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8篇)

时间:2023-07-14 20:27:02  阅读:

篇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知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是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积极构建“先学后教,教学互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

  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检查预习、巩固预习,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集体研讨,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操作中,紧扣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这是重点。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此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第四步: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首先,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前,都要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设计自主探究的题目,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利用上课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以及课文朗读的检查,夯实生字词的基础。然后再根据预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简短的再次自学,目的是为集体研讨打基础,为小组交流做准备。其次,集体研讨,本组内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内容的内化,达成学习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三、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已经超前先学了,那么怎样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1、要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制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先上就上,各抒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

  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思维擦出火花,让矛盾碰撞,使学生积极加入有意义学习行列。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焕发思辩活力,从中汲取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激活学生挑战、迎战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表演自己的创作,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让”为“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

  5、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把球抛给学生,也让教师多说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装装无知和愚笨,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互动可分为师生互动,让教师做个“平等中的首席”;生生互动,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生本互动,引导学生与书本(教材)交流,回到文本中再认知,再发现。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我觉得:只有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开元学校

  郭丹丹

  内容摘要:

  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即以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起点、重点与难点;以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学情检测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性与独立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效

  语文课堂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以学评教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应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想让语文教学走向高效,首先要准确理解“高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能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就直接的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所提高;从间接的方面来看,学生通过老师的教,不但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养成了热爱母语、亲近母语的品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显著发展的课堂,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是绕不开的重点。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学”,而不是“教”。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台”,叫学生“唱主角”,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促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获得课堂最高的“效益”。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保证。

  以学定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教育(学习)的主要矛盾,教师参与其中是为了使主体和客体实现辩证的统一,不断化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主体自主发展。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特征就是课堂中学生在前,教师隐退;学习前置,指导延后;学路优先,教路为辅,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是把学习的任务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各自的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舒展个性,获得更全面发展。下面我简介它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测。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量子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以中年级段的《秋天的雨》为例,谈谈具体实践过程。

  1.学情描述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下列几点学情:(1)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认“柿、菠、裳”等字,他们反应这些字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超市、服装店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字。

  (2)学生认为“衣裳、钥匙、扇”字难读,是因为“衣裳、钥匙”是轻声词,“扇”是多音字,文中发第一声,一时不容易记住。

  (3)学生认为“爽”字难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构字方法还不清楚。“紧”字难写,是这个字容易多了一撇写成错字。

  (4)学生已经掌握词意的词语大多是一些名词,来自于生活,平时的使用频率比较高。(5)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时停留在表面,还抓不住最主要的信息进行归纳。他们都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

  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句子,原因之一是和课后的第二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有关,原因之二还是因为读不懂句子的意思。

  (6)学生喜欢的优美的句子,恰好就是他们读不懂的句子。本文想象奇特,句式多样,非常富有情趣。这样诗情画意的语言,跟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大不相同,他们对此表现出陌生感,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对这样艺术化的描写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对语言形象很有兴趣。这个点既是困惑点,又是兴趣点。所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初步教学生去赏析句子,体会语言之美,积累语言。

  2.诊断学情,以学定教

  因此,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教什么”,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读准“钥匙、衣裳、扇”等词语的字音,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启发想象,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秋天的景物特点。

  (2)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语言之美。调查学情可以使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1.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比较准确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能进行比较有效的调整。因为学情调查得比较充分了,大部分的课堂生成都在预设当中,提高了40分钟的利用效率。

  3.学情调查,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无须再为学生会的知识进行不必要的重复,节省了时间。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一些课后的适当拓展,让学生既能走进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在“以学定教”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学生要“学”得好,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的“导”仍是重头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余文森教授曾强调指出:“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当各小组同学为了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小组的舞台,教师就要敏锐地分析学生汇报的观点是否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对有生成点的资源,引导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点评、补充、驳斥,让每位同学在倾听、评价、较量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学生在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交流的话题扯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用适当的话语将话题拉回来,或结束讨论,或以追问等形式将话题引向深入。

  但是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把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知到能顺利过渡。当学生迸发出的火花与我们的预设有出入时,我们要顺应学情,学会放弃。

  我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楞,觉得这似乎与学习这篇课文无关,继而一想,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好奇心,何不来个因势利导,顺学设教,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预案。在略加思索后,我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学生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找到了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太小、太浅);又从课文的第三小节中读到了“水都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应当是干净的);还从课文的第四小节读懂了“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于是,学生就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五彩池是不能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能游,又怎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于是,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读懂了课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深读课文的自读任务。

