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才是以家庭为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近日,各地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一提出几条建议。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前两段的行文思路。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南
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掌,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译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画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
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日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文本二:
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
(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观赏的时候要注意去想象遗痕当时的情形。
B.按照作者逛南京的经验,逛鸡鸣寺需要在摩挲中品味其幽古之味,而逛台城则需要进行悠然遐想,感受台城历史的风雨烟云。
C.“忙什么!赶雨花台去”一句是指赶着去雨花台吃枪了,作者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即将消失的方言甚是怀念。
D.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镌刻在胜棋楼下的朱自清给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第二人称口吻来写逛南京的方式以及鸡鸣寺,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又表明第一段所说实为自谦,反映出作者对南京的了如指掌。
B.第四段两次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
C.最后一段引用诗句写雨花台,表明雨花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引用车夫的行话则使文章对南京的刻画注入了浓郁的生活、地域气息。
D.文章语言朴实,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
3.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以第二段为例,从用词,修辞,句式三方面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4.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从建筑遗痕、历代形胜、自然景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选三点谈谈你的体会。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②①
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①公元633年末,唐太宗放三百余名死刑犯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到狱中受刑。所有囚犯都按时返回,唐太宗最终赦免了他们。欧阳修对此提出质疑,作此论。②贼:窥测,揣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B.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C.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D.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也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B.“约其自归以就死”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而卒自归无后者”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D.“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刑犯是小人之中操行最为恶劣的,指望他们能够做到连君子都很难做到的守信赴死是不合人情的。
B.小人的确是罪大恶极,但只要君王充分施以恩德,小人也能慢慢变为君子,这是欧阳修所不认同的。
C.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能消弭小人犯下恶罪的现象,这一事实证明仅靠君王施恩并不能取得治国实效。
D.欧阳修认为,君王要想真正地实施圣王之治,就不能偶尔纵囚而赦之,而应该顺乎民情,常赦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文章第三段采用了驳论的手法,请简述其论证思路。
四、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周瑜宅
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①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②鼎沸,老魅③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①熛:迸飞的火焰。②炎刘:汉朝。③老魅:指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
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卷”“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
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D.“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可惜大业未成,在中年就君臣惜别。
2.词人对周瑜的态度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态度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本学期所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分析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六、简答题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用百封家书以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①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②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③,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
④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一起传承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比如,茶、丝绸在很早以前就从我国传到欧洲,野生茶树的驯化、茶叶制作方法、茶水泡制过程,蚕的饲养、蚕丝的提取和刺绣等,②,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象征。
“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爱和参与,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如今,③。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
