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不断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健全“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以提高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引领型城市”目标定位,创新科技教育方式,打造教育“质量”,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支持和不竭动力。
二、行动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在基础教育领域主动创新,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坚持开放共享。强化各级教育部门统筹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职责,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等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
(三)坚持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领域的全面渗透与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提升学科教师的创新融合能力,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教育的品牌和名片。
(四)坚持全面提升。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优势项目的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推动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
三、行动目标
到2025年,全面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形成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先行示范的科创育人新生态,并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英才,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城市特色和品牌。
(一)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校级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起市、区、校级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支持科技创新教育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支持科技创新教育方式多样,形成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二)完善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三)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到2025年,发现、提炼与打磨100个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典型课程案例,研发出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地方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全覆盖。
(四)培育高素质的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每所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科创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到2025年,依托高校力量、科创学院培养出20个左右市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50个以上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
(五)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每所中小学设立科技创新类社团,推动各校设立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项目。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到2025年,市50%的学校达到区级特色校标准,30%的学校达到市级特色校标准。
(六)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出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标准,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选等环节,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挂牌一批高
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到2025年,形成各类社会资源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举全城之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七)形成系统化科技创新教育竞赛体系。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建设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市区竞赛体系,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及推广先进经验。
四、重点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1.构建统筹机制。形成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统筹机制,构建起“学科课堂+社团课+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社区+家庭”的科创学习泛在环境,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我市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及协调机制。
2.健全组织架构。一是落实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要明确责任部门,压实行政职责。二是在市、区教科院成立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市、区两级配备科技创新专职教研员和工作人员。三是学校要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组织实施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构建起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课程建设
1.研发课程体系。研究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开发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注重促进项目式学习、STEM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
2.鼓励自主开发。充分发挥我市各学校和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作为切入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重点围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3.开设科创课程。根据学段科技教育具体目标,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有关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课程内容与学校科技教育项目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按照“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思路,开发学校科技教育项目校本课程。特别是要以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物联网教育、无人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基因科学教育等前沿科技教育项目引领学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遴选一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学校科技教育典型经验推介,交流研讨学校科技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展示学校科技教育成果,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
4.探索“人工智能+”新型课程教学。以“人工智能+”对接技术前沿,鼓励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
5.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中小学专兼职科创教育教师队伍,保持科创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加大专兼职科创教育教师培训力度,自2022年起,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市性科创教育教师培训,同时鼓励各区自行开展相关培训。到2025年,推动全市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
2.实施带头人培养工程。建立一支热爱科技教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每所学校都要根据学校规模配备数量充足(至少1名)的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研究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评选出市、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并成立相应工作室,参照市级名师工作室资助标准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带头人工作室的教研功能,帮助区域内更多教师获得科技创新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加大科创教师保障力度。联合市科协、人社等部门研究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支持中小学科技创新专兼职教
师按规定开展职称评聘和专业发展工作,提高科创教育教师参与创新科技教育的积极性。
4.引导高新企业发挥作用。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在全市遴选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符合师德要求的工程师,建立“科技创新客座教师库”,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开展对科创教育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教育活动。
(四)发展特色学校
1.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在所有中小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普适性项目,鼓励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类的学生社团。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市、区两级评审,对符合条件的授予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创新科普教育开展方式,整合国家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公众号中的优质青少年科普教育资源,面向全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征集科普教育精品微课程,构建线上精品科普教育微课程资源库。定期组织开展学校优秀科技社团活动展播,全面展示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成果,交流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经验,活跃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氛围。鼓励学校与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根据双方自愿原则,采取一所高校或名企带动多所学校的思路,在校内(尤其是高中)建立与
相关单位对应的创新实验室,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联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3.建立“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合作,深入推进“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工作。推动我市成立100所“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
(五)建设实践基地
1.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遴选一批社会责任感强、课程内涵丰富、具有较强教育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授牌。
2.探索实施科普教育学分制。依据《经济特区科学普及条例》,制定并实施好中小学科普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点实践、线上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科普学分,以科普学分的方式记录、评估、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引导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点积极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
(六)规范竞赛机制
1.统一赛事活动管理。定期举办全市青少年信息学夏(冬)令营,聘任市内优秀信息学教师作为夏(冬)令营辅导员,选拔各学段对信
息学具有浓厚兴趣、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优秀营员进行集中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信息学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通过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各类赛事活动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奖项管理、展示推广等方面统一规范管理,创新赛事活动管理机制。
2.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将每年5月第三周同时确定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周”,以学校为主体集中开展校内科创竞赛及相关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影响力和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优势,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方面,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每年举办面向全球的创客节,搭建国际“师生创客”作品展示与交流研讨平台。
(七)实施分层培养
1.开展普及教育。从兴趣入手,注重普适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工程,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普及的科技创新教育项目、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各自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充分调动创新思维。
