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姻卢希林乡村作为基层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薄弱区域。应该积极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平台,使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的重要渠道。李文钰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基层,阐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目前,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要求每个乡村地区必须设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主动性不高、在基层,由于乡村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基础设施和人才匮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此,中央政府投入了近100亿元的地方建基本实现了设资金,共建立了27800个乡镇文化站,“每个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村级文化服务站尚未已建设完成的村级文化全面覆盖,还存在较大缺口。与服务站,还有条件不达标的情况存在。由此可见,其他地区相比,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2014年7月,文化部确定了10个国家探级试点地和60多个省级试点地,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成效更索现实路径,积累丰富经验。目前,为突出。例如,浙江省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突破表演舞台、电子放映口,整合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室和农家书屋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向村民提供文安徽省化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村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民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的场所;黑龙江省、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镇江市等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探讨方式。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有效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来源。为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二、功能定位渊一冤向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我国乡村公共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近些年,化设施和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范围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随着乡村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多城镇。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趋向多元化、层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分化需求,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配不合理以及向乡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等方面。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精33上海农村经济圆园19年第9期
探索研究神的代表,是乡村地区的文化卡片。作为一个直接向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地方组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直是乡村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它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乡村公共文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乡村群众的文化权益。可以说,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乡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渊二冤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为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保护、弘扬和发展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责任。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立足于地域文化,以地方民俗为纽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通过数据存档和理论研究,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的建设,收集、整理民间传统艺术和特色文化,抓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工作,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发展。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文化宣传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乡村人民提供文化活动的舞台,形成群众文娱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形式,整合散落在乡村的文化资源。渊三冤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延伸和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等,具体化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聚集的核心课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舞台。它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向乡村的传输,真正反映了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时俱进、为当地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性质。群众不仅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34渊四冤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通过协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大力落实村民的文化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向村民灌输科学和法治知识,使村民树立科学和法治思想,全方位提高乡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将地方政府分配的责任和工作任务与当地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相结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如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支持、妇幼保健、人口管理等,推广一体化、窗口化、网络化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和手续,集中性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当地的特色出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开设各种“特色服务”专区,有目的性地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有效满足村民的需求。渊五冤开展乡村党员教育工作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已然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农村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治教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政策活稀缺,但随着农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远远不够。许多农村没有自己的专门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运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我国在1998年就开启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项目。但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发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2.38%。另外,有些乡和村庄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存在一定数量,但由于设施自身的问题或者供给与需求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使用率相对较低。渊二冤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还不足5%,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依靠乡村机构中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建设人才,但是在我国乡村地区,干部普遍存在着“老年化”趋势,许多的职位都是由乡村中年龄比较大的人来担任,这部分人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而且由于乡村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优越,许多年轻的有才干的人不愿意来乡村做事,大都往大城市中流动。当然,乡村缺乏专业的人才,还跟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目前,国家也会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上岗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标准的规范,取得的效果往往也很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信心和满意度。渊三冤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尧效率低下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但优质产品数量少、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服务,但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乡村的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对群众文化的认识上看,由于受制于认知水平、艺术欣赏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影响,当前部分乡村干部在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群众文化的需求认知落后,上海农村经济圆园19年第9期探索研究把文化建设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当成一种任务或是包袱,而不是一项使命或职责,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文化产品的数质量上看,尽管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与群众需求相比,总体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是自娱自乐活动和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舞台、灯光音响配置陈旧,群众参与度不高。