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面文段内容,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将满未满,还有向上的空间,也不至于盈满而亏。
其实,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30卷第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3No.22021年4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Apr
2021DOI:
10.13887/j.cnki.jccee.2021(2).3民主协商:重构合村并居的内在机理朱贞(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摘要:在全国合村并居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有的地方形成了良好态势,农民完成了生活方式的转
变,基层干部的治理工作也顺利开展&而有的乡村在合村并居中却产生种种问题,成为引发农民和基层
干部相关矛盾的导火索,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要真正开展合村并居,顺利完成农村城镇化治
理,解决引发的各类矛盾,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则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协商的巨大优势,在
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运用协商民主,探究民主协商在合村并居中的价值意义&关键词:民主协商;合村并居;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87(2021)02-0008-04利益的完美平衡&民主协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手
合村并居历史由来已久,社会各界对其褒贬
不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指导下,农村社会
段,是加快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与制度基础,更为
乡村基层社会的良性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样态与新型城镇化接轨同步之变迁是大势所趋,
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格局的必经之路&合村并居
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第一,合村并居的实践效果、困境和未来发
不仅是村庄形态、功能的整合与健全,也是对千
百年传统农业主导的乡村生活方式及秩序的转
展的研究&张秀吉&1"以齐河县实践为案例得出,在
合村并居进程中,采取力量的综合、手段的综合
型与重塑,面临着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这
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政治运动中,中央政府以重新
整理利用宅基地,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利用率与公
和工作的综合,来化解因利益诉求产生的各种矛
盾,尊重群众切身利益,确保农村社区的和谐建
共服务效率为治理初衷,旨在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为农民建立美好新家园。处于这场运动底层的农
设&王丙川&2"等人基于山东各地的调查认为,合村
并居是农村过剩人口的发展出路,农村生活方
式,家庭规模变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等有利于
合村并居的切实开展&武中哲&3"通过对山东诸城
民,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自愿或不自愿搬进了
新社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
活方式&在这场中央政府、基层治理者和农民的的调研指出,合村并居以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推
进,前者依靠市场化力量,以集体经济带动新型
社区形成,而后者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
博弈中,如何真正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改
善农民生活状态,从而进一步因村施政加快完成
农村社区的城镇化,实现各得其利和各美其美,挥,两者使乡村社区秩序产生了不同效果,对乡
村振兴有着重大影响&姜玉欣&4"基于斯科特“国家
值得思考&合村并居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具
有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性质,需要充分发挥民
的视角”,研究合村并居应该打破极端现代主义、市场化和简单化等逻辑,重回“农民的视角”,发
主协商的功能,互表各意,完成公共利益与个人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朱贞(1992—),女,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2期:民主协商:重构合村并居的内在机理现乡土文化的全新价值,形成全新的乡村发展景
象。郭占锋冈等人以个案研究指出,合村并居一方
面使离散的村庄变得集中,有利于推进乡村城镇
社区化,同时也会使得村庄内部公共性减弱,造
成诸多乡村基层社会矛盾。第二,合村并居与土地改革相关的研究。刘
云升问指出,合村并居与土地利用、整理和增减关
系密切,是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重大改革,做好
社区集体资产运作效率优先,同时兼顾社区公共
资源均等公平分配的价值抉择。刘富刚切以山东
德州为例,指出在城镇化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人
地紧张的相关问题,在对德州农村居民点用地潜
力进行测算后,对居民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了评
价并提出建议。第三,合村并居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陈靖冏指出,合村并居是涉及国家土地政策、新农
村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项社会改造项目,以
“村社理性”的视角揭示“资本进村”后如何才能
维护乡村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和实现社区的最大
化发展。马光川网等人指出,广泛推行的合村并居
并非简单意义上行政组织的重构,而是对当前乡
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层次转变,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大表现,应以正确的视角看待,把握
其所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方法。高灵芝㈣等认为,多
村一社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且将长期
存在。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向本社区居民提供
优质服务是解决服务非均等化的途径,也是建设
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综上所述,学界从宏观层面和微观案例层面
都较为系统的对合村并居产生的良好效果以及
与其紧密相关的土地改革、新型城镇社区化进行
了深入分析,这对合村并居的开展有着诸多的理
论意义。但从合村并居在全国实施所呈现的问题
来看,为何中央政府本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
