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10篇

时间:2023-07-07 13:45:05  阅读:

篇一: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角色中去。教学中我搜集了

  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开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秘气氛。在比划1分米时,说:“如今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对,这就是1分米。”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如今两手指之间的间隔

  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跟上面的分米进展比照,小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惯用千米作单位描绘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绘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根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历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拟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假如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考虑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进步对物体长度的把握才能。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考虑,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考虑,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适宜,再下手来把它填。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假设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络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那么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假如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究完毕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理论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拟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开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表达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如今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表达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究完毕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如今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展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好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理论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忧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惯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答复在实物投影下演示,标准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

  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务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亲密联络,运用了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拟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如今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屡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究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得到更多指教。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详细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场,我就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搜集了

  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屡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理论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理论、自主探究的根底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和考虑问题,进步自己的思维程度。学生在丰富有趣的理论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理论经历。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方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拟,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拟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向。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才能,也进步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根底上进展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理论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完毕,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分米和毫米》这节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历。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展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组织学习活动

  导入局部引导学生回忆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历。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在认识毫米中进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角硬币、〔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详细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篇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4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

  /4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

  /4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4

篇三: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在()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床长2厘米。()

  大树高25米。()

  课桌宽100毫米。()

  课本长2分米。()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3米宽的书包,骑上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2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厘米

  ()分米()厘米()米()分米()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1分米的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哪长度单位?(板书:米m厘米cm)

  游戏规则:现在老师两手分开,你们觉得差不多1米了,就喊停。停的时候,找学生拿米尺测量一下。

  继续游戏,你们觉得差不多有1厘米了,喊停!检验一下。

  谈话:我们知道1米比1厘米要长的多,那么,你们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米=100厘米)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米和厘米无处不在,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展现例题)

  过渡:看来,大家学习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参观长度王国可是,守卫人想考考大家,你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

  提示:你能指一指数学书的厚度在哪里吗?

  二、新授

  1、认识毫米

  (1)产生需要,初步认识1mm

  追问:在刚才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你有什么发现?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

  介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不是整厘米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在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mm,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那么1mm有多长呢?

  (2)多种感官参与,感知1mm

  ①从直尺上感受1mm

  要求:请你从尺子上找一找1mm,同桌相互指一指。

  明确:1小格就是1mm

  ②测量感受1mm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回形针,我想知道它的厚度,可以这样测量,明白了吗?

  请你把我课前给你们的物品请出来,量一量他们的厚度,好吗?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小朋友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对!分米。(板书:分米)

  老师手上有个盒子,它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盒子边长要是用厘米表示,大约是多少厘米呢?

  先请学生猜一猜,再请人上台量一量是10厘米,问学生这说明了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说明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

  生:(0~10、15~25......)

  怎样从尺子上找最快?引导说出找0~10最快。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引导说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的长度、学具盒的长、文具盒的宽等。)

  3、画一分米的长度

  每位同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集体反馈你是怎么画的?(课件演示画一分米的动画)

  4、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指比画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验证。

  5、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或者展示验证的办法。(老师可以展示米尺,让学生一起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6、估一估,量一量

  (1)数学书的边有多长?先估一估长度,再量一量。引导说出书长为2分米多4厘米、大约2分米、24厘米。

  (2)同桌学生不用尺子,估测课桌和椅子的高度大约是多少分米,并交流方法。老师记录学生估测的数据。然后请同桌合作分别实际量一量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并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四、练习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0()、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3思考题:

  辨一辨

  我们来读一读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课件出示)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分米长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你能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一下吗?(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篇四: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

  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

  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这节课使我明白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篇五: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

  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小学生关于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五、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评析:借助动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猪、小鸡的身高引出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

  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毫米在交流中

  归纳新知。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如果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引导: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

  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

  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教材分析:

  本课是测量系列的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米及简单估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千米、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基础。

  本课的数学本质是: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和硬币的厚度,使学生感受引入新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画、量一量、画一画、测一测、比一比和估一估,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单位长度的线段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合理选择使用长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能估计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课前调研:

  1.你知道分米、毫米吗?知道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吗?

