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今后工作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调研】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今后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我们深入农业、财政、果业、中小企业促进局等部门,走访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基地,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和听取基层意见等形式,对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粮强果促牧,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村”的观念,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1.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果品冷气藏库19座,冷气储藏能力3万吨,储藏量在5000吨以上的有2座,其中黄陵矿业集团生态果蔬中心冷气藏库是陕西省规模最大,设备西北一流的气调库;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果袋加工厂4家,粮油加工厂3家;规模养殖企业有千头养猪场3家,万只养鸡场4户。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2848万元(其中龙头企业1610万元),带动农户5400户,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2万元,净利润22万元。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其在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粮食作物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5万吨以上。苹果种植面积19万亩,现有14万亩挂果面积,年产量20万吨。川道产业立足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棚栽业、畜牧养殖业、传统特色产业、劳务经济、三产服务,产业多元化经营、群众多渠道增收的格局初步形成,川道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4462元。沼畜产业发展后劲强劲,沼气池“万池县”目标即将实现,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小区9个,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128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56个。
3.各级重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扶持氛围基本形成。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川道地区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沼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2010-2012年川道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黄陵县川道产业开发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制订了鼓励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4.龙头引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稳定市场行情、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作用显著增强。黄矿集团生态果蔬中心发挥营销中的导向作用,使果园精细化管理成为周边群众的迫切愿望。富洋公司成立果业合作总社辐射带动7个村的果业发展,为公司带动合作社辐射基地标准化建设探索了新路。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平台,农业生产正在由单户松散型向集约组织化逐步转变。作为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示范合作社的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近两年的发展,现有成员146户,成员出资额140万元,2009年合作社投资115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吨选果厂,2009年5月在全国绿色环保产品评选中,合作社注册的“桥山红”牌苹果被中国绿色环保产品监管中心评为重点推广产品,荣获第十六届杨凌农博会“后稷奖”,2009年底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高于非成员人均纯收入1300元。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组468户农民从事果业生产经营,其产品“桥山红”牌苹果已进入全国各大超市,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5.农业生产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县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县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施了一系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发展农业产业化基础还不牢固。表现在产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内部各产业规模偏小,水平还不是很高,苹果规模还未达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特别是以棚栽业为主的川道产业开发规模还远不能满足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县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层次和水平亟待提升。
2.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县仅成立注册了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农民专业协会有名无实,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21.9%,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协会是与农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技术,特别是缺乏能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导致真正能够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健全和完善。总的来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3.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我县农业、畜牧、果业、农技等部门是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主要部门,但这些部门由于受体制的制约,技术人员缺乏,负责全县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存在很大的困难。各乡镇在指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方面的技术力量就更加薄弱,示范村除个别农民已全面掌握了设施蔬菜、食用菌养殖技能外,大部分农民科技技能较低,还在用传统农业的经验搞种植。新技术推广仍处于较低的层次。
4.龙头企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我县龙头企业与外地企业相比,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同时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是比较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开展精深加工的不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全县虽已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申请注册了一批商标,但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几乎没有,市场和消费者对黄陵苹果等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
5.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市场意识、竞争创新意识不强,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特别是距矿区、城区较近的农民,普遍认为打零工、搞服务挣现钱比较容易,对发展产业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苹果、蔬菜、沼畜三大主导产业,组织适度规模生产,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主要对策有:
1.实施五大工程,夯实产业基础。一是狠抓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强力推行绿色有机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产业化建设,努力实现果业富民目标。到2010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达到23万吨,果区人均果业收入8000元。二是狠抓设施蔬菜工程。结合川道产业开发,全力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到2010年底,蔬菜面积稳定在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三是抓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并重点抓好双龙、腰坪两个千亩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建设。四是抓好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以生猪养殖为重点,在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的基础上,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思路,抓好沼畜配套产业发展。到2010年底,全县沼气池建设累计达到1万口,生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五是农民技能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的实施,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人。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业产业化新平台。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大投资力度,进行重点扶持。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搞好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三是推进合作创新,推进农户之间的生产和资金互助合作,缓解农户投入资金问题。四是积极指导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参加各类农产品的营销推介活动,促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五是鼓励各类科研、农技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六是落实扶持政策。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项目扶持和财政补助力度。
3.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基本思路,加快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是推进板块发展。加快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步伐,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转型,加大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力度,使示范村和示范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其他村组和乡镇的20%,带动全县100个推进村和其他乡镇跨越发展。二是提升发展水平。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化进程。三是加强目标管理。坚持乡镇抓落实、县上抓考核的原则,将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管理中统一考核,坚持“县乡抓示范村”的原则,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成效显著的乡镇、村组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实施实力提升工程,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实力。围绕果品与农户关系紧密的龙头企业,进行财政重点扶持,提升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额度。探索建立由政府出资启动、企业自愿入股,按市场规律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对企业及关键岗位管理员的继续教育。四是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五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园区。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的新格局。六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实现农业生产基地化,基地生产标准化,标准生产普遍化,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开展“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试点工作,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促进二者合作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提高增收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
5.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6.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农村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全县 农业产业化 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