农村社区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这样良好的初心
目标,却出现了不少农民不满意,农民放弃土地
被迫上楼的情况,这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同时也是
学界应该追问和思考的问题。在此将以协商治理
为视角,阐释论述民主协商与合村并居的紧密联
系以及如何发挥民主协商在合村并居中的有效
治理作用,使得合村并居顺利稳妥地开展实施。2内在关联:民主协商优势与合村并居需要契合民主协商是政治主体基于政治组织和公民
的政治权利,以协商和对话的程序与形式达成共
识或者协调分歧,以实现国家和公共治理利益目
标的特定政治机制。在合村并居中,牵扯基层政
府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以及资本进村与农民等众
多主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及利益关系&“一刀切”的管理与治理模式很难有效合理地整合及协调公
共利益,而民主协商以其蕴含民主、参与和变通
等价值及程序,通过主体相互之间的沟通协商及
微调等技术手段,提升其在合村并居中的治理能
效,使合村并居顺利良性实施,凸显国家治理能
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做出有益贡献。2.1民主协商是解决合村并居矛盾之径协商民主是基层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与保证群众有广泛持续及深入的参与权与
发言权,最终敲定公共事务,各得其利的治理机
制与体制。随着社会利益价值和思想文化的多元
发展,社会矛盾逐渐复杂多变,这要求不断更新
完善利益诉求分配与协调机制,拓展基层社会表
达诉求和心声的有效渠道,在利益分歧中求得利
益共同,防止各种极端社会行为产生。民主协商
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多样性的特点,能够以其特
有的多元、平等、理性、参与等现代民主价值理念
弥补农村治理中群众参与不充分、公平正义得不
到有效保障等局限和问题问。中国农村是差序格局
的农村,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社会关系正是以
此为纽带,完成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跨越!坷。关
乎集体村庄发展的大事,都与每个村民息息相
关,应该采取集体民主协商的手段与方式。让基
层干部在了解村民真实诉求的基础上,建立公平
正义的民主协商环境与程序,通过前期多方宣传
使得农民对协商民主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产
生认同与信任,村民之间、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
沟通交流,各方踊跃发表见解看法,以此寻找到
各方利益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终促成集体决策
结果的形成和实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30102.2公共决策科学化促合村并居稳定运行民主协商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使公共决策
更加科学有效,降低各级政府的行政治理成本,避免各种碎片化的决策治理,从而形成有效治理
的巨大优势。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世代在土地上耕种致富的农民因为有土地才能
获得生活的选择与人生的发展。村民对于放弃宅
基地,离开熟悉的生活故土
,肯定会出现同意或
者不同意再或者犹豫不决等各种想法和意见。科
学化的公共决策能够保护集体及个人利益不受
损,形成有效治理的良性体制与格局,彰显基层
干部治理政绩。过往基层政府和乡村精英一手包
办村庄集体之事,损害公众参与积极性,使得民
主协商形式化,造成农民对民主协商失去信心,
各方之间产生矛盾和误会,引起民怨载道,造成
治理失效,危及各方切身利益。民主协商能否有
效发挥其功能价值,使得国家和基层社会双方各
得其所,实现良性治理,关键在于能否打通国家
和基层社会之间的阻隔,实现双向互动,为此应
建立民主协商运行机制,保障民主协商程序的可
操作性,实现双方高效互动。例如,让村民深入了
解合村并居的国家政策、实施后果和影响,村民
基于真正的平等之上各抒己见,把对合村并居的不解疑惑之处说出来,干部及时进行有效解答与
协商,发挥其擅长的语言艺术,对“钉子户”进行
有效劝导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沟通才能够获得认
可与民心,才能化解矛盾,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
系及棘手问题。这样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科学
公共决策,才能增添以往决策缺失的公开透明、合
理高效等关键要素,使得公共决策的目标、过程
及结果能彰显正义理性、关怀包容的价值光辉。2.3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合村并居中的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需要
各方治理主体积极有效互动,要求运用制度、法
律等手段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
序化,形成善治下的有效社会治理格局。把协商
和民主要素嵌入国家公共治理中,能够充分反映
和体现基层社会的微观变化,是达成利益共识的渠道和方法,在尊重差异与个性之上,形成具有
包容不同意见群体的能够实现国家和社会双向
互动治理,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㈣,形成农
村基层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和高效化的善治状
态。但是在合村并居的实践中,为了加快合村并
居进度,基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采取堵门、噪声
骚扰、断水断电、砸墙等举动让农民认同,有违协
商民主最初本意,扰乱了基层社会治理。合村并
居,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行政力量的大力推行与
治理,打破了千百年来村落散居的状态与格局,
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缩小政府行政成本开
支,促进农业集中化、现代化发展,改变农民长期
以来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为其融入与适应城
市化生活奠定了基础,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
乡村社会的重要体现,同时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及农民居住与
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1]
张秀吉.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利益多元与治理——
以齐河县农村合村并居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⑵:86-90[2]
王丙川,龚雪.合村并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于山东省潍坊、德州、济宁等地的考察分析[]].山
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5.[3]
武中哲.市场与行政:合村并居重构乡村秩序的两种
形式——基于山东省诸城市的调查[J].理论学刊,202⑵-135-143.[4]
姜玉欣.合村并居的运行逻辑及风险应对——基于
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下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4(9):19-22.[5]
郭占锋,李琳,吴丽娟.村落空间重构与农村基层社
会治理——对村庄合并的成效、问题和原因的社会
学阐释[J].学习与实践,2017(1):85-95.[6]
刘云升.合村并居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价值选择[J].
