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0篇

时间:2023-07-17 17:00:29  阅读:

篇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吴绍铭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5期

  摘

  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儿童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儿童新行为的出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都是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可利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现,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详细论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包括强化与强化物、强化物的来源和选择、强化的程式等,进而分析其在儿童课堂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强化理论

  儿童行为

  培养

  一、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最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斯金纳箱。在此实验中,食物的出现是小白鼠无意反应后的结果,它增加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行为的频率。由此,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形成和塑造主要是强化的结果,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的后果影响着有机体随后的行为。

  1.强化的含义和分类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1]在操作性条件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其含义中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可知,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箱实验中,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而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正强化,这种愉快的刺激即食物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则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这种厌恶刺激就是负强化物,如噪音,强光,寒冷,电击等。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就停止电击,以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负强化,电击在这里就是一种负强化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他们的结果都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

  2.强化的来源和强化物的选择

篇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幼教特教YOUJIAO

  TEJIAO教0帀?TEACHER2020年3月Mar.2020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刘娟芬(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斯金纳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书籍对斯金纳强化理论

  中强化的类型、强化理论的主要运用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采用行动研究法将斯金纳强化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教

  育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反思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运用强化理论,可以

  矫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幼儿园教育实践;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1-19文章编号:1674-120X(2020)

  08-0100-02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2)

  矫正不良行为。行为矫正就是指在操作性条件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

  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是以学习的强

  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也叫

  用的范例中,可以通过逐步强化来矫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

  斯金纳认为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复杂,对一般性的不良行为,只要成人注意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

  良行为,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能得到矫正。(3)

  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论。巾斯金纳认为,人的行

  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幼儿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一)

  强化的类型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

  自动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强化物,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

  建立、保持并加强学生的期待反应。此外,他还专门设计了

  一种能帮助教师安排这种强化练习的教学机器,通过实践,然消退三种类型。(1)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斯金纳认为教学机器的作用不亚于家教。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人们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2)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撤销或减弱原来存

  (一)正强化,让幼儿爱I:幼儿园1.

  案例简介轩轩,男,6岁,大班,入园时经常吵闹要回去,甚至

  抓住家人的手不愿意让其离开,还故意摔打东西威胁其家人

  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提高某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

  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惩罚等。(3)自然消退,又称衰退。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

  种行为强化的撤销。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某种不良

  行为出现的频率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0斯金纳在主张将

  把他带离幼儿园。入园后笔者对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

  他性格孤僻且霸道,时常一个人毫无目的地闲逛,要不然就

  是坐在角落里发呆。他不怎么与其他幼儿来往,也不愿意与

  儿童不良行为与"消退法”联系的同时,要求将满意行为与

  别的小朋友分享任何东西,甚至不太愿意跟别的小朋友还有

  积极强化结合。创(二)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运用老师讲话。因此,别的小朋友也不太愿意跟他一起玩,他体

  验不到与别的小朋友共同玩耍交往的快乐,在孤独的环境下

  出现了厌园情绪,甚至觉得每天来幼儿园是一种折磨和惩罚。

  为帮助轩轩克服入园恐惧,爱上幼儿园,教师决定运用斯金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其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斯金纳

  的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于三个方面。(1)塑造新行为。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

  纳的正强化手段帮助轩轩摆脱困境。2.

  强化过程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书

  中指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斯

  ①第一阶段(矫正的第一个星期)。篮球是轩轩的强项,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技术、新方

  法,他反复强调,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学得的,强化起着重

  晨间篮球活动时,教师都会故意把篮球拍落在轩轩旁边,然

  后借此叫轩轩帮忙把球拍回教师手中。在这一阶段轩轩有点

  抵触,不愿意帮忙拍球,但是教师还是不停鼓励他,强化他要的作用。141作者简介:刘娟芬(1994—),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管理。100

篇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秦己媛

  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

篇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秦己媛

  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

篇五: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也就是说,人在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可塑性大,此时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将来成功的关键。同时,人在幼儿时期,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很多习惯都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好的行为若能得到及时的强化,坏的行为得到惩罚,也就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纠正坏习惯,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幼儿人格特征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在七岁时已经定型。艾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表1:艾里克森人发展阶段

