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大理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23 17:54:03  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代表市第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五年,市人民政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理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大理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第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市人民政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州、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加快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工作目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55亿元,比2007年增长82.7%,年均递增12.8%;财政总收入完成32.66亿元,比2007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5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9倍,年均递增19%;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65亿元,比2007年增长2.08倍,年均递增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1元,比2007年增长76.9%,年均递增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50元,比2007年增长1倍,年均递增15%20092011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

(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新型工业发展加快,出台促进工业发展16条措施,全力推进创新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轻工纺织、电力能源等特色产业,力帆骏马汽车生产线技改和大理啤酒“10+10”、“20+5”等项目建成投产。清逸堂“日·子”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我市被命名为全省工业十强县市,创新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全省十大优秀工业园区。2012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45倍,年均递增19.6%;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5亿元,比2007年增长1.13倍,年均递增16.3%,占GDP的比重达41.4%。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投入“三农”资金9.69亿元,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中心集镇等项目建设;投资3.71亿元,完成苍山十八溪一期、波罗江二期等水利工程建设;完成2.5万亩中低产田地、5.5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和近11万亩土地整理。优质大米、有机蔬菜、现代烟草、花卉苗木、经济林果、乳畜、生猪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总产值完成33.7亿元,比2007年增长87.5%,年均递增13.4%;粮食总产量17.6万吨,连续10年稳定增长。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投入26.86亿元,完成苍山大索道、三塔公园前导区公路隧道、大理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大理古城分别创建为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和龙尾关古街区等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改善,海湾国际酒店、梦蝶庄建成运营。大理被中国古都学会、东南亚古都文化发展研究院分别命名为“中华六朝名都、千年国际陆港”和“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连续举办5届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积极协办国际影会、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通大理旅游官方网暨大理数字旅游平台,成立市旅游协会,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整顿,推行乡村旅游客栈等级评定,休闲度假游蓬勃发展。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20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30.7%,年均递增5.5%,其中海外游客41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07倍,年均递增15.6%;旅游社会总收入预计完成78亿元,比2007年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9.5%。商贸服务业提速发展,引进省物流产业集团、昆钢物流公司等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滇西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五洲国际商贸城一期、东融滇西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建成运营,我市被定为全国36个服务业配套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建成各类专业市场63个、商业服务网点2万多个,“万村千乡”农家店在乡镇、行政村的覆盖率分别达100%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85亿元,比2007年增长1.42倍,年均递增19.4%。居住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管理政策,建成一大批居住小区,宜居大理的吸引力和外向度不断增强,被评为“中国内地十佳宜居地”。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完成60亿元,比2007年增长2.18倍,年均递增2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7年的34.52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6.32平方米。

(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批准,完成市乡两级土地利用总规修编、下关南北市区控规、海东新城中心片区控规和91个行政村村庄总规、43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以下关、大理古城、凤仪、海东四个组团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城区框架初步形成。海东开发快速推进,累计投资27.64亿元,收储土地4.7万亩,实施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滇西技师学院建成使用,启动市行政中心、大理卫校整体搬迁、省城投大理海东新区城市开发等项目建设。凤仪开发步伐加快,累计投入4.07亿元,全面实施创新工业园区道路及凤仪城区水电路网改造;投资2.15亿元,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旧城改建稳步实施,制定完善下关旧城改建相关政策措施,累计投资168亿元,完成河畔人家、惠丰新城、艺海天城等项目。交通运输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大凤路二期、环海东路、西环海村村通公路、兴盛大桥、大理港码头、苍山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配合做好大丽铁路、大丽高速公路、中缅油气管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洱河森林公园、洱海月湿地公园,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州体育馆广场、滨河园绿化改造提升和西洱河两岸等重要节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市”。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54.5%提高到2012年的59.6%,建成区面积达44.5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7.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达32.66%,绿化覆盖率达36.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6平方米。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洱海保护深入推进,累计投入21.21亿元,实施了生态湿地、入湖河道治理、污水收集处理等项目,启动灵泉溪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机场路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等项目;抓好控氮减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洱海全湖半年封湖禁渔、畜禽粪便加工资源化利用、洱海流域垃圾收集清运、沿湖宾馆饭店餐饮废水整治等工作,严格实施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河(段)长责任制,深入开展“洱海保护月”活动,洱海水质连续七年总体保持Ⅲ类以上,其中33个月达到Ⅱ类,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海西保护不断强化,完成71个自然村的“百村整治”工程,实施8000户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加强农田保护,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行市级领导及部门挂钩联系海西各镇责任制、动态巡查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采用航拍和卫星遥感监测手段,大力查处整治违法违规建设,启动实施银桥镇双鸳村“空心村”整治试点工作。苍山保护稳步推进,划定保护红线,加强十八溪治理及生态景观保护,完成天保一期工程,苍山森林覆盖率达91.3%。节能环保力度加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建筑、交通及公共节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禁白”工作,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

