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议论文写作技巧之一:如何审题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议论文写作,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议论文写得符合要求应该并不太难。可是在自学考试时,面对一个议论文题目,好些人却感到难以落笔,其原因,一是平日写得太少,二是平时缺乏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下面从写作的角度谈几个问题。
一.如何审题
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这类议论文在试卷中已出好一个题目,如《清流与活源》、《谈时间》、《论“清淡误国,实干兴邦”》、《说‘欲速则不达’》、《说‘功亏一篑’》等。考试时就要根据已出好的题目,确定论点,展开论证,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命题作文的试题题目有什么特点呢?
从语言结构上分析,它往往是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是一个短句。无论哪一种成分组成的题目,都没有附加任何材料,启发和暗示考生题目中所要议论的内容,需要自己审辨,理解题意。
2016/从题目和论点的关系上分析,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况:第一,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论点;第二,题目不是论点,只是一个论题的范围;第三,题目要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第四,题目蕴涵着比喻和象征意义,论点要从它的比喻和象征意义中引发。审题立论就要从这两个角度来找方法。
首先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入手,来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一般说来,议论文题目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才能来自勤奋》;《时间就是生命》、《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等等。这类题目往往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也就是说不需要再自立论点,只能严格按照题目确定的中心论点加以论证。对这样的题目审辨应着重分析它要求论述的重点是什么。从语言结构来看句意的重点在谓语部分,这部分常常是题目要求论述的重点。如上面三个题目的论证重点分别是“来自勤奋”、“是生命”和“要有远大的理想”。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来写,文章就能紧扣题意,具有一定的深度。
另一种是用一个词组为题,或为联合词组,或为偏正词组。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实质上是要求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从它们的关系中提炼。那么,审题首先就要搞清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个联合词组,“耕耘’和“收获’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多少耕耘2016/的劳动就能有多少收获的成果。这样的题目应该把重点置于它们的因果关系上(当然这类题目蕴含了比喻意义,必须作恰当的引申)。又如《创新与务实》,二者是并列关系,创新与务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又如《做人和做戏》,二者是相似和相反的关系。如能分析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那就抓住了题目要求的重点。
有的题目是由名词性偏正词组构成的,看上去很象论点,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论述的范围。如《崇高的理想》,它本身没有表示文章的论点,你自己先得在这个话题上树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要抓住题目的词语,分析它的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来理解它的重点。在这个题目中,“崇高”是“理想”的修饰词,也是这个题目的重点。论述理想必须着眼于“崇高”,怎样的理想才称得上“崇高”,而不能把各种各样的理想全部搬上去。又如《信念的力量》,“信念’是“力量”的限制词,这个题目要论述的是信念的力量,而不是别的力量,所以‘信念’也就作了这个题目的重点。如果撇开“崇高’大谈理想,或撒开“信念’大谈力量,其文章都不能紧扣题意,而出现偏题现象。
还的题目是以“评、议、论、谈’等词组成的动宾词组,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议“摸着石头过河”》、《论毅力》、《谈时间》等,这类题目提出的也只是一个论题,前面两个题目带有比喻性质,明确文章的论点还需要自己的努力。2016/后两个题目看似明确,仍然没有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只为中心论点的确立提供了一个范围。但是它们的语言结构,明确表示其议论重点均在宾语部分。就后两个题目来看,中心论点必须跟毅力或时间有关,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出现离题现象。而前两个题目蕴含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来确立中心论点和论述重点。如《议“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个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摸着石头与过河的关系,不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比喻,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喻意义,指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摸索试验的过程,走一步,看一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能看做是粮仓满了,要晓得礼貌。应该深察出题者的用心,应该揭示题目的比喻意义,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上去把握。而且要搞清楚两者关系的主次,确立论述的重点。假如把“仓廪实而知礼节”,理解成为条件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在“仓廪实”上,即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如果把它理解成为递进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要放在“知礼节”上,即“仓廪实”了进而要“知礼节”,如孟子所谓:人饱食、暖衣而无教,近乎禽兽。所以审题的重要性,不仅是避免跑题的问题,还是确立论点和论述重点的第一要务。
2016/第二类是看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题目,有的要考生自拟题目。这类试题在历届《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用得比较多。
材料作文的试题,第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读懂材料的意思,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尤其是选自文言文的材料,更需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如果既有题目又有材料的试题,那就需具体分析。有的是以题目为主,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
“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日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题者拟出一题: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这段材料如果不规定题目,那么可以从许多角度去理解。比如怎样对待批评,怎样帮助青年等。规定了题目实际上是规定了对材料的理解范围。反过来,仅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不少考生恐怕难以理解它的含义,现在加上一段材料,实际上是在帮助考生理解扫天下与扫一居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是无从着手。又如:2016/1994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出题者提供了以下材料:
“《应谐录》记述了一个“争雁’的故事:
