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国面临国际局势(完整)

时间:2022-05-30 09:12: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面临国际局势(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面临国际局势(完整)

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6篇

【篇1】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对国际局势的认知与因应之策(1939—1941)
作者:于之伟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1期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在远东独力抗击日本。以中国国力之贫弱,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将其击败。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急切盼望国际力量加入,合力抗击日本。因此,在坚持抗日的同时,国民党高层积极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对于日本的侵略本质、战争发展的趋势、美日关系的变化、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应如何自处都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并及时提出因应之策。在此过程中,中共也积极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行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中国在战争爆发前所做的这种努力,使得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迅速融到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之中,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取胜。

        [关键词]中国,太平洋战争,国际局势,认知与因应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2-0058-0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对于整个太平洋地区甚或整个二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之前,德意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展开疯狂的侵略。欧洲战场上英法苏等国共同对抗德意,而在亚洲战场,则只有中国在独力抗击日本。中国国力贫弱,显然无法在短期内打败日本。因此,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急切盼望着能够有国际力量加入对日作战,合力抗击日本。故此,国民党基本的方针就是“以空间换时间”“苦撑待变”。国民党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同时,积极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寻求机会,将这一政策转变为现实。中共在抗战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而将抗日进行到底,取得最终的胜利。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无疑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国民党的苦苦期待变成了现实。历史证明,对于这一事件,中国的国共两党迅速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保证了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这些同时对中国本身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然而这些都是在对战争爆发之前国际形势的准确认知与因应的基础上实现的。

【篇2】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
中国外交;
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1.1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1.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篇3】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 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 、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
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
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
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
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013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力反对坚持核试验,引起了各方的强力反对。最近,朝鲜又宣布朝鲜停战协议无效,半岛不可控因素在增加,甚至有人认为战争的阴云在弥漫。然而,就我们分析,目前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战与和的关键在美日韩而非朝鲜,朝鲜一旦发动挑衅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目

前来看,美日韩还没有动手的迹象而朝鲜继续在走其危机外交的策略。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 “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风波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三、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划界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申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
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
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

“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

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改变。

近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展开使得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基于越来越开展的中国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以至逐步呈现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中国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自己在世界生活当中一些根本利益所在,现已越来越积极地去主动追求战争开展、战争外交方式,积极追求中国至关重要国度利益,不论这个国度利益是阻止台湾独立,还是促进在非洲战争友好关系,还是能源利益,还是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时机,还是坚持进一步优化本国和一些大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国正以迅猛的脚步逐步迈入世界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力。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之时,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 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海外「中国威胁论」尘嚣不散, 今年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出现被动局面, 令到外交压力骤然上升。与过去相比,中国外交途径显得较为困难。虽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

多是别国造成的, 但这与中国过多将精力和注意力放於对美关系上有关。将来,中国还会在多方面的领域与他国发生摩擦,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毕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国际利益中肯定会带来多方面的争执。这在今后可能会愈来愈频繁,在外交上将面临调整和不断的改变或增加外交政策。现今的中国不因之考虑中美关系,而忽视周边国的关系,因此在外交上不能同日而语。部分外交战略需要优化, 加强对欧洲关系, 耐心处理对美关系, 开始缓解中日对抗, 反思过去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 需要加强全局观, 从战略全局、外交全局上考虑问题。如,从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上,中国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30年来中国都是使用韬光养晦,但其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阶级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它是更具当时的历史所需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而定义。在外国,他们的理解就局限了,最近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强势的姿态,再加上温总理在联合国发言中称中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国家」,有人认为这是外交转向的趋势和宣示。其实不然,韬光养晦是一种谨慎的精神。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割舍。

“无论是在决策层, 还是在学术界都表现出这种迹象。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底气较足, 舆论上要求外交强势的声音逐渐增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组研究员褚浩博士指出, 南海等中国海权问题一直存在, 之所以今年被炒热,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 中美之间关於海权的争夺加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增加, 预料未来海权之争将会加剧。二是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的日渐强大, 年初中国海军走出去速度加快, 令到东南亚国家反应较大, 导致南海问题升温。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随之上升, 大国主义的理想在一些人心中越来越强, 国内要求宣示南海主权的需求强烈。国内国外因素加起来, 导致南海问题过热。