  2.填空:200厘米=()米

  3.请用尺子画一条长度大约为10厘米的线。

  4.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

  结果:

  1.不知道的占90.9%。

  2.正确的88%3.正确的64%。

  4.桌子长10人,铅笔长6人,门高12人,不知道5人。共33人。

  结论:

  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部分知道分米和毫米,但对实际意义不理解,也不知道关系。

  后测(考试)情况:学生对45厘米=()毫米,这一题的错误较多,原因是对45个10是多少有些陌生。

  成功案例:

  活动一:制造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出示课件)

  请你们猜一猜哪条绳子长?为什么?

  生:第2条绳子长,因为它拉直以后就长了。

  2.我这还有两条线段,你们想不想猜猜它们的长短呢?(教师出示2条线段的课件)

  蓝色红色

  猜一猜这两条线段闪烁的地方哪个长、哪个短?

  生1:蓝色的线段长

  生2:红色的线段长

  用什么办法能准确的知道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生:用尺子量

  请每个同学量一量,结果如何呢?

  生:一样长。

  活动二: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

  1.量一量

  动手量一量,把数据写在表上。

  (汇报时请个别上台展示)

  小朋友量出了这两条线段都是10厘米

  通过这两次估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要想知道物体的准确长度要用尺子量。

  你们知道10cm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表示,是什么呢?

  生:分米,你对分米有什么了解吗?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在数学上,10厘米我们也说是1分米。)

  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生:1dm=10cm2.找一找。

  小朋友都带有尺子,快拿出来用手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然后说给同桌听。

  生:从1厘米到10厘米之间这段

  生:从4厘米到14厘米之间这段

  ……

  小朋友们已经能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估计然后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学习用具中哪些大约有1分米。(自己不好测量的可以找同学帮帮忙)

  生:手的长度

  生:衣服上扣子之间

  生:头发的长度

  ……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很多大约长1分米的东西。

  3.小组讨论找关系。

  老师有个问题请小朋友思考:1米是多少分米?可以看看米尺,动动脑筋想一想看!(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汇报时,请两名学生上台帮拿尺子数给大家看)

  生:1米=10分米

  用字母又怎么表示呢?

  生:1m=10dm同学对分米认的很清楚了,能不能用的很清楚呢?(出示练习课件)

  铅笔盒长2(分米)

  操场跑道长200(米)

  教室门高2(米)

  一支钢笔长约12(厘米)

  1分硬币大约厚1(毫米)

  方案一:呦,这位同学用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你能向大家介绍毫米的有关的知识吗?

  1毫米有多长?在尺子上找一找,拿一分硬币体会一下,你对1毫米有什么感觉?

  1mm特别特别短,你们可别看它短,在很多精密的零件上可都用到1mm长的物体。

  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厘米=10毫米1cm=10mm方案二:学生没有说出正确的单位

  这个单位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习的单位,它叫毫米(出示课件)

  在尺子上这样的一个小格就是1mm1)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都在哪?指给同组同学看

  2)毫米有多长?在尺子上找一找,拿一分硬币体会一下,你对1毫米有什么感觉?

  3)1mm特别特别短,你们可别看它短,在很多精密的仪器上可都用到1mm长的物体做零件,它们的用处可大着呢!

  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厘米=10毫米1cm=10mm活动三:实际测量:

  同学们,通过你们努力和动脑筋的思考,咱们已经学会这么多知识了,那你们想不想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呢?你们可以测量桌面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也可以测量你手中的物品

  要求:

  1)先估计你想测量物体的长度,填在表中

  2)进行实际测量,写出准确的长度

  3)拿出信封中的表格

  小结: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新的长度单位?