  这时的设计又往往更多地体现为因“学”设教,即教师因课堂发生的学情而灵活地设计即兴的教学引领,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另外,当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时,教师的“铺路搭桥”就成了顺学而导的关键。如在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一课中,当学生理不清诗歌的脉络,弄不清诗歌的结构时,虞老师先引导学生读中思考:每一节诗写了什么?并以第一节为例,帮助学生学习概况诗歌的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学习难点。

  三、以学评教,展示课后反馈。

  以学评教就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来评价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前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比如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的领会,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要注意下述几点:

  1.展示学习成果必须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重视语感的积淀和运用。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读、议课文让学生积淀语感,似对语感的运用却重视不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

  2.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必须遵循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序列。比如为养成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一年级要

  引导学生多选择对短课文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以积累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在二年级要让学生多选择重点段美读,摘录喜欢的语言或讲故事,以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在三、四年级要多选择制作词语分类卡片,多练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片断仿写等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好词好句、成语和一些名言警句;在五年级要多选择为课文列提纲,练习缩写课文、扩写课文、写心得笔记等,以学会仿照课文的某些写作顺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3.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要多样化,要具有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用什么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给予积极指导,提出一些练习要求。这些练习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还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就是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语感的需要自由选择。在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区别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最后,也要加强课后反馈与课前预测的联系。利用单元间的课文之间联系,既巩固旧知、又导学新知。

  爱因斯坦认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当前,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更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学校留给孩子们的真正的教育吧。那么,就让我们把两只曾经攥紧孩子的双手松开来,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感受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全面而自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

  [4]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8月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第三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后“茶馆式”教学,看到题目一下子吸引了我,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它又有什么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观看学习视频我知道了许多,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

  上世纪80年代教育教段力佩提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现在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是对前者的发展,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价值取向更加的明确,对我们的教学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二、反思自己的课堂

  1、教师讲得太多,几乎是所有教师的通病,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所以反复的讲,在我的音乐课堂上也有这样的现象,记得有个初中的音乐老师听我的课,听完跟我说:“小学的课这么累啊,要从头讲到尾。”现在反思我的课堂有必要从头讲到尾吗?是不是更应该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最近四年的一堂课《种太阳》,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我就尝试着放手让他们自学,没想的是只听了两遍他们就基本学会了,个别不准确的地方也能自己看着乐谱用口风琴自我纠正,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解放了老师,我有更多的精力去观察课堂,观察学生,也有更多时间补充更多的知识,以后我会慢慢的课堂放手给学生,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主宰。我只是个引路人。

  2、学生的“潜意思”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示出来。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小孩一二年级的时候总是有些“怪异”的想法,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大声的说出来,打断我们的课堂,这时候我们就会很恼火,慢慢的学生学会了揣测老师的想法,会想什么答案是老师想要的,这就造成了教育的悲剧“千篇一律”,每个学生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个个性。这就是早期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浇灭了那点个性的小火苗,一年前在上《蜗牛

  与黄鹂鸟》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小蜗牛对啊?还是小黄鹂鸟对?”其中有个学生就说是小黄鹂对,课堂是我甚至没有听听他的原因就让他坐下了,因为这样下去就打乱了我的课堂,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课下学生又找到我说老师葡萄树刚刚发芽那么一点点蜗牛怎么爬呢,我恍然大悟,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在他的意识中发芽就是土地里钻出小嫩芽芽,他不知道葡萄树跟其他树木一样是落叶来年再生的,以后的课堂一定要注意,学生是主体老师一定要听学生说完,试问你都不知道学生疑惑在哪里又何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四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参加第17届现代与经典活动心得体会姜北

  上周,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第17届现代与经典活动,活动地点在东南大学,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学。活动会场可堪称经典,而上课及作报告的专家、教授,带给我们的是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探索,是谓“现代与经典”的另类诠释。

  两天半的活动中,被提到最多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上第一节示范课的时候,我就被这种教学模式震撼到了。这节课是由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上课伊始,即出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四年级的孩子对三角形的知识在课前就有了较深的认识,令人震撼!课堂上,学生交流互动如此热烈,令人震撼!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了解之深、理解之透、语言表达之流利,令人震撼!课堂上,部分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合作学习,老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值得学习!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

  针对“先学后教”,张齐华老师提出了“三问九思”,强调“教人以渔”不如“让人以渔”,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以节约时间,强调教学有“三教”、“三不教”。“三教”即教学生不易懂的难点,教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学生想不到的盲点;“三不教”即学生都会的不教,学生自学能会的不教,怎么教都教不会的不教。总之一句话:教学要

  教学生需要的!

