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
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
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
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
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
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
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
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
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
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
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
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
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一)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
出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指
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
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
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
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
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
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
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
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
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
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
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
部门或个人相关。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
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
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
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
擦,如2014年4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叶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舆情应对体
制、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基本应对方法,因此在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
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着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的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在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深
度互动的现实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健全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
力,不仅是重塑政府形象的必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②因自然灾害
事件所
激
活
的政
府危
机
事
件,如2010年的北京特大暴雨事件;
③因司法领域尤其是司法审判过程中引起
社会广泛争议,导致政府形象受损的政府危机
事件,如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等;
④因官员腐
败
导致
的政
府
危
机
事件,如
2010年的“微笑局长”
杨达才事件、2012年
的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案、2013年的上海法
官集体嫖娼等。
由于以上几类事件往往事态严峻、背景复
杂、应对时间短、社会关注度高,由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极易形成扩散态势和井喷效应,甚
至有地方问题全局化、个体问题公共化、普通
问题政治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标签
化、冷点问题热点化等趋势,往往会产生爆炸
式的社会影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
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不当
应对行为表现
1.用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发布信息,应对
质疑
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突发事件往往
具有信息来源多元、信息内容丰富及实时传播
的特性,这使政府难以独立主导信息传播格
局。
但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仍旧沿袭
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经常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应对突
发的网络舆情:
一是采取拖延策略。
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公开透明,社会公众有知
情权,这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要求。
但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采取的是不予公开或推迟
公开的处置方式,唯恐消息公开会影响社会稳
定与政府形象。
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周森
锋事件”
事件,最先引起网民关切的是史上最
年轻的市长周森锋的任用程序上的问题。
但当
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面对质疑
只是“挤牙膏”
式的回应,导致质疑不断深入
推进。周森锋当选仅一周,此事便迅速被网络
放大,形成影响全国的热点舆情事件,为后续
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二是采取隐瞒策略。面对质疑时,一些部
门或采用有选择地发布信息的方式,进行自上
而下的单向传播,或有意隐瞒关键信息,其充
满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不可避免地陷入舆论
困境,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比如在瓮安事件
中,政府仅说嫌疑人在死者死时在“做俯卧
撑”,却不分析出嫌疑人为何会“做俯卧撑”,没有预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此一番说
辞一出,不仅立即成为网上戏谑政府不负责
任的流行词
语,而
且
让人
产
生“黑
幕重
重
”
的猜想。
2.用生硬的态
度应
对
舆
情,表
现
拙劣,答复不当
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政治敏
感性不强,以居高临下的自我定位,用轻率、偏颇的言辞解读突发事件,不仅丢失了网络舆
论引导主动权,也更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逯军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河南广播电台记
者在采访郑州经济适用房土地挪用事件时,主
管信访工作的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
“你是准
备
替
党
说
话,还是准
备
替
老
百
姓
说
话”。正是这种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相
关组织在应对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3.用老套的话语体系应对网络语境
一些政府新闻发布
人
不熟
悉网
络用语
习
惯,没有采用符合网络特性的传播信息,而沿
用传统生硬的官方话语体系,成为政府文件的翻版,导致与网民沟通受阻,不仅起不到释疑
解惑、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的作用,甚至极易引
起网民的反感。
4.用滞后的平台手段应对网络舆情
当前,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微博不仅提供
了新的传播平台,且在
舆论
场域
的建
构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在这个发展最
迅速、受众最广泛的新型交流平台上,很多
地
方
政
府或职能部