  生:今天我学会了分米和毫米

  成功案例二:(一)复习旧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设计意图】教师先以游戏、谈话的方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回忆起认知结构中对于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解释。从而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除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外,你还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微米、公里等)

  1.认识毫米。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先研究毫米mm。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

  上相互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创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成为一种需要。从而加深对“1毫米”的直观体验。

  ③告诉学生:科学家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④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进一步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⑥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谈一下自己的感受。(1毫米太短了;两个手指头都差点碰到了。)

  【设计意图】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有机结合。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再次在尺子上找1毫米的长度、理解与上位知识“厘米”的关系、举例生活中1毫米长的物体以及动手测量电话卡的厚度、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毫米”的理解,从而深刻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表象。

  (2)理解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来由。

  ①设疑: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有“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吗?(学生思考、讨论)

  ②在大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除了一些物体因太短而需用“毫米”作单位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也需要“毫米”作单位。(通过测量光明牛奶盒子宽度的实验来加深体验。)

  【设计意图】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不仅明确了引入“毫米”的意

  义,而且为展开精确测量、读准测量结果的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3)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现在有‘毫米’来帮助,你能不能读出这个光明牛奶盒子的精确宽度?(5厘米6毫米)

  ②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是5厘米多6毫米啊?(引出在尺上的半厘米数刻度线。)

  ③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点的刻度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估测数学书的厚度。再用尺子测量验证。

  (4)画规定长度的线段。(相互检查、交流)

  【设计意图】巧妙地引入了“半厘米数刻度线”,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牢牢抓住“半厘米数刻度线”这一有效的学习资源,不仅展开了读准精确刻度的方法研究,而且延伸到了估测与测量,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了“毫米”。

  2.认识分米。

  (1)介绍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再请学生先谈谈对分米的了解。

  (2)引出1分米=10厘米,请学生先想想1分米大概有多长,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3)再到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再来用手势表示一下。

  (4)估计我们的1张课桌长大约是几分米。然后用手势去比一比。最后用米尺来测量验证。(不断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和体验。)

  【设计意图】传统的数学学习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总是被简单枯燥的条文所取代。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与应答性学习环境进行对话的平台,使学生对于“分米”的认识过程既快速有效、又生动有趣。从而为后面的“整理”这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3.整理四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设疑:现在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有从高到低进行排列,也有从低到高进行排列,还有分析他们之间的进率等。)

  (三)巩固练习

  1.阅读明明的一则日记。

  2005年3月16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吃完早饭上学去。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毫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1)学生看完后哄堂大笑,教师装傻:笑什么?

  (2)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单位进行改正。

  2.思考题:

  电脑情景:小明想去测量铅笔盒的宽度,但现在手上只有一把断尺,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注重了综合性、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刻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

  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

  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米)。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呈现的逐渐变短的金箍棒,增强了动感效果,旁边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哪长度单位?(板书:米m厘米cm)

  游戏规则:现在老师两手分开,你们觉得差不多1米了,就喊停。停的时候,找学生拿米尺测量一下。

  继续游戏,你们觉得差不多有1厘米了,喊停!检验一下。

  谈话:我们知道1米比1厘米要长的多,那么,你们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米=100厘米)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米和厘米无处不在,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展现例题)

  过渡:看来,大家学习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参观长度王国可是,守卫人想考考大家,你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

  提示:你能指一指数学书的厚度在哪里吗?

  二、新授

  1、认识毫米

  (1)产生需要,初步认识1mm追问:在刚才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你有什么发现?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

  介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不是整厘米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在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mm,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那么1mm有多长呢?

  (2)多种感官参与,感知1mm①从直尺上感受1mm要求:请你从尺子上找一找1mm,同桌相互指一指。

  明确:1小格就是1mm②测量感受1mm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回形针,我想知道它的厚度,可以这样测量,明白了吗?

  请你把我课前给你们的物品请出来,量一量他们的厚度,好吗?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

  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前面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厘米

  床长2()

  铅笔长15()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5毫米有多长?

  生:1分米有多长?

  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页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及进行相应的测量。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具准备:

  1分米长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准备学生尺及米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课

  (1)故事导入

  (2)提示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分米的认识

  1、谈话引入

  讲解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②得出: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①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互相检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教学1米=10分米

  (二)教学毫米的认识

  1、测量引入

  ①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认识1毫米的长度

  2、教学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

  4、提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三、巩固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

  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

  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篇六: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

  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1米长的绳子,10厘米长的小棒课前每学生发一根和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尺、投影片;

  2、学生准备:直尺、5角硬币、卡片一片,1米长的线绳。长20厘米,宽1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故事导入:花果山上住着一群可爱的猴子。一天,这群猴子要选出最聪明的一只

  来当他们的大王。小猴子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大王。这不,选拔考试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一看呀?

