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叙事构成
⒉视角,即新闻叙述角度。如今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解读。有学者撰文电视媒体已进入新闻的解读时代,各媒体非常注重自身不同的视点,如凤凰卫视“说什么”和自己“怎么说”的定位。新闻叙事角度决定了什么被看,也决定了什么不被看。所以,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上一页
后页
摘
要:不同流派的专家依据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对结构方式的提法可谓五花八门,笔者仅就提法上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并经常运用的几种诸如“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和“依据文理逻辑法”等结构方式结合作品作粗浅的解析。
关键词:绘圆法定义应用;
设定中心线;
阶梯式递进;
文理逻辑
结构是指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的内部组织和关系。专题片(纪录片、纪实片)是以影视纪实等多种艺术手段,对真人真事的详细报道和表现。它的结构是要求编导者依据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对已经掌握的分散素材进行组合和安排,熔铸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
电视专题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不同流派的专家依据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对结构方式的提法可谓五花八门,本文仅就提法上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并经常运用的几种诸如“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和“依据文理逻辑法”等结构方式结合作品作粗浅的解析。意在为初学电视专题片创作者掌握技巧、提高制作水平提供参考。1绘圆法的定义和应用
专题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是借用了数学中的"绘圆"理论于专题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圆心”,是专题片的主旨或者中心,也就是创作者谋略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绘圆法”要求作品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要表现众多的人物关系、繁杂的事件背景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的专题片一般都采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
王兵作品《铁西区》的第二部《艳粉街》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影片通过艳粉街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出中国东北地区这一阶层的人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中如何来面对他们自身的现实,从而可以透视出他们的道德与情感以及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距。通过这种结构,我们了解到了一条街的死亡,与一群人的无处着落的生活。这就是全片的核心,也就是它的“圆心”,全片就围绕着这个“圆心”展开。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片平房,垃圾堆在平房之间。开头是大雪中的彩票销售大会。这是一片面临拆迁的破烂街区,是全片众多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形形色色的人们面对艳粉街的拆迁将有不同的反映,这正是编导所要揭示的主题。街坊们聚集在一家小卖部议论如何发财和相互叙述别人如何发财的故事;承包了这个国营商店的主人却担心着拆迁后能不能得到相同面积的营业场所。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女,传递情书、送花、约会、分手。他们到小卖部来的时候与他们长辈的闲聊完全不一样,却也在传说着谁家的补偿多就要搬家;一个失去父母又寄人篱下的少年想的是拆迁后自己的归宿。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人家的房子拆了,有的人家搬走了,给拒不搬迁的人家断水断电的人也来了??艳粉街上的人家越来越少了,一个踯躅的老人在白雪覆盖的废墟上捡着垃圾。以上的一切就是围绕艳粉街拆迁这个“内核”展开的“半径”。2设定中心线法的定义和应用
所谓“设定中心线法”就是在众多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通过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穿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运用“设定中心线法”,不仅可以起到使一个庞大繁杂的主题变得清晰透明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将一堆在后期编辑时无从下手的素材整理出一个头绪,运用人为设定的中心线,完成编辑,给后期编辑带来意相不到的方便。这是在我国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对长江流域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真实记录。从《大江巨变》、《重上江源》到《时速上海》《江海交汇的地方》用33集的容量以简练深厚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像向观众描画了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20年是中国的巨大发展的20年,《再说长江》用一个个令人震撼
的影像镜头和动人故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主旨在于反映最近20年间长江流域的最新面貌,社会民生、经济建设的巨变和长江历史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的不变,而这一切正是以长江及其长江沿岸这条中心线来设定完成的。3阶梯式递进法的定义和应用
电视是一种直接刺激观众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传媒手段,而视觉又是最能接受新鲜刺激的器官。“阶梯式递进法”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在每个台阶上设置一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一个个"谜"、一个个悬念,当台阶上完,谜底全部解开,全片结束。这种结构方式很像我国章回小说的"卖关子"、传统评书中的"抖包袱"。它改变了传统的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方式,为电视专题片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出一批相对稳定的电视观众群体,使更多的观众通过电视去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故事型的专题片常常运用这种结构,下面会发生什么?结局怎么样了?一步一步引导人们看下去。2007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播出了一期节目《善意的谎言》,说的是河南叶县第二高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张培娟,正在全力备战高考的时候,她的父亲意外去世,为了不影响她的高考,张培娟的家人、老师和邻居相约编织谎言,隐瞒了真相达两个月之久,直到张培娟考完最后一门功课。节目中,大家一次又一次在“谎言”险些败露时怎样继续圆谎?这个“谎言”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多长时间?张培娟高考的最后结果是什么?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观众要一探究竟。同一天,《人与社会》之后的《公益行动》播出的《寻找新生的女孩》同样采用了“阶梯式递进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3岁的小女孩脸上长了一个非常大的瘤子,一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但是,很多医院的不敢冒险为她手术。小女孩的病能不能治好成了整个节目的大悬念。一家医院同意收治了,正在讨论治疗方案,准备为小女孩动手术时,一家人却悄悄地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医院为他们减免了手术费,正当要进入手
术室的时候,小女孩自己又不同意手术了,这又是为什么?手术能不能成功?某些器官能不能保留?一系列的小悬念使节目看起来一波三折。
节目强调故事化叙述,以一系列设问来营构悬念,一波三折又层层深入。运用此类结构,将一个个原本平淡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了许多电视台专题节目制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方法。4依据文理逻辑法的定义和应用
此种结构方式是指:无视拍摄素材的客观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叙事功能,彻底打碎摄像机镜头客观记录的一切,而依据专题片制作者的主观文理逻辑编辑、阐述作者观念的电视纪录片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不但需要解说词的观点新颖,独辟蹊径,也需要用形象语言说明抽象的逻辑思维,依据客观的画面阐释主观的观点。依据文理逻辑法适于结构事情已经了结,可以采用一些能让人联想的画面,用旁白告诉观众;用形象语言说明抽象的逻辑思维,依据客观的画面阐释主观的观点,诸如历史题材、政论题材的专题片。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现实的价值,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因为依据“文理逻辑法”结构专题片可以无视拍摄素材的客观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叙事功能,彻底打碎摄像机镜头客观地记录的一切,依据制作者的主观文理逻辑编辑、阐述作者观念。
北京电视台制作的2004年“华彩杯”北京广播电视奖获奖作品《为人民服务之歌》就是依据这一结构方式制作的。来看《为人民服务之歌》的第一集《老百姓的道理》,影片开始是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的五个大字,下一场景不是张思德怎样烧炭,怎样牺牲,追悼会上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而是转到了故事片《张思德》的拍摄现场,之后才是前述的过程。在追述了“为人民服务”观点的提出之后,影片反映的是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北京青年报》作的一次随机调查。影片的后半部分分别列举了雷锋、郭永怀、孔繁森等人的伟绩。场景的跳跃,以“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串联起来的人物,都在为一个中心服务,那就是阐述着“无数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着老百姓的道理,高唱着一曲曲为人民服务的凯歌”这一主题,使解说词的创作发挥了更大的空间。5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结构是所有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它就像建筑里的结构一样,无论一所恢弘的大厦还是一间简陋的茅舍都离不开
结构。可以说,电视专题片的常用结构是在众多电视工作者的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本文中列举的几种电视专题片的常见结构的定义就借鉴了张雅欣等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另有专家把专题片的常见结构归纳为其他名称,其中有的具有独到的见解,有的只是提法上的区别。需要解释的是本文之所以没有另行归纳有别于其他内容,而是引用了比较常用的几种提法和定义,完全是为了避免提法上的混乱。
结构方式的应用需要依据所表达的主题灵活把握并为主题服务。应该特别提出的是,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创作实践中一定会有新的结构方式出现,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也并非僵硬地拿那些现成的结构方式去生搬硬套。一部大型的电视专题片的总体结构可以是依据“文理逻辑法”来谋划全篇的,而其中的每一集每个单元有可以是依据其他结构方式来完成的。只有的结构方式的灵活应用才能够创作出异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优秀作品。
另外,相邻体裁、相邻艺术的结构方式同样可以加以借鉴,比如新闻写作中的“递进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等,再比如小说创作中的“辐射型结构”、“板块型结构”、“珠川型结构”等等,如果加以借鉴或稍加转变利用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之中,是否也能给电视专题片带来出人意料、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应该注意的是,结构的应用仅是专题片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他方面诸如从创意、策划到摄像、撰稿以至图像编辑等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领会学习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才可以最终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广播电视新闻基本业务知识学习提纲
一、广播电视采访p.3(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p.31、新闻采访的定义和特点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p.51、新闻线索的特点和来源
2、确立选题的标准
3、确立选题的方法
4、确立选题的步骤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p.81、广播电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2、采访提纲的撰写内容
3、现场的涵义和类型
4、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p.81、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
2、现场观察和采录时的注意要素
2、如何选择采访对象
3、什么是开放型问题和闭合型问题
4、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5、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二、广播电视写作p.13(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具有哪些特点
2、如何实现“用事实说话”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p.14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有哪些
(三)广播电视消息p.141、广播电视消息的涵义
2、新闻要素有哪些
3、消息背景的涵义
4、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和类型
5、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的结构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p.161、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2、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有哪些
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及其涵义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p.181、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要求
2、现场直播的分类和作用
(六)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p.11、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
2、系列报道的基本要求
三、广播电视编辑p.20(一)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p.201、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
2、编辑工作的流程
3、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和内容
4、选择稿件的标准
5、修改稿件的涵义
6、广播和电视新闻标题的各自特点
7、栏目编排的操作内容
8、录制播出的形式
(二)节目编辑合成p.221、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2、广播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有哪些
3、电视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有哪些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p.241、如何确定栏目编排思想
2、新闻编排的常用技巧
四、广播电视评论p.26(一)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功能
1、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新闻评论的说理p.281、新闻评论论点的基本要求
2、新闻评论论据的基本要求
3、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
4、据事说理的方法
(三)广播电视评论类型p.301、本台评论
2、本台短评的要求
3、编后话的作用
4、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的区别
5、电视述评的基本形态和范围
6、办好谈话类评论节目的注意事项
7、舆论监督节目的特点和原则
第一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的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和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比不上记者采访的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采访的突击性特点更为明显。在广播电视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这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
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记者采访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根据采访的深入和情况的变化,新闻线索发展了,可以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变换采访对象,更换新的线索。
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记者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进行采访活动,而且不受采访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局限。而一般采访之所以具有广泛性,还因为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有广大受众,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记者进行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综合性频道(率)记者的采访要求广泛性,专业性频道(率)记者也需要扩大采访面,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提高视听率。
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总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而且“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的变动状态”。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1.熟悉带机采访
由于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广播电视采访就整体上说增加了与以往不同的采访形式,即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采访形式。我们称这种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与平面媒体的采访不同,带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而传统的脱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则要首先转换成语言,再以文字或有声语言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脱机采访更多地承担外围性信息的收集任务,而把关键性信息的采访交由带机采访来完成。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也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形式的表现性。在这里,记者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以什么方式发问;不仅要考虑采录到了什么内容,而且要考虑是以什么方式来采录的;不仅要考虑到被采访者语言内容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其语言表述的生动性等等。
做好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是整个新闻作品关键。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
同步性。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及其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因此,带机采访捕捉到的音像素材将以其不可改变的形式直接构成报道作品的一部分,后期的再创作只能决定对素材的选择与使用,而很难对素材本身进行改变(通过物质手段有可能对画面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强调或遮盖)。换句话说,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已经构成了新闻作品制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败对整个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它改变了以往回溯式、结论式的报道方式,使报道在时间定位上产生了前移,采访与部分(或全部)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现场同步传播。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像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这使得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即采访方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前期采访与后期制作不再是彼此脱节的两个环节。因此,采访的方式将给预见报道形式以重要的限定,以保证传播的可信性与合理性。例如在现场报道的形式中,记者或主持人作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与报道者,应该出现在音响(广播)或图像(电视)中,而不应始终处在播音和画外音解说的地位上,否则的话,其目击者的身份就难以得到确证。因此,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对报道形式做到心中有数。
2.灵活把握记者角色
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在新闻事件的事发现场对受众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解说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新闻要素,并引导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理解其意义,对可能出现的传播障碍加以解释,必要时通过对现场当事人及有关人士的提问来解答受众的疑惑。现场报道当中,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是由受众在对视听信息的整体解码过程当中最终完成的,记者在其中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这与以往新闻事件首先由记者理解、消化之后再加以叙述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显得更加客观,对受众更加尊重。当然,弓t导者的角色对报道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记者仍然掌握着传播内容的选择权,但这种由传播方式变化引发的记者角色变化,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场,记者要及时地、随机应变地对环境作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既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作出预测,又要对受众的接受心理与需求作出7:iJ断和把握,还要时刻关注传播的目的与传播效果。记者的言行举止及至服饰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记者本身也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符号,他在新闻现场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表现及其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成败。
