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我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十三五”规划,对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规划】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我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十三五”规划,对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为在新的起点上统筹谋划我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计生需求,根据《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回顾
(一)取得的成效
1.“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已基本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区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本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1岁,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10万、1.95‰,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医学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照《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已基本实现。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取得新进展
(1)加快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
形成《黄浦区医疗资源整合方案》,东南医院整体转型为上海瑞金康复医院的步伐加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以下简称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土建工程已竣工,形成黄浦区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区传染病医院四家单位学科整合方案;有序开展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整合工作。
(2)医疗联合体建设有序推进
成立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和九院—黄浦区域医疗联合体,完善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在医联体的框架下成立辅助诊断中心,实施医疗联合体内的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东南医院转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瑞金康复医院(筹)正式揭牌。
(3)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市健康信息网工程”区级配套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实现全区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实现公立医院综合评价结果与政府拨付机制的挂钩。
3.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第三轮《黄浦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了26项市、区联动项目和17项区级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落实,扩大免疫规划项目。完成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任务;积极应对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落实慢性病监测、病人管理和健康促进等工作,2014年创建成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积极贯彻国家精神卫生法,将世博保障期间形成的“底数清、去向清、病情清,治疗落实、康复落实、监护落实”的“三清三落实”工作机制常态化,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服务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建立全覆盖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网络;推进医教结合工作,完成学生和儿童屈光发育建档、龋齿充填等项目工作。
加强区域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启动区级卫生应急核心能力示范区建设,做好各类大型保障工作,“十二五”期间,顺利完成亚信峰会、上海国际旅游节、草坪音乐节、玫瑰婚典、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上海国际轮滑比赛等医疗保障工作,完成外滩踩踏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便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落实零加成管理。整合、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落实财政专用账户,科学额定社区绩效总额。
稳步试点推进家庭医生制度。通过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预约门诊、开放特定药品等方式,完善我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签约95008户,占常住家庭总数的42%,签约常住居民数236127人,占常住居民总数的35%,其中户籍居民177144人,占常住户籍居民总数的45%。
加强区域诊断中心建设。至2014年底,“瑞金-卢湾医联体”已成功完成放射诊断、检验检查中心建设,所属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辅助检查均纳入医联体统一管理、运行,实现辅助检查结果互认。
大力推进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西门、豫园、淮海中路街道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进机构舒缓疗护和居家舒缓疗护。共建立机构舒缓疗护床位34张,居家舒缓疗护床位17张,提升患者终末期生活质量。
加强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自2014年起,瑞金二路、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合作社”项目试点,五里桥、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与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对接试点,为入社和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评估,提供“六位一体”服务。
5.全行业监督管理常抓不懈,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强化医疗服务准入管理,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2012年起,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深化、完善人民调解、医警联动工作机制。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显著改善,2015年委属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805.14万,比2010年增长39.7%;住院使用床日133.7万,同比增长55.6%;出院49430人次,同比增长95.7%。
大力推进综合监督执法。卫生监督机构 “参公”管理工作有序启动。7名监督员被认定为上海市区级首席监督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加强部门协作,与体育、水务、城管、综治、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强化监督处罚,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引导企业(医疗机构)不断加强自律意识、完善自我管理机制。
6.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特色进一步发挥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除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施氏伤科”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氏伤科”外,还拥有众多特色中医专科如小针刀专科、肛肠专科等。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委属系统拥有国医大师1名,上海市名中医3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1人,入选上海市“杏林新星计划”7人;中医药(中医专科)专门人才计划 1人;“上海市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师资2名,徒弟6名。加强中医药管理,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7.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平稳开展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2015年区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3‰。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得到加强,2015年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69%、91.55%。
平稳有序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依法落实国家和本市出台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补助及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政策。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生育关怀,共享亲情”等项目,中标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生殖健康/人口与发展项目,成为本市两个试点区之一;作为全市唯一试点区县,开展中国计生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春健康家长培训项目。
8.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石氏伤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计划;3个专科完成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入选市卫生计生委新百人计划1人、区卫生计生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32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62人。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科委课题11项;市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38项;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专利9项;入选各类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1个,社区教学基地3个。
9.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政风行风不断强化
积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在全市政风行风测评中社会公众满意度逐年上升,病人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13家单位被命名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1家单位被命名为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28家单位被认证为黄浦区文明单位。1人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4人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个集体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市、区两级文明班组覆盖率达50%以上。
