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小学生是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是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压力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中都可能面临压力。应对策略包括:
-建立良好的自尊心,信任自己,克服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
-学会计划和组织,安排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压力。
-与家长、老师和朋友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难,获得支持和理解。
2.焦虑
小学生面对一些重要事件(如考试、比赛等)或新情况(如转学、搬家等)时,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担心。应对策略包括: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安慰能力,如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一切会好起来的”等。
-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度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需要,家长和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自卑
小学生在与同龄孩子比较时,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足。应对策略包括:
-建立良好的自尊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脱离与他人的比较,学会接受自己的现状,寻找发展自己的途径。
-没有必要追求完美,要有失败和错误的容忍和接受。
4.情绪波动
小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高兴或者沮丧。应对策略包括:
-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孩子平时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孩子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和老师也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孩子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即将失控时就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
5.社交问题
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人,如何与他们相处是一个问题。应对策略包括:
-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不同之处。
-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或校园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如果有恶意的同学欺负自己,可以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
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支持。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孩子可以学会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健康成长。
应对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策略
焦虑是一种对遇到的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任何对身心构成威胁的情况,如过度的学习压力、自尊心受挫、工作压力和人际交往矛盾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焦虑。适当的焦虑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点燃工作和学习热情,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其潜在威胁性非常巨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发展状况的好坏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际交往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容易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儿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多项研究表明:当代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焦虑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造成小学生焦虑问题的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在因素,无论那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焦虑问题,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下面对引起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因素进行简要阐述。
1.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呈现出重德育轻智育的现象,这也成为引起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考试花样名目繁多,分数重视比例越来越大,知识拓展漫无边际,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极易引起教师的心理疲惫,殊不知,教师的心理压力也会间接地过渡到学生身上。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目前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同时对孩子报抱有较高的期盼,在
物质上给予了充足的储备,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使孩子滋生了许多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另外,家庭的特殊结构,如父母离异造成家庭支离破碎,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打击,这些都成为引起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诱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来说起着榜样性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健康向上的有,消极沉闷的也有,其思想境界和处事方法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三者的合作力度不够,尤以社区教育最为缺乏。社区作为学生在家庭生活之外的大环境之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社区及家庭教育不一致,就极易让学生产生矛盾焦虑心理。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策略
1.综合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无论是学生生活的家庭小环境,还是接受教育的学校大环境,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成长都会受到影响。通观全局,改善学生生活的综合环境,使各部分全方位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2.将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心理健康不同于身体健康,是一种无形的健康形式,需要对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进行全方位武装才能形成。因此,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民主、尊重、理解的角度,将说教的内容以活动、体验的形
式让学生去感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性的心理教育。
3.实行差异化教学。①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和冷漠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班集体还是学校或者社会,都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价值观,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要教育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善意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努力改善自我,遇到事情后提醒自己尽量克制,多和别人进行沟通,建立信任感后,理解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最后,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多注意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②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及时消除他们的焦虑和厌学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再次,要交给学生自我释放的方法,及时摆脱焦虑的消极情绪,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③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由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管理就显得美中不足。因此,实行差异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挫折,和教师建立信任关系,消除焦虑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焦虑心理的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就决定了需要三者做出共同努力,对学生的焦虑心理做出研究,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着想。现在对