3.熟练操作摄录器材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还取决于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熟练地操作摄录器材是对广播电视记者的基本技能要求,而熟练地应用摄录器材的传播特性进行报道,也是广播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相对于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更强。这不仅是由于摄像器材操作更复杂,而且由于其造价更昂贵,因而目前不可能随心所欲、不计成本地使用。一方面,电视转播的特点是它的现场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摄录新闻事实,是它优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特点。另一方面,机动性差制约了电视记者亲临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概率。这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技术的发展,使摄像器材更31::lib型化,更加质优价廉,更加便于携带、使用,所摄录的信号更便于传输。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前景。
4.注重分工协作
对于电视来说,还有~个它所独具的特点,就是它是以采访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也就是说,电视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记者协作,而不是一个记者单兵作战。在电视采访小组当中,一般要有采访记者、摄像记者、录音师,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还可以有灯光师、技术人员、主持人、编辑、编导、制作,等等。这就要求采访组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注重分工协作,不但要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的同事很好地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好报道任务。在合作的工作方式下,信息的有效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采访记者与摄像记者不能够很好沟通,摄像记者不了解采访记者的意图,或二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配合不够默契,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到采访和传播的效果。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线索发出的信号或者征兆,可能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这种信息作为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正是记者发现新闻时所要捕捉的目标。如果没有线索,记者的敏感无法产生,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也会被埋没了。
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是发现新闻的“窗口”,记者抓住线索就有可能采访到所需要的新闻。新闻线索可以表明哪里有新闻或者可能有新闻,记者应该到哪里去采访和采访什么。所以说,新闻线索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向导,是给采访引路的。它有助于记者迅速找准采访的方位,找到采访的目标。
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尽管新闻线索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但它往往显示已经或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情况直接影响采访活动的效果。如果记者手头的线索又多又好,选择的余地就大,甚至可以好中选优,这样,记者就会工作主动,采访的成效也会大。
1、新闻线索的特点
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片段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一个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新闻要素更是残缺不全的。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现也常常是短暂的。记者要发现线索,往往带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如果记者没有新闻敏感,不会做有心人,就很难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可能有什么事”。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没有证实的。因此,记者必须认识到线索的不确定性,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作事实写成新闻。
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感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之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有的线索经过延伸、发展,确实很有新闻价值,可以采写出重大报道或典型报道,或者迸一步发现更有意义的线索。线索中也有的是反映一种假象,与实际情况的距离很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包括:
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正如作家要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一样,一个好的记者也需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调查研究,在现实生活当中和采访过程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社会实践当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及时发现不同利益群体中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表面现象的蛛丝马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积累下来。人们常说记者应该是社会活动家,他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要同各界人士打交道。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各方人士特别是能够接触和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政府部门是指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机构,它们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部门既对政策、法规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又了解其制定的过程及其根据,还通过其信息系统掌握着政策、法规在执行当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可以说掌握着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线索。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整体或某具体领域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发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来自受众的信息。现代通讯事业已很发达,受众通过写信、打电话、信息传呼、互联网传输等多种方式,与新闻媒介建立起了广泛的信息沟通渠道。在这里,既可以反映出受众的态度和呼声,也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目前,各新闻单位也有意识地公开征求新闻线索,把自己的热线电话和邮政编码公之于众,设专人职守,既密切了与受众的联系,也开拓了信息源。
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新闻媒体间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是新闻工作者日常获得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报刊、通讯社、其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报道,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此外,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会议等信息交流场所以及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信息汇集文件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确立选题的标准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新鲜性。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变动)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2)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对重要性的判断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显著性通常是指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再就是指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4)接近性。是指某个事实和受众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首先体现在地址上的接近。受众一般最关心的总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更加直接。其次体现在心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往往能让新闻产生一种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以至突破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5)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奇异现象和人情味。
2.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这对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
(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1)政治标准。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应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2)新闻宣传思想。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宣传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不同,它们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也是不同的。记者采写新闻,只有紧紧把握自己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才能做到产品对路,提高效益。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某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由于新闻政策标准的内涵通常体现在多方面,我们判断某个事实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就要从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权衡。全面权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不断筛选的过程。要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有利,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事关重大。只有符合政治标准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如果某个事实不符合政治标准,即使它的新闻价值再大,也不能在媒体上刊播。另外,要看是否能体现当前新闻宣传思想,看看在发表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既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对社会状态和受众心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只有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第三,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编辑方针与办台宗旨密切关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电台、电视台,要着眼于各自的受众对象,按不同的编辑方针取舍新闻。这关系到宣传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选题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新闻线索是引导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的途径,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新闻线索的根据就在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预期。因此,对新闻线索当中潜在的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的预想,是选题的首要环节。
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从报道方式到报道角度、从报道结构到具体表达手段,都需要加以通盘考虑与构思。要通过形象思维设计出报道的整体构想。首先,确定表现形式的根据是报道内容;其次,表现形式决定着采访方式;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可行性论证。在对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基本的评估和设想之后,还要对其实
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和论证。由于报道从设想到完成,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具体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因而,需要从可行性的方面对设想加以推敲。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往往事倍功半。
准备中记者应首先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筹划采访预案。
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这样记者才能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准确地作出新闻选择,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和指导工作的作用。
补充相关知识也是准备的重要方面。记者面向广阔的社会,自身的知识也应力求广博,这样,才能在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采访中扩大视野,便于同各种职业的采访对象接触和深谈。面对要进行报道的新事物、新问题,记者必须不断积累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采访对象不同,记者要了解熟悉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报道对象,记者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学历、经历、家庭、个性、爱好等等,都要尽量去熟悉,越多越好。如果是目击者、知情者,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消息来源,只需了解一些初步情况,以便能和对方搭上话,做到无拘无束地交谈就行了。
设计采访问题。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直接向采访对象提问,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提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的成败。在提问的过程中,容不得记者的迟疑和过多的思考。因此,在提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发问及时,提问准确,随机应变,抓住要害,掌握主动。
广播电视记者为顺利进行采访还要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这些必备的物品,临场时缺少一样,也会影响正常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现场是广播电视采访的核心,是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直接容体。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
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观察的直接性。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播电视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并把所见所闻摄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观察的综合性。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口、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
观察的客观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视点观察。
观察的经常性。广播电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观察的敏感性。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可能的’ba;XT,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表情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
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观察是受注意力引导的,而注意力又受到主体心智的制约。观察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思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交互作用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既往观念的引导,也受到观察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限定,并受观察目的性的控制。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
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消减与被报道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因而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
这种从内部进行“体察”的定位,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广播电视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采访对象的选择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知情。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障碍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开放型问题
指记者仅提示某~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等。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
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等等。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注重音响的素质。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
2、音响绝对真实。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无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不能人工模拟,也不能互相替换。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录音响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对采访对象进行“导演”和摆布,干涉音响实际发生的状况和过程。音响之可贵,在于它能够比文字更真切地再现新闻事实。而经过导演摆布以后所采录的音响,无论如何都是对于事实原貌的篡改。
3、力求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所录的音响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不造作。采
录新闻现场实况音响要自然,采录人物讲话尤其要注意自然。在这方面,录音采访跟文字采访不大相同。文字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的材料,即使采访对象讲话不自然,只要能挖掘到真实而又充分的材料,仍然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报道。而录音采访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形,录下来的音响则会把不自然的状态如实地暴露在听众的面前,从而大大削弱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捕捉特点。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里去,能使人产生新鲜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特点的音响,就疋E32日-,匕l:;够反映事物或人物个性的音响。捕捉和恰当运用这种音响,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个性;反之,则可能因音响的一般化而给人以雷同的感觉。一般地说,在人的讲话中,能够传真情、达真意的,都是比较有特点的。
5、尽量清晰。音响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现场的音响清晰度不是采录者能够完全控制的。因此只能在正视它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弥补措施,要防止任意干预,弄虚作假。在有些伴随事物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声音中,往往说话声、环境声混在一起,对于这类音响一般只能力求主体音响基本清晰。至于访问录音,由于记者可以选择和控制采访对象和时间,则应该力求全部音响清晰,尽最大努力防止和消除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增强采录和驾驭音响的能力。影响音响清晰度的还有不少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忽视访问环境的选择和检查,结果往往因室内有墙体回声、或存在着其他电磁波而造成噪音干扰;采录前没有对录音器材作细致检查,就可能因设备故障而影响音响的清晰度;使用录音器材不当,如话筒离采访对象过近,录下的声音会发“纰”,过远则声音模糊,等等。
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掌握采访节奏是指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保证画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
1、恰当地运用景别。景别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两种方法:(1)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2)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焦距。