  数学教学有时候需要创设情境,但不能一味的沉浸于情境,也要去情境化,回到思维的原点;需要算法多样化,但也要进行必要的算法优化;需要注重学生去动手操作,但也要留有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将活动所得内化;需要追求过程的体验,更要注重结果的总结。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探索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所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有的教师甚至蹲下与学生交流,令人敬佩!

  两天半的培训学习,紧张而充实,我将把收获的信息与理念,努力消化,争取早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以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打造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解读

  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呢?我个人认为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本”者根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本位”、“本性”、“本体”、“本源”。轻负高质的教学,学生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本性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本体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本源就是“真实发展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质。

  我上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一课,在此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等。四年级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说明到五年级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对学生而言都有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质又是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及其他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引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让学生在原有对分数认知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

  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单位的含义。2.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养成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的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让学生亲历到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发展学生——照准学生学习真正的起点

  分数的知识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学习从复习入手内帮助学生回忆,从代表一个物体的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实物的话题出发,到4根、8根、12根小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主体,更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8根小棒找1/4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的辨析中去构建真确的知识做到真实发展学生。

  (二)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物体的1/4和一些物体的1/4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主动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得出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1/4。比较不同点引出“一些物体”,是对单位“1”概念的完善。

  其次我将4根、8根、12根小棒的1/4放在一起,通过寻找各自的1/4的数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质疑,并解释得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量与单位“1”取的数量有关。

  我还将求取的小棒是所有小棒的几分之几和具体的根数两类问题放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为后续学生能分辨求分率与求具体量的区别做准备。

  利用这三次活动,教师营造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对比,去发现、使之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引向了更丰富的境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板书设计中我把分数意义,包括分数各部分名称板书出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简单的概念,分数各部分名称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出来吗,况且教师的也不漂亮。可是这样使概念的完善过程呈现出来,而分数各部分名称重点是将分数的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建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单位,明确一节课学习内容,都是帮助中下学生理解、记忆。最后的拓展练习,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分数置身于学校社团的大背景中,搭建了研究平台,多元的理解并延伸了分数的意义,使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有不同层次的建构,感悟到分数的现实价值。

  (四)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轻负高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双赢,学生学得非常愉快轻松,当堂课内容能及时巩固,教师及时批改纠正。课上学生能完成书上的习题,并且教师高度尊重学生通过自我批改,快速达成。有人担心学生批改真实吗?基于生本的理念,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其次学生在作业时,我“一支随身笔”,学生随做我随改,进行巡视式批改,学生的情况早在我心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通过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将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内驱力。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乐于数学学习,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那么对他们而言就没有负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通过《分数的意义》这堂课,诠释自己对轻负高质理解。我们积极探索试图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每一位学生和谐、个性、全面地发展。最后用我校校训来结束我的发言: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

  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知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把学生摆在第一位。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是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

  “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积极构建“先学后教,教学互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

  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

  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

  /4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

  检查预习、巩固预习,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

  集体研讨,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操作中,紧扣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这是重点。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此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第四步:

  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首先,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前,都要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设计自主探究的题目,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利用上课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以及课文朗读的检查,夯实生字词的基础。然后再根据预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简短的再次自学,目的是为集体研讨打基础,为小组交流做准备。其次,集体研讨,本组内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内容的内化,达成学习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后,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4三、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生已经超前先学了,那么怎样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1、要建立课堂教学新常规。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制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表征。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先上就上,各抒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

  自己的想法。

  2、引起学生学习意向。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思维擦出火花,让矛盾碰撞,使学生积极加入有意义学习行列。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焕发思辩活力,从中汲取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激活学生挑战、迎战的能力。

  3、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手段、角色等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行为,表述自己的认知,表演自己的创作,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以“让”为“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

  5、把球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把球抛给学生,也让教师多说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装装无知和愚笨,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互动可分为师生互动,让教师做个“平等中的首席”;生生互动,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生本互动,引导学生与书本(教材)交流,回到文本中再认知,再发现。

  /4综上所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的引导、指正。

  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我觉得:

  只有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篇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如何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通过网络视频听专家讲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与体会。