2.探索科技创新英才拔尖培养。成立青少年科技创新院,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实施覆盖小学至高中的科技创新英才选拔机制,研究出台“明日科创英才计划”,评选出年度中
小学“明日科创之星”。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英才培养,支持学校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少年科技创新英才培养计划,为参与培养计划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探索培养科技创新英才的新方式新路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实施好本区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积极与本区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构建区级科技创新教育资源联动机制。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区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
将落实行动计划具体项目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并强化资金使用进度管理和绩效目标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民办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办学成本核定收费标准。引导各类公益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教育设施建设和各类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探索设立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金,在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专户,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捐赠,作为发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落实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和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等级评选制度、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市、区、校三级科技创新教育特色项目、科技社团评比标准和奖励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予以通报表扬及重点宣传。
(四)推进督导评估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把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之中。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结束后,由市教育督导室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上海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城市。以下为该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上海市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加强战略前瞻和科技创新规划,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和转化,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升级。
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资助计划
上海市将通过设立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资助计划,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资金投入总额为10亿元。
三、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上海市将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资金投入总额为5亿元。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
五、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六、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计划
七、市级科技奖励计划
上海市将设立市级科技奖励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惩罚侵犯知识产权和违反科技道德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科技创新秩序。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资金投入总额为5亿元。
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乐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8.12.06?
【字
号】办字〔2018〕142号
【施行日期】2018.12.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乐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长寿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新乐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新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6日
新乐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突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着力扩大高质高效供给,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按照《石家庄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石政办函〔2018〕61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期。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迫切需要破解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不多、创新人才不足、创新环境不优等瓶颈问题,推动我市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大牵引,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基本路径,围绕“双创双服”暨“5+2”现代产业格局构建活动,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新乐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新乐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
——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创新平台扩量提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家。市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2家以上。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家,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家。院士工作站达到1家,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个。公民具备基本科
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科技金融平台展露头角。加大对科技金融平台的支持,加快平台的建立。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使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更能得到资金的扶持。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加强石家庄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12家以上。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支持省以上创新平台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2.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化运作、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市内企业与京津共建或自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重点支持打造1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3.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5+2”现代产业发展思路,在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食品加工、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科技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4.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双创双服”暨“5+2”现代产业格局构建活动,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
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新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围绕生物医药健康、高端技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领域,建设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6.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形成新型供给能力。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7.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育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协同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构建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集群化的新格局,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8.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9.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做大做优专利超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
10.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
业。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1.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冀政字〔2016〕29号),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12.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13.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积极落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强化与京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市级每年支持2项以上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到2020年,吸纳京津技术成交额达到全市吸纳技术成交总额的40%。
14.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和《河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冀政发〔2018〕5号)。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全市技术交易总额达到2亿元以上。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推送工作规程,编制发布指导目录,组织每年开展2场科技成果推送活动。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15.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制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县(市)。
16.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带动区域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到2020年,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2家。
(六)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17.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1项。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新乐创新创业。每年重点支持引进1个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加大科研项目激励收入,鼓励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18.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
(七)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19.打造“双创”和“5+2”现代产业升级版。大力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推动“5+2”现代产业发展,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双创双服”和“5+2”现代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支持建设2家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所高等学校建设1家以上众创空间,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到2020年,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3家,把新乐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20.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围绕河北省“四个100、四个一批”重
