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Research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王重阳(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河南…许昌…461000)摘 要:文物实际上是古代文明发展的物质象征要素,也是一种精神体现。实现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优质保护,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来说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当前考古现场文物发掘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实际角度出发,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性;意义;分析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种文化,而文物最能代表古代文化信息,文物具备着相对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文物长期深埋地下,本体材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氧化变质情况屡见不鲜。如果文物材料受到环境影响而遭受损害,那么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就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们需要对文物进行优质的保护。传统文物保护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在考古后期进行的,以实验室操作为主。当前对出土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始终不够重视,出土文物从现场再到实验室之中,在时间和距离的影响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间隔,在此阶段内,文物的保存环境会发生些许变化,文物形态和文物颜色等也会随之出现变化,所以分析文物损害诱因及制订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显得尤为关键。室内文物修复工作和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夯实根基。从现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现状来分析,除了重大考古现场具备临时修复人员看护外,很多区域的发掘现场主要是临时工负责文物挖掘和文物清理。这些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达标,很多深具价值的信息在此时极易遭受破坏,很多关键点被疏忽。因为这些人员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能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不足,实践操作环节很可能产生人为损坏文物现象,所以为了改变往日弊病,考古发掘现场必须要有专职文物保护人员在场,然后和普通工作者相互配合,全面、认真地进行文物清理相关工作。假设遇到文物损伤的状况,便可对文物进行紧急抢救,适时化学封护。这样才能保障文物免受破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科学意义在于,文物发掘现场必须要有专业科技保护人员,其工作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配合考古专家进行表面的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尤其是文我们应该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和考古科学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文物一经出土便要立刻实施科学保护。由于文物考古发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品取放过程,从实际角度来说,它是文物保护的过程。我们要知道,出土文物科技保护技术主要是借助自然理论及科学理论等,对文物损害机理予以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拥有充裕的理论支撑,然后凭借不同类型的技术和方法,揭示和维护出土文物本来样态,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核心内涵囊括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抢救内容和实验室出土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等,特别是前者,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考古实践、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当下先进技术,使用现代化科学仪器和设备等,对考古发掘现场损坏情况严重的文物进行高效抢救和优化处理,与此同时,筛选必要保护方案,降低文物损害概率,为后续实验物保护工作人员始终参与整个发掘过程,可以及时进行出土文物保护,旨在配合现场文物抢救工作,从根本上有效保护刚刚出土的文物。虽然现场保护措施大多具有临时性特点,但是却处理了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这样一来,从发掘现场转至实验室的时间内所出现的文物损害现象便会大大减少,可降低文物病害率。与此同时,保护人员对现场条件和文物保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与样本选取,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的同时,为后续文物病害腐蚀机理分析工作以及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保障。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环节中,现场抢救首当其冲,它是现场预防性文物保护的重点与先决条件之一,旨在将文物实体、人文信息内容及古迹等有效保存,文物现场抢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日后实验室对文物的保护处理成效。核心任务在于保留文物资料完整性、保护文物安全性,在不影响实验室保护和进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让所出土文物1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作者简介】王重阳(1979—),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164Vol.16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面对“文物保护向何处去”的课题,大多数工作者认为要加大保护力度,避免文化信息随着文物发掘出土后而消失。可文物一旦发掘出来,由于周边大气环境和温度、湿度等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平衡瞬间被打破,当这类变化超出文物本身的承受力后,就会引发文物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利于保存、观赏和研究分析。因此,加大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对策
1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各类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若暴露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就会很快出现损坏迹象,给文物研究带来不便。人们都知道文物本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老化、变质的可能,现实与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伴随着日益突出的文物保护现状,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进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1]。
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一工作实际上并不能够过于盲目、自发,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性保护工作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在保护过程中有一些红线是不可触碰的,而科学性是贯穿于整个发掘现场的准则之一。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人为或者客观因素的破坏,一旦遭到破坏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就必须严格按照要求,避免发掘现场遭到人为破坏或其他因素干扰。
1.1文物包含较多的史料信息且不可再生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和先辈“互动交流”的载体,是国家的无价之宝。特别是对于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保护好文物有助于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令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人生[2]。同时,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其内容包括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抢救保护,并在后续配合实验室进行修复保存。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等都是无法再生的,一旦文物保护工作处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文物出现损伤,不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实。
1.2出土文物具有独一性、特殊性
出土的文物大多都具有独一性,且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经过历史的长河,保存到现在非常不易。出土的文物是时代历史的见证,还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其他方面,所出土的每一件文物像每个人一样都有着自身特点。文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最好证明,不能仅停留在书籍中。
