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全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浏览分享鉴戒,期望大家爱好,也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1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想的笔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特别的图画,一群特别的人们,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想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2、是啊,童年是回想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由于我诞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期望——(勺水纳凉)二、体悟水的宝贵
1、为何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挑选什么词?(欣喜、欢乐、爽快)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爽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爽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诵,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爽快感受得更深入。(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交换: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爽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4)你还从她朗诵的哪些地方感遭到孩子的爽快和兴奋?(生谈)师:作者说“我们在纵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触摸与清凉”,什么叫“纵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开端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纵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
终于下雨了)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狂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油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轻巧的雨中吧。(配乐朗诵)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期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爽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别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换)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期望着水……)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省水资源。
师:你感遭到水的气味了吗?(感遭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期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期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由于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由于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由于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诵)师:其实这段话也感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诵)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宝贵了)(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觉,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知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宝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宝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爱水,从我做起)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2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风景区游玩?有些什么感受?2、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有一处著名中外的风景区,叫黄山。那里的岩石真让人叫绝,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抓住学生心理,由课外引入课内,激发学生的浏览爱好。]二、概读
1、学生自读26自然段,摸索课文介绍了哪些着名的奇石,划上记号。
2、学生说出奇石的名称,教师板书。
3、质疑:
①作者写这些石头有何不同?②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到达了三个目的:一是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二是指导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三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疑边思,为后文展开想象打下了伏笔。]三、导读
根据学生爱好,从写得详细的四种奇石里选一段导读。
1、学生自读课文,摸索:它是什么样子的?2、(出示学生点出的奇石图象),指名对图回答,教师板书重点动作词。
3、小结:这一段先告知奇石的名称(样子),后告知我们奇石的样子(名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诵。
[遵守主体教育的思想,第一让学生挑选自己感爱好的内容来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挑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学会挑选;其次抓
住奇石的样子让学生知道具体内容,落实基础知识;最后让学生于读中进一步领会情感。全部环节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融会,又重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四、仿读
1、总结学习方法。基本程序为自读摸索图文对照说样子小结写法感情朗诵。
2、同法学习详写的余下三段。
3、比较写法。
作者写这四种奇石,有的先告知名字,后写样子,如仙桃石、神仙指路,有的先写样子,后写名字,如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这样写富有变化。
[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掌控了学习的方法,在后文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掌控的方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了学法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四段的构段方式放在一起比较,引发学生注意其中的变化,这是通过变式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写作方法的领会。]五、品读
1、学生自主挑选感爱好的两段练习感情朗诵。可分小组展开读、评。
2、推举23名代表进行朗诵比赛,师生共同指导、评议。
3、教师小结学生的朗诵成效、技能及方法等。
[这里突出读的训练,由学生自主挑选读的内容,再次强化学生的挑选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前面所学知识,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品味黄山之美、奇石之趣。]六、创造性读
1、齐读最后一段。
2、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岩石的样子,同座相互说一说(出示怪石的图象,让学生视察)。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名字,后说样子,也能够先说样子,后说石头的名字。
3、指23名学生边演边说,师生共同评议。
4、启示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想象,给叫不出名字奇形怪状的岩石取名字。[乘着品读所调动的学生高涨的兴趣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试着仿说一段,这既是一次听、思、说的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省略号意义的再次知道,又使得教学前后呼应,整体感强。]七、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2、师述:我们伟大祖国还有许多名山大川,还有许多娟秀奇妙的自然风景区,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许多美丽的景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依照《黄山奇石》的方法,仔细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来总结,畅抒心中之情的同时,又培养了说话能力。教师顺势而结,进一步激发学生酷爱祖国的感情,同时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人教版第二单元数学教学设计3推荐活动名称:有趣的纽扣——中班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常常都局限于老师的嘱咐与要求,因此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觉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色彩(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进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爱好。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色彩,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点。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显现毛病,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色彩这一特点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查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何它们能成为好朋友?(由于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点)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点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此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根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觉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依照色彩来进行分类,帮相同色彩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依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依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依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依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情势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点来分类的。
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浏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换,遭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成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暖和)三、为何会让人感到暖和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以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浏览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知道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换,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答应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环绕“为何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诵出来。使学生在读中观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愿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形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换。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
暖和
母亲谅解护士──亲历
暖和
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
1.与其他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课文均可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2.从内容上看,是文化伟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这篇课文在充满着豪情的同时,包蕴着深入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会与摸索。学习本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思想的闪光点得同时,更要体会不同文体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能。
学情分析
1.我所在学校在乡村,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思维慢、课外浏览量小,特别是浏览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个人的经历及生活体会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差。
2.针对农村学生浏览能力差、知识基础差的特点、对于本节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中的一个人的职业挑选,及如何对待职业的重要问题。知道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例清楚的特点。
3.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掌控文章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哪几种论证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知道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知道文章引用的材料和罗列的事例。
2进程与方法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培养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进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四、学习课文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见教学设计到此结束。
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
1、音乐、动画引入,引情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动感兴趣,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以大自然为背景,配以充满自然生命力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生动的动物模仿,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绿色生态大自然,激发了“与小动物做朋友”的强烈欲望。我挑选的是以跳代步的动物。如:小袋鼠、小青蛙、小白兔等。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同学们都迫不及待要模仿,于是“看谁学得像”的游戏便拉开了帷幕。同学们完全融入了角色,体验乐趣,对模仿成功的小朋友还及时进行鼓励。接着,我以谈话的形式:“同学们,刚才的游戏你们喜欢吗?再次模仿小鸡跳舞好吗?”我随之插入“鸡仔操”的多媒体课件。让大家在笑声中进行课程的准备运动。观察是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个环节,是智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要求学生模仿动物跳跃,看小鸡操的示范动画,提示观察的重点,认真模仿。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和音乐智能,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2、重点引导,培养语言与认知智能。
2008年奥运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一件大事,它凝结着中国人民最热切的期盼,因为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我出示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的宣传短片,内有很多冠军级的运动员的比赛片段以及对2008奥运的期望,让学生马上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问:“你们能学他们一样为中国争取荣誉吗?要想争光,就要锻炼,增强体质,现在动起来,让我们一起练习……”这样一来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模仿小袋鼠、小白兔、小青蛙的跳跃,在游戏当中伴以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老师也一起跟学生一齐模仿,达到师生同乐的效果,并通过讲解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做到双脚起跳与落地的练习,为接着下来的主要内容作出铺垫。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总结出三种小动物跳跃的共同点,并使用人际关系智能进行练习。
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在对教学本质及特点的理解上,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相同之处,即都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对教学的意义。在加德纳看来,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这个特点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在他的系列著作中,他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和教学理解的新视角,决定了多元智能教学的如下特点:
1.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加德纳没有直接论述教学过程的这种生成性,但在他的著作《受过训练的智能》一书中提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要建立理解的课堂教学,而这种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借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知识的构建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其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加德纳的著作中,他倡导和建议学校教育应注意吸收两种非学校模式“师徒模式”和“博物馆”的社会场景化学习过程和社会场景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成份,在教学评估中,他主张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加德纳的观点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或基本学科内容和技巧,而是学生必须对待定的学习主题有深入的理解,有进一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是达到好的教育的助手,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帮助学生的学习上有特别的功用,而且在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有价值的成人角色状态方面也有特别的功用。总之,在加德纳看来,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利用个别差异的心理表征的不同方式。以多元智能为教学上的“多元切入点”,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实现真正的理解,并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联。
3.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其一,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加德纳在提出多元智能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时,就首先强调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其二,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德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他提倡为学生准备范围更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多元智能的教学中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样,被看为是学习和教学中“建构”过程的开始。在教学评估中,加德纳更是重视儿童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量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能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更自觉的责任。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宽广、丰富的途径。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很多好方法我们已经沿用了很久。但在某些情况下,多元智能理论却给我们一个发展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完美的教学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组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例如,那些常用节拍、歌唱方法进行教学的教师会发现有音乐倾向的学生反应热烈,而没有音乐倾向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同样,用图画和形象教学的教师会发现空间思维发达的学生与肢体和语言发达的学生反应不同。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与之适宜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意味着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展示他们的学习情况。通常的纸笔测验有其作用,但他们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运用其他智能的机会和可能。新的学习方式也同样要求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形式解释在其学习行为背后他们的思考状况。因此,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不会再仅仅通过唯一的语言的形式来描述了。
1.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环节策略。
(1)多元导入。
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不少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8种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老师、自然课教师也常常以这种孩子们喜欢的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擅长音乐的老师常以音乐作为所教学科的导入手段。剪纸、折纸不仅出现在手工课上,数学课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老师会说,孩子们把带来的纸折叠,剪成你喜欢的图形。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从学生喜欢的手工制作、音乐导入,从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入手??老师们用自己擅长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中心学校语文老师,经过实践,摸索出音乐导入法、讲故事、直观教具呈现、动画片和幻灯片引入等方法。下面是几位语文老师的导入介绍: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用《小燕子》这首儿歌作为导入,先让学生边听歌边展开想像,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刚才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小燕子飞的情景;有的说,想到了柳树;还有的说,想到了春天的各种花朵??大家争相发言,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跟将要学习的《春》的内容相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总之,利用音乐导入,常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所学习的内容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开发,正如柏拉图所说:“通过愉悦心灵来教导学生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
