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面临国际局势(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6篇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对国际局势的认知与因应之策(1939—1941)作者:于之伟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1期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在远东独力抗击日本。以中国国力之贫弱,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将其击败。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急切盼望国际力量加入,合力抗击日本。因此,在坚持抗日的同时,国民党高层积极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对于日本的侵略本质、战争发展的趋势、美日关系的变化、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应如何自处都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并及时提出因应之策。在此过程中,中共也积极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行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中国在战争爆发前所做的这种努力,使得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迅速融到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之中,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取胜。
[关键词]中国,太平洋战争,国际局势,认知与因应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2-0058-0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对于整个太平洋地区甚或整个二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之前,德意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展开疯狂的侵略。欧洲战场上英法苏等国共同对抗德意,而在亚洲战场,则只有中国在独力抗击日本。中国国力贫弱,显然无法在短期内打败日本。因此,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急切盼望着能够有国际力量加入对日作战,合力抗击日本。故此,国民党基本的方针就是“以空间换时间”“苦撑待变”。国民党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同时,积极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寻求机会,将这一政策转变为现实。中共在抗战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而将抗日进行到底,取得最终的胜利。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无疑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国民党的苦苦期待变成了现实。历史证明,对于这一事件,中国的国共两党迅速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保证了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这些同时对中国本身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然而这些都是在对战争爆发之前国际形势的准确认知与因应的基础上实现的。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
中国外交;
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1.1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1.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 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 、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
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
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
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
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013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力反对坚持核试验,引起了各方的强力反对。最近,朝鲜又宣布朝鲜停战协议无效,半岛不可控因素在增加,甚至有人认为战争的阴云在弥漫。然而,就我们分析,目前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战与和的关键在美日韩而非朝鲜,朝鲜一旦发动挑衅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目
前来看,美日韩还没有动手的迹象而朝鲜继续在走其危机外交的策略。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 “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风波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三、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划界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申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
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
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
“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
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改变。
近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展开使得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基于越来越开展的中国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以至逐步呈现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中国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自己在世界生活当中一些根本利益所在,现已越来越积极地去主动追求战争开展、战争外交方式,积极追求中国至关重要国度利益,不论这个国度利益是阻止台湾独立,还是促进在非洲战争友好关系,还是能源利益,还是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时机,还是坚持进一步优化本国和一些大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国正以迅猛的脚步逐步迈入世界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力。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之时,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 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海外「中国威胁论」尘嚣不散, 今年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出现被动局面, 令到外交压力骤然上升。与过去相比,中国外交途径显得较为困难。虽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
多是别国造成的, 但这与中国过多将精力和注意力放於对美关系上有关。将来,中国还会在多方面的领域与他国发生摩擦,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毕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国际利益中肯定会带来多方面的争执。这在今后可能会愈来愈频繁,在外交上将面临调整和不断的改变或增加外交政策。现今的中国不因之考虑中美关系,而忽视周边国的关系,因此在外交上不能同日而语。部分外交战略需要优化, 加强对欧洲关系, 耐心处理对美关系, 开始缓解中日对抗, 反思过去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 需要加强全局观, 从战略全局、外交全局上考虑问题。如,从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上,中国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30年来中国都是使用韬光养晦,但其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阶级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它是更具当时的历史所需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而定义。在外国,他们的理解就局限了,最近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强势的姿态,再加上温总理在联合国发言中称中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国家」,有人认为这是外交转向的趋势和宣示。其实不然,韬光养晦是一种谨慎的精神。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割舍。
“无论是在决策层, 还是在学术界都表现出这种迹象。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底气较足, 舆论上要求外交强势的声音逐渐增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组研究员褚浩博士指出, 南海等中国海权问题一直存在, 之所以今年被炒热,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 中美之间关於海权的争夺加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增加, 预料未来海权之争将会加剧。二是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的日渐强大, 年初中国海军走出去速度加快, 令到东南亚国家反应较大, 导致南海问题升温。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随之上升, 大国主义的理想在一些人心中越来越强, 国内要求宣示南海主权的需求强烈。国内国外因素加起来, 导致南海问题过热。
我认为外交就是一场博弈,不断的争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中间夹杂着策略,一个稳定的国家就要拥有最强大的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就如人民币升值上看,中美关系变的白热化,但无论怎样,中国都立场坚定。