1.3文物包含较强的考证校勘功用且很难复原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妥善的保护,就能够使出土文物批量化地被保存,方便日后进行专门性的修复和开展深入性的考古研究[3]。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物,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并且能够和历史文献进行交互式校勘,考证版本,从而进一步证实古代文献的真实性。
1.4文物具有一定的实物价值且不能被替代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种种文物都具有唯一和难以替代的特征,如原始人头盖骨化石等,能够反映出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与骨骼特征,方便我们研究人类的演变历程,不可替代。对文物进行严密性保护,有助于日后对各类不可再生文
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应用[4]。
2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有关因素
2.1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会对出土器物的完好性造成深刻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一旦温度和湿度发生剧烈变化,器物结构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收缩或扩张现象,特别是一些漆器文物,会因此出现裂纹甚至直接被破坏。
2.2微生物
器物表层因为微生物、霉菌等分布蔓延,会出现表面色泽的变化迹象,特别是一些木制文物,木制部分很容易和表层的微生物分泌物产生反应,进一步影响文物的完好状态和原本品质。
2.3光线
光是影响出土文物的客观因素,尤其是紫外线,容易引发多种光化学反应,会进一步对文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3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妥善策略
3.1遵循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要求
先要确保在维持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活动。这是历史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规范守则,具体就是要求保持发掘文物原有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等,杜绝出现任何破坏或变化迹象。如此才能够更加细致地判断和确认文物的原本形态和当时的制作工艺,并结合时代背景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其次,加大对文物发掘现场的保护力度[5]。考古发掘现场不仅有文物,还有周边的一系列事物和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方便日后对现场进行再处理,加快对比取样进度,确保日后相关文物研究活动可以高效率开展。
3.2对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更有力的保护
先要控制好湿度。在考古发掘现场,须严格把控好文物出土过程中的含水量,避免由于周边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急速变化令文物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坏。现阶段我国通常会使用硅胶这类干燥剂来进行湿度条件控制。其次,进行密封处理。许多文物都是在地下埋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由于地下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与地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一旦文物出土后直接放置在大气环境之下,就会受到大气中的水分、湿度、阳光等因素直接侵蚀,从而出现严重的破坏状况。因此,在文物出土后,务必要及时进行妥善的密封处理,规避和大气、阳光等直接接触而出现氧化现象[6]。最后,加强避光保护。可见光当中包含紫外线,对于文物本身的色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物出土之后,应该要进行合理的遮光保护,包括使用黑色塑料袋予以包装保护等。
4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意义
考古发掘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些文献记录并不是很完善,需要在此工作的支撑下将研究体系完善化。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人员应用考古学的知识。知识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跳动的过程,在这一期间考古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但是一些新问题会使得我们越发应接不暇,这时候就需要综合多方面进行具体思量,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实践与认识具有统一性。实践每推进一步,认识就会往前进一步,人员分析社会背景,确定文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文物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与社会总体需求有关。一些文献中记录了人类文明资料,但是那种资料不具有鲜活性,说服力不大。观察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发现蛛丝马迹,能够进一步了解一
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关于古代社会活动事迹被人们证实,考古学家可以根据此再结合文献史料进行事件考证。文物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其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是物质文化的缩影。一些历史文物所展示的工艺是后期无法再现的,毫不夸张地说生产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物充满着艺术气息,记载着我国艺术的发展。加强文物的研究能够从中捕捉到灵感,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学。
结语
总而言之,文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一个存储库,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使用更加妥善的方法,力求在考古发掘现场自始至终地进行全方位保护管理,为我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基础。
参考文献
[1]左威.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对策[J].技术与市场,2020,27(07):173-174.[2]张瑞亮.浅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J].文化产业,2020(15):97-98.[3]王亚楠.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62-163.[4]王海阑.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收藏界,2019(05):52-53.[5]王重阳.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164-165.[6]李云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18(12):28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
作者:陈庚龄
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
[摘要]近年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问题日益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的翔实论述,剖析了发掘现场影响和引起文物损坏的因素,并对现场科技保护内容和方法作了介绍,分析了对出土文物实施现场科学保护的必要性,目的是为配合考古发掘抢救文物,及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刚出土的文物,从而避免出土文物在实验室修复保护早期受到损坏,同时,揭示了在考古现场对出土文物实施抢救保护的重要性和实施文物科技保护的迫切性。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后期实验室保护处理的关键,需引起广大古物考古和保护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最后,建议当前应尽快建立、健全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相关的应急预案,且重视和加强实施力度,从而使出土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关键词]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科学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11-05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多种文化,文物作为古代文化信息的“存储库”,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由于文物自身材质受保存环境因素影响,其老化变质直至消失情况经常发生;文物材料因老化而一旦消失,其所携带的所有历史文化信息也随之消失,因而需要对文物及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以前大量的文物保护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考古后期且通常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而出土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问题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在时间与距离上,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间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保存环境的微妙变化,文物自身的形态和颜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刚打开墓葬时,丝织品的颜色还很鲜艳、亮丽,但在短时间内就变暗甚至消失了;潮湿的金属器物出土时还完好无损,经过一段时间后,常会发生腐蚀而遍体被各种锈蚀物所覆盖,有的变形甚至不成形了。因此,研究这些文物发生腐蚀损害的原因和机理以及保护措施,是文物保护界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保护难题。