倾向。”的确,通过音乐导入手段,使学生的空间智能等得到了很好开发。
在学习冯骥才写的《太阳赞》时,采取让学生讲“后弈射日”的故事作为导入,学生通过讲,思维很快进入古代神话的王国境界,从而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而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预先让学生准备一块较硬的长纸片、两个纸盒、一块石头。上课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作演示,先把硬纸片横放在两个纸盒上,再把石头压在上面,观察有什么变化?然后,再把硬纸片弯成拱形,重复前边的实验,观察又有什么变化?问学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在做上述活动时,非常投入,学生立即展开了饶有兴趣地研究,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学习气氛中。通过这种形式的导入,学生的语言智能、肢体一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开发。
(2)多元切入理解教材。
一旦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呈现教材。从学生的方面讲,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在这两方面,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思想品德课上采用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保护有益动物”这节课时,师生共同搜集了有益动物(蜻蜓)捕食害虫(蚊子)的统计数字(一只蜻蜓一小时吃840只蚊子),运用数学一逻辑智能概括了有益动物的本质特征;老师又向学生讲述了北京市民的爱鸟活动——将1684只小鸟放飞蓝天,让学生表达听后的心情,学生播放了赞颂的乐曲,这是运用音乐听觉智能来表达对保护有益动物知识的理解;他们还进行了题为“实话实说”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牛是有益动物,但是患了口蹄疫,应不应该杀”等问题,这是运用了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大大深化了对保护有益动物的理解??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师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对保护有益动物,体验与理解要更丰富和深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课都要这么多方式进行切人,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能切入多少就做多少,绝不能牵强附会。因为在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把所有的智能全部都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
浙江、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实验区的老师们还采用游戏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多元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多元切入理解教材。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上海浦东新区海桐小学二年级的英语课上,用“猜迷”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用英语说出fox\bird\cow等动物的特征,学生们猜答案;老师用动作表示某个单词,学生们猜单词。然后,学生自己出谜面、做动作,其他同学互相猜。用这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浙江慈溪市宗汉街道永凝小学的老师在《我是一条小河》课中用多媒体手段。“我”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小河来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于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经的地方,听着河水的哗哗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加大课堂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3)多元化的作业。
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毫不例外地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既没有反映出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没有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方式,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多元智能实验学校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讲《颐和园》一文后,其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是:
①细心欣赏颐和园的图片(或自己亲自去参观)运用新学的名词佳句描写图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练习(语言智能)。
②以导游员的身份,用导游词的形式把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串连起来并给小组或全班学生展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③写一篇描写景色的短文(语言智能)。
④画一幅画,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空间智能)。
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使课堂充满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发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J·Maker)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给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而有序地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新思路和操作框架,同时又便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使其低层目标和高层目标比较清晰。实验区的老师试着用“问题连续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梅克教授把问题按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创造性的程度,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把问题分为五类。教师和学生对五个层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答案也是由已知到未知的。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中介、以问题的答案为结果,从问题维度是已知还是未知,或从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系列的还是开放的这些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连续体。
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对它的回答反映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追求。“问题连续体”有步骤地、通过层层设置、步步深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等级水平,达到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通过实践,老师普遍认为,每个人智能都有不同的组合,数项智能组合的结果,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生存和发展,解决问题依靠技能,而每一项技能都是两项以上智能组合的结果,技能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和智能组合。问题模式课堂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能,促进智能组合。老师们借鉴“问题连续体”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是由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中心小学提出的。该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
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问题体系”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揭示目标→依据目标进行问题解决→检测目标,一步一步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目标是指一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来设计的。问题连续体中的五个层次问题都尽量设计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总体的模式,各个学科的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下面举一个课例的片段具体说明这个模式。
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它是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中心小学数学老师陈巧云设计的。陈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维具体目标,把“问题连续体”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②问题情境,引发生活中数学问题。
在这个环节,老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为了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学校想在一块空地上铺上草坪,这块地的形状如图(课件显示),让学生思考应该种多少面积的草坪?当学生们听说要帮助学校解决问题时都是一副勇者表现,跃跃欲试,产生了“我一定要学会求面积的本领”欲望,开始思考怎样求这块地的面积。
③探索问题,获得解决方案。
首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解决浅层次问题。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是每人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记录(附有一张记录表一)。完成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它完全可以凭操作直观看到结果,主要是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初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同时,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时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探究的欲望。其次让学生合作探索,共同解决深层次问题。在合作研究之前,老师让学生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合作摆成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面积是多少?再用11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并画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想想它的面积又是多少?(附有一张记录表二)此时,提供给学生是不完整的操作材料。一部分学生开始时感到无从下手,但回忆起第一次独立操作的情景,他们就开始合作着摆“残缺的长方形”。有的同学从12块小正方形中取出8块,先摆在长边上画出长,再用这8块小正方形往上连续摆五次,画出宽,算出8乘以5等于40平方厘米;有的学生取10块小正方形,摆成5厘米宽2列,再往右连续摆4次,确定长8厘米,算出10乘以4等于40平方厘米;也有的学生长边上放8个小正方形,宽边上放5个小正方形(其中一个小正方形长宽共用),以此来画出长方形,并计算出面积;有的学生完全脱离操作学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长方形表象图来计算??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和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问题的最后结论。
整个探索过程,由独立到合作,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的操作程序到开放的解决策略,贯穿着问题连续体,学生的思维在此逐步开阔和发展。
④应用问题,发展智能。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进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让学生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比如测量一下书桌的长、宽计算面积等。学生既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焦点转向这节课开始时的生活问题。当老师重新展示学校草坪图时,学生们就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老师适时而问:“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会计算这块草坪的面积了吗?”许多学生都说还缺少线段长度的数据。老师就让他们小组讨论在6条线段中,你们认为该量出哪些线段的长度,就可以计算整个草坪面积了,体现了量的开放。刚开始,许多学生都认为每条线段都要量,可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讨论,他们都找到了一条量的捷径:即量出任意两条竖线段和任意两条横线段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草坪面积。各组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实地去丈量了那块草坪几条边的长度。量完后,老师允许学生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讨论来计算草坪面积。最后,他们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得出了四种计算方案。
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的活用,也使数学一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获得递升和发展。最后,归纳整理,讨论问题的应用价值,这一步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整理新知识,完成知识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将内化了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再一次体会探究乐趣,并提升语言等智能。
在课结束前,老师又一次让学生讨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许多学生都谈到了在家中铺地板、刷墙、安门窗玻璃等家庭装修问题中的应用,个别学生也提到了在公园、操场、绿化等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逐步形成了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把教学目标作为“纲”,紧紧围绕着目标,运用“问题连续体”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是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它的优点是:一方面避免了“问题”庞杂无法统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发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双基”优势,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问题学习”模式
多元智能实验学校的教师,把“问题”定义为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生活中适宜学生解决的相对复杂、相对综合的问题。其特征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学生努力是可以解决的;突破学科界限,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学生在生活里能感受到的;含有多个未知成分,没有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没有现成的唯一的解决方法。“问题学习”是以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为主线,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中“问题学习”的基本模式:
阶段
呈现问题
方式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目标
培养问题意识、明确研究问题
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未知问题
回忆反思
在原有知识经验中查找有关内容
探究研讨
概括归纳
独立探索、合作研究
汇报交流、全员参加
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研讨和合作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应用验证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实验区什刹海小学的教师们以上述模式为蓝本,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摸索出“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求、实际应用、总结升华”四步骤的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操作模式。
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问题。
营造问题氛围:教室里设立活动角和质疑本,孩子们在课间或其他活动想到问题随时记在质疑本上,以便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得到解决。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悬念引入、情境对比、自学质疑、教师引问)和问题训练(教学生提问的方法)。其过程是敢问一爱问一会问。例如:五年级语文老师卢萍在讲授“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时,让有条件的孩子们查找有关毛泽东的故事,自己在课余给学生讲毛泽东的事迹,在第一学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启发学生依照重点词句进行提问,依照故事情节提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归类。其中有一个能深化对全文理解答案并不明确的问题:“为什么童年的毛泽东爱读‘杂书’,还能成为国家主席?”老师以这个问题为线索讲解课文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
②自主合作,探求问题。
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围绕着“问题”运用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卢老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思考问题,每个小组都要讨论寻找答案。孩子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各个小组争着汇报自己的成果:“《三国演义》告诉人们计谋,当主席要有智慧。”“《英豪传》里的人物都能做大事,有志向。”这时,卢老师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仔细倾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这些书和他以后成为伟大领袖到底有什么关系,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读书与立志有何关系吗?),让小组间的观点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去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③迁移应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出应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则将所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进行迁移并用来解决问题。例如:五年级的陈静老师在讲授“梯形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梯形高有几条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发现由于受常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些同学认为梯形的高有2条,也有同学认为梯形的高有无数条。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对平行线、垂线、距离、梯形的高等已知概念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同学都认为:梯形的高可以画无数条,两底间任何一条垂线段的长都是梯形的高。因为梯形的两个底是平行的。这一结论不仅突破了教材中关于高的定义,而且体现出学生对梯形高的理解达到了加德纳提出“真正理解”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践应用还体现在教师布置给孩子们不同层次的练习中。
④总结升华。
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归纳方式来概括总结所学的知识要点,在反思中升华出新的问题并向课后延伸。例如:“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在总结全文的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这篇课文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单指读书还是指爱国?二者有什么关系?”这就突破教材局限,为挖掘语文丰富的课外资源埋下了伏笔。
这种问题学习模式特色在于:不是拘泥某一种“问题学习”理论,而是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各种理论进行扬弃,摸索出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问题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老师
们还发现,无论应用哪一种问题解决模式,教师都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认真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它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1.言语智力,指对声音、韵律和词的意义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如诗人、记者。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讨论修辞和象声词。
2.逻辑—数学能力,指对识别逻辑或者数学模式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如科学家、数学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建筑物两对角之间的距离。
3.空间智力,指能够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并能够进行知觉转换,如航海家、雕刻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借助透视法来画图。
4.音乐智力,指能够谱写和欣赏节奏、音调和节拍,鉴赏各种形式的音乐,如作曲家、小提琴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确定一首歌的旋律和节拍。
5.肢体—动觉智力,指控制身体的运动和灵活操作物体的能力,如舞蹈演员、运动员。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跳方形舞。
6.人际智力,指对人的各种情绪、气质、动机和需要作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的能力,如治疗师、售货员。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听同学之间的辩论。
7.内省智力,指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辨别这些情绪,并能够根据这些情绪指导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长处、不足、动机和智力,如演员、小说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8.关于自然的智力,指能够发现并理解自然界的模式,如地理学家、探险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到森林中观察动物的生活模式。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表现最活跃的舞台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上。小学教师活泼好动,棋、琴、书、画略有精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为借鉴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摸索有新意的学科教学策略奠定了基础。
(一)对教学环节的影响
1.多元导入
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不少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老师、自然课教师也常常以这种孩子们喜欢的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
课。擅长音乐的老师常以音乐作为所教学科的导入手段。剪纸、折纸不仅出现在手工课上,数学课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老师会说,孩子们把带来的纸折叠,剪成你喜欢的图形。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从学生喜欢的手工制作、音乐导入……老师们用自己擅长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在教授《轴对称图形》中,教师利用讲童话故事进行导入(春天花儿朵朵开放,蜻蜓飞到小湖边玩耍,这时候蝴蝶也来了。蜻蜓对蝴蝶说:“小蝴蝶,你别在我面前飞来飞去!”
