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前言 “十二五”期间,是静海县加快以“数字静海”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时期,统筹全县政务、农业、企业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农村城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规划】静海县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供大家参考。
静海县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前言
“十二五”期间,是静海县加快以“数字静海”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时期,统筹全县政务、农业、企业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静海县信息化现状和形式
“十一五”期间,静海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现状是:
(一)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8.88万门,交换机实占容量18.25万门,通讯电缆2387公里,中继电话2M电路493路,建成直放站11个,传输机房1个,3G基站7个,移动基站120个,通信基站100座,拥有各类用户4万余户。建成环县城的带状光纤网。完成全县384个村、街有线电视入村入户工程,全面实现“村村通”,共有有线电视光缆548.4公里,有线电视传输41套节目,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0000户,模拟用户54414户。
(二)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建成并完善“静海政务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构建了静海政务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群。建成以静海政府机关局域网为中心,连接全县五大机关、18个乡镇、99个县属委办局的静海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全市区县率先启用多重加密电子印章,搭建了信访业务系统、行政复议系统、信息公开系统等应用平台,组建了审计、计生、组织、纪检、统计系统虚拟专网,并实现与市对口部门互联互通。
(三)企业信息化有序展开
在20多家企业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覆盖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和管理部门的传送各种类型数据和信息的企业网络。
(四)农村信息化逐步深入
建成了静海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了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系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平台,新农合医疗实现网上直报实销。
(五)社会信息化全面开展
搭建了静海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构建起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平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旅游娱乐等公共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六)现有资源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县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极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基础较弱。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网络结构单一,无线、短信、IP语音等跟不上需求。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不够。
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企业上网工程在全县已经展开,但推进力度不够,效果还不显著,部分大型企业建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但没有广泛实现与宽带网的网络互联互通,横向信息交流少。有相当多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未起步。
三是信息产业相对薄弱。目前,我县信息市场基本是以从事零售、维护、培训等业务的小型私营企业为主,未形成规模效应,高科技型研发、制造企业尚属空白。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的普及率不高;各部门应用系统自成体系,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挖掘,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还不明显。
四是观念认识、投资力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咨询、信息中介业务还未实现网络化。目前,人们看重的是办公自动化,而缺乏一种服务意识,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尚且落后,因而通过网络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五是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技术上没有统一规范,网络不能互通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没有保障。资金投入不平衡与不足,资金利用率低,不利于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全县信息化水平,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原则
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的国家信息化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联合共建、点面结合,加快静海县信息化建设,为静海县现代化的实现做出贡献。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信息化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全市信息化组织实施,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结合静海县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
二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从园区、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从全市出发,打破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标准、联合行动、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
三是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着眼“农村信息化”长远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公共服务信息化。
四是需求为主,绿色发展。把加快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灾害应急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五是高度重视,保障安全。大力推广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既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又要考虑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构建起“数字静海”框架体系,建成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建立起全县各主要行业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初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和保障的信息化,基本建成全县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创业激励机制。
(四)建设步骤
“数字静海”建设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数字静海建设全面启动阶段。建设先进的宽带、高速和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启动“数字静海”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初步建成空间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平台,初步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建设,部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成并完善静海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初步实现基于静海县信息资源的综合决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普遍展开,建立起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全面启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快信息化知识普及,使之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数字静海建设整体推进阶段。网络平台具有当前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宽带化、个性化和智能化通信服务需求。完善静海县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职能,主要数据库形成良性数据更新运行机制,大部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数字静海”空间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充分发挥作用;各重点工程投入运行,静海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不断完善,形成静海县信息化特色;决策支持平台不断完善,基于大量数据资源的信息决策为静海县宏观决策发挥积极作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很大成效;信息知识普及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储备基本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数字静海”对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三是数字静海基本建成阶段。“数字静海”各项建设稳步前进,全面实现静海县各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各平台及重点工程全面完善,其他相关工程相继启动建成,全部投入运营。
四、静海县信息化主要任务