全景:这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全景除了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外,也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所以又称为“定位镜头”。
中景:这是表现范围相当于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由于可以突l_qIA物上半身,被称为观众的视觉注意中心。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由于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2.iq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也常用这一景别。
近景: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由于画面空间仅能容纳一个人的胸部以上部分,常和中景联用,借以表现人物的主次关系。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面空间留给了人物,而人物的面部表情则异常清晰,所以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与新闻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感。
特写:这是表现人物头部和物体细部的景别。它比近景的表现范围更小,可以凸显被摄对象某一富于典型意义的局部。常用于以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它用放大的方式把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突出地呈现在屏幕上,画面形象单一、醒目,是视觉j中击力最强的景别。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摄像机同被摄对象空间位置的角度。这种角度,又
11分为垂直平面角度(摄像高度,包括平视、仰角、俯角)和水平平面角度(摄像方向,包括正面、侧面、背面)两类。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干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地选择最佳角度拍摄。
(1)正面方向拍摄。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的正前方。这种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画面庄重稳定、端正静穆。用于拍摄人物,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不过,拍摄角度的弱点是形体透视性差,缺乏立体感。
(2)侧面方向拍摄。又分为正侧面和斜侧面两种。正侧面拍摄,指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面成90度角。这个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姿态、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以及事物的运动特点。一般用于拍摄活动中的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斜侧面拍摄,指除了正面、正侧面和背面以外的其他拍摄点。斜侧面拍摄时,被摄物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从而产生形体透视变化。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纵深感和透视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和场景的空间深度;也有利于区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把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或景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3)背面方向拍摄。指从被摄对象的背后拍摄。这种角度使画面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让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感受效果。从背面方向拍摄,观众无法看到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悬念。
(4)平角度拍摄。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拍摄人物时,以记者眼睛的高度为基准。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与人平时观察事物的高度一致,让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然。用于表现移动物体时,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仰角度拍摄。指摄像机低于被摄物体和人物的水平线,镜头上仰的拍摄角度。这种角度能将向上伸延的拍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用仰角度拍摄人物,还可以赋予画面以崇高、庄严、伟大等内涵,激发观众的赞赏、景仰、自豪等情感。
(6)俯角度拍摄。摄像机在高于被摄物体水平线的位置拍摄。这种拍摄角度使画面中的地平线上升到画面上端或上端以外,使地平面上分布的景物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表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觉。用于表现人物,可以展示其位置和活动态势;表现事件,则可以反映出其总体气势,以及事物各方面的位置或相互之间的关系。
3、巧妙运用光线。光线是电视新闻摄像的又一重要造型元素。恰当运用和处理光线,能够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也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和联想。注意要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当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均匀时,需要用人工照明来补光或平衡室内亮度。
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长镜头,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对一个事件、一个场景进行拍摄。用长镜头不问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一个段落,通过持续的时空记录把真实的新闻场景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同时由于加大了单一镜头的表现容量,可以把被摄人物、环境以及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等新闻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连续记录,既能充分地显示其空间的统一性,又保持情节、动作、事件发展的时间连续性,可以收到使画面信息更真实、更客观的表现效果。
进行电视摄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真实性原则。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同时,在采用摄录技巧时,都应以不破坏真实性为原则。
(2)时机原则。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
12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
挑。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场面。
等。当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或等待拍摄的目标出现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启动摄像机,把稍纵即逝的画面和同期声记录下来。
抢。是体现摄像记者功力最重要的一环。往往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出现时,不惜任何代价,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不管能否播出,首先把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应是摄像记者终身恪守的信条。
第二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一、广播电视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以下传播特点:“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因此新闻中要用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懂得某个道理,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要让受众接受你的观点,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回到具体和感性中去,即回到事实中去。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听广播、看电视的受众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而不是观点。用事实说话,是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是基本的原则。可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
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反之,如果选择得不准,哪!、白列举出不少事实,记者想说的话或希望表达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引起歧义。在大量的事实中,要经过层层集中,选取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中还要选取它的精华,即典型事实。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
13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0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
借用同期声说话。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第一,同期声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第二,同期声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同期声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权威性。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加强了说服力。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结构线索单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线索单一还包括在新闻报道结构中,往往要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顺序结构报道,逐步切入主题,同时还可以顺着正常思维逻辑采绀织新闻内谷。这种逐步深入的报道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广播电视线性接收的特点。
人们总是习惯按顺序收听、收看,如果几次变换角度,会让人搞不清头绪,给内容理解带来困难。而报刊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生动,常常使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要慎重使用。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层次清楚
在叙事繁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广播电视新闻的层次经常采用总分方式划分,即先总括然后再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这是符合视听的规律的。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
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广播电视新闻对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和突出,如对核心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等。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
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新闻要素
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一篇新闻报道在表述中应尽可能地交代清楚这六项内容,但不能强求任何一篇新
14闻报道都要六要素俱全。
背景
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的材料。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与外在的各种相关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抛开这些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很难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真相。所有的新闻报道、记者的一切采访写作活动,都不能不注意新闻事实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背景。狭义的新闻背景,应当说是对上述大背景的有选择的反映。
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面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他们在理解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是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一是面对媒体的报道,受众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二是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些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三是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让受众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序,显示其新闻性,引起受众的兴趣。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受众之必要。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借背景事实提出异议的做法,显然更有说服力。可见,以客观报道为基本姿态的消息写作,“背景暗示”的确是一种发言的艺术。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导语
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向受}众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视听的作用。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是:}选材精粹。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广播电视消息的导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概括全部新闻要素,而只能着重强调某些最重要的要素。一般地说,事件性消息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多}强调何时、何人,经验性消息更关心何因、如何。至于其他要素,如非必要,完全可以放在新闻主体中分别交代。
具体形象。避免概念化、抽象化,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和富有特点的细节。
简短精炼。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
照应主体。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导语是—则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管以什么形式
15出现,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对于广播消息而言,因为没有标题,要唤起听众的注意和提高收听率,尤其需要精心写好导语。
常见的导语类型包括:
1.直接式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以概括的、直播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记者要在纷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精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加以概括和直播陈述。这类导语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捷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观众、听众所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
2.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这类导语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受众的好奇。另外,能以情境感染受众,让受众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单纯事实介绍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受众。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延缓式导语是指先概括新闻事实类别、趋向,再详细交代事实细节,以便受众有适当心理准备,更好接收新闻报道事实的做法,使受众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快速流动”中能很好地跟踪、理解报道。
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特点是头重脚轻,短小精炼,断裂行文(用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不用过渡段),优点是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有利于受众迅速把握报道重点,也有利于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缺点是程式化。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运用这种结构,要尽量与听众的价值标准和心理需求一致起来,引导听众自然地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注意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防止因重要程度与时间先后不一致而混淆事实固有的联系;在层次交替时,为听众提供必要的听觉准备,避免突然的转变。
时间顺序结构。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种结构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j惯。不足之处在于最重要的事实在报道中间或结尾,容易被淹没。这种结构常用于现场报道和富于情节性的口播消息。它的叙事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运用这种结构要注意突出重点,控制繁简程度,切忌平均使用笔墨,或详略失宜、主次颠倒。逻辑关系结构。导语之后,主体部分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性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主体可依据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主从关系等安排层次段落,表现事实。
金字塔式结构。报道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最后,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安排组织材料。适用于趣味性或反常性较强的题材,具有悬念感。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是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其特点十分突出:
一是主题开掘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专题不仅报道重要的新闻事实,而且注重反映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不仅讲究事实具体,而且重视发挥典型情况和细节;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尤其注重从反映社会脉搏和时代精神的高度选择题材、提炼主题。
专题也要求具备新闻诸要素,但更注重“为什么”(Why)和“如何”(How)这两个要素。
16二是用形象说话。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捕捉能够更容易被受众感知的声音形象或视觉形象材料,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体现事物本质的倾向、观点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使受众在形象中满足对事实认知的需要和情感宣泄的需要。
三是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有恰当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大量使用其他的符号手段,如音乐、音响、特效等。可以用对播、交谈、问答或嘉宾、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比消息丰富多彩。
四是表现功能多样。专题不仅具有提供详尽事实的反映功能,而且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后两种功能越来越受到广播媒介和听众的重视,于是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播出解释性或分析性专稿的节目或专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广播新闻专题可同时调动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手段,以对播、交谈、问答或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电视新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包括诉诸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在新闻专题中适当采用这些手段,与内容协调,起到烘托内容、激发受众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
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具体因素:一是说、听的线性传播方式;二是听觉与视觉印象的特点;三是受众的收听、收看状态。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除了坚持从题材的实际出发以外,还必须要适应视听规律。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采用纵式、横式和递进式三种结构。
纵式结构是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适用于报道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的主要线索。这种纵式结构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二是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横式结构是指按照新闻事实内在性质的区别联系,或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横式结构又分为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同时异空结构,就是将同一时间作为一个平台,将发生在不同空间、不同方位上的事实串联起来,以显示题材的丰富和场面的宏大。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报道某些纪念日的重要时刻,它是以空间的变幻来显示时刻的重要。还有一类叫多侧面拼接结构,常常围绕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采用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拼接事实。
