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发改规划】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

时间:2023-05-16 20:18:02  阅读:

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在中共崇明县委领导下,由崇明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


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在中共崇明县委领导下,由崇明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的五年规划,也是在崇明三岛功能定位牢固确立、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以及崇明对外交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基础上编制的五年规划。

《纲要》是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崇明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纲要》是“十二五”期间统领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为使五年规划符合时代发展背景和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在《纲要》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针对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吸收了多次规划大讨论形成的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和市有关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崇明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现代化生态岛功能定位明确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取得新成绩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县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共崇明县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总目标,扎实推进“三岛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民生三管齐下”的战略,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不断探索生态发展之路,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县增加值年均增长15.2%2010年达194.2亿元。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0%2010年达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2010年达4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30.7%2010年达105.8亿元。三次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增加值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6.745.937.4调整到“十一五”期末的9.356.134.6。高效生态农业在全市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全县基本农田保有量110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北部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设施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不断加强。“一体两翼”工业格局基本形成,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崇明工业园区、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展。长兴海洋装备岛成为“国家战略,上海重点,崇明关键”。2010年,全县海洋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240.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3.8%。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以陈家镇·东滩地区、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明珠湖及周边地区为核心的东、中、西部旅游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县接待游客近950万人次。商贸业态不断得到培育,城乡商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会议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

三岛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围绕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总目标,在《崇明三岛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崇明三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崇明三岛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26项。编制新城4号、5号单元和东滩启动区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16项。编制庙镇、横沙新民新市镇等城镇总体规划6项。中心村、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各类规划延伸覆盖工作有序展开。2009年,成立东平镇、新海镇,农场社区政务实行属地化管理。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2010年达9527元。“十一五”时期,全县新增就业5.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3万人,城镇失业登记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平均每人每月领取标准由“十五”期末的32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264元。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9.3万人。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超过7万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和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4月,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通过验收。国家级生态县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成功申报。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环保投入占全县增加值比重达5.5%。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20.0%,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至“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平方米,三岛森林覆盖率达20.5%。各级河道整治有序推进,环岛河南横引河中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危闸、危桥改造继续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实现三岛全覆盖。至“十一五”期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0%。成立林业养护、河道保洁队伍,加强垃圾收运和管理队伍建设,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新建城桥、堡镇等5座污水处理厂,建成11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至“十一五”期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8%。大力实施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推进农户改厕和村沟宅河综合整治。烟尘、扬尘污染等各类控制区建设持续加强,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改造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得到加强。至“十一五”期末,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62.4%。建成东滩风力发电场、前卫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陈家镇建设着力推进,完成东滩大道一期、二期工程,建成揽海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和生态示范办公楼等功能性项目。崇明新城建设稳步推进,景观性、功能性项目建设有序展开,道路网格进一步完善,建成新城公园、文化活动中心、证照服务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长兴镇建设全面展开,道路网格基本形成,建成长兴综合受理中心、长兴公共货运码头、凤凰商城一期等功能性项目。陈家镇、崇明新城、长兴镇三大重点城镇逐步由基础性建设向功能性开发转变。东平、新海两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启动实施小区综合改造。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村级办事处一体化建设实现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时期,新建乡村公路2691公里、农村道路2433公里。至“十一五”期末,“村村通”公交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家家通”工程全面实施。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启通道上海段工程稳步推进。三岛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至“十一五”期末,等级公路网密度达34.5公里/百平方公里。改扩建南门、石洞口和宝杨路码头,建成长横对江渡码头,开通多条崇明至市区公交直达线。启动建设城桥、陈家镇水厂,同步建设供水管网。建成上海-长兴-崇明220千伏电网联网工程,新建陈家镇等7个变电站。以政务内网、外网及政府网站为重点的电子政务系统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设施全面改善,完成幼儿园达标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新建堡镇初中、明珠小学、竖河职校旅游实训基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03岁早教指导率达到92.0%,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8.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0%,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3年。2010年,崇明县获得“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称号。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初显。科普示范基地、示范乡镇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有序推进,堡镇医院迁建工程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逐步深化。进一步实施文化下乡“百千万”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成功举办各类国际性自行车赛事5次,崇明正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项体育赛事举办地之一。养老事业继续发展,社会化养老得到推进。至“十一五”期末,全县养老床位总数达6080张,占全县老年人口比例的3.5%20109月,崇明县成功获批“中国长寿之乡”。全面建成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稳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人口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建成。2009年,崇明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安全和稳定得到切实维护,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2010年,崇明县荣获上海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达标县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我们迎来了上海长江隧桥贯通的历史性机遇,也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全县人民坚定信心,攻艰克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朝着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宏伟蓝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需要反复积累和总结,这对指导崇明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会:一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崇明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下,通过多年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生态发展的道路日益清晰,生态强县、生态惠民成效逐渐显现,这充分证明了崇明走生态立岛之路既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又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坚持生态立岛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谋求崇明未来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不动摇。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进这项工程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始终将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多策并举,全力确保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并不断探索生态惠民新途径,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共识不断增强。三是始终坚持三岛联动发展不动摇。在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崇明、长兴和横沙各岛特色,更要注重三岛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多领域联动,并不断强化三岛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的作用。崇明岛作为综合性生态岛起到生态引领作用,长兴岛是整个崇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横沙岛是全市和崇明未来发展的重要储备地,发展和保护在三岛联动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深入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崇明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在我国经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以及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矛盾日趋突出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主要政策导向,这对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以生态促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搭建了广阔舞台。

