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郴州规划(2012-2015年)(二〇一三年四月)“数字郴州”是围绕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打造郴州数字化的“公共管理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规划】数字郴州规划2012-2015年【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数字郴州规划
(2012-2015年)
(二〇一三年四月)
“数字郴州”是围绕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打造郴州数字化的“公共管理体系、产业承接体系、城市运行体系、行政办公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实现全市各类信息资源、应用资源的充分开发、高效整合、深度应用和广泛共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企业生产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向高效、精细、绿色、便捷方向转变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郴州”建设,是“四个郴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两城”战略和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提升郴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数字湖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8600公里,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7.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0.2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32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0.5部/百人,IPTV网络电视用户数达8万户以上,IPTV网络电视在宽带用户中的普及率为20部/百人。有线电视用户50万户,实现了与国家广播电视干线网和省级广播电视干线网互联互通,并建成连接全市11个县市区的市级干线传输网,能够满足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信息传输和交换要求,城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有线数字电视网已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除播出139套标清电视节目、20套高清节目、1套3D电视和多套广播节目外,还能为用户提供VOD、NVOD、时移电视、电视资讯、电视银行、电视游戏和宽带上网等互动业务。“无线城市”建设初具规模,2G通信网络实现全市自然村的100%无缝覆盖,3G通信网络实现城区100%全覆盖,4G通信网络建设开始试点,全市目前已完成包含政府、高校、商场、酒店、医院、娱乐场所等在内的两百多个热点地区的WLAN高速无线覆盖。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横向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纵向连接11个县市区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市、县、乡镇三级网络覆盖。信息安全设施基本完备,以数字证书为基础的安全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已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律等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已经基本形成。数字郴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11月24日通过省级初验收,搭建形成了集“数字城管”、土地储备、地质灾害防治、招商引资等八大应用示范系统为一体的地理空间公共服务平台。
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紧密围绕“抓大项目,扶产业园,促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步伐,培育壮大以数字视讯为主的消费类整机、光电子、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四大产业集群,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陆续引进台达电子、华磊光电等知名企业,不仅在产业内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大大拉动了全市其它产业的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94.4亿元,较上年增长为126%。
3.电子政务应用成果显著。政府门户网站体系日臻完善,全市形成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各级各部门网站为支撑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全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集中化管理。围绕“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大内容,在政府门户网站中,引入了专题报道、参政议政、领导访谈等信息公开手段,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开通了市长(领导)邮箱、市长公开电话、网上问政、网上交流等交流互动渠道,实现了政府门户网站整体质量的提升。为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创建,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效能提升,部署实施了全市公文传输系统,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的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运行了市本级行政处罚和电子监察系统,升级改造了市长公开电话多媒体网络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建成了郴州建设工程信息网和郴州市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阳光交易”提供了数字化的监管手段。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政务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了“公安信息化工程”,“财政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审计信息化项目”,“税收管理信息化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工程”,“郴州市水库河流动态监管系统”,“数字郴州地理空间框架共享平台”等一系列“金”字工程,进一步深化了政府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4.社会信息化应用逐步展开。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民政救助信息管理、PADIS系统(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等一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应用系统已经建成,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社区卫生院。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已建成5个“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和88所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立了市教育城域资源管理中心,开发了20万册的数字图书和1.5TB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了市、县、校三级共建、共享、共管的网络教学资源推广应用服务和管理体系,目前正在抓紧推进“义务教育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在线应用平台”建设。2011年完成了“数字城管”一期工程建设,结合无线数据采集、GPS、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建成了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立了54套(废气、废水)在线监控装置,对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所有企业实现了在线监控。城市公交、供水、供电、油气等基础生活设施信息化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手机缴存话费、支付电费等移动电子商务得到推广应用。“平安城市监控”、“营运车辆管理服务系统”、“交通综合信息处理”等一批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公众的幸福感。
5.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全市所有大中型企业及大部分小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郴州信息港”、“郴房网”、“郴州农经网”等一系列涉及民生的网站崭露头角。以“郴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销超市”、“农产品交易平台”、“农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平台”等为主的农村商务信息平台和以“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平台”为主的为农服务平台得到推广,以“郴州农讯通”、郴州农村居民手机基本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短信群发平台得到逐步推广,网站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不断拓展,全市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发展态势。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成为亮点,大型企业网上采购和销售的比重逐年上升。
(一)存在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通信基础设施的宽带化、泛在化程度不高,基础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管理,部分设备(系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信息资源使用率有待提升。基础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程度低,信息资源收集、汇总和存储仍以部门、项目为主体,大量现有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和带动效应较弱。电子信息产业占区域GDP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和服务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3.信息资源统筹整合利用程度不高。信息化资源利用条块分割和电子政务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特别是系统网络、硬件、软件、运维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投入,引发一系列资金浪费、资源闲置和交互不畅等问题。部门业务协同协作能力相对较弱,移动办公、移动执法保障能力不足,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的信息化监管手段有待全面强化。
4.社会信息化保障有待加强。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各子业务系统的整合和共享还不充分,限制了信息化整体效力的发挥;社会保障卡尚未发行应用,其他部门发行与市民生活相关的IC卡功能单一,与惠民“一卡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就业信息集中度低,就业失业信息应用效率不高,不能达到与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的要求,相关信息与不同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5.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亟需理顺。区域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指导、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宏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尚未理顺。具体项目往往单纯依据各部门、各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和业务需要组织建设,缺乏全方位考虑,建设之后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
(二)未来需求
1.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继续推进‘两城’建设,全面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把郴州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是郴州市委、市政府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加快郴州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要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能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郴州着眼国际化,必须着力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推行精益生产、精准管理、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服务业深度结合,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创造培育新型业态。