新的时代需要加固过的外交政策,因时代在变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在上升。拥有调整过的外交策略,能兼顾国家稳定。
第一、大国关系:务实合作 立足长远
全面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时今中美关系呈现积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中美确立了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位,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深化了各领域合作。中国成功接待美总统奥巴马访华,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今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成功访美,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20年来首次正式访美。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美国政府和议会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叙友情、谈合作、谋发展,引起了积极反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4次会晤,普京总理访华,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强,在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俄语年”,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欧盟的沟通合作继续加强,在捷克成功举行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于11月底在中国南京举行了第十二次会晤,有力地推进了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务实合作。我国加强与日新政府交往,中日战略
互惠关系稳步发展,双方经济、文化、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活跃展开。
第二、与周边国家:维护稳定 睦邻友好 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着力共同 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刚刚对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进行工作访问, 促进了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友好合 作。
。致力于维护周边稳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成功访朝,进一步加强中朝友好, 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向积极方向发展。
我国继续就伊朗核等热点问题加强与各方沟 通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与发展中国家:共经风雨 共谋合作 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继续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 作。
胡锦涛主席今年 6 月出席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首次领导人 会议,开辟了四国合作机制化的道路,标志着四国合作进入新阶段,得到国际上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11 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 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提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 和重点领域, 宣布了对非合作新的 8 项举措,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打下更牢固的 基础。
我国领导人还分别访问亚非拉国家和地区, 加强高层交往, 增进政治互信, 扩大在金融、能源、矿产、文化、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与非盟、阿盟、 南盟等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关系,开展多样化交流与合作。
第四、公共外交:以人为本 为民服务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求也 不断增加。“外交为民”已化为外交工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且只要中国外交的透 明度越来越高,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 “外交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中国外交骨髓。
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人民永远是中国外交的牢固基石和坚强后盾。
我国提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必须依靠发展、服务 发展、促进发展,切实维护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提出要适应世 界格局变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外交工作,在加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 及多边外交的同时, 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方位外交 布局;
提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 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总体要求;
提 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进一步明确了把统筹协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外 交工作的根本方法。
今后只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发挥我 国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做超 出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情。
加强统筹规划和政治设计,确保我国领导人参与各项 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推动变革朝着有利 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开展好涉藏、 涉疆等问题的外交斗争, 维护我国主权、 安全和外交大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 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人民。
只要齐心协力, 一定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1 6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 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
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
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
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
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013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力反对坚持核试验,引起了各方的强力反对。最近,朝鲜又宣布朝鲜停战协议无效,半岛不可控因素在增加,甚至有人认为战争的阴云在弥漫。然而,就我们分析,目前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战与和的关键在美日韩而非朝鲜,朝鲜一旦发动挑衅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目前来看,美日韩还没有动手的迹象而朝鲜继续在走其危机外交的策略。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 “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风波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
第三、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划界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申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
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
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
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3、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改变。