门或是缺位,或是失
言,没有很好开发、运行和利用这一阵地,提供
能适应公众要求的信息。
在著名的抚州宜黄
拆迁案中,拆迁案受害人钟如九第一时间在
各门户网站开通了认证微博,成为该事件在
微博上的单方面唯一信息发布渠道;
而宜黄
政府部门没有开通微博,只能通过传统媒体
渠
道
进
行
“慢
速
回
应
”,地
方
政
府
在
舆
论
交
锋中始终处于相对劣势。
5.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舆情事件善后
工作
一些部门在对网络舆情处理时,仅仅满足
于平息事件舆论本身,对事件的后续、遗留问
题,常常处于管理缺位状态。
以“表叔”
杨达
才事件为例。
该事件爆发之初,陕西省纪委表
示要对事件做出深入调查,却一直没有公布调
查结果,直到“杨达才仍在上班“的信息传
开,才公布将其撤职的消息。
与此同时,湖北
大学生刘艳峰申请公开杨达才的工资的要求,在20天后只得到“工资不属财政信息公开范
围”
的回复,由此引发新一轮舆情,政府公信
力不断受到质疑。
(二)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网
络
舆
情
的复
杂
性
加
大
了
舆
情
管
理
难
度。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趋向于4A(Anytime、Anyone、Anywhere、Anyway),由
此
产
生
的信
息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是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极大地加
速了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扩散,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从政府角度看,大量无
序杂乱且快速变化的舆情使其很难把握舆情传
播范围、人员和领域,难以以最快、最有效速
度掌握舆情,因此,政府对网络
舆情的掌控很
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2.当前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1缺少专门、高效、科学的机构、人员
和组织体系。目前,在互联网管理中存在多头
行动、分散工作、协调失效等问题,各部门的资源不能形成合力和优势,使简单问题复杂
化,一般问题扩大化,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
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例。
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体
系,目前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出现
了地方化、行政化和部门化的倾向,内部信息
鸿沟现象仍较为严重,而新闻发言人一旦缺少
组织、机构、团队的强力支持,就难以网络舆
情作出合理判断和有效回应,空话、套话、官
话就难以避免。曾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
已经信了”而闻名全国的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之所以在“7·23”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
故新闻发布会上陷入被动,就与他缺乏对事件
信息的全面掌握不无关系,他“直到下了飞机
才知道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且“只有半小时
准备时间”①,直接导致新闻发布与公众信息
需求脱节,与受众情感疏离。
加上其个人言行
中透露的随意性,更激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对立
情绪,并进一步对其个人及其所代表的铁道部
的所作所为作出了过度解读。
(2没有建立有效、顺畅的舆情应急流程
和工作机制。
由于平时对突发状况下的工作体
系和运转机制缺乏考虑,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喷涌舆情面前,往往会
导致一系列常规性工作机制失灵,出现信息真
空、决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等情况。王勇平在
“7·23”
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前后的表现,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工作开展的尴尬:作为
新闻发言人,却无法从现有的规章中获得关于
信息发布时间、地点、范围、内容等方面的规
范性依据和具体指导。
3.部分领导干部或公职人员自身存在许多
不足
(1缺乏预警意识,对诱因事件可能造成的现实影响和危害估计不足。
当前很多地方
性
突
发
事
件,只
要
打
上
“政
府
”
、“官
员
”
、“警察”
、“拆迁”
等标签,就能在极短时间内
形成全国关注之势。
倘若有关部门提早关注舆
情预警信息,实施有效的矛盾解决方案及舆论
引导措施,那么事态可能会在爆发期就得到平
息,甚至根本不会扩散。
(2)
部分公职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对网络舆
情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对网络舆情存在两种认
识误区:
一是大意,认为网络舆情不是民意,因而没有价值,不值得重视;
二是惧怕,视网
络舆情为“洪水猛兽”,每每在网络舆情出现
问题后,封杀或删帖是很多管理者的初始反
应,不敢直面网络舆情。
(3)
缺少基本的舆情应对方法。
相较于传
统媒体舆情,网络舆情更具有表达快捷、信息
多元,互动方式多样的特点,而且网民普遍存
在“求快”、“求异”、“求新”
甚至是“叛
逆”
的心理特征。
一些领导干部在回应网络舆
情时不仅没有以坦诚的态度、具体的回应解除
网民疑虑和困惑,而且频频出现雷人雷语或失
当行为,以致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衍生新的网络舆情。
三、提高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
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联动机制
1.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工作组
织架构,完善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多级舆
情监测网络,但鉴于国情,由某一部门单独承
担管控工作并不现实。
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
的共同做法,设立综合性决策协调机构和常设
的办事机构。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这个机构可
设置为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
情监管机构,其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网络舆情
的监测工作,遇上突发事件时,则兼为网络舆
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协调网络宣传与管理、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社会管理等相关部门。
与此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目标,明
确网络舆情收集范围,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互
联网可管可控。
2.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
统筹和整合互联网管理资源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
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
的一
种机
制”[1]。
应加
强形
成
点
对
点
、网格
化、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构建反
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通
过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联动,解决信
息不对称、传播不顺畅、工作不协同的问题。
(二)
健全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研判
1.要建立系统化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系
统化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包括“舆情规划、舆
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
等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的环节。
要建立敏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和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控制的要求,将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从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程序化的决策过
程。这里首要工作就是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
等级的危机事件,分门别类地制定应急预案、处理规范程序及执行步骤,有效调动与之对应
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此外,还要针对
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加以干
预,主动引导舆论朝有利方向发展。
2.