学术月刊,2011(4):77-82.[7]
刘富刚,刘连兴.农村合村并居中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以德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4):320-323.[8]
陈靖.城镇化背景下的“合村并居”——兼论“村社
理性”原则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农村观察,2013(4):
14-21+94.[9]
马光川,林聚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合村并居的困境
第2期朱
贞:民主协商:重构合村并居的内在机理11与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3(10):31-36.[12]
阚为,洪波.协商民主如何嵌入中国民主治理场域——
公民参与的视角[J].浙江学刊,2015(1):126-130.[10]
高灵芝.“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非
均衡问题——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
[13]
李志跃,陈松友,许忠明.协商民主嵌入国家治理
的内在机理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2012(12):105-111.[11]
张等文,郭雨佳.乡村振兴进程中协商民主嵌入乡
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2201(3)
:112-119+144-145.责任编辑周斯韵(2):104-115+128.Democratic
Consultati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Reconstructing
Integration
of
VillagesZHU
Zhen(Marxism
School.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Abstract:
When
the
whole
country"s
village
cohabitation
is
in
full
swing,
some
places
have
formed
a
good
situation,
farmers
have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way
of
life,
and
the
governance
of
grassroots
cadres
has
been
carried
out
smoothly.
But
some
villages
have
produced
a
variety
of
problems,
becoming
the
trigger
of
relat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armers
and
grassroots
cadres,
causing
th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truly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urbanization,
solve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and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huge
advantage
of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explore
the
value
of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in
the
merging
villages.Key
words: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merging
villages;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1期(总第497期)合村并居贵在顺势而为郭泰彬(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合村并居成为缓和人地矛盾的一大途径。2018年7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跨省域调剂实施办法》,引发了新一轮以宅基地退出为核心的合村并居浪潮。然而在各地合村并居具体实践中,急于求成、不恤民生的问题屡屡发生,引发舆论热议。在城镇化长期趋势依然乐观的背景下,合村并居应贯彻稳健的策略,顺势而为、伺机而动,立足城镇化这一根本动力,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占补平衡提供的政策动力,制定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政策,把好事办好。[关键词]合村并居;城镇化;宅基地退出[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1 城镇化趋势是合村并居的根本动力合村并居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08年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其中提出通过“建新拆旧”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耕地面积不减少,建新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而拆旧则是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而宅基地是农村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故学术界也会用另一个更加贴近本质的概念形容这一过程,即宅基地退出。原本作为宅基地使用的农村土地复垦后失去居住功能,意味着农民失去原有的住房,解决方案往往是搬入政府新规划的城市社区。整体看来这是一个由农村社区(村委会)转向城市社区(居委会)、由分散居住过渡至集中居住的过程,合村并居一词由此而来。通过考察合村并居政策的缘起,我们可以看到“建新”是“拆旧”的目的,城市扩张是一系列后续举措的火车头,城市边界的进一步拓展是合村并居的外生动力。而在“拆旧”一侧,合村并居本身也和城镇化密切相关。居住地点由农村变为城市,可以视为居住环境的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自然要与其他部分产生相互作用。从农民个人融入城市的角度看,城镇化有多个方面,除了居住环境,还包括收入来源、生活方式、心理认同、人际关系等等。各部分的发展可能相互促进,但也可能相互拖累,发展水平不协调还可能带来诸多问题。