  他们的试题是说出下面这些测量结果:

  投影出示:一根电线杆高8(),一片树叶长

  8(),一个铅笔盒长

  2()。

  前两道题猴子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三小题,意见就大了,一个说:“这个铅

  1笔盒长

  2厘米。”另一个说:“这个铅笔盒长

  2米。”一只石猴说:“这个铅笔盒长

  2分

  米。”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裁判吗?

  二、预习展讲,拾疑补缺

  课前预习检查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1米=()厘米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1)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感知

  1分米

  出示直尺,介绍:直尺上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要求学生相互用手比一比,1分米到底有多长。

  (3)小组合作:

  (4)、量一量:学生动手量出手中的小棒是几厘米?

  师:10厘米长的小棒我们还可以怎么说?(1分米),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

  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5)、猜一猜:这根绳子有多长?

  出示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估计大概有多长。学生可能会说

  1米,也可能会说

  10分米或是其他答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地测量。

  交流,总结并板书:

  1米=10分米

  (二)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小组测量,感知

  (2)让学生尝试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要求说出精确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

  果不满

  1厘米时,我们需要用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观察,认识毫米

  (3)小组合作,观察直尺,交流对

  1毫米的认识。

  (4)教师总结并指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5)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约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受

  1毫米的实际长度。

  (6)猜一猜:你觉得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我猜1厘米=10毫米

  ……

  总结并板书:1厘米=10毫米

  四、多元展示,质疑点拨

  1、量一量

  5角硬币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2、量一量卡片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3、试一试:你能给毫米,分米,米,厘米这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帮助学生体会这四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五、检测巩固,拓展延伸

  1.选择题。

  (1)------长度约为

  1分米。()

  ①1根教杆

  ②1枝粉笔

  ③1枝铅笔

  (2)-------的厚度约为

  1毫米()

  ①一本《英语词典》

  ②一本数学书

  ③5角硬币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讨论所选择的答案。

  2、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3、在()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一张床长

  2()

  大米宽2()

  黄瓜长

  2()

  4、师:那么再来看看我们前面讲的故事,谁可以成为大王?

  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强,注意

  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更关注“好玩、新奇”的事物。于此,小学生各项学习活动

  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体验,并富有一定趣味性。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概念

  性的教学,在观察,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感知,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经历测

  量的过程,通过操作、交流,拓展等探索活动,来发现知识,自主学习,感受到学习

  测量知识的价值,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

  切联系,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怎样学习,使知识转化

  为能力。

篇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54页。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含义,学习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和描述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他们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二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三是让学生借助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逐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描述或测量物体的长度。

  目标预设: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的表象。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所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案设计时,我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不仅吸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本课中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创设情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设计思路: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首先“浅出”地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再通过游戏激趣,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厚

  -1-

  度,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适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巩固1毫米的认识。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怎样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10分米长的纸条、10厘米长的纸条、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一)说说自己的身高。

  (二)猜猜照片中的小男孩的身高是多少?

  ①学生猜小男孩的身高。

  ②告诉学生“照片中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再次猜男孩的身高。

  (出示:1米43厘米)

  二、铺垫复习

  师:这里面有没有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

  用字母分别怎么表示?(板书:mcm)

  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米尺)

  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知道1分米=10厘米。

  ①师:测量身高时,我们用到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如果要测量这张小纸条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这张小纸条的长度为10厘米)

  ②明确1分米=10厘米

  师:这张10厘米长的小纸条,其实,我们还可以说它的长度是1分米。(板书:1分米)

  师:也就是说,1分米=10厘米。(板书)

  ③引入课题:认识分米。并介绍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成“dm”。(板书:1dm=10cm)学生齐读。

  2.说一说。

  根据文具盒的测量结果,分别换成用“分米”做单位。

  3.找一找,认一认,体验1分米的长度。

  -2-

  ①师: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可以是0~10,还可以是1~11,……)

  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③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来验证。

  4.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学生动手画并说说画的步骤)

  5.游戏激趣,引导发现“1米=10分米”

  ①同学们,课前吴老师还准备了一张纸条,请你猜一猜它有多长?

