口素质 D.对外输出劳务

2.为了消除漫画《十面“霾”伏》中的现象,使人们呼吸到清新洁净的空气,我们必须( )

A.禁止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绿色资源

B.把环境保护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D.坚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3.今年年初,《沁园春·霾》在网络上走红:“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
鸟巢上下,阴霾滔滔……”《沁园春·霾》反映了 ( )

A.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B-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C.北京环境污染问题无法整治D.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4.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漫画《地球的眼泪》形象地说明了( )

A.人类与地球是不能和谐相处的B. 我国人口问题无法解决

C.人多力量大 D.我国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自然资源状况表据此回答5、6题。

我国自然资源状况表

5.表中数据说明我国 ( )

A.资源种类全,总量大 B.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C.资源种类少,总量小 D.资源勘探技术水平低

6.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我国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国策的是( )

①实施节能汽车补贴政策 ②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③依法打击滥伐滥采行为

④提高饮用水质量标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对右边的漫面认识正确的是 ( )

①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保护地球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④应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少消耗6.3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19.10%,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4.6亿吨,为世界的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做出重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说明我国 ( )

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④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漫画《同命相怜》反映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 )

①分配问题 ②资源问题 ③教育问题 ④环境问题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0.(2012年南充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l370536875人。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应继续实施 ( )

A.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B.人才强国重大战略C.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D.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11.右图告诫我们 ( )

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②地球控制在人类手中,由人类摆布

③关心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④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④

12.(2012年泉州市)2012年3月2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把PM2.5(细颗粒物)和臭氧(8小时浓度)指标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这一做法 ( )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③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④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2年滨州市)对漫画《“转移”》所反映的现象,正确的认识是( )

A.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企业转移,大势所趋

C.违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D.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据此回答14-15

14、生态文明理念包括 ①尊重自然 ②膜拜自然 ③保护自然 ④顺应自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放弃“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④让有关企业承担责任,与我们中学生无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关注祖国 情系家乡】(14分)

莱芜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建设“美丽莱芜”的发展目标和美好愿景。建设“美丽莱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资源消耗和能源损耗,而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市委、市政府积极建设“美丽莱芜”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2)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莱芜”做贡献?(8分)

二、非选择题

14.(2013历城期末)美丽泉城,你我共建。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材料二:当前,我国石油、铁矿石等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
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
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现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加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你校准备举办“美丽泉城,你我共建”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凝练地描绘出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愿景。简要说明打造“三个空间”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即可。9分)

(2)“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挣的美好家园。”实现上述目标,应如何做?(从政府、企业、公民等角度作答。6分)

15、 “美丽中国梦”征文比赛(15分)

对这一征文主题我们用初三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它涉及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问题,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美丽中国应该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铸就“美丽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付诸于行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哪些内容?(2分)

(2)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是“美丽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实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6分)实现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

(3)为实施好第2问中所提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哪些基本国策?(2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学生能有哪些作为?(3分)

第三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解读

(党课讲稿)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下面,我从十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及理论体系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长期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围绕“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的问题有着复杂的争论。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他使用了“命脉”这个词,反映了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通过这种变换,人和自然、无机物和有机物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谁也离不开谁,也无所谓中心不中心,而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有机的关系。人是因自然而生的,是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物种,当然这种物种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不论如何,人最终要依赖自然界,依赖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由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最终得不偿失。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由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恩格斯关于人自身和自然界具有一体性的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彻底终结了生态中心主义挑起的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我们讲生态文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期了,但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能不能够用一个明确的哲学概念把它概括出来?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有所探讨,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需要是历史的一个原动力,那么人的需要是丰富的、多样的、全面的,除了有物质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还有一种重要的需要——生态环境的需要。由于过去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导致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他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生态环境需要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里突出了要生产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三点给大家讲一下。

(一)坚持以生态惠民为基点

现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经过治理已有所好转,但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威胁还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决心、花功夫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

怎么来解决呢?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顺应老百姓的期待,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我们能不能够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群众有这方面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今天坚持生态惠民,就是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的优先领域。