近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展开使得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基于越来越开展的中国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以至逐步呈现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中国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自己在世界生活当中一些根本利益所在,现已越来越积极地去主动追求战争开展、战争外交方式,积极追求中国至关重要国度利益,不论这个国度利益是阻止台湾独立,还是促进在非洲战争友好关系,还是能源利益,还是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时机,还是坚持进一步优化本国和一些大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国正以迅猛的脚步逐步迈入世界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力。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之时,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海外「中国威胁论」尘嚣不散,今年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出现被动局面,令到外交压力骤然上升。与过去相比,中国外交途径显得较为困难。虽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是别国造成的,但这与中国过多将精力和注意力放於对美关系上有关。将来,中国还会在多方面的领域与他国发生摩擦,背后的原因在于,我国毕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国际利益中肯定会带来多方面的争执。这在今后可能会愈来愈频繁,在外交上将面临调整和不断的改变或增加外交政策。现今的中国不因之考虑中美关系,而忽视周边国的关系,因此在外交上不能同日而语。部分外交战略需要优化,加强对欧洲关系,耐心处理对美关系,开始缓解中日对抗,反思过去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需要加强全局观,从战略全局、外交全局上考虑问题。如,从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上,中国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30年来中国都是使用韬光养晦,但其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阶级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它是更具当时的历史所需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而定义。在外国,他们的理解就局限了,最近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强势的姿态,再加上温总理在联合国发言中称中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国家」,有人认为这是外交转向的趋势和宣示。其实不然,韬光养晦是一种谨慎的精神。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割舍。
“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学术界都表现出这种迹象。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底气较足,舆论上要求外交强势的声音逐渐增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组研究员褚浩博士指出,南海等中国海权问题一直存在,之所以今年被炒热,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加快,中美之间关於海权的争夺加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提防增加,预料未来海权之争将会加剧。二是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的日渐强大,年初中国海军走出去速度加快,令到东南亚国家反应较大,导致南海问题升温。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随之上升,大国主义的理想在一些人心中越来越强,国内要求宣示南海主权的需求强烈。国内国外因素加起来,导致南海问题过热。
我认为外交就是一场博弈,不断的争取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中间夹杂着策略,一个稳定的国家就要拥有最强大的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就如人民币升值上看,中美关系变的白热化,但无论怎样,中国都立场坚定。
新的时代需要加固过的外交政策,因时代在变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在上升。拥有调整过的外交策略,能兼顾国家稳定。
第一、大国关系:务实合作 立足长远
全面加强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时今中美关系呈现积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中美确立了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位,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深化了各领域合作。中国成功接待美总统奥巴马访华,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今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成功访美,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20年来首次正式访美。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美国政府和议会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叙友情、谈合作、谋发展,引起了积极反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4次会晤,普京总理访华,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强,在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俄语年”,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欧盟的沟通合作继续加强,在捷克成功举行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并于11月底在中国南京举行了第十二次会晤,有力地推进了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务实合作。我国加强与日新政府交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稳步发展,双方经济、文化、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活跃展开。
第二、与周边国家:维护稳定 睦邻友好
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着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刚刚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进行工作访问,促进了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周边稳定的大局,温家宝总理成功访朝,进一步加强中朝友好,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向积极方向发展。我国继续就伊朗核等热点问题加强与各方沟通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与发展中国家:共经风雨 共谋合作
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继续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胡锦涛主席今年6月出席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首次领导人会议,开辟了四国合作机制化的道路,标志着四国合作进入新阶段,得到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11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提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宣布了对非合作新的8项举措,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我国领导人还分别访问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在金融、能源、矿产、文化、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继续深化与非盟、阿盟、南盟等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关系,开展多样化交流与合作。
第四、公共外交:以人为本 为民服务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外交为民”已化为外交工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且只要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外交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中国外交骨髓。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人民永远是中国外交的牢固基石和坚强后盾。
我国提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必须依靠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切实维护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提出要适应世界格局变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外交工作,在加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外交的同时,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提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总体要求;
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明确了把统筹协调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根本方法。
今后只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发挥我国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承担与我国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做超出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情。加强统筹规划和政治设计,确保我国领导人参与各项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参与和引导国际体系变革,推动变革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开展好涉藏、涉疆等问题的外交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外交大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人民。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形势的变化
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其时,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毛泽东在这个时候重提解决台湾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无疑“山姆大叔〞有些不甘心。其时,美国正和蒋介石阴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以台湾作为干预中国“不沉的航空母舰〞。而蒋介石却利用“山姆大叔〞来给自己撑腰杆子,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东南亚公约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政权后,又在1950年11月投入朝鲜战争,并以军事及政经力量支援北越赤化越南的企图,亚洲烽.
