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发改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时间:2023-06-02 14:54:02  阅读:

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供大家参考。

【发改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积极效应加快释放,社会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十二五”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19.5亿元,增长13.3%,“十二五”年均增长13.9%。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4%9.5%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8%,比“十一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2.9%,成为服务业第一大行业。“四新”经济加快培育,制定本市推进“互联网+”行动、推进大数据发展等实施意见,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挂牌,机器人、3D打印、车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线上线下服务加快融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1.4%

“四个中心”功能持续提升。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4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建成运行,上证50ETF期权等一批金融创新产品挂牌交易。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浦东、虹桥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9919万人次,增长10.6%。启动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率先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上海关区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超过20%,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增长14%左右。

(二)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效应不断显现。落实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完成自贸试验区扩区和管理体制调整,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全市推广方案,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全面深化,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推广。自贸试验区全年共新登记注册企业1.8万家,吸引合同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超过60%50%,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7倍和4.2倍。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发布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4项。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机构职能调整,稳步推进静安、闸北“撤二建一”工作,完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修订出台新的上海市定价目录,政府定价项目缩减幅度达51%。完善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功能和运营制度,完成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实施一批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项目,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8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第三产业合同外资占比达92.5%。总部经济加快集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5家。对外投资成倍增长,全年中方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399亿美元,增长2.8倍。制定本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企业联盟,全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4。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制定本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持续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专题合作。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施对口支援项目701个,落实资金达31.5亿元。

(三)全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增强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出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在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实施一批相关配套政策,获批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积极促进“双自联动”,出台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落户,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通过验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落户运营。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电路装备、高端医疗设备、北斗导航等成果加快产业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ARJ21支线客机交付使用。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9件,比上年增长24.5%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放宽新兴行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等登记条件,试行集中登记和一址多照登记方式。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推出,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成立运作。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全市孵化器总数达到211家,九成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启动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帮助1.1万人成功创业。

(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实施重大项目96项,完成投资1150亿元,其中基本建成17项、新开工23项。中环线浦东段、嘉闵高架南延伸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浦东机场扩建三期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全面创建国家公交都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80条,新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0公里,累计达到588.4公里。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光纤到户新增覆盖50万户,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重点区域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会展中心建成运营,迪士尼乐园主体结构基本建成,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滨江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围绕“三倾斜一深化”着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推进新城与新市镇建设,启动开展金山区、松江区和浦东临港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新市镇总体规划、郊野单元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启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制定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8296302个。着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完成郊区村庄改造100个、农村危旧房改造1032户,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管理持续加强。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基本完成工业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港区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布局调整,建成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车辆监管系统。制定实施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办法,完善轨道交通大客流应急预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启动实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评估1633台。修订出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和实施办法,切实加大城市管理顽症整治力度,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392万平方米,整治违法群租3.2万户,查处无证经营车辆7289辆。

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全面落实本市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意见及配套政策措施,完成街道机构职能调整,完善村居治理体系,组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量重心下沉,实现区县网格化管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衔接。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社会治安复杂地区专项整治行动。

(五)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本市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9.7万个。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统一城乡户籍职工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9.7万套,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达到11万户;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65.9万平方米,“十二五”累计完成320万平方米。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完善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若干意见,制定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在全市推广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制定出台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政策,深化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试点,全年新增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50家。编制出台区县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改造,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1万张,累计达到12.6万张。制定实施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细则,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扩大至100个。

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三级配送体系。创新市民体育大联赛办赛模式,全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达5245场。