我认为外交就是一场博弈,不断的争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中间夹杂着策略,一个稳定的国家就要拥有最强大的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就如人民币升值上看,中美关系变的白热化,但无论怎样,中国都立场坚定。

新的时代需要加固过的外交政策,因时代在变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在上升。拥有调整过的外交策略,能兼顾国家稳定。

第一、大国关系:务实合作 立足长远

全面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时今中美关系呈现积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中美确立了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位,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深化了各领域合作。中国成功接待美总统奥巴马访华,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今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成功访美,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20年来首次正式访美。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美国政府和议会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叙友情、谈合作、谋发展,引起了积极反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4次会晤,普京总理访华,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强,在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俄语年”,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欧盟的沟通合作继续加强,在捷克成功举行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于11月底在中国南京举行了第十二次会晤,有力地推进了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务实合作。我国加强与日新政府交往,中日战略

互惠关系稳步发展,双方经济、文化、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活跃展开。

第二、与周边国家:维护稳定 睦邻友好 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着力共同 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刚刚对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进行工作访问, 促进了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友好合 作。

。致力于维护周边稳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成功访朝,进一步加强中朝友好, 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向积极方向发展。

我国继续就伊朗核等热点问题加强与各方沟 通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与发展中国家:共经风雨 共谋合作 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继续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 作。

胡锦涛主席今年 6 月出席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首次领导人 会议,开辟了四国合作机制化的道路,标志着四国合作进入新阶段,得到国际上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11 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 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提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 和重点领域, 宣布了对非合作新的 8 项举措,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打下更牢固的 基础。

我国领导人还分别访问亚非拉国家和地区, 加强高层交往, 增进政治互信, 扩大在金融、能源、矿产、文化、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与非盟、阿盟、 南盟等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关系,开展多样化交流与合作。

第四、公共外交:以人为本 为民服务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求也 不断增加。“外交为民”已化为外交工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且只要中国外交的透 明度越来越高,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 “外交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中国外交骨髓。

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人民永远是中国外交的牢固基石和坚强后盾。

我国提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必须依靠发展、服务 发展、促进发展,切实维护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提出要适应世 界格局变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外交工作,在加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 及多边外交的同时, 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方位外交 布局;
提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 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总体要求;
提 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进一步明确了把统筹协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外 交工作的根本方法。

今后只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发挥我 国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做超 出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情。

加强统筹规划和政治设计,确保我国领导人参与各项 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推动变革朝着有利 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开展好涉藏、 涉疆等问题的外交斗争, 维护我国主权、 安全和外交大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 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人民。

只要齐心协力, 一定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1 6

【篇4】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 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
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
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
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
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013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力反对坚持核试验,引起了各方的强力反对。最近,朝鲜又宣布朝鲜停战协议无效,半岛不可控因素在增加,甚至有人认为战争的阴云在弥漫。然而,就我们分析,目前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战与和的关键在美日韩而非朝鲜,朝鲜一旦发动挑衅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目前来看,美日韩还没有动手的迹象而朝鲜继续在走其危机外交的策略。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 “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风波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三、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划界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申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
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
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

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3、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改变。

近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展开使得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基于越来越开展的中国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以至逐步呈现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中国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自己在世界生活当中一些根本利益所在,现已越来越积极地去主动追求战争开展、战争外交方式,积极追求中国至关重要国度利益,不论这个国度利益是阻止台湾独立,还是促进在非洲战争友好关系,还是能源利益,还是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时机,还是坚持进一步优化本国和一些大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国正以迅猛的脚步逐步迈入世界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力。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之时,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海外「中国威胁论」尘嚣不散,今年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出现被动局面,令到外交压力骤然上升。与过去相比,中国外交途径显得较为困难。虽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是别国造成的,但这与中国过多将精力和注意力放於对美关系上有关。将来,中国还会在多方面的领域与他国发生摩擦,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毕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国际利益中肯定会带来多方面的争执。这在今后可能会愈来愈频繁,在外交上将面临调整和不断的改变或增加外交政策。现今的中国不因之考虑中美关系,而忽视周边国的关系,因此在外交上不能同日而语。部分外交战略需要优化,加强对欧洲关系,耐心处理对美关系,开始缓解中日对抗,反思过去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需要加强全局观,从战略全局、外交全局上考虑问题。如,从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上,中国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30年来中国都是使用韬光养晦,但其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阶级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它是更具当时的历史所需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而定义。在外国,他们的理解就局限了,最近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强势的姿态,再加上温总理在联合国发言中称中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国家」,有人认为这是外交转向的趋势和宣示。其实不然,韬光养晦是一种谨慎的精神。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割舍。