点任务,每年组织2家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累计实施2项专利导航评议项目,支持2项专利权质押贷款、作价入股、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项目,培育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资助一批授权发明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专业市场,扶持一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21.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或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鼓励依托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融资。逐步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实现与京津科技创新券相互衔接、互认互通、统筹使用。
22.倡导创新文化。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形成全市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科研诚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财政科技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对国家、省、市已出台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建立政策落实督导体系,推进改革举措的梯次实施和落实到位。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通过评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四)注重创新考核。实施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将有关指标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年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考核体系。
附件:新乐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加剧,各国纷纷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步伐,以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创新竞争力。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们制定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包括建立优秀人才评价机制、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提供丰厚的薪酬福利待遇等。
二、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
科技创新合作和交流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得到充分利用和回报。
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我们将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
以上是我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
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创新城市,按照“科技兴城”行动和市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和核心战略,以创新型建设为主线,突出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营造重视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创新生态,支撑驱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补齐短板抓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梳理科技创新短板,精准实施关键环节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关键“瓶颈”问题。
坚持企业主体抓创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
坚持改革引领抓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政策措施,提高创新活跃度。加快构建创新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坚持开放合作抓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合作。健全校(院)地、校(院)企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综合创新能力力争达到省内前列。
1、创新主体快速壮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双升,均新增1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5家、创新型领队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新增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突破1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3、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引育一批优质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企业,逐步完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5、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培育科技人才100人、大学毕业生3000人、职业技能人才8000人。
四、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
入实施智能制造带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全县主导产业特点,围绕“卡脖子”关键环节,明确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方向,积极参与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指南编制,支持骨干企业“揭榜挂帅”国家、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广生态产业链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研发营养健康食品等产品,形成适应消费要求的现代产品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耐腐蚀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重塑产业生态。加快产品智能化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模块等领域研发,建设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智慧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重点发展包装领域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先进的生产基地。
2、聚力培育新兴产业。抢抓国际国内产业链分工重构机遇,培育适合县域发展的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生物生产转化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强化数字云仓、智能配送、末端共享网络等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发展网络货运、物流数字化、物流新装备等新产业,打造多式联运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储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产业供应体系;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创造新工
艺、新产品,布局高端合成材料、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板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智慧”建设,深耕智慧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领域,提升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培育一批涉足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向的创新型企业。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强省战略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强化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注重“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与科技示范园配套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500家。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育苗育种繁育研发项目,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区域优质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二)开展创新平台载体扩量提质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1、扩大创新平台规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支持企业规范建设研发机构。
2、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800家。支持研究院与高校院校深入合作,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创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鼓励和引导企业备案院士工作站。实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三)开展创新主体培优做强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队企业,培优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带动全县企业提升发展活力、创新能力、竞争实力。
1、推进创新型领雁企业树标。聚焦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领雁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源自的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建立重点上市企业资源库,鼓励重点企业以上市为目的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规升高”计划和中小微企业“小升高”计划。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研发费用专项归集等政策培训,联合税务部门开展“精准对接”“一对一”
专项服务,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注重科技招引,将培育链条向“双招双引”前端延伸,吸引县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县。优先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计划项目、创新平台、科学奖励。积极筛选对接,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3、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瞄准关键评价指标,精准挖掘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优质中小微企业资源,构建县域科技型企业培育数据库。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增长。
(四)开展科技人才强县行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大力实施“千乘计划”人才工程,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拓展引才路径,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引导推动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创造。
1、抓好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抓好科技领队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实施科技领队人才领航工程,依托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系列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项目,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引人才。实施青年人才启航工程,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研究出台青年人才跟踪培养实施办法,优化提升青年人成长成才的事业平台和生活环境,真正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实施“工匠”铸造工程,遴选培养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
2、拓宽多元化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着力构建产业引才、活动引才、平台引才、以才引才等多元引才矩阵。围绕重点产业链,编制人才地图,实现精准引才。建立县级领导帮包招才引智责任制,分产业组团开展“高校直通车县长引才行动”“百名博士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开展“双链融合”聚才行动,探索建立“产业链+博士团”聚才模式,开展校企协同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接人才发展集团,加大市场化引才力度。实施“城市实习生”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在校大学生来博实习实训。发挥科技镇长团、籍在外专家、青鸟学子、合作专家等人才群体的资源优势,实现以才引才。
3、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完善提升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落实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重点人才政策清单发布制度、人才政策落实督查制度,着力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公寓管理水平,高效推进互联网生态智慧产业园人才公寓建设,配套建设人才驿站,着力打造“人才之家”。全面推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免申即享”,实现人才“无感式”服务。落实“一
卡通”绿色服务事项,组织开展健康查体、专家研修、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大数据、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安全清洁智慧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新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
