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及启示
作者:张娅萍
张晓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6期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国中,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中,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显然已经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较发达的日本文化产业,研究其背景和意义,并结合现今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战略与特色,同时进一步揭示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及启示——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振兴;启示;创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37-02一、日本文化产业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这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发展,但是和日本相比起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距离。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岛国来说,其文化产业却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这使得日本正不断地占据着文化产业的领导地位,其竞争力不容小觑。在地理位置上,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其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同样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现今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不断的积极努力地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的许许多多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都得到了相应有效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与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都影响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明显比GDP增长要快得多,纵观全球其俨然成为了不少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自从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各国家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
2.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以创意为主的一个新兴产业,日渐地与现代的高新技术紧紧相连。如今,数字、网络、智能化的产业模式更是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又一新的态势和方向,创意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一股极强的竞争优势。
浅析日本文化产业开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文化产业的开展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开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国软实力的快速提升,更能够优化本国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开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新世纪各国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日本文化产业开展迅猛,在日本文化产业体系中,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开展,使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虽是文化古国,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正面临着文化产业不够强的为难局面,文化产业开展水平与兴旺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开展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开展国家启示经验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效劳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日本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把文化产业开展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不断完善立法,推进战略规划,各自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竞争优势。日本的文化输出给本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持续开展,社会有众多国民参与到文化产业产业链中,在文化产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促进本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日本的文化输出,带着本国的文化标志和痕迹,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本国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形象,同时将国家文化价值观输出到其他各国,促进了更多国家对日本社会及国民价值观的认可和接纳。如日本文化产业以动画、动漫、游戏、出版等为主,特别是动画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到达六成以上。日本和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根底和背景不同,,日本文化产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以创新驱动,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一代代西方政客甚至是看着日本动画片长大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日本会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展要积极借鉴其开展经验,促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提升和开展。
参考2021年日本的文化产业经济数据,文化产业GDP总值为0.39万亿美元,占比为10%。日本还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定的电视节目市场份额,掌握了全球8%以上的电视节目主导权。截至2021年年底,日本电影产品占有全球票房的6%,并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经济数据那么相形见绌,尤其是文化对外输出的影响力,与岛国日本差距较大,日本文化产业开展的经验对我国相关产业开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借鉴。
一、重视政府指导和干预,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开展。
日本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体系,通过政府行为不仅仅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指导和干预,同时以建议、指示、命令等渠道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行政指导和干预,加大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日本政府认为,要建立政、企、民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激发开展潜力,集合优秀资源,效劳文化产业开展。首先,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行政指导以“规划〞为表现形式。日本政府对于包括文化在内的新兴产业开展
进行动态监管,针对国内实际开展状况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来逐步调整开展规划。政府利用信息、刺激性政策等方式对企业给予扶植,使企业能够按照政府的预期目标与自身开展规划来运行,但前提是企业仍拥有独立的自主权,并不受政府强制约束,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开展的资金扶持力度。新型的产业开展很难有充足的经济力量和资金作为保障,该国政府向来注重对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无论是作为政府投资还是国民投资,文化产业享有大量开展研究经费。充足的资金流,保障了行业的快速开展,激发了从业者的工作热情
二、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创业产业做大做强