  ②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吗?(除了用尺量,强调可以用1分米的纸条量)

  ③变魔术:拉长纸条变为1米。

  让学生猜猜有多长?

  验证2种猜测。(板书:1米=10分米,1m=10dm)学生齐读。

  ④介绍米尺的做法。

  5.练一练: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认识毫米。

  ①引导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厚度在哪儿。

  ②学生测量,汇报结果。(还不到1厘米)

  ③师指出:当我们遇到测量结果还不到1厘米的时候,需要请出1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学生齐读。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一些小格。像这样,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④你能指着你尺子上的1毫米跟你的同桌说说吗?

  ⑤解决问题: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6()

  指导学生数: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

  2.介绍生活中的毫米。

  3.感知1毫米:知道光碟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并用手感知1毫米的长度。

  4.画一画,理解10毫米=1厘米。

  ①你能不能在你的直尺上数出10毫米,并把它画下来呢?

  (指导数,学生动手画,指名板演)

  ②师:这位小朋友是从0画到1,还可以从哪儿画到哪儿也是10毫米?

  可以画好多个10毫米,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1厘米=10毫米。

  -3-

  (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学生齐读。

  四、总结延伸。

  (一)提问: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瞧!这4个长度单位正在吵架呢?你能帮他们排排对吗?(指名排队,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延伸。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其实,在数学上表示长度的单位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比“米”还长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还短的长度单位有纳米、微米等等。这些长度单位,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慢慢接触到的。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长度的。(右边一小题可以有3种方法:①20毫米+8毫米=28毫米②25毫米+3毫米=28毫米③30毫米-2毫米=28毫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改错题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为妈妈准备一件礼物,下午放学的路上,我捡到了一根长2(分米)的铁钉。进了超市看到滚着烤的肉肠,每根大约1(厘米),真馋人;还看到了绿油油、新鲜的黄瓜,每条大约长2(厘米)。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围巾,长约1(分米),③我付了款高兴的回家了。

  -4-

篇八: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

  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4《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

  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

  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3月28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

  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5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

  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

  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

  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6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

  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

  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

  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

  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

  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

  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1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

  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

  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3“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分米长度单位的认识,没有像前面讲毫米时学生就觉得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感觉分米就像是告诉学生,强求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课桌面的长。

  2.学生在生活中找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体时,找到的物体太少,学生的思维太窄,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渗透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师语言不够准确,如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说了大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4“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

  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

  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

  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

  23毫米

  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难点是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

  1.注重“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3418字。

篇十: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课件、米尺、学生尺、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

  1、学生分组活动。

  2、汇报: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

  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1)学生自学。

  (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

  (1)学生分组活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

  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观察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这节课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出题考考你好吗?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2)跳绳长2()。

  (3)课桌高7()。

  (4)粉笔长75()。

  (5)别针长34()。

  (6)小红身高120()。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2)一根绳长15分米。()

  (3)一块橡皮厚1米。()

  (4)10分米=1厘米。()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练习五第3、7题。

  (1)杯子高1()

  (2)螺丝钉宽5()

  (3)牙刷长16()

  (4)蚂蚁身长6()

  (5)一步长5()

  (6)尺子厚()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

  (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完成练习五第9、10题。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2、3题。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钢笔长14()

  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

  旗杆高9()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8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

  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9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

  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小结,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跳绳长2();课桌高7();粉笔长75();

  蜡笔长60();跳绳长200();课桌高70();粉笔长75();测量教室的宽用();书的厚度用();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0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复习重点: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复习难点: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2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例2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3【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米)。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厘米也是我们以前

  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呈现的逐渐变短的金箍棒,增强了动感效果,旁边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6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相关热词搜索: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分米 教学设计 意图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