2.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平衡等重大问题,亟待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力扶持本地的电子商务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本地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企业上网、服务上网、商品上网,扩大网上在线服务和交易,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创新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带动新兴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市场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打造“服务型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需求。郴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开放崛起、转型发展、着眼国际化、建设新郴州”的总体要求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奋斗目标,对政府提出了提高公信力、提高执行力,建立效能政府、开放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要求各级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要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切实提高履行职责能力,优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应用推广,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突出建设集约化、应用平台化、服务整体化、使用移动化,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的创新。
4.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我市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这就要求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数字化服务惠及全民。
(三)建设机遇和有利条件
1.信息化战略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历史机遇。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到湖南省《数字湖南规划》、《数字湖南建设纲要》的发布,再到“开放郴州、数字郴州、森林郴州、幸福郴州”建设任务的提出,国家、省、市都已明确了“数字化”建设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为“数字郴州”建设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2.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4G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为信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服务保障带来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和思维模式,为“数字郴州”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面广、渗透性强、应用领域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空间大,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将远远超出行业范畴,将成为促进各行业孕育发展的升级板和倍增器。
3.郴州区位竞争优势的逐渐显现拓展了发展空间。作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首倡者,郴州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交通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将为“数字郴州”建设提供持续的产业牵引动力。
4.社会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提供了广阔市场。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互联网用户逐年增加,公众对社会管理、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需求不断增长,为“数字郴州”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原则、目标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性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的总体目标,以信息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同建设为主线,依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全市“两化融合”水平,全面推进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实现“一化、两城、三创、四大”建设目标奠定信息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遵循信息化发展客观规律,统筹全社会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城乡、区域、行业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各部门建设任务,落实重点项目分阶段实施目标要求。支持县市区先行先试,强化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形成“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集约建设”的新局面。
2.整合资源、促进共享。整合数据、应用系统、机房、网络和网站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和共享,突破互联互通和跨级联动中的藩篱,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系统建设平台化、数据管理集群化,避免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
3.政府引导、市场驱动。遵循市场规律,创造市场需求,规范市场行为,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投资带动发展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促进网络、技术、产业、应用良性互动。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扩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培育信息化建设主体,完善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项目建设运作体系,激发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4.集中调度、重点保障。建立“数字郴州”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加强相关专项资金向“数字郴州”建设项目聚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形式,加大对企业参与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数字郴州”建设。
(三)总体目标和要求
到2015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以上,“数字郴州”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1.信息基础完备提升。初步完成“宽带郴州”和“无线城市”建设延伸,实现城域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Tbps,城区20M入户、农村4M到村,全市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光纤入户率达到50%。深入推进无线网络普及推广,实现3G无线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区域WLAN覆盖率达到100%,城区主要热点区域WIFI免费使用。加快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构筑,推动我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到2015年有线电视网络接入带宽实现广播下行超过2Gbps,窄播下行超过1Gbps,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实现网络基础设施的宽带化和泛在化水平全面提升。
2.产业发展支撑有力。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增加值12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郴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0.75,信息化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企业管理等业务环节深化应用。实现信息产业科学持续发展的融合化和跨越化。
3.电子政务高效透明。持续推进市县两级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建设,完成网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延伸,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大集中、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加速全市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市直及中省驻郴单位政府服务事项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县市区政务信息化水平超过80%。所有政府服务事项都应纳入网上政府服务平台运行,并及时接受综合电子监察平台的统一监管。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有效开发、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大幅提升电子政务支撑政府行政办公、城市和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预防腐败等能力。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的普及化和集约化。
4.城市生活便捷亲民。加强信息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进而丰富市民生活,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促进消费水平提高。建立覆盖80%城乡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和覆盖所有医院的电子病历,三级甲等医院具备远程医疗条件;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文化信息资源总量达到10TB以上;教育领域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270万,加快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行业应用项目实施,在全市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市民生活的网络化和便捷化。
5.涉农应用普及广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着力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全市实现100%的自然村通电话,100%的行政村通宽带,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占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20%,农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建设服务的协调化和一体化发展。
(四)总体框架
如上图所示,数字郴州建设总体框架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层,包括下一代互联网、无线宽带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在网络设施之上由统一云计算中心整合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确保“数字郴州”正常运转。二是信息资源层,包括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为“数字郴州”的顶层应用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三是应用资源层,面向产业升级与承接、电子政务、社会生活与服务、城镇发展支撑提供专项应用的业务逻辑。四是接入资源层,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有线、无线两种渠道的信息和应用接入功能。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的终端设备,包括公共场所信息自助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桌面电脑等多种形式。
三、建设任务
(一)大力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建设高速、泛在、绿色、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宽带能力,扩展网络覆盖空间,夯实信息基础支撑。
1.加快推进有线宽带网络建设
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部署,提升有线宽带接入带宽和覆盖率。城市新建区域以FTTH模式为主建设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已建区域灵活选择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加快实施接入网络“光进铜退”,支撑窄带、宽带、IPTV等业务,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学校、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等公益性和商务类场所的光纤宽带接入,逐步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入户。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扩大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覆盖,提升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比例。
