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
作者:陈雪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2期
【摘要】摇篮曲,又叫催眠曲、摇篮歌,是母亲在婴孩睡觉前哼唱的歌曲,是为了让婴孩能够安静入睡的一种歌曲类型。内容上带有母亲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其音乐形象一般具有安静、祥和的感觉,曲调安静、舒缓、平和,而伴奏的部分则如同模仿摇篮的摆动一般,具有一定的律动性,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具有自己地域风格的摇篮曲。
【关键词】摇篮曲;舒伯特;勃拉姆斯
【中图分类号】J613.3;;;;;;;;;;;;;【文献标识码】A
一、舒伯特与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他的艺术歌曲更是得到世人认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和声调性非常丰富,在钢琴伴奏配合下,让词和伴奏旋律相辅相成。
艺术歌曲的风格是具有诗一样的语言,配合悠美的旋律。这正是舒伯特典型的艺术特征。流动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如同一个美好的艺术品。歌词如诗一般优美,是语言之美所在。旋律线条流畅,主旋律突出,是旋律之美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艺术歌曲的伴奏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在和声安排上更是有独特的形象,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完美融合,共同表达一首诗词,这恰恰是舒伯特艺术歌曲所具有的神韵。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艺术美,也是高雅艺术中常人也能接受的音乐。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其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在十九世纪的德奥艺术歌曲领域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开始《爱的忠诚》到最后《四首严肃的歌》,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艺术歌曲,贯穿了他整个音乐创作生涯。
二、舒伯特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摇篮曲》的由来
创作这首作品的舒伯特,当时正处于劣势困难时期,他走在街上,饥肠辘辘,想遇见熟人借点钱,可是一个熟人都没有遇到,无奈之下到一个饭馆,无意之间在桌上看见一首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舒伯特饥寒交迫,想起妈妈慈祥的脸庞,此时在他心里已经谱好旋律,为这首诗谱上了曲,饭店老板对舒伯特的才华钦佩不已,拿来了饭菜给他充饥,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摇篮曲》。结构上段落清晰,结构规整。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土家族就是其种一个,这个民族的风俗古老,且伴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历史传承至今,俨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风采,相比较汉族而言,这个传奇的民族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生儿育女
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
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土家农耕
在湖南张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
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水旱石碾
粮油加工设施。把山泉聚起来,在岩壁坡脚开一沟渠,或架一木枧,泉水沿渠枧冲刺而来;迎水口安装一圆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个个水囊,靠水的冲力启动水鼓;水鼓中轴又带动一木齿轮,齿轮的立轴再带动上面的“犁辕弓”,长弓成抛物线拴住石轮在石糟飞转,“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样不一,区别在水鼓,立式为“鼓”,座式称“伞”,由水位条件选定。少水山寨则用旱碾,前后两个扁轮子,用畜力拉,咿咿呀呀地唱,从早到晚,为山寨增添一曲绵长的田园歌。碾成的米面比机械加工的味美。现不通电的山寨仍沿袭石碾加工习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
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
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薅草锣鼓
[1]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亲朋邻居几十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为了调节疲劳,加快进度,便请两位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叫“薅草锣鼓”。
湘西张家界的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歌师就对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如《打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人》、《单身歌》等,也可即兴而作,可唱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还可唱民间趣闻。有时,见民工累了,就唱几个“牛皮歌”调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
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