递进式结构是指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实背后,步步深入,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这类报道往往在一开始提出问题,接下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和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递进式结构分析fD-j题,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轨迹。它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不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而是推进的关系,向前发展的关系,犹如剥笋,~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因此,也有人把递进式称为“剥笋式”。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般以单线结构为基础,讲究顺序而进。所谓顺序,包括顺时间发展之序,顺空间位置变化之序,顺情节来龙去脉之序,顺事物问的逻辑关系之序。这样安排材料,叙述事实,顺乎人们的思路,比较容易听得入耳,也利于人们听后面的、想前面的,边听边琢磨,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楚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内容上精心剪裁,繁简合乎听众的关注重点。广播电视节目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1时间里让听众收听到更多实在的内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就不能不分主次地罗歹0所有事实,而必须精心剪裁,力求繁简之间与听众的关注重点相吻合。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表现题材、体现主题。
在逻辑过渡上顺乎思路。过渡是段落、层次间联系的反映,能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更加完整、和谐、流畅、缜密,形成顺当、连贯的视听效果。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有多种多样的过渡手段,如有时可以应用关联词、语气词,有时可以应用过渡句、过渡段。只要自然、顺乎思路、顺理成章,任何方式的过渡都无不可。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
现场报道立足新闻现场,即一切以现场发生了什么为核心,虽然不排除现场以外的材料,但务必坚持以现场发生的事实为主;感染力强,伴随现场声音或画面,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现场报道对现场的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梳理,使信息更加有序化、浓缩化,并通过记者报道提供一些录音机或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现场报道在题材选择上要求现场的时间、空间相对集中,SB黼--定时M里,通过自己在现场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展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记者能以恰当的角色进入现场,以目击者、参与者等身份在现场作报道,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现场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场充满悬念和未知,记者的采访报道正在向未知取材,并向观众展现这个过程。内容较单一、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更为适合。现场有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
现场报道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线索单一的时序结构。
按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记者的叙事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2)导引结构。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概况作简要介绍,唤起受众的兴趣,再把报道内容转到现场事态,进一步在现场挖掘新闻事件。
现场直播
指与新闻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利用广播电视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形式。现场直播与事件保持同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事件或活动的全过程,主要运用现场的画面或音响,加上记者客观的描述,带给受众置身现场、亲与其事的感受。它是一种时效最快、感受效果最真切的广播或电视形式。可以说,现场直播是最符合广播电视特性的报道方式。
现场直播主要分为:
(1)重大活动类现场直播。包括文艺、体育、重大会议、重大庆典以及其他重要活动。这类活动有大致的规律,这类活动的直播,事先可大体进行预测,有些活动还可以根据直播的要求,事先进行组织、安排,主持人可以事先进行准备,导播可事先准备导播文本。如晚会、足球比赛、人代会党代会开幕式、三峡截流等。
(2)新闻直播。是指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进行直播,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进行传输,除景别的变化和镜头的切换外,不加任何包装。主持人也只能靠临场发挥进行报道。事件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新闻事件画面的稍纵即逝是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难点,也是魅力所在。由于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偶发性,它们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事先无
1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现场直播的作用突出表现为:通过迅速快捷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播出报道内容,树立自己媒体的权威。媒体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效的竞争,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报道内容传递给受众,对于树立一个媒体的权威至为重要,因而,各媒体在时效上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CNN,为什么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海湾战争的报道中大量采用电视现场直播,时效之快,令其他许多媒体自愧弗如。
现场直播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广播电视长于报道具体的、可视(听)的、动态的、现在的、进行中的、事件性的事实,而短于反映概念的、无形的、抽象的、静态的、过去的、总结式的、非事件性的对象。而现场直播所报道的内容往往都是具体的、动态的、现在的、事件性的,它恰恰有利于广播电视具备的长处,使广播电视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现场直播能使受众不仅仅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感受过程,相对其他媒体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场直播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争夺到广泛的观众群。新闻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对新闻信息的争夺和受众的争夺,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将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最快、最好的方式详尽地、全面地、立体地传播给观众,当是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现场直播,正是目前最好的传播方式。正因为如此,每每遇到重大事件发生,重大的体育赛事,重大的文化活动,人们都期待现场直播。
六、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广播电视连续报道
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报道以时间为顺序,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展开。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各次报道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内容承上启下,连续、衔接,呈线性的分布,各次报道之间的顺序不能任意变动。在事态进展过程中进行报道,时间跨度小,每次报道都应有新的依据。连续报道记录了事态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事件发生到追踪到结束,应是有头有尾完整无缺。
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依据要不断添加和变动。每次报道都是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的最新进展和动向,要分段、分层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播给受众。递进式报道的方式要做到各报道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地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在节奏把握上,对同一新闻作多次报道和多单元集合,造成一定的舆论强势,当新闻进展较快,可增加报道密度,反之,则减少,形成良好的节奏。
系列报道
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组的报道。多个独立报道没有外在的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是:(1)集中性。围绕同一主题来进行,主题集中不分散。(2)广博性。多角度、多侧面围绕同一主题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广博,信息量大。(3)深刻性。系列报道题材多为题材重要、重大的非事件性新闻,通过系列组合报道,深入揭示主题,具有深刻性。
系列报道的基本要求
采写系列报道,要根据报道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出发,做到精心设计,从整体目标出发去选择每条新闻的组合排列,同时注意每条新闻的信息量、报道水平,使单条新闻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整体报道的综合效应;在总主题的统帅下,每条新闻作纵向、横向开拓,1使整体报道立体化;选择具体事实表现宏观主题,以小见大,令受众可感、可知。
第三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一、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它的主要职责是:
1.新闻信息的统合。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整合,给实时信息以传播价值定位,使新闻的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是编辑部应该履行的职责。新闻信息的统合过程,实际上就是新闻信息的价值定位过程,也就是新闻信息的理解与意义的揭示过程。这就要求编辑部门对新闻信息与社会现实及信息背景有准确的把握,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为新闻信息准确定位。信息统合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并在实践中保持栏目定位。
2.把关。如果把信息统合作为编辑部门的宏观新闻信息控制的话,“把关”就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作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过程,记者、编辑和责任编辑、编审、主编等各级编辑部领导者,都对新闻信息的选汰施加了个人的影响,但从总体而言,“把关”所体现的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个人也一般是从媒介组织的角度定位出发行使把关权的。所谓“把关”,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的取舍。编辑部新闻取舍标准的制定,是与其自身的定位直接相关的。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其事实的技术性差错。
对“把关”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定位角度,即社会角色定位、专业角色定位和传播对象定位。社会角色定位关注的是媒介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的倾向性及其传播的社会效果的考量上i专业角色定位关注的是业务水准,以及真实性、准确性、明晰性、时效性、组合性等,是其决定取舍的主要标准i传播对象定位的角度,关注的是新闻信息的服务性,它是从满足目标群体新闻需求和兴趣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
3.发言。新闻编辑的职责不仅在组织报道新闻事实,而且摹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对新闻素材进行“再认识”与“再创造”,并表达对新闻事实的评价。编辑部的发言,大量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对新闻素材重新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内容及重点的选择,报道词及标题、提要的表达方式与风格的选择,音响图像摄录和编辑中的处理方式、节目的长短和播出时间的选择,节目编排中的位置和其他新闻的搭配等,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具有倾向性的态度和立场,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与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要处理好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此外,编辑部还要根据新闻报道内容撰写与之相酉己的言论,对新闻事件直接发言,阐明观点。
选题确定
编辑人员根据一段时期的新闻政策、社会形势,综合评判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再结合栏目(节目)定位,确定报道的题目。
编辑工作流程
首先要根据本媒体、栏目特点和节目的要求确定选题,开展策划,组织稿源;在获得相关稿件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节目需要的稿件,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为稿件制作合乎规范的标题,并对经过修改的稿件进行编排,确定节目播出形式;节目播出内容和形式确定后,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后,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情况,继续联系稿源,及时调整、改进栏目的内容编排,为下一次编辑工作做准备。
新闻报道的策划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
2识预测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确定一定时期的报道中心与重点;制定出报道时机和规模、方式等传播策略;安排选题计划,以及对重点选题的具体规划与组织实施。新闻报道策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型报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包括重大新闻现场直播及各种较大规模的报道活动。
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把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这样几个特点: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组织报道的基本方式为空间型的集中式与时间型的连续式两种。广播电视作为线性传播媒体,一般而言,更适合于连续式的传播。因此,以量的集中为特点的集中式传播,除一些非常重大的受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外,一般较少用于广播电视的报道方式中。不过,空间型的另一种报道方式——多现场同时报道,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经常地被采用。集中报道是在一档栏目中或打通多个栏目,以主要篇幅集中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节目形式既可以是单篇报道,也可以是相关报道的组合。其特点是以密集性大信息量,保证信息的全面与深入,并造成传播声势。由于受广播电视的接受特点所限,要特别注意防止信息重复,安排好节奏,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厌倦与疲劳。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其重要程度,如所选择内容的重要程度过低,会令人感到小题大做,反而影响传播效果。多现场同时报道实际上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同时性”与空间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多视点广视野效果。它适用于关联地域广阔的新闻事件报道,特别是现场报道。除此之外,在报道形式上还有如前所述的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选择稿件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除了按照编辑部的部署有计划地进行的报道外,还有大量的对随时发生的新闻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部门及时地处理新闻信息,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作出抉择,选择符合栏目定位的稿件加以编排处理。对稿件内容的选择,离不开衡量标准。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的标准,即新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一个是社会效果的标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被传播的内容不仅有事实信息,而且有观念信息。一般而言,真实的事实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有利的,但其中也存在着对传播方式与传播时机等从社会效果角度考量的必要。例如,新闻报道中对公民肖像权、隐私权等的保护,对国家机密或企业秘密的依法保护;而观念信息对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影响则存在着利弊两种可能,因而需要仔细甄别,要注意维护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在选择稿件的同时,也要兼顾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媒体优势,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情形下,一般应优先选择更有广播电视优势特点的稿件加以传播,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修改稿件
修改稿件,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原稿作必要的订正、增删、润饰的编辑过程。这是提供合乎播出要求的稿件的关键环节,是编辑的经常性工作之一。修改稿件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其本身存在问题,必须订正、修改;另一个则是本身并无问题,但要依据栏目的特殊定位和传播意图的变化作出相应的修改,这称为相对性修改。修改差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订正事实,一个是矫正思想政治差错。订正事实要达到真实、准确、科学、清楚的标准;矫正思想政治差错则要求纠正稿件中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检查有无违反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地方,以及校正在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出的错误观念和倾向。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法规、外交、民族问题、宗教事物、机密等敏感问题时,要格外重视其在观点、提法乃至叙述表达上的准确性,还要注意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的倾向性。
修改辞章的工作,是从传播内容方式的角度对稿件所作的修改。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符号系统传播方式的调整与推敲,包括活动图像、图表、音响、语言、文字、符号、标点等一切表意表情手段;其二是对稿件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与增删组合,包括压缩、补充和重组。
21制作标题
制作标题是编辑从新闻稿中选择写进标题的内容,确定标题的立场和感情色彩,选择标题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完成标题制作的过程。广播新闻中,消息特别是简明新闻、快讯、短讯等,一般不拟标题。其他的广播新闻体裁,标题也要相对简单明了,易听易懂,而不能像报刊标题那样复杂。广播新闻提要往往可部分取代标题的功能。
电视新闻标题与报刊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1)标题的显示方式不同。消息类新闻的标题一般以伴随图像的方式出现,显现时机、时间长度和显示次数不固定,可前可后,可长可短,依传播需要而定。非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标题则除语言、文字、字形字号、色彩等的运用与报刊相似外,还可利用图像、音乐、音响、特技手法等组合成片头,因而更具有感性的冲击力。
(2)标题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消息类新闻的标题由于与图像相伴随,属于信息的并行传播,为避免对其他符号系统产生干扰,一般要限制其复杂程度,不使用辅题,也不占据屏幕的主要位置;非消息类标题虽可使用辅题,但受屏幕空间和传播时间的限定,因而主标题一般相对较简短,甚至只有几个字。
(3)作用有所不同。电视新闻的标题除了一般标题共有的提示、评价、吸引、感染等作用外,还兼有以下作用:与其他信息系统相互配合,起对比、强调等作用;以片头方式出现时,起划分节目结构与层次的作用,形成段落;以片头方式出现时,通过其重复,起调控节奏的作用。
栏目编排
栏目编排是把经过选择与修改的独立节目、稿件按照一定的传播意图加以组合排序、整合成一档栏目的工作。其具体操作包括审定全部播出节目、稿件,对其中内容相关的稿件和节目进行组合,安排与调整播出顺序,撰写节目提要、开头语、结束语和串联词,选定其中口播部分的背景图像,安排间隔,写栏目播出串联词等。
录制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形式,分为录播和直播两种。所谓录播,就是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内容先后顺序,加上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与串联,把分散的节目、稿件、音像片断录制合成为完整的一个节目或一次节目的播出带,以备播出。录播节目,编辑要参与录制合成工作,负责监听、监看,指导合成,在录制现场考虑协调画面与解说或前后内容的配合,并负责将完成带送审、送播。
直播导播
新闻节目直播时,在有的组织形式中,编辑还要担任导播,或参与播出操作。在新闻节目直播现场,导播掌握着现场和各工种调度的权力,在其指导下,各部门协同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直播工作。
通联
编辑人员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信息网络,为编辑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信息资源库。为此,要与各信息、稿件来源保持联系,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与接待工作,还要做好栏目、节目信息反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适时组织受众调查与节目评奖等。
二、节目编辑合成
音像编辑合成
是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录的音响、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处理,配以解说词、字幕、音响、音乐等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的过程。新闻类节目的编辑,根据不
22同的运作机制,或由摄像师承担,或由编辑承担,或由记者承担,或由其中任意二者共同承担。它需要编辑人员具备对音响、影像的判断处理能力和操作电子编辑设备的技能。现场直播和无剪辑摄录的新闻节目是把摄录和编辑两个步骤合一,没有后期编辑工作。目前大多数非口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是采用摄录加后期编辑的方式制作的。它把摄录的音像作为“素材”,因而记者在摄录时,应考虑到后期剪辑的需要。对新闻类节目而言,前期采录对节目至关重要,但后期编辑同样重要。后期编辑既是前期节目构思的具体实现,又是在已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调整与完善前期构思的过程。
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一切新闻类节目的基本原则,任何规则、规律的考量都不能作为违背真实性原则的理由。对新闻性节目而言,必须体现内容优先原则。一切传播规律与表现手段,都是为内容传播服务的。
2.目的性原则。传播的目的性原则反映的是传播者的意志,是媒介倾向性的体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在阶级社会中绝非纯客观、中立,而是根据传播者的立场、方针、价值取向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传播,包含着对传播效果的考量,它必然体现在编辑的选择过程中。