2.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
统筹3G、WLAN、LTE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和深度,推进3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注重网络质量的提升。推进WLAN在热点地区和公共场所覆盖,逐步提高热点地区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积极开展4G商用试点,推动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加强宽带卫星通信体系建设,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和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能力。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建设
以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组织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多方式的业务和网络融合工程,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推动有线电视网络以光纤到楼(最终光纤到户)为目标的下一代有线电视综合接入网的改造工程。在提高数字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的同时,建设以视频业务为核心、与网络智能耦合的综合业务平台,逐步建立符合全业务运营要求的业务支撑系统和安全管控体系。加大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清晰度电视、超清电视、3D电视、视频点播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网络教育等“三网融合”业务,普及数字音视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大力开发政务信息、社会教育、生活信息、文化娱乐、电视商务、金融支付以及各种接入服务等多种业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模式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加快“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业务标准建立,探索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运营模式和市场体系,构建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郴州区位和政策的有利优势,紧抓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提升,完成信息技术与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1.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推进有色金属精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虚拟化创意等产业的数字化。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逐步实现企业信息数字化、生产柔性化、组织弹性化、经营虚拟化、管理扁平化。积极推进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市工业生产各个层次中的应用和融合。以有色金属、煤矿、烟草、电力、医药、建材、纺织等行业为重点,结合在重点企业和关键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工艺装备、生产条件,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完成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2.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跨越发展。鼓励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发掘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兴信息化经济业态,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拥有拳头产品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或企业集团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迅速带动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配套企业和项目入驻郴州,力争将产业链整体转移到郴州,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积极培育本地配套企业发展,引导和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高本地化配套能力,构建产业配套体系。
3.着力增强园区信息化支撑。以郴州出口加工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示范基地,强化园区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园区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实施楼宇光纤进楼到户的接入工程,实现“千兆进楼、百兆入户、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开展无线园区建设,确保园区的驻户、企业员工或来访客人,只要持有支持WIFI上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免费上网,进行移动办公和商务交流。加强园区管理机构信息化应用,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仪器共享服务、统计服务、产品与资源交换服务、数据通信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间沟通。以智能安全技防平台、智能一卡通、智能信息发布系统以及智能楼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智能园区建设,提升数字园区能级,逐步实现园区“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为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提供信息化支撑。
4.积极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优化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物流设施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整合物流企业资源,构筑现代化全程电子物流网络,作为物流信息化数据业务及其他业务的统一承载和传输平台。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物流信息平台提高流通效率,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服务和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推动快递、零担、城市配送企业依托信息化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对网络零售的支撑能力。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促发展,分步建设电子口岸基础平台、门户平台和应用系统,把郴州电子口岸建设成为适应本市外向型企业发展需求,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和“一站式”服务功能,涵盖出口加工区、郴州无水港、国际快件中心、保税仓监管仓、港澳直通车站场、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等多个口岸作业区、特殊监管场所在内的口岸执法综合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
5.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发挥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规模发展和品牌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活动,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的互动发展,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良好条件。
6.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以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重点应用为导向,加强无线通信、电子标签、集成电路、系统集成、计算机、嵌入式软件、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重点环节的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作,鼓励发展物联网运营与服务业,结合示范应用和市场需求,建设物联网服务支撑平台,创新设备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及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促进物联网运营产业集群发展。
(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逐步加强电子政务计算资源、网络资源、服务资源、信息资源、应用资源的整合,努力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集约化水平和建设效益。
1.整合政务计算资源,集成建设一座计算中心。结合市政府第二行政中心建设,按照云计算的架构建设全市集中统一的计算中心,形成统一的运算资源池和存储池。根据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业务量和数据量,统筹调度服务器资源及存储空间,将闲置的硬件资源充分有效利用,逐步撤并各部门独立的机房、设备和人员,形成计算资源统一管理、集中共享的电子政务新模式。
2.整合政务网络资源,继续夯实两张政务网络。加快推进市直及中省驻郴各单位应用专线网络与电子政务网络的对接,逐步实现市本级单位统一互联网出口,着力增强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的综合承载能力及网络设施资源综合利用率,加速形成横向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和群团组织互联,纵向与省、市、县以及乡镇、村互通,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采用开辟无线专网、隧道加密等技术手段和安全方式,打造安全的无线政务网络环境,为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办公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3.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提升三条服务渠道。依托现有政务服务资源,不断完善、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中心和市长公开电话,打造基于互联网、实体办事大厅和语音通信网的三大政务服务渠道,实现统一服务出口、统一后台支撑、统一过程监管,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改进市民体验。进一步加强网上办事功能,扩大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继续丰富政民互动交流功能,丰富公众诉求渠道;继续改进政府网站的用户体验,提高网站无障碍访问能力;继续扩展政府网站的网络覆盖范围,建设WAP网站和移动终端客户端版本,方便市民通过各种设备使用网站功能。发挥统一网上审批平台的优势,全面实现市县两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网上流转。按照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打破部门、层级界限,不断推进纵横联动审批,实现统一受理、一表填报、联合办理、一站式服务。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接线席位的市长热线呼叫中心,统一受理市民咨询、投诉、办事等服务。以城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整合“市民卡”及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中公民社会活动相关信息,参照银行、电信等商业机构的CRM服务理念,形成“以市民为中心”的全新城市热线服务模式。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完善四类基础数据。按照人口、法人、地理、经济四大主题,加强对基础数据资源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汇集主要政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访问安全认证,做到“一数一源”,建立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体系,实现全市范围内各种数据资源跨部门地安全有序共享。一是建设人口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公安户籍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组织人事、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房产、卫生、统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二是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促进法人信用系统建设。三是建设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库。以航空遥感影像、卫星遥感影像、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等为主要内容,统一底图和比例尺,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加快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数字城管、土地、环保、农林水气、文物保护、地质勘察等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满足政府管理服务的要求。四是建设宏观经济数据资源库。建立和完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重点建设项目、统计信息、专项普查、物价监测、招投标管理、科技信息、国有资产管理、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运行态势等基础数据库,为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5.整合政务应用资源,着力打造五大应用平台。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以关注民本、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质量为重点,依托市政府无纸化办公平台、平安城市管理平台、数字化城管平台、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处罚和电子监察系统等已有的建设成果,通过提升、扩展、整合,形成全市性的行政办公平台、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平台、民生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全市性的五大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构建完备的电子政务应用业务体系。
