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8篇

时间:2023-07-10 20:18:02  阅读:

篇一: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

  齐哈尔市第四十六中学校

  一段时间以来,自然科学与育人被人为地在教学中剥离开来,这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滑坡。曾经一度,教育成了有科学而无“灵魂”的教育。其实,自然科学本身也是有灵魂的。从科学的发展史到科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生物学包容了非常丰厚的人文价值。比如: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给人美的享受;进化论思想蕴涵着哲学的道理;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定位体现了环保意识。更有众多科学家为科学的孜孜不倦、不懈探索和奋不顾身张显出伟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说明,生物科学中不仅有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包含了思想道德的深厚积淀。因此生物课应该成为育人的有效场所。同时,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指示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标中规定德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关注和参与社会教育、良好习惯的教育和生活态度教育。我认为还应包括:是非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审美情趣教育、法律意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合作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等多方面。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涵许多德育功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个别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德育功能都引含在生物学知识中,是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再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的进行德育教育。

  下面是我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具体案例。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一节时,选择了《斑羚飞渡》的故事作为例子,说明群体组织中的等级、“首领”的作用、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事例讲完后,我发现学生门不仅了解了知识,还为这件真事而震撼。我就借此情境适时地进行德育拓展。我问:“是谁的行为导致了这不该发生的一幕的上演?”学生马上反应出是人类贪婪的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的,进而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接着,我又问:“怎样才能杜绝诸如此类的现象发生?”学生们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踊跃想办法,有的说用重刑处罚不法分子,有的说划出自然保护区,有的说用科学研发满足人类需要的野生动物替代品等等。最后达成了应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接着,我再问:“当你遇到类似危难时,还象平时在家当小皇帝那样自私自利、惟我独尊,能不能平安的度过危机?”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索,触动他们对自身独生子女恶习的警醒,体会到在集体中团结协作的重要。之后,我感慨地说:“低等的动物在面临种族灭亡的危难时都知道协作救族,舍己生而求族存。作为有最高智慧的人类的你,在面临国家生死攸关之季,会不会象那只头羊那样站出来,为国家做自己的贡献呢?”同学们陷入了深思之中。片刻,齐声郑重地大喊到:“我会。”我肯定到:“我就知道我的学生是有觉悟、有气节的人。老师为你们的爱国热情喝彩!当然,今天我们的国家不需要大家舍生救国,但却需要千百万成就祖国兴旺发达大业的高素质建设者,你们该怎么办呢?”学生此时振奋了,异口同声道:努力学习!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受到心灵的洗礼,学生事后反馈非常好。

  这样的例子说明发掘出好的德育素材并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是可以深入学生心田且留下深刻印记的,有可能会令其受益终生。

  经过实践研究,我发现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选准切入点,抓住时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学生不会接受。

  2、要投入教师的真情实感。虚伪的说教不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3、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和感染力。

  4、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单一的模式不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点,容易令学生厌倦。

  5、要注意教育的量和度,老生常谈、唠唠叨叨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6、教师要在准备上下大功夫,取舍恰当、旁征博引才会使每次教育都有吸引力。

  新课改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天地,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教学资源,作教师的没有理由不把课堂这块主阵地站好。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会做人将是我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我将不断研究,力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篇二: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方案

  理化生

  侯志慧

  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认识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细胞就是由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组成的,而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进化论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

  二、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三、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发明和发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转基因生物”、“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图谱”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发现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或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上,将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技术如果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就可能产生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如“超级生物武器”、“克隆人”等,那就是人类的灾难。抓住这个主题,教育学生人与人、人与社会应和谐相处,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互助而不是仇恨、敌视和毁灭。

  四、运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中,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特别是“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

  球日”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育活动。

  五、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我们始终奉行将德育放在首位,结合学科特点,坚持德育渗透,才能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三: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第一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

  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

  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

  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

  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

  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

  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篇: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

  生物德育渗透案例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在生物课上,同学们在展示着自己三天的“劳动成果”,他们述说着各自家族先人的光辉历史,一个个本应熟悉但却又陌生了的先人形象在同学的描述下渐渐得清晰起来。在了解了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先人后,同学们有的惊奇,感喟先人的光辉岁月;有的沉默,低头沉思祖辈创业的艰辛;更有甚者,说到精彩处,慷慨激昂,泪流满面。一场以“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为主题的班会正在热烈的进行着。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本来想像平时一样到班级去宣布假期规定,诸如安全、劳逸结合等问题,当然,也会“象征性”说说清明是如何重要,应该给逝去的祖辈们上上坟,扫扫墓等,可是那天我上完课后听见两个学生在楼道里说