从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上看,缺少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产品。渊四冤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的建设按部门划分,缺乏文化服务机制的完整性是乡村文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如服务组织形式简单,服务理念过于传统,服务质量较低,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供给,缺少协调管理,多头管理,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特性在于“服务”,在基层乡村组织中,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还不够深刻,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水平等级也越来越高,而乡村探索研究第一,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全面掌握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存储量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乡村人口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公平配置、适当规模、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娱活动室、闲置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确定财产所有权、保证服务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第三,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村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适应,根据人口规模、服务范围及地域面积建设相协调的文化活动广场。文体活动广场应设置阅读栏和文化广告牌,同时也要加强日常的保护和维修,及时更新内容,还需配备体育活动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渊二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稳定文化队伍。国家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开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建立各类农村人才培训和奖励基金。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出一批有能力、肯实干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增添新的力量。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根据现有编制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干部人员。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入职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工作者的知识框架,充实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称职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第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对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以及对优秀突出的人才进行奖励,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充分保障乡村干部的基本权益,激发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动力。渊三冤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36第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自由开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自由开放工作;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第二,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推进戏剧、书籍、电影向乡下的传输以及推荐优秀出版物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文化精品网络的传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监督以及保护版权,以防侵权或盗版产品混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第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乡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农村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法治意识;实施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风俗活动;鼓励人们组织自己的文化,支持他们建立各种群众文化队伍,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渊四冤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第一,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建立群众
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4号文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5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包括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建立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打造扎根基层、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现代泉城的重要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二)年度目标。2016年底前,全市140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改造提升,达到规定标准;全市60%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7年底前,80%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底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并实现常态化运行。2019年查遗补缺。2020年完善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各县(市)区政府)
二、标准要求
(一)建设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2012〕44号)和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48号)为基本依据,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执行,除商河县所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外,其他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在进一步完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城乡统一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功能配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重在完善提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优化功能配置,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面积、功能达到相应标准。全市917个贫困村及户籍人口300人以下的村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其他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建有阅报栏、健身路径、灯光、有源音箱、善行义举“四德”榜等必要配套设施设备。文体广场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偏远地区确实不具备建设配套设施设备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可配套建设乡村剧场、儒学讲堂、道德文化讲堂和历史文化展室(乡村记忆博物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扶贫办、市民政局、市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体育局、市科协)
三、重点工作
(一)明确功能定位。各县(市)区(含济南高新区,下同)根据《济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济办发〔2016〕1号)确定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科普展教、文化遗产保护、“乡村记忆”工程、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层服务点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和党员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以“孝道”为至美的道德教育、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挥城乡社区、村儒学讲堂、历史文化展室(乡村记忆博物馆)等载体在国学教育、传统体验、历史展示等方面的功能。按照功能综合设置要求,与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配合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
(二)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提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辐射面和利用率。结合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建设,设立基层文化服务点,建立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通
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改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体育局)
(三)搞好资源整合。一是整合现有场所资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合理依托现有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实施,不搞大拆大建。鼓励城市社区利用闲置商品房,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进行建设。二是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三是整合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图书资源,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四是整合部门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有效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实施基层体育健身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综合管理和利用,切实提高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
(四)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广泛开展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积极举办道德模范、传统文化展览展示等活动。着力增强综合性服务功能,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体,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