(一)数字静海建设的具体任务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完善区域网络建设。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互联网用户达到15万户,固定电话容量达到20万门,用户达1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万户,铺设光缆总长度达到7000公里,交换机容量达到20万线,主干线路达到1000公里。建成环县城的环状光纤网,实现光纤到路边、光缆到大楼等接入。建成10GB的主干传输网络,实现各种信号的同步传输和交换。建立由接入网关、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服务网关、管理系统四个部分组成的基础信息资源交换体系,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问题,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宽带接入,开展网络增值业务。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无线、短信、IP语音、视频电话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重,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广IPTV,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二是持续推进政府信息化发展
建立静海县信息服务资源目录,实现资源共享。“十二五”期间,建成县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对原有的电子政务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形成一个真正的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
开发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按照国家《行政许可法》,建设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全县范围内的串联审批和并联审批业务,将办事服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十二五”期间,静海县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目标是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服务。围绕这一目标,网站建设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2011年完成“静海公众政务信息网”的全面改版,完成英文平台建设,完善二级子站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功能,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老百姓了解政府有关政策和动态信息、实现与政府互动的最快捷渠道;2012年真正实现网上办公,与行政审批系统相连,实现“外网申报、专网传输、内网办理”;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取消电子、手工的双轨制。
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整合现有网络,实现多层次防护。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密码技术的管理使用,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三是深层次推动企业信息化
围绕管理流程改造、管理效率提高,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和管理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完善工业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静海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方案的实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实现设计制造集成化、信息化。
做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转型。努力在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先进共性技术,提高工业的现代化。
四是整合发展“数字园区”、“数字乡镇”
集约化建设“数字园区”。按照“产业集中、企业入区”的思路,以“两城三区六园”为载体平台,实现园区、乡镇机关办公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提升园区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驻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依托天津市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子牙循环经济区、静海经济开发区、林海循环经济区、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大邱庄工业园、静海北环工业园、蔡公庄乐器工业园、滨港铸造工业园、双塘高档五金制品工业园的建设步伐。
统一规划建设“数字乡镇”。到2013年建成乡镇专用的大容量、先进、安全、稳定可靠的高速宽带IP网,以异步传输模式(ATM)为核心,交换传输速率在1Gbps以上,覆盖乡镇各部门、各村。2015年建成乡镇统一的信息网络出口和公用信息平台,实现乡镇各科室、村、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并通过高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与县信息平台相连接,成为县信息平台的分节点。
五是创新发展信息产业
以提高计算机企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提高计算机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发展政府、农业、企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应用系统和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整合通信产业,寻求外部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提高自身技术、积累相关经验,增强自身实力。
六是着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实现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到2012年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做到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乡(镇)有农业信息服务站,村级有农业信息服务点,同时建立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点,形成“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户有服务点”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把信息化手段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有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推广智能农业信息工程。利用计算机的网络通信、高速运算、形象人机交互等各种能力,帮助农民获取更多更广的有效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快速的科学处理,及时传播各类农业生产知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以及农业经济等实用信息,为各级农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及时提供有关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动态监测、各类农作物综合管理智能决策、精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灾情预报等宏观决策信息,综合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多项农业技术集成,起到多层次多方面农业专家的作用。
七是推动信息服务业向纵深发展
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核心,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科技资源、科技政策的引导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一批从事信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开展信息内容提供服务(ICP)及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ISP)和接入服务(IAP),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网上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家庭娱乐等服务平台建设。
八是多领域推广社会信息化
加快建设数字城市政府应用系统。到2012年建成环境监测地理信息、水资源信息监控管理、数字公交和智能交通、房地产信息管理、电子地图公众信息查询等一系列基于空间信息的数字城市政府应用系统,全面提高政府的综合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高标准建设县域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县域数据的交换和管理、规范各种数据接口,并对农业、环保、交通等“数字静海”总体规划十大系统数据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以保障各项应用的逐步开展。
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社区信息化。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二)数字静海建设的重点工程
一是政务内网建设工程
按照“外网受理,专网传递,内网办理”的原则,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切实加快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进度;加大对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全面提高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并联审批模式建立工程
改变以前行政审批单位按序逐家进行行政审批的模式,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审批办理的事项,实行由一个中心(部门或窗口)协调、组织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的行政审批模式,做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到2013年底,依托县行政审批中心网络建设,实现县政府机关所有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行政审批网上办理。
三是SOA办公平台建设工程
