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承和继承
摘要:民俗文化源于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新时期我们应该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园;传承;发展
民俗文化源于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然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就我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请专家给予斧正。
一、营造民俗氛围
美好的环境会吸引孩子驻足,会引发孩子想像,会激起孩子创新。所以在幼儿园文化墙上,我们采用剪纸风格的美术画法,绘制了孩子们一个个嬉戏的场面,如“舞龙”、“抖空竹”“推铁圈”、“玩沙包”、“跳竹竿”“放风筝”等,孩子们不仅在此感受了游戏的快乐,而且剪纸中阴阳的画法对幼儿学习剪纸起到了熏陶的作用,让孩子们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美。
(一)各具特色的走廊吊饰再现民俗文化的整体美。在制作走廊吊饰的材料选择上,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搜集了大量的麻绳、草帽、竹帘等废旧材料。教师们根据本班的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与巧妙制作。将这些废旧材料变成了一件件富有童趣的工艺品并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例如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民间艺术为特色进行装饰。底楼是剪纸和草编,主题式剪纸与幔纱的绝妙结合使孩子们浏览往返;竹帘与幼儿的草编作品组合带来了浓浓的田园气息。二、三楼是国粹脸谱、彩灯、印染与伞艺。以大折扇为背景展示脸谱,麻绳悬挂展示的各种宫灯??创意与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二)室内环境突出民俗个性美。
班级墙面布置突出民俗特色,如在一次性碟子上画上精美的十二生肖图案,活动中,孩子们与墙面有效互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是属什么的,还知道班里小朋友都属什么,有关的十二肖都有谁,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这个小小的设计真正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特点。还可以在“我知道的节日”主题墙面中,让孩子们了解到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如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划龙舟,过年为什么贴门神、对联,放鞭炮等。另外,旧货市场淘来的旧箱子,在老师的画笔下,变成一个个蕴含民俗文化于其上,有“汉砖”花纹,有“青花瓷”纹样,有传统民间杂技、刺绣,有中国的牡丹,组合摆在“京剧梨园”舞台周围,别有一番浓厚的民族味,这些环境细节处,均成为孩子了解和欣赏民俗文化的窗口和展台。
二、让民间游戏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甚至没有玩具也可以用替代物。如几块小石头几颗玉米粒,即可以玩“抓棋子”;几粒木珠或几颗废旧钮扣或瓶盖串起来,便可以玩“跳格格”等等。这些石头、沙、废旧物品等材料价廉物美,并且,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表现某一具体的物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有的游戏甚至只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某个动作就可以进行。
三、让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因此,我们将幼儿园素质教育与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有效融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园本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将民间民
俗文化传递给孩子,逐步形成这种新型的园本特色教育模式。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兴趣,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传说、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双簧、三句半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戏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印染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中国结等),民间游戏(活动的扯铃,彩色的毽子、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等)用以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活动。
(二)结合主题,不断更新民间艺术教育环境。陈旧的环境、材料不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根据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时更换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逐步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美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如利用八月十五中秋节、冬至吃饺子、熬腊八粥、端午节吃粽子、清明前后放风筝等民俗来设计不同的民俗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民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是充满诱惑力的教育工程。所以在开展课程中融入民间文化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我们要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让民俗文化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浅谈传统民俗节日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启蒙教育也受到了更多教育人士的重视。同时,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教师就要积极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让中班幼儿们能够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以促进幼儿文化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传统民俗节日;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
前言: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活动教育的形式能让幼儿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也能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为了让幼儿们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进行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过程中,也要结合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让幼儿们在文化活动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养成幼儿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幼儿们的爱国情怀,提高幼儿对于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1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活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1.1养成幼儿们传统美德