“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学术界都表现出这种迹象。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底气较足,舆论上要求外交强势的声音逐渐增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组研究员褚浩博士指出,南海等中国海权问题一直存在,之所以今年被炒热,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中美之间关於海权的争夺加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增加,预料未来海权之争将会加剧。二是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的日渐强大,年初中国海军走出去速度加快,令到东南亚国家反应较大,导致南海问题升温。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随之上升,大国主义的理想在一些人心中越来越强,国内要求宣示南海主权的需求强烈。国内国外因素加起来,导致南海问题过热。

我认为外交就是一场博弈,不断的争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中间夹杂着策略,一个稳定的国家就要拥有最强大的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就如人民币升值上看,中美关系变的白热化,但无论怎样,中国都立场坚定。

新的时代需要加固过的外交政策,因时代在变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在上升。拥有调整过的外交策略,能兼顾国家稳定。

第一、大国关系:务实合作 立足长远

全面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时今中美关系呈现积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中美确立了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位,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深化了各领域合作。中国成功接待美总统奥巴马访华,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今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成功访美,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20年来首次正式访美。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美国政府和议会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叙友情、谈合作、谋发展,引起了积极反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4次会晤,普京总理访华,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强,在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俄语年”,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欧盟的沟通合作继续加强,在捷克成功举行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于11月底在中国南京举行了第十二次会晤,有力地推进了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务实合作。我国加强与日新政府交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稳步发展,双方经济、文化、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活跃展开。

第二、与周边国家:维护稳定 睦邻友好

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着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刚刚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进行工作访问,促进了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周边稳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成功访朝,进一步加强中朝友好,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向积极方向发展。我国继续就伊朗核等热点问题加强与各方沟通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与发展中国家:共经风雨 共谋合作

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继续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胡锦涛主席今年6月出席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首次领导人会议,开辟了四国合作机制化的道路,标志着四国合作进入新阶段,得到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11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提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宣布了对非合作新的8项举措,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我国领导人还分别访问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在金融、能源、矿产、文化、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与非盟、阿盟、南盟等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关系,开展多样化交流与合作。

第四、公共外交:以人为本 为民服务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外交为民”已化为外交工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且只要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外交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中国外交骨髓。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人民永远是中国外交的牢固基石和坚强后盾。

我国提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必须依靠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切实维护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提出要适应世界格局变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外交工作,在加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外交的同时,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提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总体要求;
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明确了把统筹协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根本方法。

