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5篇)

时间:2023-07-19 15:54:02  阅读:

篇一: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2021年9月教育教学论坛Sept.2021第39期EDUCATIONANDTEACHINGFORUMNo.39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杨春(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摘要]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革命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以奋斗、牺牲和创造为核心内容的系列革命精神总和。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确保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红色基因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从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实施、组织体系等方面加以考虑。统编教材应适当增加红色基因的篇幅,教师要带头传承红色基因,要综合运用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三种形式,要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关键词]红色基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路径[作者简介]杨春(1975—),男,江苏淮安人,硕士,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9-0060-04[收稿日期]2021-08-09一、重视教材建设,打好融入的基础把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等同起来,红色基因主要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而红色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课(以下简称“基础”课),首先要明确红色基因的化,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当然,作为精神层面基本内涵。从内涵上看,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包括的红色基因与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是辩证统一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闯难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野,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关、依靠群众攻难关等四个方面[1]。我们认为,不红色基因都包括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宜具体化红色基因的内涵,每一种具体化的内涵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即包括在界定都难免片面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若干相中国精神的范畴之中。关论述,我们可以将红色基因理解为专指共产党在对红色基因的精神内容进行总结提炼的过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追求革命理想的过程中程中,要从全局和地方两个角度思考。我们党已经形成的,以奋斗、牺牲和创造为核心内容的系列革总结了许多具有全局性、重大历史意义的、宝贵的命精神总和,主要包括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革命精神财富,这些已被总结提炼、传承赓续的革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命精神财富并不等同于全部,在党的历史上还有神等。简言之,红色基因就是一种革命精神。从时许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历史意义的、宝贵的精神间维度上来看,应该把红色基因的形成时间限定资源没有被总结提炼。在地方党史中,也有许多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的学者认为“红色基因有地方性的、较重要历史意义的、较宝贵的革命精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初步萌芽,在新民神财富没有被较好地总结提炼。这些地方性的革主主义革命中不断形成,而后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命精神财富也是以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故和建设中继续发展,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居等红色资源的形式存在。对地方高校而言,这些传承创新”[2]。这是把传统与发展笼统地来讲了,地方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具有地理上的可及性、情从逻辑上来看不好解释革命传统与赓续的问题。感上的亲和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是源,之后的不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高校有必要结合地方同历史阶段都应该看作是传承和赓续。另外,不能实际加强对地方史中蕴含的这些革命精神财富进-60-.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39期杨春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行总结提炼,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编写红色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在教学中进一步去感染资源教育辅导读物、资料、讲义等”[3],加强校本教学生,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要进一步材的开发。重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通过“四史”的学习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在第四章育,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第三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明确指出,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习近平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传承的立足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点在于红色江山的代代相传;归宿点在于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长期执政,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2015版教材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出了“红色基因”这个内容,但却删掉了2013版要解决“基础”课教师面临的上述问题,迫切明确提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系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培训[5]。目前列精神的内容。2018版的教材在第五章“明大德,阶段,正好以“四史”的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基守公德,严私德”的第二节第三点“中国革命道德础”课对“四史”知识的学习。首先,集中培训的内的当代价值”中明确指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容要有保证。集中培训通常有报告会和网络培训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蕴两种形式。这两种基本形式要用好,切忌不能流于含的革命道德,并指出,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形式。报告会时间要适中,既要有面上的概括,又承红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要能重点突出,时间不宜过短,过短基本上是照本的历史。可见,红色基因的教育主题已经进入教宣科,讲不出、讲不透新鲜内容。网络培训可以适材,但是这个主题不够清晰。建议教材修订时将第当多增加一些授课专家教师,要有适当长的课时五章第二节第三点“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这安排,真正让受训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悟。目前个小标题修改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道德”,的网络培训,授课专家教师较少,授课时长也较并适当增加革命精神学习的相关内容。少,再加上考核简单,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二、强化师资培训,抓实融入的关键加强校本培训。“学校思政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核心是加强校本培训”[6]。毕竟,在国、省、市、校四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读懂红色基因,勇担时代级培训体系中,最方便、最接地气的还是学校。其使命,才能牢记使命、久久为功、不忘初心、行稳致次,个人自学情感要有积淀。集中培训受时间、人远”[4]。只有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师的血力、物力的限制,因此,知识、情感、信念的积累要液,才能讲出真理、讲出真情、讲出真心,才能讲好走实、走深、走心,抄书本抄不出知识、情感、红色历史,带头传承好红色基因。从党史学习教育信念。最后,同行交流水平要有所提升。要坚持集来看,“基础”课教师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及体研讨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同行的时加以解决。首先,“基础”课教师亟须充实“四史”智慧。同时,校内和校外学习交流相结合,线上和知识,尤其是党史部分的知识。红色基因传承涉及线下学习交流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和网络平台。许多专业内容,不是所有的“基础”课教师都有相三、突出教学实施,注重融入的过程应的、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专业背景是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这就需要有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进一步一个再学习、再积累的过程。这是将红色基因融入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的基本前提。其次,“基础”课教师仍需进的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不是说“基础”课教师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回应和解决学生思想没有爱国主义情怀,而是说不能停留在历史知识问题的必然要求。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需的教学上,而是要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思想要我们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政治课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深,教师拥有了深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到-61-.com.cn.AllRightsReserved.