从日本的文化产业规模,以及出口经济份额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日本一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规模。日本政府采用“产学研〞的联合运行体制,依靠统一的开展规划与政策指导,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从而为加速创新科研成果转换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研发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经济本钱与时间本钱。文化产业产业盈利状况较好,以一些大公司集团及民间团体为主体,从事文化创业的相关从业主体取得了良好的盈利,以市场为导向的措施,受到国内广泛推崇和认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相关文化创业主体的优胜劣汰,形成一大批文化集群企业,有利于推进本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除去以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之外,我国可以加强文化产业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保证地方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整体开展规划,促进各区域文化产业良性开展。要努力杜绝盲目跟风、盲目引进,减少资金浪费,不要搞千篇一律的低层次重复文化产业工程,只会劳民伤财,对经济开展带来负面效应。其次,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或者行业特色,打造品牌特色和工程,根据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实际开展情况明确开展重点,积极培育优势企业;第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吸引文化类创新人才,富集智慧,加大创新,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立法,激发创业积极性,努力促進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外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制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2】陆祖鹤文化产业开展方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李哲
来源:《对外经贸》2015年第02期
[摘要]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新世纪各国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其重要原因在于历届政府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大国策,从国家战略角度来加以扶植和培育。在日本文化产业体系中,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文化逆差”状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69-02[作者简介]李哲(1990-),男,汉族,黑龙江铁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一、前言
文化产业在日本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在第一、二产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有实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地区整体的社会发展程度。强大的物质基础使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娱乐观光业”越来越强调其文化内容属性,如电视产品、书籍、网络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超出了传统制造业。
从纵向看,日本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强调的是军国主义,以军事实力为立国之本;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以经济实力为发展之依;从20世纪末至今,日本逐步实现了从“经济立国”向“文化立国”的过渡转化,文化产业正式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日本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离不开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二战之后,日本百废待兴,亟须高速发展经济,倒逼日本将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加之日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发展观念,有着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的政治家们已无法满足于经济上的强大,欲打造“政治强国”与“文化强国”。故此,主政者们开始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积极提升日本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
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
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
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为推动“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合理化政策,旨在提高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主导产业。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主要内容:首先对煤炭、钢铁、电力、造船等基础工业部门进行产业合理化,促进这些产业的设备、技术和产品的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出口创汇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合理化政策的效果:一是金融优惠贷款促进了合理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租税特别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税赋负担。三是经济实现稳步增长。1946-1953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比战前增长了1.2倍,同一时期工矿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22%,共
增长了约5倍。四是产业结构逐步提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有了很大优化,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比重上升,纺织工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这一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逐步提升。
3、产业振兴扶植政策(1955-1959年)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在经历了二战后的生产恢复和产业合理化后,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决定采取措施振兴和扶植新兴的和成长型产业部门,保护和调整衰退产业,这一时期政府出台了产业振兴扶植的产业政策。
产业振兴扶植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扶植和振兴的政策对象从基础产业逐步转向了新兴和成长型产业,从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政策重点从基础“瓶颈”产业转向了“支柱”产业和“出口先导”产业。二是政策目标从一般性地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等再生产过程的合理化,转向了结构转换和全面的经济振兴。三是钢铁行业继续作为重点扶持行业,但产业合理化未获成功的煤炭工业,则由促进成长的保护对象转变为衰退调整的对象。
产业振兴扶植政策的效果:一是迅速将引进技术转化为国内生产力。鼓励对外国高技术的进口、限制进口及限制外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的保护扶植政策,同时强调注重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将引进的技术迅速转化为国内生产力,引导工业经济由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二是在产业振兴扶植政策引导下,金融优惠贷款和税收优
惠政策确保大量资金顺利投向新型产业和成长型产业,为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4、重化学工业产业政策(1960-1973年)
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实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跻身于发达经济大国行列,但是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仍较大,二战后欧美国家涌现出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兴产业部门,主要代表就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简称重化学工业,日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发展这些新兴产业,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确立了重化学工业的产业政策。
重化学工业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一是围绕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政府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并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形成以附加值高的重化学工业品出口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民财富。二是为应对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采用官民协调方式形成新产业体制,推进海运业、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合并和业界重组。三是对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和纸浆等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调控,推动形成专业生产体制。