高水平的城镇化可以成为合村并居的内生动力,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不足,各方面发展不协调,就会给合村并居带来阻力。农村“空心化”在合村并居的正当性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能够融入城市,土地作为宅基地使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改革自然就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反对合村并居的诸多理由中,进城农民需要退路、弱势群体无法在城镇立足也是最有力的论据。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总要问受访者为何不愿上楼,“经济条件不允许”则是最为普遍的答案,再进一步细说,就是找不到工作、交不起各种费用、年轻人上学结婚买房要用钱。从个体城镇化的角度看来,合村并居中的困难就是农民进城时面临的困难,求学、立业、购房、成家都是城乡身份转换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也可以对应城镇化的不同维度。跨越城乡鸿沟所需的成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都以“经济条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顺势而为,要顺应的就是城镇化趋势,尤其是人口城镇化趋势。如果改革地区城镇化水平达不到要求,居民对农村环境仍有依赖,单方面推进居住环境变革就会十分困难。反之如果人口城镇化进展顺利,大部分农民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立足,那么政策资源就可以专注于查漏补缺,以较小的成本撬动整体性变革。2 城镇化前景依然乐观合村并居政策的推行与城镇化趋势息息相关,故合村并居政策未来的走向势必要参考城镇化前景。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仍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在已经过去的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前者已经提前达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目标(60%左右),而后者也可以说是基本达成(45%左右),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这一水平仍属于高速增长。而在横向比较中,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多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80%左右,如果考虑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的市民化水平不同,差距还会更大。而存在差距恰恰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乔文怡及其导师管卫华教授预测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最终饱和状态为76%到79%,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个人融入城市的角度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但并非不可逾越。无数农家子弟依靠怀抱希望前往城市打拼,他们当然需要失败时的退路,但更需要取得成功的机会。[收稿日期]2020-09-05[作者简介]郭泰彬(1996—),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264-
郭泰彬:合村并居贵在顺势而为2.1 城镇化历史成就为合村并居提供依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以结果论仍可以说是成就非凡。尤其是在整体性城乡变革方面,无论是近郊棚户区改造还是远郊整村搬迁,各式各样的改革都有可供借鉴的先例。而宅基地退出本身也并非新事物,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天津、重庆、浙江等地都曾推行宅基地退出政策,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但政策目标基本得到实现。合村并居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改造土地、安置居民的基本框架。彼时正值大城市扩张之际,围绕寸土寸金的城郊土地产生的冲突无疑更加激烈,但经过长期的磨合与调适,多数问题最终还是能够得到解决,虽然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当然,在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大幅进步的背景下,很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可容忍,这也是近期部分地区合村并居政策受到广泛质疑的原因。正是基于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理应用更加严格的标准去审视行政力量的一举一动,但也无须因为那些曾经克服过的困难失去信心。2.2 新型城镇化趋势与合村并居相契合今日,“新型城镇化”主张重点关注人的城镇化,这既是一种理念、主张,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现实趋势。新型城镇化最大的背景是我国产业转型进程,而产业转型带来新动能也是今天的城镇化进程异于过往的根本原因。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服务业以情绪劳动为主的特点迫使企业主关注员工的喜怒哀乐,尽管在吸纳就业的规模方面逊于过去的血汗工厂,但更多的交流与更少的排斥更有助于农村转移人融入城市。依托先进通信、物流技术诞生的新兴产业对集聚效应的依赖大大降低,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容易向下沉淀,而非局限于中心城市。与此同时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本身也给二三线城市带来承接转移产业的机会。由此驱动的就近城镇化能够大大降低农民身份转换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智能通信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普及也对城乡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新技术与城乡差距、阶层差距之间的关系尚不能定论,但农业转移人口从中受益却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与远方的亲友联系、获取异乡信息、加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等等。