  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9月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督学等环节,体现到内容观考察上升为体验式教学,通过知识点考查、课堂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课后练习等方面,演讲、心得体会等方式方法强化实践考察效果,避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学习等场景。免出现考察时感动、回来后不动的情形。坚持“互在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有联网+”的学习模式,通过网站、学习平台App、公三个基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即教什么、怎么教众号等向学生推送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网络在线和效果如何测量,仍需要结合实际加强研究。首学习。最后,要加强对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教学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教材体系和实效的考核。总体而言,“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体系的关系。教材内容比较统一,管大方向,方向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考但比较注重理论分析与抽象概括,缺乏教学内容核指标和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互动的地方性、多样性等。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随堂练习较少、期末考查难度较低、信仰情感及教什么的问题。比如,是讲总体上比较耳熟能详指标难以量化、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不足等。红色基的、典型的革命事迹、英雄人物,还是有的放矢、有因融入“基础”课,会出现效果和考核评价的问题,针对性地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其次,在“怎么教”的需要结合实际,加强对考核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提问题上,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出的“一网两纵三横”的考核体系[8]值得借鉴。在教学内容确定下来后,要考虑怎么教。现实情况四、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融入机制是以教师讲授、配以视频播放为主,实践教学和网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络教学少,在如何落实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工作,需要学校、学院、学科组和教研室等不同层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方面明显不足。最面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后,在教学效果上,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离管理1.在学校层面,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应者对思想政治课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这调整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发展规划,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量专题学习乃至“基不仅要将红色基因传承这个主题纳入规划中,更础”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比较科学的测量方主要的是要在红色基因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就很难评判某种教学质量的好坏及优劣,就很或课程思政的一些细节,如宏观任务、责任主体等难做到在改进中提高。方面有所细化,以便各二级学院和部门能分工负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责、贯彻落实。这需要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以首先,适当开发校本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便能在高校内部总体协调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避统编的“马工程”教材为指导,围绕主题和地方红免课程思政建设及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色资源的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呈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高校与地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案例,解决了案例可及性等问方党委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党校研究力量的题;另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任课教师地方交流合作”[9],以进一步加强地方红色资源的提炼性知识储备不够、自我教育不足、教学情感不够充和挖掘。我们建议这个常设的工作机制以马克思沛的问题。在红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有针主义学院为主,这是因为学校宣传部门人手不足,对性地开设选修课,“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无暇顾及具体事务的安排,而其他的学院或部门教学体系,关键在于教师要规划整合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了解又不全面,具体到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当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课程思中”[7]。其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课政,都不能也不应该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总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种教学途径。课堂体而言,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必须坚持系统思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加维,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注意与其强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他育人体系的衔接与协调,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学校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理性思维活起来,爱国情感迸出来。在实践教学2.在学院层面,要从总体上加强对四门课程中,要注意考察调研与总结提高,将社会实践、参红色基因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促进资源共享。-62-.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39期杨春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四门课程都有红色基因传承的任务,但四门课程使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10](P297)。又有各自的教育主题,这就需要对红色资源进行红色基因融入“基础”课,是一个全员、全方提炼和挖掘,以适应各门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提炼位、全过程的融入,“需要多方面因素、多种教育渠主要是对重要的革命人物、事件、遗迹等红色资源道、多种教育力量、多种教育影响的共同作用”,既内容的提炼,以期更适合教学主题的需要,也便于需要宏观上的总体考虑,又需要微观上的具体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坚持统一性,减少不必要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的资料搜集与备课,减少不必要的不同课程之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长远需要。努力做好这的重复讲授。挖掘主要是指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件事,不仅要从面上关注到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掘整理。有些地方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挖掘整教学实施和组织体系等方面,更应在具体方面结理不够,一方面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另合不同地方实际进行持续研究。一方面限制了教师学术研究的生长点。最为重要参考文献的是,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场教学[1]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学院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02.可以在对红色基因挖掘、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2]刘建平,王昕伟,周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虑增设相应的二级学科。要论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在学科组和教研室层面,一方面要加强教173.学内容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3]张革英,乔湘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研究。“基础”课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主题,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6.[4]马利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析[J].学校这个主题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31.养,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5]吴潜涛,张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个主题也辐射到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及其培育[J].教学与研究,2019(7):11.题,因而在围绕红色基因主题选取案例时,要注意[6]岳瑾明,高培月.晋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现学科与课程的特点,突出品德修养,以贴近学课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0(1):135.生思想需求的崇高精神塑造学生。在集体教学科[7]王占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多元评价体系研研活动中,要在加强教案设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教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4):67-68.学手段的研究。注意PPT课件的设计,加强互动环[8]杜向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节,以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形式吸引学生。究综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7.[9]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要重视App和VR等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5.用信息技术使红色文化资源‘动’起来,融入时尚[10]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北京:中国元素使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善用‘网言网语’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ResearchonthePathofIntegratingRedGen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ACaseof“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CourseYANGChun(SchoolofMarxism,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an,Jiangsu223003,China)Abstract:Redgeneisthesumofaseriesofrevolutionaryspiritswithstruggle,sacrificeandcreationasthecorecontent,whichwasformedbythecommunistsintheprocessofpursuingrevolutionaryidealsduringthenew-democraticrevolution.InheritingtheredgenecanensurethatthePartywillbeinpowerforalongtimeandtheredcountrywillneverfade.Theintegrationofredgeneintothe“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courseshouldbeconsideredfromtheaspectsofteachingmaterialconstruction,teachertraining,teachingim-plementationandorganizationsystem.Thelengthofredgenesshouldbeappropriatelyincreasedincompilingtext-books.Teachersshouldtaketheleadininheritingredgenes,makegooduseofclassroomteaching,practicalteach-ingandonlineteaching,andintegrateredgenesintothethree-levelmanagementsystemofschools.Keywords:redgene;“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course;path-63-.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2022年第23期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现代商贸工业