加强对网上舆情的搜集、分析。
政府各
职能部门应做好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工作,及
时捕捉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
题,准确把握网上舆情走势,打造网上“千里
眼”、“顺风耳”。与此同时,还可以委托专业
社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社会调查研究,提出
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
(三)
健全处置机制,有效应对舆情
1.建立公众回应机制
舆论引导贵在形成“首声效应”,即要在
第一时间对事件进程发声、第一时间公开事实
真相、第一时间回应热点问题,切实掌握舆论
引导的主导权和话语权。2012年5月26日凌晨,发生在深圳的监东飙车致三人死亡案,由
于事态严重,不仅死者家属质疑肇事者被人
“顶包”,而且豪华跑车、夜总会女郎、游艇会
会所、摄像头损坏、阻挡记者采访等关键词交
错在一起,也给公众留下了质疑和想象的空
间,一时传言四起。5月28日至31日,深圳
交警连续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和第二
次新闻发布会后,由于政府公布的视频资料和
证据有明显的漏洞,马上遭到网友、媒体的质
疑。
对此警方积极回应,迅速行动,有针对性
地查找证据,用事实说话,还原交通事故真
相,最终平息了舆情危机,使案件的处理进入
正常的程序,挽回了政府的公信力。
2.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具有专
业素养的新闻发言人团队
在突发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情境下,新闻发
言人制度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
制,以便于以保证新闻发布的效率和效果。
例
如,欧美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要求新闻发言
人列席高级别的决策会议,以便于新闻发言人
对相关重要信息和决策过程有清晰和准确的把
握。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媒体应用路径,成立由主管领导、技术专
家、舆情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共同组成的新闻
发言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
构建突发事件的新媒体发布平台,使新媒体平
台的新闻发布与传统新闻发布会实现有机融合
和优势互补。
3.建立问责机制,努力平息社会公众的情
绪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背后往往掩藏了极
端民意诉求,正确的现场处置工作只是暂缓了
社会公众的情绪,但不能代替适时问责机制。
如果对此类问题不能追根溯源加以解决,不仅
可能使处置阶段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可
能
成
为新
的隐
患。
据《2013年
舆
情
蓝
皮
书》
数据,2012年环境类舆情事件中已解决事件
的比重
下降,未
解决
事
件
的比例逐年攀
升,2012年占比13.3%。因事件未
得到完全处理
(即部分解决和未解决,共占比27.3%)而导
致的“烂尾”现象较为严重。①因此,建立问
责机制,不仅是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开展的保障,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树立政府形象的需
要。
(四)
健全引导机制,占据舆论高点
1.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网络以其强大信息流量和
交互性受到了
人们的高度
关注,而其开
放性
、虚拟性等特点却使得网上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
低。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们极易形成缺
乏事实基础的主观性意见。
而传统媒体的权威
性与党政背景,以及媒体编辑、记者等良好的专业素养,使其在社会舆论议程设置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在舆论引导和平息事态方面可以发
挥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政府危机事件的舆情走
势分析不难发现,作为沟通、融合民间与官方
两个舆论场的重要力量,主流媒体的介入不仅
可以表达政府改进公共管理的诚意,甚至对事
件的解决经常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尤其是
针对“微博直播”
时代经常发生的“流言”现
象,传统媒体的调查与核实作用,意义非同寻
常。因此,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充分发挥
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舆论阵地。比如2013年
7月发生的临武瓜农被城管打死一案中,当地
的百般掩饰与微博的传播,而《新京报》等传
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配合,通过深入核查
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才使得疑云得以消弭。
2.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一是针对网民上网易受权威左右的心理特
点,邀请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或社会知名
人士以真名参与网上讨论,强化正确的主导声
音。
二是注重培养“草根意见领袖”,发挥网
评员的引领作用,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
3.加强公务人员的网络媒介素养
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转变观念和态
度,摆脱对网络舆情的轻视、逃避、恐惧、害
怕、无奈等心理,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掌握舆
情演变规律,提高认知、分析、引导、掌控、回应网络舆情的能力。
(五)
健全管理体制,夯实管理基础
1.加强立法建设,实现依法管理
应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
体属性,按照网络媒体的自身特性与规律加强
监管,将管理重点从管主体转向管属性,从被
动管理转向依法治理,从终端管理转向全网管
理、全程管理。
2.加大技术投入,实行科学监测
互联网信
息
具
有丰
富
性
、海
量
性
、复杂
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
性等特点。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预测,以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舆论策源地。
对网络舆情监测提出了新的挑
战。
其中,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崛起,使得舆
论表达更为隐秘,具体数据难以提取,使舆情
监测与研判增加了难度。
因此,加强应用和管
理技术的研发,建立定向分析、定量研究与有
效管理体系,使舆情监测与研判从主观判断迈
向客观分析和量化管理,成为科学监测的技术
基础,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3.壮大网络队伍,构建舆情梯队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关键在人,目前应重
点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组建网络评论引导、网
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等队伍。
在近期内可考虑在
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舆情专业,为各级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熟
悉网络传播规律、掌握舆情监控技术的专门人
才。通过构建梯度合理、专兼结合、全域覆盖
的网络舆情工作力量,打造一支信得过、靠得
住、打得赢的网络队伍。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本文将阐述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表明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新闻舆论监督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形式,指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政策和社会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评说、披露和制约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它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具有保障社会良性运转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给新闻媒体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将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力,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支持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仍不够完善。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官司表明,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诉讼的热点。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审理这类案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根据掌握标准不尽一致,导致案件审理结果千差万别。由于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定新闻媒介无法得到授权性的法律规范的有效保护。新闻记者遭到威胁、谩骂、殴打的事件在各地也时有发生。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意识淡薄,舆论监督效果不佳