从全市环境看,“十二五”时期,全市的发展主线是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为上海加快创新和转型步伐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低碳、生态的理念和技术将始终贯彻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这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战略高度契合,为崇明大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

从自身发展环境看,低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使崇明生态内涵在实践上有了更好的延伸。国家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沿海沿江旅游带和开征环境保护税等重大举措,进一步为崇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空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崇明三岛地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和现代化综合生态岛”,为崇明在争取差别化区域政策和评价机制上奠定了基础。现代化生态岛功能定位已深入人心,为崇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市政府颁布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为崇明发展进一步引领了方向。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启动建设,又为崇明率先探索实践低碳发展途径搭建了平台。沪崇苏大通道即将全面贯通,这从根本上改变崇明的对外交通条件,使崇明成为长江口连接上海和江苏的重要节点,崇明的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将日益凸显。农场社区政务实行属地化管理,为崇明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持续释放,世博理念和创新科技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目标的长期性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社会管理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等。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崇明发展的特色道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总体目标,坚持“三岛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民生三管齐下”的战略和“两轮驱动、两手抓、两促进”的发展策略,以《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为引领,以低碳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注重生态优先,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大力推进重点地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崇明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和现代化综合生态岛。

建设崇明现代化生态岛,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是市委、市政府对崇明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崇明走生态立岛之路,解决前进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实现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好崇明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地区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自身发展与向上争取的关系,力争在全方位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上走在全市前列。基本要求是:

——必须坚持低碳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是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自然低碳、产业低碳和人居低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彻落实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应用和推广低碳技术,推动低碳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必须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低碳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崇明未来发展留足生态空间。

——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把改善民生作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上海、融入长三角。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崇明的战略定位和要求,按照《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目标,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到2015年,初步形成支撑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努力形成与现代化生态岛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新格局。

(二)指标体系。围绕“十二五”时期规划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制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崇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重点突出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以低碳发展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支撑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框架。

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河口博物馆等项目,申报崇明岛世界地质公园。继续推进东、中、西重点旅游区建设,重点打造崇东休闲运动会务旅游区,建设东滩湿地公园低碳旅游区等大型功能性项目。按照5A级景区标准,继续推进森林公园大众休闲娱乐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崇中南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继续完善崇西明珠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申报明珠湖—西沙湿地为国家4A级景区。加强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升农业旅游品质;积极发展长兴岛工业旅游;依托长兴岛横沙门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发展渔港风情旅游,联动发展横沙海岛休闲旅游;积极培育发展科普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完善营销推广机制,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旅游纪念品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在引进大型旅游功能性项目上有所突破,游客接待量达500万人次。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聚焦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总集成总承包、商务、教育培训、咨询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着力打造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聚焦发展商务、科研教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依托崇明工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培育总部型经济,启动建设崇明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园。依托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国际集装箱码头和岸线优势,适时发展以配套物流为主的物流业。以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检测认证、仓储配送、贸易流通等服务业。

