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一堂好课特征(完整文档)

时间:2022-05-28 08:48: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一堂好课特征(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一堂好课特征(完整文档)

一堂好课的特征5篇

一堂好课的特征篇1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的特征篇2

一堂好课的标准

贝州中学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教学目标要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教材处理

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目的的确定要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必然、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教学程序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

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四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清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

(2)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好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突出授课重点。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恰当。

①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避免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

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避免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③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合理,避免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④优差生活动时间: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

⑤非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要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教师要适时、适当地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板书:板书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6.学法指导

指导的目的要求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7.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师生关系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是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3年9月3日

一堂好课的特征篇3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

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

    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

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
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

主体,并不排斥“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一张赏识的笑脸,一副专心倾听的神态,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声轻柔的称赞,都使孩子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们的小脸挂着灿烂,他们的热血在沸腾,他们浑身充满力量;
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理想的种子在心田播种生根发芽了。

老师的表扬要及时,要看准时机,要讲究艺术,要恰如其氛。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真诚,装出的笑脸带着讥讽,虚假的语言带着嘲笑。我们要调整心态,真正赏识孩子,戴着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关注孩子进步和发展。二是表扬的技巧要创新。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握握孩子的手,抱抱孩子的身,亲亲孩子的脸。对中高年级的孩子使用语言要得体,有层次有变化。

    老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可又是最高档的“调味品”,我们经常要问:是否真心真意爱孩子。

    六、给学生留“好”作业

    传统的作业,其内容多限于“双基”,其范围多限于课本,其着眼点多在于巩固,其目的多在于应付考试。所以往往表现为一个内容,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一种形式;
量大繁锁,机械重复,劳而无功。

    好的作业,既要抓信学科本质,又要淡化学科边缘,重在培养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时机和空间。布置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引导学生新的探索。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阅读;
从学校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
从旧起点到新起点,开始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课堂活起来,必须做到上课带着好心情,和学生建立好关系,课堂创设好情景,精心设计好点拨,及时给予好评价,留给学生好作业。

好课像登山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
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
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语文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
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

3、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4、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看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多少。可是一堂热闹的课下来学生们没有学到任何实际性的东西。这样的课意义何在?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

5、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和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还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1、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节好课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等等。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不算是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交流状态;
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2、好课应该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学生学的好,而且,作为听课的老师也很有启发,觉得是种享受。

卢龙县驻县管理教师 曾艳敏

附:相关文章摘录

浅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漳州一中分校 张一鸣

摘要:教学中的预见性是指老师能够预知学生碰到某个知识点将会存在何种认知问题,并能够预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堂好课应该能引导学生不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注重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应当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的主题。……应当力求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他们天真好奇的视角引入学习的主题。

关键字:好课、标准、预见性、探索性、实用性、趣味性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北师大新世纪版本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心里,逐渐明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一节好课应该是有预见性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的预见性是指老师能够预知学生碰到某个知识点将会存在何种认知问题,并能够预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对数学这门课程来说,一节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欠缺,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时候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让学生接受下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些问题便是摆在一线数学教师案台上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预见一个师生之间思维的情景,这样的情景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地走进课堂,让学生以一种高昂的情绪接受新知识。这样的情景设计得好,相当于吊足学生的胃口,会让很重要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迫不及待的掌握下来。

例如,在设计勾股定理开篇的课程时,由于这是初二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预见到学生需要一些轻松的而非枯燥计算的信息来勾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新鲜体会,于是我用一段勾股定理的文化和历史做铺垫:在通讯还非常不发达的年代,勾股定理是很多的民族和文明最早发现的定理之一,足以看出勾股定理的魅力从古到今依然不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马上要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数学家,名人,普通人痴迷的数学上的艺术品。在学生这样的追求下,再来介绍勾股定理的普通证明方法,图形证明方法,无字证明方法,学生会发现这些证法简明,易于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下知识。备课时能够预见到学生的所需,就能将数学的乐趣,文化气息,以及数学思考的魅力带给学生,学生也能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理解掌握知识。

再如,在介绍无理数这节课上,我预见直接的把无理数的知识,概念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困惑。学生会问,怎么会想到无理数的?无理数难道是真正存在的?平日里,有理数就很好用了,学无理数做什么?要知道没用的东西是不值得学习的。正是因为可以预见学生将会出现这些问题,备课时我思考用“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巴斯的意见没能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而被丢入大海”作为开篇,即体现了科学史上悲壮的一幕,又把学生拉到当时的历史时刻,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无理数并且开始学习无理数。