(六)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十二五”累计下降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强化重点用能和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全面完成燃煤中小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和黄标车淘汰任务。积极推动桃浦、高桥、吴淞、南大等重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236项。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实施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市104个规划工业区块单位土地产值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全年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5%。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启动长三角区域高污染车辆异地协同监管和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左右。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120万户,累计达到400万户。加快推进浦东合庆镇、青浦青东农场等11个重点地块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实施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以来,本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同时,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传统制造业面临较大转型压力,钢铁、石化、装备等重点行业比较优势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壮大期,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滑的缺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依然较小,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仍有发展潜力。创新引领支撑发展的动力还不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弱影响,2015年本市外贸出口增速为六年来新低,商品销售总额增速明显回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明显加大。同时,企业经营综合成本刚性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制造业企业效益出现下滑,部分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三是民生改善任务依然繁重。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等因素影响,青年就业、转岗就业、离土农民就业等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四是城市管理仍存在短板制约。城市人口综合服务和调控、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生态环境整治等任务依然繁重,在综合交通、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等领域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总体判断,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政策和项目加快落地,迪士尼乐园开园运营,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功能逐步显现,将为本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总体向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本市仍处在创新转型的关键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市上下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更要增强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在严峻挑战中抢抓机遇,在逆境压力中寻求突破,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做好2016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抓落实、降成本、补短板,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重点要抓好“一个加强、五个推进”:

“一个加强”:就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坚守“四条底线”倒逼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三高一低”行业和整区域落后产能淘汰,完成首批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深入推进国资国企、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和社保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个推进”:一是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着力点,抓紧开展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创新发展。二是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重点,补好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短板,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和发展,持续推进协调发展。三是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四是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开放发展。五是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大力促进创业就业,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进一步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力推进共享发展。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制定2016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与国家和本市“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把各方面工作着力点引导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民生上来。建议2016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左右,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左右;社会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6万套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三、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2016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八个方面25项重点工作:

(一)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开放

1、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按照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架构。深化投资管理制度创新,配合国家修订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改革,推动受理事项范围向企业注销、重组等环节拓展。

加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加快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探索试点类型从第三方物流配送型企业扩大到贸易型企业;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加强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协同联动,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降低通关费用。

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加快落实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进一步完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深化拓展账户本外币一体化业务,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开展跨境金融创新;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适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

深化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完善专业监管制度和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各部门之间市场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2、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资流动平台资本配置效率,以公众公司为导向,继续推进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探索建立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国有企业经理人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试点推进员工持股。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动实施国资国企“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工作,进一步提高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的集中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聚焦路桥、环境、水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的管理运营效率。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和评估评审事项,实现部门审批事项全部接入市级网上政务大厅,基本建成区县网上政务大厅。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健全目标执行、监督、评估等各环节运转机制。全面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开展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试点,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效能评估制度。实施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基本实现工商登记、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点信息的共享使用。稳妥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加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加快健全浦东新区作为一个完整行政区域转变政府职能的框架体系。在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办理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3、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功能,推动外资研发中心与本市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创新。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建立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本市企业参与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完善各类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建立集专业服务和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对外投资促进机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旅游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积极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二)全力促进稳增长

4、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全年计划安排重大项目100项,其中年内新开工19项,基本建成18项,安排预备项目32项。加快G320G228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5号线南延伸段、14号线、17号线等轨道交通线,加快推进洋山深水港四期、沪通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确保长江西路越江隧道、嘉闵高架北北延伸工程等重大项目按计划建成。全面完成迪士尼乐园及配套工程建设,做好迪士尼乐园开园营运服务保障工作。建成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基本建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启动建设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继续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

5、加快推动消费升级。深入推进会商旅文体联动,加快培育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强智慧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建设,进一步扩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覆盖面,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完善适合新型消费特点的物流体系。实施“互联网+生活服务”行动方案,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社区商业,鼓励旅游、教育、体育和休闲娱乐以及养老家政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6、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大力拓展出口市场,加快船舶、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服装纺织等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以国际产能合作和工程承包项目为抓手,促进电力工程、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装备出口。积极扩大进口规模,完善进口专业贸易平台功能,新认定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商品中心,扩大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范围,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展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高附加值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通关、商检、结汇、退税、支付等环节监管协同和服务创新。启动实施服务贸易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三)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7、全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支持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智能制造发展,抓紧实施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深入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汽车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本市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政策;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推进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在控制钢铁、石化行业总量规模的同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展市场化兼并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落实本市推进“互联网+”行动、推进大数据发展等实施意见,完善常态化、多渠道、广覆盖的企业诉求收集协调机制,拓宽“四新”服务券支持范围,建设“四新”经济实践区。

8、加快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推动上海保险交易所年内开业,加快全国信托登记机构落地,做好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运营服务工作,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二期建设,推进原油期货等金融创新产品上市交易。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全面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和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合作。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促进航运服务功能性机构落户,争取进一步扩大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政策适用范围,实质性启动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推动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总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建设。

