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8篇)

时间:2023-07-11 19:09:02  阅读: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研立项题目

  1、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2、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4、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3分钟时政导入的研究

  7、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8、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研究

  9、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板书作业对学生逻辑培养的研究

  10、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11、利用周边资源拓展教材内容的研究

  12、在情境中促进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

  13、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实践研究

  1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学习的研究

  15、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案例研究

  16、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17、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18、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教学的研究

  19、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用的效果研究

  20、新闻播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研究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21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学道德与法治

  自2021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主题式情境教学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梳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合展开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内容,并加以归类整理和拓展,便于应用。

  2.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主要课型,并归纳若干教学策略。

  3.搜集并整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现状分析的研究。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罗列出本课程在理念、教材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存在现象及问题归因,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2.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索引,采取集中统一学习和分散自学的方式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式情境教学之路,将其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实践体验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

  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重组

  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教师依据我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彰显教师自己的教学

  风格和个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拓展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基于我校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整合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主要从开发社区资源、融合校园文化、整合学科资源、走进学生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拓展。

  教学策略的研究

  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教学反思、课堂重建等方式来总结和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从而推动该课程的高效实施。

  4、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案例研究。

  注重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品格,形成学生道德智慧的研究,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形成基于学生实际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科学方法,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下学习的有效性,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主题式情境教学

  法实施的前沿信息和实践现状,吸取成功经验,避免简单重复。

  3.行动研究法: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的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创生,丰富理论,优化实践。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反思,归纳提炼、修正形成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课型范式,并通过开展宣贯、调研、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专题论文等方式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及成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程序

  1.申报阶段

  主要任务: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确立研究课题,领会课题实质,提高对研究的认识和开展研究的水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立项;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及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主要措施:建立学习制度,开展专题沙龙。

  2.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展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

  主要措施: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制度,建立课题组交流平台,根据需要组织专题研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

  3.总结阶段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

  主要措施:课题组做好阶段研究和汇报活动;教师定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工作。

  成员分工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2、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整理和积累。

  3、完成道德和法治课的视频录课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4、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总结。

  5、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执笔:

  二0xx年x月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16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因此,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参与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令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学“道德与法治”

  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主题式情境教学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梳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合展开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内容,并加以归类整理和拓展,便于应用。

  2.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主要课型,并归纳若干教学策略。

  3.搜集并整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现状分析的研究。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罗列出本课程在理念、教材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存在现象及问题归因,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2.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索引,采取集中统一学习和分散自学的方式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式情境教学之路,将其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实践体验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

  3、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重组

  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教师依据我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彰显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拓展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基于我校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整合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主要从“开发社区资源、融合校园文化、整合学科资源、走进学生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拓展。

  (3)教学策略的研究

  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教学反思、课堂重建等方式来总结和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从而推动该课程的高效实施。

  4、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品格的案例研究。

  注重教学中对提升学生品格,形成学生道德智慧的研究,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形成基于学生实际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科学方法,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把握学生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下学习的有效性,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前沿信息和实践现状,吸取成功经验,避免简单重复。

  3.行动研究法: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的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创生,丰富理论,优化实践。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反思,归纳提炼、修正形成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课型范式,并通过开展宣贯、调研、教研活动、专题研讨、专题论文等方式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程序及成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的程序

  1.申报阶段(2018年6月-2018年9月)

  主要任务: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确立研究课题,领会课题实质,提高对研究的认识和开展研究的水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立项;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及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主要措施:建立学习制度,开展专题沙龙。

  2.实施阶段(2018年9月-2020年2月)

  主要任务:开展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

  主要措施: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制度,建立课题组交流平台,根据需要组织专题研讨,集中力量攻克难点。

  3.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12月)

  主要任务: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

  主要措施:课题组做好阶段研究和汇报活动;教师定期撰写专题论文;认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工作。

  (二)成员分工

  姓

  名

  性别

  任教学科

  学校职务

  课题研究分工

  金莉红

  倪文玉

  吴

  佳

  杨小燕

  马

  琴

  李

  娟

  盛超楠

  王

  瑛

  唐文黎

  徐

  瑶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

  年级组长

  学生发展部主任

  骨干班主任

  品社(品生)教研组长

  学生发展部副主任

  骨干班主任

  课题研究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协助日常研究工作安排,负责文献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协助日常研究工作安排、负责现状分析。

  课题组副组长,协助日常研究工作安排、负责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核心成员,负责教学策略的研究。

  核心成员,负责活动的录制、编辑以及上传网络。

  核心成员,负责课型的形成以及教学策略的归纳。

  核心成员,负责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归档。

  的收集整理。

  核心成员,负责活动的录制、编辑以及上传网络。

  骨干班主任

  骨干班主任

  道德与法治

  班主任、秋白讲解团指导老核心成员,负责活动的记录、资料师

  道德与法治

  骨干班主任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2、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整理和积累。

  3、完成道德和法治课的视频录课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4、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总结。

  5、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执笔:金莉红

  二0一八年十月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提出的背景

  时代背景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和信息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其还未跟上时代步伐,还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更难圆满达成教育本质。因此而提出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面对上述生活的真实,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应当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似乎处于过渡期的品德教学在“回归生活”的旅途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品德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这一课题是很自然的。

  3、品德学科新课程性质背景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

  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从大量的课堂现状看,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本课题致力解决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来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四、本课题概念界定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品德课程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唯书教书,有些老师上成看图说话课。引导教师走出误区,让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在生活中收到良好品德教育,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从自身教学、从他人教学中剖析,挖掘那些习以为常却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形式。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好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以便有的放