在备课前充分的预见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相当的了解,这种了解即有老师学科知识的细心积累,也有与学生交流的不断感悟。一堂好课是师生交流的真实结果,也是师生情感的再造反应。情感的体验是当今课改被提上案本的新鲜事物,而我们在备课中,就应该备情绪,备情感。再造反应指的是在本来有的与学生有的良好和谐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备课中创造性预见并延续师生间的情感。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越密切,对一堂课的把握就越好,备课时能达到的预见性就越高,越能备出好课,上出好课。

第二,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探索性的。

教师指导学生习题,不应把习题的完整分析像从一个容器装入另一个容器那样地交给学生,而应根据培养数学能力的目标要求,对习题进行一番加工创造,使之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训练材料。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教科书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方法,描述概念等。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设立大量新颖的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探究性问题,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堂好课应该能引导学生不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注重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第三,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实用性,即学而有用。

数学具有国际通用性。作为一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数学成为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问题。也可以说,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求。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离开数学人们几乎寸步难行。从人的角度出发,有用的东西往往学得特别的快,这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没用的东西学来做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学生常常是这样质疑教育教学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一堂课所学内容如能应用到生活的实际情景中,学生心中的内驱力就能得以充分的调动。

因此,我们课堂给学生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吃下一颗定心丸,这是有实用的45分钟,分分秒秒都需要珍惜!

第四,一节好课应该兼顾趣味性。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当今中学的学生处在资信发达的网络时代,思维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新鲜有趣的东西。教学的东西一旦枯燥无味,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发呆。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智力发展思想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充分发挥数学知识本身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一堂课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温和恳切的又生动的言语打动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心情舒畅地去学习,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数学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如能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帅作用,则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引入二次根号时,介绍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还需说明其给我们的运算和书写带来的方便。如: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数学符号是如此简明!它能表示一个书写极不方便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在感叹中从感情上接受它,从而主动应用,效果很好。

因此,我们课堂给学生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力求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他们天真好奇的视角引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吃下一颗快乐丹,这是有趣味的45分钟,分分秒秒都需要激情

新课程条件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可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一个维度。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
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三)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四)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五)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山东省教育学院周卫勇教授曾就好课的标准提出三点意见:(1)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2)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3)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其中提到好课能让学生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思考回味,这一点的形成,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科学的提问与引导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一个好的教师,一堂课,若能提供或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哪怕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绝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好的。

(六)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进一步锻炼了能力;
往前发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的课。

四、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的探索

在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更广泛深入的思考。现就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进行如下探讨。

一、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和愿望,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就效率方面而言,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等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效率;
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过度准备,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5、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教师上完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由此可见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二、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1、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标准理念(大众理念、价值理念、生动与挑战性理念、师生角色理念、多元评价理念、电脑网络技术应用理念)。

2、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不是有创新(包括形式设计是不是新颖别致、内容设计是不是能突出思想方法)。

3、学生参与课堂是不是积极,课堂气氛是不是民主而有利于学生思考与创造性发挥。

4、课堂有没有幽默轻松的语言。

5、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是能随时知道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

6、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或者是错误的回答,教师能不能加以利用。

7、应用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做到让学生用来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

8、每节课有没有用比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发表他的意见、谈他的学,谈他的体会收获、谈他对教改的建议、谈他的各种设想。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从教学目标看,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这一目标改变了以往以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评价重点,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新观念。这一目标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基础目标;

(2)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

(3)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从教学内容看,应科学合理

好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

(1)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要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新成果;

(2)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4)关注和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能力

3.从教学策略和方法看: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否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在于教师的问,有没有学生答,或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专心听讲,而应表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①主动参与学习。一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应在整节课的1/2以上。②合作学习。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集体或小组合作等多样、丰富的学习形式去建构知识,养成竞争与合作、协作与交流的学习品质。③自主学习与差异发展相统一。④鼓励创新。

4.从教学能力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见下表)

课堂教学评价表

流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方式(10分)

课本

直授

复习

提问

创设

情景

体验

感受

被动

接受

自然

过渡

进入

情景

投入

活动

1

1

4

5

1

1

4

5

揭示课题(5分)

课题出

示较晚

直接出

示课题

解释课题

地位作用

被动

接受

明确

目标

引发

动机

0

1

2

1

2

3

教学内容

实施(30分)