新闻舆论监督必然触及监督对象的既得利益,加上党内外有别和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不习惯接受外界的监督。因此总以一种对立情绪对待新闻舆论监督,一听说自那个地方、部门、单位要曝光,就不管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一口咬定是记者捣乱,于是或隐瞒真相挠采访;或找上级领导给新闻媒体施加压力;或紧急应对,搞虚张声势的“严肃处理”、“汲取教训”;或对新闻舆论监督置若罔闻,装聋作哑不理不睬。有的甚气撒在提供新闻线索、接受采访说实话的人身上实中因为帮助媒介进行舆论监督而受到打击报事件屡见不鲜。
(三)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角色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角色不清的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点,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中的新闻工作者是国家干部,承担着党的喉舌的职能,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的舆论监督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党和
政府某种权力的延伸和补充,这就很容易给新闻工作者造成错觉,有时会将自己与政府行政人员、法律工作者的边界产生混淆。如果这种角色设定得到社会其他人员的认同,就有可能引发腐败。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新闻媒体有时忘记了自己的监督权限,甚至一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意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执行正义者。诚然,在一些情况下,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对事件的解决起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有可能妨碍司法公正和事件的正常解决,更可能误导社会民众,将通过媒体炒作视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四)新闻媒体工作者自我监督不严
新闻舆论监督自身在转型过程中的浮躁和对社会转型的片面理解造成了自我监督不严。以为唯有揭露和曝光才具有舆论监督的战斗力,以致造成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的“自我造假
”的恶劣后果,媒体本身责任意识淡薄或缺失,将新闻舆论的导向片面理解、惘顾虚假监督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和负面影响,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从而对构筑和谐的新闻舆论监督形成人为的社会障碍。
(五)片面认识正面宣传为主
正面宣传为主是党中央的宣传方针,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来排斥、甚至否定新闻舆论监督,那是完全错误的。按照辩证法,有正面,就有反面,有为主,就有为次和为辅。社会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值得歌颂的光明面,也有需要揭露和批评的阴暗面。正面宣传是相对于批评、揭露报道而言的。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对一些违背党的原则,人民群众感到不满
的东西进行曝光,才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取信于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督法制不健全
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前,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舆论监督权,新闻舆论监督还没有真正的法律地位。我国现阶段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当前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可能完全放开,否则将引发许多社会矛盾。没有严格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正常的舆论监督就难以进行,对监督主体、客体的权利义务、监督对象的确认都缺乏保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只能是“天方夜谭”。
(二)、监督环境待改善
当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有的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薄,对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新闻媒介反映社会公众不同意见容易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不支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过多考虑个人的政绩、个人的利益和个人政治名誉,要求新闻单位报喜不报忧,甚至以各种理由压制和刁难新闻舆论监督;极少数领导干部由害怕舆论监督,上升到对舆论监督的实施者实行打击报复等等。
(三)、监督人员素质低
新闻舆论监督历来主要被看作是新闻媒体的一种政治权利,这种
政治基础容易使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存在一种特权思想。受这种特权思想的影响,致使极少数新闻工作者丧失起码的职业道德,或为金钱,或为某种目的,将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变成拉钱致富或整人的工具;有的人在开展舆论监督时,不负责任,不进行充分调查,只依据一鳞半爪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好恶,为追求某种轰动效应或其它目的来杜撰文章;有的不以法律、道德为出发点,在新闻报道中不以事实为依据,无中生有,夸张其事,贬损人格,揭人隐私,侵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都是极端错误的。
(四)、监督缺乏独立性
从监督的机制上来看,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否则监督不能取得应有效果。新闻舆论监督最主要的是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正面的东西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又对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的东西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鞑。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独立性不够等原因,新闻舆论监督在履行职能方面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腐败现象的揭露和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披露方面,往往不尽人意,其监督、教育、警示作用发挥不够。
三、提高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和实惠。新闻舆论监督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其它监督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出台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规定,规范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所实施的舆论监督,是在宪法、法律和相关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国家和执政党应依法充分保护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及早制定有关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规定,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规范管理,规定应当明确、准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对新闻单位、记者的要求和限制,又要包括保护舆论监督的采访自由、保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也应包括舆论监督的范围、对象、注意事项,更应包括什么人可以管理舆论监督、什么人不得干预舆论监督、干预舆论监督要承担什么责任等。
(二)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提高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
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这是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媒体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工作难以开展。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党、政领导是认同、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只要新闻媒体审时度势,积极努力,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一定会开展得很好。
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提高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既是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单位的要求。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决不能表现在口头上,而是应落实在行动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舆论监督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看待,要看到他是改进和推动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整”谁、“收
拾”谁的一条途径。新闻单位的领导对舆论监督同样有一个正确看待的问题,舆论监督不是找麻烦、惹是非,不是得罪人、不讨好,而是党的新闻事业的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改善干群关系的要求,是推进法律建设的要求,也是新闻单位树立自身形象、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三)做好新闻舆论监督自身的清廉和公正