加快发展会议度假产业。以吸引商务会议(论坛)、地区性会议(论坛)和国际性会议(论坛)等入驻为目标,加快发展会议度假产业。结合规划布局和旅游资源分布,集中打造陈家镇·东滩地区、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明珠湖及周边地区三个会议度假产业区域。加快建设若干会议中心和商务中心,构筑会议度假产业框架。积极引进会议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到2015年,力争将崇明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议度假基地。

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强化商旅结合,结合交通格局变化和旅游资源分布,在主要交通节点和核心旅游景区,配置完善现代商业服务设施,完善和丰富现代商贸业态。结合重点城镇建设,积极配置综合购物中心、超市卖场和品牌专卖店等商业设施。进一步完善一般集镇商业设施,突出便利性和便民性,提升集镇服务功能。到2015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培育发展中高端养老产业。发挥“长寿之乡”品牌效应,依托存量资源和发展条件,在若干地区布局试点,规划建设中高端养老产业集聚区,同步发展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咨询保健和老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系列养老产品,逐步延伸养老产业链。

加快引入国际教育产业。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打造陈家镇国际教育园区。努力引进国际课程,建立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高校在崇设立分校和研究机构。

探索发展康体疗养产业。依托生态优势,结合区域功能布局,探索发展以健康体检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康体疗养产业。积极与高端健康体检服务机构、企业等合作,引进体检康复中心、知名疗养医院和养生机构等,逐步打造康体疗养基地。

积极发展休闲运动产业。努力提升自行车赛事影响力,将环岛自行车赛打造成宣传崇明、招商引资、休闲运动的平台,打造成上海市第七大国际赛事。加强赛事旅游产品开发。依托上海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陈家镇郊野体育公园等功能性项目,加强体旅结合,推动休闲运动产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结合三岛功能定位和现代化生态岛建设要求,以长兴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构建“一体两翼”工业格局,不断夯实海洋装备产业主导地位,努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进一步构筑“一体两翼”工业格局。着力推进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崇明工业园区和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步伐,完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推进生产、生活功能性配套项目建设。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完善、优化扶持政策,拓宽招商渠道,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健全、完善园区投资强度和产出指标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园区竞争力。

着力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全力支持中船长兴、中海长兴和振华重工三大企业发展,积极配合中船长兴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争取国家和上海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推进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落户企业建设,加快已落户企业建设进程。鼓励企业进一步引用高新技术,加快高端配套产品的研发和投产,不断延伸、优化海洋装备产业链。到2015年,力争海洋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积极培育发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结合崇明实际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安全零部件、汽车视觉安全系统、汽车标准件等行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中药产品,探索发展生物诊断试剂、疫苗等行业。结合国家和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积极推进崇明生态岛智能电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向高处走、向宽处扩、向远处望”的发展思路,加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建设,使崇明成为全市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推进产业化。强化农业区域布局,巩固崇明岛东部河蟹和特色蔬菜、中部优质大米、西部白山羊和经济林以及北部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格局。提升科技兴农水平,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培育发展种源农业。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和东风西沙低碳农业园,加快低碳农业发展。积极引进和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到2015年,力争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

推行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完成5万亩高标准农田设施、1.6万亩设施菜田建设。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个、市级蔬菜标准园35个。修订60项左右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完成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到2015年,力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占主要种植业面积比例达到70%。其中,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比例达到15%

突出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扩大认证产品规模,提高认证农产品的销售量和比重。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8个以上,鼓励、推广崇明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使用绿联会标识,提高崇明农产品知名度。构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超”对接,扩大市区营销网点规模,建设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到2015年,力争在市区建立营销网点500个,销售额达到10亿元。

加强组织化。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运作较为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力争创建50家市、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管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与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体系。


