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6篇

时间:2023-07-11 18:36:02  阅读:

篇一: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篇二: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一、关爱尊重每一位孩子,践行“爱的教育”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爱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孩子纯净的心灵,与孩子们静心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帮助、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让孩子们通过回忆妈妈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照料;通过夸妈妈,让孩子能够想办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给妈妈捶捶背,给妈妈唱一首歌,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等让孩子学会关心妈妈;通过做蛋糕,让孩

  子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喂妈妈吃蛋糕,再次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我的好妈妈”的歌声中,孩子和妈妈共同感受爱的温暖、分享爱的快乐,浓浓的爱意溢满孩子的心间,爱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教育教学情境生活化,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阶段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感兴趣,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置身于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之中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小班儿歌《逗蚂蚁》,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在蚂蚁妈妈的带领下尝试表演儿歌中展现的生活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儿歌句式的韵律美,学习朗诵儿歌内容,并通过观看各种美味菜肴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依据原创儿歌的句式结

  构创编出新的儿歌。幼儿在愉快的情境表演中,轻松学会了儿歌内容,初步积累了逗蚂蚁的经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践行“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中班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师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组织孩子走进社区,了解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位置、名称,实地参观了社区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设施,如:菜场、医疗诊所、理发店、水果店、超市、健身活动场地、宣传栏、阅览室、邮政所等等。通过实地参观让幼儿初步懂得了“社区”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个社区的居民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应该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的环境整洁,遵守社区的居民公约,做一名社区优秀小公民。合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积累社会经验,这为孩子逐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做”字上下功夫,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幼儿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幼儿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经验,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幼儿

  教师,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作者单位: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江苏】

篇三: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用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响水县第一小学

  马明真

  摘要:首先简要的阐述了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创造性教育。然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进行知的教育思想,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共创师生和谐的学校环境。

  关键词: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实践

  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著作已被辑为《行知全集》出版,研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一、主要教育思想

  (一)爱的教育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行知先生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字眼,爱学生是每位老师的天职。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

  行知致力教育改革事业起步于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行知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领域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被简单的演化为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一味反复灌输和强化作业。学生在校也似乎除了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似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情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

  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他在1919年就撰写《教学合一》一文,批判传统教学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的流弊,主“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与此同时,他在高师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从课程改革上实现了教学合一的有益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其实践,应该说是一种创造,它既是对当时现行学校教育的变革,也是对传统教育固有的“教学相长”思想的一种挖掘和发展。

  (三)创造性教育

  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先生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主,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无论是在他所开办的晓庄师,创立的育才学校,无论是他所提倡的生活教育,还是他所开辟的平民教育,他都把创造教育作为其中的宗旨。他为育才学校所写的校歌中,热情歌唱,要学生“静观大千世界,啄开未知之门,飞入神秘之宇宙,找出真理之夜明珠”,热情讴歌“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他激情澎湃地呼吁,要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二、指导教学实践

  (一)关爱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

  教育工作是一种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影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下有这样一群教师》一书列举了多个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案例,对关爱的方式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了“与爱同行

  与责任同在”--爱和责任是一名教师永恒的追求,只有中下努力的种子,才能享受成长的快乐。

  孔子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荀子爱学生,留下“青出于蓝而胜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爱学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要把少年儿童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为革命的“新后代”;行知先

  生爱学生,在艰难之中创办育才学校,让穷人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工作中,我也很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意味着班主任应将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尤其是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指责,要善于激发其积极向上,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产生在动力,以达到转化的目的,在工作中我试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效果显著.1.激励语:作为班主任,我常常以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自已的学生,赞美学生,让他们发扬优点,从而改正不被老师欣赏的赞美的缺点,我除了自已在日常这样做,还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已,我常用的激励语是”老师相信你!”“老师很欣慰”“老师很喜欢你”“老师相信你下次做的更好”“老师支持你,别气馁”“你的进步,老师的幸福”等等。

  2.心语箱:培养学生写心情日记,日记便成了师生沟通的心语箱,把难说的话和想说的话写在日记上,我用心读精心写评语,这样一来我可以利用这点了解学生心理,帮助学生疏解心理压力!这一心语箱的建立,学生常常和我说很多的心理话,这为了班级的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两年来的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的那片花园。我将用我的真心,真情、关爱去浇灌、感染、呵护每一颗幼苗,愿他们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一起用心等待“花”盛开的瞬间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重塑自身形象。