第一,我们要向空气污染宣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不仅要让人们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而且还可以仰望星空。第二,我们要向水体污染宣战,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不仅要让人们喝上干净水,而且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第三,我们要向土壤污染宣战,还给老百姓泥土芬芳,不仅要让人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而且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周易》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是乾,地是坤,天是刚健有为的,地是厚德载物的,我们向环境污染宣战,这是表面上的东西,关键我们还要培养老百姓包容的美德。第四,我们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为人们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建造。尽管我们在大地上的耕耘播种很辛劳,但我们可以从收获中得到美的感受。

(二)坚持以生态利民为手段

我们要从民生福祉的高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必须自觉地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不能一讲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要经济发展了,也不能一讲经济发展就不要环境保护了。这种对立思维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中国美丽统筹起来。怎么办呢?就是要坚持生态利民。

如何来坚持生态利民呢?

一方面,我们要把经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含义应该比绿色产品的含义更为广泛,提出的要求更为深刻。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来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方面投入,推进生态方面的建设。国家要逐步建立常态化的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夯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困人口。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大力扶持生态移民,打破贫困和环境的恶性循环。贫困与环境之间有一种恶性循环的态势。一些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困难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然而由于生活困难就不断以粗放方式对待自然,乱砍滥伐,导致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如何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入生态上的考虑,要进行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比如说,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来使他们脱贫;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来增加发展能力,以解决贫困问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当中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创造和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如何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呢?第一,我们要严格生态环境标准,按照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安全、高效的原则,不断增强物质产品的绿色含量和生态含量,促进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向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第二,我们要在加大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基础上,通过绿色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我国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以生态为民为目标

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把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我们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前头我们讲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要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来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须定位在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上。这样做反过来也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权益(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什么样的权益(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
同样的,有什么样的义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权益(权利)。现在,我们对于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义务强调得比较多,但是老百姓在这方面有什么权益(权利)我们强调得比较少。一旦老百姓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害,用来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确实不太多。那么,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在这方面要有所创新。

那么,什么是生态环境权益呢?这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中享有的一切权益的总和,包括生态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我们在相关法律中对环境公益诉讼已经作了规定,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要同损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一切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要同生态环境领域中的消极腐败进行坚决斗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的基础性,独立性和专门性,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我们在生态治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呢?原因就在于缺乏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比如,他在视察北京市的工作时就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环境治理既然是个系统工程,那我们就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从整体上推进,从整体上突破,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其中,突出了草的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生态环境恶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表土流失。为什么会出现地表土流失?就是土壤植被被破坏了,而在土壤植被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草。我们看一些地方的退耕还林搞得不好,但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因为退耕之后种树,树却活不了。这就是因为土壤的水分含量不足,因此要先种草再种树,这样可能就比较好。所以,我们要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治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和基础。

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辉煌的文明在后来都消失了,为什么?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玛雅文明、楼兰文明,它们的文明程度很高,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生产生活的基础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灭绝。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不是仅仅是工业文明出现了问题,我们为了补救才需要生态文明。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时推动绿色化,要把这“新四化”与绿色化统筹起来考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生态史观基础。

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最为突出的科学论断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讲的是什么问题呢?大体来说,绿水青山讲的是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问题;
金山银山讲的是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资本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认为环境与发展、生态化与现代化,二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1.“两山论”的形成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称作“两山论”。为什么会形成“两山论”呢?从形成过程来看有这么几个阶段。

(1)“两山论”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科学成果。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小村,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个小村庄根据当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实际,通过开矿、办水泥厂,拉动经济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后来,老百姓痛定思痛,决定放弃这种发展方式,最后他们把矿山关闭了,把水泥厂关闭了。余村利用自然优势开发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了经济发展的优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参观这个村庄之后,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名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评。在短评中,他提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就是“两山论”的最早的提出过程。

(2)“两山论”是面向国际、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绿色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场合反复强调“两山论”的重要性。2013年9月7日,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时候,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回答外国学生提问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样,“两山论”不仅为国内所知晓,而且为国际社会所知晓。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高度评价了“两山论”的贡献和成就。

(3)“两山论”的正式提出。在党的十九大上,我们明确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写入了十九大党章。至此,“两山论”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2.“两山论”的科学内涵

从内涵来看,“两山论”要求我们将人和自然、发展与环境、现代化和生态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两山论”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弘扬以下绿色理念。