3.客观性原则。在新闻性节目的具体叙述段落中,客观对象发展变化的自然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随意的改变会将对象改得面目全非。
4.逻辑性原则。逻辑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把握认识对象关系的思维范式。对以分析、概括等理性整合为节目构成方式的表达形态而言,逻辑性是传达、接受与理解的桥梁。
5.控制蒙太奇效应原则。在编辑新闻类节目时,要控制各构成要素结合时可能产生的蒙太奇效应,防止其可能产生的歧义、畸变,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
6.兴趣原则。顺应受众注意力的变化,实际上就是顺应受众的接受心理。影像编辑过程中遵循兴趣的引导,往往是提高传播效果的捷径。当然,在结构层次上,也可以制造和保持悬念,调动受众的兴趣。
广播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编辑、制作、播出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播出效果而采用的各种编辑技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音响的选用与合成。
音响是广播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播报道魅力的来源之一。只有选择那些最能说明、表现主题的音响,并进行合理剪裁,才能确保音响使用的准确到位。使用音响,首先要选择那些为报道体裁所需要、最能表现主题、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清晰真实的音响。在合理选择、剪裁音响后,还需要在广播节目编辑中妥善利用音响,使之与解说内容相吻合。一般说来,使用音响有如下方法和技巧:一是在报道中音响应尽量早出,以音响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引起注意,增强报道的生动性;二是在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使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时最好也有音响作为背景,使报道中的现场音响不中断,声音场面持续相连,形成强烈的现场感;三是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把音响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四是注意保持音响在报道全篇中的平衡,不要简单集中;五是注意不要滥用音响。音响过多过杂会淹没精彩的典型音响,;中淡主题,减慢节奏。
合成又称为混合录音或合成录音。它是指把两类以上的声音配合录制到一起的工作。经过剪辑后的音响要根据体裁内容的需要,对它们重新安排顺序,重新排列组合,还要与解说衔接,建立新的内容结构。声音合成主要处理方法包括:切换,即将前一种声音结束,然后即刻出现后一声音的组接方法i淡入淡出,一声音的音量由小变大而出,取代前一种声音,再由大变小而没,让位于后一声音内容的衔接方法;混播,即两种不同的声音如解说和音响或两个音响同时播出,分出主次叠放在一起。各种声音混合复制的要求是:各种音响比例合适、层次分明、音量平衡i声音清晰、平衡、丰满、不抖动;复制后不失真,不混入杂音,23标准音量时无“沙沙”声;两段音响或音响与解说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没有复接痕迹。
电视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包括影像组接、声音组接、叠加字幕等。影像组接的基本目的,就是使观众获得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影像组接主要有如下常用方法:
1.合乎接受逻辑。保持镜头间连贯性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保持时序的连贯,即把动作或事件的演变过程依照时序组接。保持镜头连贯性的另一个基本方式是保持镜头间内容在逻辑上的连贯。
2.镜头长度恰当。镜头长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首先,镜头长度的处理,要根据镜头内在信息内容的多寡而定。镜头长度的处理,还要顾及影像构成的繁简。另外,镜头长度的处理,还要顾及全片的节奏。
3.注意轴线规律。所谓轴线规律,是在影像拍摄与编辑中保证同一时空中相邻镜头间空间统一感的一条法则。其基本含义是,拍摄将被组接在一起的同场面同主体的一组镜头的时候,拍摄的总方向应保持在被摄物体前方延伸轴线的同一侧,否则镜头组接在一起时会“跳轴”,造成影像中对象在朝向上的变换,破坏空间统一感,造成理解混乱。
4.使镜头衔接流畅。为了使镜头自然流畅,就要选择好镜头的编辑点,包括动作编辑点、心理活动编辑点、声音编辑点等。就感性形式而言,镜头可以分成动态与静态两种形式,因而有时可以顺应其形态,在形式上保持视知觉的连贯性。较常规的方法是动接动,静接静。
5.转场的技巧。转场指不同空间、不同场景的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方法,包括承续转场、特技转场、声音转场、特写转场等。
电视新闻中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音乐三部分。
有声语言部分包括播音播报语言和语言实况音响。对播音播报语言的编辑处理要注意:选择与节目风格相配的人配画外音;仔细处理情绪的起伏与节奏的张弛,与内容相统一、与影像相协调i准确控制与画面及其他传播要素的对位。语言实况音响要求:讲话要简练、通俗、口语化,与讲话人的职业、年龄、身份相适合。在广播电视中,实况音响是客观事实的重要再现形态,具有与画面同等的信息价值。在具体条件下,二者或互补、或主从、或分立,/-.I司.7‘13成信息传达的使命。在实况音响的编辑过程中要注意与画面或同步、或对位等不同组合方法的适当使用。
字幕的运用在电视新闻编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T-幕根据其与其他图像、声音等节目构成要素关系的不同,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基本形态:独立型字幕、主导型字幕、辅助型字幕、转译型字幕、表达型字幕、伴随型字幕等。随着现代化电子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字幕文字在形式上可以说花样繁多,并成为节目包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这些手段的应用上,一定要掌握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意并正确处理字体选用与安排、字幕与图案和画面的搭配及布局、字幕与画面的色彩和谐、字幕与节目情调和节目整体风格的统一,等等,努力做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统一于传播目的的根本需要。同时,还要注意文字的书写必须规范化、大众化,杜绝错别字、杜撰字和怪异难辨字的出现。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栏目编排思想
栏目编排思想是操作一个栏目日常表现状态的内在指导。栏目编排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的,此外还要受到媒介自身的传播理念、栏目定位和对受众收听收视心理的把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栏目编排思想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具有良好的大局观,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给予具体新闻以
24准确的社会传播价值定位,并据以编排新闻节目。新闻所报道的,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生活最新变化之片断,如果脱离了其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大背景,事实的价值定位就难以准确。只有以良好的大局观为指导,才会不仅在具体事实层面,而且在整体上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或栏目具体报道领域的最新事实及其趋势,使栏目的报道既重点突出、个性鲜明,又恰如其分、准确可靠。要准确把握全局,除了对社会现实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外,还要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良好的大局观,具体表现在对栏目编辑方针和报道思想的制定落实上,而其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在日常编排工作中的具体落实。
第二,要遵循新闻节目编排制作的内在规律,编排一次新闻节目要有重点、有目的性,要研究新闻的配置和优化组合,要注意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其蕴含着的新闻价值,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节目观念中的重要一点是要考虑不同新闻性节目的个性。新闻节目的编排次序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不同节目因节目定位、受众对象的范围、播出时段等的不同,其新闻的编排次序和传播风格也要各具特色。
第三,要尊重并善于利用受众信息接收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习惯,以提高传播效果。广播电视是以线性方式传播的,因而接收的准备状态对传播效果会产生相当的影响。要使受众有较高的关注水平,并对节目内容从无意注意状态转到有意注意状态,节目编排顺序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调动起受众的收视兴趣,在新闻编排顺序上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的大小和对观众吸引力的大小。
新闻编排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既包括新闻选择、分类及编辑、串联,也包括新闻栏目设置、栏目之间的组合等。节目编排的常见技巧包括:
1.突出重点。任何新闻机构都把精心选择头条新闻作为新闻编排的重点,以时间顺序为传播形式的广播电视新闻,突出重点的最重要的方法便是选择好头条新闻。突出重点还可以体现在~次新闻节目中重点新闻的“量”上,往往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角度的新闻编排组合,以形成一定的舆论声势。不过在使用时要把握好“度”,避免造成“疲劳轰炸”式的传播,反而降低传播效果。另外,突出重点的方法还有直播报道,即时访谈和组合报道:直播报道是与在新闻现场的记者或其他人员直接联系的报道方式;即时访谈一般是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内容进行访问或评议谈话。这几种形式都有实现的难度,另外也加长了报道篇幅,所以它们无论在节目的什么段落上都能提示其重要性,引起关注。
2.优化组合。优化组合是提高传播效果最常用的方法。编排时要通过将不同节目合理巧妙地组合,使其在整体传播效果上超过单条新闻传播效果之和。在编排组合时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关联组合、专栏集纳与稿件配合。
(1)关联组合。关联组合是把在内容方面有某种联系或相似性的新闻节目组成节目群,以形成整体传播强势,并可产生互动效果。其具体组合方式主要有:同事件组合、相关内容组合;
(2)专栏集纳。专栏是在栏目当中再分出来的专门传播特定主题或特定节目形式的单位,又称作子栏目。它在一定的期间内重复出现,有自己的以专用音乐、音像、字幕等形式制作的栏标,每次播出一个或以上与专栏定位相吻合的节目;
(3)稿件配合。稿件配合是为了便于受众理解某则新闻报道而配合编发的相关事实信息或观念信息,其中包括通常所说的配资料和配评论,也有多条新闻稿件的配合。这种方法现在也被称为综合报道。
3.巧妙安排结构。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重要概念:峰谷、节奏、分段。所谓峰谷技巧是保持受众兴趣高峰状态的方法。要求对能引发受众兴趣的节目分散安排,有意搭配不同体裁、形式的内容和有趣与无趣新闻,以减轻观众的疲劳感和厌烦情绪;节奏意味着节目流的起伏和变化周期,即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变与重复。节目长短、简繁、迟速、庄谐、不
25同形式等诸多因素,都应加以通盘考虑,合理搭配,使节目张弛自如、徐疾有度、不滞不泄,合乎受众的接受心理节奏;分段就是用广告或其他区隔方法将一档新闻栏目分成几个部分。
4.使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一般新闻栏目的起承转合有各种方法,如栏标、标题、广告、音乐、片花、结尾等等,包括节目间直接的呼应连接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起承转合,即通常所说的节目提要、按语和串联词。
5、保持风格的统一。力求节目风格上有一个整体的基调。整体基调的确定以栏目的基本风格定位与栏目中重点新闻的基调为基础。
第四部分
广播电视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功能
新闻评论
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新闻评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作为新闻宣传的两种重要手段之一,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相互配合,不可或缺。但它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是传播内容不同。新闻报道是对于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新闻评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其次是传播目的不同。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满足受众知晓与了解客观事物的需要,即以满足受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为目的i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议论,提供或阐发某种意见和观点,满足受众思考与认识客观事物的需求,即以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为目的。再次是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等方式进行报道,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议论;新闻评论讲求“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表明态度和看法。
新闻评论对新闻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从某个侧面或角度,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所以,和新闻报道比较,新闻评论的宣传应该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体现出强烈的新闻性,这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由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新闻事实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类体裁的本源,也同样是新闻评论类体裁的本源。新近发生、客观存在的新闻事-fern社会现象,是新闻评论分析议论的对象和依据;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某个重要事件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言,是新闻评论的任务所在。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首先体现在时效性上。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更新,新闻评论也像新闻报道一样越来越重视时效性,~些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立刻可以成为新闻评论议论的焦点;新闻性还体现在明显的新鲜性上。新闻评论往往以一个具体而新鲜的新闻事
26件或社会现象为分析议论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或依据报道进行评论,或既报道事实又进行分析,使论题紧扣新闻事实,使新闻事实直接融入评论之中。
新闻评论还具备鲜明的政治性。新闻宣传总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新闻评论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对事实进行分析、议论,而这种分析与议论,更多的是从政治方面、思想方面及道德伦理方面着眼,因而也更具导向性。
新闻评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新闻评论是所有论说性文体中最富群众性的一类体裁。首先从新闻评论的作者和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来看,新闻评论的体裁样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借助媒介编辑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的主体评论,也有直接出自普通受众之手的小言论。其次,新闻评论还是所有论说性体裁中受众最为广泛的一种。广播电视评论几乎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拥有比任何论说性体裁更为广泛的受众。再次,从新闻评论的写作与制作角度来看,新闻评论的选题大多是众所关注的事件或众所关心的话题:其议论,大多借助着广大群众的态度、看法和见解;其结构,大多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群众认识问题的思维规律;其语言,大多来自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因而更加易读、易听、易懂。随着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评论的群众性特征将更加明显。
作为议论文的一种,新闻评论天生具备显著的论理性。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最终目的,往往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议论,呈现出“直抒己见”的论理性特色。在分析议论时,注重论据与论点的统一,帮助受众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理解事实,在思想认识上有所启发或提高。
新闻评论还须具备必要的前瞻性。新闻评论的写作不仅要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而且应该联系事物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剖析其根源,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新闻评论源于事实,但应高于事实;源于报道,但应高于报道。如果失去了对客观事物应有的前瞻性分析,而仅仅停留于“事后诸葛亮”,新闻评论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总之,新闻评论是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思想性、论理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无论何种媒介的新闻评论,都应具备这些共同的特征。
新闻评论的功能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直接发言方式,作为各种意见性信息的承载与传播方式,新闻评论在反映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有着与新闻报道不同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为解决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引导功能和协调功能。
在复杂的变革面前,有许多新的政策措施需要进行解释,有许多新的社会现象需要进行分析,人们思想上出现的新的矛盾和疑虑需要进行化解,这些都是新闻评论解释功能的重要方面。新闻评论可以解释政策措施,对党和政府各项新的方针政策的提出、各种新的措施办法的出台和各类新的法律法规的施行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宣传,以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贯彻执行的自觉性;还可以分析社会现象,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借助性的社会现象进行及时的捕捉和必要的解释与分析,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帮助人们在思想上释疑解惑。
新闻评论作为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经常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表示态度、申明主张。它既可以帮助党和政府表明对一些原则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也可以代表媒介发表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见解,还可以代表舆论表达公众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意见和倾向。
通过新闻评论,新闻报道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规律和问题得到进一步揭示。新闻评论所涉及的事实或现象,一般都较为具体,通过评论,把人们对具体事件的了解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发掘其蕴含的普遍意义和社会价值;新闻评论还帮助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或社会现
2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了解其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后果,透过表面,洞察本质,让广大受众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还可以帮助受众在了解具体新闻事件的基础上,看到与其他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j芏把握普遍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新闻评论是媒介对社会进行控制和引导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故引导也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的功能。这种引导具体表现为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评论就是通过源于事实的议论进行直接的引导。
新闻评论在反映、组织、引导舆论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调节舆论温度,给“热点”吹一些清醒的“冷风”,使其不要成为“沸点”;给“冰点”加一点温,使其不要被舆论所遗忘。在传播与反馈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平衡社会心态,在配合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协调信息的内容和流量,避免不必要的偏差或误解。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媒体自身传播特点紧密相关。由于传播速度快,节目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因而对于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反应速度很快。近几年来,现场直播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在现场直播过程中穿插主持人(或记者)的即席点评或口播预先准备好的评论,可以称之为最具时效性的评论节目,是印刷媒介所无法相比的。广播电视评论是用声、像符号传播内容的评论,这类符号的传播具奄线性传播的共同弱点:稍纵即逝,不易留存,因此须在“浅”字上下功夫。一般情况下,“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浅”同时还应表现为能把政论性的内容及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产生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述,既能深入,也能浅出。
平易亲切是广播电视评论另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要想使广播评论亲切平易,首先应正确处理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作为传播媒介,把自己与听众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平等交流、平等地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是“平易”的第一层含义:“平易”的第二层含义是吸引广大受众直接参与评论,让受众在广播评论中直接发言,这种参与使广播评论更具群众性和群言性特色,评论内容也更容易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尤其在谈话和述评体节目中,广播电视评论的论点不仅仅由主持人或记者一个人说出,而是融汇了包括普通百姓、各界人士、专家权威以及有关领导等各方面的观点和见解,并由主持人或记者作必要的点拨、提炼或补充而成。
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声音和图像所包含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可以交待背景、再现时空、营造气氛,而且可以叙述事实、评价议论。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可以使受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广播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没有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除了上述特点,电视评论还有自身独具的一些特点,主要是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