(二)主要不足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市民日益增长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与卫生计生服务供给的矛盾依旧突出;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学科需求大,基础薄弱,尤其是老年护理和康复床位缺乏,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挑战日益严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等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全区康复、护理、精卫医师紧缺,社区全科医生队伍短缺;学科建设无明显优势,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名院长、名医师不够集聚。卫生信息化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信息互通、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二、“十三五”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为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社会各界、国际社会对卫生计生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卫生计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计生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党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具体对健全医保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疾病防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等六方面进行了部署。2015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文件,对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系统整合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分布奠定了基础。2016年,上海也制定了《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指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确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医院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合理,基本医保制度更加完善,药品采购机制更加科学,公共卫生服务更加有效。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未来五年是黄浦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黄浦区将着力打造承载上海“四个中心”重要功能的核心商务区,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基本框架。未来五年,黄浦区的现代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为此,商务楼宇和交通枢纽将不断增加,国际知名企业将持续入驻,白领人口将随之增多,国际人才将不断引进,人口的流动性也将随之增大,这对辖区内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区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优质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黄浦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动力。黄浦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二)发展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市民对卫生计生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这给黄浦卫生计生工作带了挑战,当前,黄浦区卫生计生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1.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挑战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辖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首先,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依然存在,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其次,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亟需作出相应调整。再者,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计生体系内绩效杠杆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优绩优酬的导向尚未完全显现,绩效管理仍需加强。
2.卫生计生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快整合
“撤二建一”后,虽然区域内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多,但是特色学科不多,优势不明显,较难满足居民高质量的就医需求,也造成了医疗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随着老年护理和康复需求的日益增长,区域内老年护理床位和康复床位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3.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需逐步提高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老年护理床位数量不平衡、服务网络布局和场地面积限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人力资源相对短缺、能力亟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绩效管理等模式仍有待完善。
4.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区域内中医医疗机构场地相对局限、建筑陈旧、设施老化,学科水平有待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数量,尤其综合实力强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市、区两级中医资源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信息化服务和监测程度不够,运行和评估机制还需不断完善;中医药科技资源和科技水平都有待提高;中医药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5.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还需不懈努力
医疗卫生人才整体水平与区域发展定位仍有差距,人才数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凸显,具有综合实力的医学重点专科有待培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有待提升。
6.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卫生计生服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信息化还不能满足当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改工作的需要,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需要明确,系统之间信息互通性有待加强,依然存在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数据的分析、利用率有待提升。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方面,卫生计生信息化的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业务开展和日常管理需要不断规范,卫生计生信息化专业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既懂卫生计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
三、“十三五”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按照上海市卫计委提出“健康第一、顶层设计、精细管理、夯实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健康需求导向,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分级分类管理,以人的终身健康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管理为核心,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推动医联体建设和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水平为抓手,以学科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通过创新制度、科学管理,推动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黄浦卫生计生工作主动融入上海、黄浦发展大局,围绕“经典黄浦、精品城区”建设,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实施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优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管理,建立与黄浦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资源布局合理,学科功能优化,人才队伍精良,管理水平科学,服务质量上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市领先的总体目标。
至2020年,实现三个率先:即在全市范围率先建立区域康复网络,率先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率先完成区域综合医院转型,依托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全市领先,至少1家试点单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具体指标
四、“十三五”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将以提供优质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管理为核心目标,以医疗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区层面的医疗卫生管理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平台两大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医疗联合体建设、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融合发展。具体任务如下:
(一)以医疗资源整合为抓手,推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个体系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能力,满足区域居民多元化的就医需求;凸显特色,凸显辖区康复医学、老年护理和中医特色;科学管理,优化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管理机构的功能。
1.整合医疗资源,优化结构布局
建设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撤销黄浦区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黄浦区传染病医院,四家医院合并建设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作为东片区医疗中心,承担东片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公共卫生职能。
精神卫生中心的撤并与整合。区精神卫生中心(浦东病区)、区精神卫生中心(浦西病区)、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整合成区精神卫生中心。