重化工产业政策的效果:一是推动日本经济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显现。三是日本重化学工业化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四是国际收支好转。五是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六是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5、石油危机以后的产业政策(1973-1980年代)
进入70年代以后,1973年、1979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等事件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很大,促使日本经济结构、产业政策进行新的调整变化。一方面要调整由石油危机引起的短期性经济不平衡,另一方面,则是制定相应对策,发展摆脱石油能源制约的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石油危机以后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进口、能耗大、资本密集程度高的初级重化学工业,调整为发展能耗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级重化学工业。出台综合能源对策。确保石油供给稳定、节能政策、开发石油替代能源等综合能源政策。控制公害,实施污染物排出限制、排放源对策和总量控制。
石油危机以后产业政策的效果:随着石油危机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产业政策及时从耗能高的初级重化学工业调整为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日本充分利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济仍旧保持适度增长;贸易收支仍然保持顺差;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度特征
二战以来,日本的多轮产业政策对产业成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引导调整作用如此之大,不仅仅是由于产业政策本身的内容较好,而且与制定、推广和贯彻产业政策的组织方式和体制制度有很大关系,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日本产业政策变化周期
从日本产业政策变迁发展的历史看,除日本经济复兴的早期,产业政策调整变化的频率较快之外,经济恢复正常后,产业政策调整周期一般是约10年变化一次,产业政策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同步的,这样便于企业对产业政策的变化调整有充分的理解把握、消化和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政策变动过分频繁,让企业无所适从。
2、“官民协调方式”推进产业政策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界还没有国际竞争力,政府财力较为缺乏,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制定和推进,主要采用“官民协调的方式”。即日本政府与产业界、金融界融为一体共同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政府产业政策决议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而是采取与产业界、金融界相互协调、相互讨论、共同推进的方式。产业政策不是由政府单方面推行自身意向而决定,企业可以否决政府的一些决议。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这种“有意的冲突”,成为日本经济从“重厚长大”的装备工业成功转型为组装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能量来源,也是日本形成良好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基本要素。
3、建立“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度
日本在制定起草产业政策时,承担最重要职责的是“产业结构审议会”。“产业结构审议会”成立由通商产业大臣任命、由民间人士(包括官僚)组成的,作用在于制定实施产业政策时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中间起协调作用。成员以各产业界领导企业的董事、经济团体联合会等财界代表、政府官僚等为核心,还有少数学者和媒体记者。产业审议会对每个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有权利向通商产业大臣进
行询问。产业审议会最初设置于1949年,“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1961年与产业结构调查会合并组成了“产业结构审议会”。
产业结构审议会是调整产业界利害关系的重要机构,在审议会上,即使政府打算推进的产业政策,一旦涉及产业利害关系,也会受到强烈抵抗,只有说服审议会、得到审议会同意,政府才能顺利推进产业政策。审议会是信息共享、互相说服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为日本产业政策推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之一。产业结构审议会具有使民营企业获得以非正式形式参与政府政策形成的重要意义,起到了抑制政府对产业届过度介入的作用。通过审议会这样的官民协调机构制定政策的方法,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特征之一。
4、实行“产业技术研究团体”组织形式
日本在推进新技术产业政策时,采取了“产业技术研究团体”制度。基本形式是:以某一个特定产业主题为对象,各企业共同出资、共同提供研究人员,成立一种非营利性的研究团队开展共同研究。政府通过给予加入企业税收优惠和补助金的方式,倡导民营企业加入科技研发,鼓励政府和企业在高端技术领域共同进行研发。研究开发团体不分行业,因此拥有各种技术的企业间的共同研究成为可能,一旦研究课题得到解决,该研究会就解散。这一制度始于1961年,到1983年,日本共成立了64个这样的研究团队。
产业技术研究团体制度有积极作用。一是通过此项研究制度,各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其他企业组织的资源,促成了研究人员之间的交
流。同时由于参加研究团体,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补贴。二是研究团体的课题很多是基础研究,是不容易带来研发积极性的领域,但由于政府的资金补助,使原本很容易被忽视、很难得到投资的领域有机会进行研究。共同研究开发组织中最成功的案例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织。该组织由富士通、日立、三菱电器、日本电气和东芝五家半导体生产企业加入,这一组织获得了大量的技术专利数,在共同研发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成功填补了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为日后日本的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5、日本政府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发挥引导作用
日本制定实施产业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采取官民协调的方式,在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是由三方共同出资,政府承担的费用也较少,当时政府承担的研发费用大约为25%,剩下的由民间企业承担。政府的预算大都分配给国立和公立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分配到民间企业的政府研发资金只占总数的2%。而在美国政府预算的30%都分配到了民间机构,两者差距很大。
政府提供的研究开发费用大约一半流向国立和公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用于:与产业技术有密切关系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的工业化实验等需要大规模设备的研究;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有关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开发需要公共机构承担的部分;产业技术中的标准设定、试验方法、标准制定的研究。
三、日本产业政策带给中国的启示
1、推进产业界自立的政策导向
日本和中国产业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产业政策多是直接针对产业界内部实施资金补助和供需匹配的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政府直接作用和介入产业发展。而日本的产业政策多是围绕强化环境政策和设备投资限制、提出城市规划和产业蓝图等周边的间接诱导政策,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配角,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产业界自立发展的环节,而不是政府直接作为。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我国产业政策也应该转化思路,从环境和外围条件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竞争机制,推行产业界自立的政策,这样政府调控产业可以进退自如,不被束缚。
