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5篇

时间:2023-07-05 16:09:01  阅读:

篇一: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9窑03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殷刘林摘要院公共空间是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袁最早由社会学专家提出并主要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袁近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袁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遥文章从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到其社会学尧规划学二元概念的发展入手袁综合分析近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尧研究成果与研究局限性袁并提出基于具体工具与指标开发的研究大方向袁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遥关键词院乡村公共空间曰概念曰领域曰成果曰局限一尧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个特定名词出现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相关领域。在我国,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与探讨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并经常和城市景观、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等概念一同被提及。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出台,大量的研究者开始将公共空间研究延展到乡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大幅度导向规划学方向不同的是,乡村公共空间研究从社会学层面到规划学层面兼而有之,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学概念进行研究的文献甚至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这其中社会学派的公共空间研究者认为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实体空间,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集合。如王玲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基于乡村社会,不等同于西方经验的公共领域和城市公共空间。它是介于村民家户及个体等私人空间与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个概念。[1]徐勇、吴毅等人则认为村庄公共空间是在特定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内存在的,有着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社会有机体。[2]杨敏进一步认为公共空间是公共性的社会领域,包括公共舆论、话语及其空间场所、相应的制度设置等,其活动主体是公共舆论,话语的载体即公众及其群体。[3]王春光则认为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4]此外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如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是处于私人和国家的中间地带,是自发、松散、开放而又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是为对话提供的一种公共空间”;B.Hillier认为其“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更是人际交往的机制”。而在另一边规划学派的公共空间研究者们则认为公共空间应该具备平等、开放的属性,且能够承载各类公共活动的一个场域概念。如麻欣瑶、丁绍刚认为“公共空间”一般是指能够容纳人们的公共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物质空间。[5]郭鹏、徐岚则进一步将其扩展到乡村领域,指出农村公共活动空间可以看作供村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6]李小云、孙丽则更具体地指出乡村公共空间是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进行日常交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场所的总称,包括广场、市场、洗衣码头、寺庙等固定的公共场地,也包括由于红白喜事、村民集会等活动所形成的公ENVIRONMENT【城市公共艺术研究】驭ECOLOGY文化建设、规划建设重构农村公共空间以促进农村社会控制。关于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例如鲁可荣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以浙江三村为例》认为几十年来社会及历史的变迁对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空间的冲击很大,重构村落公共空间必须要有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及协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再有赵立波的《乡愁记忆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则认为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愁记忆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乡村公共空间不但是功能性应用空间,更是乡村的精神场所。关于公共空间与生态建设的研究,如傅英斌的《聚水而乐———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是从生态学和规划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场域及功能规划,结合朴实的工艺和当地的可回收材料,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了卓有意义的修复与改建。关于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的专项研究,例如王春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张洋阳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形塑》,指出由于人口减少、市场干预、行政干预、信仰及生活机制的改变等诸多原因,我国的乡村公共空间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变,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组织关系等也因此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必须要通过结构优化、秩序整合、主体复位使乡村公共空间重新回到正轨。关于社区构建视角下的公共空间研究则有王玲的《乡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区整合———以川北自然村落H村为例》、朱静辉的《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则探讨了在村庄中公共空间数量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弱化所导致的乡村社会关联度降低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在基层社区维度上实现自建、自治、自我整合的方式与对策。三尧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成果与局限性在上述研究中,近几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已经拓展出了相当多元的方向,从社会学管理领域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演变成因到规划学中的文化传承、可持续性研究不一而足,且其中的部分研究中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乡村公共空间新的可能性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如弱化行政干预、多元参与、社区自治等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研究领域上,社会学方面主要围绕乡村公共空间同社会秩序、社会活动、社会结构等的关系进行分析;规划学方面则主要从空间功能的重构(文化、生态)等角度进行探讨,缺少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数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但由于我国乡村类型多样、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基于单一案例所得出的经验不具有代表性,很难进行有差别性的大范围推广。最后在研究成果上,90现有研究更多地从整体框架层面论述,对于乡村公共空间构建的具体策略及方法没有过多涉及,工具和