这些增益既可能是现实层面的,也可能是精神、信念层面的。我们不应低估城乡身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形势下农民个人融入城市的需要与可能,这也是学界对城镇化长期趋势作乐观估计的重要原因。2.3 短期经济波动影响可控有关城镇化进程的长期趋势的争议并不多,但眼下的波折确实给城镇化进程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进展带来了一些变数。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另一方面则是中美冲突。二者均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造成生产停滞、需求不振,中小企业运转举步维艰,基层群众就业困难,经济压力增加,农业转移人口更加难以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立足,城镇化进程与合村并居的开展当然也要受影响。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谨慎更加城乡建设与发展重要,但不应丧失信心,我们应继续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视政策的可行性、必要性。疫情方面,随着武汉地区的集中爆发,东北、北京、新疆等地的局部爆发得到基本控制,疫情恶化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日后纵有反复也不太可能造成全国性影响。第二季度GDP已经实现正增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我们有理由认为疫情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消退。而外部环境的发展则难以预期,国外疫情与中美交恶造成海外市场萎缩,外向型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且近期看来并没有事态好转的迹象。但外部环境越是严峻,我们就越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习主席号召建立“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强调拉动内需,而未完待续的城镇化进程正是未来国内需求的重要来源。我们应正确认识合村并居在扩大内需中的地位,土地复垦、安置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无疑能够拉动机械、建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但对于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短板——消费需求的影响则不能一概而论。倘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体恤民生,反而加重基层群众负担,对与提振内需就弊大于利;但如果能够做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合理分配利益、补足配套措施,让合村并居政策在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就能真正做到为“国内大循环”添砖加瓦。城镇化的前景是可以预期的,然而数量依然庞大的农村人口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完成市民化,总要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而走在后面的人自然是各有各的困难。故合村并居大势所趋与合村并居困难重重完全不矛盾。巩固、推进城镇化趋势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当然可以实行积极的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但时间沉淀仍是城乡变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还是要有充足的战略定力去等待条件具备。3 合村并居的政策动力城镇化趋势并不意味着合村并居政策一定能一帆风顺地推进,各地城镇化水平不同,农民融入城市的难易程度不同,宅基地退出的进度、面临的障碍也就大相径庭。而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背群众意愿,迎难而上,投入大量政策资源推进合村并居,显然不是消极地顺应趋势。从中不难看出,在城市化趋势之外,合村并居政策的背后还有直接利益的驱动。合村并居的实质是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宅基地退出是其中的典型现象。宅基地退出带来的利益可以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直接收益,另一方面是对粮食安全成本的削减。3.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产生收益,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楼房的土地利用率高于平房,农民上楼节约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开展各种产业经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在我国家庭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的背景下,合村并居还有利于推动耕地资源集中、农业经营规模适度扩大,这也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但并不是-265-