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县志》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桑植县志》亦载:“夏日薅草,群集垄上,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应之,名日打锣鼓。此农家音乐,用以节省劳力者也。”
土家族哭嫁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须担当起“接力棒”的角色。即它们在历史传承上,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创编民歌作为一个“新事物”它又是区别于传统民歌的,单从创编民歌的演唱方面来讲,现代创编民歌的演唱技法也不同于传统民歌的演唱技法,这是二者之异。
总之,两者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既不能固步自封又不可曲解历史传承,二者必须在发展中求同存异。
近些年,致力于土家族歌曲创作、改编的领军人物主要是王原平1老师以及方石2老师,他们通过采风等形式,收集了很多传统民歌,然后结合鄂西土家族地区歌唱的特点,根据自己对于其特点的理解,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许多创编民歌广为传唱在音乐学院以及全国各种大大小小的电视比赛等节目。
他们写的歌曲之所以传唱度高,除了在自身艺术造诣上颇高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歌曲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峡江情歌》描述的是从早上太阳出来到月亮升起土家人一天的生活,这个一天可以说是包含了土家人很多的风俗习惯。吊脚楼、摆手舞、苞谷酒、撒叶儿活等等。将这些元素浓缩再揉合在歌曲中,也是近年来词曲作家对于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风格形成的重要体现。
为了更好地对鄂西地区创编民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笔者以近年来对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创作颇丰的王原平老师和方石老师的创编民歌为例,对其进行了初步统计:
表1作曲家王原平、方石近年创作的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情况表
曲作家
代表作品
《直尕思得》
《吱嘎多,里噶多》
《石磨的传说》
方石
《清江恋歌》
《土家女儿会》
《新龙船调》
《清江清,长阳长》
《大峡谷》
1词作家
贺沛轩
备注
毕兹卡组合,获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借鉴了传统民歌的曲调(为了更直观地对旋律进行对比,笔者将以下四条旋律译谱为首调唱名法)。
例1:
以上4小节旋律即是运用了传统民歌《六口茶》里的旋律,加以节奏音型的改变而来:
例2:
以上两小节旋律借用了传统民歌《黄四姐》音调: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恋人”的爱称。
歌词中生动地描绘了《找莫米》的场景,“甜蜜蜜呀,笑眯眯,幺妹那个转圈找莫米”表明该项活动是在一个其乐融融的环境下进行的,“不知你个莫米在那里(愿不愿意)呀”。表明幺妹对要找到莫米的心情是很急切盼望的,中间部分“一个绣球抛给你,抛呀抛给你,我拿烟灰呀,来呀么来摸你,那是一份见面礼,见呀么见面礼”描述的是找到莫米后的习俗,幺妹在抛绣球时,是已经锁定了心仪的情郎而有针对性去抛绣球、摸烟灰。“只盼花轿到家里耶,我要和你挨到起,挨呀挨到起。”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并逐渐由密集排列向开放排列转变,力度渐强,旋律上由顺分型节奏转变为逆分型节奏,但歌曲气氛由安静转为热闹。整个引子仿佛就是一首晨曲,生动地刻画了:日出—阳光照耀吊脚楼—万物复苏的全过程。引子部分分为三阶段,长度分别为3、8、8小节。与歌词相结合就会发现1)—2)从无词(但是左右手在不同8°模仿构成了对话式效果)到有词(词+衬词-罗依哟),2)—3)从词+衬词后转变为词+词(方言+汉语解释)形成了从只见其影到只见其形再到知其意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辩证的认识规律,耐人寻味。
例11:
A段为4小节等长二句式,旋律几乎相同,伴奏与引子3)一样,人声叠加声部以同度重叠为主,词上以陈述性为主,似土家人迎客的情景。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例12:
B段结构与A段相似,但伴奏织体旋律改变很大,歌词由陈述性转变为视觉性,由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大,需要过渡(以b4的起音e2)②前后的调性过渡(Re8结尾处出现升F,它是E羽五声调式的偏音,即模糊了前调式调性,同时为新调引入做准备)故Re8标记为连接句。回到歌曲中来进行解释就会发现Re8与c4的词,头同尾却不同(长度为15字对12字)若只将歌词填入曲中只需要6小节,但作者将“喊一声”提取出来重复一遍,并把其时值扩大一倍,不仅弥补了长度上的不稳定的现象,更将喊一声完美地“喊”了出来,使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则是对此连接句中的土家元素进行了念白处理(黄四姐、丝帕子),这对歌曲前半段造成的a,a,b,b,的单一结构效果起到一定的点缀,不仅“软化”了歌曲的歌唱性,同时又为作曲增加了几分活泼,连接部分的伴奏织体与念白化处理都与引子有着联系,这里不再深究。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例16:
以上所举例的伴唱或念白在演唱时,在以真声为主的基础上必须加上假声,形成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我们可以用演唱跳音的状态去演唱,以发出饱满的音色,这样才能表现出它是铿锵有力的。演唱时应以“打呵欠”的位置为着力点演唱,气息准备要充足。否则将这些地方的位置唱的太靠后或者太靠前就失去了应有的风格性。
二是(例17-18)用了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由于鄂西地区说话的语调本来就很高,所以在这两首曲目中都用到了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去演唱。假声多的混声,主要为头腔共鸣多,声带为局部的振动,由于音调起的高,也近似于在用土家方言“喊”字,这样处理目的在于可以使得歌曲更富于地方特色:
例17:
例18:
两首歌曲在中音区的段落(A、B段)主要用真假声成分较为均匀的混声去演唱。(个别的装饰音处理除外),在高音区的段落(C段)里又转为假声多的混声演唱。另外《直尕思得》里面以纯节奏配合旋律走向的地方都要用真声多并且以说着唱的方法去演绎。如:
例19:
例20: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二、呼吸
通过对两首作品多次演唱,笔者将这两首歌曲演唱中的呼吸归纳为以下两种:
1.快吸慢呼
《找莫米》与《直尕思得》两首歌曲的A段相比较B、C段较快,在演唱这一部分时,我们要将气息调整好,采用快吸慢呼的方法,这样既能迅速将气息填充到腰转周围,又可以保持住气息慢慢呼出,节省用气。快吸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吃惊”或者“倒吸一口气”的方法获得。
例:21:
上述《直尕思得》谱例基本属于一字一音,为了达到将每个字表述清楚的目的就必须在吸气时做到快吸慢呼。
2.慢吸慢呼
以缓慢的“闻花式”呼吸法,将气息吸于肺的底部,腰转周围有扩胀感,气息要蓄在腰周围,慢慢地跟着声音吐出来,这个吸气方法适用于两首曲子的B、C段。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例22:
C段的演唱属于悠长而缓慢的节奏,要将每个音唱的饱满就必须注重吸气的慢而深,在吐字时气随着字音慢慢呼出。
三、装饰音
词曲作家在进行词曲编配时,充分考虑到歌曲语言特色这一要素,只有抓住一些小的装饰音的演唱,才能将词曲作家所要表现的鄂西土家族风味表现的更活灵活现,通过多次演唱鄂西风格的创编民歌,笔者发现,鄂西创编民歌常用的装饰音主要是上下滑音、颤音、倚音、顿音、波音等。《找莫米》《直尕思得》中用到的装饰音唱法主要有:
1.
倚音
两首歌演唱中,运用到的倚音主要有:
例23: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例24:
演唱此类装饰音的时候,是在本音的基础上,向上或者向下稍微偏离,即所谓“闪一下”,这种唱法在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例如《山里的女人喊太阳》中的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等等,还有些字需要用鄂西土家族地区说话的声调演唱。如《找莫米》中“啥”“滋滋”“弯弯”“妹娃儿”“黄四姐”“丝帕子缠住了”都需要语言口语化。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广、圆润的特点,又有甜美、脆亮、悠扬婉转的自身特色。这样也丰富了歌唱整体的表现力。
《找莫米》与《直尕思得》两首创编歌曲,充分结合了鄂西地区土家族语言特点,在发声上都有念白的处理,且念白处均用鄂西土家族方言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处理既美化了歌曲,又能原汁原味的展现土家风韵。
传统民歌的“声”,从“物动心感”到“情动声发”强调的都是音随意转,在主客体上是它从塑造情感的艺术形象着手,演唱时要求从人的感觉到以景托情都要融入到音乐形象中去,并且对于形象要求完整、准确。音随意转,意领腔行。
创编民歌的“声”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等因素,在行腔上借鉴美声,具有宽广的音域、声音也较为圆润、咬字吐字十分清晰、演唱风格自然淳朴等特点。在声音观念上追求松、脆、甜、圆;在发声方法上追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相互配合;音响效果上追求音域宽广优美,具有穿透力;在唱法上讲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由于传统民歌题材取自于民间,表现人们的劳动生活,故演唱者是集体劳动者或其中一员,用自己熟知的语言表达感情,易于传唱,曲谱常常也很短小,几句歌词浓缩了生活的意境。演出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对于演唱技巧要求也不高,旋律起伏不大,音域不宽广。在调式上多用民族五声调式,少有渐强渐弱等标记。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等各方面的提高,用简短的歌词在生活中表达情感的传统民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这就需要创新,于是就有新的创编民歌的产生,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在继承传统民歌的同时与时俱进,创作或演绎出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创编民歌相对于传统民歌其篇幅规模大,结构复杂,调性丰富,有转调,音域宽广,对于演唱技巧要求也很高,表情术语等一系列元素都用来标注感情思想等等。这样,情感表达会更加丰满。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间的连贯顺畅的铺垫,这就需要我们将其处理的干净利落,我们可以通过快速的琶音断奏练习获得。
只有将咬字吐字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字之正”进而达到“依字行腔”的目的,但是我们也要将“字之正”与
“声之美”、“情至真”结合起来,以服从歌曲的整体艺术表现特征。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找莫米》《直尕思得》两首歌曲的音乐及演唱技巧分析,结合笔者的艺术实践,对于鄂西土家族传统民歌与创编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上的联系与区别做了简要阐述。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的艺术个性在于它作为少数民族歌曲,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特征,笔者通过对鄂西地区的创编民歌分析,发现近年来以土家族的某个或者一些元素结合的题材歌曲颇多,而地域风俗与语言特点等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格特点。同时在这些创编民歌中也继承了传统民歌的精髓,这使得我们可以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即听到“妹娃要过河”“清江河”等等元素,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属于或者来源于我们土家族。