  No.23.2022“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逻辑及意义杨晨钰(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弱逐步到强所走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召开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尤为重视从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吸取治国经验,在这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提出民族复兴设想。“历史是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就把“四史”学习提升至战略高度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将“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相融合有助于丰富原理课课程内容,“四史”教育也能为原理课提供更多更有效地素材,能帮助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发展培育新时代青年。关键词: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11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逻辑1.1 理论层面深度相融学习“四史”,其目的在于在以史明智、以史增信,更是为了了解“四史”的等形成逻辑与历程,从“四史”中探索发现规律,回应时代留给我们的课题。“四史”是一首恢宏史诗,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进行结合,谱写了许多载入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奇迹。从宏观角度看,不论是长征之路的异常崎岖,抑或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的成果和教训。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探索,从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微观上,“四史”包含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及其背后的客观规律、经验教训和精神实质,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背后的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及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史”中丰富的历史实能够为原理课教学提供厚重的例证支撑,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有更深层次、更透彻的理解,真正达到“以史释理”的目的。1.2 价值目标相一致“四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建设与发展实际问题的历程。开展“四史”教育不仅能够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就明确指出,开展“四史”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开展“四史”教育在目的上非常明确,也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保持与党相同的步伐,从而深入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探究并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重要问题。原理课的目的是将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有机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指导作用获得充分体现,引导大学生守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四史”教育与原理课都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价值目标,把“四史”教育和原理课实现有效融合,激发青年学生的斗志,更积极投入到完成党的事业工作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更大贡献。作者简介:杨晨钰,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 实践要求相契合学习“四史”不在于单纯了解历史,而是侧重于从中吸取经验,以史鉴今不断开拓前进。关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四史”应注重和促使社会主义实现发展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认识“四史”经验的体现,为推动新时期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四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内涵,进一步武装学生的思想。总之,原理课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理论支撑、主要特征和实质性内容,进一步促进思想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2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必要性2.1 “四史”是原理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同时,还需要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以及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内容。这门重要课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体现出来的共性和普遍性。从表面上看,进行原理课教学好像与“四史”并没有存在关系,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本身就揭示社会发展史。为此从这个视角上来说,“四史”教育与原理课联系紧密,在开展原理课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强化“四史”教育这部分内容,用活红色资源。2.2 为原理课提供有效素材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元气满满,多才多艺及充满自信,在原理课教学中,如只局限于讲大道理这个层面上,则很难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出现排斥心理。结合大学生特点引导他们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帮助大学生增加更多的正能量,激活他们学习原理课积极性。其一,“四史”教育含有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以此作为突破点,为理论教学增加吸引力,由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其二,“四史”教育的素材都是真实史料,教师把握这些史料有助于增强说服力,为学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原理课过程中除了能掌握更多知识点之外,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努力奋斗,力争为实现民族复兴做更大贡献。2.3 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从个体这个视角上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灵魂核心,若没有相应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那么人生价值和意义容易·191·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2022年第23期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现代商贸工业