拓展老年护理功能。根据老年护理床位为老年人口的0.75%的指标要求,2020年我区应建老年护理床位2047张。“十三五”期间,我区将新建老年护理床位850张,总数达到2053张,实现指标要求。一是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扩大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将现区妇幼保健院的用房划归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150张老年护理床位;在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约40张老年护理床位;进一步做实小东门、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开设老年护理床位的服务。二是拓展相关二级医疗机构功能。改造区传染病医院,成为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的分部,设150张康复护理床位,满足黄浦东片区居民康复需求;改造区肿瘤防治院,将其功能定位为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设床位150张(其中,新增床位50张),主要辐射五里桥街道及半淞园街道。
推进中医资源整合。加强区域内各中医医疗机构及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之间的合作,整合辖区内的中医医疗资源,并规划扩建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升中医服务水平。
2.加快推进区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建立区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优化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管理机构的功能,通过机构、人员、职能等方面的整合,逐步承担委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药品管理、经费管理、信息化、安全生产、数据监管、定期考核等日常管理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医联体和三级医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逐步形成三级医院联动二级医院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科联动发展机制。
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职责的公共平台、政府提供全科医生执业的工作平台、市场资源引入的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平台和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
(二)以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努力在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上有所突破。
1.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拟成立区级层面的卫生事务管理中心,对委属医疗机构进行服务、指导、监督和评价。具体开展社区卫生管理、开展系统内医院业务“量效考核”,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加强对委属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协助卫计委对系统内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药品监管,完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继续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
深化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发展,优化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学科布局。依托瑞金医院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两院合作,转型成为一家以肿瘤治疗为主的 “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模式的医疗机构,填补交大医学院系统内肿瘤专科医院缺失的短板。在保留综合医疗机构的基本设置的前提下,各学科主要要为肿瘤治疗服务,相关度小的学科则依靠医联体,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去提供全科服务。
建设瑞金康复医院,转型东南医院,成为一家以专业康复为主的医疗机构。适时扩大瑞金康复医院的规模,实现瑞金康复医院整体转型。依托瑞金医院康复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医疗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争取三年去“筹”,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康复医院。同时以瑞金康复医院作为全区康复服务网络的核心,辐射十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床位(二级网络)和社区家庭康复病床(三级网络),建立并完善区域康复网络。
推进九院-黄浦医疗联合体发展。做好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的综合发展,依托九院的学科优势,结合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的特色学科,根据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的功能定位,做好科室设置和学科布局,将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骨科、眼科、五官科等专业学科,同时做好重点学科发展规划。
3.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继续完善和执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根据《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补偿实施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实现财政综合预算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序衔接,以标化工作量及质量系数为抓手,完善预算定额、预算调整、预决算审核和内部监督等管理机制。
建立基于标化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模式。根据实际标化工作量、标化工作量单价和质量结果系数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资预算总额。建立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要求,以标化工作量为依据的社区绩效考核模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确定社区卫生绩效分配水平和增长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家庭医生等一线医务人员倾斜。
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明确家庭医生对居民的服务责任、服务内容与目标要求,对签约家庭及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实现居民在签约家庭医生处的首诊机制;做实“1+1+1”签约服务,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实现签约病人优先就诊、优先转诊;充分利用区域辅助检查中心建设,加强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医防融合”的工作机制。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家庭医生依据人群分层分类需求,提供针对性、防治结合、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继续重点关注困难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残疾人、离休干部、早期归侨等社区特殊人群,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免费上门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医养结合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养老服务体系的衔接整合,对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群提供适宜的老年护理服务,实施对老年人群的连续、全程服务,形成“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探索建立以社区护理站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衔接机制。
加强社区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管体系的组成,加强对服务过程与结果跟踪监管,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水平。
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与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衔接的用药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慢性病患者“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使用基本药物的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居民科学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4.积极推进多元化办医,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医疗机构有效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对搬迁后的黄浦区中心医院医疗用房,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举办综合性高端特色医疗机构,满足高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
(三)以信息化和人才培养为支撑,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内涵
探索利用大数据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优化,为医药分开、社区综改、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和能力储备的梯队建设。
1.全面提升卫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范标准
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范标准,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加强二级平台建设,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完善区卫生计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卫生计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社区服务模式转变和服务流程规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3)加强监管与服务并重的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业务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供规范便捷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妇幼保健、慢病管理、预防接种、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费用监管信息系统、血液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协同服务系统,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和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就医指南、预约挂号、病床预约、医疗收费、网上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结算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加强监测和绩效评估,促进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
(4)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构建区域信息安全体系
按照国家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对信息系统从技术、管理和业务应用三个层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构建安全网络,重点解决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安全问题。