第四章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体系。

一、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充分发挥耕地、绿地、林地和湿地的综合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到2015年,基本农田保有量保持110万亩。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以及其他闲置土地,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保障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推进绿化林业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公共绿地建设,重点建设陈家镇、崇明新城、长兴等地区大型公共绿地和公园。到2015年,力争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结合重点地区、重点道路、市县级河道、滩涂等建设,建成一批生态公益林,启动青草沙水库生态涵养林工程。进一步鼓励发展经济林。强化林业生态与景观功能相结合,优化林相结构,提升林业景观功能。积极协调光明集团、上实公司推进林业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加强滩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以东滩高碳汇自然生态系统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实施保滩促淤工程,加强滩涂种青,推进内坡内青坎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东滩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

进一步优化横沙岛生态环境。围绕休闲度假岛建设总目标,按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保障的功能定位,在保持优良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不断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二、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废弃物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标准化畜禽、水产养殖场建设和改造。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小型生猪养殖户沼气工程。到2015年,力争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实施有机肥生态还田。鼓励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引导秸秆产业化利用。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积极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试验示范。加强废弃农药瓶、农用薄膜等农业污染物的收集与处置工作。

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水平。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二期工程,改造提升陈家镇、城桥镇、三星镇生活垃圾中转集约处理系统。实行餐厨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置,完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到2015年,力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50%

提高其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有效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收集与安全处置系统,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三、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围绕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节能,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加大风能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北沿、北堡港、青草沙等风电场,扩建前卫风电场。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热利用。深化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在机关办公大楼、宾馆、新建商品房等建筑中的应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激励机制。稳步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利用,建成竖新镇生物质发电等项目。

开展能源审计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探索开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和分项计量,鼓励并推动重点耗能单位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对标管理。

强化工业节能降耗。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继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大力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加强建筑节能。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居住建筑项目严格按65%节能标准实施,推进1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农村建房节能指导,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建立健全农民建房节能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

推进交通节能。加强交通行业节能管理,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备。鼓励引进、应用新能源汽车等环保交通工具,积极构建“低排放、低噪声、低能耗”的绿色城乡交通体系。

加强其他领域节能。进一步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机构节能,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降低设备能耗和办公消耗。以创建“绿色旅游饭店”为抓手,建立符合崇明实际的旅游饭店节能考核体系,积极引导旅游饭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按照国家及市的总量控制要求,制定行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配方案,进一步明确污染削减责任,控制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无证、超量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跟踪监控,完善企业排污申报制度。

四、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继续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大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完善水系网络,推进河道整治,实施环岛河南横引河东段和西段、县级骨干河道等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完善污水收集处置系统,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建成陈家镇、明珠湖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推进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能力。继续实施危闸、危桥改造和部分地区大堤标准化达标工程。推进崇明中北部除涝工程。

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重点企业在线监控,推进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和除尘设施改造。继续开展陈家镇、城桥镇和主要风景区扬尘污染控制区建设。不断加强建筑工地、堆场、道路等各类扬尘污染的全程监管,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力度。到2015年,力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系统,加强噪声污染源日常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建设噪声重点控制区,实施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专项监测。到2015年,力争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100%

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优化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完善监测装备配置,新建崇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大楼。结合地区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增设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等自动监测点。逐步实施土壤、地下水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第五章   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举、安全为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提升内外交通承载能力

以沪崇苏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推进三岛公路建设,提高配套水平,完善大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

积极对接国家高速干线。以完善沿海交通大通道体系为依托,积极配合崇启通道上海段建设。提高公路运行能力,完善三岛道路网络,建设向化公路、北陈公路等配套公路,协调推进陈海公路东段改建工程。到2015年,力争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288公里。进一步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完善市政路网。

提升公共交通综合运能。启动轨道交通过江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推进陈家镇、崇明新城等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工程。增强三岛长途客运能力,完善联接市区的公交线路。结合城镇建设,优化县域内公交线网。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公交运能。

二、增强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加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综合调控和服务能力。

实现三岛天然气全覆盖。配合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推进江苏南通-崇明岛-长兴岛-浦东五号沟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实现沪、苏气网互联互通。结合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启动建设横沙岛天然气卫星站。