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要准确地演唱鄂西地区土家族民歌,就应充分结合其地域特点,对于作品创作获得充分认知后,在进行自我的二度创作,如笔者所研究的这两首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它运用了很多的念白,这些念白实质就是将土家方言运用到歌曲中,使其听起来很亲切,更富有土家族特点。在体会到这些后,我们在演唱的二度创作中再应认真去揣摩如何运用“声”“情”“字”去演绎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的风味。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大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使笔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民族创编民歌的丰富多姿。笔者通过《找莫米》、《直尕思得》两首土家族创编民歌音乐及演唱分析,深深感受到了土家民歌所拥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笔者做了大量的收集和案头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经验有限,对课题的研究还很不全面,肯定会有很多疏漏甚至错误,由衷希望老师们和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在学习、工作中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本篇文章笔者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及其演唱如何借鉴、吸收传统民歌演唱艺术提供一定参考。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洪宏:鄂西土家族创编民歌《找莫米》、《直尕思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土家族民歌声乐情态的结构“画像”
土家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乐情态结构是土家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家族民歌声乐情态的“画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民歌的传承方式
土家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辅以大量的演唱、舞蹈等实际操作。这种传承方式使得土家族民歌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以广泛传播,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
2.民歌的歌曲结构
土家族民歌的歌曲结构通常分为三段,即前奏、主歌和尾声。前奏部分一般是乐器演奏,主要是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力。主歌部分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表现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尾声部分一般是回归前奏,起到收尾的作用。
3.歌曲的旋律特点
土家族民歌的旋律特点鲜明,通常使用较为宏大、隆重的旋律线条,但也有一些抒情的、柔和的旋律。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土家族民歌经常被用作社交活动和庆祝仪式的音乐,因此常常需要具有高昂、节奏明快的旋律。
4.歌曲的节奏和节拍
土家族民歌的节奏和节拍通常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使用4/4或3/4的拍子。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也是为了达到宾客喜庆的效果,这种特点在节日、婚礼、祭祀等场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歌曲的演唱方式
土家族民歌的演唱方式通常采用的是独唱或合唱。独唱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演唱方式,主要是由一位歌手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合唱方式则是在常常有固定的分工和调和,不仅表现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还体现了土家族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总的来说,土家族民歌声乐情态结构的“画像”呈现出了一种较为隆重和喜庆的音乐氛围。同时它也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璀璨的艺术形态。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作者:盛文峰
来源:《艺术评论》2015年第9期
盛文峰
土家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民用他们质朴淳厚、勤劳勇敢的个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民歌便是这多彩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研究土家族民歌,对于理解土家族的民族性格、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演唱形式歌、舞、乐相结合土家族民歌演唱形式程式性强,一般都是歌、舞、乐相结合。日常生活中,土家族民歌与舞、乐密不可分。土家族音乐常见形式是歌乐一体、歌舞一体、歌舞乐一体,有时还有歌舞乐剧四位一体的形式,例如土家族古歌中的梯玛歌、摆手等都是歌舞乐一体,茅古斯为歌乐舞剧一体。在土家语山歌中,“一领众舞、一领众和”的形式非常普遍,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儿歌,也与土家族特有的乐器咚咚喹有很深的渊源。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儿歌和咚咚喹演奏歌乐一体的现象。土家族劳动歌大部分都是“一领众和”,且与打击乐相辅相成。土家族的丧歌体现出了“一家有难众人帮”的民族精神,不但参与者众多,而且歌、乐、舞高度融合。在土家族民歌演唱过程中,“多乐种混融交错”的演唱形式比民歌单独演唱的比例更大,多个乐种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表演完美结合,各自彰显自身魅力,形成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风格。其他少数民族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演唱形式,但歌舞乐结合如此频繁、紧密,共融构成全曲的却极为少见。