于家长和社会的动员力量还很不足,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
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
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
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
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
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
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
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
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
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
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
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
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首
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
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
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
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
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
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们平时听到的、见到的发生在学生中令人痛心的事情,如自杀、偷窃、打群架、厌世等等,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深思:这些悲剧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这些学生的身上究竟缺少点什么呢?我们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能力和对自我正确认识分析的能力。一句话,他们缺少的是健康的心理。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是解除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奠基时期,于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社会、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密切相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与方法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新旧观念交错的冲撞带来的心理困扰;父母离异、残缺家庭、家庭不良氛围,不切实际的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或急于求成以及金钱刺激,放任自流等。
2、学校教育的偏颇与不足。
《纲要》虽然提出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严重存在。如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等。
3、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身心发展的各关键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障碍。
诸如以上所述,都会使未成年人的心理结构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所见到的小学生心理因素外在表现一一列举,案例一:小珠上学了还要大人喂饭。穿衣、洗澡等一些简单的生活也不能自理,有一种顽固的依赖心理。怎样帮助孩子纠治这种毛病呢?案例二:小罗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性格较孤僻。一段时间来,她总觉得周围的人都与她过不去,特别是班上同学,看谁都有不顺眼。只要有同学经过她身边并看她一眼,她就即刻指责对方刚才在说她的不是;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谈笑,她就猜大家是不是在议论她;课间有同学无意轻轻碰了她一下,她就与对方发生争吵,说对方故意冲着她来,要欺负她。如果老师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稍指出她的不对之处时,她就认为老师在偏袒对方。由于她长期少言寡语,脸上极少有笑容,加上与同学格格不入,所以,她在班上没有好朋友,成绩也仅是中等。她认为自己是很不幸的人,世上没有人喜欢她。案例三:莹莹不合群,从不与同伴一起玩,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同伴在一起开心地玩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郁郁寡欢。案例四:贞贞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她常常喜欢独自呆在家里一个人玩;有时想出去玩时都要求妈妈陪着她一起出去;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她话时,她总是绞着手指不出声。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列举这四例,进行分析。
上述案例主要表现出了小学生的好多心理问题:懒惰,害羞,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猜疑的心理,孤僻,偏激,叛逆等等。家长和老师如何根据孩子的外在表现去疏导呢?有的家长遇到问题,老师埋怨孩子,和别的孩子攀比,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孩子和父母关系疏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其实,小学生的也需要我们去理解,也需要平等的交流。下面就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一:小学生羞怯心理的克服。
怕羞的孩子,作爸爸妈妈的,只要稍稍给她创造机会,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从而使一个怕羞,内向的孩子较变为活泼,开朗的孩子,那么怎么给她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呢?熟悉亲戚和邻居的成员,围绕熟人圈子进行交际.怕羞的孩子一到学校或置身于集体之中,就一句话也没有了,这种现象叫做“场面缄默”。因此,做家长的要多和邻居及孩子同班的家长接触,使两家互相往来,使孩子熟悉同学的家庭。
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培养主动性
孩子结识了小伙伴后,在玩耍中产生友谊或者出现纠纷,对孩子而言都是有益的,应放手让孩子自行处理,各种纠纷的解决过程,会使孩子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怕羞孩子增强自信心方法几则:
(1)让孩子在小伙伴的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利用孩子的生日等邀请朋友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拿手的节目。
(2)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唱歌或讲故事,并经常以此表扬他。
(3)提早训练,延长孩子的准备时间。让他对学校的功课稍稍提前进行预习或练习,等到正式开始时,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4)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去,让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5)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地让孩子去做如买盐等简单的事情。(6)经常鼓励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二: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性格怯懦、自卑的孩子,大多有以上的表现,那么,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的意志
如果家庭对孩子娇宠、溺爱,一旦他离开家庭稍遇困难,便畏难发愁形成自卑,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碰到困难时,只要是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家长可从旁加以指导,不要包办,尽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使其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不要因孩子达不到你的过高要求而责骂他,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当一个人屡遭失败和挫折,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恰当要求,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例如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着手,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创造条件让他获得成功,再慢慢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并教给他方法,使他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