烟处处,美国无法独力遏止国际共产主义的蔓延,使得东南亚各国惊恐会发生像美国总统艾森豪所提出的“骨牌效应〞,一个个被赤化而成为共产国家。于是,美国便出面说服英国和法国,号召与东南亚具有利害关系的“自由世界国家〞,共同研议组织一个类似欧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集体平安保障机构。
在东南亚公约组织建议阶段,蒋介石在积极争取参加,但是我国内政岂有它东南亚公约组织插手之理?于是从1954年5月到8月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频频发生军事冲突,这也是一江山战斗的大背景;
1954年9月3日,我军对金门、马祖进行大规模炮击。到了9月6日,东南亚公约组织会议在马尼拉正式召开时,我军这种积极表态产生了很大效果。在“东南亚公约组织会议〞上,英国、法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都发言表示反对中华民国参加公约组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孤掌难鸣,只能放弃将中华民国编入条约的适用范围。
美台的共同防御条约
参加东南亚公约失败的台湾不甘心,而朝鲜战争失利的美国也不愿就此罢休。于是,他们只能放弃参加东南亚公约的企图,转而商定美国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0月1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飞抵台湾,开始与中华民国政府交涉条约签订问题,但因台北方面主张条约范围应包括全中国大陆在内,华府方面的认知却只有台湾岛及澎湖,双方各执己.
见,以致于交涉过程费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了12月1日才达成协议共识。
美国和台湾的分歧
虽然美国和台湾商定了共同防御条约,但是美国和台湾之间还是又分歧的。台湾希望取得美国的支持来反攻大陆,而美国却只是想把台湾作为一个制约中国开展的棋子而已,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所以,在制定条约时,美国强调这只是防御条约,并且只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并没有把台湾控制的中国沿海的岛屿包括在内。可以说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台湾一江山岛的失守。
进攻命令
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 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华东军区应于九、十月间,以空、海军轰炸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部队攻占一江山岛……
对于此粗鲁干预我内政的行为,从朝鲜战场腾出手来的我解放军以炮击和轰炸浙江沿海仍由国军占领的一江山、大陈岛等岛屿作为还击,并于1月18日攻下一江山岛。周恩来总理在24日提出:“美国必须停止对中国内政的干预,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海峡撤走。〞到了2月5日,美军和国民党见大陈岛大势已去。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第七舰队“协助〞国军撤退大陈岛守军及居民。至此,我东.
部沿海再无战事,这为我国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开展环境。
一江山岛战役对于当前形势的启示
现在,我国周边海域再次面临种种威胁,美国总统奥巴马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干预,企图重返亚太,而东南亚的国家也仗着美国撑腰纷纷对我国的岛屿打起了主意。钓鱼岛,黄岩岛以及南海诸多岛屿都面临着周边国家的威胁,日本竟然还嚣张到公然购置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对此我们国家决不能容忍。对于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还击。我国加强了对于钓鱼岛的巡航执法,然而日本却强行阻挠,发生了扣人,撞船,警告进行警告射击等事件。与一江山岛战役当时相似的是,日本与美国也有共同防御条约,但是最近的警告射击事件当中,日方媒体报道美国对于这个事件的态度是:要日本不要进行警告射击。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是不希望日本与中国开战的,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不希望打这一场仗。这一点和当时的一江山战役中美国的态度是很相似的。
钓鱼岛位置离我国海岸较远,而且岛上不适合驻守军队,所以我国只能通过海监船的巡航执法来进行控制。近期,有报道称我国海监正在订购大量大吨位的新型海监船,其中包括10艘5000吨级的抗撞型海监船。我国的战斗机也加强了对钓鱼岛的巡航。
但钓鱼岛最终是用和平手段还是非和平手段来解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国一方。树欲静而风不止,目前日本频频将钓鱼岛问题升级,将局势往战争边缘化上推进,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只有“有备〞.
才能“无患〞,只有“敢战〞方能“言和〞,这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辩证法。
战后总结
正是我党积极采取进攻态势,在国际社会争取了主动。如果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畏畏缩缩,那我国东北不会有和平开展的环境。是朝鲜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大国地位,是浙江沿海的战斗打出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平安局势。所以,必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班
.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