1、提升产学研融合创新水平。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打造新型合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和良性互动,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项目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科研平台”架构,提高“科教产”融合创新效能。支持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院所结对,共建产教联盟,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引导高校承担企业行业科研项目,落地一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持续实施县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2、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加强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各类科技研发部门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
构,对在县域内新注册成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并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技术合同认定和登记管理,落实技术交易税收优惠政策。
3、强化科技成果管理与服务。鼓励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和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落实改革要求,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培育技术服务中心,搭建成果信息、投融资、工程化和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流会。深化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享科技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奖励,对获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六)开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吸引集聚一批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机构,组建创投联盟。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做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双创”专项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鼓励各市政府、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和风险保障。扩大科技创新券资金规模,实现与科技创新券相互衔接、互认互通、统筹使用。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性担保等方式,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金融资源,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各类科技计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对高层次人才处于种子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探索以国有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共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挖掘潜在投资资源,实现创投基金新突破。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股权投资力度,促进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七)开展创新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基层首创,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治理能力,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构建科创地图和服务清单,紧扣产业地图,衔接招商地图、人才地图,建立部门之间互融、互通、互补的工作机制。健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社会发展政策等与科技政策的协同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加大精准化组合型创新政策供给。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完善普惠性政策实施程序,切实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强政策实施监测评估,形成政策纠偏机制。鼓励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建立正向激励和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开展科技创新各类探索落地,支持创建创新型试点乡镇,夯实创新型建设基础。
2、提升企业创新服务。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研究开发补助等惠企政策,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展小微企业创新券应用。组织申报引导地方资金专项、国家和
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产业领队人才、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加强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研发费用归集,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强化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组织开展专利奖推荐,用好专利授权快速审查“绿色通道”,提高专利审查授权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专利保险扶持,降低维权成本,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实践点”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参与标准制定,开展知识产质押融资行动,促进银企对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技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等要素,鼓励采取研发众包、“互联网+平台”、大企业内部创业等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构建融通创新良好生态。
3、营造科创浓厚氛围。落实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推进科普阵地建设,繁荣科普产品创作与供给,争创省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设立定位准确、学科或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奖。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培训和典型示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持续加强对大学生以及农村返乡创业人才等群体的支持力度。举办技能比武大赛,引导和激励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本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4、坚持绿色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带动提升全县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启动实施龙头企业领跑、优势产业倍增、低效企业改
造提升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落实“绿色门槛”要求,实施水资源论证、重点用能企业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等制度,进一步降低万元GDP用水量,严格管控GDP能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质量监督、能源资源消耗、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规定,牢牢守住发展底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统筹全县科技创新重大规划、重大政策、战略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综合指导、协调推进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全局中的科技”与“科技中的全局”辩证关系,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保障。坚持将科技与人才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设立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和人才发展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扶持、创新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发挥财政政策激励作用,财政扶持资金向税收贡献大、管理创新能力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倾斜,引导企业提升经营质效,主动服务全县经济发展,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强化监测评价。把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落实事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单位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监测分析机制,对重点任务事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四)注重创新考核。将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和有关部门,年终进行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市、县年度考核体系,增加指标权重。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
作为国内最具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一直以来都被寄予着特别的期望。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近期对其进行了软科学调研。以下将就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调研为大家进行分成几个步骤进行阐述。
第一步:收集数据
在软科学调研过程中,第一步自然是要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首先,调研人员需要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相关政策、指导方针和实施进展情况。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他们在发挥作用方面所遇到的难题和问题。最后,他们要收集市场状况、投融资、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数据。
第二步:制定调研计划
在完成数据收集之后,调研小组需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制定调研计划。这个计划必须清晰地制定目标、方法和策略,并确定不同人员之间的协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调研人员需要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并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更加全面、准确、具体的调研效果。
第三步:开展问卷调研
调研人员还需要采取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通过这些方式,他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获取可靠数据,并找出市场问题的主要来源。
第四步:分析调研结果
最后,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调研小组必须深入分析调研结果,归纳出影响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关键因素和各个领域的需求。对于这些结果,上海市政府应提出具体措施,以鼓励市场活力的再次激发和促进科技进步。这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就会推向更加成熟的发展层次,推动上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和社会,迎接未来的发展。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方法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方法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上海市政府制定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那么,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管理方法是什么呢?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讲解:
一、合理制定计划方案
首先,制定科技创新计划的方案非常重要。上海市政府必须要了解到科技创新的需求,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这个过程可以集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共识和经验,以确保计划方案的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路径和市场需求。
二、科学规划预算
其次,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预算要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上海市政府必须要理解到不同阶段的实施所需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人力、物力等,以及风险合理化。合理起草预算可以确保计划执行的可持续性。
三、透明公开决策过程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公开透明。这可以确保所有参与者能够了解计划的进展和决策依据,以便未来的行动和修改。此外,这种透明度会增强各方之间的信任,因为决策的透明度通常是各方之间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逐步监控执行进展
上海市政府必须对计划的执行进行逐步监控和评估。如果遇到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政策制定者就需要对与预期相比的实际执行进展进行监控,随时纠正错误或进行调整,以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最好效果。
五、加强成果的宣传
最后,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应该加强成果的宣传推广。这可以增强公众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信心,以及为潜在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激励,以便在未来投入更多资源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
总之,政策制定者应该遵守上述方法,制定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管理方案。这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强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4.07?