今后只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发挥我国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做超出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情。加强统筹规划和政治设计,确保我国领导人参与各项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推动变革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开展好涉藏、涉疆等问题的外交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外交大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人民。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篇5】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人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人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实力下降。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极世界前进。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及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影响,其效应亦不断向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国际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酝酿大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美国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形成较大冲击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衰退,至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经历了17个月的衰退期,失业率一度高达10%,美国实体经济及国民士气均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还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据美国财政部报告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42万亿美元,而预计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上升至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1%,创下美国财政赤字新纪录。高额预算赤字意味着美国面临爆发财政危机的潜在风险,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希腊面临的财政危机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甚至担忧美国会因此突然转向衰落他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衰落与财政危机相关,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警钟已经拉响。他尤其强调,物质因素并非导致帝国危
1
机的关键,关键是人们对帝国前景的预期,言下之意美国民众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被问到21世纪是更多地属于美国还是中国时,在经济方面,40%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基本上不相上下;但在全球事务方面,受访者则更倾向于中国,43%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只有38%选择了美国。
金融危机还对美国软实力构成巨大冲击美式发展模式光环不再,自由主义的道义优越感丧失。美孤立主义情绪上升,新重商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美作为自由贸易及全球化代言人形象受损。美国在地区及全球性事务中的号召力下降,其海外干预能力受损。
金融危机加速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与美国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美国GDP总量以137,532.57亿美元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以28,792.26亿美元排名第4,印度以8,941.42亿美元处于第12位,美国GDP总量分别是中印两国的近5倍和巧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GDP差距缩至3.3倍,印美差距缩至11倍;2009年中美GDP差距进一步缩至2.9倍,印美差距仍维持在11倍左右。
但是,美国“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金融危机没有改变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绝对优势地位。2008年,美国GDP总量14.2万亿美元,高于日、德、法、英四国之和。2009年美国GDP增长率降至一2.5%,而欧元区和日本分别降至一4%和-5.3%,降幅远大于美国,考虑到欧、日人口下降及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美国在西方将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新兴大国与美国实力差距相对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巨大。2008年美国人均国民收人为47580美元,而中、印分别为2940美元和1070美元。美国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没有动摇。2008年美国以6070亿美元的军
2
费总额高居第一,占世界总额的42%,超过位列其后14个国家军费支出的总和。支撑美国“一超”地位的其他实力要素所受影响不大,如技术及制度创新能力、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移民政策及人口更新能力,这些因素将使美国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及调整能力。
(二)中国实力地位上升,成为影响国际格局变动的显著因素
新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金融危机使这一势头更加明显。2001年中国CDP总量1159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排在美、日、德、英、法五国之后。2005年,中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2008年,中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居世界之首,200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2009年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转人负增长,而中国仍然维持了8.7%的经济增长率,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50%,中国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引擎。
中国还在制造业、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多项指标中位居世界前列。首先,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家电产品生产在世界上处于压倒性的领先地位,2008年包括洗衣机、冰箱等37类家电产品的世界产量为17.35亿件,其中77%来自中国;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 1379万辆,高居世界第一。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的报告,从2000年到2009年,美国的制造业所提供的附加价值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从26%下降到17%,中国的制造业所提供的附加价值则从6%上升到17%。美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正在被中国所替代。该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占世界制造业的31%,而美国只有10%。[3j其次,中国已进人世界贸易大国行列。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
3
值达到12016.7亿美元,虽比2008年下降了16%,但仍超越德国的 1170训乙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最后,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在2006年2月底达到8536.7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飘升至2.399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比重达到30.7%,相当于G7的1.93倍。另外,截至2009年12月,中国仍持有总值8948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成为美国大规模经济救助计划的最大“供血”来源。
(三)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金融危机使美、欧、日等传统发达国家实力受损,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世界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下降,相映衬的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呈现群体性崛起势头,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对上升。据世界银行预测,发达国家GDP在2009年将总体下跌2.9%,而发展中国家GDP将维持2.1%的增长,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明显好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实力地位显著上升。在世行2008年各国GDP排名中,金砖四国排名均有大幅提升。同2007年相比,中国从第4名提升到第3,巴西从第10提升到第8,俄罗斯从第11提升到第9,印度由第13位升至第12位,金砖四国已跻身全球十大经济体行列。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增长将继续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美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到2025年中、印将同美国一道成为世界前三大经济体;到2040年至2050年“金砖四国”GDP总额将与七国集团相当世界将呈现多极化局面。
新兴国家实力地位持续上升,有力冲击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国际主要力量消长推动国际政治权力结构做出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美国独撑世界政治及安全的能力降低,望其盟国在全球及地区安全问题上分担更大责任。欧盟担心被边缘化,加速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进程迈出历史性一步,其扮演
4
国际格局一极的构想更加现实。日本鸿山政府推出东亚共同体倡议,欲构建支撑其强国地位的政治平台。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日益增大,成为美国解决全球及地区问题的磋商协调伙伴。目前,国际社会有关G2、G3、C4、G13、G15等国际治理构想层出不穷,亦反映出国际政治结构正酝酿大的调整和变革。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俄罗斯和亚洲项目主任尼古拉〃兹洛宾甚至用“无极世界”来形容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能主宰全球问题的力量中心将不复存在。
二、国际政治发展的主流趋势及持点
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牵动国际治理机制、大国关系、全球化进程、地缘政治、国际安全等一系列国际政治议程的变动和发展,国际政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治理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而道远 自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阻挠,国际经济秩序改革进程十分缓慢。此次世界金融及经济危机终使西方承认,建于20世纪的国际治理机制已不能反映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国际政治现实,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单独应对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复杂挑战,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参与国际治理成为唯一选择。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G20取代GS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国际治理机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行改革取得新进展,发达国家同意将发展中国家在IMF投票权提升5%至48%,在世行份额增加3%至47%。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不过,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成分仍大量存在。美国及欧盟分别控制IMF约17%和30%的投票权,仍维持
5
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国际分工的不合理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国际分工的底层,仍是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重要对象,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在应对危机问题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不等价交换没有本质转变,南贫北富、南弱北强的基本格局未变。国际技术转让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没有改观,发达国家不愿放松技术转让,却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所谓“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国际贸易制度的不公平性上升。美欧仍操纵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总之,国际治理机制改革仍处于初始阶段,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曲折而遥远。
(二)大国关系转型,但权力竞争仍较激烈
金融危机加速了大国权力对比关系,合作协调成为各大国应对地区及全球性挑战的优先选择,大国关系出现深刻而积极的变化。首先,多边主义备受青睐,大国协调的范围、层次及力度均显著扩大。二十国集团突破狭隘的西方界限,成为包含发展中大国的全球性协调平台,其首脑峰会首次召开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续举行三次,卓有成效地应对了本次金融及经济危机。新兴大国之间的协调顺势加强,“金砖四国”协调向机制化方向发展,2009年6月,四国举行首次首脑峰会,发展中大国内部协调及联合自强的趋势明显加强。其次,美国战略调整带动大国关系朝均衡性、平等性方向前进。奥巴马外交新政在内有金融危机外有两场战争的背景下展开,美国对外战略进人战略扩张间歇和有限收缩期,对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借重明显加强,美欧、美俄、美日、中美等大国关系的均衡性有所加强。第三,大国关系超越双边,地区及全球性意义彰显。与以往大国交往不同,地区安全与全球性挑战取代双边问题,如气候能源、朝核伊核、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正在成为大国领导人会晤的主要议题,多边议题双边化趋势加强。第四,大
6
国关系的意识形态色彩淡化。金融危机冲击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道义优越感,削弱了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多元化世界得到更大程度认可。美国淡化对俄、对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务实合作最后,大国互动的对抗性显著下降,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可能性上升。金融危机使各大国认识到面对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也无力单独应对。美国无法遏制新兴大国崛起,谋求与新兴大国合作成为美国重塑世界领导地位的关键,大国竞争的内容、方式均发生变化,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显著下降,新兴大国和平崛起的有利条件增多。
但是,大国竞争的权力本质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让渡权力,目的是让后者分担前者的责任,防范现存国际体制发生颠覆性变革,维护其体系主导地位。美国战略调整的根本目的是重塑其全球领导地位。美欧关于国际体系主导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之争远未结束。美俄在东欧的地缘政治界限并没有消失,北约东扩、东欧反导等问题只是暂时蛰伏。美日对建立平等关系的诉求不同,日本强调权利平等,美强调义务平等。美国对华战略猜疑严重,仍视中国为潜在的挑战者,不会轻易放弃对华战略防范。因此,大国关系转型实际上是权力竞争方式而不是权力竞争本质的转变。大国关系将长期维持竞争与合作共存、合作大于竞争的发展态势,和而不同、斗而不破将成为大国关系常态。
(三)经济全球化步伐放缓,世界政治多元化趋势加强
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放缓,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减速。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高失业率影响下,反全球化势力的政治影响力扩大,政策效应渐显。西方国家在国内利益集团压力下,不断推出“特保”或“双反”措施,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
7
政治意愿降低,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步伐放慢。
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神话,世界政治形态的多样性得到肯定。首先,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扩展严重受挫。冷战结束以后,以“华盛顿共识”为标签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推动下向全球扩张,全球化异化为美国模式的扩展,但自由化的结果是东南亚国家及俄罗斯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国家陷人政治动荡。这次金融危机从美国起源,“华盛顿共识”濒临瓦解,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告一段落。其次,西方价值观念及民主制度全球化的神话破产。西方世界一度认为冷战结束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西方民主制从此将一统天下。全球化在美霸权主导下同样被解释为美国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的全球扩张。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把向世界扩展民主作为重要外交目标,克林顿政府提出“民主参与与扩展战略”,小布什政府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但均遭失败。金融危机中上任的奥巴马政府明显降低了调门,宣布尊重他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承认各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美国被迫放弃公然输出民主的政策,把民主化与全球化捆绑的政策已难以为继。最后,世界政治模式多元并存的态势有所加强。在西方模式受挫的背景下,亚洲模式、拉美模式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各种政治模式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并存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但是,西方在全球政治形态领域的话语霸权并未根本动摇。首先,美国经济较快实现复苏,新自由资本主义可凭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重拾话语霸权。其次,西方国家仍以“良政”等旗号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念。第三,鼓吹人权的普世性,奉行所谓人道主义干预政策。最后,利用西方媒体优势,捏造“新殖民主义”等名目,挑拨发展中国家合作。这种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8
(四)地缘政治中心加速东移,但美国缔造和主导的世界安全体系基本稳定 新世纪以来,由于中、印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崛起,牵动全球地缘政治重心逐步东移。从区域比看,2008年,欧盟、北美、亚太(东亚、南和澳新等各占全球GDP的29%、27.5%、25%在世界商品贸易额中各占38%、15%、27%;在全球FDI流入量中各占30%、20%、22%;在全球FDI流出量中各占45%、20%、20%。世界经济形成欧盟、北美和亚太三足鼎立格局。全球金融危爆发后,亚洲经济深受冲击,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由2007年9%下降到2009年5.1%,但20年将恢复至7.0%,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维持8%的长目标。亚洲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不变,亚崛起进程相对加快,全球地缘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随之加快。奥巴马政府就任以来,国务卿希拉里首度到访亚洲,以签署《东南亚友好条约》为标志,高调重返亚洲;力推美印军事合作,全面推进美战略伙伴关系;出台“阿巴新战略”,把反恐战场重心从中东转向南亚。调整西太平洋军事部署,继续将军力向以关岛为中心的基地群集中;奥巴马访华,两国致力于建设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美国对亚洲外交、军事投人明显加大,全球地缘政治重心加速向亚太转移。
不过,地缘政治中心转移,并未冲击美国主导的世界安全体系。在亚太地区,美国二战后构建的“轴辐式军事”同盟体系依然稳固。奥巴马就任以来,利用朝核危机,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将国家导弹防御体系扩及韩国。美军有意重返菲律宾,扩充西太平洋军事基地。澳、新、美三国同盟合作不断发展,并出现与域外国家合作动向。在欧亚大陆方向,北约职能范围继续扩大,是美国当前进行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同盟。在非洲,奥巴马政府大幅增加非洲司令部预算开支,全面加强对非军事与安全控制。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框架依然稳固,并继续推进。
(五)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但传统安全问题依旧突出