篇二: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XIANGCUNKEJI乡村科技新农村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现状及其价值研究曾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开放式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代农村发展新模式,农村居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建设公共娱乐空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个体需要,在新农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新农村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的各种功能做简要分析,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娱乐空间;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5-30-2乐的个体需要。有人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当代社会中的工作者来说,合理地安排空闲时间来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健康的娱乐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娱乐空间的活动意义。每个人无论多忙,都会有许多的空闲时间,合理地开发公共娱乐场所、完善公共娱乐空间设施建设、丰富娱乐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对于科学地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并从中获得乐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共娱乐空间建设能够充实人们的生活并提升个人的精神面貌。2.2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公共娱乐空间作为公共性的场所,能够把各个行业的人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娱乐空间里进行娱乐活动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在这里,公共娱乐空间是一个隐形的社交平台,提供给各类人相互接触的机会。如今农村的发展建设已逐渐摆脱传统的格局模式,各家各户都拥有独立的居住空间,邻里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人喜欢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了解外界信息,缺乏现实的社会交往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的生活现实。公共娱乐空间的公共性建设可以打破这种局面,引导人们走出房门,体验现实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娱乐场所中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建立和谐的社会交流环境,从而促进新农村的良好发展。2.3促进社区的整合发展公共娱乐空间中的文化娱乐活动通常都是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是为了迎合某一种文化精神,有时是为了落实某一类发展战略,这些与时俱进的活动主旨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娱乐活动的开展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其中,人们因为共同的精神追求聚集在一起,可促进社区的整合发展[1]。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情感意识体现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于极具社会价值的公共娱乐空间建设来说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农村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也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提出了建设公共娱乐空间的要求。纵观当前的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无论是在功能使用还是在建设条件上,都还存在许多缺陷。所以,如何改变当前现状使其满足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极高的社会价值,是现代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今社会,极具创造性的公共娱乐空间建设,提升了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可借鉴优秀的公共娱乐空间建设加强新农村公共建设,以保证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生活质量。1公共娱乐空间概念娱乐空间是指可以满足人们业余休闲要求的场所,通常具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形式,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对于现在的日常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公共娱乐空间就是将公共场所和各种具体娱乐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空间建设模式。只有空间基础没有活动的内容,是不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要求的;有了丰富的活动形式,没有场所作活动空间,也无法达到休憩娱乐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娱乐空间即在一定的基础空间内满足人们生活意愿的娱乐活动场所,可以丰富当代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现在的新农村公共娱乐空间建设更加强调通用性和公共性,同时也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公共娱乐空间的本质特征仍主要是文化建设的公共性。22.1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的意义充实人们的休闲生活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作者简介:曾萌(1984—),男,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室内设计。30XIANGCUNKEJI2018年5月(下)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3新农村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现状要性,将公共娱乐空间作为社交平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文化精神,而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的改革创新发展。例如,有些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馆,不定期地召开文化交流会议,大家相互交流发展建设的经验,并将优秀的发展建设模式和经验资料统计收藏于乡村文化馆中,作为当地乡村建设发展的计划,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2]。4.2加强公共娱乐空间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更好地落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的指示,以农村为重点构建各类文化馆、文化站以及乡村文化活动室等,依托这些公共娱乐空间来丰富农村的基础文化生活方式,从而满足农民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例如,增加流动的乡村电影放映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方式在农村进行文化传播,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5结语公共娱乐空间作为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隐形社交平台,在促进公共文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受到农村传统发展格局的限制,公共娱乐活动的内涵不丰富,形式单一,很难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娱乐需求,甚至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农村居民认为现代的文化娱乐活动远不如以前集体化生活时期的文化形式丰富,表达形式也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传播方式日渐多样,如当地政府会建设相关的文化展馆,有时还会出现各种文化类的下乡活动表演,农民会自发举办各种文化主题的舞台演出,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状况,但缺乏公共空间建设间接阻碍了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发展,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现状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速度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贯彻不够彻底,也使得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步伐停滞不前。许多地方农村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文化设施而逐渐失去了本质特征,文化馆或者文化站建设不到位也导致公共文化建设落后。一些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对于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都不具有准确的认知,也不懂得乡村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的文化建设很明显处于落后状态。4公共娱乐空间建设的社会价值虽然当今新农村发展中的公共娱乐空间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公共娱乐空间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新型平台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和政府都应该加快农村公共娱乐空间的建设步伐,突出其功能性,充分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陈波,张洁娴.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现实与未来设计——基于全国17省46社区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3-31.[2]吴碧英.公共娱乐空间建设与农民的文化生活——兼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5):36-38.公共娱乐空间建设内容多样化,且每一种建设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内涵丰富、科学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最大程度地充实人们的生活,并使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现代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娱乐空间建设主要具有以下价值。4.1重视公共娱乐空间建设是促进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娱乐空间的本质特征是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XIANGCUNKEJI2018年5月(下)31