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传统民俗节日,而这些节日的背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同时,还歌颂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因此,在进行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幼儿们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感受到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还能弘扬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对于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结合传统民俗节日,能够让幼儿们在活动过程中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并且,许多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也能够激发幼儿们的活动兴趣,让幼儿们能够认真地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虽然,幼儿们在当前的年龄阶段无法十分深刻的理解文化的内涵,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植在每一位幼儿的心中,对幼儿未来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通过对幼儿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幼儿们的文化意识,促进了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发展。让幼儿们能够在小时候便对我国的文化瑰宝进行了解,为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春节放鞭炮、贴春联、迎门神等。这些民俗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民俗活动也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民俗节日的教育活动,能够让幼儿对传统民俗节日进行了解。并且,通过活动的方式,也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过程中,对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进行了解。而幼师们也要对活动的形式进行设计,引导幼儿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幼儿们的认知能力。
2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策略
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师们要合理设计活动流程,引导中班幼儿们进行活动。同时,也要结合幼儿们的学习兴趣,以幼儿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进行了解。比如:幼师们可以结合端午节进行活动设计。将“端午节包粽子”作为活动主题,引导幼儿们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了解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们意识到屈原身上的良好品质。同时,对粽子的由来以及寓意进行了解,丰富幼儿们的文化知识。而在对活动进行设计时,幼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幼儿们进行引导:
2.1通过制作粽子了解端午节的内涵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幼师们可以通过包粽子的视频,让幼儿们自主完成粽子的制作过程中,并让幼儿们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感受。当幼儿们分享完成后,幼师便要对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述。这样幼儿们的积极性在分享过程中得到了调动,而且也能够让活动氛围更加活跃。此外,故事本身对于幼儿们便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样便能够确保活动开展的效果,幼儿对于故事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对于粽子的由来与寓意: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在楚国一位名叫屈原的先生,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而人们对于屈原的去世非常哀痛,便制作粽子避免大江里的鱼虾破坏屈原的身体。同时,粽子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屈原的尊敬与怀念。
2.2通过制作粽子了解端午节的民俗
当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后,幼师们便可以让幼儿们分享在屈原身上学习到的良好品质与品格。同时,对于其他的节日民俗,也要进行讲解,让幼儿们能够更加了解端午节。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也会举行赛龙舟,对屈原进行纪念,而有的地方也将端午节叫做龙舟节;也会通过挂艾草,驱赶蚊虫,寓意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幼师讲解完成后,便可以让
幼儿分享自己眼中的端午节,通过幼儿们的互动与交流,幼儿对于文化以及民俗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有效促进了幼儿文化意识的养成。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幼师要积极开展传统民俗节日的教育活动,引导中班幼儿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培养幼儿们的文化意识,养成幼儿们的良好品格与传统美德。同时,幼师也要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民俗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昱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J].黑河教育.2018(10):86.
[2]郝玉华.浅析传统民俗节日在幼儿园中的熏陶渗透[J].黑河教育.2018(10):635.
-全文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敦煌壁画传统配色在中国“本土绘本”中的应用
作者:张王哲
施丽娜
赖新芽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敦煌壁画配色在“本土绘本”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敦煌壁画配色的艺术价值做深入研究,分析其配色规律以及色彩运用中所承载的独特的名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一方面分析“本土绘本”的创作手法与意义,并针对“本土绘本”如何发扬中国文化特色和传承中国文明做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将传统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和形式美运用到《汤汤奇幻童年故事本》的绘本中,从而促进中国绘本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敦煌配色;中国本土绘本;插漫专业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83-02一、研发中国“本土绘本”的迫切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化的时代逐渐来临。传统阅读慢慢被图像化所取代,图像更为直观,更容易被人所接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绘本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作绘本。虽然随着绘本行业的迅速发展,慢慢的出现了一些属于中国自己的优秀绘本,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由于境外获奖畅销绘本在销售量上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经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在幼儿时期就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丰富了幼儿教育内容,让感受、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巧妙地将优良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结合幼儿自身情况进行应用,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合适、最经典、最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