9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中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涌现,国际恐怖主义、疾病传播、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危机与贫困等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威胁。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因此加剧,直接或间接推动非传统安全上升为全球安全的核心议题。首先,世界粮食危机更加严峻。金融危机对亚、非、拉等不发达地区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工资、就业、家庭收人减少,粮食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贫穷国家饥饿人口大幅增加,全球饥饿人口从2008年9.15亿增至2009年10.2亿,世界1/6人口面临饥饿威胁。由于目前经济危机仍在向小型农场及农村地区蔓延,粮食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其次,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贫困加剧。金融危机对最不发达国家冲击最重。2009年上半年世界贸易同比下降32%,而最不发达国家下降43.8%,出口收人下降50%。据联合国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出现负增长的国家从2007年11个猛增至107个,赤贫人数比危机前增加8400万,全球接近10亿人每天仅靠1.25美元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再次,生态政治时代来临。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生态政治进人全球政治核心议程。最后,恐怖主义问题仍是全球重大安全关切。南亚、中东、北非等地区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为此,美国调整反恐战略,重建反恐统一战线,以军事、外交、外援等综合手段应对恐怖主义。此外,索马里海盗活动猖撅,并出现与恐怖主义交织发展态势。2007年,索马里海域仅发生17起海盗袭击商船案。2005年,商船被袭案飚升至122起。2009年,索马里海盗们发动的袭击高达217次;12月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生严重恐怖主义事件,造成50多人死亡近200人受伤。金融危机直接或间接推动非传统安全上升为全球安全的核心议题。