  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教学做合一”理论是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它的涵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我们摒弃“死教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不断打造自身新形象。

  (三)重视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课堂氛围,使语言教学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自古至今,凡是成功伟大的人都将兴趣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忽视创新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创新教学的精华之处在于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快乐的学习氛围。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发挥兴趣,在兴趣中产生创新。创新作为一项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能求胜心切,循序渐进,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乌鸦喝水》时,教师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乌鸦喝水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想象,提出“如果不利用小石子,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展开思路,发挥创新,献计献策,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解《第一次抱母亲》文章时,教师开展了“回家抱母亲”的活动,让所有学生回家都主动抱一次的母亲,并将感受记录下来。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母爱”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主义关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行知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篇四: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应用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家中,陶知行对我国的思想教育中产生很大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陶知行教育思想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整体的教育理论和方向都有着指引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代表着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理念,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改革,不断改善革新,其陶行知的思想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开始逐渐应用,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的内容就是需要老师们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就实现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其在实践应用中还有着可以优化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陶知行思想;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班级管理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现实依据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其经济带动社会快速进步,我国的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幼儿教育观,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所以我国的幼儿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进一步的实现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也要进行生活教育,即陶行知教育,教会幼儿的生活能力,实现学会自我认知,进行共同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实现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中也有指出,要重视幼儿的生活化教育,在幼儿时期打好基础,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有更好的指引作用。所以幼儿教师不仅重视知识授予,对其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也要进行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到更好的指引作用。

  (二)理论依据

  陶知行教育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教育,其教育理念就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从实际出发,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到一条十分富有哲理的教育理论体系,其在生活中的教育,在陶知行理念中十分重要。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社会是孩子最好的第二学校,所以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是要相契合的,保证社会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提倡学校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实践应用,其主要的教育意义能够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学校的学习,实现走向社会的目的,实现更好的走向社会,成为应用型人才,更好的融入社会。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施,要注重让幼儿操作、体验,以获得生活的经验,才能有现实成效。

  并且根据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整体智力发展规律来看,其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无法分割的,所以在教育中也不可将教育分割,单纯的只进行知识的授予,这对儿童的发展是片面的,受影响的,要注重生活中的教育和知识上的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做到启发儿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两者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在教育中要讲生活化教育,不断实现教育的融合和互相促进,实现儿童的全方位发展,老师要加强对生活化教育意识,明白陶行知思想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重要性。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应用

  幼儿教育应该从生活作为出发点,而幼儿时期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教师应该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完善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政策,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一)转变班级管理概念

  在管理中,要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去约束和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才,实现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教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主动的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基于这种思想,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应当进行改善,真正的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儿童以后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幼儿园班级管理应该融入陶行知思想,让幼儿、家长、教师一起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让幼儿的意愿得到充分的体现,能够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主动的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老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幼儿中,其由于年龄很小,所以心智未成熟,在其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者对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干预,幼儿园与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其生活品质进行早期塑造。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思想,性格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引导中,要意识到儿童的独特性,根据他们的不同特质进行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教育应当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合法权益以及人格尊严。结合陶行知先生宣传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幼儿园管理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满足幼儿的身心、情感需要。并且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营造良好的学习引导氛围,增强家长对其生活教育的重视,配合老师进行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幼儿园管理者只有充分尊重幼儿,才能让幼儿积极的配合班级管理工作,才能让幼儿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管理班级

  家庭和幼儿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幼儿园在管理班级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和幼儿家庭秉持合作、尊重、平等的原则,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的班级管理中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管理班级事务,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得到提高。家庭对幼儿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对幼儿的管理不能离开家长的教育与配合。家长是最了解幼儿的人,由于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不同,所以对不同性格学生的管理,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家园配合的班级管理中,结合陶行知思想,不仅能使家长有自身得到重视的感觉,还能让班级管理更加高效、顺利。幼儿园应该向家长宣传陶行知思想,使家长充分重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让家长在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尊重儿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引入陶行知思想,能够促进幼儿的启蒙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尚的品格。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开始逐渐应用,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幼儿园的管理教育中,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生活化教育,对其幼儿的未来成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班级管理结合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完善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政策,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参考文献:

  [1]金瑾.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美术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9(33):24-25.