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等,结合重要节假日、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倡导开展规范、文明、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引导所联系群众积极参与职工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等文体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村(社区)儒学讲堂及历史文化展室(乡村记忆博物馆)阵地作用,完善功能布局,丰富活动内容,传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化育人功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
(五)创新服务方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行错时免费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功能要求制定服务目录,设置文化产品及服务“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量身打造特色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均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应建有无障碍设施,便于残疾人参与。大力推进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壮大文化志愿者和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
(六)严格考核评价。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情况需求反馈、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公众满意度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市)区政府作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将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上来。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或行动计划,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5年工作进度表,并列出年度工作台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公共文化、体育等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要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引入竞争机制,拓展政府购买范围,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办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重点对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给予补助。结合省财政支持,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县(市)区予以奖励。(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7号文件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5〕53号)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体等开展文化下乡演出。(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按照《济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济办发〔2016〕1号)关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配备1—2名在编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适当增加;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的要求,落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并在村级设立公益岗位。推广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经验,鼓励志愿服务,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团市委)
(五)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每半年进行调度督查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将年度工作台账完成情况作为省、市级财政奖补依据。各县(市)区按照年度工作台账及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责任单位: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为促进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丰富广大本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制度
1、文化服务中心的卫生保洁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定时清理,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2、工作人员上午要上班前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内务。节假日前要集中开展一次卫生突击活动。
3、文化服务中心墙壁上和室内通道不准随意乱贴乱挂。各功能活动室和办公室门窗及玻璃要干净、明亮,无灰尘、无污渍,窗台干净整洁,窗台外无杂物。
4、活动设备和器材、桌椅等处无灰尘、无污渍,干净整洁。
二、文化服务中心设备管理制度
1、服务中心设备财物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专人专档,妥善保管,统一登记、统一发放、统一管理,不得丢失。
2、服务中心内所有设备的使用管理,要实行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
3、设备只能用于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所用,严禁私自另作他用,不准擅自外借或人为损坏,不得占为己有。否则,因外借、损坏、遗失的,严格追究责任,由保管人、当事人按原价赔偿,确因工作需要,须有负责人书面批准,才能办理有关手续。
三、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1、坚持为民服务宗旨,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倡敬业奉献。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本职岗位应具备的政策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3、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实行挂牌办公,服务热情周到,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5、保持文化站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值班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6、认真执行关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严守法纪,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
7、行为仪表举止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做一个有较高素养的文化人。
四、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承诺制度
1、保证服务中心正常开放运行,积极开展文化阵地活动,热情周到接待来访群众。
2、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根据本村群众的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4、开展群众读书读报活动,为本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
5、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五、文化服务中心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
1、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本村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保持经常性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
2、重大节庆或传统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便于群众参与。
3、搞好服务中心内设施保障,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4、工作人员要恪守职责,热情接待,搞好服务。
六、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
1、管理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2、管理人员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预防和杜绝火灾、被盗、骚乱闹事等危及安全的事故发生。注意防火、防盗、防非法操作。
3、各套设备只能由站内工作人员使用,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擅自操作。严禁私拉电线、乱接插座、私自安装其它电器设备。使用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超负荷运行。
4、管理人员要定期对音响、线路等电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电器设备安全有效地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5、每次开展活动,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半小时到场,做好安全检查和准备工作后方可开放。对手续不全和没有事先安全教育的使用者,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开放。
6、开展活动时,如发现安全意外情况,要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同时启动应急程序,妥善处理。场地使用完毕后,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设施、设备,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7、多功能厅所有设备一律不准外借,如有发现,管理者承担物品损坏或遗失造成的所有责任。
8、场内严禁吸烟和明火,严禁携带一切易燃品和危及安全的化学药品入内。
9、场内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弃口香糖、乱扔瓜果皮壳等不文明行为,不听劝阻者,请其离开活动场地。
七、文体娱乐室管理制度
1、保持室内良好的卫生环境,严禁在室内吸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任何杂物。
2、文明礼让,严禁大声喧哗、吵闹及争抢活动器材。
3、要爱护公共设施,严禁违规使用器材,或将活动器材拿出室外运动,如有丢失,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照价赔偿。
4、进入室内活动者,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丢失责任自负。
“中心”还是“空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及其阐释
王为
【摘
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国家与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界点.基于“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通过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当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存在组织机构边缘化、文化服务人员简化执行、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性约束以及文化服务项目僵化供给等“功能空心化”的表现.文章主张以复合治理来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探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回归之道.