10
不过,传统安全仍是国际安全非常重要的领域。朝核、伊核、导弹防御、北约东扩、中东和平等一系列问题仍是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面临民族分裂问题,国与国之间仍不乏领土、领海之争,传统安全威胁将持续存在。
三、中国面临的战略性机遇与挑战
国际格局的显著变动及国际政治新趋势的酝酿与发展,正在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既是国际格局的有力塑造者,同时也深受国际格局与潮流变动的种种影响,因而面临着战略性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国际和平的大趋势更加明朗,中国战略机遇期可能进一步延长。美国“一超”地位下降,多强力量重新排序;大国关系调整,协调与合作成为主流;全球化的西方化因素减弱,世界政治的多元化态势加强;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国际政治的核心议程正在转变。这一系列变化因素表明,后危机时代国际政治的均衡性和民主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发生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在下降,只要中国的战略抉择得当,战略机遇期有望进一步延长。
但中国战略抉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并没有降低。冷战时期的两极对峙格局使世界各国进行战略抉择的外部条件相对简化;后冷战时代“一超多强”的显著格局,则使得对外战略抉择的重点相对突出。然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格局相对走向均衡,不同的国家随着其自身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升降,国际政治心理、角色定位、利益诉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大国互动的均衡性在增加,但复杂性同样增加,许多国家间双边的矛盾与摩擦较少,但多边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可能增多,有的国家间多边问题一致性较多,但在双边问题上又摩擦不断。国际社会中既有传统的同盟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功能性伙伴关系,也有朋友、敌
11
人、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等多种识别身份,大国关系的平衡变得更加微妙复杂。
其次,中国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在全球及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拓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抵御金融风暴并引领世界经济回暖的关键。无论在C20峰会还是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G20机制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G8+5的后冷战对话机制将成为历史,标志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首次以平等身份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坐在了世界治理的决策桌旁。
不过,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尤其是中国实力的判断仍需保持清醒的认识。就中国的经济实力而言,尽管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且有可能在今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仍排在世界第105名。2009年9月,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09一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美国由世界第一降至第二,中国上升一位,但仍排第29位。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期望值迅速膨胀放大,中国不仅面临着由国际政治经济治理外围走向核心圈的角色转变,更面临超负荷承担国际责任的压力与风险。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承担同等责任,已反映这一发展趋势。后危机时代,如何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及承担与其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并使其均衡发展,对于崛起进程的中国而言,显然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后,后危机时代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战略策略的灵活统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实力地位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是一个长期的磨合与探索过程。中国不
12
仅要在战略层次上表现出适应并塑造21世纪国际进程的大国风范,还要在策略执行上体现更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缔造中国式的“巧实力”外交。此外,必须认识到中国实力的上升并不意味着现实影响力的自然放大,中国不仅要维持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的基本平衡,而且要在策略上避免出现简单化的思维和操作,防止因策略应用的不当,使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受损。
参考文献:
[1]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势》,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刘飞涛:《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与趋势》,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3]谢霖:《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13

