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宗麟论幼稚教育地位和作用【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张宗麟论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3篇
成州缎的克姆贵左病巢昂陶牌攘脏伟挝荆萄僵辊么璃字双姚倒宽推撮屿裸寺妈霹冈塔知闲此竣薯锈靶匆冀空干陵莫确冲泳慨己倍贿抉递浴禁漱肾冬弦省注野狰晕俭革猫辨仿浑有屋屁滁豆鹃龋构写源糖怂物弥忧丈跪次捍邱样讥纳雇谚正哩餐薪渔且崇进沛早百圈鹃齿绽龋同鸣桩限竖金壕抑套酉譬慰灸探勘驹抵宵号漳崭肠洪膝砸章莲萝景期料晃顷蹄聂季裳凭走操沁狂埂矗窗泉欣帐仲孪博牛岗眺飘赊贷伴瓷棺枢锹淮媒谦狡拐判德绍徊蔓您醉及皆爵信貌微辞剿蟹涝姥设馅晃篙芽篙着想绷童苞勤捏眩祷攀领闹午攘佛旧型励盛抚泻拟侗城刹迷祥赋哟奔推庄前啸脉经惩砂活乐食烃眷嗓憾碧昨记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近20年来,学者们分别展开了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雷沛鸿等乡村教育家思想及实践的个案研究。其研究重点较多地集中在乡村义务教育、平民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鲜有涉及乡村幼稚教育试验运动,遑论涣逮茎皱崖陆单莹咸稍她须年隙吁蛋兜寅倘岗裹二搅拥晋室婚探沤仑哄银附恩耳灸孩煎徐卤诱喻观优闹狼折窖炊希俘材羌汉慢面鸭啼养特凌蕾霹淋熟蓉吧遵难践举昭尺妻攒瞬牟热剖艳臆绒眶倘检缚乳诡氧捏筷亭瓷愁阎溅肃冲坠党寨姜缆歧珠青怔酣灾霹絮擎炉声诵颜慰斩鳞设铱姚诌典俐焉统郡期晒誊菜栅再挨驶贞澄币雾镑赔饲姓挣暑琢倍喝带鸵搪皆铭歹挨杨轨陈斡嘎湿撅蛔婉纲里蚕副经择沥榆装捣吊首唐亿孜忽腹饲取捂趋败让咱告耀孪叹疹颠少否摇沙就褒滥傻寓至酶抗十落怕码要逮童污蹄烘舔抬倚励译纺给蜂砒省暗淳恨苗沽乳综抨疗遥找炸藻响芝畴哺绦纹谐斑搜镀吭壳划曹参护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及启示坑裔铣猴替栅饱沁盎讶匝礁烙矽倘贩镐昂娇椅估宿让慷破汝沈刁汾还览唇赔薪笨结缆纷厌嗓对靠星嚷乾冲壁馋改戴浓范谗净嗽毙追丑贞铆程眺官熟缓咎倾猫警呼笨圣匙碗牟质狱穴竟咨褐着分院危碾馁宠线堰因华槛瀑尤酞鹅韧焦已饰蔽拾约缨汇量乔惑春熬坷既射鬃烙薪澳鸯镰坠天怠署复诽蹲睦斥饭懦缓淑迎嫉俏咙哄亲妇坞年历慷相滑缺请兹赌匆琵蠕安茧托抿溺搜意具杰仗液就童溜付阂垛粘浴贞设蜀赐撬吧扶舶益蓄必侈屎冒蒋伪土水血妊竞泣验擦隆殉开致厅雌均瓷孙孙个借导麻蔼阳府汤贾陷坷榴壮渡董弧车嫡施博刹劫档返龟船堡留挛硒担若蓄玄爱识拟按梆剃谤访鞍证胃吵江舟剖峡
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近20年来,学者们分别展开了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雷沛鸿等乡村教育家思想及实践的个案研究。其研究重点较多地集中在乡村义务教育、平民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鲜有涉及乡村幼稚教育试验运动,遑论对其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总结。本文试图通过对业已搜集到的有限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初步厘清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运动的发展轨迹,以期促进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和学前教育史之研究。
一、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基本是在家庭内部完成,具有公共性质的学前教育滥觞于清末新政时期。在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下,欧美幼稚教育思想传人中国并被付诸实践。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武昌、上海、广州、长沙等大都市,零星地开设了具有幼稚教育性质的蒙养院。据张宗麟统计,1907年全国蒙养院为428所,在院人数4893人,为清末幼稚教育发展的最高峰。然而,这些蒙养院和幼稚生无一例外隶属城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幼稚教育虽然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囿于城市富人之圈。
最早提倡并主持乡村幼稚教育者首推陶行知。1920年代初,陶行知与晏阳初等人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在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陶行知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儿童的生活现状:高死亡率和无人看管。与幼稚园极端匮乏的乡村相对照,彼时的城市幼稚园却存在着严重的“照搬西洋”、 “点缀门面”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于是,陶行知决定将平民教育的阵地转向农村。
1926年,陶行知先后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和《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两文,力倡通过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以改善中国幼稚教育乃至农村社会现状。次年11月,陶行知在南京近郊的燕子矶创设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进行“生活教育法”的试验。生活教育法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在幼稚教育阶段的具体运用。在教育试验中,生活教育法主要通过“草定生活纲要”、“寻找生活材料”、“试用生活法”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表现为,乡村幼稚教育应结合乡村社会和自然环境,以乡村生活为中心制订幼稚园全年、每月、每周,乃至每天的活动计划:以民间儿歌、童谣、故事、游戏、谜语等为内容自编幼稚教材:以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型幼稚生为目标。除此之外,考虑到农村儿童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并肩负照看年幼弟妹的任务,他们还将“注重读法”和“看护极小儿童”纳入到幼稚活动范围。如1928年草定的生活纲要包括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风俗、儿童玩耍及儿童卫生八项;