蝴蝶对蜻蜓说:“蜻蜓哥哥,我们是一家人。我是来找你玩的。”蜻蜓奇怪的问:“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们怎么会是一家人呢?”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不止你和我,花儿,树叶也和我们是一家人。)利用多媒体播放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言语智能得到了发展。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用《小燕子》这首儿歌作为导入,先让学生边听歌边展开想像,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刚才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小燕子飞的情景;有的说,想到了柳树;还有的说,想到了春天的各种花朵……大家争相发言,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跟将要学习的《春》的内容相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总之,利用音乐导入,常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所学习的内容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开发。
2.多元化呈现教材
一旦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呈现教材。从学生的方面讲,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课上,用“猜谜”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用英语说出fox/bird/cow等动物的特征,学生们猜答案;老师用动作表示某个单词,学生们猜单词。然后,学生自己出谜面、做动作,其他同学互相猜。用这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发展他们的言语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在《我是一条小河》课中用多媒体手段。“我”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小河来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于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经的地方,听着河水的哗哗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加大课堂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3.多元化巩固
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毫不例外地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
既没有反映出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没有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方式,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示例1】(摘自《多元智能在中国》)中华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讲“颐和园”一文后,其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是:
(1)细心欣赏颐和园的图片(或自己亲自去参观)运用新学的名词佳句描写图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练习(语言能力)。
(2)以导游员的身份,用导游词的形式把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串连起来并给小组或全班学生展示(语言智能、数学一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3)写一篇描写景色的短文(语言智能)。
(4)画一幅画,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空间智能)。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了有层次性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空间智能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中去。
(二)对小学教学评价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过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新课程中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的互评可以建立一种相互激励的机制;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以提高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评价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好评价的定位: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以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作为课堂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全面评价学生在多项不同智能中的表现,学生在不同智能中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表达,那么评价也应围绕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能而评。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都是师生无法回避的一个内容,但还应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内省智能、人际关系、合作情况、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评价方式多元化
这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内容全面化所决定的,也是“多元化”的课堂所决定的。灵活多样、一举多得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外,实验者还可以进行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谈、随访、专题作业、对话表演、活动报告等等。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正面作用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智力如何构成、发展等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仅在本世纪的前几十年,就有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卡特尔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其中以传统的智力理论影响最大。
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因此,传统的智力测验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验出来的能力及其测试方法,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能力是不重要的。
受传统智力理论影响的教育,首先,教育评价应试化,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而且是静态评价,方法单一,使受教育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式灌输化,课堂上强调书本,突出老师,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最后,理解内容记忆化,教学中强调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智力的多元性,文化性(情景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开发性,认为要坚持“智能展示”的评估方法,要将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其它的智能中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宜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主动、个性化的发展。
一、开发主体的多元
如教学一首古诗,有的孩子可能在朗读时朗朗上口,字正腔圆,我们应从中看到他语言智能发展的优势;有的孩子可能会结合诗歌的意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描写的景致,我们应从中看到他空间智能发展的优势;有的孩子能读得抑扬顿挫,我们应从中看到他音乐节奏智能发展的优势。于是我在教学中有意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优势,适时奖励红五星,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学习进步很快。
二、教材切入的多元
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设有固定的模式,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里,把多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还会令人感到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通过两三种智能的切入,在长期的教学教程中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
传统的教学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效率低下,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
朝气。
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中,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可充分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多种方法。如教《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浅显易懂,我请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先自愿组合成表演小组,接着组内分工,有导演、编剧、演员、道具等,最后各组汇报表演。小演员惟妙惟肖地表演,让我不由地惊叹孩子们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得到发展。
四、作业形式的多元
传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激发不出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我不断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如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在班内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或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更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乐趣,充满自信。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向着全新的、开放的教学道路迈进。
多元智能教学方法
第一章多元智能教学简述
第一节多元智能概述
一、多元智能概述
加德纳(HowardGardner)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于一九七九年起参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方案(HarvardProjectZero)的研究计划。该方案企图探讨一个伟大的问题: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当时的研究成果,加德纳博士于一九八三年结集成一本名为《心智的结构》(FramesofMind)的书。在这本书中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在内的七种智能。他以“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荣获路易斯维里大学葛罗威麦耶奖,同时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大多数人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的内涵中发现自己的多项长处,因此在美国社会广受欢迎。
自从一九○五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及西蒙(Simon)等人发展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语言、数学、空间推理能力,已被认为是决定一个人智能高下的标准。加德纳及其同事驳斥传统狭隘的智力理论,指出了至少有七种基本智能的存在。这七种智能代表每个人七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他们特别强调多元智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中的应用,其所论述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的内容,其理论较为具体。同时他们自己也规划或参与多元智能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估的研究,并引用众多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的事例,也颇具有亲和性。因此,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影响甚大。亦由于此七种
智能被发现普遍存在于人群当中,因此多元智能的理论已广为心理及教育学界所接受。
多元智能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到现在美国已经有多所多元智能的学校,但在国内这样的理论还真的很少人知道。不久前加德纳教授又在先前所提出的七种智能之外又加上新的自然观察智能。所以在此我们仍以多元智能来称呼这个理论才恰当,如果有人提到八种智能理论,其实是一样的。
二、多元智能七种智能简述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一)语言文字智能(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二)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数学逻辑知能是指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电脑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假如我每天给我的盆景多浇一倍的水会怎样?);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三)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像、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艺术、积木、录像带、幻灯片、想像游戏、视觉游戏、图画书、参观美展、画廊等艺术方面的社教机构。
(四)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身体运动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演戏、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五)音乐旋律智能(Musical/Rhythmic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地把它唱出来。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乐器、音乐录音带、CD、唱歌时间、听音乐会、弹奏乐器等。
(六)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如跑步、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这一类的儿童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小组作业、朋友、群体游戏、社交聚会、社团活动、社区参与等。
(七)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这一类的儿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启示之一——警惕IQ的神话
对智能的传统理解假定我们学习和做事的能力来自单一的认知智能,人们认为这种智能相当容易测量,如此一来对评定学生以便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学业水平非常有用。于是有的研究者带着这种可能性开始实验。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Binet首创智力测验,用以分析儿童的智能以揭示其弱点。智商,即IQ测试,就这样诞生了。尽管Binet的IQ测试(即今天的Stanford-Binet量表)最初只是用于发现学生的智力缺点(从而也作为正确辅导他们的向导),但作为一种给在校学生归类分等的方法很快流行了起来——尽管对这种通过一个测试给学生“编号”的做法有一些保留意见。特别在美国IQ测试在与教育有关的几乎所有领域进行着,成了一个“准国家标准”。
传统的IQ智商测验往往忽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智能而只考虑与学业成就相关的能力。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完不成高中学业却在诸如商业等方面取得成就的人是个弱智者,同样不能认为高IQ且学业优秀但步入社会后一无所成的人是个高智商者。于是人们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这种智力或智能的单元观,将目光转向智慧的综合能力方面。采取多元观的智能论中,最有名的是L.L.Thurstone的基本心智能力论、J.P.Guilford的智力结构论、R.J.Sternberg的成分分析论及Gardner的多元智能论。Gardner根据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看法,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狭隘的传统智力概念,更能反映现实生活中智能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智能,提醒我们警惕IQ的神话。
(二)启示之二——正确地评价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更可让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性向,客观公正地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他人的尊重认同。而这正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如前所述,传统上,心理学家把在智能测验中有良好表现的人界定为“聪明”,但这个方法忽略了人类各种潜在智能。这种情況在注重学业成绩的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地区)尤其显著,以致其他智能的发展不受重视。这样的智力测试对判断学生的潜能无济于事——它仅仅表明某个学生善于或不善于这种标准化测试。我们不应用学生不能做的事,而应用他们能做的事来判断他们,教育应集中开发个体的潜能。我们鉴定个体智力程度的目的不是衡量他到今天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更不应该是给个体贴上“聪明”或“愚笨”的标签,而是为了在其原来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Gardner的评估方式值得参考。
以狭隘的传统智力观念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肆虐多年,使教育的目标日益窄化与僵化。这样的教育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智能的广度上常是残缺不全,在生活的因应上捉襟见肘。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完备的智力观念,为我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开阔的视野。目标体系的重构,可以改变我们评价学生的视角。
(三)启示之三——真正的因材施教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前面已经提到,IQ智力测验不外乎筛选和诊断两个用途,而筛选和诊
断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发现和区分个体的智力特征,采取相应措施,扬长避短,简言之即因材施教。但我们现在知道用IQ智力测验来评估学生能力的做法,已受到怀疑甚至否定,原因就在于除认知能力(Cognitiveability)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智能存在。仅仅通过IQ智商测验并不足以全面衡量学生之间各种智能的差异。比如,两个IQ相等的学生,一个有较强的逻辑—数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个在音乐、舞蹈方面有特长。同样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两个学生采取的教育措施可能全然不同。
传统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基本上不重视其他智能,往往忽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在智慧及能力,浪费了学生的潜能。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任务就应该是促使个体尽快地在其所具备天赋的那些智能渠道里充分发展,同时又提供机会,以促使其较为薄弱的那些智能得到提高,扬长补短,因材施教。对上述两个学生,IQ智力测验下的结论是两者适合同一教学模式,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则应相应地施以不同的教育。
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育涵义
以智愚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有之,采用科学方法评定智力高低的历史,迄今也有一百多年。1905年比奈(AlfredBinet)与西蒙(TheodoreSimon)受法国政府之委托而编制出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Scale),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其目的在预测可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随后,智力测验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智商(IQ)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度量人们智能高下之重要标准。虽然,这种传统的智力测验满足了人们行事上的便利,但也由于理论与测量方法的偏失而潜在地制造出更严重的问题——传统的智力测验通常仅将智力的范围局限在语文与逻辑方面,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维”(IQ-stylethinking)不仅使得人们近乎被“洗脑”(brain-washed)地忽略智能的多元发展,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之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与忽视,同时也合理化了制式(uniform)的教育方式,采用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轻忽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的“心智架构”(Framsofmind)一书,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