丰富孩子的生活
自卑的孩子自我感觉一切方面都不如人。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避免因自卑而怯于与人交往形成自我封闭。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怯懦和自卑性格易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一事无成。因此,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倾吐自己的忧伤,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教给他一些情绪调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愉快回忆法,注意转移法等等,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会对自己的心境进行调整。
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自卑的孩子往往朋友很少,并不是他不想交朋友,相反,他的内心通常是最渴望友情的。只是自卑的心理使他不敢与别人建立友谊,害怕别人会关注自己的缺点。因此,要鼓励孩子主动去接触别人,与他们交朋友。同时要疏通他的思想,学会容纳他人,让他大胆地接受更多人的友情。这样,孩子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其语言交际与行为都会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他的恐惧心理也就会逐渐消失。重新树立自信心。自卑孩子的潜意识里总是:“我不行,我肯定会失败”给自己输入的失败信息,使得自己无法摆脱失败的阴影,也没有勇气冲破失败的枷锁。所以,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经常向潜意识输送这样的信息: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的,我的脑子比以前灵活多了。偶尔碰到失败,还要引导他想:这次失败也许是我还不够用心,只要我努力,下次一定会成功的。经常这样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失败情绪,那么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几点做法:
1、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心,谈理想,假设几种长大后可能干什么的美好愿望,让孩子脱离老被别人说闲话的阴影。
2、教育孩子正确看待优缺点,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缺陷,但并不代表有缺陷的人就不如别人。
3、鼓励孩子大胆和其他同学交朋友,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并承认不足,使同学感到自己是真诚的。
4、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也不失时机地表扬,让孩子感到自己也很不错,从而树立自信心。
5、在集体活动中,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作为。
6、经常带孩子去郊游,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带孩子到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接触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让孩子亲自为他们做实事,从而,使孩子感到自己对社会很有用。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不会做。作为父母,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做事情。可以从简单的事教起,如教洗手,先把手泡湿,再擦上香皂,两手搓,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时即使简单的步骤也要一步一步地教。类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澡、洗手帕等都要教给做事的步骤,也可先做好演示,再让其动手操作。这时,大人要耐心,不要因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包办代替
三:小学生依赖心理的克服有依赖心理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不会做。
作为父母,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做事情。可以从简单的事教起,如教洗手,先把手泡湿,再擦上香皂,两手搓,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时即使简单的步骤也要一步一步地教。类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澡、洗手帕等都要教给做事的步骤,也可先做好演示,再让其动手操作。这时,大人要耐心,不要因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包办代替。
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条件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是优裕的生活环境造成。给孩子创造生活的条件,可以改变他们的依赖性。首先要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做起。如孩子很喜欢航模,可以给他买飞机、轮船模型之类的材料让他组装。再者,从小事做起,如早上起床,可以让孩子叠被子,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节假日的外出游玩,出发前让孩子自备用品,在旅行过程中,自己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是懒,可让他们在家务劳动中克服“懒赖”心理。如洗碗、洗菜、洗锅、倒垃圾等轻活儿,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做。有些家务也可以让他和大人学做,如包饺子、收拾房间、整理桌面、叠被子等。还可以让孩子帮买油盐酱醋等,既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是没遇到“挫折”。由于大人的包办,凡事都是顺利的,因此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如在与亲人聚会时,带上孩子,搞些有奖竞赛的活动,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可以选孩子的弱项来举行活动,让其失利,从中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识,认清依赖性的危害。
开展家庭各种竞赛活动
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的原因,多数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应该让孩子在这环境中得以改变,家庭的各种竞赛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如猜谜比赛、唱歌比赛、书画比赛、游戏比赛、劳动竞赛、各种智力比赛等,在竞赛中设法让孩子有获胜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做事取得成功的快乐。
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常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如带孩子参加假节日旅游、游园、球赛、文艺汇演、有奖竞猜等活动,或带孩子到花鸟市场走走,到商场转转,到图书馆看看,到少年宫、科技馆瞧瞧,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空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发挥。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家长可利用这一点,经常鼓励孩子: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必要替孩子们包办一切,该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对于那些娇宠惯了的孩子,开始也许还不太习惯,做事会丢三拉四,没有章法,家长可别急,千万不要替孩子们去做,而应该教他怎样做,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孩子一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你真行”“我们的孩子真能干”,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小学生猜疑心理克服。疑主要表现为:遇事敏感,即较严重的神经过敏,从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和意志的消沉,甚至还会导致少言寡语,孤独郁闷,常往坏处想,对自己常哀声怨气。具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孩子,会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他们都会当成百分之百的可能去怀疑、担心、害怕。
对于此类问题的孩子,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帮助其克服。
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不必用放大镜去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要用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人无完人,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克服缺点的过程
中成长。家长要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如谈心、讨论,甚至可以随时随意地和他们聊天,以沟通情感,及时观察孩子的内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和纠正。
教育孩子用客观的态度审时度势,善于打消由先入为主的假定所引起的心理定势,头脑冷静、客观、公正地分析事物和他人,防止消极的自我暗示。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以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避免走极端,总认为别人针对自己。
