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4篇

时间:2023-07-06 09:18:01  阅读:

篇一: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文化"+"旅游"。从产业角度来讲,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内的新型产业。文化旅游的提出不仅是中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旅游产业不断升级的结果。旅游产业产值的逐年扩大、产业内竞争形势的严峻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促使竞争主体竞相创新,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花样百出,正是"玩得早不如玩的花!"。

  自21世纪,"文化旅游"观念被提出,其得到重视并有重大发展的年份仍仅在近两年。国家层面,不断出台发展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旅游业十三五等,都在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以及措施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地方层面,众多旅游大省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致力于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如广西、甘肃等地区,直接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目标更加明确。

  可见,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旅游政策都将呈现出利好局面,这说明,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前景一片大好。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之一,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将带动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群众文化活动数量分别为3176个、219.48万场次,均较上年相比有所增长。整体而言,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扩大。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5%。入境旅游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均增长5%。

  一、何为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异地进行观光、体验、休闲、感悟的一种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一定的现代文化。文化旅游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体验性、互动性等特点。

  二、文化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

  1、旅游经济步入文旅融合新时代

  旅游经济将迈入文旅融合新时代和繁荣发展的新通道,国内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稳定增长,入境旅游平稳发展,产业运行保持良好水平,旅游投资维持高位,旅游就业稳步增加。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态势,对2019年旅游经济总体持乐观预期。

  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旅游发展,不断增强游客获得感。以文化拓展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以旅游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加强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支撑。

  2、游客需求趋向个性化

  从需求端来看,旅游群体因处各个年龄层而呈现出不同的消费需求,催生出各类不同细分市场。85后青年群体引领出境游、自助游消费需求;70后中年群体偏好高频短程消费体验,周边自助游需求旺盛;老年群体注重慢节奏、深体验,邮轮游、医疗游市场前景广阔。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旅游产业供给端存在供需错配,具体表现为:知名景区人满为患、供不应求,一般景区经营惨淡、资源闲置。与此同时,游客需求逐渐多元并注重个性体验,假期避开客流高峰景点趋势日益凸显。

  在出境游方面,旅游模式也从“购物游”和“观光游”向“主题游”和“深度游”转变,“海岛游”、“医疗游”等旅游项目增长迅速。升级内容、跨境融合为解决当前现状提供了有效路径,“旅游+”及“全域旅游”等模式应运而生。

  3、产业链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链由旅游资源供应、旅游产品整合分销、媒体及营销三个环节构成,目前正逐步实现整体转型升级。

  传统门票经济遭遇天花板,关注主题开发与周边资源整合。产业链上游由景区、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资源供应商构成,其中景区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多为“围景建区、设门收票”的商业模式,对门票收入依赖严重。

  为吸引游客注意力并加深记忆力,培育景区品牌,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要突破传统常规性复制模式,寻求旅游产品的迭代创新。此外,为释放游客消费潜力并丰富营收渠道,各景区或通过自身能力或与线上互联网平台合作,对周边“吃住行购娱”等全产业链要素进行整合,打造以景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篇二: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一、劣势分析

  (一)客家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存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在各乡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差,不利于龙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区域经济不发达、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健全。龙南位于赣州最南端,附近区域经济落后,极大制约了龙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龙南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有不足,很多偏远村落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龙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及景点感知度较低。龙南的客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地形象。使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分别对龙南及福建、广东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客家县利用“县名”、“县旅游”、“县客家旅游”、“县客家文化”四组关键字进行搜索,获得的数据信息能间接反映该客家旅游地的知名度。从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龙南与其他客家县相比,城市知名度相对较低。龙南要发展客家旅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分析

  (一)国家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使龙南旅游业开发获得难得的发展环境。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了国家将加大对赣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力针”。在整个赣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势必会带动整个赣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应对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为龙南深入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为龙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目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产业、资本、信息、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对中部欠发达省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经济技术协作也在持续深入,这些变化无疑为龙南的客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被激发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居民旅游产品消费能力增强,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出行的需求也在持续提升。在经历了“走马观花”“井喷式”的“黄金周”观光旅游之后,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式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在这种大环境下逐步火热起来,这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优化了龙南旅游开发的区位环境。闽赣粤三省于2011年12月在广东梅州举行了“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了三市五县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并且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路线形成、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闽赣粤三地实现旅游区域合作无疑会从整体上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能够极大扩大客家文化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龙南地处赣粤交界处,位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所以,龙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挖掘独特的客家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龙南特色的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三、威胁分析