9、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力度。大力推动整区域、整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结合“198区域”调整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桃浦中央绿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南大地区企业结构调整,分类推进落实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试点。出台新版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制定区县“三高一低”调整企业方案,全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00项左右。

10、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继续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等优惠措施,落实国家关于生物药品等六大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加大投资和生产再投入。落实国家要求,清理取消和调整不合理收费项目,继续实施对小微企业的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继续做好外贸行业不合理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继续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天然气价格联动调整,进一步降低工商业企业用电、用气价格。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推动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运作,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根据国家部署,适时降低本市社会保险费率。

(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1、加快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重大政策加快落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国资、财税等相关配套政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在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等领域加快先行先试,研究鼓励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等相关政策。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政府科技管理方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12、推动科技创新重大载体建设。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转化医学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海底长期观测网、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学设施落户,积极承担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加快建设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率先开展科研计划的组织实施机制改革,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13、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推进科技创新集聚区特色发展。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集中登记地登记制度,推进市场主体简易注销试点,为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大力发展创业孵化机构和新型研发组织,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各类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加快构建一批创新创业相结合、孵化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创业平台,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组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

(五)聚焦重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4、多渠道促进创业就业。加快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加大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贴息、房租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着力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继续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推进离土农民就业促进专项计划,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实现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引导企业及各类劳动者积极参加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

15、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来沪从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办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民生保障待遇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优化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出台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一批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项目,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6万套左右。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全面启动郊区城镇旧区改造。

16、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7000张,新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0家、长者照护之家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家。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新增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50家。全面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根据照护等级提供相应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医疗照护、机构养老或机构医疗护理等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补供方与补需方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补贴机制,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品牌连锁化发展。

17、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健全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扩大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规模,继续推进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病分治。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逐步降低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价率。规划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均衡布局,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出台新一轮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成一批中小型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菜场、生鲜食品超市等社区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便利化社区生活服务。

(六)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8、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人口规模、区域特点编制新市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体系,加快完善新城功能和品质,分类推进镇域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区统筹,鼓励农民进城进镇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实施村庄改造工程,完成中小河道整治150公里和中小河道疏浚2000公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补点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

19、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支持纯农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加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造血”机制。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建立集体建设用地跨村流转机制。

(七)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水平

2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完成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落实港口船舶减排措施。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泵站截污改造。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南大、桃浦等重点区域土壤修复。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外环生态专项等重点绿化项目建设,新建绿地1200公顷。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推进实施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用能和重点排放单位管理。深入推进碳排放交易,鼓励引导碳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100万户。

21、全面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浦东合庆镇、青浦青东农场等第一批11个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启动第二批17个重点地块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健全执法联动和协作配合机制,坚决消除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五违”现象。加快实施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废气、废水、危废等工业污染治理。

22、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加快实施“198区域”减量化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加大对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市级调剂平台,完善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考核机制。

(八)加强城市管理和完善社会治理

23、强化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系统开展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街镇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强化风貌保护工作,加强存量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护,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切实保障网络安全。提升综合交通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区区对接道路建设,继续优化全市公交线网,做好轨道交通、大型居住区公交配套,强化交通依法从严管理,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抓好公共场所、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薄弱环节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制定实施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调整政策。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推进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运行。坚持源头治理、堵疏结合,继续巩固和扩大对违法群租、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等城市顽症的治理成效。

24、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基层自治和共治机制,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做实做强郊区基本管理单元,开展特大镇管理体制创新试点,创新大镇大居社会治理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地方群团组织改革,稳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启动信用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探索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惩戒机制。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问题发现、督查、解决和反馈机制,推行信访事项网上公开办理。完善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政策,加强实有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和居住房屋租赁管理。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继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5、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着力化解金融风险,积极探索建立全覆盖的金融监管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加大对各类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力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进一步完善失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就业和创业服务扶持,及时防范和化解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等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平安上海建设,加强治安巡逻防控、武装应急处突、群防群治守护“三张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有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热词搜索: 国民经济 报告 上海市 【发改报告】关于上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