全面提升供电能力。优化三岛电源结构,关闭崇明堡镇燃煤电厂,建成上海申能崇明燃气电厂。提高供电可靠性,建设500千伏及若干220千伏、35千伏输变电项目,加快实施北部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和农村地区低压电网改造。推进陈家镇智能电网试点建设。实施崇明电力体制改革。

全面实现供水集约化。建成东风西沙原水水库及陆域输水管网。建成城桥、堡镇、陈家镇、崇西水厂,归并小水厂,形成“一网四厂”供水格局。协调推进长兴、横沙两岛供水集约化。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发展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

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功能。推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应用,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共享。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以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

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规模。推进现代移动通信网应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到2015年,力争全县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2%以上,有线网络用户接入率达到96%

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城镇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完善国防动员预案。完善国防基础设施,加大军事设施保护力度,积极为驻崇部队建设提供服务。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围绕应急管理“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着力完善应急防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和恢复重建四大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完善“110”综合接报平台和县政府应急平台。建立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培训长效机制,增强人民群众逃生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地下防护空间、民防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消防预案,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提高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和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水平。完善三岛防汛体系,重点提高城镇地区排涝能力。加强防震安全工作,在工程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抗震设防要求。完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第六章   城镇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三岛规划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协调推进重点城镇、一般集镇和新农村建设。

一、  完善三岛规划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深化岛域各类规划,强化规划指导性和权威性,全面有效地推进各项规划实施。

深化完善三岛总体规划。加强三岛总体规划的评估深化工作,进一步优化三岛七大功能分区定位。在坚持跨越式发展和“两个留足”前提下,进一步深化三岛城镇空间布局。深化三岛城乡规划体系,适时调整人口和建设规模。结合三岛总体规划调整,进一步完善各项专业规划。

优化三岛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功能定位,适时评估、调整城镇规划,逐步构建以崇明新城、陈家镇、长兴镇为核心,点片结合、体系完整的链状城镇群。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城镇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旅游功能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

二、全面建设重点城镇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推进”的原则,着力推进陈家镇、崇明新城、长兴镇三大重点城镇建设,提高城镇服务能力,凸显辐射、带动效应。

全力推进陈家镇建设。着力推进国际实验生态社区、国际论坛商务区、裕安中心社区和滨江体育公园社区等各功能区开发建设。建成东滩大道三期、四期等一批主干道,同步推进各组团区域内道路建设,形成“三纵四横”骨架道路网格。建设中央景观湖,完善各组团区域内水系网络。加强电力、燃气、通讯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建设上海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陈家镇郊野体育公园及滨江体育公园社区星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提升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崇明新城建设。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新城服务功能,建设行政中心、政法系统大楼、文化科技中心、档案馆等一批功能性项目。优化新城景观功能,开挖景观湖,建设金鳌山公园绿化带,基本完成新城核心区建设。启动新城东区建设,延伸新城道路网格,建设崇州路、佘山岛路等一批道路。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区改造并举,实施以改善居住条件为主的西区改造,完善城镇建设框架。

着力推进长兴镇建设。围绕打造“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上海的生态水源岛和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的规划目标,加快推进长兴镇西区建设,启动马家港老镇区改造。实施潘圆公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工程和与之相配套的绿化工程,形成与新市镇建设相适应的道路网络。实施骨干河道网络体系建设,引入青草沙水库水源。完善和优化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建设江南技工学校、外来人口管理中心、马家港公共活动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现代化海岛城镇功能和品位。

三、调整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镇空间结构联动,构建层次丰富、特点鲜明的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合产业布局和发展导向,依托城镇发展基础和特色,进一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促进基础相近、区位相邻、功能相符的乡镇联动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打造特色风貌小镇。依托重点城镇开发、重点景区建设等,结合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通过宅基地置换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功能,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建设若干自然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特色风貌小镇。