A

严守教案

随机调整教案

被动接受

自主获取

2

7

3

8

B

偏重结论

重视学习过程

接受指令性训练

师生合作敢于质疑

2

7

5

8

教学过程中师

生的交流互动

(35分)

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影响

A

被动地听讲

启发性接受

激发性参与

1

3

5

教师的提问与对话学生的影响

B

回应性作答

发散性回答

创见性交流

6

12

15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C

感到紧张

情绪不稳

激情投入

3

10

)5

总结

评估

10分

师生

活动

只填一项

A

重复板书的知识点

概括知识点

2

2

B

形成知识网络

归纳规律与方法

8

8

C

承上启下引发思考

连续思考自我评价

10

10

教学资源

利用(10分)

不合理

较合理

有创意

无效果

较有效

效果显著

0

3

5

0

3

5

一堂好课的特征篇4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

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 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

??? 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

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 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
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

主体,并不排斥“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 一张赏识的笑脸,一副专心倾听的神态,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声轻柔的称赞,都使孩子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们的小脸挂着灿烂,他们的热血在沸腾,他们浑身充满力量;
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理想的种子在心田播种生根发芽了。

老师的表扬要及时,要看准时机,要讲究艺术,要恰如其氛。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真诚,装出的笑脸带着讥讽,虚假的语言带着嘲笑。我们要调整心态,真正赏识孩子,戴着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关注孩子进步和发展。二是表扬的技巧要创新。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握握孩子的手,抱抱孩子的身,亲亲孩子的脸。对中高年级的孩子使用语言要得体,有层次有变化。

??? 老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可又是最高档的“调味品”,我们经常要问:是否真心真意爱孩子。

??? 六、给学生留“好”作业

??? 传统的作业,其内容多限于“双基”,其范围多限于课本,其着眼点多在于巩固,其目的多在于应付考试。所以往往表现为一个内容,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一种形式;
量大繁锁,机械重复,劳而无功。

??? 好的作业,既要抓信学科本质,又要淡化学科边缘,重在培养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时机和空间。布置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引导学生新的探索。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阅读;
从学校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生活;
从旧起点到新起点,开始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课堂活起来,必须做到上课带着好心情,和学生建立好关系,课堂创设好情景,精心设计好点拨,及时给予好评价,留给学生好作业。

好课像登山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
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
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语文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
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

3、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4、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看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多少。可是一堂热闹的课下来学生们没有学到任何实际性的东西。这样的课意义何在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

5、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和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还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1、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节好课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等等。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不算是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交流状态;
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2、好课应该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学生学的好,而且,作为听课的老师也很有启发,觉得是种享受。

卢龙县驻县管理教师 曾艳敏

附:相关文章摘录

浅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漳州一中分校 张一鸣

摘要:教学中的预见性是指老师能够预知学生碰到某个知识点将会存在何种认知问题,并能够预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堂好课应该能引导学生不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注重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应当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的主题。……应当力求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他们天真好奇的视角引入学习的主题。

关键字:好课、标准、预见性、探索性、实用性、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北师大新世纪版本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心里,逐渐明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一节好课应该是有预见性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的预见性是指老师能够预知学生碰到某个知识点将会存在何种认知问题,并能够预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对数学这门课程来说,一节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欠缺,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时候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让学生接受下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些问题便是摆在一线数学教师案台上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预见一个师生之间思维的情景,这样的情景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地走进课堂,让学生以一种高昂的情绪接受新知识。这样的情景设计得好,相当于吊足学生的胃口,会让很重要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迫不及待的掌握下来。

例如,在设计勾股定理开篇的课程时,由于这是初二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预见到学生需要一些轻松的而非枯燥计算的信息来勾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新鲜体会,于是我用一段勾股定理的文化和历史做铺垫:在通讯还非常不发达的年代,勾股定理是很多的民族和文明最早发现的定理之一,足以看出勾股定理的魅力从古到今依然不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马上要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数学家,名人,普通人痴迷的数学上的艺术品。在学生这样的追求下,再来介绍勾股定理的普通证明方法,图形证明方法,无字证明方法,学生会发现这些证法简明,易于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下知识。备课时能够预见到学生的所需,就能将数学的乐趣,文化气息,以及数学思考的魅力带给学生,学生也能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理解掌握知识。