(1)打造行政办公平台。依托市政府现有无纸化办公平台,按照“分级实施、协同建设、互联互通”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机关的郴州市政府行政办公门户,提供业务协同、身份认证、信息发布、单点登录等功能,完成已有系统的整合提升。在政府内部深入推广在线文档处理、在线知识库、在线培训、移动办公等横向办公服务及视频会议、信息报送、公文呈报、文件传输等纵向办公系统的应用。立足于“大档案”视角,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稳步开展档案资源数字化,建成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文件中心和具有基础地位的核心数据库。深入推进乡镇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积极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实行村级事务管理信息化。
(2)打造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平台。不断适应我市“两城”建设和“三创”工作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利用信息化创新城市和社会管理模式,依托已有平安城市、数字城管、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整合提升,建立完善全市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平台。
① “数字规划”。围绕构建规划管理科学发展新机制,以全市“规划管理电子一张图”、“规划管理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网络互联互通”为基础,构筑以科技信息手段为支撑的规划管理运行体系,实现规划管理的全程监管和高效配置。建设涵盖规划编制成果信息、规划审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市政管线工程信息、城市交通信息、行业管理信息和城建档案信息等内容的城乡规划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测评、数据备份、电子认证、数据加密等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实现计算机辅助规划选址、辅助提规划要点等功能,达到市、区规划行政许可事项核心业务实时联网审批和监督;建立城市三维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多数据源快速建模、多精度细节浏览、多规划方案比较;进一步完善城市“五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采用移动测量技术,完善移动查违系统,形成全市执法检查联动机制;建设完成包括规划编制计划管理、规划编制和设计、规划成果电子报批及管理、数据审核入库等功能的管理系统,完善中心城区控规动态维护机制和规划审查批复管理机制;建立城建档案基础数据库,建立数字声像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建成城建档案应用平台,实现档案的实时查询服务,加强地下市政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
② “数字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国土”,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导航数据、房产数据、土地利用和规划基础要素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建库。集合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构建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动态监管目标。
③ “数字城管”。以“数字城管”一期工程为基础,大力推进各类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和智能控制设备在重要部件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遥测、遥控、遥信和管理功能,扩大管理区域,完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建设施工工地视频监控专题显示,按照分区管理方式,加强施工工地信息的应用和监管。扩展城市路灯照明管理、环卫设施管理和环卫作业调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深化物联网技术在城管领域的应用。
④ “数字交通”。坚持以交通建设数字化为突破口,建设重点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监控、营运车辆动态定位跟踪监控、水上安全监控、治超检测站联网等信息化系统。建立公交车治安监控系统,全面建成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公交和旅游客运车辆、出租汽车GPS或北斗卫星终端安装率达100%,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达75%。完善科技治超平台,推进治超管理数字化,一、二类治超检测站联网率达100%。推进货运管理数字化。以提高货物流通效率、降低货运交通工具空载率和流通成本为目标,加快建设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危险品运输车GPS或北斗卫星终端安装率和入网率均达100%,重载普通货物运输车辆GPS或北斗卫星终端安装率达50%,应急运输车辆GPS或北斗卫星终端安装率达100%。推广应用数字航道、航标遥测遥控等新技术,推进水上交通监管数字化,实现重要码头渡口的数字化监控覆盖率达80%,客运船舶、大型货船及渡船GPS或北斗卫星终端安装率达100%。建立全市统一、高效、便捷的社会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实时路况、沿途情况、票务票价、时刻表、客运班线、站场站务、加油维修、导航指路、停车诱导、换乘换转、公交线路、咨询投诉等服务,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电子围栏、超速管理、错峰交班、重点区域监控、数据分析等手段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⑤ “数字森林”。形成森林资源监管信息体系,对全市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开发、林木采伐管理、迹地更新、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林业重点工程、林木林地测土配方和林业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扩大造林绿化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森林生态体系。
⑥ “数字水务”。以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及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构建“数字水务”平台。利用3G无线网络技术完成水资源信息、水质信息、水土保持信息、灌区自动化实时信息、重点防洪工程安全信息、旱情监测等实时信息的采集;利用无线视频采集设备对灾情、险情、工情等影像进行实时传输;利用最新水利普查数据,建立完善防洪基础数据库、防汛业务数据库,建设防汛监测预警、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农村安全饮水监测与管理、河道采砂监测与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防汛及水利业务报表应用等系统,全面提升水利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
⑦“数字气象”。建设包含预报数据,监测数据,灾情数据等气象信息的数字化获取和存储系统,实现从信息采集、处理到存储分发、服务一体化的高效气象业务和服务系统。以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为基础,建设可以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的图形和图像,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和服务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分析制作的智能化工作平台。建设气象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和可视化系统实现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预警信息和实时天气实况在网络、电视、移动终端、农村广播系统、气象电子显示频等终端设备上的可视化操作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林业等行业的气象信息实时掌握、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⑧ “数字环保”。构建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网络,实现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的在线监测,完成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和管理。建设包括环保资源管理、环保知识普及、环保资源整合、环保事项审批等多项综合性业务于一体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搭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平台,加强环境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强化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加强现场监察业务管理能力。
⑨ “数字安监”。形成煤矿、非煤矿、烟花爆竹、涉危企业可视化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对公共安全和主要生产场所、主要安全隐患指标的在线监测,提升安全隐患的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建立公共安全和涉危企业管理系统,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设备、工艺、安全投入、资格资质、风险隐患、处置措施、应急预案、消防设施运行、消防安全管理等信息,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的风险评估。构筑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平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市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联动响应的信息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综合调度系统,形成反应迅速、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⑩ “数字应急”。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建立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与平安城市、防汛指挥、森林防火、卫生防疫、数字城市和应急通讯系统等系统的对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既要立足应急响应,又要满足平时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管理和日常值守中的作用。加强硬件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级应急指挥数据支撑体系、辅助决策系统和通信指挥系统。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容灾备份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实现通信、网络、应用等多层次的整体安全,保障应急指挥平台安全平稳运行。
11 “数字人口”。建成和完善高质量的全员人口核心数据库及信息应用体系,加强人口各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动态监测、综合评价和科学预测,建立包含人口安全预警和评估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层面,拓展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平台和乡镇智能客户端应用,整合利益导向信息系统,社会抚养费征缴信息管理系统。
12“数字维稳”。提升现有平安城市系统,增加街道、社区的监控点,推进监控高清化、数字化,完善快速处理机制。以科学的单元网格为基础,将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实现组织之间、条块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运作,达到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数字社区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社区部件信息、社区事件信息、社区基础地形图像、社区影像、社区人口信息、社区内单位信息、社区房屋信息的有效整合。
(3)打造民生服务平台。优化、整合、提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口计生、教育科技、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服务社会大众的基础性信息化平台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促进政府以及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向数字化转变。