(1)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的经济价值。过去,我们认为自然资源是老天爷给的,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承认自然价值就是要承认自然在价值和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材料,劳动是不可能凭空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自然资本是指自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自然可以创造出一个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这个资本与我们过去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学习的资本概念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现代经济学中的资本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讲的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自然资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我们承认自然资本就是要承认自然财富可以创造出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承认和确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为自然资源定价、环境赔偿、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比如,过去我们的资源产品定价都是偏低的,因为我们只考虑到资源在开采、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耗费的人力资本,而没有考虑到自然自身的价值,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在,承认自然价值、承认自然资本,就可以为资源定价提供依据。当然,我们承认自然资本,并不是说让资本逻辑随便进入到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去,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我们现在讲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就正如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本强国一样,要把中国从自然资源大国变成自然资本强国。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建成美丽中国。

(2)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我们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有所偏颇。事实上,生产力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物质调控的一种实际能力。破坏了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破坏了生产力。因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要牢固树立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要看到自然界的力量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而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也是会变成强大生产力的。

(3)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是可以统一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讲了很多,就不说了。

3.“两山论”的实践途径

绿水青山如何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呢?习近平同志指出,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如果我们能够把自然上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产业选择是“两山论”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1)实现产业的生态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来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呢?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各个地方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阈值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确定产业结构,不能一哄而上,要看看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允许搞什么。我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农业中,就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木则木,宜副则副,宜渔则渔。我们讲这个农业是大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要根据各地情况来具体分析。如果什么都不宜,怎么办呢?那就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退耕还水,搞好生态修复。因此,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又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另一方面,要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则,促进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和服务业生态化。这也是我们产业生态化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2)实现生态的产业化。这就是要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在山川秀美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到;
在穷山恶水地方,我们同样可以创造性地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比如,我国科学家曾提出过沙产业的概念。在内蒙古、甘肃、宁夏这些地方有广大的沙漠地区,沙尘暴、泥石流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沙漠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利用好之后,也会变成经济上的优势,也会造福老百姓的。比如,我们在沙漠中种植沙棘,沙棘的根蔓可以固定住风沙,长出的果实可以做成饮料、果丹皮,长出枝枝蔓蔓可以制作刨花板,它有很多经济上的附加值。在沙漠地区,我们还可以搞沙漠旅游,给老百姓带来增收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沙漠日照比较强的优势发展其他方面的产业。因此,生态的产业化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关键是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第三产业作为生态文明产业结构的基础与核心。在农业方面,在继承有机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比如,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走到了国际前列,得到了联合国的表彰。我们在这方面有一系列好的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当进行推广。在工业方面,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工业化”的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这一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人和自然、环境与发展、现代化和生态化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且把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作为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途径,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

六、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不能另起炉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围绕这一点,我们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那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生态文明是目标,绿色发展是途径,我们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来建设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绿色低碳循环上升到了整个经济体系要求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要求。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要把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绿色发展建设好生态文明。具体地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就是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把生态学原则纳入到技术体系中,使技术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

从制度的层面来看,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通过制度创新,鼓励大家建立绿色经济体系。比如,对于绿色产品,在税收上要给予优惠;
对于高消耗资源产品,在税收上要更严,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大家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方向和要求,而且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绿色化的方向和要求。

七、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前面讲的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绿色经济体系,是着重从生产力方面来讲的,那么生态文明在生产关系方面尤其是在所有制方面提出了什么要求呢?那就是需要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

为什么自然资源是不能私有的呢?第一,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财富,谁都没有权力独占它。第二,自然资源经营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如果私有化就可能导致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三,私有是一种独占权利,把大家排除在外,公平正义又从何谈起呢?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反对抽象地谈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首先是生产资料必须全民所有、国家所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同样如此。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贬值和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会给老百姓造成利益上的损失,而且会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国有自然资源的保值与增值,防范和避免新自由主义对生态文明领域的入侵。土地权、林权是可以流转的,可一旦资本力量介入,问题就会变得很麻烦。自然资源与一般的经济资源不同,一般的经济资源可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自然资源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大部分自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消耗完毕,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我们的宪法也明确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自然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属于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与此相关,我要讲的第八点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工业化发展了,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治理这些危机,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付出了巨大代价,还在全世界转移和转嫁了公害,把环境污染扩展到全世界。那么,在反思西方现代化弊端的过程中,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提出了生态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自我反思式的现代化模式,试图把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在一起。我们现在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实上就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道路。