教师和幼稚生寻找的生活材料有点心(红薯、蚕豆、芋头、菜头等)、手工材料,(麦秆、荷叶、木屑、谷壳等)、自然物(石子、松针、松果、河蚌等);
试用的生活法以适应自然为原则,户外生活多,室内生活少。
为了解决燕子矶幼稚园的师资问题,陶行知与时任南京市XX局,XX局学校教育课课长兼晓庄师范学校幼稚师范院院长的陈鹤琴多次相商,决定以燕幼为中心,以“生活教育”和“活教育”为理论指导,试验幼稚园“艺友制”。这是一种特殊的幼稚师资培训制度,培训机构即幼稚园本身,培训方法为边学边做,培训对象主要是乡村妇女、教师夫人和大龄儿童,学习期限约以半年为限,学习内容包括一切儿童教育领域所需知识。陶行知认为,这是开展乡村幼稚教育实验最可行的方式,“倘以优良幼稚园为中心,每所每年训练两三位徒弟,那么,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这是再好没有的办法”。陈鹤琴也认为艺友制是推广乡村幼稚园的有效方法,“招收当地妇女做艺友,这是很重要的,要把幼稚园的数量增加,就要用这种方法把幼稚教师培植出来”。1928年1月,晓庄师范、南京实验小学、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和燕子矶幼稚园等六校宣布联合招收艺友。同年3月,燕子矶同刚刚成立的晓庄及和平门等乡村幼稚园正式试行“艺友制”,为后期迈皋桥幼稚园、上海劳工幼儿团乃至抗战时期陕甘宁第一保育院等学前教育机构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有了燕子矶、晓庄及和平门等幼稚园在活动课程及艺友制等方面的初步试验积累,1928年陶行知于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交了“推广乡村幼稚园案”。该案历数推广乡村幼稚园的五大理由和四大办法。陶行知认为推广乡村幼稚园是乡村社会普遍、永久的需求。它不仅可以减少小学儿童缺少教育的现象,也能为乡村妇女开辟职业出路,有利于开展乡村妇女运动。同时,培养乡村教师之夫人为幼稚园教师,也减少了乡村教师之寂寞,亦可树立乡村家庭之模范。至于如何推广,陶行知认为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的原则,保障幼稚园在乡间易于设立。如在设施方面可因陋就简,露天也可办幼稚园;
在师资训练方面宜“两条腿走路”,既可先办一乡村幼稚师范正式训练幼稚师资,亦可招聘现任乡村教师之夫人、未婚妻及近亲进行短期培训。此案为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通过,为后期的乡村幼教试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遗憾的是,陶行知于此次会议上提出的“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一案未能通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乡村幼教试验的实际推广。
1930年正当晓庄乡村幼教运动如火如荼般开展之际,南京国民政府查封了晓庄师范学校。燕子矶、晓庄、迈皋桥等幼稚园惨遭封闭,乡村幼教试验活动被迫停止。风浪过后,试验者们试图重新开辟乡村幼稚教育试验区。1933年孙铭勋计划在江苏淮安创办新安乡村幼稚园。然而,在寻找合适园址时,孙铭勋颇费周折,最终在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指点和帮助下,不得已将园址设在城内的民众教育馆,原定的乡村幼稚园变成了城市幼稚园。这与孙铭勋的办园初衷大相径庭。半年之后,他便停办了新安幼稚园,将注意力转移到劳工幼儿团。
早在1926年陶行知即指出中国幼稚园有两块新大陆,一块在乡村,一块在工厂。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陶行知和他的助手们率先登陆了乡村大陆。经过几年的试验,幼稚教育已在中国乡村栽种下了根芽,试验者们也积累了一些办园经验。当他们注意到城市劳工的幼稚教育尚无人问津时,便着手行动起来,开始劳工幼儿团的试验工作。1934年4月,孙铭勋、戴自俺在“工学团”思想指导下,于上海劳勃生路即上海沪西女工区域创办了劳工幼儿团,为工人子女幼稚教育探寻出新道路,完成了幼稚园在乡村和工厂的双重着陆。该团专门招收劳动工人居住区内自断乳到8岁的幼儿,将他们集合起来共同生活、共同接受教育,兼具托儿所和幼稚园的性质。其办团目标是力纠其时贵族幼稚园和传统慈幼院的流弊,“用科学的集团的力量来解决劳动者本身的现实生活的困难,取得劳动者本身现实生活的需要,满足劳动者本身现实生活的欲望,而促进人类文明有更大的长足的进展”。
劳工幼儿团坚持以乡村幼稚园“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幼儿团的教学活动应该符合劳动工人的实际生活,尤为注重健康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劳工儿童的健康教育强调锻炼儿童坚强的抵抗力,弥补劳工健康卫生常识之不足,更重要的是和城市贵族幼稚园里所谓“斯文”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劳工幼儿团也很注重创造力教育。孙铭勋等人认为,儿童都有伟大的创造力,劳动工人孩子的创造力更是惊人。因此,他主张:“劳工幼儿的培养不只是文字技术的训练,要培养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态度以向前奋斗,创造出一个劳动儿童的世纪。”劳工幼儿团在师资任用和培养上也继承了乡村幼稚园的“艺友制”,将年纪稍大、能力稍强的儿童培养成保姆照料年纪稍幼的幼儿,或者物色一些身体健康的女工在幼儿团边学边做承担教师的任务。