  人格是在生物遗传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一般来说,智力、气质生物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的形成后天环境更为重要。所以,想要有一个积极、健康、成功的人生,在幼儿期就要好好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品质。按照艾里克森提出的理论,幼儿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是形成良好人格的基础,也是今后各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有基本信任感的儿童不会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担心,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希望就是坚信热烈的愿望可以实现。

  (二)婴儿后期——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要求,对幼儿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

  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自主性超过羞怯和疑虑,将会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意志品质。意志可以被认为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它能使人变得灵活、乐观和幸福。

  (三)幼儿期——主动性对内疚感

  在这个阶段幼儿怀着很强的好奇心不顾一切地进入他所能涉及的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一阶段矛盾的积极解决,即

  主动超越内疚,应付在儿童的人格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目标品质,也即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

  艾里克森人格理论中关于幼儿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和冲突描述说明,幼儿人格的形成是冲突的结果。同时人格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导致每个幼儿的人格又各有其独特性。在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幼儿人格的特征,采用“强化”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兼顾环境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人格。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幼儿的行为。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第一,激励是否满足需要;第二,激励是否具有稀缺性;第三,激励效用的主观性。因此,在对幼儿的激励中,强化的效果,要受强化方式、强化时间、强化程序等因素影响。

  要使好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加,可以通过表扬或停止批评进行正强化,使幼儿得到收益,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要使不好的行为减退,则可通过消退、惩罚进行负强化。

  三、强化理论下的幼儿教育策略

  (一)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的需求,体现强化的针对性

  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奖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物质激励,有的幼儿喜欢精神的激励……。幼儿的年龄、性格、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需要也不同,需要时行为产生的动力,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满足合理的心理需要。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儿虽然年龄小仍有自尊、成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的挖掘幼儿的长处,,其在得到同伴、老师尊重的同时,体现成就感,使心理需要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在教:中,应针对幼儿需要的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强化手段。

  (二)培养幼儿的信任感和自主性

  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富有爱心、气氛和谐的环境,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一是教师应热爱幼儿,对幼儿表现出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信任感。幼儿在这种环境下能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二是增强幼儿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也即主体性。这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又是人格赖依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自主性的建立会使幼儿的信赖性逐步减少,独立性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使幼儿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活动范围得到扩大。这时候他们会更自信、更活泼。在实践中,教师应减少纪律的约束,提供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三)及时强化,把握教育和强化的时机

  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幼儿会觉得无所谓,如果运用得太少,幼儿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并进行及时的强化,使幼儿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在强化时间上,主要有间歇强化和连续强化。一般来说,间歇强化形成的行为要比连续强化获得的行为更不易消退。当我们希望教会幼儿一个好的行为时,最好由连续强化开始,但是要想使行为保持下去,最好使用间歇强化。

  (四)综合运用各种强化,提升激励的有效性

  正强化是通过给予一些正面的结果如食物、表扬、注意的方式加强了行为;负强化是通过去掉某些不好的、不愉快的刺激令反应得到增强。如幼儿为了避免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认真学习,教师的批评就是负强化。消退和负强化不同。当行为得不到强化时,就会渐渐消退。如有些幼儿的讨厌行为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的注意,如果对这些行为不予注意,这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而惩罚不是为了增强而是试图去掉某些行为反应。当发生了某些不好的行为后,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这就是惩罚。但是惩罚往往不一定有效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结果。因此,在实践中对幼儿强化主要运用正强化。

  (五)结合目标管理法,及时沟通和反馈

  目标管理法的关键是制定适当的目标,制定目标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Sr~k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代表的是Specific,意思是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意思是可衡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意思是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levant,意思是相关的;T代表的是Time—bound,意思是有时限的。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目标管理法。首先,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最好分阶段实施。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然后,不断的沟通和反馈。当幼儿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沟通、反馈并给予强化,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

  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所以,抓紧时机,在最好的时间中,针对幼儿的特点,运用强化理论对幼儿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篇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1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1]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即时强化和延缓强化。即时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做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但是,当按照即时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比如孩子已经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2]。延缓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3]同时,斯金纳还把奖惩同强化理论联系在一起。斯金纳认为,奖励应与延缓强化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一次的正确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惩罚却必须采用即使强化的方式,即对每一次的错误行为都要进行告诫或惩罚直至错误行为的消失。

  二、强化理论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积极运用正强化。幼儿在就餐活动中可以使用正强化。例如有些幼儿挑食,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他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营养价值,对他的好处等,以后每次就餐都这样,他自然就会慢慢喜欢吃他以前讨厌的食物。有些幼儿课外活动后,教室的玩具在外面也漠不关心的,教师可以开始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然后在班级幼儿面前夸他,结果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慢慢发展。教师在运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要适度、适时。在对幼儿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因人2而异,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负强化。正强化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在表扬中长大的幼儿极容易养成高傲自大的性格,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负强化来修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活动或者生活中主要运用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两种方式进行负强化。例如,针对某些幼儿在学校中总是表现不好的现象,可以给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发小红花,家长来接幼儿时自然会问:你今天怎么没有小红花啊?