2、追求精益求精的生产管理模式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制造能够打败美国制造,关键在于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日本将多批量、多品种与低成本、高质量结合起来,通过全员、全过程的持续改善和管理提升,真正做到“多快好省”和“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生产方式体现了日本产业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尽善尽美的产业文化,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的制造业都在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是急功近利的,谈不上精益生产、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要提升制造业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倡导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
3、促进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
中国的技术创新一直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分配由政府主导,虽然政府能够全面进行中长期预测,但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缺乏与客户交流以及技术应用的一线经验,因此,难以指导科技研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是,日本当时的产业政策中,给予企业研究开发的优惠税收、金融信贷支持以及强化环境限制等措施,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有效激发和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潜力。
4、增强产业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日本产业政策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采用“官民协同”的方式,产业政策能够做到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政府只是牵线搭桥和协商共赢,最后国家目标得以实现,企业竞争得以提高,三方共赢。我国制定产业政策时,不仅缺乏官民协同,也缺乏中央和地方的协同。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协同管理的意识不强,公共政策决策的观念落后,政府将自己停留在“统治”和“领导”的层面,大包大揽,结果成效甚微。缺乏行动主体积极、公平参与的政策注定是盲目、散乱的,执行结果必然不尽如人意。这是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容易、执行难得根本原因。我国产业政策制定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组织结构方式,增强产业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以便提高成效。
日本文化发展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跻身世界资本主义强国行列,成为远东经济强国。日本的腾飞不仅得益于日益增强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实力,文化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探究和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规避其不足,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文化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依次是文化封闭阶段、现代文化萌芽和发展阶段、文化“一元”——多元化发展阶段、“文化立国”阶段。
在前后不同的阶段,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前期,日本没有形成专门的文化发展战略,分别采取了“闭关锁国”战略、“文明开化”、与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关系战略以及“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战略下的文化多元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了着重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制定了包括文化外交战略、文化产业战略、日本品牌战略与“酷日本”战略在内的“文化立国”战略。日本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逐步实现国家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结合。主要经验在于政府支持“文化立国”战略,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创建日本品牌,政府支持与国民认同相结合,重视文化外交和文化输出。
同时,日本文化发展战略存在着许多固有缺陷,错误历史观,国内政治、经济存在的问题无法支持文化的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我国在制定和调整文化发展战略时,要建立与文化战略相适应的全方位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打造中国品牌;提升国民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推动文化走出去。
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各国日益兴起,发展文化产业为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日本和韩国就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定“文化立国”方针政策、完善本国法律法规、开拓多渠道融资方式、培养产业人才等方面。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文化产业来说,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吸取日本和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日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析,并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日本;韩国;文化产业;政策
一、引言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许多国家已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38180亿日元,其中动漫产业规模可达2兆多日元,成为钢铁和汽车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同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值约650亿美元,文化产业占GDP接近7%,韩国文化产业成为可以和汽车产业相提并论的支柱产业,并发展为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日韩两国的文化产业能够迅猛发展,不仅在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更在于坚持改革和创新,对文化产业政策不断进行优化。认识和了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日韩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原因
(一)制定“文化立国”方针与政策
日本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不仅先后提出了具有持续性、连贯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还根据制定的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设置了不同的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机构加以配合。1995-1996年,日本政府确立了“新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并相继在个省厅中设立具有管理文化产业的部门。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知识财富大纲”以及“知识财富立国”,来补充文化产业发展策略。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内容产业全球化”战略明确了要将日本文化产业推向世界。随后又提出“技术战略计划2008”,强调了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韩国宣布“文化立国”战略之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战略和
“文化产业前景21”发展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规划了中长期计划。2003年韩国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未来增长动力十大产业”之一,2007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培养人才、强化文化创作能力、扩展“韩流”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韩国制定了海外市场战略,扩展世界文化市场。不仅如此,韩国还根据制定的文化产业战略适当地调整职能机构,在文化观光部内设置了文化产业局、游戏产