古人说,“廉生威,公生明”,由于和谐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市场经济产生的利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别公民及社会团体的核心利益,所以新闻舆论监督本身应该具备较强的腐败免疫能力。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非法的利益诱惑不仅要坚决排斥,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借助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及对法制、公正等要求的优势,及时将那些利益诱惑者置于阳光之下。此外,新闻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公众监督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应该时刻保持自身倾向性不被监督对象的表象所迷惑,始终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对社会、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及义务。
(四)提高舆论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新闻舆论监督的协同作战观念
目前我国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他们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不辞辛苦,不畏艰难,为我国的舆论监督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应当看到,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充实到新闻工作队伍,他们存在着加强学习的问题。另外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也要求新闻记者的素质要不断提高。一支政治素
质高、业务水平强的队伍是提高我国舆论监督水平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新闻舆论监督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整体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并不理想,因此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中要讲究方法,协同作战就是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合作包含两种形式,一是本地媒体之间的协作,另一种就是上下级媒体间的合作。对某一事件的监督,一家之言显然不如上级媒体的介入。当然,在加强协作的同时,必须经过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同意,绝不能私自组团采访,不能把不应扩大的问题扩大化。
(五)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动力
竞争是场经济和新闻媒体发展的需要。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的拓展既是适应媒体竞争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新闻改和发展的需要。在大众传播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竞争围越广,则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空间的拓展越宽,竞争激程度越高,则功能空间的拓展越充分。
总之,新闻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是净化社会风气、弘扬公平正义、促进
“三大文明”建设的无形资源,是人民群众赖以表达意志、传达心声、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因此对新闻舆论务必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新闻媒体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舆论监督,以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郁.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其完善探析[J].新闻知识.2010年09期
2、邓巍.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郑保卫.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J].今传媒.2010年08期
20191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及对策夏景星(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广东529100)【摘要】在如今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面临全新的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中的网络舆情引导为研究点,分析了四点网络舆情引导的困难性问题,并为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困境;对策如今,网络已经慢慢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意见表达和建议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处于不同的生活圈、不同的工作领域的网民都可以运用互联网或者像微信、贴吧等这些人际交往软件加入到各类社会事件的探讨中去,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各类表达就形成了网络舆情体系。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目前,当代信息化技术超前发展,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造成社会舆情事件的可能性,虽然说相关部门和政府都对此提出了解决策略,并作出了一定的防范举措,但是网络舆情引导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依旧面临许多的实际问题。(一)舆情引导的观点误区在新媒体发展的形势下,引导舆情的任务就是传统媒体的工作和责任。这样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言的,因为传统的媒体是作为我们国家政府以及党用来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方针政策的工具。但是,这样的观点恰恰对当下的时代形势来说,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导向,不够重视当下新媒体对舆情引导的影响力,单单依赖国家政府和党所代表的传统旧媒体无法很好地符合如今快速发展的多变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目前信息传播的主要工作平台,需要和传统的媒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有一些事情突然发生而引起一定混乱的舆情时,传统的媒体需要充分展示出权威的形象,展现出自身力量,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一些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的信息,而新媒体也要充分展示出技术方面的突出优点,展开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作。比如说在我国面对钓鱼岛问题时,应该合理利用各大新媒体信息平台传播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报道,更好地引导【作者简介】夏景星,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68舆情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向相关机构传递信息预警,这样的举措无法达到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效果。(二)“两个舆论场”的分裂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高级记者南振中曾经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指的就是以社会上各类人民组成的“口头舆论场”和新媒体大力创造出的“官方舆论场”,面对当下信息化新媒体时代来说,“两个舆论场”指的就是以微信、新浪微博为主的信息新媒体和传统的主流媒体。传统的主流媒体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像报纸、杂志、电视台等这些单向传播的媒体形式,它们都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传播基础的,但是目前社会大众对社会各类事物的参与度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传统的主流媒体可能会逐渐丧失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赞同。而以社交平台为主的新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是一种双向的传播形式,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分界线渐渐模糊不清,这样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大众的参与度,与此同时这样的舆论场有十分强大的聚集力,很多社会问题在新媒体舆论场中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三)技术使用的风险与挑战开展引导舆情工作的主要基础就是进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但是目前在舆情分析工作中还有一些阻碍性要素,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虽然说可以运用“大数据”的信息化技术对网络舆情展开探索检查以及分析研究,但是因为很多网络信息平台都以自己的主张办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据的共享,这样的现象致使舆情分析产生了分裂化。除此以外,网络舆情信息也没有特别的精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舆情分析的精确度,很多中老年人群不具备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的技能,而且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是比较缺少的。