  (一)外部其他旅游文化竞争的威胁。当前,世界旅游市场从“供给时代”进入“需求时代”阶段。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龙南要深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存有激烈的外部竞争,可以说是周边皆为“劲敌”,竞争日趋白热化。

  (二)其他地域同质旅游文化开发的威胁。客家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雷同性和替代性,广东省率先开发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对龙南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产生替代和削弱效应。其他客家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对欲来龙南旅游者具有“截流”影响。

  四、综合分析

  因此,龙南要深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化旅游开发理念和发展方式为前提,以品牌建设为龙头和突破口,依托客家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旅游空间布局和意象,挖掘和外显客家文化内涵,全面优化文化旅游环境和产业结构,把客家文化旅游业培育为引领龙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把龙南打造为著名客家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目的地,从而提升龙南在全国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篇三: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文旅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旅游+5G”拉动产业投资升级换代

  文旅行业迈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旅行业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进程中不断寻求发展机遇。11月1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因势而动

  顺势而行——2019中国文旅产业投资价值峰会”在京召开。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文化旅游地产委员会秘书长蔡云出席会议并现场发表了题为《文旅产业地产投资市场前景分析》的主题演讲。在她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地产是二者发展的重要载体。

  就文化旅游地产发展的市场基础,蔡云指出几点:宏观市场的发展催生了房地产市场多元化突围发展,头部泛地产企业中的百强,90%的企业都在投身于文化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健康产业等。

  房地产企业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原因就是蔡云指出的第二点——房地产行业具有强大的资金基础及经验积累,占据了产业的制高点,可以通过这些积累去做其他产业的投资。

  此外,房地产企业还有广泛的C端客户源,使新增长点有核心竞争力。

  从社会经济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00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77869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增长7.0%。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0%,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

  2017-2019年Q3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整理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蔡云说道,新产业的创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而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包容性增长和普惠性增长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就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而言,蔡云表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带动了市场联动性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数据显示,经初步测算,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出入境旅游总人数达2.9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而国内旅游收入为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

  而2019年国庆七天中国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2014-201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及对国内GDP的合贡献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整理

  2017-2019年国庆七天国内共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整理

  蔡云指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二是对城市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拉动能力,三是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增值有促进作用。

  旅居生活3.0时代

  目前,旅游产业与房地产正在共融发展中,对于我国文旅产业构建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蔡云认为,从市场需求端看,现在已经真正进入到了旅居生活的3.0时代,休闲度假需求应运而生。而伴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都市人的休闲度假需求,急需有品质、有情怀、有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来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发展也已经由资源导向型逐步发展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导向型。

  从市场供给来看,百强房地产企业大部分进入了文旅产业,文旅地产也从“噱头”走向提供品质和全产业链的系统产品。大盘规模性开发时代造就了房地产企业的城市运营,而文旅地产是开发企业成为城市运营商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旅游地产投资市场前景分析

  旅游地产的投资市场究竟有多大的前景?蔡云认为,从投资环境来看,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仍在增长,中国在2018年全球经济实体增速排名中位居前列。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1400万农业人口转移落户,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再一方面,旅游业增长迅速、复合型的发展,拉动产业投资的升级换代。此外,消费升级也在推动旅游地产的场景化、体验化、移动化、个性化,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为文旅地产发展前景带来利好。

  文旅地产发展前景分析

  对于文旅地产的发展前景,蔡云认为,文旅产业已经迎来发展春天,投资开发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关注消费者内心需求,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本去寻求项目的转型升级,专注于打造精品特色项目,忠于市场,更要忠于内心,才能打造出“金玉其外,内秀其中”的好项目。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发布的《中国文旅融合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蔡云:文旅产业已经迎来发展春天

  旅居生活进入3.0时代)

  -全文完-

篇四: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河南文化旅游业的SWOT分析

  XX:1672-3198(20XX)02-0089-02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河南历史悠久,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是却一直没有成为文化旅游大省。如何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是河南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SWOT分析方法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进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进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即对区域旅游进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t)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采纳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进展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进展的建议。

  1河南进展文化旅游的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全省有7个GJ级历史文化名城,51处GJ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达130万件,被史学家誉为“ZG历史自然博物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寻根文化、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等都给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通便利。河南位于“九州”之中,素有“中州”、“中原”之称。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线1分别在郑州、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市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三座飞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客源市场广阔。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旅游大省,人均享有旅游资源消费远低于兄弟省市。近几年河南经济进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00美元,RM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省内游日益火爆。由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加之文化旅游的日益流行,河南很可能成为周边省市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首选地方。