二、新闻评论的说理
论点
所谓“论点”,是指评论的看法、见解、观点、主张的高度概括或提炼。
好的论点,是评论的筋骨和脊梁,是文章(或节目)的灵魂和主旨。一般来说,评论的2论点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求:
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发表的评论,其观点的正确是首要的要求。这种正确性,体现在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定和精神,正确地领会和解释法律、法规、措施和办法。它还体现在能够坚持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事物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其次要求立论的鲜明与论点的明了,这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论点的明了更多地是指评论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清晰明确;另外,新闻评论要想新鲜引人,论点的新鲜独到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论点的独到,是体现评论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再者,无论多长篇幅(或时间)的评论节目,其容量都是有限的。对于以线性传播为主要特点的广播电视评论来说,更不宜把议论的口子开得太大。也就是说,论点的集中,是各类评论的共同要求。
论据
所谓“论据”,是指用来说明或证明论点的材料。它可以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作为挑开话题、引发议论的引子,这类又化论据,一般称之为“由头”。它可以作为形成或佐证论点的根据,使分析议论有所依托。同时,生动、典型的论据,还可以起到感情发酵素的作用,使评论的议论和见解有情理交融的诱发物和支撑点。
评论的论据有多种,但按各种材料的性质来分,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为理论性论据,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结晶,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或理论证明,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称。它可以是先哲或经典作家们的言论或观点,可以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公理或定律,也可以是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格言、成语或谚语、民谣等;一类为事实性论据,是所有用来说明或证明论点的具体的事实性材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采集的事实,也可以是源于客观事实的概括性材料,可以是记录过去历史的资料性事实,也可以是由事实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统计数字和图表等等。
新闻评论的论据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论据要真实。引用的理论性论据应确凿无误,引用的事实性论据应真实可靠,否则会影响评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随意杜撰论据等做法,更是不能允许的;二是论据要精当。应选择那些最具典型性,最能说明问题、证明论点的事实作论据。同时,尽量选择那些事实清晰、情节简单、能运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的事例或现象作论据;三是论据要新鲜。或者是新近发生,或者是新近发现,或者是新鲜有趣。应该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受众兴趣、容易引发议论和联想的事实或材料作论据。
论证
所谓“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是分析与论证。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论据的提出和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将事与理、虚与实、点与面、破与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提出结论或意见、建议。
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即论点与论据的结合方法主要包括:据事说理,即依托一定的事实材料引发议论、说明或证明论点。对比说理,即通过同一事物今与昔前后变化的对照或不同事物正与反、好与坏、成与败、得与失的对比,显示事物的是非曲直,表明媒介或作者的意向和看法,提供给受众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和更深入酌思考余地。论辩说理,即通过不同意见的论辩或争鸣,达到辨正然否的目的。虽然观点出自不同人之口,但最终是通过评论者一人之口说出。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鸣与碰撞,可以激活人们的思维,开启人们的思路,触发人们的联想,同时调动人们收听收看评论性节目的兴趣和参与感。算账说理,通过数据的引用和对数据的推演换算,在议论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评论具有更强的逻辑力量和可信性。
据事说理
2据事说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是新闻评论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从事与理的关系而言,事实正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说理则是由事实的现象,感觉到本质、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这种说理方法的好处在于理从事出,虚实结合,使评论文章增添理论色彩,避免空泛议论或就事论事。实践表明,事实和道理的有机结合,正是写作新闻评论也是评论说服力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大凡两者结合得好,就有说服力,反之,两者结合得不好甚至割裂开来,那就势必削弱以至丧失说服力。
据事说理的事实材料包括新闻事实、具有新闻性的典型事例、史实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等。它们的共同要求:一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事,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二是具有准确性和典型性;三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或引发人们兴趣。
据事说理的方法分为:依托式。就是依据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作为现成的立论和说理的由头和论据,据此进行说理分析,讲清道理,从而深化报道思想,增强思想性和引导功能。输入新闻事例。直接输入作者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事实材料于新闻评论之中,并以此为由头和论据,从中引发议论,进而印证和说明论点;夹叙夹议的事理糅合艺术。恰当地运用夹糅的方式方法,将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按文章逻辑的层次,通过叙议表达手段有机地联系和糅合起来,不仅让读者获知结论,了解众多的信息,还便于让读者明白结论是怎样引发出来的,又是怎样逐步深化的。
对比说理
对比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中去正确理解和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说理论述方法。
比较说理的具体方法有:纵横比较、对比和类比等。
纵横比较法就是纵横联系和比较的分析方法,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来认识客观现实,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纵向比较是以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横向比较是以此事物与彼事物、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之间的比较,它是识别是非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在实践中,横向比较经常和纵向比较相互结合起来运用,从而达到相辅而行、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比法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两种人物、两种见解、两种做法或同一客观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它的优势和效能突出表现在显示赞誉价值,强化针砭效应,明辨是非利弊,增强说理论述的鲜明效应上。
类比的方法就是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的实质突出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如果说对比旨在将性质各异的客体放在一起对照,以形成是非得失的鲜明反差,侧重于求异,那么,类比则是重在对形式各异、性质类似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和分析比较,以显示其相似之处,侧重于求同。
三、广播电视评论类型
本台评论
本台评论相当于报纸上的社论。这种体裁、样式的评论是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多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同志在他1955年写的《关于报纸的社论》~又中指出:“社论是表明报纸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本台评论直接代表媒介编辑部就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3本台评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它是代表媒介编辑部的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其次表现在它一般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
与报纸的社论相同,广播电视中的本台评论也要求既有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又面向广大受众,为他们所易听、易受;同时还需要考虑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力求简练、通俗、生动。
本台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其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和编者按语之间。一般情况下,短评经常以配合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与评论员文章不同的是,它的篇幅更为短小,论题更为集中,分析更为扼要,在使用上也更为灵活。作为编辑部评论中最轻便、灵活的一种,短评也有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广播电视的本台短评与报纸上的短评一样,要求短——短小精悍;新——新鲜独到:活——生动活泼;深——就实务虚。此外还应兼顾广播电视自身的特色,在写作和播报方式上更为简捷、通俗,符合口语化的特征,能够朗朗上口。
编后话
编后话是报纸上编者按语中的编后在广播电视中的具体应用,是依附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编后话置于报道末尾,旨在归纳、引申、深化、生发,它是各类新闻评论体裁中最富依附性的一种,离开了所依托的报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编后话不仅要对报道中的事实提出看法、作出分析,而且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作为一种最为便捷的评论形式,编后话既源于报道又高于报道,力求对报道有所补充和深化。它可以迅速对新闻事实作出反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明快犀利,讲求分寸。
对于一个节目,编后话一般可以起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为提示说明。由于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所限,无法在报道中对很多相关的材料加以说明和解释,编者按语可以起到包括导听、导视、导读在内的吸引、解释与说明等作用;
二为评价表态。对于那些需要借助舆论力量予以针砭或弘扬的事物及现象,编者按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加以评价表态,起到明确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为提醒建议。对于那些虽未造成影响、产生后果的不良现象或潜在问题,对那些尚未引起应有关注的新生事物或新鲜做法,编者按语可以通过及时的提醒建议,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为强调补充。新闻述评新闻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读者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新闻述评则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
评述结合,以评为本。新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身,既要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探讨。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具体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
31议论。
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评和述在篇幅或比重上相等,它主要表现在述评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具备两者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以评为主的。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述评以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就是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以阐明。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评的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
由述而评,以评驭述。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也可以说,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依据,评是述的归宿。这也正是述评作为新闻评论体裁的内在根据。
新闻述评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选题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和思想述评。
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新闻述评写作有它自身的一些独特要求:
首先是选材精当,立意新颖。述评离不开新闻事实,应以事实为主体。只有尊重和依据客观事实,道理才能讲得好。述评的事实要充分、典型、足以说明问题;同时,述评所评述的内容应是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才能使述评有新颖的立意,才能使读者有新鲜的感觉,并从中得到教益。
其次是即事明理,重在分析。述评以事实为基础,它通过新闻事实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对新闻事实作出入情入理的分析,才能给读者以启迪,令人信服。
再次是夹叙夹议,事理交融。叙就是叙述新闻事实和有关的材料,议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道理,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叙述和议论在一篇述评中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里特别要提到电视述评,它是述评在电视上的具体运用。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以表情达意、叙事分析,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目前,我国电视述评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基本形态,P,NI,X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等为报道、评析的对象,以画面、音响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以字幕为辅助手法,以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评析为主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分析、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将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及各界群众的分析议论加以恰当的剪辑组织,在节目结尾处予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提炼,使节目视听结合,事理融合,使受众获得事实性与意见性信息的双重满足。
电视述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调查性、解释性、分析性、论辩性等等。此外,述评中所报道与分析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新闻事件、普遍的社会现象、典型的新闻人物、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政治、经济及国际形势等等。
谈话类评论
指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的新闻评论。谈话最接近人际交流的传播方式,在谈话类评论节目中,形成了类似直接交换意见、商讨问题的说理氛围,带有类交流的特点,具有双向色彩,可以唤起受众的参与感,促使受众进入主动收听(看)、主动思考的状态。同时,多种意见的交流与探讨,增强了信息的含量,也开阔了人们的思路。
32谈话类评论一般分为漫谈式谈话节目、对话式谈话节目、讨论式谈话节目和现场参与式谈话节目。漫谈式谈话节目是指传播者个人既把听众作为收听者,又作为对话、交谈者,通过对节目中语气、语态的修饰,营造一种与听众进行拟态交流的氛围。
对话式谈话评论节目变一人播报为两人对播,或采用访谈的形式,它不仅可以消除一人口播的单调感,而且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评论的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流之中,通过谈话的逐层深入,听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自然而然地了解评论的主旨和意图。
讨论式谈话评论是指由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演播室受众直接参与、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生活中群众关心及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争鸣的评论形式,国外将这类节目称为“脱口秀”。对于节目谈话过程的直接参与,使节目人际交流的特点更为显著、范围更为扩大,使节目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大幅度增强。
要办好谈话类评论节目,需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受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二是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场组织、协调能力、机敏、干练的合适的节目主持人;三是选择有借助性且具有较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意见领袖”式的嘉宾以及现场观众;四是善于运用播放有关录像带和现场音乐演奏等方式掌握谈话节奏,营造轻松、自然、和谐的现场气氛。其中,主持人的选择在这类节目中居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并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舆论监督节目
是指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各类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及其社会行为所进行的报道和评论。它是广播电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形式,是这一类题材节目的统称,而非某种固定节目体裁,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
在我国,舆论监督作为和法制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并行的社会监督机制,由新闻媒体代行。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消除社会阴暗、规范社会秩序、修正社会认知、改善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直至制定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它所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它所表达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它所报道和评论的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和领域,因此它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维护社会各成员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宣传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它监督的范围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监督的参与者不仅有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也积极投身其中,提供线索、发表意见,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比拟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动作迅速,通过媒体的活动可以及时发现、反映问题,并迅速向社会传播,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新闻媒体通过自己的报道活动还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公众对所报道问题的意见,形成信息的交流,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舆论监督是公开的,通过新闻媒体的活动,把所要监督的对象以报道、评论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吸引社会的注意,引起社会的讨论,其过程、内容和细节完全处于公众的掌控之下,从而得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最常用的形式是新闻批评,即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阴暗面和各类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广播电视媒体由于自身的传播特色,反映的内容直观生动、冲击力强,使得舆论监督节目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尤具优势,社会影响力巨大。
制作舆论监督节目,开展舆论监督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