‘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飞翔的大雁,说:“把他射下来煮着吃。”他的弟弟不赞成,认为家鹅煮着好吃,大雁烤着好吃。兄弟俩争论不休,请人裁决,得到的回答是: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俩这才想到去射大雁,可那只雁早就飞走了’”。然后以《由“争雁’所想到的》命题,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如果是没有题目、仅有材料的试题,就要针对提供的材料,确立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述。而今有了一个题目,就是告诉考生要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争雁”上,揭示“争雁”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后果,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所以考生在审视这类试题时,不能忽视题目对材料的引导与限制作用。要注意的是不少材料是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上面例举的两个作文题就是两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的材料,面对这些材料,一方面要挖掘它的隐喻意义,另一方面要引申开去,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能紧扣题旨,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至于只有材料,没有题目的作文试题,那自由度较大,但必须紧扣材料自拟题目。而题目得当与否全在审题的功夫上了,也就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的程度,将起决定作用。
2016/2016/7
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摘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多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
基本国情
形成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我国结束“十年浩劫”后和“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一个贯通哲学、社会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指导实践中系统地回答问题,而不是零星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在这以前我们党也曾试图作出回答,有成就、有失误,但是系统地正确地科学地回答这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第一次。
这是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谈到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启发,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了实现现代化所1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必须的历史条件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功绩。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可见,邓小平理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实际意义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综观邓小平理论,涉及面较广,几乎包括了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个方面,但我认为其最关键的一条是:邓小平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点的概念,他将中国应在当今世界形势和格局下如何定位,如何走这一大方向选准了,即在确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状况和发展后,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矛盾进行分析,特别注重分析矛盾双方的转化和主次关系,故能对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当代中国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同我们党过去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离不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的实际一样,在今天,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一些这个阶段不该做、不能做和做不到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做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同时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是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些都说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五大之所以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认识为什麽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2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于是,我党早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就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全部立论的基础,邓小平对此有一个非常简明的概括:“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从我国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3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不懈地努力奋斗。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统一指导下,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优异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可以肯定地说,这几十年来的改变和发展,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团结稳定,国际声誉提高等等,都依赖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状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一种准确科学的定位,又是一个路标,它指引我们走适合我们自己的4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路,不偏不倚,少走岔路、错路。
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改革进程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在各方面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直接触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老百姓是越来越关心政治,越来越关心中国将来的走向。当然随着社会的开放、言论的自由,思想观念的改变,老百姓在关心之余也编了许多歌谣来嘲笑和讽刺一些腐败现象,我们叫它“黑色幽默”,因为有人曾说过:“糊弄谁都糊弄不了老百姓。你可以在部分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部分人,但不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比如讲干部们的就有:喝酒五步曲:欢声笑语──甜言蜜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不言不语。可见这番语气神态倒也传神可爱,而若是将其定为一桌官商们揽上个几千万元的建桥筑坝大工程,立项至倒塌,以此五步曲对照,也是形神兼备,那麽“豆腐渣”工程不奇怪,“烂尾楼”也不用在意了;还有“四转”干部以转为主: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下午骰子转,晚上裙子转。可谓是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其实这表现了老百姓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办事方法颇有微词,这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政府廉洁,高效率一条颇有冲突,有人甚至这样说:“腐败是中国的传统,历史上向来是贪官多,清官少,否则现在电视上的清官剧就没人看了。”虽是一句阿Q式的玩笑话,但却体现出老百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担忧,不能因为是初级阶段,就让问题继续扩大化。