  2河南进展文化旅游的劣势(wekness)

  (1)经营观念落后、开发具有盲目性。现代文化旅游业应该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紧密相连,进展文化旅游必须围绕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游客的大众化、经营的规模化来确立。这就要求河南在进展文化旅游时,经营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长期观念。但是,目前河南着重强调政府主导模式,忽视让市场来引导文化旅游的进展模式。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知名品牌。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到目前,河南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文物古迹旅游路线。虽然这条路线荟萃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大部分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所谓的文化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长期以来1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远远不够,所以中原大地的旅游产品也一直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应有的市场占有率。

  (3)文化旅游治理体制不顺、配套设施不完善。河南许多文化旅游景点分属文物、宗教、林业、文化、水利、工商、环保等部门,不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同时不同部门治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这严峻制约着河南文化旅游的进展,造成在全省难以形成大文化旅游的格局。另一方面,河南许多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如娱乐、购物等)不完善,饭店、宾馆等级别低、接待能力有限,造成游客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影响了游客对河南的整体印象。

  (4)文化旅游业人才相对较匮乏。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归根结底就是取决于人才。目前,河南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一些宾馆和旅游景区,无论是高级治理人员还是一般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接受过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的比较少。

  3河南进展文化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y)

  (1)ZY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各方面的进展,是新世纪河南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进展的最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是东西部的联结点,全国旅游市场的逐步统一必定会促进旅游人流速度的加快与频率的加大,这其中必定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更多机遇。

  (2)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进展。近几年,河南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进展的良好势头。对文化旅游的进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的刺激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出游率,激活河南文化旅游市场。

  (3)河南对外开放和居民素养的不断提高。随着河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居民素养的大幅度提高,文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呈现出一派良好景象。另一方面,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到河南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潜力巨大。

  (4)政府对文化旅游重视程度加大。河南省政府把文化旅游提高为河南旅游的龙头地位,明确提出要以丰富的古文化为依托,突出古都、祖根、功夫、寺庙、名花等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培育黄河故里、少林寺、龙门、殷墟、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必将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良好的进展契机。

  (5)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ZG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将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6)20XX年奥运会将给河南带来更多入境旅游者。

  20XX年奥运会将在举行,奥运会将提升ZG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也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一次提升形象的绝好契机。ZG就20XX年奥运会进行旅游营销时,不仅包括主办城市,而且推出了包含河南等多条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河南可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推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4河南进展文化旅游的威胁(thret)

  (1)文化旅游地之间空间上存在互不替代的竞争关系。目前,国内文化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竞争日益激烈,河南进展文化旅游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比如,从地下文物的质和量上,河南与陕西难争高下,但在文物的利用上,河南与陕西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新形势、新情况等不可预知因素日益增多。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崛起、ZG进入后WTO时代、全球房地产泡沫化等都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必将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政府的治理风险,都必将会把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推向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前沿,促使河南文化旅游去面对这些问题。

  (3)河南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河南文化旅游进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老旅游地的破坏性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过早,缺乏旅游专门治理人才,规1划不科学、不完善;二是新的旅游地破坏性开发,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旅游开发经验不足,没有经过科学安排规划。

  (4)缺少长效融资渠道。当前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文化旅游环境的竞争进展到包括: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开发融资、文化旅游治理体制等综合素养的竞争,而河南缺少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虽然河南已开始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参加展销会和旅游投资洽谈会等,但是从整体上说,河南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5促进河南文化旅游进展的建议

  (1)要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河南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不足,虽然象开封、洛阳、安阳等可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还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为其他省份游客所熟知。要进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可采取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宾馆开展合作,设计出更多河南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从而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进展。

  (2)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治理体制。文化旅游治理体制的灵活运转,可以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的提升和创新制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打破河南文化资源的条块治理和利益独享,为河南文化旅游进展制造好的软环境。建议由省政府组织1相关部门(城建、文物、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联合组成河南旅游委员会,下设文化旅游进展专业委员会,统一协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进展。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加速向产业化转型,同时整合全省旅游和文化资源,以实现产业化经营。

  (3)广辟筹措资金渠道。河南各级政府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只有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GJ、地方、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良性进展格局,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积极探究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有效途径,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可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治理公司。

  (4)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河南文化旅游要突破进展瓶颈,必须加快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河南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进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建议在现有省内高校旅游院系增设文化旅游专业,办好省市文化旅游高等职业学校,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旅游业进展的人才队伍。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文化 旅游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