巩固一般集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服务功能建设,积极改善集镇面貌。深入挖掘乡镇特色和优势,巩固一般集镇发展基础。围绕增强乡镇经济发展活力、缓解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结合产业发展导向,着力盘活乡镇存量资源,积极引进吸纳就业强、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企业或产业。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实现“两个缩小”为目标,加强农村、农业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强政策和项目聚焦,不断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提升农村、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依法加大违章建筑拆除力度,继续改善村容村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桥梁、水系、电力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结合现状条件和地域特色,合理引导和控制三岛农村居民点布局,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各类村级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村级办事处一体化目标。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积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增强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鼓励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扶持保护制度,鼓励调整种养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第七章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着力推进教育、科普、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上海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完善教育公共服务,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形成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园际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建立全覆盖、高质量的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确保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基本学前教育及看护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机制,重点向薄弱地区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坚持多样与特色发展相结合,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根据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幼儿园、中小学。进一步完善生态教育体系,打造生态教育品牌,使生态教育在市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新建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长兴校区,形成“一校两区”新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重点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科目。积极推动中等职校与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拓宽就读通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学单位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推进市民终身学习。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建立以学生、家长为基础的师德监督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业绩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教师有效有序流动。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基于实践的基地式跟岗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训效益。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名”工程。

二、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具有“低碳科普”和“农村科普”特色的全国科普示范县。

完善科普设施。建成崇明生态科技馆。推进国家级、市级、县级科普教育基地三级联创工作。推进县级科普示范镇建设,建设乡镇科普体验室。加强乡镇科普工作的运行管理。完善村级科普画廊。启动居委会科普画廊建设。

提升科普能力。聚焦青少年、农民等重点人群,开展各类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普活动品牌创新,加强国内外生态科普项目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普专职人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15年,力争人均科普经费达到8元。

三、优化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医改方案,推进区域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布局,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由三级综合性医院、二级综合性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医疗服务联合体。完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防控力度,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系统。启动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

加强医疗救治系统建设。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完善围产监护和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加强医疗救治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完善医疗机构布局。改扩建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完成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完成堡镇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加强庙镇医院功能转换工作,统筹建设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江南职工医院。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医工作室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医疗卫生高级人才孵化计划、导师制培养计划和医务人员三年轮训计划。

四、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体育内涵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丰富年度文化艺术节内涵,推进文化下乡“百千万”工程,积极实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举办各种文化论坛,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继续加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加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新城图书馆、文化馆,新建新城影剧院,完成明代演武厅重建。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提高其服务水平。

加强体育事业建设。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崇明体育中心,完善体育学校布局,推进乡镇、村(居)“四个一”工程。举办全县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三大赛一展示以及重大节日节庆体育活动。实施体育资源下乡工程。加强奥运后备人才培养,推进体教结合。提升重大赛事承办能力,强化赛事影响力,继续积极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进一步举办好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和环岛赛等重大赛事。

五、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

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妇女就业环境,促进妇女充分就业。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儿童福利体系,完善多维保护网络,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推动残疾人事业建设。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促进残疾人生活、基本医疗、康复服务、文化教育等全面进步,努力使残疾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八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到2015年,努力形成与现代化生态岛相适应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促进居民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多渠道增加就业。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建立产业扶持与促进就业的政策联动机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调整优化促进就业政策,重点在有序引导劳动力岛外就业、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发挥既有培训机构功能,积极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大定向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定向培训与就业的结合率。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发挥村级就业援助员和就业服务工作平台的作用,推进劳动力资源信息与就业信息无缝对接。引导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疏通劳动力市场就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发挥市、县促进就业政策效应。

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从旧农保向新农保的制度转换,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和水平。“十二五”时期,力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稳步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深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水平和报销比例,进一步减轻农民就医负担。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重点城镇开发,加快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有序扩大普通商品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实现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加大实物配租房源统筹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万平方米。到2015年,力争累计新建住宅总量达到750万平方米。推进东平、新海两镇小区综合改造,分类、分步推进其他乡镇旧公房综合改造。健全住宅建设管理体系,完善住宅配套设施功能。探索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提高物业管理标准和专业化水平。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制,创新救助方式,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收入型”贫困救助方式向综合的“支出型”贫困救助方式转变。探索建立贫困申报机制和收入核对机制。健全以社会救助为基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与保险制度相衔接、以慈善事业发展为补充的四环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作用,提高救灾、救护、救助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困难和低收入家庭危旧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困难和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完善其他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强来沪从业人员参保工作,扩大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推动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高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水平。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互助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为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巩固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为一体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育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高各类助老活动服务水平,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人数占全县老年人口的比率达到7%,养老机构标准化床位数达到6400张。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加强老年人健康干预、心理慰藉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个人健康档案,实施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扩大长寿政策覆盖面,放宽享受高龄老人补贴的年龄条件,逐步提高高龄老人补贴标准。