另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当然是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化率的增高,中国下岗职工人数巨增,许多人在一夜之间就由原来的工作积极者、模范成为了下岗工人,无论是从情上还是从理上,他们都难以接受,曾经听有人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最苦:上学时赶上文革;结婚后赶上计划生育;工作后赶上下岗。”是啊,改革需要牺牲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但为何偏偏牺牲的是他们那代,下岗后生活更艰难了,特别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贫富悬殊日益拉大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对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质疑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能共同富裕5邓小平理论论文──《浅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吗?一个每月拿几百块钱的下岗职工与一个每月拿几千甚至上万的白领何时能实现共同富裕,何时能生活在同一水平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CEO、CIO、金领、白领……都富起来了,那麽下岗工人何时富起来?千千万万的不幸家庭何时富起来?没人知道,只是有人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是的,我们只知道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底子薄、人口多,我们的事业可能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也许我们的后代就能看到那光辉的明天,但那是也许,也许就是也许吧!
但转念一想,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治家不易,因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治国更不易,因为国更大,问题更多,这本经就更难念,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不易,使在建设中的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全部理论立论的根据,是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迅速地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毕竟,因为邓小平理论我们少受了几十年的苦,我们少走了多少弯路,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定位,是明智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只是平坦中还有坎坷,光明中还有黑暗罢了。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
作者:邓小平
2.
《中共十五大文件学习讲话》
中共党史出版社
社会主义是诞生于16世纪初的一种社会学思想,它主张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应该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试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的文章5篇,欢迎品鉴!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基本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确立起来了。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至今仍有人用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来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由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蔓延,中国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让世人惊叹,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且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条件。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1.人民大众在政治上是国家主人,而在国家行政事务上是被管理者;
2.国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上是领导者;
3.不遵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分权原则,社会公仆的政府官员就会异化为社会主人而形成恣意妄为的权贵阶层,工农大众就会变成弱势的奴仆阶层。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权原则,是区分清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地位,以“直选、监督和罢免的社会民主”来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考点延伸】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l/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考点延伸】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从两个?度谈如何写好?篇学术论?!?货本?从事研究??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年。从事学术研究使我能够?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冷静地从刊物的?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在此,我将从“期刊”与“学术研究”两种视?出发,来谈谈如何撰写好?篇学术论?的问题。论?需求可众号,哲匠?案1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乃?数?万、数百万?,结果都是??的废话,这就不能被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定是建?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那么,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问题意识,?是指研究的?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研究的?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标。研究的?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研究的?标取向,?只是陈述了?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已经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在?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全的。选题不能过?,过?的选题会使研究?法深?,如蜻蜓点?;反之,如果题?太?,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三是要对?个学术问题产?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境的,真理更是??境的。很多学术观点或真理在当时是对的,但时间和条件变化了,其真理性固然也会发?变化。因此,选题?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也必须有理有据。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实际上是前期积累后的第?次思想井喷,好的选题是论?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也有?个讲究:题?不宜太长,太长则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和抽象能?。题?要求精炼、简洁,要?求达到多?个字太长、少?个字太短的?平。核?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个。核?概念超过两个,论?到底研究什么就?常难把握了,?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容易被冲淡。表达要精准。题?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论?写作是则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2?献梳理和?献的使??献是写好论?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尊重?献就是尊重前?的研究,尊重?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在撰写论?之前,?是要对?献进?必要的梳理,?是要善于使??献。1关于?献梳理(1)梳理?献的?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献的阅读和分析。由此,梳理?献的?的便在于以下三点:其?,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深?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来的,然?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向可能是什么。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不去查阅相关?