33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住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使舆论监督有利于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不能感情用事,防止激化矛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敏感问题,要格外注意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无论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发挥好新闻舆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应当有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一旦不真实,舆论监督就会失去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决不能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真实还有个总体真实与个别真实的问题,总体真实是宏观的真实、普遍的真实,个别真实是单个事件的真实、具体细节的真实。不能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问题,把局部问题当成全局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听取各方面意见,防止偏听偏信、以偏概全。要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决不能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真正让被监督者心服口服,使我们的报道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三是坚持依法监督。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不能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舆论监督的手段、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获取新闻素材、核实报道内容都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程序和正当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在我们国家,舆论监督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无论是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还是其他各类报刊、互联网站,都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和记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在大局下考虑问题、决定取舍,不能“包揽诉讼”、“包打天下”,不能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手段,更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谋取个人私利。新闻媒体什么时候都不能成为独立于党和政府之外的所谓“社会公器”、“第四权力”,我们的记者什么时候都不能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无冕之王”。
34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谈专题新闻的写作结构
作者:郭冬梅
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
[摘
要]专题写作的线索结构主要有单线式结构和复线式结构;专题写作的层次结构主要有时间顺序式、调查分析式和并列组合式;专题开头的形式主要有开门见山、间接入题、对比悬念式开头和提问式开头;专题结尾的形式主要有总结式结尾、启发式结尾、展望式结尾、议论式结尾和首尾呼应。
[关键词]专题新闻;写作;结构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的写作结构是指文稿的组织和构造。文稿写作不单纯是解说词写作,应是一种各种素材整体的处理和安排。主题是写作的“灵魂”,素材是写作的“血肉”,结构则是写作的“骨骼”。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将前期拍摄的纷繁复杂的素材按一定主题需要组成有机整体,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一、专题写作的线索结构
在新闻记者写作的时候,需要一个线索,牵引记者们一步步把人和事讲述清楚。专题类新闻的侧重点在于叙事,清晰的叙事线索,既可保证作者在写作中有章可循,又方便受众理解。按叙事线索的多寡,专题类电视新闻一般分为单线式结构和复线式结构。
1.单线式结构。单线式结构,就是在叙事过程中,根据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故事结束。单线式结构的叙事线索可以按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发展、人物生活等。因其线索单一,单线式结构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致,在叙事上逻辑简单清晰,作者易于掌握,观众易于看明白。
2.复线式结构。这种结构是对同一事件设置了多条线索分别展开叙事,但是这些线索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相互关联、影响或交叉。复线结构适合表现人物众多,主题深刻、内容丰富的节目,能使节目更加多彩。因线索复杂,复线式结构在写作上必须注意层次安排和节奏的掌握,不然会弄巧成拙,使新闻报道混成一团。黑龙江电视台的《火烧湿地》就是典型的复线式结构。报道以新闻事件包裹和作者陈述的形式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记者在大火现场对火势的追踪报道,另一条线索是记者对失火原因的介绍,两条线结合巧妙,使观众既了解了新闻事件的进展,又把记者的思维游离于事件以外,了解深层的背景,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这种结构形式成功地突出了新闻专题要具备的新闻性和深刻感。
二、专题写作的层次结构
专题报道层次段落的安排也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层次安排的不同,专题类新闻文稿的结构有其不同的方式。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整理(完整)
1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考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1熟悉带机采访2灵活把握记者角色3熟练操作摄录器材4注重分工协作。
4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关键性信息的采访应该交由带机采访来完成,这是因为带机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能够产生“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
5新闻线索是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6新闻线索具有的特点①比较简单,完整性差②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③只是信号,有待证实④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7确立选题主要考虑的标准包括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8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9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10国家、政党或地方政党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是新闻政策。
11*选题的步骤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3可行性论证。
12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13*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旁观式和参与式。
14广播电视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从知情,善于表达,愿讲三方面出发。
15广播电视记者现场观察的特点:观察的直接性,观察的综合性,观察的灵活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经常性,观察的敏感性。
16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包括注重音响的素质,音响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音响尽量清晰,掌控好采访的主动权和节奏。
17广播采录要求音响绝对真实,音响绝对真实的两个要求是本体真实与采录真实。
18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包括恰当运用景别、精心选择拍摄角度、巧妙运用光线、恰当运用长镜头。
19全景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又称“定位镜头”。
20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的景别是近景,常和中景联用,借以表现人物的主次关系。
21*正面方向拍摄画面庄重稳定,端正静穆。平角度拍摄让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然。仰角度拍摄画面崇高、庄严、伟大。俯角度拍摄给人以深渊辽阔的感觉。
22画面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让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感受效果的拍摄方向是背面方向。
23进行新闻摄录的基本方法有:挑、等、抢。抢是体现摄像记者功力最重要的一环。
24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快速及时,先声夺人;线性传播;受众广泛;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25新闻报道中,“用事实说话”的手法主要有用典型事实说话,通过再现场景说话,运用背景材料说话,借用同期声说话。
26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结构线索单一,层次清楚,核心信息处理突出。27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28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是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29*导语写作特点:具体形象,简短精炼,照应主体。30常见的导语类型包括直接式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31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
32时间顺序结构: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
33逻辑关系结构:导语之后,主题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性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
34金字塔式结构:报道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最后,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安排组织材料。适用于趣味性或反常性较强的题材,具有悬念感。
35新闻专题报道是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新闻专题一般采用纵式、横式和递进式三种结构。
36*新闻专题特点:1主题开掘深刻2用形象说话3表达方式多样4表现功能多样。
37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具体因素:说、听的线性传播方式;听觉与视觉印象的特点;受众的收听、收看状态。
38现场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方式之一。
39现场直播主要分为新闻直播和重大活动类现场直播。主要特点包括即时性,直接性,参与性。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指导方针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发、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40*现场直播的作用突出表现为:通过迅速快捷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播出报道内容,树立自己媒体的权威。事件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是现场直播的魅力所在。
41连续报道指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42系列报道指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组的报道。
43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是集中性,深刻性,广博性。
44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1新闻信息的统合2把关3发言
45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定位过程体现了新闻编辑工作的新闻信息的统合。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指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把关职责。
46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47新闻报道的策划其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一定时期的报道中心与重点,制定出报道时机和规模、方式等传播策略,安排选题计划,以及对重要选题的具体规划与组织实施。
48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的标准,社会效果的标准。
49修改稿件中,修改差错包括订正事实与矫正思想政治差错。
50与报刊相比,电视新闻标题的主要特点:标题的显示方式不同,标题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有所不同。
51栏目编排是把经过选择与修改的独立节目、稿件按照一定的传播意图加以组合排序、整合成一档栏目的工作。新闻节目播出前的最后一个编辑环节。
52录制播出就是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内容先后顺序,加上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与串联,把分散的节目、稿件、音像片段录制合成为完整的一个节目或一次节目的播出带,以备播出。
53音像编辑合成是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录的音响、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处理,配以解说词、字幕、音响、音乐等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的过程。
54*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逻辑性原则5控制蒙太奇效应原则6兴趣原则。
55*用音响,要选择那些为报道体裁所需要、最能表现主题、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清晰真实的音响。音响在新闻节目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报道的可信性。
56*声音合成主要处理方法包括:切换;淡入淡出;混播,即两种不同的声音如解说和音响或两个音响同时播出,分出主次叠放在一起。声音合成的主要处理方法不包括复制。
57*电视新闻编辑包括影像组接、声音组接、叠加字幕等。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解说包括画外音和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叙述与描写。
58*影像组接主要有如下常用方法:1合乎接受逻辑2镜头长度恰当3注意轴线规律4使镜头衔接流畅5转场的技巧。一般情况下,镜头连接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动接动,静接静。
59转场包括承续转场、特技转场、声音转场和特写转场等。在电视编辑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的转场方式是特写转场。
60在字幕文字应用上除了要注意文字的书写必须规范化、大众化,杜绝错别字、杜撰字和怪异难辨字的出现外,还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意并正确处理字体选用与安排、字幕与图案和画面的搭配及布局、字幕与画面的色彩和谐、字幕与节目情调和节目整体风格的统一。
61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常见技巧包括突出重点,优化组合,巧妙安排结构,使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保持风格的统一。
62在广播电视新闻编排组合时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关联组合,专栏集纳,稿件组合。
63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重要概念:峰谷、节奏、分段。在新闻编排中,突出重点的最重要的方法是运用好峰谷技巧。
64新闻评论是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思想性、理论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65新闻评论在反映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有着与新闻报道不同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为解释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引导功能,协调功能。
66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更具时效性,平易亲切,生动形象,视听形象。
67评论的论据按材料的性质分,可归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
68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即论点与论据的结合方法主要包括:据事说理,对比说理,论辩说理,算账说理。
69据事说理,即依托一定的事实材料引发议论、说明或证明论点。主要方法分为依托式、输入新闻事例和夹叙夹议的事理糅合艺术。
70对比说理的具体方法有:纵横比较、对比和类比等。
71本台评论相当于报纸上的社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直接代表媒介编辑部就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本台评论色特点是具有权威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72本台短评是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本台短评要求做到短、新、活、深。
73编后话是依附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其作用是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和强调补充。
74新闻述评是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广播电视评价方式。
75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新闻述评的应用范围大致可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和思想述评。
76电视述评是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以表情达意、叙事分析的述评。
77电视述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调查性、分析性、解释性、论辩性。
78谈话类评论指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开展的新闻评论。一般分为漫谈式谈话节目、对话式谈话节目、讨论式谈话节目和现场参与式谈话节目。
79讨论式谈话评论是由主持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演播室受众直接参与、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生活中群众关心及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争鸣的电视评论形式。
80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的国家领导人是胡锦涛。
81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最常用的形式是新闻批评。
815《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新闻实务》初试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具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业务实践。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公共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具体要求。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具体新闻业务实践的能力。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
国际新闻学包括三大板块内容: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业务。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国际新闻业务考察国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新闻传播的系统理论知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特色;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前沿动态、理念、趋向;注重实际业务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公共部分(80分)
(一)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定义
(2)新闻采访的特点
(3)新闻采访的要求
2.新闻采访的选题
(1)新闻线索
(2)确立选题的标准
(3)选题的方法
3.新闻采访的准备
(1)采访准备
(2)采访提纲
(3)现场介入方式
4.新闻采访方法
(1)访问的原则与技巧(2)现场观察的方法(3)提问的方法
(二)新闻写作
1.新闻文本的特点
(1)真实准确
(2)简洁明晰
(3)具体生动
(4)用事实说话
2.消息写作
(1)消息定义及写作特点(2)报道角度
(3)背景材料
(4)消息的导语
(5)消息的主体
(6)消息常用结构
(7)消息的常见分类3.通讯写作
(1)通讯定义及分类(2)深度报道定义
(3)通讯的主题
(4)通讯的选材
(5)通讯的结构要求(6)通讯的常用结构(7)人物通讯
(8)事件通讯
(9)社会现象通讯(10)解释性报道(11)调查性报道(三)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2.新闻稿件的选择
3.新闻稿的修改
4.新闻标题
5.新闻稿的配置
6.版面编辑
7.图片编辑
8.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四)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界说
(2)新闻评论的特点2.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导向功能
(4)监督功能
3.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1)政论主导时期
(2)新闻评论形成
(3)语体化进程
(4)个性化时期
4.新闻评论的要素
(1)论点及其要求
(2)论据及其运用
(3)论证的逻辑与方法5.新闻评论的选题
(1)新闻评论的评论价值
(2)新闻评论的选题原则
6.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1)按规格分类
(2)按媒体分类
(3)按内容性质分类
7.不同类型的评论写作
(1)立论性评论
(2)驳论性评论
(3)释论性评论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一)广播电视新闻
1.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
(1)广播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2)电视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2.广播电视消息写作的结构要求
(1)结构线索的特点
(2)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写作
(1)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2)广播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要求
4.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1)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定义
(2)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要求
(3)现场直播
5.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1)连续报道
(2)连续报道的采写要求
(3)系列报道
(4)系列报道的采写要求
(二)广播电视评论
1.广播评论
(1)广播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音响评论
(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2.电视评论
(1)电视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图像评论
(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三)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节目
2.电视节目
3.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4.节目设置
5.新闻节目
6.新闻性专题节目
7.新闻性杂志节目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一)国际新闻理论
1.新闻理论
2.国际新闻的定义
3.国际新闻的发展形态
4.国际新闻的特征