① “数字卫生”。按照卫生部区域卫生信息化“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要求,结合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库,搭建市县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基本应用,形成纵向贯穿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覆盖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建立实时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监管工作体系。
② “数字社保”。以“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为依托,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两个融合,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覆盖,以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达到“智慧人社”的目的。即按照国家金保工程“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为主、区域性建设,向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协调、整体推进转变,从以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等全部功能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
③ “数字住建”。推动建设工程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建立,通过采集、分析工程项目和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动态信息,实现对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行为、工程项目建设中各环节的监管,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建筑市场。以城市为单位,通过信息平台,依托房地产管理的各业务系统,将分散于住房保障、房地产开发、交易、权属登记、物业管理、房屋征收与补偿、白蚁防治、资质信用、置业担保等管理环节的市场信息整合起来,同时连接土地、税收、金融等其他信息,形成全面客观反应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分类、分区域、分结构的房地产信息系统。
④ “数字食安”。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电子监管。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建设。及时采集、更新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息,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向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有关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中心,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综合分析和监测,对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评价和预警。构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监管制度。
⑤“数字民政”。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为规范社会救助、四种保障住房建设工作提供真实可靠依据。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
(4)打造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不断扩充、完善、提升面向企业和个人的政务服务应用。坚持不懈的推动行政审批在线办理系统和行政处罚在线办理系统的使用,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改进政务服务体验,加速推进行政征收、行政确认、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程建设等政务服务系统的建设,逐步丰富政务服务内容。以档案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为核心,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具有远程、自助服务功能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5)打造综合电子监察平台。搭建适用于市、县、乡三级多种监察业务的综合电子监察技术支撑和业务支撑平台,整合郴州市已有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行政处罚电子监察业务,逐步实现对行政收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建设等的电子监察,初步形成集技术支撑、业务支撑、业务应用于一体的综合电子监察大平台。
(四)大力推进社会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以“数字生活”推动人们工作学习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文化娱乐方式、家居生活方式向便捷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以传感器网络、数字音视频、云计算等领域的系统性应用为驱动,加大“数字生活”产品的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1.建设“数字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重点实现“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重点打造郴州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好郴州终身学习网,使其成为市民终身教育的资源中心、政策信息传播中心和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网络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级网络站点教育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建立市民网上学习档案库,建设网上交流展示和互动体验平台,逐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建设“数字旅游”,实现旅游服务数字化。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网络营销手段,实现传统旅游营销向现代旅游营销模式转变。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集成网络新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针对客户群特征发布相应的在线旅游营销信息,提高营销内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降低营销成本。建设线上虚拟旅游平台,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建立依托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结合收集智能卡技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
3.建设“数字文化”,实现文化娱乐网络化。整合包括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扩大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郴州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优秀文化信息服务大众的目标。建设具有本市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资源、图书资源、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品、旅游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维护和推广机制,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研发,实现文化信息挖掘、整理、采集、维护和推广的长效和常态化发展。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文化门户网站、数字报业、网络杂志、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新传播形态,促进郴州市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建设数字图书馆,将馆藏图书资源,尤其是具有郴州地方特色的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采集、整理和转换。
4.建设“数字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便捷化。整合社区政务服务、家政服务和商业服务资源,发展电子化社区服务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零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的在线预约、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等服务,扩展网络零售商品和服务种类,拓宽网络零售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发展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为开展二手物品交易、获取日常生活服务等提供便利。
5.建设“数字家居”,实现家庭生活智能化。大力推动“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推广智能交互终端、智能家电等设备的安装使用,实现对家用电器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分析、发布,开展红外探测、防燃气泄漏、防电气火灾、实行紧急求助“一键通”等家庭智能安防业务;通过智能交互终端与互联网互联,实现智能家居远程控制与管理。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努力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1.推进涉农基础应用广泛覆盖使用。加快农村地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劳动力转移、卫生医疗保障和农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手机客户端的建设与运用,鼓励农经部门和有关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手机客户端的建设和运用。面向农民群众开发统一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办理事务、销售农产品、查看惠农补贴和农村财务公开、咨询政策和投诉,全面推进农村信息移动化。加快农村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
2.推进城乡一体化、网格化管理。加大对新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实现与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资源平台的对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从统筹管理的角度,不再满足单一业务部门管理需要,而是从大格局、大合作、大集成、大协同、大网络、大设计思路来建设,创新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以网格管理为载体,以地图应用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业务协同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村(社区)服务为落脚点,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管理要素,建立起全面覆盖、动态跟踪、协同共享、功能齐全的城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覆盖城市和乡镇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透彻感知、快速反应、主动服务和科学决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
3.推进农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建设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开发主要面向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技术服务系统。打造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探索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推进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建设山洪地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构成覆盖全市山洪地质气象灾害易发区的山洪地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预警信息短信、预警信息接收机、农村广播系统等手段,提高山洪地质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
4.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农户为主体,政府调控,企业辅助的共同协调配合的合力机制。推进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创新农业商业模式,降低资源流动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安全责任可追溯水平。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培育现代乡村旅游服务品牌。鼓励各类主体加强合作,推动移动支付、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向农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宽带郴州”和“无线城市”工程