【篇6】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一江山岛战斗〞时期我国的周边国际局势
作战简介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珍贵经验。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他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人民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预,中国人民也决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军事威胁。
内忧外患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周边局势十分复杂。对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企图将这个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对内,蒋家王朝反攻之心不死。1950年,美国插手朝鲜战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严峻的周边形势对我极其不利。是打?还是先搞建设,让自己先壮大了再打?内忧外患考验着这个新生政权。
英明抉择
到底应不应该参与朝鲜战争是当时我党中央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1949年10月,我国才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十分贫穷落后。而美国在这个时候发动朝鲜战争,虽说是只打朝鲜,不会进攻东北。.

但是,如果朝鲜被美国打了下来,那么,东北全境将会一直处于美国的威胁中。而我国东部沿海的台湾,南部的越南都会因为美国在朝鲜的胜利而更加嚣张,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就会是三面受敌威胁,还怎么可能安心搞建设?所以,朝鲜战争必须打,而且必须胜利。只有有了安定的周边环境,我国才能有建设的时机,才又强大起来的可能。于是我国在1950年11月发兵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

形势的变化
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其时,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毛泽东在这个时候重提解决台湾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无疑“山姆大叔〞有些不甘心。其时,美国正和蒋介石阴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以台湾作为干预中国“不沉的航空母舰〞。而蒋介石却利用“山姆大叔〞来给自己撑腰杆子,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东南亚公约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政权后,又在1950年11月投入朝鲜战争,并以军事及政经力量支援北越赤化越南的企图,亚洲烽.