所以说,当下现有的网络技术无法很好地解决掉舆情收集所面临的全面性和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武正坤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是记者。网络信息已深入社会的肌体,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制度;管理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引导能力欠缺,主导意识不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层出不穷、传播途径不断拓展,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千变万化,爆发网络舆情诱因错综复杂。由于地方政府舆情主导意识不强,导致舆情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滞后,舆情临测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现实不相匹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二是态度消极,化危为机意识不强。在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时,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以封堵、删帖等传统方式应对网络舆情,要积极培养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视与新型媒体的沟通交流。三是引导方式简单,舆情受众意识不强。这是一个“技术+思维说话”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由于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安逸僵化的体制机制里后知后觉的人们,开始懵懂觉醒,却又一下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被动就意味着失去,失去技术领先、传播创新,失去竞争的优势。四是应对机制不完善,舆情沟通渠道存在壁垒。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在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中存在法律空白和执行瓶颈。如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但由于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舆情应对机制不活,导致舆情防控工作效率不高。
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时代的新闻宣传首先面临的是—个汪洋大海般泥沙俱下的信息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舆情“燃烧物质”、舆情“助燃剂”和舆情“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舆情燃烧物质、增加舆情灭火剂、降低舆情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建设
1.灵敏的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前,建立事前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在舆情发生
第13卷第08期 Vol.13No.082022年4月 April2022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问题及应对思路康丽琳(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北京
10005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新媒体成为公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便捷公众生活、带给公众丰富新闻信息的同时,新媒体也加大了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互联网中隐含大量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会给公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带来消极影响。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立足新媒体视角,阐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特点,剖析了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了相应的应对思路。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舆论监督;特点;问题;应对思路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19-03舆论监督是公民宪法权利(监督权)的体现和常见形式。舆论监督常与新闻媒体联系在一起,不过新闻舆论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新闻、正向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并成为最适合实施舆论监督的“操盘手”,新闻舆论监督也自然成为舆论监督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这导致网络存在大量不良信息,给公众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新媒体让新闻舆论监督面临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完善优化新闻舆论监督思路,才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缓冲矛盾、社会预警这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民众需要借助平台来发表意见、宣泄情绪,而新闻媒体可充当民众的泄气阀,让民众能够顺利实现为自己、为他人不幸发声的愿望。这里的缓冲矛盾主要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可通过倾听民众心声、解决民众之急难愁盼等方法,舒缓民众的负面情绪,减少因民众不满、愤懑情绪较多而给社会造成的一系列恶劣影响,进而达到缓冲、减少与化解矛盾的目的。所谓社会预警,即大众媒体通过监督,对公职人员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揭露、报道、评论等,以向全社会发出预警的一种作用。新媒体时代,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就应当做好、做细、做实、做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提升新闻舆论监督的质效。二、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一)舆论监督范围更广泛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舆论监督范围更加广泛。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到媒体数量、技术手段、新闻发布速度、新闻传播时效等客观因素影响,新闻媒体并不能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舆论监督报道,只有在涉及一些典型事件时,才会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从此角度来看,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相对狭窄。在新媒体背景下,公众可以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性、高效性、共享性,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随时发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闻事件。全媒体、全主体参与的新闻舆论监督局面极大扩展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扩大有利于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1]。(二)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新媒体时代,一种新的监督主体,即草根监督主体出现并活跃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舞台中。草根监督是一种与媒体监督截然不同的监督方式,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媒体环境下,草根监督主体参与社会生活、行使自身权利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态度也愈加诚恳。草根群体会对社会中的一些腐败行为,以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发出预警,用自己的方式及早公布这些行为,以达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草根监督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监督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是积极主动向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提供重要新闻信息;二是自己将收集到的新闻信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出去,以践行监督职责,行使自身权利。(三)舆论监督方式更多样新闻舆论监督可通过传统媒体方式落实,也可通过新媒体方式落实,这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11媒介观察传统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但手段、渠道过于单一,在新闻事件及时、快速、立体化报道呈现方面存在不足。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手段、方法,拓宽了监督的途径,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既能承担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也能为传统新闻媒体进行监督辅助,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整体效果。