  [2]周云.“陶行知”还是“陶知行”?[J].集邮博览,2019(11):75.

  [3]刘国军.浅析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3):221-222.

  [4]史余强,蒋福军.论“陶知行”之“知行”之义及其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9(18):77-79.

  [5]李裕馨.学陶师陶,知行合一——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采访札记[J].阅读,2019(15):51-55.

  作者简介:邱雪(1993-12-12),女,籍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当前职务: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篇五: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和实践

  ★生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1914年毕业于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金陵大学。同年秋季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市政,1915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文科硕士学位,秋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研究教育。

  1917年回国后,他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以毕生精力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从20世纪20年代起,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大众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国访问宣传抗日,同时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和世界和平大会。在这两年中,他行程1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欧、美、亚、非四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访问、演讲、募捐等国民外交活动,促进华侨团结,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为动员各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教育运动中去,直到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5岁。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则将他称为“万世师表”。陶先生之所以能够无愧于这些崇高的称谓,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陶行知出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他无私的爱国精神,体现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上。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提倡与实践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遗产。尤其是平民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20世纪初,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确立了兴办新式学校的现代教育制度,如何使教育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是摆在教育家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切认识到了普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号角。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从2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主张平民教育的教育家,试图依靠教育手段,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爱国救国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26年他在《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就明确表示:“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那么中国的教育该如何发展呢?陶行知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为在中国首先要大力推行平民致育,使人民大众尽可能多地识字读书。他“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会读书的人对于人类和国家应尽之责任,应享之权利,可以多明白些。他们读了书,对于自己生计最有关系的职业也可以从书籍报纸上多得些改进的知识和最新的方法。一般无知识的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若是自己会读书就明白读书的重要,再也不肯让自己的儿女失学,所以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1当然平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处处读书,人人明理,”而且还“应当随国民经济能力之改进,将他们所应受之教育继长增高到能养成健全的人格时才能安心。”2中国国民所受教育是与他们的生产活动、子女的教育及本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中国要想使广大民众关注和重视教育,莫过于让他们本人接受教育了,这也是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初衷。

  他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不过各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3作为从事教育之学者,“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4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要振兴中华,便要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他提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种种人受平民化”,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的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7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81.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0.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5.

  破贫富贵贱,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和“深沟坚垒的纵阶级”,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2“我这几年的事业如开办暑期学校,提倡教职员学生之互助,提倡男女同学,服务中华教育改进社都是实行这个目的。但是大规模的实行无过于平民教育”3。

  1923年6月,陶行知、晏阳初、朱其慧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同年8月,陶行知等人又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为了普及乡村平民教育,陶行知采取了一些手段进行理念推广。第一,编教材。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初期在本质上是进行识字教育,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文盲,要想对其进行教育必须首先教给他们接受教育的工具—识字。有了工具,农民自己便可以继续不断地学习知识。他认识到识字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识字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改造农民的生活。1923年陶行知与朱经农合编出版了《平民千字课》,全套书分4册,共96课,1000余字,每天用1个小时教完1课96天学完全套书。这套书浅显易懂又有趣味,适合12岁以上的不识字者使用。

  实行平民教育的具体方法,是试验平民读书处,着眼于扫除文盲,为普及教育做准备。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辅导考试自学法,“就是请店家住户里识字的人辅助引导不识字的自己学习,学了四个月,举行一次考试,考及格的,给一张好国民的文凭。”第二种方法是连环教学法。识字的人“一面读,就一面通,一面通,就可以一面教……一人教两人,两人教四人,四人又可教八人。你教我,我教他,他又可以教他。一店之中,管帐教同事,同事教徒弟。一家之中,先生教师母,师母教小姐,小姐教老妈子,老妈子教丫头。大家不必同时学,各人可乘空闲的时间向人讨教。照这个法子,每一个人家店家只要有一个人识字,大家就可以读书了。”“平民读书处就是一种家常便饭的平民教育,??所以要想平民教育普及,就要兼办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照中国社会现在的情形看来,我们要特别的多设平民读书处”。4经过努力,1924年,在北京办了100多处平民读书处。当时,对平民教育,他解释为:“用最短时间、最少银钱去教一般平民读好书、做好人”。1924年,陶行知撰《平民教育概论》,对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初步总结。他说:“我们要认清平民教育的宗旨,不但要使平民能认一千字,可以看报、记帐、写信,而且要使平民略具民主国家必须的知识而可做个中华民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7.