(5)建立和完善综合卫生计生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现有卫生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人事管理、财务监管、国资管理、综合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内容的集成化、智能化综合卫生计生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推动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2.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医学专科建设
完善医疗联合体的学科布局、确定优先发展的专科。推进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入选并建设3-4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建设6-10个区级医学重点专科;推进优势专科建设项目,推进医学科研项目,力争每年中标市级及以上项目不少于3-5项,立项区科委及区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60-80项,期间力争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项。
(2)进一步提升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加大财政经费投入,资助医学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开展医学应用研究,对优秀科研项目积极推荐申报黄浦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科研项目,争取立项。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成果鉴定、转化和利用,鼓励申报奖项,力争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项。
(3)实施分层培养计划、完善专业人才梯队
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计划,包括全员培训,骨干培训,紧缺人才培训,学历培训,全科人才培训等各个方面。
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专业人才“金字塔”型培养模式,重视高层次、高水准、高知名度人才的培养,引进或培养学者型领军人才,为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科研和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逐渐培养其成为在全市有影响的“高、精、尖”的领军人物,并积极争取入选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依托瑞金-卢湾医联体、九院-黄浦医联体,通过人才和技术的输入、医疗业务双向联动、建立并运用培养基地、名医名师工作室、专题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3-5年内定向培养和引入20—30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
优秀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新一轮区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3年周期内培养30-40名拔尖人才,为形成区卫生计生系统专业人才梯队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精神卫生、全科医学、康复、护理、计算机信息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引进培育力度,计划引进和招录80—100名,选拔包含临床医师(含中医)、公卫人员、护理人员、医技(含药学)等专业150-200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
重视全系统人员学历结构的提升,2020年全系统医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力争达85%;二级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5%;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达75%;疾病预防专技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0%;卫生监督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0%;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管理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
提高全科医师和中医医师比例,5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占临床医师的比例达到75—85%,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以上,各社区中医医师占比达到20%以上。
(4)进一步凸显名医工作室的引领效应
推荐部分成效明显的名医工作室参加区级“名医名师工作室”的评比。继续挖掘业务能力较强、团队梯队完整、区域影响显著的科室,力争建设3个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区级名医工作室3-5个。
(5)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升卫技人员素质
坚持服务需求导向,坚持教育先导作用,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法律法规、医德医风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卫技人员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三甲医院、医学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大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确保“十三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继续教育合格率达95%以上;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培训基地以及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
(6)积极推进人才建设国际化发展
转变理念,树立具有国际理念的医疗卫生服务思想;探索建立与国际一流医学院长期合作往来的机制,逐步建立与英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机制,以分享经验、落实共识为目的,聚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的学术合作和交流,搭建平台,推动医务管理人员、医务专技人员等赴国外培训;以瑞金康复医院与国外领先的康复医学中心合作为契机,加强康复护理等紧缺学科的国际交流学习,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准。支持社会力量参办高水平、国际化医院。
(7)加强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用人选拔和培养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优化干部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医院管理理念、高素质、善管理、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四)以优化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和管理为目标,推进卫生计生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卫生应急、妇幼保健、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中医药发展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保障城市安全,维护人群健康。
1.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辖区公共卫生安全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预防保健科规范化建设。继续贯彻实施本市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继续落实免疫接种、疾病筛查、眼保健和口腔保健等惠民实事服务。
(2)加强对重点疾病的干预防治
有效防范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病媒传染病、血源性传播疾病等重点传染病,加强传染病疫情综合监测、风险研判和预警,特别要加强对新发、输入性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加强症状-疾病-病原体主动监测网络和多病原综合检测平台建设,建立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性网络实验室。到2020年,法定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各项措施,户籍人口免疫规划接种率≥98%。完成第三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继续维持消除疟疾状态。
在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医防融合”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创新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与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相衔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高血压病人和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建设
率先构建区域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以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以及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为出发点,以区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加强区精神卫生中心指导、服务社区的功能,使之带动十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网络)做好精神卫生管理与服务;以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纽带,使服务进一步辐射到社区居委(三级网络),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完善、效率凸显”的区域精神卫生服务网格。开展专业机构及社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的投入、运行、管理机制,扎实推进精神卫生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增强区域内专业队伍能力建设、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加强社区康复机构内涵建设,使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多样化”的工作模式。
(4)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联防联控,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即时应急联动。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卫生、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预测,完善总结评估与风险沟通机制。深入开展区域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2020年全面达到市卫生计生委下发的《上海市区县级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标准》。完成在外滩源、打浦桥区域各设置一家120医疗急救站,有效缩短救护车响应时间,提升急救能力。
(5)加强妇幼保健、眼病及牙病防治等工作
推进落实母婴保健梯度有序服务管理,加强以“安全和质量”为核心的产科和儿科能力建设。规范辖区内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健全社区孕情监测、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儿童健康管理等链式管理机制,使本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优化婚检“一门式”服务流程,规范开展孕前保健,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推进医教结合内涵建设,完善一校一医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入园、入学前综合评估,加强学校卫生健康干预。加强眼病及牙病的防治工作,落实各项重点综合干预项目,完成各项预防保健工作指标。