完善老年服务设施。提高养老服务能力,适时新建县级老年福利院,加快推进乡镇老年福利院标准化建设。完善县、乡镇两级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县、乡镇老年活动中心,逐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

四、加强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加强社会管理体制、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健全人口管理基础网络,完善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体制。健全来沪从业人员服务管理机制,强化居住证和居住管理,引导来沪从业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整合、充实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加强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组织化建设。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综合管理和城乡管理资源的整合,完善条块协同机制,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和服务力量的优化联动,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权责一致、资源优化、条块结合、联动联勤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强社会政策综合平衡,形成综合部门牵头、专业部门协同的政策制定和统筹机制。

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村(居)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委员会等多元参与的村(居)工作格局。推进居委会直选和村委会海选,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等联系社区制度,完善社区居民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督机制。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和规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功能、运作模式,逐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效能。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自治的运作机制,逐步提高其承接政府委托职能的服务能力。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逐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和扩大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努力提升崇明三岛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邪教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抵制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健全文明指数测评体系,促进环境文明、秩序文明和服务文明。切实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生态知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群众利益,为群众代言。尊重、关心少数民族,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合理规划布局宗教活动场所,推进崇主堂、慎修庵迁建工程。进一步做好港澳台侨工作。

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完善县志愿者协会、乡镇和委局志愿者总队、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管理网络。健全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规范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激励保障等工作,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建立健全网吧、校园周边等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作机制。免费开放各类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和失学、失管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六、维护社会稳定

不断拓宽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积极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使之成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的基层大调解格局。关注网络民意,拓宽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维护社会安定。结合城镇建设,探索开展地区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试点工作,提高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综合效能。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深化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等工作。稳妥推进社区检察室建设,将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加强食品安全等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覆盖城乡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食品安全网络,推进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全面实施“金安”工程。进一步强化边防、检验检疫等工作。


第九章   深化改革与创新机制


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健全、完善现有各项发展制度,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一、完善县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以实现乡镇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理顺县、乡镇两级政府事权,调整优化县与乡镇两级政府财政配置,同步适度下沉财权与事权。进一步明确托底保障范围和标准,实行基本支出托底保障制度。加大对村(居)委会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聚焦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扩大促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盖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结合市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崇明进行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试点,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业态,促进服务业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

三、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进一步盘活现有投融资资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服务管理平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土地承包与流转监督管理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探索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保障农民长期增值收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不断加强各类帮扶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稳妥推进陈家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创新试点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模式。

五、加强区域合作

以全球视野寻求发挥崇明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崇明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沪崇苏大通道即将全面贯通的历史机遇,发挥崇明在区位、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加快接受浦东延伸辐射,实现联动互补发展;积极加强与江苏合作,实现错位和竞合发展。强化市、县联动,推进跨领域、跨行政隶属关系的合作。


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围绕“十二五”时期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

一、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坚持生态引导、重点聚焦、创新政策、分类管理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奖励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人才公寓”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县、乡镇科技人员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到村任职大学生留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中的科技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普及六大科技创新体系。以部、市合作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市级科技项目,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围绕崇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实施低碳发展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建立低碳农业发展技术体系。积极利用世博会成熟技术,推进世博科技成果在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和运用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能源、自然系统增碳汇等低碳技术。

三、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服务,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并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理顺职责权限,完善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加强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分解目标任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并将之作为对各部门、各乡镇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发挥规划纲要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强化实施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政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县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相关热词搜索: 崇明县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