  谭小雄.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看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改革[D].长沙:中南大学,2007.10.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5.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2.

  国的国民,爱护中华民国。”由于过于理想化,脱离当时实际,最后还是草草收场。

  之后,陶行知认识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办教育,于是又推行乡村教育来普及教育,陶行知之从事乡村教育是其平民教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说:“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1925年,陶行知实施教育改革的目光逐步转向乡村教育。他认为,要想改变中国乡村的落后状况必须从改造落后的乡村教育入手。但用平民读书处的方法,他认为尚缺乏系统完整的教育,亦无法达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目的,于是进而提出需要培养师资问题,倡导师范教育下乡问题,于1926年冬陶行知和赵叔愚等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名义设立乡村师范学院。“根据中心学校办法,招收中等以上各级学校三年级生加以特殊训练,俾能实施乡村教育并改造乡村生活”。1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目标:(l)农夫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改造社会的精神。教育方针即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为样板,提出了“寓教育于生活”的原则。设置的新课程如下:

  甲、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共三十学分,包括国语、公民、历史、地理、算术、自然、园艺农事、体育游戏、艺术、童子军、其他学生活动等十项教学做。

  乙、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共三学分,包括整理校舍、布置校景、设备、卫生、教务、经济等六项教学做。

  丙、分任院务教学做,共六学分,包括文犊、会计、庶务、烹调、洒扫整理、缮写、招待等七项教学做。

  丁、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共十六学分,包括科学的农业、基本手工、卫生、其他等四项教学做。

  戊、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共五学分,包括村自治、平民教育、农民娱乐、乡村生活调查、农民娱乐等五项教学做。2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引起教材的改革。陶行知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提出要编出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书,也就是教人手脑联盟的书。怎么编写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教科书?陶行知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列出70种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生活用书,归纳为五类: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社会改造的生活。比如,在社会改造的生活中,有团体自治、师生创校、掌握民权、人类互助等,就要相应编写出《团体自治指导》、《师生创造指导》、《掌握民权指导》、《人类互助指导》等教科书。在生活教育中,至少有三千种生活力要培养,那就要编写三千种“教

  12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民国档案,1994,(2):11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室.陶行知年谱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2.转引自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民国档案,1994,(2):116。

  学做指导”教科书,这些书编出来,构成整个用书系统,使读的人手脑联盟,从而将推动生活向前向上,实现丰富的现代生活。陶行知主编的《儿童科学丛书》和《儿童科学活动活页指导》等书成为最受大众和儿童欢迎的教科书。1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的一条鞭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实质上是引进并实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碰了壁才找出来的新路。按照杜威的教育原理,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学习来自经验”,教育的规律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教育的宗旨是努力改造旧的传统教育,反对传统学校的形式主义教育,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习。陶行知将杜威教育思想的合理部分吸收过来,他说:“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生活即教育,是一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教育体制的革新与批判,目的是要打破旧教育的束缚,“即知即传”,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

  我们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他早期设平民读书处所创建的辅导考试法和连环教学法相比较,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最终达到的境界,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3。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

  从课程考核与评价上来说,陶行知竭力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作为唯一标准,猛烈抨击当时的教育会考制度,主张“创造的考成”,要求“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就对考试方法作了很大改革。其一,招生考试注重能力,除了作文一篇、常识测验外,他还考三分钟演说、智力测验和农事或土木工操作;其二,注重平时的考试;其三,毕业考试不以一卷定论,而是“要到毕业以后,服务了半年,有了好的成绩”,才算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由此可见,陶行知的课程评价不是由分数来确定,而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为根本标准。不仅课程是生活的,而且考核的标准也是生活的,课程学习的考核也与生活融为一体。

  12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探索,2005,(1):15.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1.转引自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

  现实意义[J].民国档案,1994,(2):117.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94.转引自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民国档案,1994,(2):117.