(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市乡财税管理体制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强化“三资”工作,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管理,采取BTBOT等模式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引进富滇、中信、交通、兴业等银行落户大理,成功发行开发区6.5亿元城投债券,大理旅游产业集团8亿元企业债券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更新置业公司,引入城市建设管理、旧城改建新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引进上海实业、华彬等一批大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五年州外到位资金累计达270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达52.5%

认真落实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成立大理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新组建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形成高效有序、权责统一的开发建设机制,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创新工业园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9.2亿元、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50亿元,旅游度假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0.1亿元,海东开发管委会财政总收入完成518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3亿元。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投入8.07亿元,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15.28万平方米,重建校舍5.44万平方米,维修加固9.6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办学条件不断提升,荣获“云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市”;高中阶段教育迈上更高水平,高考一本率、重点率、600分以上人数连续9年全州第一。医疗卫生条件切实改善,投资4.56亿元,完成一批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49%,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重大疾病防控得到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荣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6‰以下。文化体育持续发展,完成喜洲白族建筑群大慈寺、严家院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恢复重建下关文庙,提升改造市博物馆碑林;建成111个村级文化室、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0个农家书屋和70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2012大理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就业政策,为1135人发放创业小额贷款6368万元,带动4540人就业,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5157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7943个,城镇新增就业3596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247人,帮助2135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6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市中心敬老院,筹集343.37万元“爱心圆梦”款,资助906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建成3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为7229户解决居住困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民族宗教、双拥、武装、科技、老龄、侨务、统计、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蝉联五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

(六)民主法制持续加强。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83件、政协委员提案1551件,办复率均达100%,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透明度、公信力不断提高。建成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暨政务服务中心和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成11个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132个村居为民服务站建设。扎实推进法治城市创建,“三五”依法治市、“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四五”依法治市、“六五”普法顺利推进。加大下访、接访力度,不断完善网上信访机制,妥善处置南国城、洱海天域等项目遗留问题和热难点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证(卡)”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维护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抓好禁毒防艾工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的结果,是辖区各单位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驻大理市部队及民兵预备役全体官兵大力支援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大理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族各界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驻大理市部队及民兵预备役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缺少大而强的支柱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二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可用财力少、债务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制约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城乡发展;三是城乡规划工作滞后,执行力不强,管理水平低,规划的龙头作用不到位;四是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群众诉求更加多元化,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社会管理还需进一步创新;五是有的部门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意识、担当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慵、懒、散、奢等不良作风仍然存在,与强势推进“两保护、两开发”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这些困难和问题,市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对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州第七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坚定不移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奋斗目标:按照省委“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要求,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3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74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8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总产值达797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达504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强化核心地位,做强滇西中心。坚持规划引领,紧紧把握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按照“一主、一次、两轴、四组团”空间结构,加强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管理,用市域城镇化理念,强化整体功能发挥,把我市建设成为滇西交通枢纽、桥头堡产业基地和滇西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按照现代滨海城市风格建设下关城区,以西洱河两岸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业态,着力培育北区商业中心,引进总部经济,加快老城区功能提升,全力促进下关商贸核心区崛起。强势推进海东开发建设,把海东打造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高原生态山地城市。以千亿园区为平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打造凤仪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旅游、文化、教育为主要功能,把大理古城打造提升为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打造产业基地,增强经济实力。围绕实现工业“3年倍增、5年翻两番”战略目标,按照“园区产业特色化、园区政策特殊化、园区开发建设市场化”要求,壮大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千亿园区。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我市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全力推进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加快推进滇西商贸物流基地和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共同发展,把云岭大道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金融街区。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推进居住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永续发展。突出抓好洱海保护治理“2333”行动计划、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等工作,确保洱海水质总体稳定并持续改善。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优化空间结构,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惩违法行为,保护海西田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打造绿色屏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降耗。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市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两区一委”,推动跨越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强化《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推动“两区一委”发展的统筹性、引领性、规范性,全力支持“两区一委”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进一步理顺完善与“两区一委”之间的经济管理、建设投入、社会管理等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实现互助互动、互促互进,有力推动创新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海东开发管委会实现跨越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家园。以“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生改善、环境优美、稳定和谐、文化繁荣、社会文明”为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等收入,让群众有信心追求幸福生活,有条件享受幸福生活。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丰报、病有良医、老有厚养、住有安居。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增强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保护、传承、弘扬大理历史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强化生产生活安全保障,加强双拥工作和国防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3年工作意见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建市30周年。市人民政府将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做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快,着力扩大投资消费,着力壮大产业实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达300亿元,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达39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6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6亿元,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15亿元,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亿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增长18%以上。