烟处处,美国无法独力遏止国际共产主义的蔓延,使得东南亚各国惊恐会发生像美国总统艾森豪所提出的“骨牌效应〞,一个个被赤化而成为共产国家。于是,美国便出面说服英国和法国,号召与东南亚具有利害关系的“自由世界国家〞,共同研议组织一个类似欧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集体平安保障机构。
在东南亚公约组织建议阶段,蒋介石在积极争取参加,但是我国内政岂有它东南亚公约组织插手之理?于是从1954年5月到8月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频频发生军事冲突,这也是一江山战斗的大背景;
1954年9月3日,我军对金门、马祖进行大规模炮击。到了9月6日,东南亚公约组织会议在马尼拉正式召开时,我军这种积极表态产生了很大效果。在“东南亚公约组织会议〞上,英国、法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都发言表示反对中华民国参加公约组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孤掌难鸣,只能放弃将中华民国编入条约的适用范围。
美台的共同防御条约
参加东南亚公约失败的台湾不甘心,而朝鲜战争失利的美国也不愿就此罢休。于是,他们只能放弃参加东南亚公约的企图,转而商定美国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0月1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飞抵台湾,开始与中华民国政府交涉条约签订问题,但因台北方面主张条约范围应包括全中国大陆在内,华府方面的认知却只有台湾岛及澎湖,双方各执己.

见,以致于交涉过程费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了12月1日才达成协议共识。

美国和台湾的分歧
虽然美国和台湾商定了共同防御条约,但是美国和台湾之间还是又分歧的。台湾希望取得美国的支持来反攻大陆,而美国却只是想把台湾作为一个制约中国开展的棋子而已,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所以,在制定条约时,美国强调这只是防御条约,并且只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并没有把台湾控制的中国沿海的岛屿包括在内。可以说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台湾一江山岛的失守。

进攻命令
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 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华东军区应于九、十月间,以空、海军轰炸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部队攻占一江山岛……
对于此粗鲁干预我内政的行为,从朝鲜战场腾出手来的我解放军以炮击和轰炸浙江沿海仍由国军占领的一江山、大陈岛等岛屿作为还击,并于1月18日攻下一江山岛。周恩来总理在24日提出:“美国必须停止对中国内政的干预,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海峡撤走。〞到了2月5日,美军和国民党见大陈岛大势已去。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第七舰队“协助〞国军撤退大陈岛守军及居民。至此,我东.

部沿海再无战事,这为我国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开展环境。
一江山岛战役对于当前形势的启示
现在,我国周边海域再次面临种种威胁,美国总统奥巴马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干预,企图重返亚太,而东南亚的国家也仗着美国撑腰纷纷对我国的岛屿打起了主意。钓鱼岛,黄岩岛以及南海诸多岛屿都面临着周边国家的威胁,日本竟然还嚣张到公然购置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对此我们国家决不能容忍。对于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还击。我国加强了对于钓鱼岛的巡航执法,然而日本却强行阻挠,发生了扣人,撞船,警告进行警告射击等事件。与一江山岛战役当时相似的是,日本与美国也有共同防御条约,但是最近的警告射击事件当中,日方媒体报道美国对于这个事件的态度是:要日本不要进行警告射击。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是不希望日本与中国开战的,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不希望打这一场仗。这一点和当时的一江山战役中美国的态度是很相似的。
钓鱼岛位置离我国海岸较远,而且岛上不适合驻守军队,所以我国只能通过海监船的巡航执法来进行控制。近期,有报道称我国海监正在订购大量大吨位的新型海监船,其中包括10艘5000吨级的抗撞型海监船。我国的战斗机也加强了对钓鱼岛的巡航。
但钓鱼岛最终是用和平手段还是非和平手段来解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一方。树欲静而风不止,目前日本频频将钓鱼岛问题升级,将局势往战争边缘化上推进,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只有“有备〞.

才能“无患〞,只有“敢战〞方能“言和〞,这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辩证法。
战后总结
正是我党积极采取进攻态势,在国际社会争取了主动。如果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畏畏缩缩,那我国东北不会有和平开展的环境。是朝鲜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大国地位,是浙江沿海的战斗打出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平安局势。所以,必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班

.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面临 国际局势 中国面临国际局势 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请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