坚持正面引导,引导孩子向英雄人物学习,鼓励他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多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影视剧,丰富他的精神生活,开阔心理视野。此外,家长应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多给予关怀、支持、帮助和开导,特别是对待他们应热情、诚恳,多加鼓励。实践证明,一些在别人身上似乎不值得表扬的事对孩子却给予表扬,都可能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使他很快从这种性格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对这类孩子来说,这些表扬和鼓励足已能表明家长对他的重视、关心,这对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有极重要的作用。
注意调查后再下结论。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育孩子在有了猜疑之后,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调查,了解别人的真实态度,不能听到风就是雨。常提醒孩子注意调查和分析,是帮助他们掌握自己控制心理的一种训练方法。
注重社交训练。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人际心理环境,尽量多安排他参加集体活动,并及时进行交往技术训练,例如与被疑者的交流等。
在家里也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孩子创设的生活环境,并主动协调好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较充足的安全感,能与家人相互沟通、交流情感,使其既能接受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理解。
五,小学生性格孤僻的克服:性格孤僻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上表现特征,为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纠正。
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
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增强体质
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
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注意评价和态度
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增加孩子“参与”意识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六,小学生偏激心理克服:孩子与人争论问题时,从不相让,有时明知错了,口里还硬说绝对没错。平时看问题也很绝对,一好百好,一坏百差,以偏概全。脑筋从不转弯。丰富知识经验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看问题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帮助孩子拓宽兴趣范围,多方面接触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思维方法。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者讨论、商量等方式,向孩子灌输正确思维的意识,知道对事物要全面、客观、灵活地看待和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平时还可要求孩子勤于思考,经常想一想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逐渐学会“三思而后行”。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如:提出要求,使孩子明确各种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炼意志;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严寒酷暑中经受磨炼,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
教给控制方法
1、理智。教孩子平时要以理办事,以理服人,以便能头脑冷静,自觉地克服偏激情绪。
2、让人。青少年都很好强,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辩三分。教育孩子与人争论时,做到理直、心平、气和地讲话,不逞强。
对与小学生心理辅导还有好多的方法,有待我们一起去探讨,进一步搞好小学教育工作。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非常迫切,不容忽视,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阶段性总结
一、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示,学习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
因为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
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课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火上浇油。在这样重压下,学生身心遇到了极大伤害。小孩年纪越小,学习过程中越简单产生疲惫,假如学生的学习连续时间过长,很简单造成学习疲惫,若学生长久处于疲惫状态,会使其视力降落,食欲不振,面无人色,大脑供血不足,打盹,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浮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想缓慢等现象。
(二)厌学与逃学识题
据检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假如对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比较费劲,以致长久跟不长进度,又缺少追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实时地赐予鼓舞,伤害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所以,他们或许
在讲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许在下边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讲堂上打打盹;或许干脆逃学、逃课,各处游乐。有些乡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获取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亲母亲干活,经商等。还有一些优等生,因为心
理蒙受能力较差,一旦他人超出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简单产生厌学情绪。(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
,经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交流,人就能获
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取生活学习的贴心朋友,获取困难时的支持
帮助者。而假如缺少正常交往,就会令人没法知足迷恋感,心里愁闷而没法发泄
和清除,影响了小孩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因为当前的小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儿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
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经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所以,学生广泛存在着较率性、执拗、依靠性强的特色。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地点已改变,但仍旧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
经常是惟我独尊,不可以善解人意;碰到困难不可以战胜,也不想战胜,缺少自信心,进而以致小学生不可以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惧怕感,过强的防备心理,其结果是关闭自己。并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妥,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术的培育。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获取
教师的关怀、理解与爱,教师如不可以以热忱的态度赐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感觉绝望,会有一种压迫感,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
这类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徙、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忧虑感。
二、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己的要素
1、遗传要素
在乡村,因为近亲婚姻造成小孩生剪发育天生不足,容颜不好或残疾,智力
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可以很好地学习和生活,经常感觉自己不如他人,其余人也
用异常的目光去看他们,必定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种类
小学生同成年人同样,气质种类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此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种类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响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责备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何足道哉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倒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责备而服毒自杀的事件,唯恐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种类有直接的关系。