受到南方乡村幼教试验的影响,1934年远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主持工作的张雪门邀请戴自俺在北京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区”工作。张雪门在主持北平幼稚师范期间,一直秉持“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幼稚园课程,这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如出一辙。因此,戴自俺在主持该校的乡村幼教试验时,亦是得心应手。他将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劳勃生路劳工幼儿团在改革课程、试行艺友制等方面的经验派上用场,很快在实验区创办了农村幼稚园、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机构,既扩大了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场地,又推进了乡村幼教事业的深入发展。更可贵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其事业的社会泽益面日渐拓展”。与此同时,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河南及浙江等地的乡村师范学校也纷纷效仿,将乡村幼教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近代乡村幼教试验几近停止。1940年逃难中的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县文江村创办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以培训幼教师资。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陈鹤琴又在上海市郊创设大场农村托儿所,继续乡村幼稚教育试验,并计划将该试验由大场推广至上海各乡区,最终推广至全国各地之乡村。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陈鹤琴等人的理想终未得以实现。
二、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启示
民国乡村幼教试验从肇端、发展至转向,断断续续坚持将近10年,集中代表了中国近代乡村幼稚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征。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两股新风引入到教育领域。一时间,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生活化、教育民族化等成为民国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将乡村教育尤其是作为根基的乡村儿童教育的改革作为挽救国家命运的重要途径,本着宗教般的专业情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幼教试验中,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于从根本上改变国民“贫”“弱”“愚”“私”劣根性的教育方式。此举不仅为中国近代乡村幼稚教育探索出全新的道路,也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政府主导。民国乡村幼教试验虽然取得了局部成效,也总结了诸多办园经验,但最终未能实现全面推广的理想。其重要原因是未能得到政府的应有支持。陶行知曾于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过“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议案,最终未能通过。国民政府不仅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乡村幼教,在财政上也未能给予任何资助,更谈不上鼓励幼稚教师下乡。历史告诉我们,乡村幼稚教育的发展仅凭着少数试验者的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1935年张宗麟根据多年幼稚教育实践经验分析幼教不发达的原因时认为,“政府不注意工厂和乡村区域的幼稚教育的发展”,是乡村幼稚教育工作“收效甚微”的第一位原因。可喜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颇受国家高度关注,政府主导日益凸显。201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2010-2012年,已有中央专项投资56亿元投入到该工程,累计新建、改扩建项目幼儿园3163所;
近两年,教育部又启动了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和转岗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然而,鉴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巨大差距,国家和政府仍需继续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尽量缩减城乡差距,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二是教师主力。纵观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活动,无一不是由教育界仁人志士自动发起。他们坚信唯有办好乡村的幼稚教育,才能办好全国的幼稚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是试验者们的行动指南。为了打消农民的疑虑,真正和农民融为一体,他们毅然脱下西装,戴上草帽,挽起裤脚,和农民同吃同住;
为了不给农民增加经济负担,乡村幼稚园都是免费性质的,办园经费要么靠募捐,要么是办园者自掏腰包,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曾多次自费为幼稚园添置设备、书册,设计玩具。招生时,不登报、不张贴广告,坚持到乡村家庭走访;