献,结果可能是低?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没有任何价值,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般都不是好的论?。?贵在直,?贵在曲。论?的贵也在曲。?这种曲是通过对前?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梳理?献是充分肯定前?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的研究都是在前?的研究基础上进?的新的探索,即?顿所?“站在巨?的肩膀上”。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深?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盲???的学风,以为别?都没有达到??的?平,从?最终也会陷?重复别?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献最根本的?的是发现前?研究中的问题,从?为??的研究找到突破?。学术问题?多不是?代学?就能解决的,?代学?只能解决那?代学?的认知?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会存在研究的疏忽和漏洞,或因主观能?不??存在研究缺陷。因此,后辈学?就需要反复不断地阅读、?较和分析前?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的选题就有可能延续并深化前?的研究,或对前?研究的漏洞和不?进?弥补,或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地。这些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中???把所有相关的?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论?的篇幅,导致宣兵夺主的论?结构——?献罗列太多,正?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献篇幅越拉越长,正?便不敢深?下去了。这种?献梳理?法最不可取。正确的?献梳理?法应该做到以下四点:其?,选择有代表性的?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和权威论著,只有这些论?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流的刊物上的?章都罗列出来。
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即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论著。这些论?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来梳理?献。结合你要研究的视?、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献,这样更有利于作者把握?献。其四,不?定要在引?中进??献梳理,引?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适当阐述,在正?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献追述。这种?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的学术观点?分清楚,对论?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般的新?能够把握的了。2如何使??献?在?献的使?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章有注就是使?了?献。但是,论?究竟使?了什么?献?所??献是否与所引?观点具有?致性?诸如此类,在使??献??,以下?种错误倾向需要注意:a.为?献??献,即在?献上凑数。???堆?献来吓唬读者,显?作者是看阅读了?量?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献与论?的观点关联度不?。这实际上就是假?献。?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眼就是要把好?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献上鱼?混珠。b.?献与所引?的观点张冠李戴。引?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献中看到了李四?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常严重。c.绝?多数是?引?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着作者的?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超过??,因此不愿意引?他?的观点;甚?为了突出??,把??在?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章都?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因此,使??献是不能采取任何投机取巧的?法,必须脚踏实地。?献的使?体现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献时我们应该做到:a.切忌?献堆砌。使??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不是通过堆砌?献炫耀??的专业知识多么?博。如果是为了后者??献,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b.切勿张冠李戴。?定要去查找?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献,就更加需要阅读和查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是从别?的引?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献,不可“?云亦云”。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外国?献,但别?引?之后,??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继续引?,甚?还想?外?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种情形便是:引?观点时是?个学者,但注释?献时却是另?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这些学者的论著,?是从注释?献归属作者的论?中看到了这句话,?不愿意花时间去进?步查对。c.切勿只??络?献、报纸?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献的使?上便??了然。如果通篇?章的?献都是?络?献或报纸?献,这样的论??论如何都是不深?的。有的作者会说,?络?献、报纸?献反映着论?的最新观点,但是,?络?献和报纸?献并?学术观点,也并?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此,这些?献不能?撑?篇学术论?。不过,?络?献、报纸?献是否就不能?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络来发布,如?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络上发布的。简??之,权威机构的?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站等,这些?络?献完全可以?。d.切勿想当然地使??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出现严重的硬伤。3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当前众多的论?缺乏这种思维,反?采?发散性思维来撰写,因此论?缺乏深度。论证的逻辑体现在?下?个??:(1)层次感,?不是平?感好的论证逻辑?定是?体的、有层次感的,?不是平?性。这是?个刚性的现实要求,?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剥洋葱,?层?层拨到中?,最后才知道洋葱中?究竟是什么;?平?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饼,?开始就知道?饼中是什么内容了,这样的论证不会给?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2)缜密性,?不是?盘散沙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肯定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其论证肯定是碎?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就是碎?化的,碎?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化的论证逻辑。(3)科学性,?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疑是?个求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通过?量的事实或史料逻辑论证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如此,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野调查,?的是??材料和??数据,并且先预设?个价值?场,?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所谓学术权威可?。做学术研究,正确的?