优化城域光缆网络,加大光缆网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调度灵活性,构建结构清晰、扩展性强、灵活高效的城域光纤网络。扩充城域传输网络容量,提升传输电路灵活调度能力和多业务承载能力。
以FTTH方式为主部署城市宽带网络,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以上,城市已建区域加快“光进铜退”,铜缆距离争取缩小到0.5公里以内。重点企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实现城区家庭互联网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商务楼宇实现100Mbps。
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入户网络建设。根据地理和用户分布情况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网建设,基本完成乡镇1公里以上、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2公里以上的铜缆网络改造。
统筹推进3G和LTE协调发展,加快3G网络在城市的深度覆盖,每年新增10000个无线网络热点,向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延伸,全面提升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旅游景点的覆盖水平。
WLAN网络建设坚持室内覆盖为主、室外覆盖为辅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精确建网,形成WLAN热点规模覆盖。合理选择WLAN网络架构,方便用户接入,简化认证方式,促进WLAN用户和业务的快速发展。创新WLAN建设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WLAN共建共享。
2.地理空间框架完善工程
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市区及各县市区城区三维数字城市建设。做好已建成大比例尺数据库的更新和1:2000DLG数据的采集,实现全市域覆盖,完成主城区1:500DLG数据的更新工作,实现全市“3D(DEM、DOM、DLG)”等测绘产品的全覆盖和定期更新,提升我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天地图”郴州节点建设,实现与省级平台、国家平台的对接和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协同服务。对已建成数字郴州地理空间框架各运维子系统升级,通过建成的市级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和政府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发布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提升涉密与公开的地理信息的网络化交换与流通的速度和水平。积极拓展平台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应用,鼓励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数字郴州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的公益性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形成一批地理信息增值服务产品,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繁荣地理信息产业。
3.信息化安全保障工程
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广电子签名的应用,整合数字证书资源,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全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落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加快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监控和防御体系,强化网络空间治理。积极推动经济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集约化的灾备和恢复体系及统一的灾备中心。
(二)产业转型与升级
1.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遵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和电子信息产业强省经验,以湖南省视讯产业(郴州)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LED、消费电子、电子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力争在走郴州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推进郴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同时,发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重点引进模具、家用电器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郴州缺少的产业链环节企业,形成配套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数字矿业“两化”融合工程
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管理、矿山安全生产、矿区环境保护、矿产资源交易等各种因素,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技术,大力推进有色矿业“两化”融合工程,推进产业整体效益、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提升。依托我市空间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统筹整合基础地理、遥感影像等数据,建设全市矿产资源综合管理“一张图”,形成开放并可扩展的数据架构,建立数据共享共用和交换机制,为矿产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快区域地质、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矿产资源潜力等地质和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矿业权评估、地质勘查资质、地质资料汇交、矿产资源勘查年度检查、矿产开发利用年度检查、矿产督察、矿山储量动态检测、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矿山环境恢复和矿山土地复垦等数据库。加快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四大环节的融合,以嵌入式系统、工业软件、数控、工业传感器及信息系统等方面为突破口,推进“数字矿山”建设。建立矿山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及时全面地收集、统计、整理和处理矿山安全信息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料,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加大矿山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关键区域实施全方位在线监测,实现矿山潜在危险的提前预警、快速上报和高效处理。建立统一的“矿产品交易网”,提供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等矿业产品交易的“一站式”服务,推动涉矿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3.旅游信息服务产业提升工程
将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行、食、住、游、娱、购六大元素进行有序整合,拓展涉旅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提高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旅游景区综合管理监控能力和对游客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打造具有郴州特色的“数字旅游”,使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建设旅游政务应用平台,进一步推进旅游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优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架构,完善公众旅游投诉和评价反馈渠道,提升对旅游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游客在途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旅游资讯网站功能,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将旅馆、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为旅游者提供相关信息公示及服务保障。建设“数字景区”监控平台,实现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对自然资源、文物资源实施监控保护,为客观评价旅游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数字化手段。建设涉旅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
(三)电子政府行政办公
1.电子政务网络和平台整合拓展工程
依托市、县、乡三级已有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整合构筑基于统一传输通道的电子政务内、外网,逐级实现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及军区系统)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一是逐步实现市直及中省驻郴各单位内部网络接入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统一建设;二是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纵向专网接入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统一建设;三是逐步实现县市区电子政务网接入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统一建设;四是逐步实现县市区电子政务网络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强力推进电子政务平台整合,建立行政办公、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和社会管理、电子监察五大平台,今后各有关部门的应用要在五个平台上进行开发。
2.政府门户网站提升工程
更加突出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众互动参与等服务功能,加快实现政府门户网站核心价值和定位由“政府为中心”向“公众为中心”的转变。调整基础架构和网站支撑软件平台,建立政府门户网站群“云计算”模式。利用存储虚拟化、服务虚拟化等技术整合与池化硬件资源,为市直各部门网站群提供存储、计算资源等基础架构服务;为部门子网站提供数据、中间件、数据交换平台等平台服务,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和交换,为需要新建子网站的市直单位和二级机构提供统一信息发布和内容管理系统等软件服务。实现市级门户网站群集中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的目标。优化门户网站的设计理念、信息组织方式和服务内容,促进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门户网站转变。进一步从制度、规范上强化信息公开,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化地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政府信息内容服务;优化信息组织、排列的方式,提供更合理、更规范、更简化的信息分类和检索;科学分析和重视用户的访问习惯,优化程序、人机界面设计,提供更良好的用户体验;在门户网站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整合部门的信息资源、在线办事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更新和办事处理的时效性,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开发和提供更丰富的互动参与功能。积极推进办事项目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着力构建一网式、全时段的“网上服务窗口”。设立政府网上新闻发布室,第一时间主动发布城市运行、民生保障、防灾救灾、公共安全、反腐倡廉等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利用网络树立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将政府门户网站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紧密结合,增加对主流智能手机的访问支持,推出移动WAP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移动终端客户端、政务微博等应用,利用各种网络途径及时发布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信息交互和互动。