(6)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完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网络。大力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健康行为形成率;继续发展巩固爱国卫生创建成果,不断促进人群、环境、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7)强化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管理
完善卫生计生监督体系建设,做好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参公”工作。加强卫生计生监督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两级队伍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卫生、健康相关产品、传染病防控、放射卫生、计划生育、公共场所控烟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强化非法行医的综合治理。健全行业协会第三方管理机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2.加强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增加儿科资源配置。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必须开设儿科诊疗服务,其中承担医疗中心功能的二级医院必须开设儿科门诊、急诊和住院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儿童医疗保健服务;鼓励和加强中医(中西医)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医疗服务。此外,在市卫生计生委指导下,建立并参与由瑞金医院牵头、市儿童医院技术支撑、委属医院儿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部儿科医联体。
以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肿瘤综合治疗、放免介入以及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暂命名)乳腺外科等特色专科为核心,依托区内三级医院优质资源,打造具有技术高、能力强、设备精、医德好的医疗服务品牌;同时,依托医疗联合体优势,重点扶植儿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业务能力建设。
结合“公立医院综合评价”等工作,结合信息化平台,制定《关于加强黄浦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监管的实施方案》,完善和执行黄浦区卫生计生系统医疗服务核心制度。坚持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严格落实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区域质控中心建设,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3.整合中医资源,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整合提升全区中医药发展水平,研究制定中医药资源整合方案并抓紧实施,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中医特色优势突出、中医药学科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人才队伍结构相对合理、中医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有效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传承日益深入、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中医药全行业监管评估不断加强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1)组建中医药联合体,优化整合优质资源
以三级中医综合性医院为核心,以二级中医(中西医)医院为骨干、以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网底,以品牌、专科等医疗管理和学科技术人才优势为纽带,探索和筹建黄浦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各类中医优势专科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队伍共建、品牌和社会声誉共赢,形成中医药“上下联动”、“医防结合”的服务新模式。
树立优质中医品牌,发扬石氏伤科、施氏伤科、楚氏伤科特色,打造黄浦区相关医院中医特色学科群,集中展示各中医流派的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实践能力。
(2)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特色培育,建成区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药服务能力实训基地、中医药“治未病”中心、中医药转化医学科研中心,实现中医药“医、教、研”一体化服务模式。
培育和扶持8-10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和优势病种,逐步形成专业能力突出、疗效优势明显、运行机制良好、社会效益显著的中医药“拳头”品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设提供高端服务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使社区居民能集中享受到中医中药、适宜技术、养身保健等祖国传统医疗“一条龙”服务。
(3)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实现中医进社区
在区级中医院设立基层指导科和“治未病”平台,建立区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体系,将中医药工作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区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形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4)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有效落实中医文化传承
加大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实、做强、做精、做细“国医大师”石仰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香山中医医院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2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师带徒”的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文化平台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5)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管,大力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完善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区域中医药服务监测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定期分析和反馈;强化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开展评价的相关工作,实施常态化、实时化、全程化的监管;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监督管理。
4.有序推动新一轮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
(1)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稳妥有序地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探索完善经济扶助和精神慰藉相结合、政府救助和社会关爱相结合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体系。由财政支付的奖励与扶助金落实率达到100%。
优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宣传,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完善法律顾问参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2)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
继续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社区综合服务和管理体系,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推动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实行流动人口凭居住证接受孕前检查、住院分娩等实名登记制度。完善跨省信息交换制度,加强外来人口怀孕生育信息通报工作。通过建立计生协会,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推进以鼓励夫妻按政策生育为目标的生育指导、优生优育、孕产期保健、社区托幼、幼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常住人口育龄人群避孕节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生殖健康宣传服务包,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社区生殖健康促进模式。
(五)加强政风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机制,提高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与质量。全面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使命、共同愿景、医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计生行业文化建设,践行“大医精诚、平等仁爱、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上海卫生职业精神。挖掘宣传医务职工的闪光点,树立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医德档案制度。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就医环境,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力度。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逐步健全教育机制、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撑、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教育与引导、监督与奖惩、评议与整改相结合的标本兼治的政风行风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药购销、物资管理、医疗服务等关键环节管理,坚决整治商业贿赂,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
五、发展保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部署,精心组织规划的实施,不断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主导,加大投入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卫生投入占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事业。
(三)科学部署,有效实施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精心组织规划的实施,明确专门的工作部门,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切实保障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促进卫生监督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机制,稳步推进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实施和推进。建立督办制度,将重点项目进行分解,定期开展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及时调整偏离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推进规划有效实施。建立问责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绩效考核。
相关热词搜索: 黄浦区 规划 卫生 【卫生规划】黄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