  No.23.2022大打折扣。

  关于个体的理念信念,在实现奋斗目标过程中可通过“三观”来展现理想信念,推动个体积极向上。从大学生这个视角上来说,如没有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或者是即便有理想信念,但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问题,引发精神“缺钙”问题也就很难避免。向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不仅重要且极为有必要,这是进一步加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四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大学生学习这部奋斗史过程中,有助于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就拿党史来说,面对崎岖的革命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咬紧牙关顶下来,这要归功于理想信念的支撑。由此可见,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心非常重要且关键。为此,在原理课中引入“四史”教育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增强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真正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内涵,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为完成党的事业继续奋斗,不做时代的弃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之路上释放更多能量。3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遵循的原则3.1 坚持政治性原则在原理课中引入“四史”教育内容,旨在以历史为载体,在这基础上开展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落实方面需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学习“四史”须遵循政治性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实际行动来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真正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四史”绝非只是历史方面的问题,更是事关旗帜立场问题,为此,在认识“四史”这个问题上,务必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前网络上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被细化的人唱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此外还高唱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等,这些观点对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在当前背景下更需要强化“四史”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做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现代大学生。3.2 坚持整体性原则尽管“四史”时间跨度非常大,在内容上也极为丰富,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非独立开来,而是相互联系极为紧密的关系。为此,在原理课中引入“四史”教育内容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整体视角来剖析历史运动的本质,以及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教师在开展原理课教学时不能只强调其中的某个时段,或者是只关注其中的一个领域,做到从横向视角来认识“四史”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纵向来深刻解读“四史”,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片段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且准确地讲解“四史”。3.3 坚持辩证思维在开展“四史”教育方面,还需坚持辩证思维原则。具体来说,我们在看到历史上取得重大成绩等的同时,对于存在的错误或不利因素等也需予以正视。历史发展并非只有前进性,同时还体现为曲折性,这在“四史”也是相同道理即都是螺旋式上升过程。为此,教师在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坚持辩证思维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功”与“过”,不掩饰领袖出现的失误或错误,这些都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使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并把握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这一特殊历史存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内在统一的伟大成果,由此培养出在新时代坚定信心不懈奋斗的时代青年。青年在推动祖国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为此,深入了解中国现在国情的同时,还要知道我国国家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承担历史使命,在建设祖国过程中不会掉链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合进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了解到中国人民拥有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担当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4.2 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四史”教育中传承红色记忆,赓续革命血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信念,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地位,做拥有无限磅礴力量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想信念贯穿整个奋斗历程,也构成了“四史”教育的主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合“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且多变,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是否形成正确历史观影响尤为巨大,体现在除了与我们安身立命基础是否稳固息息相关之外,还关系到国家兴亡及民族盛衰的重大问题。高校是人才培育极为重要的场所,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把“四史”教育这部分内容融入进来,引导高校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尤其是学习“四史”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贡献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更加明确党的光荣传统,了解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这基础上培育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时代新人,坚定选择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分清善恶,修身养性,成为先进社会力量。4.3 提升马原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进入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阶段,我们随时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状态,各种各样新鲜、有趣的资讯、社会热点层出不穷,这占据了学生很多的注意力。然而对于思政课而言,因为其内容的连续性与频繁修订教材的困难性都决定了思政课改革虽迫在眉睫,但实施起来却充满艰辛。这也说明了信息更新迭代及网络热词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速度,并且这种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应把“四史”教育这部分内容有效融合进高校思政课,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联合互动,利用这种模式的新颖性吸引学生,引导其回顾历史,充分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快思政课的改革脚步,使教育面向未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其思辨能力。参考文献[1]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N].人民日报,2021-06-01(01).[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3]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4 实践意义4.1 增强高校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将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充分融合,科学分析家国情怀、民族感情与党情,从而认识到中国社会实际情况·192·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三: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缺位与回归:女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价值微探

  作者:强蓓

  黄素华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10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性别平等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受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別关怀”长期不到位,造成实际教学中的“女性缺失”。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女性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性别关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有利于开展以“主体意识”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女性红色文化可以找到研究与传播的基本途径。女性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共建共享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女性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妇女文化启蒙研究”(编号:17JK11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立德树人的渠道与平台,能够充分把握教育过程与教育内容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妇女观认为:妇女与男子同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是两性共同培育的结果,作为中国女性社会历史地位演变的重要成果,女性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妇女解放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业,促成传统女性作为性别整体浮出历史地表,广大妇女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她们的“半边天”,女性的独特经历与感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女性红色文化资源。女性红色文化是组成中国故事中主流叙事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四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女性红色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

  遮蔽:女性红色文化及其当代困境

  1.女性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妇女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并不懈奋斗创造出来的。女性红色文化中饱含女性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女性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战史已充分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女性并未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近代中国战争频发,女性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1920年代初,在中国妇女运动高涨之际,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发现并肯定长久以来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的女性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中国共产党自然而然地将女性解放与发展纳入到了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轨道上来,形成了将妇女工作视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在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的双重背景下,党带领妇女走出家庭,参与到战争与社会生活中,广大妇女在意识形态层面从被动反抗逐渐转向主动抗争,亲身书写了一段段女性解放与女性革命的传奇故事。

  从江西苏区到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环境下构建妇女解放的新模式。在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妇女问题植入当时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以执政为民为出发点,以妇女动员、性别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社会变革。在陕甘宁边区的妇女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创办女子义务教育,开展多元化的女子中等教育,在革命环境下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培养优秀妇女干部。为适应农村妇女家务繁重的现状,边区政府灵活多变地创新了办学方式,开展了妇女识字班、夜校、冬学等多种识字扫盲、科学生育、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方面的教育,不仅大大提升了广大妇女的文化水平,而且在提高妇女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的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性别教育。

  不能不说,党对妇女进行的广泛而有效的性别教育,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革命根据地参照陕甘宁边区的经验,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妇女运动。教育不仅使广大妇女获得了知识,从“围着锅台转”、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投身革命、参与经济生产、政治动员、文化生活和卫生教育,也推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成功地将女性作为整体写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与民主革命进程中。这是对旧式性别观念的挑战,更体现了女性的革命精神。把传统女性的个体解放糅合进国家和民族解放之中,革掉束缚她们的传统性别文化,以革命的、先进的文化重新武装自己,成功培养了一批杰出女性,塑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新女性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历史文化,更生成了女性红色文化的基本符号与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2.女性红色文化的现实困境