篇三: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乡村景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乡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的乡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建设优美、实用的公共空间,让人们更好的享受到乡村的美好生活。

  首先,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考虑乡村的特点。乡村与城市不同,乡村的空间相对较大,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建筑物和道路的密度相对较低,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

  其次,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居民的需求。乡村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偏向自然、健康、环保。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比如提供休闲、健身、社交、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场所。

  第三,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社区的功能。乡村社区一般包括生产、生活和社交三个方面,设计公共空间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功能,比如为居民提供交通、商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最后,乡村景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四: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自由活动、来往交际的重要依托,能够为公共事务处理、公共活动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能为地域文化的传递提供纽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其开展优化设计有助于丰富空间内涵、推进战略实施。文章聚焦于此,引入某地村落公共空间建设实况,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经验要点,提出了融入乡土材料、发挥地域优势、完善空间功能等系列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落;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在经济平稳有序增长、产业格局升级重构的背景之下,我国城乡建设迎来发展新契机,先进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城乡面貌换发新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也愈发深入人心。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也为城乡距离扩张埋下了伏笔,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此出现了破损民居、街巷无人修复的问题,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也久未更新,利用率不高且交互性极弱,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带来极大阻力,有必要进行优化和变革。

  1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实施,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为区域村落建设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给村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从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来看,很多村落仍旧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其阻力和不足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公共空间形态单一且利用率较低,休闲娱乐场所较为匮乏,已有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甚至出现了坍塌、破损等现象,部分村落开放的商业性公共空间中,也只有一项或两项功能,很难满足实际游览需求;其二是公共建筑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很多村落为完善商业性能,新建了众多功能性建筑,缓和了基建落后问题,但在风格处理上相对粗糙,与当地古村落面貌形成了较大冲突;其三

  是公共空间中缺乏地域文化的传承,未能在设计中挖掘和融入深层次文化要素,空间整体文化涵养较为淡薄,难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2.1融入乡土材料元素,彰显村落地域特色

  乡土元素是地域风情、地域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蜿蜒曲折的道路、内涵丰富的门窗图案、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构成了完整的乡村景观,赋予了村落公共空间更加耐人寻味的深意。公共空间设计时要给予充分关注,从分类角度出发梳理和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素材。案例村落中民居大多依山而建,采用最为原始的土木结构,当地赋存量极大的黄黏土为房屋搭建提供了材料来源,很多房屋屋顶采用拱形平顶设计,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当地气候干旱、年平均温度较高,住所中多配备几何木纹格门窗,部分门板上还绘制了对称图腾、花纹,室外多配备有棚架,可以为农产品的晾晒提供场所。公共空间设计时要灵活组合应用这些建筑、棚架、门窗元素,搭配具有乡土风情的生产、生活工具,充分彰显村落地域特色(见表1)。

  表1案例村落可用设计元素罗列

  元素类型

  图片示例

  建筑元素

  门窗元素

  棚架元素

  生产元素

  2.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打造多种形态空间

  在村落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可用的空间形态是十分多样的,从肌理空间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地形地势处于基础层级地位,田间、广场空地等均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第二层为道路、水系空间;第三层为村落内部街巷、建筑等。从平面空间角度看,则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类,点状空间可达性较好,功能类别非常多样,学堂、寺庙、市集乃至古树、古井等均可以作为特色点呈现,线性空间则多以道路、水系等为主,可以为不同点、面的连接创造条件。面域空间涉及范围最广,通常没有详细、明确的边界,可以满足村民会议、游客集散等多种需求。设计实践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村落当地实际情况,比如案例工程中区域水资源紧缺,村民大多沿水而居,住所建筑通常分布于水渠两侧,因此可以引入亲水植物、建设亲水平台,营造出集观赏、实用为一体的亲水空间。

  [1]