  话:“管他哩,你就跟你爸妈讲来回跑太累,不如不回去了,就住在同学家,好在一起痛痛快快玩完。上坟有什么意思,哪年不上啊!??”听到这里,我浑身打颤,这就是我们学生对清明节立为法定假日的理解吗?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不回家,可是就是回家的人又有多少是怀着缅怀先人的心情去扫墓的呢?难道清明这天放假仅仅还是人们一贯从商业角度所说的“黄金日”吗?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人知道清明扫墓的意义呢?又有多少同学了解他们的祖辈、曾祖辈甚至更远的祖先们?他们还知道先人的名字吗?因此,为了让本班的学生真正“过好”清明节,结合“生态德育”教育,我布置了一个“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亲验活动学会亲近自然,从而在生态体验中学会缅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实施措施]:

  第一,查出本家族已逝先人(最少三代)的姓名,写出50字以上有关家族班字意义的一段文字。第二,最少了解一位本家族已逝先人中的身平,要有史实支撑。第三,通过了解先人,你最崇拜的是谁?并写出原因。第四,和家人一起去野外,给先人扫墓、祭祀,完成亲验活动。

  第五,以“清明,走进先人”为班会主题,组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先人,为什么要感激先人,于活着的我们甚至我们意义后代何在。[具体过程]:

  1.利用清明及双休日的三天假期,通过询问,查阅,搜集等方式了解知晓[实施措施]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项任务。

  2.根据体验活动与交流,完成[实施措施]中的第四、第五项任务。3.生物课交流、讨论。以下几个环节:

  (1)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谈谈家族班字的意义所在,从中可以看出家族奉行何种道德标准和治家理念以及对家族后代的期望。

  (2)组内交流,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说说自己最敬佩哪位先人。

  (3)讨论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去缅怀家族先人?本家族的先人有哪些值得自己去学习和继承的品质?除了本家族的先人,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国家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他们留给我们的物质

  与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又如何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事业更进一步呢?[感想倾诉]:

  快要下课时,同学仍然沉浸在浓烈的缅怀先人的氛围当中。我让同学根据班会上的讨论,每人写一段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辈的感恩之情。

  A:以前,我从未关心过我家里逝去的祖辈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们。通过清明这两天对先人的了解,我才了解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他们的艰辛与不易。B:我在想一个问题,多年以后,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后人会缅怀我吗?他们会体会到我的付出和对他们的期望吗?我觉得“清明——走进先人”这个活动正是让一代记住一代的最佳方式了!

  C:我真想不到我的爷爷年轻时候是那么的有本事!在布行里是数一数二的能人,算盘可以顶在头上用,想想现在的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像爷爷那样有用的人。

  D:我家几代人都是农民,从我曾祖父时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有车有房,我真不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他们如何扛过去的,通过了解他们的奋斗的历史,我深深地感激他们,他们为了我们后人的成长努力奋斗直到最后,将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我现在有责任沿着他们的道路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E:其实何止是我们的自己的先人,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献身的人们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去瞻仰和缅怀呢?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我们有时总认为自己是最痛苦的一代,我们要穿怪异的衣服学校家长不给,我们要留长发打耳洞长辈不让,总觉得好好学习是落后,总觉得扮演新新人类是时尚,殊不知,当我们的祖辈和千千万万个志士仁人在我们这个年纪时都在做什么?我们惭愧啊!

  F:清明扫墓活动让我们又有了一回亲近自然的机会,感受到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还应该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与自然和睦相处。

  教师:刚才同学的感想真是让人感动。祖辈们有的已经逝去了,他们带着一生的劳累、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后走了,只留下他们的寄托与希望——你们,在这里,我请每一位同学记住先人们为你们创造基业的艰辛,要心怀感恩,继承他们的遗愿,将对他们的缅怀与感激之情化做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趁着你们风华正茂,汲取知识的力量,为你们的祖辈增添光彩。同时,大家还要从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和生态保护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为后代做出我们的榜样!

  第三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连城一中:李子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2.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3.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

  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

  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

  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篇: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2015、9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

  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

  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25+42=36+21=24+35=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36+35=47+44=29+36=教学意图:让学生独

  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3、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我抓住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加深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个位上的6加5怎样处理时,就采用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体验学习过程。

  第五篇: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官池初中

  樊小平

  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名句渗透

  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

  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孟子》二章中,有这样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心先苦其心志不断磨练自己;如果只贪图安乐享受,那将一事无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治国需要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先需“得道”,即多做好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受恩于刘备而报答感恩的佳句。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播,古人尚能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

  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2、拓展渗透

  (1)、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广泛地吸取课外书籍的丰富营养,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书籍也有良莠不齐,而且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经受不住困难挫折考验的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从中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以顽强的毅力迎战困难的精神;针对学生革命

  理想淡化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学习革命先辈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专题活动

  学习《最后一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祖国的诗歌、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3、写作渗透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写作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朝着“阳光”、“鲜花”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亮点,展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之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告别了过去的苦恼与压抑,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写作就像飞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的那一丝灵动,自然、美丽、脱俗。

  总之,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他们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追求、全新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牢牢把握语文教学这一环节,联系现实生活,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德育的春风去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课堂,美化学生的心灵!