  1934年,陶行知说:“这十九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是陶行知对他走过的不同阶段的平民教育道路的一个解释。

  由于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面对的具体情况与陶行知所面对的已大不相同,因此陶行知根据当时的情况,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提出的某些具体思想与方法现在已不完全适应,我们不能机械照搬,我们必须从今天的教育现实出发,学习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发展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出发点。1★学生自治

  陶行知对“学生自治”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极有见地的学习自治、参与自治和训练自治等主张,而且积极进行学生自治训练,在一定层面上将学生自治理论付诸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当今学校管理改革,对学生民主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丰富的启迪价值。

  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从内涵上讲应包含三层意思:“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是一种学习自治的过程。因而学生自治从本质上讲并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举措,也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地位之需,而是为民主共和社会培养具有自治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础,是为未来社会自治作预备。

  一、学生自治的意义

  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实行“学生自治”具有很多好处,是一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甚有益处之盛举。

  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就操纵在他们的手中。欲知中国的将来若何,只须看中国现在的孩子们若何。在陶行知看来,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自治的精神,不能得到自治的训练,全靠教师将他们管得服服帖帖,事无巨细,一概由教师包揽,学生永远没有自治的精神与能力,自己的事情全赖他人,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故他深刻地指出:“学生自治,是共和国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若想得美满的效果,须把它当件大事做,当个学问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2学校授予他们“自治”的知识,进行“自治的能力”训练,是使他们

  12金林祥等.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8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41.

  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保证。道理很简单,用专制的方法只能养成“服从的人民”,决不能养成“自治的学生公民”;共和国需要的是能自治的公民,国家就必须实行自治的方法,使其做国民的有机会时常练习自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们也就能够自治了。他强调,要养成年轻一代自治的能力,如今的学校就非得重视、提倡“学生自治”不可,自治的学生,只可以拿自治的方法将他们“陶铸”出来。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培养成学生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1。后来,陶行知还将学生自治提高到“中华民族之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高度来认识,它带来的是整个世界,“人类自由与解放的信号”。

  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自治可以发挥强有力的德育功能。陶行知指出,道德教育“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学生自治如果办得成功,完全可以养成学生诸多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实行学生自治的学校,简直可以说“全校就是修身伦理的实验室”。

  学生自治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管理自己的办法,是自己制订规章制度,并用这些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作茧自缚”。学生们自己制订的规章,“大家既然都有切肤的关系,所定的办法,容或更能合乎实在情形了”。陶行知根据引导学生自治的经验,认为“有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而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办学者所定的规则,所办的事体,“不免有与学生隔膜的”。既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那么实施起来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力了。

  学生自治的特点是学生大家共同自治。既是学生共同自治,那么同学们所制订的规章制度需大家共同遵守。为了维护大家共同制订的规章制度的威严,大家就一齐来当检察官,一齐来监督和阻止破坏集体拟订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其好处是大家都来守法,维护法的尊严,团体的每一位成员的行为,都对大家负责。与此相反,如果不是学生自治而是教师的管束,情形就可能大不一样。在教师控制下的学生集体,学生是对谁负责呢?对少数教员负责呢?还是对全校负责呢?这样势必导致:“第一种是少数教职员在的时候,就规规矩矩,不在的时候,就肆行无忌;第二种是学生以为既有职员负责,我们何必多事,纵然看见同学为非,也只好严守中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这一种态度,也有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教师一人司法,学生数人避法,教育和校风校纪便斯文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1.