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本节分别探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要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涵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如上所述,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文能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此的智力观点虽然可以准确地说明学生在学成绩的高低,但却难以解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成就与杰出表现。Gardner亦质疑此种智力观点的适当性,认为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非透过“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让他做从未做过,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的方式来决定。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相关研究(包括对脑伤患者、专家、奇才的研究,以及讯息处理机制、心理计量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学等)的综合结果,Gardner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fashion)生产的能力”。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
(一)语文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
语言智能是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它包括了对语言文字之意义(语意能力)、规则(语法能力),以及声音、节奏、音调、诗韵(音韵学能力)、不同功能(语言的实用能力)的敏感性。
(二)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三)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对抽象关系的使用与了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觉察逻辑或数字之样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进行广泛的推理,或巧妙地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四)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nece)
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讯息之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心像以及转换心像的能力,对图像艺术所感受的视觉与空间之张力、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
(五)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肢体-运作智能是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处理(包括粗略与精致的身体动作)物体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触觉的和由触觉引起的能力。
(六)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是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并区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动机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七)内省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是指能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此种智能也扮演着“智能中枢的角色”(centralintelligencesagency),使得个体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了解如何有效发挥这些能力。其核心成份为发展可靠的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藉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
(八)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对周围环境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他事物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的能力。详而言之,自然观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了从引擎声辨识汽车,在科学实验室中辨识新奇样式,以及艺术风格与生活模式的察觉等能力。
二、多元智能论的理论要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涵已如上述,进一步分析该理论显示它具有多项要点,兹归纳并以智能本身的性质及人类智慧的发展等两个层面分述之。
(一)就智能本身的性质而言
1.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的,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例如,一位优秀的舞蹈家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音乐智能,以了解音乐的节奏与变化;良好的肢体-运作智能,以能够灵活而协调地完成身体的动作;良好的人际智能,以能透过身体动作来鼓舞或感动观众。
2.上述八种智能可归为三类:一类是与对象有关的(object-related),包括
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能力被个体所处环境的对象所控制与塑造;一类是免于对象的(object-free),包括语文智能与音乐智能,它们不受到物理世界的塑造,而是依据语言与音乐系统而决定的;另一类是与人有关的(person-related),包括人际与内省智能。
3.每一种智能都包含着数种次类智能(sub-intelligences),例如音乐智能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能,所以一个人可能歌唱得不好却很会作曲,不会演奏却善于批评与鉴赏。
4.Gardner指出,多元智能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事实上,原先Gardner只指出了七项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则是后来才被检视出来的,而Gardner也认为“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具有足够的资格堪称为1/2智能。
(二)就人类的智能发展而言
1.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的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合(blend)这七种智能。
2.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例如,音乐智能是最早被发展的智能。
3.这些智能非固定与静态的实体,它们能被强化与扩大。而文化则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文化或社会对不同型式的智能有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智能的发展上有不同的动机,也使得某一社会的人群在某些智能上会有高度的发展。
4.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对某些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换言之,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例如,爱因斯坦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才,然而他在音乐、肢体运作与人际方面却未有同样的表现。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义
如前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破除了“IQ式思维”,跳脱传统心理学所框架出的界限,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为教育理论与实务提供重要的启示与方向。兹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意如下:
1.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传统教育独断地将焦点放在语文与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致使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智能难以获得充分发展。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人们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统整运作的,仅具有语文与逻辑─数学智能并不足以应付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2.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之组型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3.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至少应包括三种不同型式的课程
(1)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亦以教学的目的是在开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为多元智能而教”(teachingFormultipleintelligences)。
(2)智能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每一种智能都可以用来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例如使用身体和动作来学习英文词汇,使用音乐来教导数学的概念等,这是“藉用多元智能来教”(teachingWithmultipleintelligences)。
(3)后设智能(Meta-intelligences):亦即目的在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包括如何评估、如何强化,以及如何主动地使用多元智能于学习与生活之中,这是“关于多元智能的教学”(teachingAboutmultipleintelligences)。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乃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意涵。基于这些意涵,如何营造一个适切的课堂环境,以实际落实于教室之中,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对教师的启示
自多元智能理论被译介到国内后,其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们有目共睹。已立项五年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对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其本土化,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课题组在研究中的若干体会和发现,对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不同学段需解决不同问题
“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区别很大。”课题主持人之一、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梅汝莉说,多元智能理论在三个学段分别有三个重要的实验,我们可以借鉴。例如,学前和小学是“多彩光谱”项目,它启示我们如何展示学生的天赋、为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正适应了我国在小学减负“松绑”之后的需要,可以促进我国小学质量的提高。
再如,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进行了“学校实用智能研究”,旨在解决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出口”,如何降低辍学率,是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与学生“厌学”情绪直接有关。借鉴“学校实用智能研究”成果,可以改进我们的初中教学,解决学生“厌学”问题,这已经在课题组的某些学校取得了初步成效。
至于高中,多元智能理论实验的则是“艺术推进项目”,其中关于研究性专题作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等问题的研究,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思路十分接近。特别是多元智能的问题解决教学,对深化理解程序性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2.警惕走入误区
对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容易走入的误区,课题组负责人大致列举了如下几种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情境化的教学,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是搞“花架子”。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多元智能理论所首创,长期以来老师们多用来“激情、激趣”。
而多元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它新的功能:其一是为因材施教服务,适应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风格;其二是为深刻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多
元情境化的教学恰恰是为深刻理解这些重要的复杂的概念服务的。对多元情境化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有助于避免走入误区,造成“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苗”的后果,把“乐玩”误当“乐学”。
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二是将“会学”与“学会”相对立。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我国教育界曾经流传一句话: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但是,这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需要由一端转向另一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也就是“会学”。但是,它所谓的“会学”的标准是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就是“学会”了吗?这一理论将“会学”与“学会”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值得我们借鉴。
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三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绝对化。加德纳曾经倡导研究性学习。但是,他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之后,却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没有任何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通向知识天堂的阳光大道。有的知识需要背诵,那就应该背诵,有的知识需要计算,那就应该计算,如此等等。他认为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来覆盖全部教学过程。当前,对我们来说,在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不应该用它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
3.正确借鉴——任重道远
有学者曾批评我国台湾地区对多元智能缺乏“拿来主义”的态度形成的一些后遗症。后遗症之一,就是“误把动作当智能”,教学活动只要是动用了图画就是空间智能,用腿跳了一下,就是肢体运作智能,活动中有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后遗症之二,“以不变应万变”。一位老师,听到了多元智能的名词,知道有八大智能,就什么也不改地自认早已是多元智能老师。结果,许多表面化的“非多元智能教学”就出台了。说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并非易事,它既需要认真理解该理论的真谛,又需要从中国的教育实际出发进行实践和发展;既不能扭曲多元智能理论,又不能照搬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评价,它倡导真实性评价,从教育理念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何有效地操作,仍然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其“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制度有较大的差异,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学
班额很大的教育现状,要真正实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谈何容易!文化与国情的差异,就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需要走不同的道路。虽然我国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严格地说,我国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的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梅汝莉坦言:“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还处在介绍的阶段,各地的实验状况很不平衡,需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的具体问题还很多。总之,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
(三)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1.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计算机及其网络优越性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2.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3.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媒体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像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又如,同样是网页的浏览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
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4.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当然,一开始可以是3~4人小组内的合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们可以尝试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比如,在《设计西湖旅游计划方案》这一任务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组专门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更倾向于西湖几日游,统计分析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有的组负责收集西湖十景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西湖的多媒体作品;有的组负责设计旅游线路图,为不同需求的游客设计出比较适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组则专门收集有关杭州特产的资料,设计出可供游客参考的天堂购物方案。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改进和汇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
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由于各智能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安全感进行自我评价。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比如《校园里的树》一课,通过画各种各样的树这一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画图”软件中几个常用工具的使用。当树在几个孩子那儿被拟人化后,教师立即抓住机会展现给所有的学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于是有的学生给树扎上了小辫子,有的学生在树杆上开了一扇小门,说那是小动物的家……
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有意义。对于年幼的学生,可能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这种仅以口头单向授予讲述,让许多学子对学习愈來愈不感兴趣,常常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黯然失色。“多元智能教学”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是轻松有效率的,学习者也能在本身擅长的领域中发展、获得成就感。“多元智能教学”就是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
学方式、教具以因应每个学生的差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行之有年,但是在国內尚属起步探索的阶段。下面就以某校英语教师孙玫的一堂区级公开课《Computer》为例,从“多元智能教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Step1:Presentation:Filmfragement通过播放电影片段,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同时又切入本课主题——Computers。