  图1亲水空间设计效果

  2.3丰富公共空间功能,满足多元主体需求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实施,村落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业发展也更加兴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公共空间功能的完善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村落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要积极突破局限思维,从村民、游客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空间功能配置。比如乡村入口广场设计时,要满足游客集散往来需求,可以设置停车场、接待中心等场所;村落内部建筑景观较为聚集,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则可以划分古村自然区,供游客往来参观,体会古村落的神秘感和历史韵味;村外农田分布紧凑、瓜果等农作物生长茂盛,则可以划分自然采摘区、种植体验区等,为游客提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契机;还有部分村落中遗留有大量的古寺庙、古井遗址等,可以划分文化体验区,内部陈设信息标识,为村落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色彩。

  2.4树立统筹协调思维,推动自然艺术融合

  村落公共空间设计时务必要树立统筹化和全局化思维,明确各种形态、功能空间之间以及各类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和脱离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不同节点的建造目的、风格应该是相互融合的,要积极梳理各目标关系,最大限度实现自然性、实用性、文化性三者之间的统一。以游客接待中心设计为例,外观立面上可以融入当地建筑风格特征,提升地域识别度,内部可以划分出制作工坊、景观长廊、纪念品售卖等空间,长廊中有机融入窗格、乡土元素,游客可以在此等候、游览,也可以购物休闲,体会当地风土人情。种植区设计时,则要兼顾村民生产劳作需求和游客观景需求,可以设置独特的农业观景台,在不干扰生产的基础上提升协调度(见图2)。

  [2]

  图2村落观景台立面图

  2.5传承村落历史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民族村落聚居地通常拥有着极为独特和悠久的文化沿革历史,建筑、门窗等公共空间设计时,经常会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以此传递劳动人民美好愿景、记录生活劳作场景,这些元素中凝练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为文化传承和宣扬提供助力。公共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有机融合,灵活运用简化、重构等方式渗透文化理念,比如案例村落中,门窗等处经常绘制有南瓜、蝙蝠等图样,包含着红红火火、富(蝠)贵吉祥的意蕴,民宿、接待中心等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将这些要素融合到墙壁、地毯乃至床品等的设计当中去,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兴建文化纪念馆、乡村博物馆等设施,为游客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村落特色文化的表现力度。

  结论: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特征,能够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助力,村落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其核心脉络,积极融入乡土材料元素,打造多种形态空间,同时从游客、村民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丰富空间功能、提升实用设计与自然、文化设计的协调性,为优良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宣扬提供助力,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浩东,郑欣.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空间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1(11):137-138.

  [2]刘旺,付予,陈罗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空间设计[J].湖南包装,2021,36(02):193.

篇五: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作者:董书妤

  李禹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

  【摘

  要】众所周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随着时代的改变显得格外的重要。乡村景观是一种给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结合的产物,具有地域特殊性,它转化的过程和它固有的景观特点是时间上的持续还有空间上的具体反馈。文章中在对乡村景观了解的基础上,查阅整理了多篇文献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景观的构成因素、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为乡村景观的保护、利用、和未来的展望提出见解。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国内外;发展现状;规划设计特点;总结分析

  乡村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为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下受到文化和产业因素影响慢慢形成的。那么自然景观是指人文景观中的人造建筑和农田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动物、地理条件以及以上形成的格局都是自然景观[1]。

  正如王云才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进行分析,他提出了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2]。

  1.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分析

  1.1.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景观到新型乡村景观的转型之中,伴随着美丽乡村的提出,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乡村景观设计。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美丽乡村最早试点地。政府主导,全部人民参与,在充分调研民意的基础上,探寻绿色发展模式,加大植物覆盖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用科学的方式打造“安吉模式”美丽乡村[3]。它的试点,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伴随着乡村景观发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一)由于乡村处于高消耗,低生产的一种模式。经济落后的同时,乡村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一些问题;农村的一些设施短缺,缺乏科学治理;乡村整体来说相对封闭,各方面都没有很完善,环境也因此相对落后;垃圾没有很好的讲解,水体和土壤会被污染,从而使得乡村环境破坏严重。(二)乡村景观在规划时会违背自然,乡村景观有一些过度浮夸,为了设计而设计,与自然环境严重不协调的设计。资源浪费,缺少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三)欠缺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导致千村一貌的现象。乌镇、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 现状 国内外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