  扫地。而实行学生自治,制度是大家拟订的,大家都遵守,使各人的行为,对于大家负责,这就是大家共同自治。学生自治可以增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经验。陶行知说:“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由解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他,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要让学生有自治的经验,就要让学生到自治的实践中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让学生去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学生“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发丰富”。如果由教师或其他人代为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学生自治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法规和管理方式能适应学生之需要,提高他们遵法、守纪的意识。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精神,促进人群的进化”。在他看来,由于我们和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学校所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所办的一些事情,不免与学生的需要和意愿有差异,因而常常造成学生不能遵守,而教职员又不得不执行,很是左右为难。这样我们为学生做得越多,就会越是不合学生的意,“甚至学生陷于违规之中,规则失去了效力,教职员失了信用”。如果我们开通一些,划出一部分“事体”出来让学生们自己去治理,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这就是说,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这对于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养成,甚有助益。

  二、学生自治”的内容与训练方法

  “学生自治”的自治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方面的“自治”,它只是一种“练习自治”,它只是培养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精神和能力,与当时高唱入云的“地方自治”迥然有异。那么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自治训练呢?自治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训练呢?对于此类的问题,陶行知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学生的自治内容应该限于与学生相关的、学生应该负责的事务,“学生愿意负责的,又能负责的事体,均可列入自治范围;那些不应该由学生负责的事体,就不应列入自治范围”。“学生自治会”是学校全体学生的团体,所治理的事务越是要求得公正、合理、全面,就“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在他看来,“学生自治”并不是学校的一切“事务”都由学生自己来“治”,而是有选择的。该不该让学生自己来“治”,一要看学生是否愿意负责的事体;二要看这个事体能否让学生来负责。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精神与能力训练,要到学生的“自治”实践中去,是不能纸上谈兵的。据陶行知的研究,“学生自治”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如下诸点:

  第一,要让学生参与到“自治”的实践活动中去。参与事务治理的学生越是广泛,就“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共同自治”。别人号令要我负责,这是

  被治;别人负责而由我号令,这是治人。这两种做法都不是自治的本意,都不属于学生自治方法。“共同自治是共和国立国的根本,非是刻苦研究,断断不能深造”。“如果厉行自治的时候,大家不愿争权,而愿服务;不愿凌人,而愿治己;不愿对抗,而愿协助;不愿生气,而愿说理”,那么我们就可以享受到自治好处了。陶行知以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到同学们的自治实践活动中,易于得到同学的帮助和切磋,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即使一时疏忽犯了错误,也会容易改良纠正。但是如若在学校时有了错误,没有给予“自治练习”的机会而得以纠正,那么他们“将来到了社会中,切磋无人,辅导无人,有了错误,只管向那错误上走,小而害己,大而害国”1。参与是学生自治训练的良方之一。

  第二,“学生自治”训练要信赖于学生的团体。“学生自治”的“学生”指的是“全校的同学”,是集体、团体的意思,而不是作为个人的学生或部分的同学。陶行知在给“学生自治”所下的定义中,就要求“学生结起团体来”,依靠学生集体训练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学生集体中训练自治精神和自治能力。王洞若在分析这种自治训练方法时说:“集体生活所在的地方,就是教育所在的地方,我们要在集体生活当中来有意识地举行自我教育。因为它是在集体的实践,为集体的实践而举办的教育所,以它是最合于我们需要的教育,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育。”2“学生自治”虽是“自己”管理“自己”,却是要借助集体进行训练,非集体训练不能收到成效。

  第三,“学生自治”要建章建制,自治训练是在规章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学生自治”不是一种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行为,而是共同治理的集体行动;它是一种有规章的自我管理行为,是大家参与立法、大家都要遵守的活动;它是一种练习自治的方式,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指导和管理。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治”是一种按特定的规章、条例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是“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而并非随心所欲的行为。民主精神的训练是要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保证每一个体具有自发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保证每一个体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架死的机器。“学生自治”要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做法,要大家在集体自治上学习、练习,并掌握集体自治方法,一方面培养自动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培养自觉的纪律,再一方面要树立这自动力量及发挥这自觉纪律有效而有权威的机构。所以,“学生自治”训练,团体的纪律是训练计划实现的保证。

  第四,“学生自治”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训练。这是使“学生自治”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勿庸讳言,在“学生自治”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规章制度的现象,影响到“练习自治”成效,甚至导致人们对“学生自治”能否收到实际效果产生怀疑。因而,陶行知主张同学们要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7.

  王洞若.陶行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64.