新媒体丰富了新闻传播手段,提高了传播的速度,这让新闻舆论监督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监督这一种形式,而是更丰富多样。三、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新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新媒体虽然扩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但同时也降低了新闻信息发布的门槛,这导致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负面言论激增。质量参差不齐的新闻信息干扰了公众的分析与判断力,容易让公众产生焦躁情绪,引发公众不安心理,这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2]。新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表现在网络“三俗”信息持续泛滥,另一方面表现在虚假信息难以遏制。一些网民为吸引流量,不惜发布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新闻信息来博得关注。一些浏览者在自身素质较低、信息甄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这些“三俗”信息吸引而无法自拔。另外,一些人为牟取个人私利,不惜发布大量虚假信息,极大扭曲了公众的价值观。(二)网络暴力对社会影响较大新媒体下的网络舆论监督虽然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震慑一些不法行为,但不当的舆论监督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新媒体平台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网络言论发表渠道,让人人都能参与到新闻舆论监督中。但是,我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一、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极易出现一部分群体针对某个个体进行非理性、大规模的舆论攻击,引发网络暴力。一些舆论监督者往往打着“正义”“爱国”的幌子,对攻击对象进行非理性猜测,言论打击与侮辱,给攻击对象造成严重的心理与生活负担。网络暴力的发生与舆论监督主体的嫉妒心理、仇富心理、虚荣心理等有关,但从根源上来说,主要是因为舆论监督主体的综合素质不高[3]。(三)负面舆论对行政机关造成干扰当今时代,国家虽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也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中依然堆积着大量的负面舆论。网络中的负面舆论极具破坏性,不仅会给民众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会干扰行政机关工作的顺利开120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展。很多情况下,网络上集中爆发的舆情民意,特别是一些不理智、不公正且具有煽动性的负面舆论,会对我国行政机关处理事件造成影响。当大量不良负面舆论爆发时,如果不对这些舆论进行及时管理,不法分子便会利用负面舆论的力量蛊惑群众干扰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实施,让民众对行政机关失去信心。(四)新闻舆论的相关规定不够健全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虽然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为网络虚假、不实信息的传播搭建了平台。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健全,无法确保网络新媒体舆论监督信息的真实、客观与公正。一方面,对信息的审核与把关不严,导致很多负面、虚假信息泛滥。另一方面,网民自我监督、互相监督的意识薄弱。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应健全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定,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不同监督主体的责任,强化其参与舆论监督的意识,并借助这些制度对网民、各大媒体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传播。四、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的应对思路(一)提高网民这一监督主体的综合素养应提高监督主体的综合素养,使其客观、真实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公平、公正进行新闻舆论监督。首先,重视网民综合素养的提升。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落实,应从网民这一重要监督主体上着手,对网民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舆论引导教育[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网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网民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正向引导,以避免网民在舆论监督时出现思想偏颇、言语过激的“网络暴力”行为。其次,培养网民网络自律,以及甄别判断新闻信息的能力。对网民开展规范发布新闻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甄别、剖析、判断等的教育活动,使其既能够科学发布言论,又能够不随波逐流。最后,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约束其行为,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二)全方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新媒体时代,为保证新闻舆论监督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多途径、全方位地实施监督。第一,公众应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得以扩大,为保证监督效果最优化,每个人都应参与到新闻舆论监督中,扮演好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角色。鼓励公众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舆论监督。第二,媒体平台加强自主监督。各大网络交互网
站、网络媒体平台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自身网络信息审核机制,严格审核程序,规范审核标准。媒体平台积极回应公众揭发和举报信息,并深入调查举报事件的真实性,及时向公众反馈以防不实言论、负面信息飞涨。第三,政府应加强舆论工作,进行正向舆论引导。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新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与观念。第四,媒体人应增强自律感。作为重要的舆论监督主体,媒体人应坚守职业道德,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发表健康真实的言论,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言论,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监督的权威性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虽然在新闻时效性方面略逊色于新媒体,但在新闻质量、新闻传播公信力、专业性与权威性方面却更胜一筹。当各类新闻事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时,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应凭借新闻报道专业、客观、深度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势与新媒体形成互补,进行正向舆论引导[5]。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呢?首先,提高政治站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传统媒体应明确自身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提高政治站位,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闻舆论监督。同时,要尊重新闻传播的客观性、真实性特点,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人民群众思想的领航者与引路人。其次,传统媒体工作者应经常学习新的法律法规,避免报道失误、出错。最后,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与新政策,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技能,保证报道的公信力。(四)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将直接导致新闻舆论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确保新闻舆论监督质效,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章制度。首先,细化规章制度建设,补齐新闻舆论监督规章制度方面的短板。要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并细化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管理制度,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提供明确指导[6]。具体来说,主要可从网民舆论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制度、网民安全文明上网相关规定、网络监督管控相关制度,以及网络舆论监督责任追踪制度、网络犯罪惩戒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约束了网民、媒体人的行为,使其增强网络监督自律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其次,提高新闻舆第13卷第08期 Vol.13No.082022年4月 April2022论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关部门应对违反新闻舆论监督相关规定,涉及网络犯罪的责任组织或个人进行严厉惩处,以儆效尤。