法是在阅读了?量?献之后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中,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所提出观点的科学性。(4)学理性,?不是?语化学术论?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必须要超越?常?活的?语化表达。?语是为了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学术论?并不是要?众听得懂,?是要有专业背景的?才能听得懂。有?种观点嘲笑道:“学者的论?总是在?娱?乐,别?都看不懂,这些论?对社会根本就没有?。"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了,学术论?肯定只有专业??才能看得懂;?且学术论?传承的不是?般的?化,?是?个民族的核??化,这种?化是民族发展最?的精神动?和智??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通俗的?语化?式来跟?众交流。(5)严谨性,?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个求真的过程,因?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为。?是随意使?数据。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较多,?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机构本?的权威性,致使所?数据被学界质疑。有的甚?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失去真实性。所?材料和?献也是?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曲解原著的意思,但作者在使?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中有什么就是?什么,结果把错误的?献内容引???的论?中,导致论?出现?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献出版时间是不?样的,?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出版时间,这也是论?的严重硬伤。如《邓?平?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样的。调查的可靠性就在于,调查的?段是否可?,抽样的?法,以及统计的?法等。(6)围绕核?问题展开论证,??学术散?天马?空学术论?肯定有?个核?观点,论证过程必须围绕这个核?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标都是指向这个核?观点。然?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论?的关键词?常多,?乎是每??节讲述?个关键词,整篇论?很有可能是?个拼盘,?不是在?个关键词或者?个核?观点统领之下的论?。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不是学术论?。4论?的修改与查证?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种态度。如今?多数?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态度。作者们??修改?章,应做到如下?点:其?,对?章的总体结构再进?斟酌。主要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起来讨论)。其?,对?章的逻辑进?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句进?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献进?查证,看是否存在着?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呢?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平。在论?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此类?章提出修改意见。编辑部看问题的视野会宽?些,看问题的视???些。提出修改意见时,作者最好尽可能满?编辑部的要求。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的观点,编辑部认为有道理的话,?般也会尊重作者。不要总以为编辑部是在刁难??。多次的来往只会使论?更加完善,?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章。即便有的修改是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5论?的结尾论?结尾既是整篇论?的点睛之处,也是揭?学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趋势的部分。因此,结尾?定要有?势,?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的整体品质。结合当前的学术论?来看,结尾主要呈现以下?种问题:其?,论?根本没有结尾。论证完毕后,论?嘎然??。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没有对前?的研究进?总结,?是离开前?的研究谈体会,这些?字都不能体现结束语的作?。其三,对前?的研究泛泛?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从?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好的结尾应该?少要体现以下三个??:?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进?观点性的总结。前?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尚未突出??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所思所想。?是要有??磅礴之势,有?云流?之?。前?的论证是?个??求证的过程,不能展?作者的?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脚,解放思想,充分借助作者的?采来归纳和抽象论?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提出进?步思考。6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不可随?所欲提“想法”。只有?理论?法进?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符合学术逻辑,那么它才能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也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塔,?是通过学术论?的?跃进成就??,结果,通过各种学术不断?为和学术腐败进?学术制假造假的?为也已经屡见不鲜,这在论?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个??,希望?家引以为戒:(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献,或将别?的?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改动署上??的名字。(2)强?在他?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下?种情形:?是导师与学?的关系,导师规定学?发表?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要求署名第?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章,?旦?章被?举报,导师就千?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不知道,是学??作主张署上的。?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代笔;或者是上级借??政权?强?要求(3)篡改?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献,???的论?可能?特别需要这样?组数据来证明??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为我所?地篡改,或对?献的观点进?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以迎合??研究的需要。
(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献,因?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的研究在重复着前?的研究,甚?重复着同辈学?的研究。(6)转引???献并且未核对导?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的论?,?我吹嘘。(8)阅读中??献却引?外?表达?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书刊却译成中?,结果?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难以查找原?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稿多投,有的甚?是略作?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相关热词搜索: 谈谈你对两个确立的理解论文 你对 确立 谈谈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