  幼儿慢慢就会知道他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教师的小红花,才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前提是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幼儿得到小红花的幼儿哪里做的好才得到的。同时可以使用代币券法,收集多少小红花可以玩什么玩具。而要使这一强化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和家长必须保证幼儿对其所选择的刺激物比较喜欢,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甲幼儿不喜欢的可能是乙幼儿喜欢的。

  适时适度的强化。当教师和家长让幼儿学习某个新的行为时,大人要经常去做,而且能知道这个新行为是按照大人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当这个良好行为出现时,大人的强化应当适当减少,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强化要及时。及时强化,幼儿才知道自己的某个行为是能得到表扬的,在他大脑中才能建立行为和强化之间是有关系的概念,这种考虑源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幼儿上午帮助老师拿了粉笔,老师没夸他,下午再夸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你为什么夸他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要具体。由于幼儿的认知程度还不能达到猜测大人的心理的层次,表扬时应尽可能地将表扬他的原因说清楚。

  三、总结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了强化效应和掌握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出了某种行为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那这个行为就比其它行为更容易被重复出现,强化次数越多,其概率就越大,这便导致儿童行为的建立。并且,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因此,如果要巩固儿童的某种良好行为,就必须在其做出行为后予以强化,否则就可能消退[4]。与此同时,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如果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行为3发展,斯金纳认为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否则,那种行为就不能持久[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幼儿各个方面的灵活强化,教师和家长可以修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極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七: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罗伯特·费尔·斯金纳(RobertF.Skinner)的强化理论在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里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斯金纳提出,行为可以被正面、负面或中性的强化条件来影响,强化条件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和发展,并促进行为的稳定。

  斯金纳强调,正面强化是指行为后会获得一定的奖励,这种强化可以促进行为的持续发展,也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而负面强化是指行为后会受到某种惩罚,这种强化会使行为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状态,避免发生不良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咨询等。在教育领域,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表现,通过正面和负面的强化来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儿童发展领域,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通过强化诸如良好的行为、发言等来激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咨询领域,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帮助客户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正面强化来让客户乐于接受咨询,帮助他们改变思想和行为,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

  因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改变行为,实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篇八: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又叫做“行为修正激励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类型,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是正强化又叫积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就是负强化又叫消极强化。强化通过强化物发生作用,一级强化物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和水;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誉等。强化还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在教学中前者是由教师、同学、家长、学校等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学生的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

  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曾经在美国中小学中掀起强化教育的热潮。教师灵活地运用强化物及强化规律,将强化理论与教学实践巧妙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行为,改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具人文性,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强化物,例如,微笑、言语的鼓励、适当的体态语言,或者小小的物质奖励等,给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正强化,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用于语文教学的负强化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予以纠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规定学生犯错误要写字数不等的明书,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强化理论的运用可以作多方面的探索。

  (1)自学目标加强

  斯金纳认为,人类满足需要,指向目标的行为是复杂的,是由一系列单个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把总目标规定的复杂行为过程,分解成许多步骤和小目标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然后再开启下一步的目标,使每一阶段、每一步骤行为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巩固,就可以达到有效地控制、矫正和改变行为的目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正是由课文到单元再到板块,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整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终点目标和阶梯式目标,运用“小步子原则”,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小,因此学生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与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就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及作文等老大难的教学中,采用步步强化向终点目标靠近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适时的矫正学习偏差少走弯路,往往更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自学方法加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外部强化,更要注重学生的内部强化,教给学生适当的强化学习的方法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增加好的学习行为的频率。例如在古文教

  学中,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一天后对教学内容简要复习一次,一周后在回顾一次,一月后再复习一次,这样就在学脑中形成了长时记忆,不至于学的快忘得也快,到高考时再拼命复习。同样在其他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可以采用进行类似的间歇强化的方法。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强化,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再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部强化,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演讲,辩论,朗诵等强化学习的活动,通过外部和内部的综合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增强语文教学活力,提高语文教学效能。