5.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
6.国际新闻相关理论
霸权理论、软实力理论、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自由流动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霸权、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中心主义、东方学等。
(二)国际新闻史
1.前新闻时期国家间的信息传递
2.国际新闻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3.国际新闻的兴盛和快速发展
4.当代国际新闻的调整与变化
5.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新闻传播的全新格局
6.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7.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机构
8.国际新闻传播的重大事件
9.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人物
(三)国际新闻业务
1.国际新闻采访
2.国际新闻写作
3.国际新闻编辑
4.国际新闻评论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第一部分新闻传播史论
(一)媒介史
1.近代报纸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阶段、历史节点)
2.中外报业发展进程中的著名报纸
3.通讯社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阶段、历史节点)
4.通讯社发展进程中的5大世界性通讯社
5.广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发展阶段、历史节点)
6.广播黄金时期的标志及其重大事件的传播
7.电视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发展阶段、历史节点)
8.电视全球传播的技术条件
9.电视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10.报纸、通讯社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11.广播、电视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12.中外广播界名人(起到推动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13.中外电视界名人(起到推动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14.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15.全媒体过渡时期的特征
16.互联网发明及传播史中的重要人物
17.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18.网络视频的发展进程
19.手机视频的发展进程
20.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二)新闻传播理论
1.新闻的起源与社会需要论
2.新闻的本源与认识论
3.新闻定义的代表性解释
4.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5.新闻价值及其要素构成
6.新闻伦理
7.新闻法规
8.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标准
9.“新闻自由”的阐释
10.媒体的社会责任
11.新闻舆论监督
12.新闻舆论导向
13.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阐释
15.“三贴近”、“走、转、改”与媒介生态
16.新闻专业主义
17.“公共新闻学”的产生与内涵
1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9.新闻传播效果与收视率
20.新闻学的形成与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新闻实务
(一)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的含义
2.采访的基本方法
3.广播采访与报道形式
4.电视采访与节目形态
5.人物专访
6.调查采访
7.采访策划
8.采访心理
9.广播电视采访技术手段
10.广播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
(二)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2.新闻写作的语体风格
3.新闻写作的表现手法
4.动态新闻写作要领
5.新闻专搞写作要领
6.新闻评论写作要领
7.广播新闻写作的听觉逻辑
8.电视新闻写作的视觉逻辑与听觉逻辑
9.新闻的主题提炼与角度选择
10.新闻的观点提炼与材料运用(三)编辑、编排、策划
1.新闻编辑的职责
2.广播节目编辑的基本规律
3.电视节目编辑的基本规律
4.网络新闻节目编排的特殊性
5.媒介融合背景下大编辑部的概念
6.新闻报道策划与实施
7.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
8.电视有序传播与编排的关系
9.频道编排理念
10.媒介形象策划
(四)新闻拍摄、剪辑
1.画面构图
2.拍摄角度
3.蒙太奇手法
4.景别区分
5.剪辑艺术
6.运动摄影
7.拍摄手法
8.拍摄技巧
9.纪实摄影
10.新闻图片组合报道
(五)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1.新闻节目类型
2.新闻联播节目特点
3.专访节目特点
4.谈话节目特点
5.新闻直播
6.特别节目
7.节目形态
8.节目风格
9.节目标识
10.节目品牌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所有考生必做的公共部分为80分,分专业指定选作部分为7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写作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广播电视业务考试重点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待整理.....(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段。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确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1新闻价值标准(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2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包括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各具特色优势,做到提高效益。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首先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其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再次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步骤:首先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其次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再次要做可行性论证。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1、首先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2、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3、补充相关知识,便于同各种职业的采访对象接触和深谈;4、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5、设计采访问题,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6、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采访提纲的撰写: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写好采访提纲可以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收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知情,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2、愿讲,选
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3、善于表达,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障碍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
开放型问题: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及采访对象不善言辞、采访初始阶段。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1、注重音响的素质;2、音响绝对真实;3、力求自然;4、捕捉特点;5、尽量清晰;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画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1、恰当地运用景别(全景、中景、近景、特写);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3、巧妙运用光线;4、恰当运用长镜头(推拉摇移)。
二、广播电视写作
(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2、线性传播;3、受众广泛;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第二,用事实说话:即通过叙述事实表达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是基本的原则。1、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
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用同期声说话。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第一,结构线索单一: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要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顺序结构报道,逐步切入主题,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组织新闻,做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第二,层次清楚:事实之间做到相互照应、环环紧扣,过渡自然、步步衔接。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
第三,核心信息处理突出: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合突出,如进行适当重复,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便于声音和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描述事物。
新闻要素: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5W1H)
背景: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的材料。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导语: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听、收
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收视的作用。选材精粹、具体形象、简短精练、照应主体。分为直接式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逻辑关系结构,金字塔式结构。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1、主题开掘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2、用形象说话,用个别表现一般;
3、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描写、抒情、议论,可以加入音乐、音响、特效,可以用交谈、问答和嘉宾听众参与等。
4、表现功能多样,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包括诉诸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一般采用纵式、横式、递进式三种结构。纵式结构是指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喜爱料的一种结构,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横式结构是指按照新闻事实内在性质的区别联系,或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又分为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
递进式结构是指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实背后,步步深入,环环递
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又称为剥笋式。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现场直播:指与新闻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利用广播电视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形式。它是一种时效最快、感受效果最真切的广播或电视形式。可以说,现场直播是最符合广播电视特性的报道方式。(分为:重大活动类现场报道、新闻直播)
(六)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报道以时间为顺序,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展开。
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依据要不断添加和变动。每次报道都是新闻事件刚刚发生的最新进展和动向,要分段、分层次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播给受众。递进报道的方
式要做到各报道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地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报道过程。在节奏把握上,对同一新闻作多次报道和多单元集合,造成一定的舆论强势,当新闻进展较快,可增加报道密度,反之则减少,形成良好的节奏哦。
系列报道:指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
组的报道。把没有外在的联系,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特点是:集中性、广博性、深刻性。
系列报道的基本要求:要根据报道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出发,做到精心设计,从整体目标出发去选择每条新闻的组合排列,同时注意每条新闻的信息量、报道水平,使单挑新闻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整体报道的综合效应;在总主题的统帅下,每条新闻作纵向、横向开拓,使整体报道立体化;选择具体事实表现宏观主题,以小见大,令受众可感、可知。
三、广播电视编辑
(一)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1、新闻信息的统合;2、把关,按照一定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的取舍;3、发言,再认识、再创造、并表达对新闻事实的评价。
选题确定:编辑人员根据一段时期的新闻政策、社会形势,综合评断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再结合栏目(节目)定位,确定报道的题目。
编辑工作流程:首先要根据要求确定选题,开展策划组织稿源;其次,选择稿件,进行修改,做标题,编排,确定播出形式;然后进行录播或直播;最后,节目播出后,及时收集受众反馈,及时调整改进。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
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选择稿件:衡量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的标准,即新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一个是社会效果的标准,即传播方式、传播时机存在着从社会效果角度考量的必要。
修改稿件: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原稿件作必要的订正、增删、润饰的编辑过程。修改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其本身存在问题,而修改差错;另一个是根据栏目的要求、意图而调整。修正错误有两方面:一是订正事实,二是矫正思想政治错误。
制作标题:是编辑从新闻稿件中选择写进标题的内容,确定标题的立场和感情色彩,选择标题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完成标题制作的过程。要相对简单明了,易听易懂。消息特别是简明新闻、快讯、短讯等一般不拟标题。新闻提要往往可部分取代标题的功能。
栏目编排:是把经过选择与修改的独立节目、稿件按照一定的传播意图加以组合排序、整合成一档节目的工作。包括审定,组合,安排调整播出顺序,撰写节目提要、口头语、结束语和串词,选定背景图像,安排间隔,栏目串联词。
录制播出:是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内容先后顺序,加上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与串联,把分散
的节目、稿件、音像片段录制合成为完整的一个节目或一次节目的播出带,以备播出。(编辑参与录制合成,监听、监看、协调现场并送审送播。)
直播导播:导播掌握现场各工种调度的权力,在其指导下各部门协同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直播工作。
通联:编辑人员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信息网络,为编辑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信息资源库。(稿源、来访、反馈、调查等)
(二)节目编辑合成
音像编辑合成:是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录的音响、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处理,配以解说词、字幕、音响、音乐等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过程。
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逻辑性原则、控制蒙太奇效果原则、兴趣原则。
广播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编辑、制作、播出过程中,为取得更好的播出效果而采用的各种编辑技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音响的选用与合成。
使用音响的方法和技巧:一是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音响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增强生动性;二是有关主题和事实的最好用音响来说明,增强现场感;三是根据内容把音响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起到表现烘托主题作用;四是注意音响平衡,不要简单集中;五是不要滥用音响;
电视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最主要的是影像组接和叠加字幕。
影像组接的方法:1、合乎接受逻辑,2、镜头长度恰当,3、注意轴线规律,4、使镜头衔接流畅,5、转场的技巧。
字幕的运用必须规范化、大众化,杜绝错别字、杜撰字和怪异难辨字的出现。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栏目编排思想:栏目编排思想使操作一个栏目日常表现状态的内在自导。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的,此外受媒体自身的传播理念、栏目定位和对受众收听收视心理的把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具有良好的大局观,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给与具体新闻以准确的社会传播价值定位;二是遵循新闻节目编排制作的内在规律,有重点有目的性,优化组合挖掘价值;三是尊重并善于利用受众接受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习惯,以提高传播效果。
新闻编排技巧:包括1、突出重点,2、优化组合(关联组合、专栏集纳、稿件配合),3、巧妙安排结构(峰谷、节奏、分段),4、使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5、保持风格的统一。
四、广播电视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功能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说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式样。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
新闻评论的功能:1、解决功能;2、表态功能;3、深化功能;4、引导功能;5、协调功能。
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性,2、政治性,3、群众性,4、思想性,5、论理性,6、前瞻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1、浅表现在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2、平易亲近,3、更加生动。
(二)新闻评论的说理
论点:是指评论的看法、见解、观点、主张的高度概括或提炼。(观点正确,立论鲜明论点明了,论点集中)
论据:是指用来说明或证明论点的材料。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作为挑开话题、引发议论的引子,这类文化论据称“由头”。(理论性论据、事实性论据)(真实、典型、新鲜)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是分析与论证。方法包括:据事说理、对比说理、辩论说理、算账说理。
据事说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材料包括,新闻事实、具有新闻性的典型事例、史实材料、知识材料。
对比说理: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方法:纵横比较、对比和类比。
(三)广播电视评论类型
本台评论:相当于报纸的社论,这种体裁、样式的评论是各种大众传媒中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本台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其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和编者按语之间。要求:
短、新、活、深。
编后话:是报纸上编者按语中的编后在广播电视中的具体应用,是依附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画龙点睛的简短的编者评论。置于报道末尾。作用: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强调补充。
新闻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要求:1、选材精当,立意新颖,2、即事明理,重在分析,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谈话类评论:指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新闻评论。方式包括:漫谈式、对话式、讨论式、现场参与式。注意:1、选择热点事件话题;2、主持人控场能力强;
3、选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意见领袖”式嘉宾、观众;
4、掌握现场节奏,营造气氛。
舆论监督节目:是指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各类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及其社会行为所进行的报道和评论。最常用的形式是新闻批评。
开展舆论监督:1、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社会事物的热情;2、有利于防止公众权利的滥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维护社会各成员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宣传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改
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4、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原则:1、坚持建设性监督;2、坚持科学监督;3、坚持依法监督。
相关热词搜索: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常用结构 广播电视 常用 结构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