  女性红色文化缺乏学理研究。当前,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维度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广泛传播,但是很少从性别文化层面研究女性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忽略了其在性别教育、妇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男性主导”的传统文化意识的消极影响下,代表中国近代女性发展历程的女性红色文化在研究领域依然受到了无意识的遮蔽。革命女性整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学术界与现实生活中缺乏应有关注,关于女性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学理性理论挖掘严重不足。鲜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挖掘女性红色文化的学理依据,未理清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妇女观和中国女性红色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关联。中国女性红色文化的发展源头、发展脉络、社会价值等内容有待研究,中国女性红色文化的理论需要正本溯源和充分的思想底蕴支撑,女性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性别歧视下女性红色文化陷入“失权”现状。女性红色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故事”中主流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理应成为两性共同享有的精神空间。女性红色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同样有着被开发利用的价值与权利。然而传统男权社会的惯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仍然根深蒂固,在“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遮蔽下,女性红色文化并未真正进入主流文化传播的范畴,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遭遇了现代困境。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红色文化的政治与社会价值依旧被忽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并未被纳入主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中。在高校开设的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中,革命女性、女性研究等仅仅被当作专业课程或科研的对象,止步于对某些具体杰出女性形象的宣传或是史学研究、文学研究,并未抽离出女性红色文化的整体形象,建构系统的女性红色文化载体。没有将其应用到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教育中来,从女性红色文化的价值转化来看,其特有的文化力量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缺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盲点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性别关怀”不到位

  英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认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从性别关怀的视角来看,女性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缺位,是造成社会性别歧视的一大因素。马克思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两性共同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大众深刻认识女性所处的特殊历史际遇与现实处境,这种认识的提升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应该也最适合承担这项任务的。当前,青年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出现政治理想淡化、道德素质回退、就业观念保守等思想行为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没有被高等教育纳入主流的性别教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司空见惯,我们难以察觉其中的不合理与不公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性别文化资源尤其是女性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性别议题的忽视与回避使得性别教育缺乏阵地,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盲点。大部分教育者认为性别教育中的男女平等就是“男女相等”,客观上回避了男女差异的性别意识。传统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影响并制约着教育工作者的施教方式,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中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容易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不断复制着不平等的两性教育,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匿性与差异性功能发挥受限,这对正处在性别意识形成与角色塑造阶段的青年学生极为不利。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女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步恢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跌宕曲折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从文本上看,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坚持与完善,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都在传递着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但教材中使用的素材与案例都较为刻板,其中折射的男性话语权优势造成了施教者与教育对象刻板的心理定式。纵观以往不同版本的思政课教材,其内容一直缺乏对妇女社会地位演变的历史考察,缺乏对女性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传统性别思维在教科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几乎顾及不到女性自身的感受与立场,从而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女性历史文化的忽视。比如从当前2021版四门课的新教材内容来看,女性案例及素材在教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体现,女性价值的体现从文本来看也相对薄弱,较少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的妇女史、女性人生理想、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等女性文化。

  现有教材中列举的人物大多以男性为主,女性的存在感较为薄弱,无意识中将女性置于历史地表之下。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态度,女性整体都处在“失语”的状态。教材内容中的“女性缺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妇女问题中的运用,缺乏对女性文化与女性历史的关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作为群体的重要历史贡献。知识结构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群体对课程的理解,容易造成女性学生在思想上被边缘化、无形化的认识偏差,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好的一面是,202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沿用赵一曼、刘胡兰等个别杰出女性姓名之外,首次出现“妇女运动”的表述,突破性地在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运用了女性红色文化资源——“英雄母亲邓玉芬”,这是女性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初步运用的最长篇幅,对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注解。

  回归与共赢:女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女性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女性红色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女性”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性别平等的重要平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用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引导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女性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将女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大思政”体系,特别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视角,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性别盲点提供可行性路径,在增进性别公平的同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女性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的性别关照挑战了传统的英雄史观与男性话语权,有利于高校开展以“主体意识”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对女性红色文化的价值肯定,有利于引导女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自觉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具備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不同群体学生的性别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

  女性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教学资源。女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渊源,是引导学生从性别视角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重要教学资源。女性红色文化的嵌入要求提升思想政治课施教者自身的性别意识,并贯彻落实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设置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将女性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以《纲要》课程为突破口进行试验,之后在其他几门理论课程中逐步推广。上述提到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教育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中国共产党将阶级解放与妇女解放相结合,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性别理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女性人才,“学用一致”的教育模式更成为当代典范。不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而且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地域性别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当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具备性别关照的视角,就能自觉认识到教学中的女性缺失,从而逐步消除教育教学领域的性别偏见,自觉填补和重新评价女性历史与女性价值。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助力女性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

  缺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盲点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性别关怀”不到位

  英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认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从性别关怀的视角来看,女性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缺位,是造成社会性别歧视的一大因素。马克思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两性共同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大众深刻认识女性所处的特殊历史际遇与现实处境,这种认识的提升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应该也最适合承担这项任务的。当前,青年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出现政治理想淡化、道德素质回退、就业观念保守等思想行为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没有被高等教育纳入主流的性别教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司空见惯,我们难以察觉其中的不合理与不公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性别文化资源尤其是女性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性别议题的忽视与回避使得性别教育缺乏阵地,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盲点。大部分教育者认为性别教育中的男女平等就是“男女相等”,客观上回避了男女差异的性别意识。传统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影响并制约着教育工作者的施教方式,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中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容易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不断复制着不平等的两性教育,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匿性与差异性功能发挥受限,这对正处在性别意识形成与角色塑造阶段的青年学生极为不利。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女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步恢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跌宕曲折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从文本上看,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坚持与完善,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都在传递着相应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但教材中使用的素材与案例都较为刻板,其中折射的男性话语权优势造成了施教者與教育对象刻板的心理定式。纵观以往不同版本的思政课教材,其内容一直缺乏对妇女社会地位演变的历史考察,缺乏对女性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传统性别思维在教科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几乎顾及不到女性自身的感受与立场,从而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女性历史文化的忽视。比如从当前2021版四门课的新教材内容来看,女性案例及素材在教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体现,女性价值的体现从文本来看也相对薄弱,较少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的妇女史、女性人生理想、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等女性文化。