(二)来自家庭的要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先环境,家庭氛围的利害,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感情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亲母亲的宠爱
尽人皆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要变化:独生儿女家庭愈来愈多。在独生儿女家庭中,有的父亲母亲视儿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珍爱,不肯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儿女犯了错误时,父亲母亲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地久,儿女自然形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碰到挫折时,便不可以接受,不知所措。
2、家庭教育方式不妥
有的家庭,父亲母亲素来不把儿女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一员,以为儿女只好逆来
顺受,唯命是从。他们对儿女过于严苛、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儿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常常堕入“爱的误区”,对儿女过高要求,过分希望,过分保护,过分
宠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
语电脑门门通,考试首屈一指
只需学习好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一旦失
误,就奚落嘲讽,棍棒相加。家长这类不确本质的过高希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
法,使儿女的自尊心遇到伤害,独立性遇到压迫,加上相互间生活观,价值观等
存在差别,很简单造成父亲母亲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膜加剧,使儿女形成抗争、疑
惧、胆寒等悲观心理质量,引发心理问题。
(三)来自学校的要素
1、学习负担过重
跟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他们背负着父亲母亲的希
望和老师的希望。因为素质教育还没有真实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
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籍轻讲堂的现象依旧存在。老师评论学生,社会权衡学
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本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类场面使小学生疲于对付,心理极度紧张,导
致他们用脑过分,皮层机能降低,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掉兴趣
和信心,或许产生忧虑、愁闷、压迫、惧怕等不良知境,长此以往,部分人就会
不一样程度地产生心理阻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一些教师把学生考
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略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术的培
养。小学期间,小学生希望获取教师的关怀、理解和爱惜。假如教师缺少理解、耐心和爱心,不可以以热忱的态度赐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
感觉绝望,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这类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
会迁徙、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忧虑。
三、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趋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
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定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
举措。我们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一定重视,固然真实患心理病的学生只是
很少量,可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误差问题随年纪增加,所以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都来重
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纳踊跃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纳对策。
(一)学校应采纳的对策
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展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按照“面向全体、宽
容、保密、连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行
素质教育的主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剖析的最大不一样,心理剖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居心理问题需要矫治
,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是假定小学生集体中
大批存在心理问题,而是全部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
,个别学生确居心理问题可
以经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正。
(二)家庭应采纳的对策
家长应踊跃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修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连续。所以,不论是认识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由,仍是咨询、教正计划的拟订与实行,都需要获得家长的踊跃支持与配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作者:孙雪艳
来源:《南北桥》2019年第11期
【摘;;要】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学生从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行之有效。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123一、入学的分离焦虑
1.有的小学生赖床,自理能力差,起床后也不能够主动迅速地洗漱、穿衣、整理床铺等。2.有的小学生被家长送到学校要离开的时候,哭闹恋恋不舍,甚至向家长提出无理要求如买好吃的等等才去所在班级报到。3.有的小学生在班级里做不到与同学们良好的沟通互动,有的时候还谎称肚子疼或者头疼,请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接他回家。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儿童期则有两种基本需要,一是安全需要,二是满足需要。小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很多小学生一时做不好角色转换,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和不适应感,从而出现拖延与反抗等情绪焦虑的反应。小学生因为心理发展还不健全,还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又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包办,因此,有的小学生养成了特别强的依赖心理。
应对策略:1.家长要先做到提早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对未来的变化充满“自我掌控感”。2.家长要强调与孩子之间持续的亲密与联结。孩子上小学的过程是扩大信任圈的过程,由开始的只信任家人到慢慢信任老师、同学和朋友。如果孩子和家人建立起的信任关系越牢固,孩子越容易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家长尤其不能哄骗或者恐吓打骂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助和恐慌。所以一定要反复强调:“爸爸妈妈像以前一样爱你,是因为你长大了,要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另外,不要忽略放学之后的高质量陪伴,多陪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3.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接,理解新入学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抗拒,理解孩子对家长的依赖,用爱的接力棒把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引领他很快融入到团结向上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中。
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1.有的小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有时居然找不到课本,交不上作业。2.有的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预设的环节和节奏,常常开小差,多动如玩文具,与同桌打闹,或者干脆望着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常见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