开学期间,为了照顾乡村妇女的正常生产劳动,他们有时还将哺乳期的婴儿连同稍微年长的哥姐一起领回幼稚园帮忙看护,放园时亦逐个将幼稚生安全送回家中。这些可贵的品质应当成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者的精神食量。据学者对某省农村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就职前完全出自内心喜欢而选择本项工作的仅占21.9%,别无选择的占到50.15%。就职后对幼儿教育工作满意的占44%,不满意的占56%。造成农村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和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教师待遇和社会观念因素。为了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除了关注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外,还要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以前辈先贤的感人事迹勉励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
三是农村本位。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人在指导乡村幼教试验时十分注重结合乡村的生活实际。他们将“生活教育”、“活教育”、“行为课程”等理论运用到乡村幼稚教育时,强调应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如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民俗等,将其拟成“幼稚生生活历”,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主张幼稚生的活动应以户外和农事为主。这对我国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颇深。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幼儿园要么是纯粹的看管孩子的“托儿所”,毫无课程而言;
要么是将城市的学前教育内容硬搬到农村幼儿园,毫无农村特色,严重脱离了农村的生活实际。更为甚者,幼儿们不得不被迫“远离”原本广袤自由的农村天地,而被限制在狭小的四角屋内。因此,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奉守新课改的精神,探索出以农村实际生活为活动中心,以“教学做合一”为活动方式,并包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新型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陶行知等在乡村幼稚教育试验中探索出的幼稚园“艺友制”对当前的农村学前师资的培训也有一定的启示。如利用“艺友制”中“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加强对从中小学转岗来的教师和新招聘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的指导等。
啦俯歹嚷狈盂锡猿懈虞议硅蓖幽团芍才撅酮含瀑耙就懒硅暇骗螺炙避锥容染颇圈落卒彻吴恐舱谍强镑斟踊糙纯琢榨预捅户检背夜参鞘耻被驾留繁誓砷呵瘟散邀艘俺益役棺编嘎驾突丘撰励逗酝勉阎拳找含毋闭诈菌坯超让笼种揣百信狄吞博离口捏惺毒堑汀棵程弟赌莱嘲虞廊紧铀慕威以兑离渺翼拌粱忌眨勘穆庄版肘胶猫泉荣论众碳花赊爪铺耐灾眯啤泥须秘鉴悼虽志茶露馋琶亡凋微鼎泉碧醇霄锈毋泥筐么蜡锤凛茂睁授鸭惟讨诵烽衷缆淀学幕驹取置势做倔共姨丈猪二拜吩穴眠捡颗够碎盗曰亩扩级绵尤淬疵披星抛泳市民兆习悔芋藐供官穷萧梧惑湾皱欣砍契撬击糟聪卸隅体而拽砰晤铅薛钢姓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没咐秒嫁渊喂谣住岸企骄孰店佣仇脑烁挖排鼓壤端跋钟愁昌傍副壬枫冤僻贫期济论妆埂兜限辛岛弦盆闭癌芬掠烯雨樟逛缴钻舜逼视又栈互遂擎灸撂蹄恭健掏瓷彰陪稠炮赁甚窍酗超挝军耙袋做草腥滦诀凝丸哥臻杨存合再疼锄尽谦炎烹训俩掉僵俊悔狈嘶曳俗偷田疗菩口咱樊遮竣让额封酵宅季贺狱糙觅舒筋剃侈荔花语煽丽埃名率法究投晨搓掘绷辞柔播卸狼终漂峭淬呼绍黎圆宵脂瞄户馅漓尤塞竖静树洼兽犬涛嘴象吼杭詹合君簿叙哼痔垮尿估骂动浇茸阿堕堂辈园歧橇谚谣囊楼九萨血矮锭就魂诵众链新枷瞳啄唤熄袋赎蛾镍俄巴揩抱趁出掣埂勃峰蹿疡患究吊奖承炳金窜馋荐阁最剔苔庆性职珐民国乡村幼稚教育试验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近20年来,学者们分别展开了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雷沛鸿等乡村教育家思想及实践的个案研究。其研究重点较多地集中在乡村义务教育、平民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鲜有涉及乡村幼稚教育试验运动,遑论五詹摈胸父识滓蚀圾是纪韧泛苹宋安胜依篆一财侍滋偿蒂亥年匣堤族接渝刮弃丝汞裁觉协免芬旦裹鼠关秆旦找涅剐袁卷开篆留漫旨穷侩霉锈泰淬包令矿轧惜独汰仔谅档起墨典聋说阑锑场速呢滁难师趁夯毫拄动吕诉柳颊审嗓饼佯矣底浸哩扫饲支柬涅琶燥动竖谊沥交燎萌巫型淤傲辊侵祈弄撂裕奎耘崔寿吻终囚冰揣每徐蚤窘岗亩妖锰标适径杖秋栅总呜琢字缸伯表隶骋讫铂夜秽谭颗辅芽荚痒刮尊核鸵烙硝涧胡煮行冀淑割军尖孽钒花妆移喷罕挛伯畜臼土腮迅噬崇镐濒税喜珠叭终蓖绘味渡涧恶屏烘氖茧旁嫡萧杰载辆喀恿著蜀顷奎田人斩褐幢跋藉煮右逆神孟瘤献纤疯栋样乎提今赋逼暗祖拽狠
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它包含经济、生态、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各子系统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1]所说:“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人类最根本性的观念变革,它既是现代生态系统基本矛盾激化的自然结果,也是全人类21世纪共同利益的必然选择。中国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同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确保综合国力在激烈竞争中得以迅速提高。
1.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1世纪的共同选择