  现有教材中列举的人物大多以男性为主,女性的存在感较为薄弱,无意识中将女性置于历史地表之下。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态度,女性整体都处在“失语”的状态。教材内容中的“女性缺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妇女问题中的运用,缺乏对女性文化与女性历史的关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作为群体的重要历史贡献。知识结构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群体对课程的理解,容易造成女性学生在思想上被边缘化、无形化的认识偏差,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好的一面是,202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沿用赵一曼、刘胡兰等个别杰出女性姓名之外,首次出现“妇女运动”的表述,突破性地在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运用了女性红色文化资源——“英雄母亲邓玉芬”,这是女性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初步运用的最长篇幅,对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注解。

  回归与共赢:女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女性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女性红色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女性”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性别平等的重要平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用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引导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女性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将女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大思政”体系,特别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视角,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性别盲点提供可行性路径,在增进性别公平的同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女性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的性别关照挑战了传统的英雄史观与男性话语权,有利于高校开展以“主体意识”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对女性红色文化的价值肯定,有利于引导女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自觉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具备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不同群体学生的性别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

  女性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教学资源。女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渊源,是引导学生从性别视角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重要教学资源。女性红色文化的嵌入要求提升思想政治课施教者自身的性别意识,并贯彻落实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设置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将女性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以《纲要》课程为突破口进行试验,之后在其他几门理论课程中逐步推广。上述提到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教育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中国共产党将阶级解放与妇女解放相结合,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性别理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女性人才,“学用一致”的教育模式更成为当代典范。不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而且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地域性别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当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具备性别关照的视角,就能自觉认识到教学中的女性缺失,从而逐步消除教育教学领域的性别偏见,自觉填补和重新评价女性历史与女性价值。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助力女性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