  评的武器,认为“要厉行自我批评,我们要养成一种善良的批评的态度,我们更应该养成一种虚怀若谷接受批评的气量”1。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得以纠正,使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学生自治”的实践探索

  陶行知在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开展“学生自治”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未雨绸缪,他对“学生自治”实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会导致的弊端主要有三:一是学生自治是一种团体的组织,大凡团体都有一种特别的势力,“用不得当,就能驱公众挣权利”,就可能在“学生自治会”和学校之间造成矛盾,就可能使师生间原本良好的情感关系遭受破坏;二是形成了学生团体后,其学生领袖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权力,一不谨慎,就有驾驭别人的趋势;三是学生有了自治的机会就可能产生过分的自主、自立,将自治会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间本应该有的一种协助关系疏远了,在学校、教师之间造成一种相互对峙的不良心态;四是学生有了自治的机会,就会主张多、争论多、交涉多,一不小心没有处理好,就会在学生之间闹出矛盾、闹出意气,出现政客手段的“彼此分门别户、树立党帜”,使“学生自治会”出现四分五裂的情形。他在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积极进行“学生自治”实践探索,克服了在“学生自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

  在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中,陶行知提出了“自立与互助”、“平等与责任”、“自由与纪律”、“大同与不同”四条方针,努力地实践着他“共同自治”、“练习自治”主张。他要求晓庄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晓庄提倡的“自立不是孤高,不是自扫门前雪”,晓庄学子努力去做的不仅是个人的人,而且是人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师生之间是共学、共事、共同进步。凡同志一律平等,大家共同立法,师生工友都有平等的投票权。违法时处分也不因人而异。他说:“我们以为,在同一的团体里要人共同守法,必须共同立法。”2在晓庄的团体行动中,大家有一致的纪律,而这些纪律的目的,是增进团体生活的幸福,防止个人自由之冲突。晓庄不仅是个“平等之乡”,而且是个“自由之园”,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供大家自由选择。学园的成立是由园长选同志,同志选园长。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计划,要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至于什么计划,如何实现,都是自己个人的自由。晓庄以同志的志愿为志愿、同志的计划为计划、同志的贡献为贡献,格外体现出自由的意义。

  在育才学校的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同样坚持不懈地贯彻他关于“学生自治”的主张。在育才学校筹备之初,便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规定:育才学

  12王洞若.陶行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6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3.

  校全盘教育基础在集体生活上,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由“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组成。他说集体生活是一种全面教育的基础:第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须。第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克服个人主义。第三,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他所设计的育才学校集体生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他说:“民主集中制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健全当前的集体生活,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儿童参与未来民主政治之基础。”1他指出:育才学校着重自我批评。因为自我批评是发展民族的有效手段,自我批评是促进自觉性启发的利器。

  为了加强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育才学校每日给与儿童相对时间,作为自由思索与自由活动的机会。他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悟的小学生??。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的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与。

  1941年6月,当育才学校创办两年,探索出了许多经验后,他又进一步为育才学校“学生自治”提出新的实践要求:“集体生活不仅是大家在一块过日常生活。我们要想丰富集体生活在教育上的意义,必须使他包含三种要素:1.为集体自治;2.为集体探讨;3.为集体创造。”2他说,集体自治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大家在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集体自治在育才学校是采用民主集中制。1942年7月,当育才学校步入建校三周年之际,他又开始研讨“学生自治”中发生的一个新的问题:“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他要求:我们大家要“建筑人格长城”,而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他说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及到公德,维护公德。如果一个集体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集体必然日益稳固,日益兴旺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私利,不顾集体利益,那么这个集体的基础就会被动摇,一定会衰败下去。如果集体中的个人不讲究私德,那么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重要,私德是公德的根本。他要求,今后育才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这样“育才学校必然地到了四周年,是有一种高贵的品德成绩表现出来??”。1942~1943年,育才学校提出了一系列学生训练方法和原则,如《育才十字诀》《怎样培养十六常能》《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和《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等,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集体的规范。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7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39.

  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和丰富的实践,为今天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公民意识、自主精神、自理能力,使学生自立、自强,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对当代教育改革和学生生活能力养成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篇六: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

  ①晓庄学校: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

  ②山海工学团: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

  ③“小先生制”: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就体现了这一认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交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二、“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陶行知从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那里受到的启发,而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②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③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之间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时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教学观、教育观有所改变,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④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再次,“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最后,“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相关热词搜索: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管理思想 实践 行知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