(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土家族民歌从古流传至今,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密不可分。土家族民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多,能体现其特色的主要有叠音、衬词、方言词等。叠音又称为叠字或重字,指重复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使用叠音能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增添音乐的美感,如“外面麻麻内不麻,蜜蜜甜甜人人夸”,表达很生动,将一位麻脸的姑娘赞美得很可爱,让人体会到了土家族人内心的美。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来加强语气或表示感叹,起补充音律的作用。如“五月龙船(咚当,咚当),是端阳(呐,唰溜唰溜再唰溜,溜溜儿啊)”,“咚当”是在模仿船的锣鼓声,“唰溜”和“溜溜儿”是在模仿龙船前进的情形,通过这几个衬词,将龙舟比赛的场景描绘得绘声绘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方言词是土家族自己的生活语言,它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如院坝(院子)、脑壳(头)、搭扑爬(摔了一跤)、一扒拉(很多)、紧到挨(拖延),等等。通过使用方言词,土家族民歌显得更加生活化和口语化,也更容易传唱。土家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很多,如比喻、起兴、反复、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使得土家族民歌更加丰富多彩。
(三)句式多样,言语丰富
土家族民歌句式种类多样,有半句、一句、二句到多句、穿句等多种,其中以四句、五句山歌居多。四句山歌曲目最多,分布最广,湘鄂黔渝四地区土家族聚居地随处都能见到四句子山歌。五句子山歌主要分布在湘鄂和鄂西南交界处。在五句歌词中,前四句一般是描述事物,第五句点题,这种句式在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很少见。穿句又称作穿歌、穿号子、穿号儿,也是土家族民歌特有的句式,在土家族劳动歌、丧葬歌、山歌等体裁中运用非常广泛。穿句歌曲由“梗子”和“叶子”两部分组成,种类多样,但不论哪种穿句,它的音调都能随情绪、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土家族民歌大多是五言或七言,五言比较
简单,一般是2+3的形式,七言可分成“顺七字”和“倒七字”两种,“顺七字”的组合方式是2+2+3,“倒七字”的组合方式是3+2+2。不同的言语组合方式对土家族民歌的旋律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旋律的松紧程度和衬词的运用上,歌词与旋律相互渗透,有利于实现词曲步调一致。
二、土家族民歌的社会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主要靠口语传承。在语言上留下了丰富的烙印,其中很多都是以歌唱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土家族民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史诗意义的民歌如《梯玛神歌》《摆手歌》《社巴日辞》《哭嫁歌》《毛谷斯》等,都是土家族文化精品。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家族民歌传承了历史人物、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诸多民族知识。以《梯玛神歌》为例,它以歌舞贯穿始终,世代口头相传,表现了非常广泛的土家族历史和生产生活内容。这首史诗般的民歌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吟有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既包括深沉的古歌,也包括欢快的盘歌,既有哀婉的祈祷,也有风趣的玩笑话,显现出了土家族极高的民族智慧。
(二)教育功能
旧时代土家族人受地理环境和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与外界接触很少,能受学堂教育的土家人微乎其微,大部分土家族人接受的是口头文化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民歌起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民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凡有歌场,不论是劳作、嫁娶,还是哭丧,土家族人必会在歌唱中赞扬祖先业绩,弘扬勤劳、朴实、善良的生活美德。
(三)娱乐功能
土家族民歌简明朴实,生活灵动,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密切结合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土家族是巴人的后代,在巴人时期,人们已经对精神生活有了较高的追求。土家族的很多民俗活动都有民歌穿插期间,人们载歌载舞,像《薅草锣鼓》《灯歌》《摆手舞》《女儿会》等,都有很强的娱乐性,给劳动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演唱民歌大都是群体性活动,具有贴近普通群众的特点,人们参与或观看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有歌声陪伴,通过对一些民歌的鉴赏,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以薅草锣鼓为例,它是土家族人在田间劳作时所采用的一种歌唱形式。土家族人在田间集体耕田、薅草时,演唱薅草锣鼓是人们的娱乐手段。薅草锣鼓唱词通俗,可以演唱固定戏,也可以即兴演唱,流传很广,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四)生活实用功能