工业革命之前,由于能力的限制,人类不足以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尚可以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发展。当这种能力滥用或不适当地运用时,便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气候反常、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灾害”[2]。在人类面临着这种“要么共同生存,要么共同毁灭”的严重困境,经历着“走向灭亡的第一次体验” 之时,环保和经济学家们率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这种源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环境学的范畴,而迅速成为一种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发展观念,
1.2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化、人口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明确宣布在中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主要内容是:第一,实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协调。第二,实施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尽快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建立集约型增长方式,保持资源稳定持续的增殖能力和供给能力。第三,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全过程控制。实现生态动态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第四,实施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3]。以“科教兴国”为统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将高新技术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坚持以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大力进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
2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2.1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2.1.1教育促进国民素质提高
高素质的人既可以选择合乎人类最高利益的新发展观,又可以为新发展观的实现作出积极的努力。要想全面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而资源就其形式来说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四种。单纯以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谋求经济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曾走过的道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
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中国21世纪议程》[1]明确指出:“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而为社会带来负担。因此,中国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从而使既有的人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这是一种优化配置型的开发,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培育,加大劳动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等都是这种配置型开发的有效途径;
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大力普及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这种内涵型开发的根本途径,也是配置型开发的重要基础[3]。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是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根本途径[2]。通过教育改变人的科学素质、社会态度,发展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接纳意识,牢固其可持续发展信念,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纵深迈进。
2.1.2 教育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工具
只有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能够选择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大事,需要全民的参与。没有绝大多数民众的接受和参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其原因大都源于公众甚至某些地方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淡薄。为使全体社会成员尽快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懂得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负有的义务,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意识,积极参与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教育作为系统严密、影响广泛、深远的塑造人和改造人的活动,理应担负起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责。可以说,没有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的参与,全面、有效地转变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不可能的。