  (3)科学知识搬迁加强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作用,一是促进行为的获得,另一作用就是促进已经获得的行为的有效保持,有机体学会一种行为以后,还需要经一部强化才能有效地保持这种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迁移,才能保持最想要的那种行为,因此安排多种强化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课上学生懂课下学生忘”的现象,可能就是没有进行有效迁移的结果。迁移强化要求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对学生已经习得的行为进行变式练习并予以及时反馈。如在教学生阅读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前后照应规则,教师先以一篇例文让学生习得此规则,学生当时掌握了,但是如果到此就停止了,学生不久就容易忘却。那么,为了让学生保持已经习得规则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迁移,教师可以出示几种不同的情境的文章,变换规则使用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辨识力,还可通过写作前后照应的文章来强化学生对规则的`掌握。

  当今的语文教学问题诸多,教育阵线敦促教育理论的指导,斯金纳的加强理论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无疑有著关键的意义。教师精妙的运用表彰奖励和抨击惩罚措施,对学生展开差值加强,能唤起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尽早制止自学偏差,鼓励其向积极主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自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是我国语文的教学失的从来都不是理论,而是将理论已转变为课堂教学,加强理论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还须要社会各界语文教师不断的积极探索,娴熟的掌控加强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具体内容的实践中,共同积极探索适用于于语文教学的加强方式,使理论在实践中散发出光辉,并使加强理论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夏雪雪

篇九: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它强调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强化是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幼儿园教育中,强化理论也可以被应用于实践中,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通过一个个案研究来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个案简介

  该幼儿园的班级里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学生,他是一个活泼好动、有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他经常会在教师讲课的时候打闹,不能认真听讲。然而,当他参加某些课程活动时,比如游戏、手工等,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因此,班主任希望通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帮助李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学习。

  强化理论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在某种强化的作用下会被加强或者削弱。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寻找适当的强化因素。对于李明这个学生来说,班主任发现他对游戏和手工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那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游戏和手工纳入课程内容中,以增强李明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和帮助李明完成这些活动,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时,可以及时表扬他的努力和成果,提高他的自我认知和对学习的自信心。

  3.对于其它课程内容,比如讲课等,可以采取符合李明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采取积极的强化措施,如给予额外的表扬、奖励等,以鼓励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上课时间内保持安静等。

  通过以上强化措施,李明得到了更好的行为控制,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班主任通过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运用,使李明在学习中更加自信和有效,提高了班级的教学效果。

  结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行为解释和改变方式,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的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行为控制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篇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是教育心理学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任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与信念,同时又对经典行为主义提出了批评,并进行重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今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广泛应用。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对幼儿的鼓励(如小红花、鼓掌、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幼儿该动作、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幼儿上课积极性。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例如,教师告诉幼儿,如果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奖励,于是幼儿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在上课或活动中积极遵守纪律。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强化理论对幼儿园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即对正确的行为,对遵守纪律或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对于不利于班级纪律和教学活动进行的行为则要给予处罚。而且,奖惩结合的方法优于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的方法。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强调奖励与惩罚并用,并不等于奖励与惩罚并重,而是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因为过多运用惩罚的方法,会带来许多消极的作用,在运用时必须慎重。特别是在幼儿园,应尽量少用惩罚。

  3.及时而正确强化。所谓及时强化是指让人们尽快知道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或进展情况,并尽量的予以相应的奖励,而正确强化就是要“赏罚分明”,即当出现良好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及时强化能给人们以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的激发工作热情,但这种积极性的效果是以正确强化为前提的:相反,乱赏乱罚决不会产生激励效果。

  4.奖人所需,形式多样。要使奖励成为真正强化因素,就必须因人制宜地进行奖励。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其需要也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具体奖励的反应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奖励应尽量一成不变,应形式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奖励的效果。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其发挥对幼儿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幼儿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幼儿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幼儿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幼儿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幼儿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幼儿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正负强化手段去控制和影响幼儿的自愿行为。为此,教师为使幼儿某种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就应采取正强化的办法反复加以控制。如果要消除某些不利行为,就采取负强化的办法使之削弱。以达到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很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幼儿教育 强化 理论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