3.政府服务和电子监察平台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维管理”的基本原则,逐步完成对各级各部门已建成政府服务业务系统的整合,并结合相应的业务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拓展完善全市网上政府服务系统,集中建成“一个办公门户,两大应用系统,三套支撑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工作的网络化流转、协同化办理、无缝化对接、系统化监管,切实创新政府行政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一个办公门户”,即搭建郴州市公务员办公门户,实现公文流转、视频会议、任务交办、公务接待、后勤管理、政务督查、应急指挥、绩效考评、日程安排、提(议)案办理等政务事务的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两大应用系统”即网上政府服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网上政府服务系统是按照一切政府服务网上办理的需求,通过整合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已有政务服务内容和功能,结合相关应用需求,扩充建设和逐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各种网上政府服务应用体系,加快政府服务的流程化、扁平化、网络化进程,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电子监察系统是围绕“执法、廉政、效能”三大主题,在已有电子监察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搭建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网上政府服务系统的综合电子监察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电子监察范围,逐步实现对政务信息公开、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三公经费等政府服务事项的在线监察,切实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三大支撑体系”即建设统一的认证支撑体系、通讯支撑体系和移动办公支撑体系。认证支撑体系对各级各部门公务员进行统一身份认证,集成来自系统各应用模块及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实现单点登陆,并根据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办公应用桌面;通讯支撑体系提供包括内部邮件、论坛、短信和即时通讯在内的信息沟通、提醒手段,实现新信息、新流程、新任务、新催办的到达提醒;移动办公支撑体系将桌面协同办公应用扩展至以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按照“手机应用商店”的模式建设移动办公应用软件仓库,支持各级各部门根据本单位需求从中选择、配置本部门的虚拟移动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应用与桌面办公应用之间的数据同步和无缝对接,形成“无处不在”和“按需获取”的便捷化、移动化、智能化应用平台。
(四)城市运行管理
1.城市智能化管理工程
大力推进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在城市道路、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应用,建立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重大市政设施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交通流量、结构安全、表面损伤等方面的在线、实时监测,建立市政设施生命周期信息档案,实现市政设施安全评估、维修决策等应用的可视化、智能化支持,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的数字化监控覆盖率达80%,提升城市设施管理水平。建设智能自动跟踪监控,通过智能视觉分析,对被锁定的运动目标进行视觉导向的自动跟踪,提高城市安全监控能力。应用RFID技术实现环卫设施安全监控、垃圾清运实时监控,提高城市环卫作业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已建成的路灯管理系统,扩充实时遥测、遥控、遥信和管理功能,扩大管理区域,提高城市照明用电效能。建设施工工地视频监控,通过与行政审批系统对接,直接掌握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施工工地相关信息,提高城市建设现场综合管理水平。
2.城市应急管理工程
在各部门现有应急体系上,充分利用各部门原有的系统和网络环境,整合相关信息资源(硬件、软件、管理);加强综合管理,建立互连互通、统一指挥、快速应对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以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为轴心,通过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等分支的应急指挥系统网络,借助有线和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移动指挥车,实现在指挥中心通过电视大屏幕,可对发生在全市范围内任何一点上的突发事件“看得见,听得清”,确保“指令下得去,情报上得来”,实现无缝隙政府,切实提高政府应急指挥及日常决策能力。
3.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工程
围绕“信息备案、资信征集、资信核准、企业跟踪、信用服务”的目标,以金融信用信息为基础,通过对自然人、法人单位的税务信用、劳动信用、经营信用、质量信用、环保信用、交易信用、社会保险信用、廉洁信用等多方面信用信息的征集、处理和发布,建立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库、信用综合评级系统,打造全市统一、规范的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机制、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信用产品供求机制,加强对信用市场的培育和监管。优先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信用建设。大力建设金融保险、交通物流、商务商贸(含电子商务)、旅游餐饮、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咨询)、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信用制度,改善信用环境,提升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力,切实提高民生服务行业的信用水平。建立水、电、气、医疗、保险、通信、数字电视、教育、汽车销售维修、餐饮娱乐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社会公众评价制度,开展民生服务行业满意度调查和公示活动,以此推进诚信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民生服务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民生服务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提高员工诚信服务意识,建立员工诚信奖罚机制。积极开展制造业领域的信用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等行业重点企业的质量监管,完善相关企业的信用监管,建立质量诚信档案。以建立和推广实施块状产业质量诚信联盟标准为载体,推进块状产业质量诚信建设;以名牌培育为载体,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建筑业领域的信用建设。建立完善建设行业企业与从业人员信用征集机制,编制信用采集、维护和发布的标准与规范,形成包含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信用档案等为内容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落实工程建设不良行为和黑名单记录管理等制度,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形成市场与现场管理联动的工作机制。探索推进农业领域的信用建设。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培养信用示范户,逐步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信用评级机制,推动建立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约束机制。推广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创造条件办理个人住房、汽车和家电等消费贷款,激活农村信用消费市场。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4.涉税信息共享工程
进一步改善和规范综合治税管理工作,制定涉税信息共享体系标准,建立起以综合治税为主题的涉税数据超市,为各级治税部门提供一个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深化涉税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实现综合税源、征管等多种涉税信息全面的分析,发现征管漏洞,辅助综合治税各项决策工作的开展。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增强涉税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在涉税信息共享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以重点税源监控及税收经济关系深入业务分析为出发点,搭建税源管控平台,实现税收经济关系分析,完成财政收入分析决策模块。实现全部涉税单位的数据自动交换功能,完善综合治税应用功能;依托现有市城区涉税信息共享系统,实施北湖、苏仙两区综合治税业务子系统建设,构筑市城区信息共享的立体型、数字化税收征管平台,并确保该平台后期与“数字郴州”及行政办公平台实现无缝衔接。
5.“数字环保”工程
建立全市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实现环境保护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环境管理和环境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逐步提升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环境管理水平,使其与环保政务、环保业务形成紧密的结合,全面提升环境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以总量控制为目标,以污染源在线监测为核心,以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管理与应用为主要建设内容,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高危污染源排放情况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设施运行状况实时自动在线监控。建设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及时获取各种水质与污染、空气与污染信息,实现水质、空气数据自动采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信息查询、空气和水质特征值分析、环境级别评价与查询等。加强移动终端的现场监察业务管理、在线监控业务管理、应急业务管理能力,实现现场监察工作指派,到达现场后的现场执法笔录,执法单蓝牙打印,用户签字电子扫描棒扫描后回传,全程现场取样、取证、录音、录像。完善日常重点风险源信息、危险产品信息和应急管理信息,建立囊括风险源管理、GPS或北斗卫星终端车辆指挥、无线视频监控、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现场指挥调度、污染扩散模型分析等方面建设内容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
(五)民生保障与社会服务
1.医疗卫生与社保就业信息化服务工程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以基于健康档案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支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数据整合和交互,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和卫生业务协同服务。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患者诊疗信息为主线,实现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管理中的高效利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加强质量管理、有效减少医疗差错、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整合现有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提供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复合功能的信息系统。实现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的统一管理,实现对各医疗保障制度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为协调医、患、保、药四方利益提供技术支持。以银行和卫生系统“联名卡”的方式,发放加载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就诊,并提供存取款、自动扣划、缴费、消费、查询等金融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参保就医和补偿,方便各医院药店为群众提供及时服务,方便各定点服务单位与医保经办机构及时办理结算。对药品进入市场、直至病人使用后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传输及交换,实现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全电子监管,实现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管,对药品流通情况的全程动态监管,对药品价格的全程监管。实现对药品质量及不良反应的自动预警和提供应急处置方案。
以“同人同城同库”为主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将数据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向基层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将各项新开展业务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当中。整合提升养老、医疗、生育、新农合等系统;建立劳动者维权和劳动保障执法,大学生就业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公务员管理、调解仲裁、军转安置等信息系统;完善结算支付系统,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养老保险联网、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联网监测数据要覆盖到全市各县市区,实施基金非现场监督管理系统将逐步扩大到各县市区各险种基金的联网监测。以郴州人才网平台为基础,建设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
2.“数字教育”工程