(五)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应实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7]。首先,政府应进行信息化的新闻舆论监督。政府部门应借助便民服务与政务APP对一些新闻信息及时公开与透明化,如对相关行政处理结果、最新政策等进行公开宣传于解读。针对新媒体平台中流传的一些不实言论及时辟谣、及时更正。其次,相关监管部门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对网络新闻舆情进行搜集、监管控制,一旦发现有不实、不良言论,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最后,电视、广播等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新闻信息质量进行严格审核把控,在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报道。五、结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监督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舆论监督的范围较之前任何一个阶段都更加广泛,各大舆论监督主体舆论监督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舆论监督的方式也突破了单一、陈旧的局限性,逐渐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纵观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现状,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提升网民这一舆论监督主体的综合素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效果、发挥传统媒体监督的权威性、强化舆论监督的信息建设等方面来应对和改善,以确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监督能够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化展开。参考文献:
吴迪,董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与优化对策[J].传媒论坛,2020,3(23):42-43.
孔维佳.新闻舆论监督法治路径分析[J].中国报业,2021(24):42-43.
黄昕洋.浅谈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如何既显力度又有建设性: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传播,2021(24):22-23.
李鑫.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升新闻舆论监督效果[J].新闻传播,2021(16):110-111.
方舟.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问题与优化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4):49-51.
赵晨民.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晚报锐新闻”项目为例[J].记者观察,2021(11):90-91.
范永松,易守华.新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内涵和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7):24-27.作者简介?康丽琳,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ofNewsResearch
121[1][2][3][4][5][6][7]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企业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关系到企业品牌声誉、产品质量的一些突发事件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xxxxx等等,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公司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各单位、下属公司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
一、各单位、产业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们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我们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是干部、员工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各单位、下属公司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矛盾、维护公司形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舆情管理工作不主动、无创新,从而制约了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201x年到2020年的舆情监控工作分析,都是我们发现相关网络舆情并将舆情信息分发到涉事单位,没哪个单位
主动联系我们,告诉我们在某某网站上有和公司相关的舆情。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单位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完善的应对预案。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够及时。
比如,xxxxxx,我们将这条舆情分发到xx部门后,xx部门5个工作日后才对舆情进行回复,面对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及时。
3、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措施不够妥当。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公司形象。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各单位、下属公司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更新理念,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加强
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仅对于公司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位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舆情规律、网络社会与组织工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与研究,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网络社会生态下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形成与之相对的工作理念,夯实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防范,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
主要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即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通过分析和研判,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
(三)主动应对,确保网络舆情事件得到有效解决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要能够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有效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公司形象。
1、反应迅速及时。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不能采取缺席失语、消极对待的方式,而是要积极主动、迅速处理,用有说服力的事实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出现
“不作为”的情况。如xxxx,使该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被消弭于无形,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
2、措施得当有力。当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后,要根据相关的工作规范和纪律,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采取得当的措施,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打好“组合拳”,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如事件复杂,不要等到有完整结果后公布,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来满足公众的期待,从而减少网上谣言传播。
3、方法灵活讲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等,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如xxxx,党委宣传部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跟帖,进行了合理的舆论引导,有效地遏制了房闹团体引诱炒作的企图。
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不能采取缺席失语、消极对待的方式,避免出现
“不作为”的情况,要积极主动、迅速处理。在这里,也再次强调,《xxxx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舆情事件办结率必须达到100%。
希望在座各位能从今天的培训中受益,让网络舆论成为xx跨越发展历程中的“晴雨表”、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黏合剂”,促进xx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宣传和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 对策 宣传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