  1、首先要转变观点、相信学生、大胆放手。

  知识,只害怕他们听不懂,结果到下课时,学生还没有实行练习,知识当堂得不到巩固,我认为是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原因之一。学习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后我豁然开朗,自己上课抢了学生的时间,把学生当成了听的对象。今后,学生凡是能看懂的知识我坚决不讲。课堂上教师要讲在重点处、难点处和关键处,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实行讲解,不能会不会都讲,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着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2、抓紧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课前要做到精心备课,有层次地设计好练习题,每个环节大约多长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坚决避免随意性。争取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教学时间,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要改变课堂上一讲到底,作业课外时间完成的习惯,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必须自己独立做,也能充分暴露他们存有的问题,教师也能在课外时间较好地实行查漏补缺。从而提升教学成绩。

  3、重视对知识的落实。

  念中突出对知识的落实,“四清”工作就是最好的体现,也是取得优秀成绩的保障。反思平时的教学工作,这个点我做的不够好,具体到教学中,要节节课知识点过关,让学生养成不让问题“过夜”的良好习惯。以前,我也非常重视作业的落实,但不能坚持,往往教师一忙就顾不得学生了,今后,我要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如果学生有不会的要主动找老师解决,师生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样,学生上课时学习兴趣也会持续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重视学法研讨和学法指导。

  课堂上出现最多的语言是“为什么?”和“说说你的方法”“谁有不同的方法”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学法讨论和学法指导,因为“题是无限的,法是有限的”。学生掌握一法,胜做千道题。

  总来说之,在学习经验中,我们要联系自己的课堂,持续地反思,持续实践,即时总结,借鉴经验,适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提升,教学成绩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019-09-20“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中化学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尊重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资料引导学??主学习,对知识内容和实验要求、过程、结果进?探索,完成相关的教学问题。教师对?主学习结果进?批阅后,对知识进?再讲解,并在讨论中让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步巩固教学知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涵义及其具体操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即让学?在课前“先”进??我学习,在?次设计的学案下对知识内容进?熟悉、认知,同时产?学习问题,掌握学习问题和?主学习情况后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教学。此模式下,教学设计需要这样?个板块:基础知识板块、?主探究的知识板块、实验案例分析板块、经典例题板块、?主学习与检测板块、问题与信息反馈板块。1.“先学后教”中的“先学”“先学”也符合本校“三环节”中的“问题导学”,指学?根据?次课程设计和学案对课本进??主学习,通过课本教材、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等?式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并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总结和反馈。例如在“化学键”的教学中(第?课时),根据教学要求和?标制定了“先学”的提纲,内容?是对离?键和离?化合物的认识;?是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认识;三是对极性键和?极性键的理解;四是对极性分?和?极性分?的理解;五是要求学?能以电?式表?简单的离?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六是对分?间作??的拓展。2.教学?案的?次“定教”学?完成?主学习后,教师对学案进?批阅,根据完成情况进?信息的收集并调整教学策略。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是学?对教材中概念、原理的理解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是学?直接反馈的问题。收集信息后进?第?次“定教”,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切实解决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教师的课堂“后教”在前期的“先学”“定教”的基础上进?“后教”,也符合“三环节”中的“合作探究”“拓展应?”。“后教”更有利于对重难点的把握,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先学”中出现的问题,可在教学中利?案例分析进?解说,以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理解。同时可利?随堂练习、交流讨论等?式让学??由理解,对所学知识进?归纳总结,并迁移到其他问题上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化学教学模式的作?1.增强学?的?主学习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主的思想观念,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符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平衡发展的教学要求。该模式的“先学”充分尊重了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的?主学习作?。?进??次“定教”的教学?案不仅能进?有效的教学组织,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的创新思考能?,还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习的需要,使学?的学习要求得到充分的满?,从?打造“?主?效课堂”。2.针对性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根本在于尊重事实,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先学”使得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发现,减少教学的阻碍,避免了盲?教学。另???,学?的?主学习让学?对基本知识、知识结构、重难点等都有较好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的?主归纳能?、合作学习能?、拓展创新能?,??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某学?在?主学习时就对氧化还原反应进?了?主归纳,得出结论:化合价升?―失去电?―被氧化/发?氧化反应/?成氧化产物―本?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化合价降低―得到电?―被还原/发?还原反应/?成还原产物―本?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这不仅使学?利??我归纳能?进?有效的知识归纳,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简化了教学内容,提?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总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更科学化、?性化,对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都有很好的体现和应?。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了解学?学习的困难,还能通过教学过程增强学?的?主学习能?,实现?我监督、?我控制、?我管理的结合,提?教学效果。参考?献:艾芳芳.从做中学,以学促教――?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实施的体会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0(9).赵卫?.课改下的?中化学教学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被举报?档地址:

篇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洋思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

  一、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

  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二、洋思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

  洋思中学创办于1980年,创办之初是一所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联办初中。当时的“洋思”被称为“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只有两排平房九个班级;如今的“洋思”占地100多亩,学生3200余人,教师390多名,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取得奇迹般的成功。洋思中学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国名校”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我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进行了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到90年代初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切实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先教后学(练)”无效、低效的状况,实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语文课上,老师揭示学习目标后,即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走进文本,自我思考、研究,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开展“兵教兵”,就疑难问题共同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走出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归纳、提高,有特殊上升到一般,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理化课上,先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规律,最后利用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及时解决作文中的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

  复习课上,更有利于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可一课时一个循环,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循环。如复习某单元,可这样操作:第一课时,基础知识调查;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第三课时,针对问题综合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先考后教”,这种方法对毕业班的复习更有效。

  试卷评讲课上,老师根据阅卷时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解决共性的错误,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最后针对共性的问题用类似题目进行巩固,至于个别问题则让同桌、前后讨论解决,特差学生的问题个别辅导,切忌从第一条讲到最后一条或放连环炮似的报答案,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环节

  “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揭示学习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

  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彻底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后教”环节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当堂训练”环节

  要保证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

  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及时批改,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

  三、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绝对不能将之模式化,变成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这样,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机与活力,达到高效。

  1、切实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为确保备课充分,预设到位,我们采用了“自备”—“研备”—“改备”的方式。“自备”,就是自行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拿出教学预案,这相当于“先学”。“研备”,就是在“自备”的基础上,学科组老师之间所进行的相互研讨,这一过程必须真实而有效,通过研讨首先要解决各自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必须达到“六个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这一过程相当于“后教”。“改备”,就是在“研备”的基础上,老师针对本班实际所进行的“回备”,对“研备”内容进一步

  研究,改正“自备”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的“教”非常重要。事实上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我们认为,教材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五分钟就能学会了。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是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只有让学生围绕问题、目标和任务自学,才能真正把握要领,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暴露问题后,也不是教师着手讲,而应该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表面“无为”了,讲少了,实际上促进了学生的“有为”。所以,课堂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占了大部分,教师讲得很少,一般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3、评课标准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做到了三个“转向”: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

  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是否人人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这样,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了形式主义、花架子。

  几点看法:

  1、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全校学生每门课考试成绩都是优秀。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在学习了杜郎口、洋思经验后,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我们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3、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

  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4、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5、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是课外作业。对此,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每堂课都是自习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6、“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我们应该真正的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接受式学习已成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要是完全按照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引下,开展具有我校特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篇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完整word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解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正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布鲁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此提出了一套使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基本过程是:一是学生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去整理必需的准备知识;二是实施最优化的群体教学;三是根据教学目标编拟并进行形成性练习评价,对一、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加以诊断,并给予矫正与指导;四是在矫正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巩固提高练习.这样,86%的学生能达到原先只有20%的学生达到的成绩。如果再配以“强化”训陈,86%的比例就会提高到95%。群体教学几乎达到个体教学的效果.这更加说明了“先学后教”对于初中数学教育的可行性。经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怎样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首先,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其次,学生应掌握好预习的方法。预习,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

  (完整word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解读

  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二、教师怎样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加以有效的措施进行督促.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

  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另外,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素质化。当然,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中,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三、教师应以学定教,因势利导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即使从以学含义来界定,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

  (完整word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解读

  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应该说,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式教学等都是有效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对学生能做到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四、先学后教,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堂课有灵魂.