实现办公系统OA向SOA的平稳过渡,从单一应用转变为综合应用,从软件系统转变为软件平台,使OA系统成为政府的信息化神经中枢和指挥平台,并快速实现与市专网的连接。加快推进现代化办公进程,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使县政府机关内部的公文、信息、提案、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逐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均通过网络传递或发布,内部办文、办事大部分通过网络进行;争取将90%以上的会议利用网络召开。
四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注重效率,有利协调,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2012年,建成静海县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与公安、水利、地震、林业、交通、医疗、卫生等各分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使静海县面对应急事件时,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交通、水文、气象、地貌等信息,做到各类资源、各种数据的共享,辅助决策指挥,实现统一调度、综合指挥。
五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无缝整合接入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实现与数字城管业务流程的统一、综合管理。通过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部门与各权属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更新流程机制,实现地下综合管线设施图文一体化、准确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提供地下设施动态更新机制,为地下管线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分析、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六是“数字园区”建设工程
到2012年,基本完成数字园区推进和保障“两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园区推进工作体系,完成数据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应用支撑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园区电子政务系统、园区电子物流系统、园区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各服务信息项目建设逐步展开,部分项目建成并能良性运行。到2013年,全面完成“两大体系”,网络、数据、支撑三个平台以及商务、物流、政务五个系统建设,产生一批“信息化精品应用”和“信息化技术成果”。到2014年,园区80%以上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80%以上企业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生产经营,园区各项办公程序更加清晰、便捷、快速,形成高新、高效的物联网发展模式。
七是“光谷”产业园建设工程
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和团泊新城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要求,把重点放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结合天津工业布局和定位,把握光电子产业发展规律,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科学规划、有效配置所需的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把发展光电子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重要工作,全力打造好载体,在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
八是智能农业信息工程
以林海循环农业智能示范区为试点先行实施智能农业信息工程。建设以信息网络工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基干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的林海农业信息化工程,进行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应用,推进林海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建立示范基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装备现代化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网络系统、农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农业病虫害防治、土壤分析、节水、水土保持、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业市场信息等重大工程和重要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在2013年之前,将有关技术和经验在全县范围推广,建设一批具备智能化、一体化、个性化和实时化特点的、具有主动性农业数据检测、信息服务、知识共享和智能决策功能的新一代智能农业信息系统及应用平台和实施体系。
九是“无线团泊”工程
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相补充的无线网络,形成可随处连接的信息网络,从而优化团泊新城的基础设施新环境,建立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新平台,打造信息随时获取的商务新境界,创造提升服务能力的新手段。通过建设一个先进、自主、可管理的无线宽带网络平台,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提供无线互联网接入、无线音视频等公益基础性服务,实现企业专网接入、无线监控、集团专网语音、视频会议等行业移动应用,进行应急调度指挥、安全监控、移动办公、移动视频会议的应用建设,建设无线智能交通、智能公交、扬尘监控、水文监测、无线城管等,实现无线城市管理。
五、资金规模匡算
完成“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确定的“数字静海”总体战略目标,用于信息化的投入约为5亿左右,其中全县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约为3亿元,主要为通信运营商投入;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投入1.5亿元,主要为社会资金投入;财政投入约为5000万元,主要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网络运行与维护、人员培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公益性建设引导投入。
六、“数字静海”建设的保障措施和相关政策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强管理,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建设
“数字静海”建设的领导机构为“静海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数字静海”建设过程中,每年度至少要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办公室会议,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各级机关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扎实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要配强配好信息化办公室,强化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数字静海”建设全过程的“规划、管理、指导、协调、推进”作用。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多方位加大“数字静海”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而且要保持投入与全县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增加电子政务与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在“数字静海”建设项目投入上,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市场中融资。建立多元信息化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收各类企业及个人投资我县信息化建设。
(三)加快研究制订信息化的有关法规、标准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天津市已颁布的信息化法律、法规及规章;研究制定《静海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静海县信息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静海县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静海县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目录》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做好信息化领域的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等项工作,保障“数字静海”建设有序进行。
(四)加强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抓紧制定“数字静海”的各项技术标准,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技术管理。重点工程项目要有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并经有关部门评测、认定。尽快制定《静海县信息网络和安全管理办法》,使信息网络的安全有法可依。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
(五)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信息化意识
新闻媒介要加大对“数字静海”建设的宣传力度,使负责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和社会公众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信息资源比物质资源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对静海县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推动力。
(六)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列入所有教育领域中,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充满活力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政府公务员的信息化培训,以满足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的需求。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静海县 规划 五年 【工信规划】静海县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