(一)国学经典将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伦理融合为一体
幼儿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美、发现生活的美、体会和谐的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的活动,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有必要的。通过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以后他们必将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园内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欣赏、诵读经典,逐渐形成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丰富幼儿学习生活。
(二)民族文化最具有文化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姿态的生活方式,了解民族可利用资源,在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喜好、促进幼儿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列入幼儿课程体系中,并开展一些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完整人格。
(三)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是中华独特的一种传统艺术,是历史劳动人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用来修身养性、丰富生活内容的活动。今天,民间艺术仍然被保留、传承和发展,足以表明民间艺术的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展开不同形式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娱乐的需求,又让她们从中认识、了解到有趣的传统文化,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民间艺术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学习水平,所以,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对于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发明出来的,自发制作的具有简洁实用、朴素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些民间工艺进入幼儿课堂,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称得上是经历一场精神洗礼。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设计民间工艺学习环节,通过给幼儿展示一些工艺,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工艺的历史开始,从了解到熟悉,循序渐进激励幼儿动手做小小工艺品。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孩子们既欣赏了工艺品、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或许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因此,开展民间工艺活动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第一,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应当受到重视。在选取内容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接
受知识的能力,适当选取内容列入课程体系,如《论语》《三字经》《古诗》《经典成语故事》等,这些内容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融合一些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根据幼儿的喜好设计课堂环节,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经典诵读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幼儿的思想,使幼儿无形之中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园内可以多多组织开展一些有关经典诵读的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设计活动,吸引幼儿们积极主动参与。
第二,组织有关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新颖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活动中和幼儿一起讨论民间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传统节日的文化,耐心地为幼儿解决她们的疑惑。将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课堂中,以生动有趣、新颖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具体化,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幼儿在开心快乐的课堂互动中收获知识。如:课余时间让幼儿欣赏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作品,教孩子们学习折纸,或者和她们一起合作探讨,通过让孩子亲自尝试、操作,他们会发现用不同的折纸法又会变化出不同的花样。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和兴趣,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采取自主参与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贪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可以在不剥夺孩子们玩耍的权力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教育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体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有具体活动内容系列活动课程中,安排幼儿在园内以符合主题的形式进行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创编动作,独立地对活
动主题以绘画进行创作,或者,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幼儿的理解范围内,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孩子们课下主动去了解关于节日文化,不但帮助他们掌握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让他们了解了传统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民俗风情
敦煌民俗风情
—敦煌浴佛节
敦煌浴佛节是敦煌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举行,次次不失!农历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生辰,莫高窟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从四月初一开始,男男女女陆陆续续上山,来到莫高窟,到初八(农历4月8日)人最多达到高潮。
香客游人熙熙攘攘,来到大佛前敬香献供,叩头还愿,默念心中的祈求,求佛保佑平安吉祥。商贩在树林中搭起席棚,高声叫卖各种风味小吃,民间艺人聚在林荫下、小溪旁,弹奏着三弦,拉着二胡,演唱敦煌小曲,热闹非凡。
敦煌舞狮
敦煌过春节舞狮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传统文化.