  第三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还要结合具体教学中的做法(如折纸,剪纸,实物演示等,采用直观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以减缓知识的坡度,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例题的变式讲解,使学生在做题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第五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譬如在九年级中考总复习中复习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这一疑难点内容时,介绍一种诗歌式的便于记忆的口诀:遇等积,变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找不到,别着急,等线,等比来替代;遇等比,改等积,射影,圆幂来替代.这不仅增加了数学的文学性,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能全面系统的掌握。由于笔者从教不久,学生的基础有时还未把握好,对

  (完整word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解读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掌握不够,在选择学生疑点上还存在不少偏差。最大的体会是事先要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总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尚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始一段时间,学生很感兴趣也很自觉,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同学开始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课堂练习稍上一点难度,部分同学就有点力不从心,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下降;课堂教学中分析难点的时间不足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结合本地学生走读生多的特点,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途径,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并经常对自己的探索进行小结,找出一条适合本地特殊环境的教学方案,把先学后教切切实实地做下去。

篇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篇八: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意义和特征,从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两方面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导学制的组织模式正符合“终生学习”的时代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本质处考虑,核心是贯穿“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策略运用

  生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现在大多数课堂我们一直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还没有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听。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意义及特征

  近年来,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著名教育家邱学华主张数学教学应该通过学生的尝试性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著有《尝试教学法》等多部论著。很多教育专家对“学生自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指把学生的预习自学放置于教学的教学活动之前,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改变传统知识点传授的面面俱到、学生知识经验“0起点”的授课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上下功夫。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仅表现在顺序上的不同,而且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存在本质区别。“先学后教”主张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强调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者与经验,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助,实现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反思性。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施步骤

  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预先自学了,我们教什么?这里从学生的“导

  学、自学、讨论”的预习策略和教师的“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实施完成。

  (一)、“导学、练习、讨论”的预习策略

  江苏省泰州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方式是在上课以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中学,学生自学之后完成“自学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但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的“先学后教”受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与此不同,在执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把预习活动放置到上课之前,“先学后教”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1、导学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准备若干个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和一个长12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随后提出导学问题:

  ⑴

  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

  ⑵

  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样的长方形?

  ⑶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⑷

  怎么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好具有挑战性的导学问题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开放,他们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式进行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着“导学”问题贯穿于自学的全过程。

  2、练习

  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导学”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练习的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自学效果。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导学后,布置他们完成书本上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3道题。这四道题型和例题相似,都是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从而达到巩固“导学”的效果。

  3、讨论

  讨论是自学后的质疑与反思,是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把疑问带到课堂,让后续的学习富有长效。每次学生自学后,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没有最小公因数?还有没有找最大公因数的其它方法?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先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学生的数学交流、数学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得到了发挥,预习效果令人惊喜、折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得到了时间保障,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二)“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

  与传统教学不同,由于学生自学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⑴

  分析

  可以通过交谈、问卷、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批改作业的方式,通过分析全班34位同学的练习,对每一题的正确率进行分析。所有单项练习正确率在78%以上,其中练一练、练习五的1、2题的正确率达到了88%以上。同时也存在有几个细节问题:列举因数存在遗漏;在写两个数的公因数后添加了省略号,这可能受到了最小公倍数的影响;用集合图表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存在重复现象。

  ⑵

  解惑

  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采用直接小组汇报、动手操作等方式。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先进行有关因数知识的复习,然后集体汇报动手操作的过程,加深对公因数概念的理解。对于有没有最小公因数,全体学生认为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探讨最小公因数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或是有利于教学的拓展,新一轮的思辨便由此拉开帷幕。

  ⑶

  思辨

  常常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避免功利性。即我们备课预设的内容没有讲授完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比什么都要值,因为我们收获的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注重和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在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学生认为可以先列举出较小数的因数,再从较小数的因数按从小到大有序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我追问你还知道有其他的方法吗?本来我预设的是让学生说出“辗转相除法”或“短除法”,随之介绍数学历史文化,再次检查自学效果。有一位同学就说:“我发现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找较小数的因数,然后从大往小去筛选出最大公因数”。他的发言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我继续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我随即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把他的问题当作是一个数学命题记录下来,我们全体师生边整理、边记录、边思辨几组数学实例来验证他的猜想,再请小组举例说明,从而归纳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并没有停留在猜想、验证的基础上,我又引导他们:“这个发现有什么用”?通过讨论,可以先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发现去找它们的公因数。

  ⑷

  提升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能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提升上,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一定高度。

  而这一环节,我们也是通过“学生出题”来完成。课外,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或《数学大王》、《聪明数学》等数学杂志摘录典型题型,互相出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积极意义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为从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着成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创新的空间,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知识,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自主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导学制的组织模式正符合“终生学习”的时代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本质处考虑,核心是贯穿“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意识,改变了学生的“顺从式、接受式”的地位,把“课本”转变成“学本”,把“教师讲台”转变成“学生讲坛”。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富有主动参与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相关热词搜索: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学定教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