创新工业园区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35%24%以上;旅游度假区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8%30%以上;海东开发管委会财政总收入达2.66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30亿元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壮大产业提升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支持力帆骏马扩能技改,大力发展上游配套行业,加快推进滇西汽车汽配用品集群物流园建设。支持滇西水泥、大理水泥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大理石建筑材料、木材深加工及家具制造,提高建材产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大功山非晶硅光伏发电、天然气利用等项目,促进新能源应用提质增效。全力抓好嘉士伯大理啤酒年产100万吨、大理卷烟厂年产50万标箱扩建、大理药业GMP技改等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巩固节能减排成果。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欧亚乳业、大理药业等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大理试验基地、云南神农集团大理原种猪场、玉溪庄园·大理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三哨水库扩容主体工程和上乐和、米总等五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凤尾箐水库开工,扎实推进“爱心水窖”建设。科学调整海西种植业结构,逐步推进“水改旱”和土地流转工作,提升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巩固壮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优质水稻、烟草、核桃、红豆杉、有机蔬菜、蓝莓、花卉等重点种植业发展,加快乳畜、生猪、肉牛、禽蛋等重点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大理高原生态绿色农业品牌。

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抓好蝴蝶泉公园4A级景区、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加强大理古都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喜洲文化旅游生态区、大理府考试院、龙首关城楼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品牌。大力引进现代酒店管理方式和知名品牌,完成希尔顿、凯悦酒店建设并投入运营,扎实推进万豪、力宝、悦榕庄等高端酒店建设。以双廊为重点,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航线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引导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蓬勃发展,把环洱海旅游带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服务业发展。抓好昆钢商贸物流城、新储物流园、元通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做好家乐福入驻大理各项工作,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市场。积极推进商标战略,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餐饮业发展,科学规划各类美食街、美食园,打造以白族风味特色为主的大理美食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信息、家政、养老等服务业,加强汽车4S店、国际知名品牌店等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

加快推进居住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持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设并重,加快推进惠丰瑞城、花韵蓝山、海东开发配套商品房等项目建设,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完成金星河沿岸、龙尾关等片区2660户棚户区改造任务,稳步推进居住产业发展。

(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永续发展根基

着力推进洱海保护。加快环洱海生态走廊、上关万亩湿地、洱海流域百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机制,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切实改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坚持河(段)长责任制,抓实苍山十八溪生态环保和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作,加大洱海流域面山林业生态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环湖截污减污治污成效。完善洱海水位运行调控机制,开展好“洱海保护月”、“河道保洁周”等活动,确保洱海水质5个月以上、力争7个月以上达到Ⅱ类标准。

着力推进海西保护。严格执行《大理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认真贯彻落实海西保护各项要求,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以最严厉的措施加强农田保护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和“空心村”整治,建立起有效的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收储、管理、使用新机制,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支持海西6镇收储不少于600亩的“空心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推进村庄及农田生态防护林建设,有效遏制村庄无序向公路、农田蔓延扩张的势头。

着力推进苍山保护。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利用苍山资源,不断提高造林质量,打造苍山绿色生态屏障。加快申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编制完成保护开发建设总规和修建性详规,依托苍山大索道,实施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展示区、核心景区景点、交通配套设施、地质遗迹保护标识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二期工程,力争2014年苍山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强力推动海东开发。充分利用城镇上山、工业上山试点的先行用地政策,按照片区开发功能定位,加快推动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吸引国内外及本土有实力的企业在海东新城区投资兴业。抓紧做好交通、供排水、两污治理、电力、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行政中心、大理卫校整体搬迁、州森警支队新营区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海东新城建设。

强力推动千亿园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工业园区主平台优势,加大工业片区、凤仪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第三城区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低碳建筑科技园、广东明阳风电设备及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云南长江电力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上登工业园区建设,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化、科技人本化”的千亿园区,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强力推动下关旧城改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以安置促征收,加快推进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金星村、西大街、省水利水电公司等片区改建,启动实施州人民医院、绿玉公园等片区旧改项目,进一步完善提升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滨海新城。