敦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昆仑山上有一头金毛狮子,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宫封为狮王大圣。有一年春节,玉帝让各路神仙下界与民同乐,约定三天后听到仙钟敲响必须返回。狮王大圣来到人间,发现这里的人民过年都得瘟病,年过的冷冷清清。一打听,才知道是瘟神从中作怪,它便大吼三声,召来千万头金毛狮子,跑进千家万户驱赶瘟神。狮王大圣刚走到河西走廊,天上的钟声响了,若不返回,要斩首示众。但它不忍心河西人民受苦受难、愁眉苦脸过年,毅然决定继续除妖,不返天庭。几天后,河西的瘟病都驱除了,但狮王却犯了天规,自知性命难保,便对众人说:“我死后将我的头割下,皮剥下,来年扮成我的模样,定能消病祛瘟。”话音刚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待天晴之后,狮王大圣已倒在血泊之中。人们强忍悲痛,将狮头、狮皮保存起来。第二年春节,妖魔瘟神又来降瘟降灾,众人举着狮王的头,披上狮皮,敲锣打鼓,再次驱走了妖魔瘟神。
为了感恩和奠念,河西一带留下了过年舞狮子的习俗,并在舞狮时上香献供,鸣放鞭炮。修新房,生了孩子,都要在过年时舞狮庆贺,取消灾灭病吉祥之意。
春节社火
敦煌春节社火,是每年都要举行的节目.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敦煌城乡庆太平、祝丰收、迎新年、辞旧岁的盛大节日。各种文化活动极为丰富,但最重要、最热门、最能体现民俗风情的要数社火了。
社火演出时,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由上百人组成的庞大的社火队伍几乎占了整条街面,丰富而精彩的表演把敦煌人民喜庆丰收、图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敦煌社火种类多,花样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传统社火,也有外地的社火精品。
本地的传统社火有地蹦子、打狗熊、太平鼓、太平车、龙灯、高跷、舞狮、旱船、跑驴、竹马、铁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等。引进外地的社火精品有陕北秧歌、安塞腰鼓、威风锣鼓、花伞舞等。近几年,还按照敦煌壁画中的鼓和舞,编排了具有敦煌艺术风格的大型社火"敦煌乐舞"。
这些社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端阳节
敦煌浴佛节是敦煌的传统节日.每年都要举行,次次不失!敦煌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赶月牙泉庙会。这一天大清早,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院门上插上柳枝、香艾,然后全家老小穿上新衣,提上粽子、油饼、雄黄酒来到月牙泉边。
青年女子身带亲手刺绣的香荷包,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着用红、黄、绿、蓝、紫五色线合成的彩绳。大家围泉而坐,在枣花飘香的沙枣树下,撩起清澈晶莹的泉水,一边吃着甜香爽口的粽子、油饼,一边讲述着"七星草"、"铁背鱼"、"五色沙"等关于月牙泉和鸣沙山的美丽传说,常常使人进入一种纷繁迷离、美好而又神奇的境界。
据说五,六月初五登鸣沙山,赶月牙泉庙会,可以消灾避难,万事吉祥。
晒腰腿
敦煌农历六月六晒腰腿,是敦煌民间的一种习俗。
鸣沙山沙粒纯正,不含一点尘土,热沙浴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奇效。
传说阴历六月六这天最为灵验,所以敦煌有六月六上鸣沙山晒腰腿的习俗,到了每年六月六,凡有腰腿病患者,熬好乌鸡汤,备上老黄酒,正午以后,来到鸣沙山下的沙梁上,喝汤、饮酒,然后用热沙埋住腰腿部,头上打伞遮凉,让身体在烈日下暴晒三个小时左右。连续七天,腰腿病便可消除。
目前,鸣沙山下开设沙疗所一座,以沙疗辅以针灸,见效更快。
中秋节与月饼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多取团圆之意。
敦煌月饼与各地不同,其特点是大、厚、香、酥,直径约30公分,厚5公分,与圆月更加形似。制作时,用香油、香料和面,做成饼形,在上面用刀、夹等雕记出"孙猴摘桃"、"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以月亮为题材的画面及装饰,放在铁鏊中,上下加草火烤熟,成为金黄色。
这样做出的月饼色、香、味、形俱美,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凉爽的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时,家家院内摆上香案,端上月饼和切成锯齿形的大西瓜以及桃、梨、果等共庆团圆。