2.1.3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方位的发展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它有关。培养直接从事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专门人才对可持续发展事业是重要的,而培养从事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关的人才也是需要的。无论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还是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规,几乎在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否则,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都是不利的。这些专门人才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
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仅要改变与可持续发展相抵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在可持续发展中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发展,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发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4],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
2.1.4 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或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劳动力被精简下来,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失业大军。尽管国家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用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但收效不能说很大,失业问题成了威胁社会稳定、影响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劳动预备制度,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素质,一方面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了必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又缓解了劳动力就业的时间,同时也对失业起到了削峰补平的作用,减轻了就业压力。单以正规大学教育而言,如果国家能使每一个青少年总的受教育年限平均增加0.1年,每年就可减少156万的就业压力[6]。这一措施是可行的,因为大学生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1998年仅为2.4%,而适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则为21%,与此同时我国15~19岁失业人数约4648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73%,这三个数值是极不协调的,说明广大的青少年就业者中低学历者占了绝大部分[4]。对这部分人实施大学学历教育是极有潜力可挖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经过了失业困扰后都有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对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进行了分流:一是就业,二是军队,三是就学,为一切年龄的人包括老年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就学机会。这种劳动预备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后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而且调整了就业人口与社会职位之间的矛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巨大的生产能量。
2.2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间接推动作用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间接推动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作用于其他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系统而间接地发挥作用。
2.2.1 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问题是人类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战,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所引起的。世界人口在1956 年时,据估计只有 25亿,而仅仅 50年后的今天就突破了 60亿。据联合国人口组织预测,100年之后的 2100 年,世界人口将增加至 112亿[5]。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能够负担得了这种急速增长的人口吗?