篇四: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完整)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做好生物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二.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爱国主义道德教育。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百余种,如金丝猴、大熊猫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也有8种,如金花茶、银杉等。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研究生物的重要性,取得过不少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世界名著,近年来,我国的生物学研究成就巨大,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思想教育的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及发展状况,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适时的青春期卫生道德教育

  初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如梦遗、手淫、早恋等)、接触到的性信息(如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影视中的性爱场面、网络中的色情网)等缺乏处理经验,且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又不愿互相交流。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教材中儿童少年生理卫生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课内向学生讲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差异;青春期男、女性特征的差异;月经、梦遗等正常生理现象出现的原因等,让学生消除对“性”的神秘感.第二,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成长中的女孩”、“青春期的奥秘”等科教片;阅读《男孩的秘密》、《女孩的秘密》、《艾滋病的预防》及相关的生理卫生书籍,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消除对性知识的不合理认识,学会解决自己因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结合“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优生”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性问题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自己接触的各类性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评判,尽而引导他们增强抵御各种不良性信息的能力,建立积极的性价值体系。。

  五、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

  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然而,当今世界在工业化进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以及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致使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严重环境危机之下的必选之路,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因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使其在行为上自觉地追求与环境的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和建设者,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生物教学应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阵地。

  总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处理好学科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统一关系,(完整)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灵活渗透,点拨实施,努力把思想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就一定能实现智与德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观念的高素质的人才。

篇五: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中学生物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重视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识点~掌握生物学科德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我认为生物新教材德育渗透~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新教材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德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2.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3.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运动性,生物的进化,

  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

  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实践观点和群众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5.法律意识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6.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此外~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教师如果对生物新教材思想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按教材分章拟定出德育教育任务并定出相关计划~这样对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德育教育内容分述如下: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

  ~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总之~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新教材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依赖于

  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生物新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新教材的科学性~

  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篇六: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生物学科

  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陈维黎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生物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生物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物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在生物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生物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生物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生物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物活动如朗诵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生物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生物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挖掘生物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篇七: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铁东学校

  石亚慧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讲述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时将鼠妇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学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动物运动的形成这一节时,介绍了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弹性小,易骨折。告诉同学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汽车上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学习细菌、真菌、病毒这节内容时,强调它们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

  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四、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化德育渗透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范例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篇八: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的实施】

  润物细无声,点滴总关情

  ----论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实施的潜移默化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罗静

  摘要: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同,除了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中必修体现德育渗透,而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学习生物学中对生命进行思考,对美学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学科魅力系统性

  德育

  渗透点

  2005年6月,我高考结束了,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中的生物学科,源于我对生命科学的憧憬和热爱,我想这很大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给我的启迪,课堂总是将亲身经历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生物学变得生动起来,我们总是在向往中学习着,在期待中上课,其实想想这就是在课堂上实现了德育渗透,以至于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中萌芽。在课堂上对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很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抓准德育渗透点,联系生物学独特的学科魅力,从以下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生物课增添几分色彩。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从身边小小的豌豆研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面对艰苦的条件,繁琐的数据并没有放弃试验,而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的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那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小果蝇,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潜心研究通过整整五年时间才培养出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最终得出交叉互换定律;从人们视若无睹的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这一特性,科学家达尔文设计巧妙实验开始探索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从圣诞节给母亲送袜子这么一件平凡小事情,科学家

  道尔顿发现了色盲这一种遗传病并勇于承认自己是红绿色盲这一事实,写下《论色盲》,开启伴性遗传的研究;从专修神学到自己航海发现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达尔文果断摈弃了旧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许多科学史事,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学习的典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

  ……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三、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渗透

  生物学科中蕴含着许多对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原因有两个:一是生物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我们学完生物学课程,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修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最高培养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领植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使学校的每棵树每棵花草都做到有人管理、有人爱护、而且认领班级还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所认领植物在每一年中的变化。学生查询了植物分类专业书,将所认领植物的科名、种名、拉丁文、认