敦煌高跷
敦煌高跷,又名“柳木腿”、“长腿子”。
表演时将一对长一米的柳木棒绑在小腿上,妆扮成戏戏典、传说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点七舞八蹈,又特别讲究队形变换和造型。各个人物的妆扮动作各异,但整个社火队的表演又统一和谐。最少由40人组成。个人表演有难度大、技巧高的惊险动作,如:踩高跷上数米高的的桌子,翻跟头,大劈叉等。
高跷虽流行全国,但来历却各不相同。
在敦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姓高的将军领兵收复一座城
池,但由于天气寒冷,护城河水冰凉刺骨,难以通过,多次攻城,难以攻克。有一天傍晚,一只南飞大雁落在营地歇息,长腿大步来回走动,高将军顿有所司,领将士,砍下柳木用绳子绑在腿上,练习走路。深夜,带领将士绑上柳木腿顺利地蹦过冰河,攻上城墙,压回了城池。天亮后,士兵们敲锣打鼓,踩着柳木腿舞动刀枪,旗帜在大街上游行庆祝胜利。群众都觉得新奇,于是逢年过节,也都绑上柳木腿,去街上跳舞玩乐,相尚成习,流传至今。
戏说洞房
在敦煌地区,自古至今仍然流传着闹新房的习俗。
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男女老幼,即所谓“三日新,无大小”,在新房里与新婚夫妇戏谑、逗闹使喜庆的气氛更加隆重热烈。“闹新房”便是向新郎新娘恭贺新喜、增强喜庆气氛的一种风俗。新婚之夕,于窗外悄悄窃听新娘的言语及其动作,并以之为笑谈。新婚夫妇总是恩恩爱爱,窃窃私语不止。
相传古时候,每当娶媳妇的家里,魔鬼在伺机作恶,总出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不是夫妻不和,便是人财两散……闹得家人提心吊胆。天长日久,观音菩萨看到人民间的疾苦,传话指点除祛妖魔的方法:魔鬼害怕人多势重、怕嬉闹。
从此,“闹洞房”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于是在新婚之夜,追逐嬉闹、说笑话、猜谜、游戏、对歌、说绕口令、演节目。有的则出些稀奇古怪、令人忍俊不禁的问题,来刁难新娘子,逗笑取乐。有的家庭还张灯结彩、演戏、吹唢呐、敲锣鼓,好不热闹。一直闹到五更十分,以表示驱邪祛灾、祈求吉庆的心情。
大头和尚戏柳翠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可以看到,两人表演的有情节的哑剧舞蹈---大头和尚戏柳翠!表演时,男戴和尚面具,穿道袍,持佛尘;女戴姑娘面具,红衫绿裤,持绸巾。二人以夸张的舞蹈动作嬉戏,非常幽默、滑稽。
传说很早以前,深山里有座古寺,寺庙内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柳树。这柳树经一千多年的修炼,变成了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爱上了庙里的一个大头小和尚。一天,庙里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装作前来进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门戒律,与柳翠尽情地玩耍,戏闹起来。这里,有个樵夫打柴正好路过此地,所见庙内有女子笑声,感到奇怪。扒在墙头上一看,原来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骂俏,忍不住大笑,双手一松,掉下墙头。他回家之后,当作笑话讲给众人听。有个社火头儿听了此事,觉得有趣,过春节时,编成社火演了起来。男女老少都爱看。
从此,“大头和尚戏柳翠”就流传开了。
地蹦子
地蹦子是敦煌一带独具特色的社火之一。
队伍一般由15人组成,有的表演队伍多达28人、36人不等。男青年敲小鼓起舞,称“鼓子”。女青年敲小锣起舞,称“拉花”。少年敲棒槌起舞,称“和尚娃”。还有逗乐取笑的傻公子、丑婆子各一人。领队名叫“膏药匠”,手持花伞灯,摇动拔浪指挥全队表演,并即兴编词说唱,活跃了表演气氛。
关于地蹦子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敌兵包围了京城,眼看就到元宵节了,城中的皇帝、大臣、百姓因无救兵解围,干着急脱不了身。这时,老丞相出了个主意,与敌兵协商,先让百姓闹元宵耍社火,闹完元宵,献城投降。敌兵应充了这一要求。丞相便让皇帝、皇后、文武大臣妆扮成跳地蹦子的社火队,敲锣打鼓,又舞又跳,乘机人多,混出城外,调集大兵,卷土重来,赶走敌兵,收复了京城。由于跳地蹦子救了皇帝的命,保住了王位,使他铭记在心中,下旨每年春节,大耍社火,跳地蹦子以为纪念。
从此敦煌跳地蹦子的风俗便传开了。
相关热词搜索: 敦煌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运用 敦煌 启蒙教育 民俗文化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