  矢。

  其次,分析影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因素及原因,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认真把好脉,以便对症下药。

  再次,归纳研究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杜绝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远离生活的行为,最终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教学,与此同时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汇编,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实事资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

  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经验,整理出相关有益的文本。

  4、案例研究法

  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

  七、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成果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预计三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6年7月——2007年3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组成,预选课题组成员,确立实验学校、确定实验教师。

  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学习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成果名称及形式:调查报告《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个阶段

  (2007年4月——2008年8月)

  问题诊断,原因剖析。

  围绕课题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组织相关实验研究研讨课。

  进行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会。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试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儿童生活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召开经验交流会。

  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录等。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集。

  八、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1、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研究时间、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基本都能得到相应的保证。

  完成课题的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带头人,作为负责人的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小学品德学科方面的研究。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诸多方面也便于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课题成员有的是本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有的是一线兼职品德学科的教师。他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忘我敬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为此课题提研究供了充足的保证。

  经费、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本人所在的单位是市教研室,本来就是从事研究的业务单位。因而相关的一些打印等工作,单位完全可以负担,相关的资料也比较齐全。所吸收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他们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都交熟练自如,完全可以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1)实践经验

  本人自1992年师范毕业到2004年12年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小学品德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自2004年调入市教研室工作,又翻阅了

  大量的教研书刊,并且深入课题听课调研。在切实了解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教育能力与素养。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善于潜心研究教学,善于反思,具有研究素质。2)本人所承担的其他课题研究

  2005年申报且被立项的苏教版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

  3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材分析》

  《宁夏教育》

  《班主任工作手册》

  《新课程教学法》

  《走近新课程》

  ……

  九、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指导专家:

  课题组其他成员:

  分工说明:以上课题成员负责每所学校的资料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每月上交一次。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

  .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代中国小学课程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及其影响机制,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类课程的教育意义,以期找出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或影响机制。

  首先,本研究将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对各个小学道德与法治类课程的要求及其核心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及其实施的实践情况。其次,将分析教育内容在学生心智发展中带来的具体影响,探讨教育类课程在学生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政治觉悟方面带来的影响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资源分配、教学方式等。最后,运用调查、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操作程序及影响机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本研究将有助于当代中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找出更好的教育内容及影响机制,为青少年建立常识型法治观念、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培养未来公民道德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尊重公平正义,促进中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把文化课放在首要地位,往往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采取有效方式提高课堂有效性,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情景,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教材情境再现,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创设策略课堂,是真正生动活泼地“情境创设学进去”、自信正确地“在情境体验中讲出来”、不折不扣地“在情境体验中做出来”的课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过程。情境创设策略课堂可以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学生吸收这些内容的综合实效会更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带给学生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说教,但情境体验学讲课堂会让学生回归原生态情境去体验。让学生真学习、真感悟、真思考、真践行。学的是认知、思考。讲的是感悟、践行。

  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创设策略课堂是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生活,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珍视课堂中情境,注重自主学习、感悟体验、知行统一。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成长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学生的自己的课堂。是不以知识授予学生为目的,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借情境创设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巧设情境,使学生思想再启迪中升华。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体验课堂。是一种最朴素又简洁的语言表达一种最清晰又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情境中学法,在课堂中树德,才是正确的民主教育改革方向。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

  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基本现状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详细研究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文档,确定课题调研的方向和具体策略,并对相关课题实际了调查问卷。

  2.针对课题研究策略,结合样本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初步确定调研的方法,提出对课堂情境创设教育的具体策略,课题制定具体计划。

  3.把提出的研究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定期开展探索课堂情境创设策略教育的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指导策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4.实施对调研的策略和方法的调整。

  5.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并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6.撰写工作结题报告。

  四、研究范围对象

  本课题以我校低年级作为课题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激发学生在情境体验的作用下产生情感激发自省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提升与凝练,结合学生特点,目标明确。

  2.调查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学生道德课

  堂习惯的现状,教师在道德教学中培养孩子习惯的情况以及家长老师的看法。

  3.观察法。实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其效果,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梳理分析原因。

  4.经验总结法。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校内推广教学经验。把实验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

  六、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5月)

  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实施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0月)

  分步实施、交流会诊、专家指导、调整方案、跟踪调查。教学中建立、收集有价值地教学案例,边教学、边评价、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上精品课展示和研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不断改进,使研讨深入化。

  总结阶段(2021年11月——2021年12月)

  全面深入研究之后,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写好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以论文的形式撰写结题报告,及

  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整理和总结等活动。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八: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品德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随意性大,提问深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过于浅显学生提不起兴趣,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改善课堂提问的方式,讲究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技巧,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思考,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品德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在教学中使用广泛,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小学品德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三、研究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本课题以“有效提问”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价值取向。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的实践,使有效的提问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相融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四、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4、陶行知理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到品德教学有效提问、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适时性的相关因素和条件。找到品德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最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技能,形成品德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相关操作要点与经验,丰富完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听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问题设计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课题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

  八、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xx.9—20xx.12)

  (1)准备课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理论学习。

  2、研究实验阶段(20xx.12—20xx.5)

  (1)制定活动计划,全面实施课题方案

  (2)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3)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课题总结阶段(20xx.6—20xx.9)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

  (2)总结反思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九、预期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品德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改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份研究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研究的课题 法治 课题 道德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