篇四: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大学University2021年第16期总第510期“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毛子平(泰山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38)摘要:本文以深化创新价值观教育为立足点,探讨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价值与路径,以提炼“四史”教育精神实质为前提,以创新思政教学内容、方式为路径,旨在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夯实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关键词:思政教学;高校;四史;马克思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6-0136-03一、“四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背景及现状重视历史学习是我国新时代思政教学中强有力的理论武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2020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学习结合掀起热潮,初步明确“四史”概念,同年4月,我国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引发《关于加快[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了思政课是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主要舞台。就现阶段而言,大学生多属于“00后”“95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的历史教育已初步形成,多年来,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的规律与价值,只是掌握了“知识点”,为“应试”而“记忆”,这显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抗日神剧”“穿越剧”,混淆了各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常识等,加重了虚无主义对历史的侵入。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2]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高频使用者,难免会接触到一些不符合史实的“解读”,对大学生解构历史造成了负面影响。综合而言,做好当下“四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与历史思考能力的必然路径。二、“四史”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一)强有力的抵制虚无主义思想入侵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导致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为“吸粉”“流量”而消费历史、娱乐历史,过多碎片化、片面化的历史解读言论形成的虚无主义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网络只是传播途径,根源在于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在改革开放中,逆向思潮不断地发展和入侵与西方错误思潮相互呼应,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至披上了“学术面貌”的外衣。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侵害了人民对历史研究的理性,抵制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多样化、碎片化、娱乐化面向大众,不再对历史规律及本质作者简介院毛子平(1991—),男,硕士,泰山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36进行探寻,反而针对细节反复推敲。“四史”教育的基础在于以事实为基准点,还原历史过程,通过“四史”教育的推进,能够将歪曲的历史事实结合背景与发展来还原,同时其中蕴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剂清醒针,在坚定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的自信基础上,认清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并能够清醒勇敢地揭示虚无主义的阴谋与谎言,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历史认同感。(二)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爱国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是青年学者中的先进分子,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我国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旨在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培养建设者与接班者。“四史”教育立足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以唯物辩证法来阐述历史、把握历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发展、路线进行了梳理统一,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再抽象化,将历史发展与之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应用具象化,也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强化自信教育的同时,更加坚定共产主义道路。同时,“四史”教育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在外来文化思潮等冲击之下,坚守自我与根基,抵制多重错误思潮的侵蚀,树立持续可发展的理想目标。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四史”教育的路径抗战时期,毛泽东强调要认清党的历史,掌握党的发展路线,才能真正做好事、做实事,这一时期毛泽东多次赴陕北公学授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分析中国革命的问题与方向,打造了党史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结合的雏形。就现阶段而言,虽然我国共产党善于看过去展未来、不忘历史、总结历史,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认为,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四史”,梳理“四史”,从做好“四史”教学顶层设计、红色教学课程选材、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师自我能力提升这四大方面入手,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学与“四史”的契合。(一)推动顶层设计,构建科学教学体系“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的结合与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相统一,都是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四史”教育的推出,是时代地要求与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路径,所以该教学实践整体而言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自上而下的做出统一部署与谋划,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提供可靠保障。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四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出台后,全国各省都展开了“四史”教学的会议交流,对“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重难点进行分析和把控,进而建立起正确的、可发展的组织。在顶层设计中,高校应全面渗透“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涵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思想政治到行动全面统一党中央的领导和各地区的指示规范,推进“四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落实工作。针对此,各地应做好教育机制的构建,将地区历史资源、当地红色资源、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等相结合,调动高校各学院、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在“四史”教育向高校思政教学迈进的阶段做到师生共进。此外,各校还要做好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大力推进研史项目的开展,配备相关资金与硬件设备,确保思想建设的载体符合发展要求。(二)挖掘典型教材,深入红色思想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需要青年才俊的建设与推动,“四史”教育迈入大学思政课堂,能够让学生知史爱党、懂史建国,是强化“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感官。比如在山东省高校内开展“四史”教育,可以结合当地革命人物王临之、李乐平、彭畏三、孔繁霞等,将他们的革命轨迹与革命历史穿插,更能突出革命背景、细节,让学生们认识到革命的胜利需要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的力量,需要万万千千的基层革命者团结一心,在“大人物”“大英雄”的背后,数万的平凡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与革命历史接轨,感受革命精神。在红色思想的引入下,要注意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与历史时间节点结合的关键性,既要讲明白事件的发展和联系,又要梳理出内在的精神和信念,强化辩证线索,以点带线,以线引面,将大的历史背景与小的革命事件相贯穿。(三)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多元教学1.创新授课方式为改变大学思政教学中原有的缺自学、缺研讨、缺问题意识以及以部分学生代替整体学生、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以电教媒体代替教材等的不足,在“四史”教育中应结合新载体,多采用情景模拟法和小组讨论法,使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不断与信息化相融合,课堂更加生动、活跃,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教学的启发性,本文建议可以结合情景模拟法与小组讨论法,具体开展过程如下:以微信或其他多媒体社交平台,发布“四史”教育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小组模式来让学生自选并自行创作,设置出相对完整的剧情,在课堂中按小组模式来进行情景剧演出,结束后由演出小组对观看小组进行问答环节,问题围绕剧情的时间、背景、事件、感悟入手,再由观看小组进行多维度评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这一过程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趣味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达成同频共振的效果。2.红色旅游实践法革命历程艰辛且长,在全国每一寸土地都有拼搏的痕迹,在“四史”教学中,可以将红色旅游与之结合[4],比如泰山科技学院所在地泰安的红色旅游景点、革命纪念馆等等,都可以成为“四史”实践教学的关键领地。在教学中,高校除了增加红色旅游实践,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家乡红色经典的调研,让大学“四史”教育更入人心。四、结语大学是链接社会实践的关键桥梁,在即将迈向社会之际,大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所学变为所用,这是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核心所在。“四史”教育的本质是历史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谱写的壮美战歌,通过历史的洗礼让大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见证磨难的本质,激发内在奋斗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道路的建设。在“四史”教育中,教学者也要不断完善自身高度,提高教育质量,做到与时代接轨、与时代同进,用创新为“四史”教育注入源源不断新鲜血液。参考文献:[1]陶思亮,王鑫,朱惠蓉.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应然之义、实践困境与多维协同[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49-52.[2]郭静伟.大历史观视阈下研习“四史”的逻辑进路探析[J].理论研究,2021(01):46-53.[3]王超品,扣兰迪.“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发展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66-70.[4]焦佳.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多路径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20(28):33-35.[5]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篇五: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红色资源概念再分析

  摘要: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研究,学术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可知:红色资源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在这一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关键词:

  红色资源;概念;分析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形成判断、推理、新的判断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形成、发展的基础。红色资源这一概念是人们认识红色资源的起点,也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形成、发展的基础,进而有利于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对红色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至关重要,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而时至今日,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研究,学术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学界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精神、载体、有价值及时间等关键词。笔者在对学界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界定进行思考的基础,慎重地提出自己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并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以与各位同仁交流讨论。笔者认为,红色资源这一概念可以表述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在这一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笔者分析阐述如下:

  一、红色资源存在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实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属于一项人类实践活动,因此,必然受到意识的指导。理论是一种意识,是意识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结果,它将是红色资源存在的前提。然而在众多理论当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长存。

  (一)马克思主义再认识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们基本都取得一致同意。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创立并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继承、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三维一体,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维分别指的是创造者维度,阶级属性维度,内容维度。从创造者维度看,又可以分为个人创造者和集体创造者,正面创造者和反面创造者。从个人创造者来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者,马克思、恩格斯是创造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是发展者,习近平是集大成者。从集体创造者来看,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等个人创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集体进行的罢工、斗争等集体运动。即使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来源于中国人民共同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正面创造者指的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指向人类社会未来的创造者。简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以上所述的个人创造者及集体创造者都属于正面创造者。然而,人们在肯定正面人物的伟大功绩时,往往忽略反面人物的作用,往往认为要是没有反面人物的阻碍,正面人物的积极作用就难以很好的发挥。虽然这种认为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但是缺少了辩证思维,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创立发展的。因此,反面人物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中起了客观的积极作用。从阶级属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具有工人阶级属性,这是正确的。但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看作是无阶级属性的,正如“无运动也是一种运动”一样,无阶级属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到那时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之分。从内容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布局等等。

