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文章(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文章2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文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新加的。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创造性地回答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略抒管见,以就正于读者。
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和以往各种理论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还在马克思主义创建时期,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81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论断。
教条主义不但理论上错误,而且对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造成严重危害。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深受其害,对之有切肤之痛。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曾遭受过两次重大挫折,主要问题都出在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都曾导致革命受挫。陈独秀路线和王明路线在政治上表现虽不同,但思想根源是一个,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也就是教条主义。面对复杂的国情、多变的形势,教条主义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作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使革命遭受重创。在革命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他团结了坚持正确路线的同志,同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于危难中拯救了革命。毛泽东战胜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深刻教训。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比较重要的有:关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在这些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党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本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对党的八大确定的、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要任务的正确方针发生动摇,不恰当地以阶级斗争取代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的发生。“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正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结出的恶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为什么会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醒。这真是一针见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我们刚刚纪念过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了全世界瞩目的中心。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道路的开辟、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绘就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当代中国历史画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幅历史画卷中最大的亮点,正是它照亮了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它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方向、人民民主政权和共产党的领导,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集中表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精神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回答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遇到的若干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重大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以往历史发展中没有遇到过的,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加以解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典范。
针对我们党以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醒,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入手,引导全党认清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就必须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长期予以坚持。由于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障碍,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通过改革打破这种体制障碍。旧体制打破后,代之以什么样的新体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就是引进市场机制,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化作用结合起来,发挥两个优势。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设想的、以市场为取向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在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提出改革的同时,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长期处在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缺乏和外国交流的实际情况,明确地提出要实行对外开放,并将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样,邓小平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从而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邓小平理论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但又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有所发挥,有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党在新时期要解决的一项根本任务。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就由此而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创造性的回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着重解决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这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远远不够,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国家的任务,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就不仅要把党建设好,而且要把国家治理好,而把党建设好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世界上不少执政党之所以垮台,丧失了执政地位,既有党没有建设好的原因,也有国家没有治理好的原因。苏联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红旗落地,主要原因是执政党既没有把党建设好,也没有把国家的事办好,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这种惨痛教训值得永远记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把党的建设同党执政兴国的历史地位和根本任务结合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提出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光辉成就,又有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这种成就和挑战并存的状况构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新时期,我们党仍然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怎样才能使发展更富有成效?回答是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要做到科学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比较粗放、单一的发展方式,统筹解决城乡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内部发展和对外发展的关系;
就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概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以及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所结出的新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根本指针。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有一段概括性的重要论述,他说:“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克时艰,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胜利
2008年对我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神七”的顺利升空,更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两大盛举必将载入共和国的史册。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少有的巨大困难。年初的冰雪灾害、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也使国家的经济建设遭到严重阻碍。旧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平复,紧接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突然袭来,使我们的处境更加艰难。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的经济发生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经济增长呈现下行趋势。全球经济动荡和我国国内困难这两重矛盾的交集和叠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遭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党中央沉着应对,指挥若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之作为克服时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把它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党中央部署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在于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了当前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不断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夯实农业基础支撑,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这一整体思路,在政策措施方面党中央作了适当调整。针对目前出口困难、外贸萎缩,依靠出口拉动已很难实现经济顺利发展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提出要加大消费拉动的力度,把促内需惠民生作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环节。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则从以往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上述政策措施有的长期适用,有的则将可能要根据形势变化再作相应调整。总之,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这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的制定充分表明,我们党既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党,也是一个理论上成熟的党,善于依据实践变化发展理论,又在发展了的理论指导下,及时修订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党中央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一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经济下行的势头必将被遏制,国民经济的全局必将得到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迎来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高潮。
我们刚刚送走改革开放第30年,又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的华诞。经过两个30年,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前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6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们历尽艰辛,饱经沧桑,之所以最终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屹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我们必将取得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
【篇二】马克思主义文章
二、简答题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答案参见教材P25-26
2、结合《渔夫的誓言》的案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
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答案参见教材P9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
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25—26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它们的区别是: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物质结构理论讲的物质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2)它们的联象是: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椎动作用。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结合材料,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31—32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
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鲁侯养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 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
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
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它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5、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答案参见教材P45—46以及P147
(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
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6、赵翼《诗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的观点解释上述诗歌。
答案参见教材P38—40
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论述题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案参见教材P14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认识过程的两次大的飞跃是: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
这一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可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53—54;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经济基;
还可以这么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阶级社会;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
西方的资本主义阶
答案参见教材P53—54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案参见教材P77—78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
反过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势必要保护派生它的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这一保护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
还可以这么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个阶级一旦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会利用一切国家权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也就是说一切国家权力的行使,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的统治,经济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领域的统治,而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
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答案参见教材P75-76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
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84—87
西方 的资本主义阶级革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最早的,接着是美国的独立自主的战争,最后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影响最深,最全面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指的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一直到现在的资产阶级。当代的资本主义新发展是奠定在原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上的。
12、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什么叫垄断?试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答案参见教材P82-84
垄断:即独占,指少数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对某种商品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的控制。
(1)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原因在于:①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大鱼吃小鱼
”;
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③“联合制”的实现.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产
生了垄断的可能性.②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又使垄断成为必要.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
,成为全部经济生活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13、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答案参见教材P97-100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这就是说,以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题过程]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
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
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
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多分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必要的国家干预是保证经济正常发展不可缺
14、歌曲:《国家》节选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国家这一政治现象的起源与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P105-107
起源:国家不是与市民社会一起诞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应当是一个历史现象,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诞生,又会在一定阶段消失。
西方政治学界对国家起源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对人类不同的政治社会形态进行比较,以看出相对于其他政治权力组织形式,现代国家的特殊性。一种是对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观察与描述。
第一种思路的结果是对现代国家三个特点的总结(即国家起源的三个标志):
1)统治者及官员的专业化。
2)权力中心的集中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金字塔形的法律体系(在法制国家内:宪法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规范体系。
3)政治权力的制度化、非人格化、非家族化。这首先意味着抽象的公共权力与执政者的分离:执政者不是国家、不是公共权力本身,而只是它的一定时期内的执行者,或最多是代表。它还意味着公共权力的行使应严格限制在法定的范围之内,其运用应严格遵守现行法律,而非统治者的个人好恶,要去除一切不确定性。
通过第二种思路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是在市民;
特征: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
第一,它是按照地狱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利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15、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在现代社会中
通过第二种思路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是在市民社会中逐渐生长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人创造出来的。
特征: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产生与社会管理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分工出此案之后,生产活动和产品的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以及交换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并成为某些人的职业,使得这种权威组织不仅十分需要而且成为可能。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按照地狱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利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15、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答案参见教材P121-123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
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
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
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16、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试论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参见教材P119-120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种新生社会制度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同时要消灭旧制度的残余,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种原有制度的社会改革,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或环节进行某些局部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第一,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对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第三,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主义 文章 马克思主义文章 马克思主义文章 马克思主义论文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