Step2:Explainthewholetext全部过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简洁明快,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数字电影并茂。在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时,Size越来越小,用一个巨大的矩形和一个小方块做比较,牵动了空间智能,使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出最初计算机的庞大无比与现今微电脑的小巧方便;Speed越来越快,通过不同时期的一系列数据比较,运用了逻辑—数学智能。
Step3:Summaryof
thetext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全文(retellthetext),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语言智能。
Step4:Listentothetapetohaveareview用“听”去感受,运用了音乐智能——听觉,来强化主题。
Step5:Discussion与他人一起讨论,需要合作与配合——人际智能。通过分享观点,可刺激学生省思,讨论的题目:“Willthecomputerstaketheplaceofhumanbrains?”也足以引起学生省思;省思完成后,将想法化为语句表达出來,此时便运用了內省与语文智能。
Step6:HomeworkWriteatwo-paragraphcompositioncomparingacomputerwithhumanbeing.Usetheinformationinthetext,butmakeaconclusionwithyourwordsandfeeling.同样,需要学生省思并很好地组织与运用语言。
虽然这样分析,却并不说明我们就已经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了,即便有,那也只是出于自发而不是自觉。同时,由于学科特点的缘故,某一学科的教学肯定会侧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智能,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上例,在英语教学中,主要发展的毕竟还是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也涉及其他智
能,但于肢体—动觉和自然博物两种智能却难以顾及。所以教案的设计必须紧扣主题,才不致本末倒置,不知所云。“多元智能教学”的作用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即体认到教学原来可以如此多样化,时刻提示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除了以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标志的传统智能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训练和发展,并使这种意识由自发变为自觉。
第二章运用语言智能教学
第一节语言智能测验要点
一、语言智能
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具有增进记忆的潜能,或根据记忆排序或编程以运用词语的能力;语言是解释概念的能力、并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理解隐喻价值;人们可以用语言来反思语言,或进行与文化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分析。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运用词语进行沟通和记录,表达强烈的情感,谱写歌曲。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语言通过探索及扩展人类智能多种可能性,改变了大脑的结构及其功能定位:口头语言促使我们的祖先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如同他们从为“物体命名”发展到脱离具体物体进行议论;“阅读”使人们能够认识一些并未亲身经历的物体、场景、程序及概念;“写作”则使人能够与素昧平生的人进行交流。正是通过语言及其思维能力,使人类能够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策划未来并进行创造发明。
许多研究指出:在婴儿出生前,若有人对他读书、唱歌和聊天,其语言智能就能够超前发展。
弗尼和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强调了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父母或其他养护人主动与幼儿进行言语交流,包括文字游戏、讲故事、说笑话、提问题、阐述意见、解释感受和概念。应该让儿童积极参与讨论,并为他们提供有重要意义的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一个生长在这种丰富语言环境的儿童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成为杰出的倾听者、演讲家、审稿人或作家并不足为奇。
在不同年级水平和各类主题的教室,教师都应当创设有丰富语言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频繁地说话、讨论以及解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提出问题或争辩观点,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讨论及争论过程中,当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时,就会增强其自信心。当他们有机会讨论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时,就会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听讲”、“说话”、“阅读”、“写作”,即“听、说、读、写”任何学科都必须积极而协调地发展上述四种语言技能。语言智能的这四种成份的发展,对人生中取得任何学科学习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
二、语言智能测试要点
语言智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可能显示出以下特征:
a.能够倾听并反应口语的声音、节奏、色彩及变化;
b.能够模仿他人的声音、语言、阅读及写作;
c.通过倾听、阅读、写作及讨论来学习;
d.有效地倾听,能够理解、释义、分析并记住别人所说的内容;
e.有效地阅读,能够理解、概括、分析或解释,并记住所阅读的内容;
f.能够结合不同目的针对不同听众有效地“说话”,懂得随机应变,简要、善辩、有说服力或热情地“说话”;
g.有效地“写作”,能了解并活用语法规则、拼写、标点,也能有效地运用词汇;
h.显示出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
i.运用听、说、读、写进行记忆、沟通、讨论、解释、说服、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
j.致力于增强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
k.对新闻杂志、诗歌、讲故事、辩论、演讲、写作或编辑等有浓厚兴趣;
l.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创作文学作品或口语沟通作品。
第二节提高语言智能的技术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给学习和思维带来了革命性影响。通过全球性的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直接取得最新信息。在每个知识领域里,由于师
生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系统正处于新的转型期。目不识丁的幼童,可以用软件在计算机上写作,有的软件还可以把小孩子写的内容读出来。新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让学生在谜题式的原文中写作加入插画。微软的“艺术家与创意作家”,使得许多功能得以实现,把写作计划格式化成不同形态、用不同字体与大小字型写字、加入伴奏音响效果、在原文周围附加说明。这些程序对写作的生手和专家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当今的计算机数据库聚集了人们希望得到的各种信息,包括网络大学教授、研究者、科学家等在线专家,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任何学科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从这些资源中得到充实和更新,这些信息可由学生们自行下载并共享。
有位高中生在某天晚上链接上“网络冲浪”,并把“大宪章”下载下来。以前他可能已经在很多历史书籍中读过它,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份文件。他兴奋地把它打印出来,并在第二天以拥有者的姿态把它带到学校。这样的发现,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知识,也使学习更个人化,也更令人兴奋。
日渐增加的人性化计算机程序,使我们能够用不同形式组合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学生可以储存、筛选并交互查询信息、笔记和书目;而且还可制作多媒体报告,进行一次学习冒险。教师可以开发自己的课程软件,制作连接文件的资料库,用影碟播放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并用本书其他各章所描述的丰富技术充实他们的课程。
计算机鼓励学生修改与重新写作,并培养更为流畅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用手或打字机来重新写作,经常会压抑正在进行订正与修改的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对写作有更强的控制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着与专业人员类似的格式,他们会对作文显得更有兴趣,进而钻研并熟练更高层次的写作技巧。
目前在小学低年级中,学习“键盘输入”和学习拿笔写字一样重要;而学习使用“文书处理软件”和学习打字一样重要。应该鼓励儿童在各种专业计划中,通过日渐丰富的电子网络,运用这些技巧与远方同学沟通和合作。这一过程所需的电话和数据终端应当是每间教室的基本设备。
电子技术对讲话技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生可以与全国或世界各地的新朋
友沟通。大部分的学区都有参与如“全美地理儿童网络”(theNationalGeographicKidsNetwork)之类的计划。如同计算机可以增进写作技巧一样,录音、录像和远程会议,对提高口语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当学生看到并听到自己的说话音像时,他们可以学会更有效的自我表达方法。
科技为各种残障与各种能力类型的学生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学习机会。例如,身体无法移动的学生可以对计算机讲话,计算机把他们所说的话写下来。其他能动却不能说的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书写,然后让计算机“说”出他们所写的内容。特定的例子包括:
1.针对失聪的学生:微软点击开发的完美交谈(FullTalk),LTJ设计的短暂交谈;
2.针对身体残障学生:由阿建·卡尔萨所发展的“聪明的键盘”(SmartKey-boards)可以适应各种使用者的体形;
3.针对盲生:教育搜索的交谈鼠标(TalkingMouse);
4.针对听力残障的学生:教育搜索的语音阅读器(SpeechViewer)与电话交流器(PhoneCommunicator);
5.针对视觉残障的学生:教育搜索的屏幕读者(ScreenReader)与声音典范(VoiceType)。
通过蓬勃兴起的新电子设备,人类语言技能可以得到迅猛发展。这些工具可以用于获取并管理信息,也能以全新方式进行沟通、学习和发展智力。
第三节语言智能—语文智能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智能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劣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呈显性状态,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则有待于家长、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类型不一样,则其学习客观上也存在着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当教学针对个别差异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时,就能取得最大的功效。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和个体发展潜质是同等的,学生个体发展方向是多元的,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就为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这里,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实践,以及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一些尝试性实践,试图就多元智能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些途径与方法浅谈点滴体会,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听、说为主,尤以读、写训练为核心,“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却忽视了大批其余类型智能优势的学生。其实,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言语语言智能,还要具备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沟通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又如口语训练中,除言语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等因素。
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而应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放开视野,立足创新,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因文因人制宜,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把多元智能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设计出适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育方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开发出新的语文教育教学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尽可能使学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用来有效地进行学习。
案例:
语文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要针对他们的智能等的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他们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使得学生希望成为“专家”,这反过来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同时在多元角色互动的开放课堂中学会欣赏别人,试着改变弱项,最终主动追求自己的全面发展。
让多元智能教学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著,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
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音乐可以帮助人记忆,更可以使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如学完《春》,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可给出一幅幅图片,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曲欣赏。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
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当学习一些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的文学作品时,就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形成剧本,排演课本剧。这样,学生改编课文形成剧本的过程就是言语语言智能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而排演课本剧,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的表演,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激发他们深入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自我认识智能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往往意味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问题,如学习了本文你懂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提高自我认识智能,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黄鹂》和《画眉鸟》这两篇文章,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前者的深层含义是作者呼吁为黄鹂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后者的目的是呼唤相互信赖关怀的美好境界,同时又可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谈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来保护环境、改变环境、改造社会,结合研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又把学习与新的学科相联系起来,于是,他们的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也得到了提高,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
法、专题学习或活动(作业)形式正如加德纳所言:“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是指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教法忠实一致、完全吻合。真正吻合,只有在多次反复训练的表演课上才能出现,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结构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和智力优势与弱势的相互变化,机智地变换教法,才能使教学双方配合达到最优化。如下午的课与上午第一、二节课相比,学生的精神、心理、智力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是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有言语语言智力优势的学生可直接通过阅读达到理解,而对言语语言智力较弱肢体运动智力较强的学生就可通过课本剧表演,达成理解。只有随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将各种教学法进行综合创新,适应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智力开发才有保证,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而机械的教学只能禁锢学生思维,阻碍多种智能的提高。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作业)形式或专题学习,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发展潜能的多元情境化作业则为学生发展智能强项改善智能弱项创设了新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改善学生智能的活动(作业)形式有朗诵、讨论、辩论、演讲、日记、周记、随笔、作文、访谈、讲故事、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语文教师都在做,不过以前是自发而已,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就变得自觉了。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可留一道情境作业:以“假如蔡桓公听了扁鹊的劝告,那么……”或“假如我是扁鹊”为题,写篇短文。《我的叔叔于勒》可留作业:假如女婿知道了实情,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为给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创设恰当的外在条件,教师要提供跨越学科界限的专题素材,这就意味着学习资源的开放和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充盈的学习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达到全面的、合格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发现和强化自身的优势智能。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受
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探”中学,在体验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得晚些。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杂的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事理的过程与具体动作或表演的过程联系起来。例如,《核舟记》中苏轼、黄庭坚和佛印和尚三人的位置姿态是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几组学生轮流模仿表演,然后请学生自己揣摩比较,达到真正的掌握与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说明顺序,而且发展了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视觉空间、自我认知等智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可为学生们提供发挥其优势智能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例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结合,组成以不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小组,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如诗词组,负责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及其出处并背诵;录音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图片组,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资料组,负责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结构组,负责梳理全文结构;语言组,负责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莲的形象,等等。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智能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四)提供师生、生生协同合作、多元互动的学习机