  (二)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

  笔者在自己提出的红色资源概念的表述中,提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意在突出马克思主义对红色资源这一事物的指导作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红色资源,这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新中国成立这段革命历史进程中得到证实。马克思主义自从创立开始就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在传入中国后同样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非难,使得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接受的道路异常曲折,甚至差点断送了革命前程。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

  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使得红军损失惨重,被迫长征。这种“左”倾冒险主义表面上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推行“城市中心论”反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这种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挫折是必然的。然而,毛泽东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并发展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根据地斗争期间,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也就从此诞生了,并呈燎原之势。

  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是红色资源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前提。

  二、红色资源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资源一般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资源,而社会资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红色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与人类的创造有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具体指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形成的资源。

  (一)强调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对于红色资源还念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应以红色资源产生、发展与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

  [1]20.因此,笔者在自己提出的有关红色资源概念表述中,表述为“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按照语法分析,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修饰词是“以毛泽东为领导”,说明在红色资源概念中提到的共产党既不是国外共产党,也不是邓小平为领导集体的共产党,更不是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为领导集体的中国共产党。这表明红色资源与毛泽东有着密切关系,毫不夸张地说红色资源就是毛泽东的专利。首先,从时间上看,红色资源存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新中国的诞生,都与红色资源时间上取得一致。接着,从毛泽东贡献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长征,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抗日统一战线的制定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论著都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直接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主导与主体分析

  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者,但是仅仅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的,还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正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2]355这表明“汇聚起人民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力量是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3]41在红色资源的创造发展中,中国共产党起主导作用,中国人民是主体地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发展着红色资源。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红色资源的创造中起主导作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领导的起义、先进地主领导的社会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能胜利完成历史交给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了历史任务。究其原因,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

  农民、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在当时行不通。农民的小农意识,“无人不均匀、无人保暖”的大同思想,决定了农民起义只起改朝换代的工具而已,开明绅士、地主及资产阶级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没有根本动摇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成人员,如毛泽东、陈独秀及邓小平等,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都比封建制度统治制度下的农民先进。接着,中国人民在红色资源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是理论与实际的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红色资源的创造者,并在创造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一是中国封建制度存在时间漫长,制度严酷,封建制度下的农民人口数量多,受剥削压迫重,因此革命性最强。二是由于封建等级森严,广大农民没有条件接受教育,也就不可能很好地接受先进思想,因而不能像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一样觉悟高,也就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最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红色资源的创造中互相推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正确方针政策推动中国人民进行红色资源的创造,同时中国人民在红色资源的创造中形成的经验,反过来被中国共产党加以消化吸收,使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三、红色资源的表现形式: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

  红色资源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开发及利用,它不同于水、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自然资源,可以不经过人们的实践而客观存在于自然中。红色资源一定是在新民主主义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通过对这一革命的实践进行总结、升华,从而提炼为这一时期的革命精神。

  (一)革命实践本身是一种红色资源

  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

  即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4]44或者“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5]23又或者“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

  [6]74从目前学界对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学界都把红色资源界定为人文景观、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等物质的东西和精神魁宝、民族精神等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静态分析。如果从革命实践动态分析,可以把红色资源界定为一种实践活动,或者说革命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红色资源。从这一角度看,红色资源包括根据地建设实践、军事斗争实践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种根据地建设包含了政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例如井

  冈山根据地建设、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都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这种红色资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军事斗争中,毛泽东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及游击战、地雷战等战术,对当今军队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是军队建设的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军队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实事求是、科学世界观等等。关于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视为红色资源这一点,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可以概括为“对教育客体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7]97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视为红色资源是合情合理的。

  (二)革命精神是红色资源的本质表现

  革命精神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产生的精神面貌。从纵向看,革命精神具体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探索创新、实干兴邦的西柏坡精神。从横向看,革命精神具体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8]133从笔者对红色资源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红色资源表现为实践活动、精神及精神载体。革命实践活动、革命精神及精神载体三者相互联系,革命实践实践活动是在意识、革命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活动,革命精神是抽象的,只有附着在革命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献等红色物质载体上,才能使这些红色物质资源具有教育、开发利用价值。由此可见,革命精神是一条主线,连接着革命实践活动和精神载体,是红色资源的本质表现,红色资源是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的统一。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笔者是按照“谁”依据“什么”“干什么”这一即简单又朴素的逻辑思路来对自己提出的红色资源概念的进行分析阐述的。其中,“谁”指的就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什么”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干什么”指的就是革命。

  参考文献:

  [1]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5.

  [3]高扬,杨宁.政治动员的治理价值——理解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新视角

  [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1.

  [4]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44.

  [5]

  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23.

  [6]胡

  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74.

  [7]

  王姣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97.

  [8]陈世润,熊标.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J].《科学社会主义》.2013(3):133.

  ReanalysisoftheconceptofRedResourcesXiongFeiCheng

  (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China)Abstract:Aboat

  studyontheredresourcesconcept,theacademiccircleshavedifferentthoughtsaccordingtotheirlights.Accordingto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weknowthattheredresourcesreferstothenewdemocraticrevolution,revolutionaryspiritanditscarrierformedintheChinesepeoplerevolutionledbytheCommunistPartyofChinawithMaoZedongastheleaderundertheguidanceofMarxism.Keywords:redresources;concept;analysis

相关热词搜索: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