业开发院、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制定文化文化产业政策、实施和扶持具体文化产业工作。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日本在关于文化产业立法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定关于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如《内容产业促进法》,首次提出了“内容产业”,对各种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规定了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为具体的文化产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纲领性依据,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了行动依据;第二,注重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较早制定了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的法律,如修订《著作权管理法》、制定《知识产权基本法》等法律,着力保护本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文化企业的权益,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韩国制定并多次修订《文化内容产业振兴基本法》,它是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总体法律,被成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法律,对文化内容产业做了具体规定。韩国也非常重视版权方面的法律建设,制定了《著作权法》,并且对其进行了十多次修改。不仅如此韩国在具体的文化产业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如《地区报业发展支持特别法》、《广播电视法》、《演艺法》、《音影法》、《唱片·录像带·游戏制品法》、《出版及印刷振兴法》、《电影振兴法》、《促进信息通信网的使用及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等,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法律依据。
(三)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上没有政府包办,而是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发展。在财政政策上,通过文化登记制度、税收减免制度等鼓励个人和企业对文化产业提供赞助,对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或个人,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优惠。为扩宽融资渠道,日本建立起文化产品开发投资联盟、支持文化产业企业通过证券和债券融资。日本还设立了文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地文化活动。日本有许多文化行业协会,负责对文化产业融资、规范文化产业市场。
韩国政府不仅加大文化产业预算,还通过税收、信贷等方式为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优惠。为了让游戏、动画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园区,给这些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同时,韩国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来利用社会资金形成了以社会基金为主,政府和民间融资的“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帮助中小文化企业获得贷款。
(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日本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出资培养优秀的文化产业带头人。二是通过专业学校和高等教育,为文化产业培育人才,日本近几年在许多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了有关文化产业的专业,还开设了如形象造型、数码艺术、艺术表现等新兴学科。三是日本为奖励漫画、文学、科学出版等各领域作品,拨出资金设立奖项,积极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创作文化作品。
韩国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院校培养专门人才。韩国建立了许多有关文化产业的专业学校,并且增设网络教学和委托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开发中心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方式,缓解了实用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急需。二是加强人才资格培训,韩国高校和文化产业企业共同承办人才从业资格证考试和培训,为文化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参考。三是选派大批各领域有前途的人才出国学习,与文化产业强国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四是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对游戏、影响、音乐、动漫等文化产业实施奖励,鼓励了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创作和培养。三、日韩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进一步细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从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到提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规划方向已经较为清晰,但我国并没有针对所提出的战略规划机制具体方针政策,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和发展文化产业。因此,想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还需将我国文化战略进一步细化,对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步骤的制定更为明确。制定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此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地区产业布局制定各地区的具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配套政策中有更好的操作性。
(二)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大多停留在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例等层面,还未有规范、系统、全面的法律,不能满足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管理和执法过程中,法规缺失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针对日韩的经验,我国首先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文化产业法规。第二,加快填补新兴行业的政策法规真空。第三,加速文化产业行业立法。其中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版权保护,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要不断完善版权保护立法,并加强对盗版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建立协调有力的执法体系,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
(三)全方位支持融资方式创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有资金,投融资渠道狭窄,政府投资效益不高,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为此,首先政府应充分引导银行、融资机构、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社会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联动效应。其次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采取税收、贷款贴息、保险费用补贴等方式,带动银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最后可设立相关文化产业奖励基金,组建专项资金,学习国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四)加强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管理、营销、技术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二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失衡,不同领域人才数量和质量相差悬殊,总体人才素质较低;三是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职业认证机制。为此,第一,我国应在高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合理增加关于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和教育资源,同时配置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师资力量,加强重点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第二,引导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设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官、产、学”的协作模式。第三,设立文化产业劳动认证、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各领域的专业职称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体系。
参考文献:
[1]沈强.文化产业的国外发展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7,(03).
[2]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0).
[3]骆莉.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6,(02).