近年来,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和现代文物科技保护的兴起,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护界的重视。文物在地下经过千百年的埋藏,尽管其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与所处环境建立了某种动态平衡,还能较好地保持其原有状态。一经发掘出来,随着周围大气环境中温湿度等条件的急剧变化,这种平衡即被打破,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考古文物不仅能够充分反映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基于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对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
前言:长期以来,文物自身材料始终都受到保存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经常会出现变质、老化的情况。尤其是在考古发掘现场,因现场环境存在不可控因素,因此与实验室相比,其保护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为了促进现代人类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
1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
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是一个“软系统”,也是一个“务虚工程”。换言之,这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然而,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思想对于人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政治挂帅,思想先行”的口号,已经作为历史被淘汰,但是我们不能倒脏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首先由“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为前导的。同样,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也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这种重要性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1)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所要发掘的文物,而文物本身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保护考古发掘现场,就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刻片,就是独一无二的文物,绝对不能仿造、伪造。
2)遗址的不可复原性。考古发掘现场所要发掘的,除了文物以外,还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同样是唯一的,不可再复原,更不可克隆。例如仰韶文化遗址,就具有明显的不可复原性。
3)遗物的不可替代性。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遗物,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特点。例如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均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人类原始人的确切实物物证,其真实性是生命与灵魂。由此可见,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
2.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不改变文物原状”,在考古专业、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是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就是指,不改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该文物发掘时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文物原有的形态及其制作工艺,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尽可能的去还原、去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
2)加强对文物发掘现场原貌的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不仅只有文物,包括现场内的各种东西,以及所处的环境,尽量少干扰
。如此一来,可确保文物现场可再处理,有助于对文物现场进行取样,方便后续文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3)选择适宜的现场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经提到了,历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为了保护好考古发掘现场,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在选择文物保护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即与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长期耐久性;其次,选择的材料性能要佳。
2.2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
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调查工作。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的过程中,应当事先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包括该区域内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查阅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文物埋藏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应涉及温度、湿度、空气状况,这对于整个考古方案的进行以及时间进度的合理掌控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根据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还需要准备为保护方案顺利开展实施而必要的设备、材料。
第三阶段,建立临时库房。在考古发掘现场,通常情况下,考古发掘前期能够发现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多是一些杂物遗物,当然,对于这类遗迹遗物无须过多浪费时间,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应当尽快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地带建立临时库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即将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根据所掌握的各类信息,事先建立一个相对易控的环境空间。
第四阶段,历史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关键,也是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文物在出土时,处理条件比较简陋,所处环节也不容易控制,虽然文物提取只是将其送往临时库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环境控制的过程非常关键和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
第五阶段,对临时库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文物科学包装起来。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坏,尽可能将每一个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文物所处历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艺状态。因此,对于文物的包装及相应的设计非常关键,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密闭且稳定的环境,以相对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文物从临时库房运抵实验室的一段时间内,减缓空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侵蚀。
2.3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
1)湿度控制。在考古发掘现场要严格控制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太快而损害文物。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干燥剂来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
2)密封处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与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大气中的水分、温度、湿度、阳光等都会直接对文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文物出后一定要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氧化。
3)避光保护。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对于文物的色泽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文物出土后要进行遮光保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进行包装保护。
结束语: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活力、创造力,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以此来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113-117.
相关热词搜索: 考古发掘的文物对现今研究历史有什么样的价值 考古 现今 发掘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