“数字教育”工程以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信息网络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实现中小学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一是探索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服务的新模式。构建“市级统筹、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持续使用为主”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服务新模式。整体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网”、“校校通”、“班班通”建设。二是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激励机制,建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库;依托国家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完成小学英语、音乐等学科同步教学资源的开发,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开足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打造技术先进、特色明显的义务教育网络教学资源课堂在线应用平台,全面满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需求;在全市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设。三是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专题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探索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依托,开展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和远程教学活动。围绕城乡学校联盟工程,探索信息化教学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四是完善信息化技术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完善市、县、校三级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市民“一卡通”工程
“一卡通”是指依法发放的、可以在全市多领域应用的智能型集成电路卡,用于识别个人身份、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进行电子支付。市民“一卡通”工程以城市人口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构建高效多用的城市级一卡通运营管理平台及电子支付体系,实现各种业务和管理功能的独立运行,包括卡管理、账务与清结算处理、业务对象、市民信息管理及增值服务平台等应用。跨行业整合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源,对接金融IC卡应用项目,借助金融机构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准确的服务定位,促进一卡通在公众出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采用“成熟一个行业,整合一个行业”的稳步发展模式,整合市民卡客服中心、服务网站、自助终端、服务大厅与各种车载、药店和商场POS终端等众多服务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构建“一卡通”信息管理平台,逐步推进城市间一卡通的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一体化服务。
4.食品安全监管工程
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协调,逐步推进农业、畜牧水产、质监、工商、商务、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部门农产品和食品种(养)植、屠宰、加工、运输、销售、餐饮等环节的监管数据整合,实现全市统一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平台和监管信息数据库建立,全面实现“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链条中,对各个生产经营者基本信息和生产经营安全情况的动态监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信息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农业信息化支撑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农业信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室)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以乡镇村为节点、县市区为基础、市城区为平台,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外出务工、致富经验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建设覆盖全市所有乡村的触摸式信息终端网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信息化设备使用水平不高、家庭信息化设置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亲民、便民、惠民”的良好效果。
开发面向主要种养种类的技术服务系统。打造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农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时曝光农业违法的典型案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执法的良好氛围。
探索精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推进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数字郴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研究和解决数字郴州建设中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协调数字郴州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参照成立相应的建设小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政策体系。一是按照高效统一的要求,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强财政投资和公共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审核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立项前置审查、预算审核、建设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管理等制度。三是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数字郴州建设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等,重点对数字技术和产品研发、数字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数字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和推进数字郴州建设。
(三)加强标准规范。充分发挥国家、省、市标准化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数字郴州建设需要,实施和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尤其是加快执行适应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新技术标准和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等相关基础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软件正版化。建立信息化标准登记服务系统,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信息标准支撑。
(四)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整合作为数字郴州建设的主线,应着力抓好五个方面整合:一是网络整合: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在两网扩容提速的基础上,整合和规范现有多网并存的格局,把各级各部门横向、纵向的网络连接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有序分配,合理有效使用网络资源。二是场地整合:市直各单位原则上不再新建机房,已建成的机房在今后的升级改造中将逐步整合到市计算中心进行统一规范化托管,各单位通过网络远程形式使用,确保人员的统一管理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计算中心运营人员专业素质。三是硬件整合:对全市现有硬件资源逐步实行集中管理,为新建项目和整合项目提供符合各项标准的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接入设备。对拟建信息化项目应严格把关,相关的硬件资源需求,由资源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以集中采购或以虚拟资源分配的方式解决。四是数据整合: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制定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立标准的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和共享机制,实现城市人口、法人、公共安全、空间地理、建设规划、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五是应用整合:全市所有部门的应用系统要以标准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为基础,重视部门间业务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以及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不同部门和单位的共性业务,全市建立一套统一的应用系统;对部门的个性化专有应用需求,依托市计算中心的后台硬件设施实施建设,进行统一管理运维。
(五)加强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按照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集前期可研、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招标采购、建设实施、工程监理、系统测评、投资审计和验收评估等流程为一体的“数字郴州”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机制。同时,要创新考核方式创新,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考察与网上监管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考核。
(六)加强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熟悉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人才队伍和领军人物。一是加大培养力度。加大对高层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专项培养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专门人才和知识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专业配套合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引进力度。全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同时,聘请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参与数字郴州发展规划制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建设评审等工作,提高数字郴州的建设水平。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与技能培训工作。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郴州建设的实际需要。
(七)加强资金投入。数字郴州建设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数字郴州建设资金规模,保证数字郴州重点项目和运行维护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鼓励社会投入。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接轨、适合“数字郴州”发展需求的投融资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和高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确保建设资金足额投入。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引导企业开发好前期项目,与风险资金无缝对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鼓励民营资本积极进入,培育本土企业发展。通过发布规划、特许经营、担保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各类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充分发挥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网络、服务、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建设的模式。三是争取上级投入。大力争取上级的试点、示范项目、信息化建设引导项目、信息化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争取国家和省对数字郴州建设的专项扶持。
(八)加强示范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数字郴州建设的意义和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对数字郴州建设的共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数字郴州建设。组织开展以“数字郴州”为主题的项目建设成功经验推广活动,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宣传各领域、各行业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广大群众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数字郴州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郴州 规划 数字 【工信规划】数字郴州规划2012-2015年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