城乡建设与发展所有土地都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农业现代化的收益也难以在短期内兑现,能够完全依靠本村土地开发抵消大规模迁居成本的案例近几年已经不常见了。年内为舆论所热议的合村并居案例大都是受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影响,政府依靠“卖指标”获利,也就是下面要讲的削减粮食安全成本。3.2 削减粮食安全成本粮食安全要求一定程度的粮食自给,就要保留充足的耕地不能挪作他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而在粮食供应充足的和平时期,基本农田直接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很低的,同样的土地建成工厂、住房、商业区,也就是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高得多,而我们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所放弃的收益,就是粮食安全的机会成本。而我国实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就将“建新拆旧”作为缓解人地矛盾的途径之一。即将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再将区位优势较大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一增一减之下,耕地总量不变,粮食安全不受影响,农田占用经济价值低的土地,经济价值高的土地得以开发,维护粮食安全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在具体实践中,宅基地复垦可以产生“建设用地指标”,政府有指标就可以征收耕地,2018年中央出台政策开放建设用地指标跨省调剂,拓宽了用地指标变现的途径,这也是近期合村并居热潮产生的重要原因。4 宅基地退出贵在顺势而为长期趋势和现期收益都能够说明合村并居政策有施展的空间,但在看到收益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应的成本。拆房盖楼的成本是容易计算的,但安置居民的代价就很难衡量。前面提到,农民乐于交出宅基地、搬进楼房的前提是能够融入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而这一前提并不是天然具备的,而是城镇化进程长期发展的结果。而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量,没有耐心等待农民自发脱离农业农村,就必须面对人为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很多农民搬迁后找不到新工作,务农又多有不便,还要面对高昂的生活支出和陌生的生活环境,政府拿不出解决方案,给予的补偿也不足以弥补损失,这部分农民当然不满意。顺势而为就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既不应贪功冒进,也不应消极无为,然而在学界和公众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印象中,其犯前一种错误风险远远大于后一种。这种印象或许略显刻板,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状况。贺雪峰教授讲过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政府既没有规划好用地指标去向,又没有完成安置房建设,还没有给居民留下做准备的时间,就匆匆忙忙开展拆迁,结果是居民日常生活遭遇巨大困难,用地指标一时找不到买家无法变现造成资金链断裂,最终迎来双输的结局,其背后的行动逻辑着实令人费解。政策受到利益驱动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平衡利益与成本、能否合理分配利益。4.1 在战略层面坚持顺势而为顺应趋势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政策经济核算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相反,顺势而为、伺机而动恰恰是降低政策成-26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1期(总第497期)本的根本性战略。尤其是在城镇化水平不高、土地开发价值不大、用地指标去向不明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地方政府在推动合村并居之前,应对本地城镇化进度有所研判。宏观数据方面,户籍变动、新增就业、商品房销售等信息都可以为判断形势提供参考。对具体社区的考察更加不可或缺,居民的年龄结构、就业去向、收入水平、经济负担等状况都是应该尽可能掌握。最后,居民的搬迁意愿则是最为直观的信号,进城路上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无论专家学者如何深谋远虑,也无法替代居民自己的利弊权衡。4.2 以稳健策略开展政策设计较好的改革条件也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合村并居政策坚持稳健策略,通盘考虑可量化的经济成本和不可量化的社会成本,真正实现收益可及、成本可控、利大于弊。一方面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多方面动力推动城乡变革,另一方面对改革收益的估计也应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为了推进政策虚构美好愿景。搬迁规划应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将居民的实际需要摆在重要的位置。应料敌从宽,尽可能充分地预计搬迁后群众可能遇到的困难,将其纳入成本核算并预留解决问题所需政策资源,谋求能够改善居民生活的搬迁规划。总之,签订合同不代表万事大吉,搬迁后的居民能过上满意的生活,合村并居政策才算走完最后一步。4.3 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合村并居带来的实惠顺应趋势不仅是顺应客观环境变化,还要顺应民心所向。而要争取群众支持,就必须做到公平合理、公开透明地分配改革红利。合村并居收益可观,利益的去向的问题不容忽视。政府、村集体有了收入,归根结底还是要用之于民。例如可以将经费用于社区环境建设,代缴搬迁适应期内的各项杂费,对生活特别困难、或在搬迁过程中利益受损特别大的群众给予额外照顾,有条件的还可以投资自有产业并与群众分享利润。群众能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自然会支持、配合合村并居政策。[参考文献][1]郑风田.“合村并居”,好事为何办坏[N].环球时报,2020-06-23.[2]孙雪峰.农村宅基地退出:主要模式、驱动机理与政策设计[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3]巴曙松,杨现领.从城镇化大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J].东岳论丛,2018(2):5-16.[4]乔文怡,李玏,管卫华,等.2016—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预测[J].经济地理,2018(2):51-58.[5]徐滇庆,贾帅帅.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梁龙.推动中小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7]贺雪峰.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相关热词搜索: 什么是合村并居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