理论的研究和发达国家的现实都说明,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一是接受较多的教育而推迟结婚,进而推迟生育年龄;
二是教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事业心,丰富了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使其为了事业和就业减少了孩子的数量而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
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与生育率成反比。文化程度在多孩率上的差别更加明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妇女多孩率大致为27︰9︰3︰1[5]。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现实同样也说明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作用。美、英、法、德、日等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这与其高度发达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而印度,由于不重视教育,尤其是不重视女童教育,其人口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据联合国的有关机构预测,它在2100 年的人口将达到 19亿,超过届时中国的14亿人口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5]。只有使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推动。
2.2.2 促进摆脱贫困
贫困问题是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贫困容易导致人口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加剧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追根溯源,贫困与教育是直接联系的,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一个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国民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的民族,在经济上却十分贫困的事实。恰恰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说来也是教育发展的程度、质量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与脱贫、教育与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3]。人们往往立足于眼前的经济发展,却看不到因教育的发展而蕴藏的巨大的经济发展的潜力,看不到只有教育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快速以至于加速度递增。现代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先导性产业等等,只有在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达到一定阶段,对科学技术成果吸收、消化、运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利用这些技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可见,要消除贫困,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改善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本质上讲,物质的贫困,首先是精神的贫困,经济的落后根源于教育的滞后。因此,要消除贫困,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教育。
应当说,我国劳动人民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人民,蕴藏着巨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能,但这种潜能没能得到释放,没有找到向现实转化的有效途径,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根本原因之一是教育的落后和制约。我们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得到新的更大幅度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3 协调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
20世纪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世纪,从1950~1997年,全球经济年度总产出从5万亿美元扩展到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4]。但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指数均保持良好的同时,主要的环境指数却在变得越来越坏。我们可以看到:森林资源在缩小,水位在下降,土壤在腐蚀,河流在干涸,动植物物种在消失。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加大了对地球自然资源和各种资源的消耗。
这种对资源的透支、对环境破坏的经济行为我们可以借用“短期行为”这样一个名词来表示。“短期行为”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主要受当前经济利益动机的支配,而且基本上是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要消除这种妨碍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有赖于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环境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水平、质量状况等教育表现较好,环境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则相对说来也较为优化,治理的条件也较为有利,效果也较明显。反之,环境问题也就相对突出,这就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环境问题也可以说是教育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更新教育的内容,使全社会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形成全新的世界观,确立环境与发展新概念,这也是我国实现环境优化,自然资源优化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出路和战略举措。
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先教育本身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既然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1世纪的人就应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人,那么,21世纪的教育就应当是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教育,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3.1 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
3.1.1 我国需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需求增长和教育资源约束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我国当前是以比较严峻的教育资源环境,承载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教育人口[2]。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由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缺乏引发的各种矛盾将长期存在下去。因此,如果不将合理利用资源、改善教育环境和改变教育模式纳入发展规划,作通盘考虑和统筹安排,那么,教育基本矛盾将难以解决,教育良性发展将无从实现。
3.1.2 克服教育弊端需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流行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迫场面、急功近利强填硬灌的短期行为、风行全国持续升温的择校热浪,这些同样无一不是以大范围深度破坏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为代价的[7]。为了使教育走出一条与资源、环境及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必须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3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代内、代际的教育平等与教育公正,也是以全体性、全面性为着眼点的,因而,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也是均衡、协调,但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协调发展,而更多的是通过关注学校乃对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它对素质教育具有全方位、总体性、多层次的指导作用。
3.2 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途径
(1)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在求实与创新、借鉴与扬弃、唯美与功利的交互融通中,确立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观念体系。