会,发展人际沟通智能人际沟通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多
元互动、协同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沟通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一开始可以是3~4人小组内的合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们可以尝试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例如,在《核舟记》的教学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组专门查证文中实词“甫”、“奇”、“为”、“属”等字的读音;有的组负责全文的结构布局问题;有的组专门负责文中人物形象;有的组研究的是文中逼真的细节描写;有的组负责文中数词的研究,探究古代数词与现代数词的区别;有的组研究《核舟记》的说明顺序;有的组负责收集苏轼、黄庭坚和佛印和尚等泛游赤壁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大苏游赤壁的多媒体作品。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改进和汇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探究与合作,既开启了学生的人际沟通等多元智能,又把“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觉学习习惯,还使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悦纳的人际关系。
(五)关注学生智能差异,树立多元多维评价观,促
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言语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也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因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树立多元多维评价观。改革的方面有:
1.评价意图。由评价学生的智能是一元的,改为多元的。改变传统的“好”、“差”学生观念。要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在学习过程中,在活动参与中,在作
品展示中,观察学生展示的各种智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业进展。
2.评价手段。由评价注重智力测验考试转变为智力测验考试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传统评价学生使用的智力商数IQ,只能说明学生的言语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其他智能的发展水平,只有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才有利于观察学生展示的各种智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
3.评价目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因而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为目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并能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能和方向。
4.评价方案。在目前分科教学的情况下,应设计针对各科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案,这些方案要顾全面、突重点、展优势、看发展。如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袋,重视形成性评价,摒弃传统单一的纸笔测验,走向多种多样的作品评价,走向基于情景化的过程评价,充分体现考评对于学生智能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完善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还要探索复合、多样、立体的教法与学法,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孩子的需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只要有恒定的目标,只要有学习的愿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学习风格,发展自己的强项智能,弥补自己的弱项智能,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开发,都得到满意而成功的发展,都能够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加德纳所期望的那样,“我们不能忽略,不能假设每个
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第三章运用逻辑—数学智能教学
第一节逻辑数学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智能的教与学已经提出,并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谈谈数学逻辑智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数字运算
(一)计算
要让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计算感兴趣,首先让学生对数字和数学符号感兴趣,让学生收集一些有意义感兴趣的数字进行整理,再运用不同的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如让学生统计一下某旅游景点每天旅游的人数,计算一下马路边有多少个石子,一只小碗能装多少米粒等。由于学生对这样的数据感兴趣,因此计算起来又快又能减少错误率。
(二)平均数和百分比
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比的数学过程可以应用于许多生活情境中。如统计全班同学的年龄,算一下平均年龄有多大,算一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美术课上可计算出冷暖线条所占的比率,以获得理想的绘画效果。注意计算一下世界杯足球赛守门员平均一个赛季堵截住多少个球。算一算本周内自己每天正确拼写字词的百分比。统计全校学生每天走路、乘公共汽车或家长送上学的百分比。这些数据的统计与计算都是学生喜欢的和比较感兴趣的,因此学生愿意收集、整理和计算。
(三)把数学概念程序与其他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
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某些数学运算可以应用于所有课程领域。通过操作实物,学生能够更积极而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教师同样能够发现教室里下列教学用具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模型积木、游戏、谜语、图片、尺子、圆规、量角器、计算机、电脑和各种软件等。利用这些教具,可以把数学和其他学科有
机地结合起来,又能使数学走进生活中去。
二、逻辑教学
逻辑作为一种学术原理,由亚里斯多德所创建,它主要关注论证、有效性、证明和定义一致性。向学生介绍形式逻辑,对说明逻辑能检验论点是否成立大有好处,因此在教学应用题适用逻辑思维,教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过程,辨别应用题列式计算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一)故事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引用故事教学生动有趣,如果把故事应用到数学课堂上,会收到同样的效果。数学课上把故事变成问题,让学生解决,不仅有趣而且富有意义,能把逻辑数学思维融合于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如:一只母鸡孵出小鸡需22天,那么10只母鸡孵出小鸡需要多少天?再如,如果十月十七是星期六,那么请列出八月的星期六有哪几天?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如打电话计算时间问题,走亲戚、串朋友计算路程问题等。这样学生就会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一些体验
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要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
在关爱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因此在教学中用关爱和鼓励的方法鼓励他们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培养学生用心灵去体验事实的一种能力,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升华。分下面几步去做:
1.在参与目标的制订中体验自我实现的自豪感;
2.在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决策使命感;
3.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4.在关爱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问题的提出归纳演绎推理
(一)提问方法
在教学中要丢掉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
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如:教学应用题时这一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老师希望你能考虑其他方法的可能性。再如: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后,问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疑问来?让学生把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讨论、归纳,然后汇报得出正确结论。
(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从一个普通规则开始,然后尝试证明出结论与推理的一致性。如:学生经常在活动中遇到这样的逻辑,如果学校规定在操场上疯打闹的同学每人扣2分,而有的同学仍然在操场上疯打闹,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在做混合运算时,前面的运算顺序错了,就一定导致后面的结果的错误。这就运用了演绎推理的规律。
总之,逻辑数学智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通过实际运用学生对学习数学和科学方面更感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逻辑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培养活跃的思维,敏捷和想象,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在未来应用所学知识发展其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学教学评价观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智商测验作为检测一个人聪明与否的工具。教育工作者发现,这种智力判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不能预测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潜力和表现,而且也不能解释“白痴天才”的现象。
在《智能的结构》中,加德纳表明“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很明显,加德纳的智能观中非常强调智能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以及对于创造能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其中所包含的智能都是全人类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
一、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审思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测验和考试,而测验和考试往往严重地偏向两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对于其他智能,纸笔测验基本上无能为
力。因此,纸笔测验设计得好,最多也只能促进一小部分的智能的发展,或促进在这些方面有优势的学生的发展。对其他方面的智能和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生,纸笔测验不能反映他们的水平并促进他们的发展,有时反而会使他们的发展受到打击和压抑。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综观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越来越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和这种发展潮流方向一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时间维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保持教学与评价的动态平衡发展。从功能维度来看,要把评价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要从过去的“为评价而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为教学而评价”。从价值取向的维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更加偏向于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作出某个结论,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仅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论,还应更加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反应以及对评价结论的认同。其次,主体取向的评价提倡通过人的解脱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倡导对评价随境地理解而不是控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有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建立多元化的数学教学评价观
多元智能的每一种智能在整体中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片面地针对某一方面的智能,应建立“为多元评价而评”的全面评价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只存在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不存在“差生”,与此相应的教学评价不再偏向某几方面,不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建立与多元智能理论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数学教学评价观是至关重要的。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智力测验和学科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曾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仅仅以此为依据的后果就是单一的“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由于数学学科的独特性,造成了许多学生怕数学,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多种互补的复合评价方式。
1.多纬度智能展示评价
LindaCambell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风格类型,让学生以适合自己智能强项的方式展现特定的学习内容。对于数学课堂来讲,只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具有多元智能意识,精心课堂教学设计,做一个有心人,那么对学生进行多纬度智能评价是很容易的事。
简单的举例来讲:通过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史料、数学故事等的叙述可以考察其言语—语言智力;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数学试验操作,包括计算机、计算器的操作,数学模型的制作与演示等可以考察其身体—运动智能;通过建立几何模型、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换、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等可以考察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社会实践活动、数学课外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考察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2.学习档案袋评价
学习档案袋评定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又称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档案袋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的确定都有学生参与,同时包含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
根据评价目的,档案可以分为2类:形成性个人作品档案和综合性个人作品档案。形成性个人作品档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了解自己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该档案以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核心,以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为目的,可以将学生的平时测验试卷、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解答、学习方法策略、数学模型设计方案、数学课外实践报告、数学小论文以及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放进去。
综合性的个人代表作品档案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讨论他们的学习问题,一般是对一定学习阶段进行总结,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座谈提供材料,此类档案包括经过选择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及完成学习后的作品,通常每件作品都有教师的评语。
学习档案袋评定具有四大特征:(1)目的性。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选择自己成长、发展的相关材料、信息,展现自己在一个或数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2)丰富性。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的成就与进步的材料,也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既要记录学生本人的信息,也要记录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家长、教师、同学、社区人士等的信息。(3)自主性。档案袋评定的主体为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及社区人士,但学生既是选定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分析、诊断、评定的主要人员。(4)发展性。档案袋评定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档案袋评定有利于学生评价功能的多元化。档案袋评定通过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这种评价注重通过有目的收集学生作品,展现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的进步和成功的愉悦,因而它除具有传统学生评价的甄别功能外,还具有激励功能。学生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与处理,更多地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获得显著提高,也就是说,档案袋评定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档案袋评定有利于学生评价内容的系统化。档案袋评定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作出评价,既包括对课程学习状况的测验,也包括对具体问题情境处理的评价;既包括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也包括在认知过程中体现的情意态度的评价;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又包括学生本人及其同学、家长、社区人士等的评价。
3.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记录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操作、演示、口头陈述等外显行为或者是学生的设计方案、论文、报告等学业成果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它通过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时的表现,考察多元智能中一些不直观的智能。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开篇就指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评价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要综合考虑到学课知识。
《标准》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做了详细的说明,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内容。以知识与技能为例,对于知识与技能,要以各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评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什么,对学生的可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议;评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取得的进展,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诊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性问题,提出克服障碍的措施;及时评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相对于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引导学生向预期目标或新的目标奋发进取。另外,对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来说,具体内容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考察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教师处于唯一权威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教师决定。但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果学生自己、其他同学以及学生家长等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人都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会更真实有效。
