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古诗寒食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3-07-07 18:00:05  阅读:

篇一: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古诗寒食的教学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古诗寒食的教学设计

  这是古诗寒食的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寒食的教学设计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篇二: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寒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寒食》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

  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

  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

  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

  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篇三: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寒食》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竑写的,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表达出作者对王公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会“御”“暮”这两个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能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能够理解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但是孩子对寒食节这个传统节日了解不多,从而对诗词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具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AD翻转课堂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和渲染古诗相和谐的意境空间,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意境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做到以读促悟,以悟诵读。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Ipad移动终端镜像投屏

  PPT课件

  视频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程

  一、认识1、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作者、学引入课题

  习生字

  认识作者

  认真看

  Ipad同屏播放

  作者简介微视

  频

  2、听本诗诵读

  听准字音

  Ipad控屏播放

  诵读音频

  3、引导学生多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点明本课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利用手中的Ipad在大屏幕上播放作者简介的视频,了解作者和背景,为理解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正确朗读古诗

  写生字,利用Ipad拍照功能同屏展示所写生字,并交流如何写好汉字。

  二、解诗1、关于寒食节各抒己见

  题,了解你想了解什

  寒食节

  么?

  2、引导学生利自主学习,用PAD查找资利用Ipad查找自料并交流查找己感兴趣的材结果

  料,然后在Ipad

  同屏交流查找结

  果

  3、Ipad同屏控认真观看视制播放课件,播频,了解寒食节放寒食节由来的由来

  的微视频

  三、划分节奏,理解诗意

  1、读古诗不仅应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节奏。谁能试着划分节奏?

  2、Ipad控屏,多名同学尝试按节奏朗诵古诗

  3、古诗按节奏划分成词语,在理解诗意时遇到不懂得词语该怎么做?

  4、小组活动,用喜欢的方式理解诗意。

  5、Ipad控屏出示课件,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生Ipad同屏控制电脑,用画笔画出节奏。

  按节奏朗诵古诗

  各抒己见,可以看注解、查字典、看插图等

  小组活动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议一议

  解释词语,分句说说诗意。

  种形式练习诵读

  4、讲解生字,Ipad播放“御”字的笔顺,练写生字。

  两个字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利用Ipad同屏汇报、展示位学生的汉字书写,师生实时做出评价,为比较、交流提供了便利

  利用Ipad同屏汇报方便学生理解了解寒食节的习俗,为后面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老师利用手中的Ipad在大屏幕上播放寒食节由来的微视频,直观形象的呈现寒食节的来源。

  朗读是亲近古诗的有效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中,亲近古诗、理解古诗。

  引导学生去关注书上的注解和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尝试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四、读中理解、感悟诗情

  1、感悟前两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再感情诵读

  2、感悟后两句,体会作者心中的想法,再带着感悟诵读

  3、师生配合,感情诵读

  4、Ipad控屏播放音乐,全班配乐感情诵读

  五、拓展1、你还有哪些延伸,师关于中华传统生配合节日的诗篇。

  诵读。

  2、Ipad控屏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

  3、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起诵读经典、传承经典,让我们说说前两句

  写了哪些景物。

  体会“飞”

  字实写花,暗写

  风。

  闭眼想象,想象是理想的翅膀,通过再现诗的画面,作者漫步长安启发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城,看见杨花柳感知作者的情感,充实诗的内涵,使学絮和随风舞动的生易学、乐学。

  柳条时他的心情

  是怎样?

  多名同学带

  着感悟朗读诗

  句。

  说说后两句

  作者看见了什

  么?

  在寒食节作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者看见了这样的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对古诗理情况,说说他的解的入情入境。

  心中会有什么想

  法。

  多名学生带

  着感悟诵读诗

  句。

  带着感悟师生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配合感情诵读。

  配乐朗诵。

  说说关于传

  统节日的诗篇。

  全体一起诵回顾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与本文读经典、传承经相辉映,即增加古诗的积累,又是学生典。

  感受诗词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本课上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白天

  御柳

  蜡烛

  日暮

  轻烟

篇四: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传统节日的每个风俗都典藏着历史的温度和人们的情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记载了北宋人们春节放爆竹的热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记载了重阳节王维登高远眺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记载了中秋节苏轼望月思亲的惆怅;“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记载了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的欢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记载了清明节人们扫墓失魂落魄的情景。

  2、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现在我们虽然不太熟悉,但对古人来讲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就是——寒食节。

  2、揭题:简介作者

  1、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冷的食物。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个节日呢?

  (视频:寒食节的由来)

  12、简介作者:韩翃

  ●字君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著有《韩君平诗集》。

  三、初读: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拍。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默读思考:哪句诗写出了寒食节的风尚?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生字:宫:象形字。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室内空间。组词。

  侯:会意字。“矢”,箭也。“厂”(hàn),箭程也。“矢”与“厂”(hàn)联合起来表示“一箭之程”。本义: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至。说明:古代诸侯受封建国,首先确定一处合适地点作为国中所在,然后在此处向东南西北各射一箭,以箭头落地处作为新建侯国的四至,即四境。这种风俗直到解放前的蒙古草原上还存在,即蒙古族王爷若有意赏赐贵宾土地,便让他射箭,这一箭之地,便算作被赏赐者的土地了。

  组词。多音字:hóu诸侯、封侯;hòu闽侯(福建地名)对比:候四、再读:理解诗意

  1、材料:诗人韩翃因这首《寒食》,得到了当时皇帝唐德宗的高度赞赏,特地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而朝中官员也对这首诗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guǐjiān]里,还特地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

  2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韩翃的这首诗究竟写了甚么,具有了包孕皇帝在内的无数粉丝,甚至令他平步青云,升官为中书舍人呢?

  2、再读,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景、事)

  3、读一读前两句,圈一圈写哪些景物?(飞花、御柳)

  4、出示注释:结合注释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暮春的京城(长安)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柔和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5、“春风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能不能用“无处…不”来说一个句子?(现在全国上下无处不同心协力,抗击疫情。)

  6、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广,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丽。“春”是天然节气,城是人世都邑,这两者的联合,出现出无限美妙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天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7、这两句诗让我们看到因风而动的春景,是因为诗人有两个字用得传神:一个“飞”字,春景灵动,落花乘风飘飞,翩然起舞——春城无处不飞花;一个“斜”字,春风浩荡,杨柳依依——寒食东风御柳斜。

  8、小结:仲春时节,白天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9、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季的诗句?

  310、寒食节,白天的春景令人沉醉。那末夜色到临呢?读读后两句。联合注释,谈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风尚画?

  (夜色到临,宫里忙着传烛炬,袅袅炊烟散入贵爵贵戚的家里。)

  11、再读这两句,这写得是汉朝的事: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资料: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寒食节暮色降临事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亲贵戚家。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研究,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12、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贵爵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说到这里,我们禁不住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准庶民点灯”。

  五、品读:体会情感

  1、把我们的感受送到笔墨中,再读读这首诗。

  2、在这首诗中,我们了解了寒食节的风尚:吃冷食。但寒食节时,正值风和日丽的春季,人们还有丰富多彩的风尚活动。(视频:寒食节风尚)

  43、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这首《寒食》。

  六、拓展:课外延长

  1、孟云卿《寒食》: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穷的生活。就在如许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2、沈佺期《寒食》: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关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伶仃。"然"不但隐喻他的忧愁,而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7、作业:

  1、背诵《寒食》并把它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完成本课课后练习。

篇五: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来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自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知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道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词的经历和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掌握本课的写作背景,是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

  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寒食教学设计 古诗 教学设计 寒食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