土家族民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不少民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些风俗仪式歌,和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紧紧相连,规范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土家族注重节日活动,几乎每月都有特定的节日,其中就伴随着既定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往往需要民歌的表演。从古至今,土家族传承下来了几十种习俗,民歌在生活习俗中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摇儿歌和某些嫁歌、丧歌等,它们在土家族人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土家族人创作了很多实用性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劳动号子。劳动号子形式很多,仅石工号子就分为撬石号子、拖石号子与抬石号子,而抬石号子又有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劳动号子旋律一般比较短,歌词有多段,领唱起指挥劳动的作用。石工们在劳动时体力消耗大,演唱劳动号子能起到提神去乏、统一节奏的作用,对于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非常明显。
三、结语
土家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生活素材,是美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对土家族民歌作进一步研究,不仅对土家族的民族源流和文化传承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世高.土家族民歌歌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50-52.
2.胡远慧.湘西土家族民歌分类管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06:90-93,100.
3.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1,02:79-83.
4.赵心宪.土家族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2006,01:149-153.
盛文峰:辽东学院副教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恩施土家族民歌
作者:陈代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恩施土家族位于湖北西南部,这里民风淳朴,风俗浓厚。恩施土家族人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土家族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内容展现了世代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土家族民歌的悠远记忆和未来发展,值得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学者来挖掘与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土家族民歌;演唱特色
一、前言
湖北西部的清江水系,发祥并繁衍着一个古老悠远的民族——土家族,他们是山与水的子民,自称毕兹卡。位于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居住着大部分不家族,这里民风淳朴,风俗浓厚。恩施土家人素有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土家族民歌似诗性一样符号一直传唱至今。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土家族古为巴人,巴人善歌舞。春秋战国,伐纣。周武王与商纣王两军对垒。战场上杀气弥漫,时光似乎凝结,听得见战马的鼻息和将士的呼吸。忽然一声鼓响,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宁静,周武王的阵列前,一队高举戈矛的士兵,赤裸上身,唱着雄浑的歌调,踏着狂野的舞步,乌云一样席卷过来。殷军惊悚,阵型大乱,周武王的兵马一下子士气大振,在这种歌声如潮、舞步如风的鼓舞下,整个军队狂飙般锐不可挡。这就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那些“歌舞”于阵前的勇士就是巴人。恩施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种类浩繁,山民歌的内容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砍柴放牛要唱歌、姑娘出嫁要唱歌、生了孩子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薅草有薅草锣鼓。民歌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民歌体裁各异同时又具有共同特征。
二、恩施土家族民歌的分类
(一)题材分类
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歌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类为: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以及号子。
1.山歌旋律悠扬,有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之分,高腔山歌又分为唢呐腔、五句子等。平腔山歌有茶山歌、放牛歌等。唱时触景生情,即兴性强。
2.田歌是人们在田忙时节以锣鼓伴奏形式演唱的一种长歌。有消除疲劳、崔工催场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田歌有讲述男女情爱或者历史故事,句式有板有眼,词曲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相关热词搜索: 湖南土家族民歌摇篮歌曲式分析 土家族 湖南 民歌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