  领班级都制作成卡片挂在植物上。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生

  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

  我们要珍爱生命,具体课堂上的措施是在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通过受精作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强调父亲众多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了你,可见你是多么的幸运;学习选修三胚胎发育过程时,让学生了解早期胚胎在母体中形成婴儿的过程,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学习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章时;通过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的学习,知道虽然内环境能对外界变化起调节作用,但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通过衰老和凋亡这节课学习,明确这是生命的正常现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在讲到“人类遗传病”这章时,通过对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病的满族歌手杨学峰不仅逃脱了活不成20岁的命运,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完成自己梦想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四、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

  好自己的家园。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精神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的渗透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

  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巧的手段将这些德育渗透点融入教学内容中,如果能这样,在课堂上,有的肯定不会只是凝重,而是一种充满幸福感与欢快感的轻快,讲台这个舞台不再只是厚重,也不再生冷,有的是丰富多彩与绚烂魅力,有的是艺术化的群体表演……结果便是学生吸收了基础的文化知识,提高了应有的思想品德,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个性发展中又有一片天地。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二: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而忽略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其实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

  1、唯物主义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2、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的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讲到动物的胚后发育中蝴蝶的变态发育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挣扎得可怜,便帮它剥开了束缚的蛹壳,不想这只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在颤颤巍巍中死去。”

  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3、人文关怀渗透

  “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二、关注时事,在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关注社会时事,并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高一下册遗传病类型介绍中有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并且建立“感恩”意识,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则图文资料:黄舸,今年18岁,7岁时诊断出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医学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在成长过程中黄舸受到全国各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和父亲将这些好心人的姓名和地址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2003年,15岁的黄舸不顾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跟父亲说希望在生命结束之前能找到

  这些好心人当面向他们道谢,为了满足儿子的这个愿望,从2003年5月开始父亲黄小勇带着早已失去行走能力的儿子骑着人力三轮车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感恩之旅,三年来,他们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帮助过他的人们当面致谢,在人情淡薄的今天,黄舸父子俩将“感恩”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并因此成为2006《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借用晚会的颁奖辞:“黄舸就像一截被人抛弃的蜡烛,好心的人点亮它,它便藏起眼泪,照亮和温暖整个世界!”在资料播放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沉浸在黄舸带来的这份感动中,于是我趁热打铁:“感恩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感天动地,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2、诚实守信

  2005年底,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被誉为韩国“克隆之

  父”的黄禹锡于2005年5月,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韩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但是,好景不长,2005年年底有人指出他论文中有造假成分,首尔大学随即

  展开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同属造假,2006年1月,韩国政府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黄禹锡一下从民族英雄沦落为人所不齿的骗子,“黄禹锡神话”从此破灭。联系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我将该事件引入课堂,并要求学生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3、敬业奉献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校教育有义务有必要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例如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在教学中我结合杂交育种这一知识点,就李振声院士的事迹给学生做了资料展示:50年代初我国黄淮流域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望着颗粒无收的麦田,年轻的李振

  声把目光聚焦在远缘杂交育种上,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终于培养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使我国的小麦产量年增长数百亿公斤,极大程度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问题,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被人们尊称为“南袁北李”。“6月正午的太阳照得人眼花,几个年轻人都躲在树荫下。可李振声戴着一顶草帽,从一大早就在田里查看麦苗,蹲下、起来,换个地方再蹲下、起来……整整一上午三四个小时就这样重复做蹲起运动。”谁能相信,同行用这段文字描述的李振声,已近八十之龄!“社会培养了我,我应该向社会做出回报”——就是这种朴素的感情,支持着李振声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为中国人民“吃粮”问题而奔忙。李振声的“小麦人生”,沉甸甸,亮闪闪。通过这段资料描写李振声一心为民的精神让学生们肃然起敬,也在他们年轻的心里播种下“敬业奉献”的种子。

  三、润物无声,在教学中树立德育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

  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热爱教育事业这一基点上,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真诚一个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真诚的人文关怀,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

  公平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学习自信的前提,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体味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主动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宽容

  宽容不等于纵容,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是一种对成长的期待,对学生的宽容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不恭,宽容学生的失误,宽容学生的幼稚,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宽容。

  严谨教学中教师课前认真钻研精心备课;授课中语言表达完整、精练、正确,板书有条不紊,书写规范;课后积极反思,细致批改作业,以自己的言行时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体会到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

  【篇三: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总结】

  德

  育

  渗

  透

  总

  结

  a组周

  雪

  莲

  高一年级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过程,我在德育渗透工作方面结合课本知识做了不少工作。现将一学期来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

  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体现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二、关注时事,在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我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高二遗传病类型介绍中有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并且建立“感恩”意识。

  2、诚实守信

  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

  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

  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 渗透 生物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