(四)抓好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规划引领。进一步研究完善规划体系,结合道路交通系统提升改造,强化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管理,将监管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居,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逐步形成主体明确、职责明晰、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规划管理体系。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政策和技术支撑,完成全市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尽快构建依法规范的农村建房管理体系。做大做强我市规划设计专业队伍,在市设计院基础上,组建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大理古城、喜洲、双廊设立分院,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住房建设规划设计服务体系。充分调动乡镇、村组渴望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因素,在乡镇、村两级组织成立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促进村庄规划依法依规顺利实施。

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完善“农转城”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投入不少于2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抓好示范村建设、扶贫开发、百村整治、旧村改造、农村社区化、名镇名村创建等工作,加快建设通村油路,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不断打牢农村发展基础。加强中心集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发展格局。紧紧抓住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契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大丽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国道320线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丽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完善城市大交通网络。加快实施下关老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加大城市景观照明设施改造力度,启动实施兴盛北路贯穿工程、洱海庄园以北规划路网、龙溪大桥建设、泰安桥改造、人行天桥等项目。深入实施“点亮大理”路灯工程,投入1534万元,完成全市30%以上自然村的路灯建设。加快推进海西片区统筹供水、管道天然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充分利用城市面山、河流、湖泊、田园等自然资源,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和植树造林工程,着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亮化改造提升和“森林大理”建设,力争早日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整合城管、公安、安监、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交通组织,发展公交事业,继续开展“车让人”文明交通活动,提高交通通行能力。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五)拓宽筹资融资渠道,促进发展平台建设

切实强化招商引资。以培育壮大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服务业、现代农业、居住产业为核心,完善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环境,深入实施意向协议项目领导跟踪、签约项目一对一服务、签约项目联合审批、项目服务质量督查四项制度,突出做好项目策划储备、提高项目推介水平、实行项目评价制度、统筹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到位资金统计等重点工作,创新招商方式,奖励企业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着力增强筹融资能力。抢抓“桥头堡”产业规划、省州新一轮跨越发展等机遇,认真做好项目规划论证和储备申报,千方百计将项目列入上级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公司管理,积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优良资产和下关北区存量土地,拓宽借贷融资渠道。积极开展直接融资,探索利用企业债、公司债、城投债、项目收益债、新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推动清逸堂、滇西水泥、大理药业等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抓好资源融资,加强矿产资源、出租车经营权、广告牌位、城区占道停车位等公共资源管理,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把民营经济打造成推动跨越发展的主体,力争全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4%以上。

(六)高度关注民生福祉,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

促进社会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强化村居委会调解、矫正、信访、法律服务、普法、社区管理等职能,发挥基层组织贴近群众优势,将管理延伸至末梢,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主动下访,听民声、解民忧,在基层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和“村改居”试点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总结推广南五里桥、古生、桃源等村庄建设管理经验,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弘扬“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的大理精神,深入开展以“爱我大理”为主题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热情。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扶持文化创意、艺术品投资等产业发展,鼓励创作具有大理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快大理国艺轩美术馆建设,力争年内开馆。加强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民生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加强中小学校规划布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抓实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下关六中、大理二中、下关二中、大理三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市一医院改扩建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市中医院建设并投入使用,支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做大做强,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成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建设,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完善城乡居民就业促进措施,重点做好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就业工作。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年内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快老年养护院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成2011年、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启动实施2013年度888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快民族宗教、人口计生、人防、科技、老龄、侨务、统计、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争取连续第九年创建为“全省双拥模范城”。

推进平安大理建设。认真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治安重点区域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打击刑事、毒品和治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维护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不断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凝聚力,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务服务体系、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充分发挥“96128”专线、“政府信息直通车”的作用,做好“问政大理”官方微博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进政务及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探索建立行政执法量化考核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二)坚持务实高效。提升效能、强化执行、服务群众,建设高效型政府。进一步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实行投资项目三级联动审批,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强化目标考核管理,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执行力,严厉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坚持转变作风。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精简各类会议、文件材料,严控事务活动,规范出访出行,改进新闻报道,减少交通管制,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树立良好政风。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努力化解民生难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坚持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坚持纠建并举方针,完善教育、监督、惩处、制度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五)坚持争先进位。把全市各项工作始终放在全省、全州的发展格局中定位,始终按照全省一流的标准衡量,对困难和成绩保持清醒头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先进,争创一流。“两区一委”、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工作始终放在全市大局中考虑,始终保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用在争先进上,面对事业充满激情,面对工作满腔热忱,面对挑战奋力拼搏,面对机遇抢抓不懈,始终保持不甘落后、永不放弃的精神。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我们交出了全市各族人民期望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肩负着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更加宏大的气魄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开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争当全州跨越发展排头兵,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而努力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 大理市 政府工作报告 大理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