[4]孙西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理论学刊,2009,(08).
2015年第2期·总第248期【产业经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李
哲(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
要]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新世纪各国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其重要原因在于历届政府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大国策,从国家战略角度来加以扶植和培育。在日本文化产业体系中,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文化逆差”状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国家战略[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69-02
一、前言文化产业在日本又被称为“娱乐观光业”。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在第一、二产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有实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地区整体的社会发展程度。强大的物质基础使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娱乐观光业”越来越强调其文化内容属性,如电视产品、书籍、网络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超出了传统制造业。从纵向看,日本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强调的是军国主义,以军事实力为立国之本;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以经济实力为发展之依;从20世纪末至今,日本逐步实现了从“经济立国”向“文化立国”的过渡转化,文化产业正式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本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离不开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二战之后,日本百废待兴,亟须高速发展经济,倒逼日本将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加之日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发展观念,有着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的政治家们已无法满足于经济上的强大,欲打造“政治强国”与“文化强国”。故此,主政者们开始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积极提升日本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20世纪末,日本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在此发展理念下,日本高度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产业并加强文化输出,向国外大力推介本国文化产品,如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外赠送本国文化书籍,加强文化交流机构设施建设等。日本不仅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了其经济增长,也使其成为全球一大文化辐射源。二、日本文化产业管理模式(一)法制层面在文化产业管理上,日本注重法制化管理,政府协调各部门机构不断致力于制定相关法规来管理文化产业的运行与发展。作为民间团体的经团联等协会组织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负责协调并享有对政策法规的建议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这一会议报告,于1995年在文化政策推进会议上被正式提出,标志着日本已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转向。2002年日本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主要针对特许权、著作权等方式在法律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003年,日本内阁设立知识产权战略部,以《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为指导,致力于文化保护与输出工作;2004年,日本国会通过《内容产业促进法》,把加强业界结构与调整内容产业流通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实施;2005年,日本在强化现有知识产权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国际知
[作者简介]李哲(1990-),男,汉族,黑龙江铁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6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15年第2期·总第248期识产权问题上,以增强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行政指导层面日本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体系,通过政府行为,而不是直接依靠法律手段,以建议、指示、命令等方式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行政干预,以有效监管文化产业部门的整体运行。政府行政指导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文化新兴产业。日本政府认为,要维护好政、企、民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重在坚持同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而不是主要依靠法律的刚性运行来予以约束。首先,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行政指导以“规划”为表现形式。日本政府对于包括文化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动态监管,针对国内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来逐步调整发展规划。政府利用信息、刺激性政策等方式对企业给予扶植,使企业能够按照政府的预期目标与自身发展规划来运行,但前提是企业仍拥有独立的自主权,并不受政府强制约束,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行政指导以促进创业投资为有力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新兴产业来说,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日本政府向来注重对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无论是作为政府投资还是国民投资,文化产业享有大量发展研究经费。日本政府采用“产学研”的联合运行体制,依靠统一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指导,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从而为加速创新科研成果转换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研发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第三,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环境。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如果创意被随意仿冒,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政府行为与司法介入对盗版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日本在“文化立国”的战略指导下,依靠立法保障、政府干预等方式使日本的文化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借鉴日本等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三、对我国的启示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十五”计划发展纲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凸显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尚不完善,亟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转型,使文化产业尽快发展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从结构政策上看,首先由于文化产业所涉领域广、范围宽、主体多,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与保护力度,理清知识产权范围,最大程度对文化创意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加大对侵权等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破坏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其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文化产业的资金吸引力,鼓励资本积累,政府应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政府直接拨款、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完善贷款担保与信贷优惠制度、实行税收优惠等方式,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从总体布局政策上看,首先要完善产业整体规划,加强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保证地方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各区域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杜绝盲目跟风、盲目引进,减少资金浪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其次,在协调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发展重点,积极培育优势企业,既要消除文化产业交流壁垒,又要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第三,可优先选择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试验区,以先发展带动后发展,将其培育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从而带动后发地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王平中外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制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4]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庄林二三雄日本文化产业[M]有斐,1981[6]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PHP研究所,1987[7]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责任编辑:董博雯)70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相关热词搜索: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 启示 日本文化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