同学之间相处最多,相互之间的评价也比较客观现实,也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的相近性等,把学生交替划分成同质和异质的小组,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数学专题作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社会实践将学校活动与校外活动、日常生活及社区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有更广泛的人群参与评价。及时地将学生的表现记录到学习档案袋中,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又能把第一手的资料传达给教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了解了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
三、多元智能评价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评价多采用真实性评价,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行为,用学习档案袋等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人工观察、整理,这种评价是相当耗费精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多元智能评价提供多种工具以提高评价效率和效果。如电子学档ELP(E-LearningPortfolio)、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以及电子绩效评估系统EPSS(ElectronicPerformanceSupportSystem)等,可以忠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学习经验,调控学习进程或学习策略。
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技术成了“智能伙伴”,通过它,学生可以实现“在反思中学习”,让技术帮助学生阐释和表述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进行内省和意义生成,支持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习作品,以及支持学生展开深层次思考等。
加德纳认为,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智能领域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那么,最好的教学也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学教学评价才是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所以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很好地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这也会成为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注入新的思想。当然,如何去落实、如何具体操作,需要我们的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第四章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教学
第一节视觉—空间智能测验要点
罗伯特·麦金在他的《视觉思维经验》一书中提出,视觉思维渗透于人类所有活动之中。它不只是艺术家所擅长的领域,外科医生、工程师、企业人士、建筑师、数学家、木匠、技工、足球教练、思考每天穿戴的人,甚至是做白日梦的人也都会用到。
人们在下国际象棋时移动棋子、规划一天的行程、在房间移动家具、旅途中阅读地图等都有赖于视觉—空间思维。但是,并非所有擅长视觉—空间思维者都展示相同的技能。有的人可能有绘画天赋,有的人擅长制作立体模型,还有人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才能。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可能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智能:
1.通过看和观察学习,善于辨识面貌、物体、形状、颜色、细节和景物。
2.在空间中能有效地活动和搬动物体。如,移动身体,穿越洞穴;在没有足迹的森林中找到出路;在拥挤的交通中自如地驾车;或在河流上驾驭独木舟。
3.感知和创造心理图像,善于进行图片思维并能觉察细节;在回想信息时可用视觉映象来辅助。
4.解释坐标图、图示、地图和图表。通过图形标志或视觉媒介学习。
5.喜好涂抹、素描、绘画、雕塑或以其他看得到的形式复制物品。
6.喜欢制作立体物品,诸如折纸、模拟桥梁、房屋、容器。能够在脑海中改变物体的形式,如将一张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且能看到它的新形象;可以在脑海中进行空间形象移位,并能决定它们和其他物体的互动关系,如同看到齿轮带动机械零件的运转情形那样。
7.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或新的观点看待事物,例如,不仅可以看到某个形状,还可以看到形状周围空间背景,或可以探测到隐藏在物体后面的形状。
8.可以同时知觉到鲜明而细微的形态。
9.可以创造出信息的具体的或形象化特征。
10.精通再现和抽象设计。
11.表现出能够成为一位艺术家、摄影师、工程师、映象师、建筑师、设计家、艺术评论者、航行家或其他形象类倾向职业的兴趣和技能。
12.创造新的视觉空间媒体,或艺术方面的原创作品。
以上所述只是展现视觉—空间智能的一些可能方式。我们必须重视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潜在的视觉—空间智能,这些潜在的特质或特征不是一张简单的列表所能囊括的。
第二节提高视觉—空间智能的技术
当今的学生是观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他们大都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学习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影片和电影都是重要的学习辅助材料。复印机和计算机打印机也是完成各种作业所必需的辅助系统。如果把互动系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即能够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主动的思考者。
例如,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的录放机,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暂停、倒转和重播等功能的优势,而不是把一盘带子从头放到尾。这时,可以扩展学生讨论的机会,如:已经看过的、稍后将会看到的。这些正是教育过程中,具体激励学生进行预期和参与学习的关键所在。
在播放戏剧节目时,教师可能需要事先看一遍录像带,把可以用于比较和对照的片断部分做一个标记。或者在播放结束前暂停一会儿,让学生猜猜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录放机是一种具有很强适应性的辅助性教学用具,可用于实现各种教育目标。
下一步将要使用的新科技教学仪器是互动性影碟机(IVD)。影碟机把各种不同媒介和传送选择形式结合为一体,包括讲课、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每面光盘可以容纳54000个画面或幻灯片、30分钟的影片或两段30分钟的声音。而且,使用者按一下按键、鼠标或点击图形按钮,在3.5秒之内就可以从目录中随机找到任何影像或声音片段。
通过操作影碟机、一两个电视控制器、一台个人计算机,就构成一个方便的学习和操作系统。还配置有其他新颖的、富有弹性的科技产品,如只读光盘驱动器(CD-Rom)、数码互动电视(DVI)、互动光盘机(CDI)和人工智能系统。
1986年,在一系列有关影碟机(IVD)教室的研究中,IBM公司的报告认为,在教室里配置影碟机的情况下,约有30%~50%的学生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达到熟练掌握水平的学生增加了30%。
地理电视(GeographicTelevision)是当今最流行的教室互动影碟设施之一。它由国家地理协会与鲁凯司电影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制,具有综合计算机交互能力,能够远距离接收国家地理协会播放的图像。第一个项目的内容是强调美国地理学的历史,其他内容是运用这种方式的写作系列。
另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是全美儿童地理网络(TheNationalGeographicKidsNetwork),这是使学生与世界各地进行联系的电子通讯系统。使用计算机图像和图表生成系统,学生们能够与其他学生相互分享科学试验信息。
随身摄影机使得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自制录像带代替书面报告。教师可以制作录像带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教师复制自我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可以根据当天的内容,部分减少班级学生人数。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视觉媒体来获得全新的协助:有说话困难的学生可以由IBM的说话探视器观察自己的说话形态,通过这种视觉反馈,他们可以学着做出适当的改变;无法行动的学生,可以对计算机说话,而计算机可以印出他们说话的内容;其他能够行动但无法说话的学生,计算机也可以把他们写在屏幕上的字念出来。说话发展迟缓的学生也可以使用“图文”板来得到协助,板上有层层叠叠的图片和文字,只要学生接触到某一个图片或文字,板子就会讲出它的名称。
应用计算机软件,学生可以制作多媒体的报告,或结合剪辑的影片片段、幻灯片、照片和其他的图解方式来制作一份完全视觉化的报告。这些多媒体的制作,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来工作,学习因此成为一个解谜的过程。学术性的广告屏是这些软件程序的一个例子,包含内建的字形、艺术图库和绘图工具。每一个屏幕画面包含有15个热键或按钮,让使用者可以和课程或报告进行互动。
学术性的幻灯商店,是一个用来制作计算机化幻灯片展示的程序,可以产生对话、影带片头或重要画面的影音辅助,或在学生自制的画中产生说明页。学生可以使用这个商店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自己制作屏幕画面。
日渐增加的绘图程序,可提供各种在图形设计中运用科技的经验,以加强艺术的创造力和流畅性。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或修改既有的作品,探索如布局、平衡和颜色的组合机制。
由于设备和软件价钱的降低,在教室中使用互动影碟机愈来愈普遍。教师可
以通过“国际教育科技社团”的“超媒体/多媒体特别兴趣小组”,或其所发行的《超媒体和多媒体研究期刊》,取得使用这项科技的有用信息。
有一张关于毕加索画作的光碟“哥尼卡”,由“教育探索”所出版,可以作为探讨艺术的一种途径。在这个随机存取的资料库中,观察者可以学到画作的诞生、毕加索的生平信息、西班牙战争的画作和几个主题相关的历史和神话来源。观察者也可以提问,答案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文字和声音。
与此相近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它使得其他模拟技术相形逊色。虽然还在萌芽初期,这个计算机衍生的世界,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新学习维度。学生戴上头盔或眼罩,里面有迷你的电视荧幕、耳机和电子手套。这些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可以通过身体的移动,进行同步的感官输入。计算机的屏幕可以显示戴上手套那双手的位置,并且产生“真实的”经验。在最早的程序中,有个程序是让参与者感受在亚斯苹的街道上漫步,观察周围的环境,甚至体验一年中的四季变化。当参与者到达角落时,他可以通过指挥电子手套,左转或右转继续旅程。要设计如何将这样的经验提供给学生来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建筑或医药,则需要发挥一点想像力。
虽然这些视觉空间的工具不是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但确实提供兴奋和激励学生投入到练习自己的视觉空间智能中,也使得每个学科更能贴近各式各样的学生。而且对于身体失能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这些工具的价值十分重要。事实上,这些工具可以将许多看似无意义的抽象事物转变为可以理解、看得见的实体。
第三节视觉—空间智能教学程序
视觉—空间智能领域涉及意象、图案、颜色、设计、构造、图片等要素。运用肉眼观察事物(通常源于视网膜的刺激)激活了大脑的视觉区域。视觉—空间智能主要在大脑的右半球——被称作顶叶的区域——工作。当相关的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变得兴奋时,大脑就会产生意像。研究人员发现,内部刺激也会激发相关神经系统的活动。许多通过肉眼视觉活动在头脑中产生的意象也能够通过人的想象在头脑中产生。在大脑中产生的强烈意象常常促使人们做出反应,犹如想象中的事物变成了现实。
一、课程导入
如果我们睁开眼睛用心观察,会发现自然界是一个令人惊讶和神奇的世界。在这一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探索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即运用从里到外的探索方法,从植物的角度进行探索!本课模仿电影《神奇之旅》的拍摄方法。在该影片中,人变得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他在人体的血液系统中环游。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想像自己在一株植物内旅行,亲身参与了神奇的光合作用的全过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视觉—空间智能,因此,教师要求他们关注自己的视觉—空间智能,并密切观察所发生的一切。
除了视觉—空间智能之外,这一课还要求学生运用言语—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在本课的迁移阶段学生所进行的书面表达中非常重要。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合作小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在对植物进行想像时,学生会运用自然智能。
第一阶段:唤醒
通过一些独特的、令人愉悦的、色彩艳丽的设计、图案、图形、图片等唤醒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也可以通过想像和假想练习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想像,以此来唤醒视觉—空间智能。
当你进行意象联想时,大脑负责视觉的区域会立即产生图像、记忆、情感和与意象有关的其他感觉。学生不仅看到他们自己联想的内容,而且在合作伙伴相互描述各自的联想时,也接收到了更多的意象输入。如果你完成了自己的联想,就听听教室里其他人的谈话声。
1.告诉学生你将要求他们运用自己想像力的眼睛观察事物;你将帮助他们进入状态,启动大脑的相关区域。让他们每人找一位合作伙伴,然后把头靠在一起,闭上眼睛。告诉学生你将提示一系列的意象,他们告诉合作伙伴自己在想象中看到了什么。(注意:这很像单词联想测验,只不过单词换成了意象。)教师提示下列意象:
·一只动物·一种食物
·一台机器·一位亲戚
·一个公园·游泳
·一场暴风雨
·一场晚会
·一位老人
·自己是一个婴儿
·一次旅行
·购物
2.学生讨论意象产生的过程,你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如:
“发生了什么事情?”、“情况怎么样?”
3.要求几位学生在班里讲解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阶段:拓展
研究人员的重要发现之一是,虽然我们大脑中的一两项智能比其他智能更发达,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加强和发展,尤其是我们的视觉—空间智能。年幼时,我们的视觉—空间智能非常发达。我们常做白日梦、假想、扮演各种角色,这几乎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被告知这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只属于儿童,因此我们对这些智能的运用也趋于减少。尽管如此,当前的研究资料证明,人的想像力属神经系统的遗传。它能够被人们重新学会,并得到加强。
学生想像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场景,然后在纸上简洁地勾画出他们在大脑中看到的东西。记住,这不是美术课!因此,不管他们在想像中看到什么,用何种方式在纸上表达出来,教师都要完全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次想像练习的目的是通过设想一个陌生场景来训练学生更加充分地运用他们自己的想像力。他们可能会画出所见到的太空的样子,其中很多空缺部分只能依靠积极的想像填补,这就是本次练习的意义所在。这次练习非常重要,因为它更接近本课下面要求学生想像的光合作用的旅行。
重要的一点是,在想像练习中没有错误答案。想像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想像中的经历都是正确的!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这一点。
1.让学生知道在今天的生物课上,他们将参加想像性练习,然后把想像中看到的东西画出来。但是你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几项想像性训练,让他们理解想像的基本程序。
2.发给学生白纸、彩色铅笔或记号笔。学生自己单独活动。指导他们根据你将为他们提供的想像之物尽量生动地进行想像。
3.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尽量放松。几分钟之后,你引导学生开始想像:
(1)现在我要求大家想像你在家中自己的卧室里。用想像之眼环顾卧室,尽最大努力观察。(暂停一会儿)
(2)注意观察床铺是否已经被整理过。(暂停一会儿)
(3)有衣服摆在外边吗?是否是轻便衣服?注意房间中是否有其他特别引人注目的东西。(暂停一会儿)
(4)现在,在刚刚发给你们的白纸上,把你们在想像中看到的东西简洁地画出来或素描出来。
4.让学生互相交换他们的作品,并与同伴讨论这一次的想像性练习。
5.告诉学生你想让他们再练习一次。但他们必须运用更加丰富的想像力,因为这次你将带他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与上次一样,先让他们闭上眼睛、放松、做深呼吸。几分钟之后,教师建议学生进行如下想像:
(1)想像自己正躺在户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几分钟的时间想一想那个地方,然后,尽可能生动地想像自己现在正在那个地方。(暂停一会儿)
(2)想像自己躺在那里,全身放松,悠闲快乐,能悠然飘浮于彩云之中。现在就开始想像。注意观察你在想像中所见到的一切,它们看上去像什么。(暂停一会儿)
(3)现在想像自己继续往高处飘,越飘越高,一直到脱离大气层,飘浮于太空之中。花几分钟的时间环视太空,去感受太空是什么样子的。(暂停一会儿)
(4)在你准备就绪时,让自己飘回大气层,飘入浮云中,飘回到自己所喜欢的出发地。
(5)现在,睁开眼睛,在一张白纸上迅速将自己在想像的太空之旅中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都画下来。
6.与上次一样,让学生们互换作品,与同伴讨论自己在本次想像练习中的感受。
第三阶段:教学
按照传统的方式,这一部分的教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二是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
无论你使用本书提供的文章,还是用你生物教材中的文章,这并不重要。(如果你确实选用不同于本书提供的文章,你需要在指导性意象练习的说明中做些适
当修改,以便与学生所学的文章内容相符。)阅读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体上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因为这些步骤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时所进行的指导性意象旅程中的步骤。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可发挥自己的言语—语言智能。在分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运用自己的人际交往智能。
对许多学生而言,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较好的自然智能的学生而言,想像会进一步刺激和引发这一智能的发展。你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积极生动地想像某一植物,为其创造对自然万物的一种真实感受。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找到有助于学生进行想像练习的方式。我们都在大脑中进行想像,但想像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大脑中看到的东西犹如他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东西一样清晰。而有些学生对你的意像提示只形成一些模糊的图像。还有些学生从传统的视觉意义上来说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但对你的意象提示却能在想像中产生一种感觉。在任何指导性的意象练习中,能对学生个人发挥作用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一种成功的方式。这里没有所谓的正确方式!如果你的提示意象没有发挥作用,那就允许学生自己假设!让他们假设这种提示在起作用。更好的方式是,允许学生自己改变意象提示,以便使它们更适合自己发挥想像力。通过练习,内部的视觉能力得到了提高。
闭上眼睛做想像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活跃想像力;这也有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光合作用的想像旅程中,避免分心。然而,如果闭上眼睛学生感到不舒服。你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可以睁开眼睛。但是,如果他们想闭上眼睛,就让他们试着闭上眼睛。
1.让学生3人一组,分组合作。你为他们分派角色:一名活动组织协调员,一名加油激励员,一名检查员。组织协调员为本组准备教学用具:彩色记号笔或铅笔、白纸和一篇有关光合作用的文章。
2.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共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即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3.现在你告诉全班学生,他们将有机会亲自体验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问问他们是否有人看过“神奇之旅”这部电影。如果有人看过,就请他们把电影内容讲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听;如果没人看过,你就亲自为他们讲。然后你向学生解释他们将在植物内进行他们的神奇之旅,亲自经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4.你告诉学生你将引导他们做想像练习,就像前面做过的一样,以此开始你的引导过程。
(1)要求学生想一想工厂里应该有的人或物,如工人、机器、能源供应、水供应等。然后让他们想像,一片树叶就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告诉学生你将带他们参观这座工厂,以便能看到和感受到文章中所讲的光合作用的各个步骤。
(2)告诉学生,在旅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你都会暂停一会儿,让他们有机会在纸上简洁地画出他们在想像中看到的东西。