【字
号】北辰政发〔2021〕5号
【施行日期】2021.04.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
正文
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区直各单位:
《北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1年4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北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津政发〔2020〕23号),进一步加快我区科技创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科技赋能为根本,着力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和聚集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协同发展、产业高端、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北辰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保持全市前列。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2%以上;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00件;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个以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大幅提升。到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3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280家、30家和25家。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力争新建1家市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各镇街、开发区)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内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效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水平。推进河北工业大学北辰高端装备研究院的创新水平。依托北辰京津医药谷产业园启动建设,积极引进生物医药和中医药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加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布局,优化创新平台和载体体系建设。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推动项目、平台、人才、资
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北辰版“国之重器”。鼓励天辰工程院、中材国际研究总院、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士力、长荣科技、建科机械、捷强动力等科研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围绕我市科技战略任务、优化我区支柱产业等方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形成一批占据国内外科技前沿的优势技术。(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委网信办、区工信局、有关镇、开发区)
2.提升战兴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重点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升级支撑,推动多领域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智能化车间等,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和“灯塔”企业。建立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
3.推动生物产业发展。落实我市生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生物技术赋能医药、绿色制造、农业种业等为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建设引育创新平台和载体。以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重点支持疫苗研发、新药临床研究。强化常见重大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监测、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卫健委)
(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依据转移转化成效,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聚集转化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积极融入北京线上科技成果展交平台。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北京等先进地区科技成果到北辰转化。打造北辰京津微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区科技局、有关镇、开发区)
2.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重点对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贯通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商业模式到产业发展的对接通道。对接创新挑战赛“企业出题、专家破题、政府助题”等模式,推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洽谈、对接会、技术沙龙等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技术转移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区科技局、有关镇、开发区)
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深化“科技成果超市”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与国内外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网络。加强技术经纪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创新科技成果评估与人才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和规范化,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作用
1.积极融入大学科技园建设布局。秉持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理念,以推动大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发挥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发展,探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其打造成为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协助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北辰园)获批市级大学科技园,助力天津商业大学科技园进入全市培育级科技园,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引擎和策源支撑。(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教育局、有关镇、开发区)
2.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双创基地。依托天辰研究院、中材国际研究总院在全国的行业地位,建设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双创基地,聚集行业创新资源,大力推进行业内创业和开放创新。鼓励支持北辰大型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信局)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1.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建生态”思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对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等给予政策奖励。从京冀整体迁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首次认定给予支持,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入库培育。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人才“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政策。(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公安北辰分局)
2.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积极与区内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独角兽”企业培养,在应用场景、数据支持、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好企业榜单定期发布机制,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金融局)
3.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加强市区联动,高水平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海外人才创新型载体等孵化载体。实施科技孵化器高质量供给工程,推动天津辰寰星谷企业孵化器、河工大“创E空间”等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创客和创业团队积极参加“双创”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国创翼”等赛事,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热度”和“浓度”。(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人社局、各镇街、开发区)
(五)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
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积极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政策,用好“人才点餐、天津配餐”机制,采用长期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借助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深入落实天津市创新人才推动计划,积极培育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责任单位:区人才办、区人社局、区科技局)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制造人才提升计划、产业基础人才振兴计划,创新后备人才强基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推进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培养一批杰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河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密切与高校的联系,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全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区人才办、区科协、区人社局、区科技局)
(六)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强化科技宏观统筹。落实“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四抓”要求,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确保科技政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建立多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市区科技部门有效联动。落实科技评价激励制度。(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2.探索科技项目管理新机制。坚持以用立业,建立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揭榜制+里程牌”、“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新机制;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3.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推动各类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提升创新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区科协、区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区委、区政府领
导下,统筹发挥好有关科技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引育新动能、智能制造等政策落实落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人社、金融、国资等各部门的政策联动和协同配合,提升创新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
(三)强化金融支撑。利用好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海河产业基金等科技风险投资,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快速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引导各类科技型企业运用好“辰智贷”和金融服务综合试点专项资金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加速的时代步伐,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科技创新发展计划包括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青年人才培养等。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几项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该计划聚焦于高科技领域和重大需求,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通过政府特别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投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是我国在当前世界科技大变革的背景下,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该战略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强调引进人才、优化
产业结构、加强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行动计划则是一项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计划。该计划聚焦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运用新技术提升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之,科技创新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需要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培养青年人才,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进程,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飞跃,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各国纷纷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我国政府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水平和能力。同时,政府还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政府还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多元化的转化和应用模式。
三、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将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政府还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四、培育创新人才。政府将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创
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政府还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五、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将加强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同时,政府还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支持,形成多元化的政策支持模式。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我国政府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 行动计划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