再如,在介绍无理数这节课上,我预见直接的把无理数的知识,概念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困惑。学生会问,怎么会想到无理数的无理数难道是真正存在的平日里,有理数就很好用了,学无理数做什么要知道没用的东西是不值得学习的。正是因为可以预见学生将会出现这些问题,备课时我思考用“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巴斯的意见没能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而被丢入大海”作为开篇,即体现了科学史上悲壮的一幕,又把学生拉到当时的历史时刻,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无理数并且开始学习无理数。

在备课前充分的预见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相当的了解,这种了解即有老师学科知识的细心积累,也有与学生交流的不断感悟。一堂好课是师生交流的真实结果,也是师生情感的再造反应。情感的体验是当今课改被提上案本的新鲜事物,而我们在备课中,就应该备情绪,备情感。再造反应指的是在本来有的与学生有的良好和谐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备课中创造性预见并延续师生间的情感。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越密切,对一堂课的把握就越好,备课时能达到的预见性就越高,越能备出好课,上出好课。

第二,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探索性的。

教师指导学生习题,不应把习题的完整分析像从一个容器装入另一个容器那样地交给学生,而应根据培养数学能力的目标要求,对习题进行一番加工创造,使之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训练材料。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教科书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方法,描述概念等。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设立大量新颖的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探究性问题,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堂好课应该能引导学生不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注重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第三,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实用性,即学而有用。

数学具有国际通用性。作为一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数学成为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问题。也可以说,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求。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离开数学人们几乎寸步难行。从人的角度出发,有用的东西往往学得特别的快,这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没用的东西学来做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学生常常是这样质疑教育教学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一堂课所学内容如能应用到生活的实际情景中,学生心中的内驱力就能得以充分的调动。

因此,我们课堂给学生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吃下一颗定心丸,这是有实用的45分钟,分分秒秒都需要珍惜!

第四,一节好课应该兼顾趣味性。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当今中学的学生处在资信发达的网络时代,思维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新鲜有趣的东西。教学的东西一旦枯燥无味,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发呆。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智力发展思想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充分发挥数学知识本身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一堂课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温和恳切的又生动的言语打动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心情舒畅地去学习,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数学知识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如能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帅作用,则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引入二次根号时,介绍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还需说明其给我们的运算和书写带来的方便。如: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数学符号是如此简明!它能表示一个书写极不方便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在感叹中从感情上接受它,从而主动应用,效果很好。

因此,我们课堂给学生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力求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他们天真好奇的视角引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吃下一颗快乐丹,这是有趣味的45分钟,分分秒秒都需要激情

新课程条件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可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一个维度。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
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三)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四)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五)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山东省教育学院周卫勇教授曾就好课的标准提出三点意见:(1)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2)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3)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其中提到好课能让学生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思考回味,这一点的形成,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科学的提问与引导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一个好的教师,一堂课,若能提供或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哪怕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绝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好的。

(六)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进一步锻炼了能力;
往前发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的课。

四、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的探索

在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更广泛深入的思考。现就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进行如下探讨。

一、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和愿望,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就效率方面而言,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等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效率;
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4、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过度准备,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5、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教师上完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由此可见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二、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1、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标准理念(大众理念、价值理念、生动与挑战性理念、师生角色理念、多元评价理念、电脑网络技术应用理念)。

2、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不是有创新(包括形式设计是不是新颖别致、内容设计是不是能突出思想方法)。

3、学生参与课堂是不是积极,课堂气氛是不是民主而有利于学生思考与创造性发挥。

4、课堂有没有幽默轻松的语言。

5、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是能随时知道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

6、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或者是错误的回答,教师能不能加以利用。

7、应用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做到让学生用来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

8、每节课有没有用比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发表他的意见、谈他的学,谈他的体会收获、谈他对教改的建议、谈他的各种设想。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从教学目标看,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这一目标改变了以往以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评价重点,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新观念。这一目标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基础目标;

(2)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

(3)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从教学内容看,应科学合理

好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

(1)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要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新成果;

(2)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4)关注和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能力

3.从教学策略和方法看: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否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在于教师的问,有没有学生答,或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专心听讲,而应表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①主动参与学习。一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应在整节课的1/2以上。②合作学习。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集体或小组合作等多样、丰富的学习形式去建构知识,养成竞争与合作、协作与交流的学习品质。③自主学习与差异发展相统一。④鼓励创新。

4.从教学能力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见下表)

课堂教学评价表

一堂好课的特征篇5

一堂好课的标准(转载)

①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相关热词搜索: 特征 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特征 一堂好课的特征 一堂好课的特征和标准是什么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