生态现代化,在西方主要是强调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约束下的现代化。经济理性就是效益最大化,生态理性就是强调现代化不能突破自然的极限,不能造成环境污染。而我们现在主要强调要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实现现代化。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集中体现在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到了党的基本路线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经济上的目标,民主是政治上的目标,文明是文化上的目标。后来,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上,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上。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去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顺应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我们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在内的整体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真正复兴,中国才能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问题的集中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等等。这些都是思想观念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变革,需要技术变革,也需要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没有积极主动有为的创造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是寸步难行的。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呢?牢固的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吸收中国优秀生态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生态文化成果,根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而在全社会加以推广,来集中大家的思想意志,凝聚思想力,这样就会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强大的动力。

其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我们在挖掘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换。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积极有益的生态文化成果呢?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了这么几点。

1.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西方近代以来所奉行的生态世界观最为典型的就是主客二分,即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而表现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然而,在宣扬这种片面主体性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造成了生态破坏。与之不同,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一种固有的思维传统,而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也反复强调这种“天人合一”的价值。当然,在中国古代,“天”有“天帝”和“天命”的意思,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是我们必须批判的。但除此之外,所谓“在上者谓之天,在下者谓之地”,“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超越西方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通达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我们现在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把生态文明上升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同样需要从“天人合一”中吸收自己的思想养分。

2.崇尚和合的方法论。和合的方法论,也就是一种中庸的方法论,它绝不是一种形而上学,而是一种中国式的辩证思维。比如,孔子把和与同区分开来,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尊重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统一,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求同存异。

什么是“和”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做饭的时候最能体现出“和”的思维、“和”的方法。大家知道,鱼有腥味,不好吃,怎么办呢?我们就加葱姜蒜,加辣椒,加料酒,一烹制,得到美味。腥味哪儿去了?是不是跑掉了?不是跑掉了,而是让葱姜蒜盖掉了,那么这个做鱼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因此,习近平同志引用《左传》里的一段话来解释什么叫作“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他把“和”运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生命方法,就是要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尊重生物的差异性,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强调热爱自然的价值观。由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民族与土地打交道最密切,与土地有一种亲近感,因此我们就形成了一种爱护自然的道德情感,一种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宋代的时候,儒学重要代表人物张载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叫作“民胞物与”,这是体现了一种热爱自然的价值观。

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且提出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倡议。

1.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基于客观现实作出的一个判断。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地球村,大家有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假如国与国相残,民族与民族之间相斗,大家共同与地球斗,最后地球就会变成风雨中的一叶扁舟,人类和地球就会灭亡。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不可能到地球之外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生态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搞贸易保护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开放,大家在互通有无中才能够实现共同的发展、双赢的发展。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层面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筑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它强调的是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呵护自然。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事实上是有生态纬度、生态诉求的。围绕这一点,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围绕全球节能减排,国际社会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和斗争。好不容易国际社会达成了巴黎协定,随着特朗普的上台,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新挑战。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全球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决心有毅力把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好。

2.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同时要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既要维护国内的生态安全,也要维护国际的生态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到人类。就像澳洲土著人的飞去来器一样,你把这个东西扔出去了,反过来会砸到你自己。因此,他说:“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因此,中国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才会有天下大同,环球才会同此凉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什么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呢?首先,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只有坚持公有性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从价值取向来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更不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同时,我们强调生态文明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十八大党章中,我们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十九大党章中,我们依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最后,我们强调,生态文明成果是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丰富和发展。共享发展,首先讲的是全民共享,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次,共享发展是全面的共享,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的成果。当然,我们讲共享是以共建为前提的。如果游手好闲,不参与建设,那么你要享受这个成果,恐怕也是不够格的。当然,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说这个共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不管怎么说,从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主义的。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基本内容。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思考,有几个重要文献大家应该阅读一下。第一个,习近平同志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的思想。第二个,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三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第四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如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了详尽的部署。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范本 生态 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通用3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