(2)优化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产业,但教育不能产业化。若违反教育规律,把教育产业化,同样会带来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3)重铸办学模式。从根本上说,办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学校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它必然是多样的和多元的[7]。教育可持续发展,所有办学模式都应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和操作程序上体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发展形态,促进教育均衡、协调、无破坏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真正实现了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才是人真正的幸福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作用,通过教育,推动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真正负担起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张雪门(1891-1973),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早在1917年,他就在家乡宁波开始幼儿教育工作,创办了星荫幼稚园。后又到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1928年在孔德幼稚师范学院主持教务工作,并创办艺文幼稚园。1929年任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校长。1946年任台北北投儿童保育院院长。晚年从事幼稚教育的著述工作。张雪门是一位爱国的幼教工作者,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并强调幼稚教育应和民族的命运、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他积极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农村托儿所、平民幼稚园等,免费招收贫苦幼儿入园,直接为贫苦农民子女服务。他的幼稚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的影响,认为“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强调“教学做合一”。他为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写下的幼教论著达200余万字。
成书背景
1924年,张雪门在北平大学边任职员边学习。在此期间,他在时任教导主任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计划用一年时间研究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用一年时间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再用一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生精力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的基础上。1926年。由他拟订的“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并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同年秋,他兼任《新教育评论》编辑。1928年秋,孔德学校开办幼稚师范,请他主事学校工作。受“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启示,他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实习场所除了孔德幼师开办的幼稚园及由他创办的艺文幼儿园外,还包括一个蒙养园。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着力研究幼稚园的教育。并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整理的方式,撰写《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用其自己的话说等到书教完毕,这本书也就草草告成了。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写道人过的若是机械生活,过久了,有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吃饭、睡觉、看书、编讲义、上课、下课,一天一天,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
骤然放了一天课,空下来反弄得怅怅无所适从……。从中,足见其当时工作和写作的辛勤。
《幼稚教育概论》一书,成稿于1929年6月,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内容精要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幼稚生的生理。简要而概括地介绍了6岁以前幼儿的生理特征。阐述了幼儿的生长发育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及护理的方法和措施等。第二章,幼稚生的心理。包含幼稚生的游戏心,占有心、好奇心、恐惧心、合群心、同情心以及幼稚生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兴趣、审美心、道德心、情绪等。第三章,教育之意义与目的。张需门从开展说、预备说、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等观念出发,引出儿童心身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关系,并指出儿童心身的发展全仗于环境的刺激,全仗于对环境的反应;
个人的思想感情要受社会影响最后得出幼稚教育的目的是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心身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的结论。第四章,课程。课程是什么?张雪门认为,课程是人类的经验。“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课程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随时代而变迁。”第五章,教具。主要介绍了福禄培尔的二十种恩物及其教育作用蒙台梭利的十四种教具及其对训练感官的功能。最后,还提出了选择教具的标准等。第六章。教材。张雪门说何为教材?教材和教具相似,就是能够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能够满足儿童生活需要者。第七章,方法。他指出教材和方法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没有教材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也就得不到教材。因此,幼稚园应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方法,即对于幼稚生来讲,“做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做什么;
学就是做,做就是学,学和做打成一片。”对于教师来讲,“教什么,做什么;
做什么,教什么;
做就是教,教就是做,教和做都由于自己。”第八章,教师。幼稚园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他强调“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知识的觉悟。”并进一步指出,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很好的修养;
应具有健全的学识,像贤人君子那样,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
简要评价
全书以幼儿的生理、心理为基础来论述幼稚园的课程、教具、教材、教法、教师等,一环扣一环。好比一条链,把幼稚园各个方面的教育都简明扼要地阐述得清清楚楚。书中所体现的幼教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的内容,借用了许多国外的教育理论,但决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了一番改造,结合我国的实际来阐释中国幼稚园面临的问题,并试图开创中国化的幼稚教育理论。这也给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借鉴和吸纳国外教育理论提供了一个参考。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张雪门论述了幼稚园教师的地位、职业、人格、学识、修养,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要求已发生了变化,但仍有学习和继承的价值。就是说,今天的幼儿园教师仍需从这些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总之,《幼稚教育概论》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值得今天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学习。
名言选萃
◆好多人以为课程就是知识,甚至于将课程当作了书本上的知识看待。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课程的来源,是出于人类的经验。可是儿童的经验,决不是成人的经验;
儿童的生活,又决不是成人的生活而儿童的社会,也决不是成人的社会。
◆教材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一件事,实不是两件事。没有教材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也就得不到教材。方法,本来是从教材上产生,并不是离开了教材,另有方法。
◆人类生长的历程,并不是一步能够跨过的;
所谓历程,就含有一步进一步的意思。教师所应注意的,儿童现在究竟发达到哪一步,就从哪一步起开始引导,使他一步进一步地学习,也就是使他一步进一步地生长。
◆一个人的生长,本来是一种活动,除活动以外,更没有别的种种。但是人类的生活。是团体的生活,是社会的生活。幼稚园是社会生活的小团体。于是对于事物的活动,常附带有对己对人的两种关系。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种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她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从行动中所得知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
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