(3)向学生说明在旅行结束时,小组内部互相传看每位同学的作品,并把这些不同的单幅图画整合成一幅光合作用过程的全景图。你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看看他们能够从旅行中获得多少知识。
5.现在你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指导他们做深呼吸,然后尽量放松几分钟。当你感觉学生做好准备之后,引导他们进入下面概述的程序中。现在你向学生解释这些程序:
(1)想像自己处在一片美丽、葱郁的森林中。那是一个天气宜人的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暂停一会儿)
(2)假想你们有一种魔力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小。电影“神奇之旅”中的人物喝下了一种特殊的液体使自己变小了,也许你们也能做到;也许你们吃下一粒特殊的种子,或运用其他的方式将自己变小。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现在希望你们变得非常小,小得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我现在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你们运用能够选择的任何方法把自己变小。(暂停一会儿)
(3)现在,你们已经小到能从附近植物的叶子气孔中走进植物体内。一进入植物体内,你们突然发现自己被成千上万个细胞所包围。当你们近距离仔细观察其中的一个细胞时,就会发现它像一个小型工厂。源源不断的水经植物叶脉流入细胞体内。细胞内还有一个接收舱(犹如工厂中的专用室)在不断地收集由叶子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
(4)现在,你们睁开眼睛,简要地画出像一座工厂的细胞,包括水供应情况、二氧化碳接收舱(分子)以及你们想像中所见到或感受到的任何事物。它们看起来像什么?(暂停一会儿)
(5)再次闭上眼睛。当你们继续环绕该细胞行走的时候,会注意到一个足球形状的绿色圆盘。它好像在随着太阳转,捕捉落在叶面上的阳光。你们会记得,文章把它称之为叶绿体。它是植物的光雷达系统,能够转动,最佳地利用阳光。
(6)暂停一下,在你们的图画上加上叶绿体光雷达系统。在你们的想像中它像什么?(暂停一会儿)
(7)当你们更加密切地观察该细胞时,会发现许多叶绿体光雷达站,相互叠加在一起。叶绿体之间有一种绿色的、海绵状物质,你们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叶绿素分子——植物的光吸收单位。你们注意到叶绿素分子正在吸收阳光。再次停下来画出自己在想像中所见到的东西。(暂停一会儿)
(8)现在重新闭上眼睛。你们听到了水流动的声音,并注意到水正从叶脉流入细胞。停下来在你们的图画上把这个景象加上。(暂停一会儿)
(9)再次闭上眼睛,把精力再度集中到叶绿素上。你们突然发现叶绿素分子不只是用来吸收阳光的海绵状物质,它们内部有小小的反应堆,本身也像小小的反应堆。随着吸收的阳光越来越多,叶绿素开始把经过细胞的水分子分裂成氢和氧。氧气通过叶子上的气孔被释放回大气层。氢原子被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护送舱中,放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以备后用。现在,你们睁开眼睛,把所见到的画下来——叶绿素正在分裂水分子,氧气被释放,氢原子被放进护送舱。(暂停一会儿)
(10)再次闭上眼睛。一旦叶绿素将水分子分裂,它在恢复正常状态时,要释放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会作用于一个新的分子,即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缩写为ATP)。三磷酸腺苷就像一台发电机,为携带氢原子的护送舱提供能源。现在停下来把这一意象画出来。(暂停一会儿)
(11)护送舱将氢原子带到二氧化碳接收舱,它们结合形成磷酸甘油酸(phosphoglycericacid,缩写为PGA)分子。这些PGA分子相互结合形成糖。糖被储存在植物中的某个地方,以后被用作食物。现在最后一次停下来,把你们在想像中看到的这一部分过程画出来。(暂停一会儿)
(12)这一过程到此结束。停下来让自己回味刚才的经历。回想这个小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工厂利用阳光制造食物这一神奇的光合作用过程。(暂停一会儿)
(13)现在准备好按原路,经叶子的气孔返回到原来的出发地。然后让你们
自己运用你们所选择的任何手段慢慢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暂停一会儿)
(14)准备好返回教室,回到现在的时空中来。睁开眼睛,舒展身体,看看自己画的光合作用加工厂,记住自己亲身参与的这趟旅行。
6.现在让各个小组成员交流他们的绘画作品。
7.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海报纸和数支彩色记号笔,让他们根据小组各成员所创作的画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创作一幅光合作用加工厂的图画。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必须把小组每名成员的想法都容纳进这幅图画中,并要求他们把每个人的图画都附在最终完成的作品上,以备教师查看每位学生在创作这幅画中所做出的贡献。
8.让3个组聚集到一起,就他们最终创作的作品进行交流。注意图画中的异同。
第四阶段:迁移
迁移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和学生课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反思光合作用过程,有两种元认知功能: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视觉—空间智能,有助于他们思索如何改善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写反思日志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和术语把本课的要点提炼出来。
如果你喜欢,还可以使用“教学程序参考资料”中的讨论题,与全班学生一起把本课从头到尾回顾一遍。
1.利用下列问题与学生一起对想像练习进行反思:
·在想像练习中发生过什么事情?
·你们觉得想像练习怎么样?
·令你们感到惊讶的是什么?
·令你们激动的是什么?
·感到困难的是什么?
·参加想像旅行与单纯地阅读有关光合作用的文章有何不同?
·想像练习使你们对光合作用增加了哪些新的理解?
2.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
(1)要求学生写一则反思日志,描述他们进入植物细胞工厂的旅程。日志
的题目为“在植物细胞中生活一天”。
(2)要求自愿的学生把自己写的日志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螺旋式调整
(一)小学水平
1.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上(如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叶子吸收阳光,并利用阳光制造自己的食物等)。
2.让学生把上面所讨论的植物的各个不同的部分画出来,然后为它们涂上水彩颜料。你还可以让学生用黏土制作一棵植物。
3.要求学生假想他们能够与植物对话,询问有关植物的情况。假想植物能够回答问题,并让植物询问有关人的一些情况。
(二)中学水平
1.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人的裸眼难以观察到的植物的生命方面(如叶子上的气孔、构成植物的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纤细的叶脉等)。
2.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不同部分,然后用彩色记号笔或铅笔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画在纸上。
3.让学生分组合作画一幅大型壁画,把他们各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不同的东西整合起来,展现植物生命的内部状况。壁画从植物的内部到外部讲述植物生命的故事。
内容提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据此开展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的改革,且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它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关
键
词:多元智能理论、潜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多元智能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反思环节。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表现为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智能的发展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载体内进行,学生获得知识,作为认识过程,又离不开智力能力的作用。小学生的智力潜能很大,正处于智能发展的关键年龄期。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怎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
一、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和教学艺术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怎样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呢?
1.研究多样化的学生。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是什么。这些需要不是教师认为他需要什么,而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去考虑。研究需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研究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普遍的智能优势和弱势是什么。每个学生智能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了解的目的是为了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智能强项。再次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什么,他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教学主要是借助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学习不知道的知识,重点是解决未知问题。以《圆的面积》为例:学生第一次学习最基本的图形面积是长、正方形,可以看出使用面积单位拼摆的方法得到的图形面积其实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所有直线段图形,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易于转化。作为第一个曲边图形“圆”,面对以上学习的转化过程,学生怎么就能想到把圆等分成小扇形并拼出学过的图形呢?这无疑需要一个思维的飞跃,如果这个飞跃的过程是属于学生自己的,那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为了了解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认知情况,我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前测调研。你认为圆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你有什么困难吗?
2.研究教材和知识。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它和人的哪些智能关系密切,可以运用到哪些智能,知识中所包含的学科思维方式是什么,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需要攻克,如何去攻克。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教材,使教材内容切入学生的生活、贴近儿童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教学过程富于生活的气息。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陈述性内容创造性地展开,整合成富有思维空间、启发性强、有利于学生“再创造”的探索性素材,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这样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创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常会出现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对探索的知
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会成功的喜悦。
3.具体的设计活动。
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有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提问(问题)的设计,作业和练习的设计,组织形式特别是小组学习的设计,教学软件与工具手段的设计,教学效果检查的设计。在这些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和渗透多元智能理论。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中,我模拟创设了让每个学生进“超市购物”的情景,由学生轮流当顾客和收银员,在购物与收银员结算钱物带有游戏性的社会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亲自接触到了货币中的“元、角、分”实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学效果颇好。这使我认识到“由于班级内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采用的解决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的,老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必须为学生都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作业环节,运用多元智能去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业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无论哪种,都是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功能,除了加深对所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真正实现理解并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对作业本身的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设计作业提供的理论上的参考是多方面的。
1.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回家有事做,不仅仅是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也不仅仅是把书后的作业完成。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特别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作业的情境化、生活化,紧密联系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绝不能只是书面的作业。高年级学习数的整除的概念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打电话游戏:顾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从高到低依次是:(1)既是8的倍数又是8的约数。(2)最小的合数减最小的奇数。(3)最小的质数。(4)最小的合数。(5)6和12的最大公约数。(6)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7)最小合数加最小质数。(8)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同时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就要让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中锻炼成长。如果都是简单的问题,照书一抄,照书一背、照公式一套,学生的智能是不会提高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逐渐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向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提高问题的类型层次。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3.作业要个性化。不仅要有难度上的层次,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强项,设计运用不同智能的作业。在作业的方式方法手段上
要多样化、选择化。比如:
(1)容量的量力性和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观。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量而有效”。正常情况下,每堂课上宁可少讲一、两个新题目,也要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绝大部分内容,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切实抓好作业、检测的当堂反馈、纠错,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致力收举一反三之效。
(2)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概念不是指解答问题的能力,而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突出了人在实践中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多元智能因素,设计多元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实践性作业,我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学方法、概念和原理等,如低年级布置摆小捧,操作教具、学具和绘制各种图表等就是此类作业。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等,如布置制作、剪贴各种形体,到实地测量、统计调查等是此类作业。此外,传统的作业大部分是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不是学生自找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布置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或出好《数学墙报》作业,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生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地方收集材料,如数学谜语、数学儿歌、数学故事、数学图形和数学竞赛题等。然后设计版面。先要确定版头的位置和名称。版头的名称要简洁明了,如数学园地、数学小天地、数学百花园、数学医院、向数学进军等。最后安排各部分内容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尝试探索、动手制作,一份以数学内容为主,给人启发和教育,融趣味性、知识性和思考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形式多样的“报纸”或墙报应运而生。此种作业,除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阅读、审美等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延续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研究性作业的设计。
多元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引子”、为“话题”,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培养他们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们忙碌起来,每个学习小组(班级内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三四人为一组,兼顾学习层次)开始分工。先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主题,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统计题材就较为广泛,如有一组学生的统计内容是“菜谱ABC”,选出其中排在前几位的菜名,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图上,很清晰地看出最受他们欢迎的菜名,这样就为食堂提供了科学配菜的依据,当学生把这样的统计图送给食堂负责人时,他们从心里有一种成就感。通过这个作业,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延续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在最后一个环节上,是教师的总结。教师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一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现在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反思环节。主要是强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原认知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自知——内省智能。在反思环节,我们要遵循以下三条反思原则:
1.不仅要总结学到了什么,更要总结是如何学习的。要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
方法的总结。
2.不仅要总结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内容,即所谓的正学习结果,一般是知识方面的结果,还要总结附学习的结果,包括情感上、思想观念上有什么感想和触动,可能不同的学生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这些东西都隐藏在学生的头脑中。
3.不仅要总结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还要反思还有哪些没有得到,没有明白,还想知道和研究哪些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开放的、无止境的、发展的。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都应该提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营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学习风景线,作为教师,应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课堂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课堂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论》:郑君文、张恩华
广西教育出版社。
《多元智能》:(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 理论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