【期刊名称】《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7页(P39-45)
【关键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空心化”
【作
者】王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武汉43007【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12为补齐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适时提出《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
办发〔2015〕74号,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两个层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处于政治权力末端的文化职能机构,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是在村或社区层面集合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人才建立起来的服务平台,是处于国家与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接点和最前沿,一方面接受国家文化职能部门的建设指导,一方面又须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这就意味着,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既是政治权力神经末端的基层触角,也是蕴含社会力量的机能系统组织细胞。
考虑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特殊地位,本文期望通过国家和社会关系研究范式来思考该组织在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功能问题,并以此管窥文化治理理念,为当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份思考。
所谓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就是将国家和社会作为两个相互作用的范畴,并以此搭建分析框架,切入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国家与社会范式的运用,既有将两者视作各自分立,边界分明,各具运行逻辑的实体主义研究视角;也有认为两者相互渗透、紧密交织的关系主义研究视角。“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偏向于后者,其摈弃了国家与社会整体性的二元论争,而认为国家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如同社会被包括国家在内的社会组织影响和改变一样,国家也同时遭受着来自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内部结构性力量的形塑和改变。“国家和其他社会形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社会也不是。它们共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变各种的结构、目标、规则以及社会控制。它们是持续相互影响的。”[1]58因此,美国学者乔尔·米格代尔对国家概念重新作了界定,他指出“国家是一个权力的场阈,其标志是使用暴力和威胁使用暴力,并为以下两个方面所形塑:①一个领土内具有凝聚性和控制力的、代表生活与领土之上的民众的组织的观念;②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实践。”[1]16这一界定既揭开了韦伯式理想型国家概念掩盖下的权
威分离和争议的情形,也将国家置于社会的语境之下重新审视其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
正是受到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的启发,本文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探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载体,分别从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探究这一国家与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接点,并期望以此为契机理解其背后潜藏的不断交织着的国家与社会博弈关系和角逐力量。
1.观念层面:文化治理理念下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治理的实质在于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阈达致治理的目的。我国学者吴理财教授将文化治理在实践中的丰富样态区分出政治、社会、经济三张面孔,并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表明了文化治理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国家观念及其权力展示。[2]诚然,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还是经济利益需求和社会生活的权利表达,文化治理都以巧妙的治理术将权力观念编码进了治理目标实现过程之中。这就意味着,文化治理并非仅仅是对文化本身的治理,还强调其超越性,主张凭借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其作为媒介和手段来综合性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那么,文化治理在强调其工具理性的同时还体现出了其作为前沿发展理念的价值理性,即通过对社会规则的感知来阐释“社会中国家”的深刻意涵。
作为“社会中的国家”路径研究的微观载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文化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体现文化治理理念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国家观念及其背后权力意志的贯彻。国家观念即对于合法国家规则的感知,而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就是国家观念的具体表征。从国家的视角来看,文化治理无时不刻都在以某种形式展示着国家观念及其权力实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某种层度上就是国家权力不断下沉的产物,其意义就在于将国家文化治理的理念渗透到基层中去。这也就是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文化治理理念基层趋向的产物,集中体现国家方
面的文化治理理念。而且,文化治理在展示国家观念与权力实质的同时起着重新塑造着国家的领土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作用。一方面,文化治理以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强化着国家的疆界意识,使得该国在国际社会得以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文化治理又以特定的政治文化塑造着国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使国家得以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区分开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政治权力末端的基层触角则在社会中以文化的方式诠释和传播着来自国家的观念。
同时,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文化治理理念下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应该体现其他社会组织、其他社会力量的影响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身处国家与社会的交界点,在受到国家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从社会的大视角来看,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内涵于社会范畴的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在持续的相互影响中形塑着各自的边界。那么,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是国家概念范畴的组织形式,更是社会概念范畴的组织形式,其作为蕴含社会力量的机能系统组织细胞,在体现来自国家方面的文化治理理念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需求。不同于国家视角下文化治理的权力观念表达,基于社会大视角下的文化治理理念则更关注于不同主体文化需求的满足。因此,包含国家在内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则展开了对于文化领域主导权争夺的竞争和联合。
综合看来,基于“社会中的国家”路径来探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则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双方的充分表达。也就是说,国家与社会双方共同的文化治理理念塑造下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必然要求其“综合性”的功能定位。因此,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要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这些功能将国家统治要求与社会发展需求巧妙地糅合起来,隐蔽地呈现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具体的组织形式中。
2.实践层面: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
实践作为“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的另一个层面,在被观念的指导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观念,对观念存在着增强或削弱两种可能。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正是在这样的实践的过程中被模糊,两者的关系也得以动态化呈现。如同米格代尔所主张的那样,国家与社会并非铁板一块的整体性范畴,而在互嵌互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其内在的结构性或分散性特征。首先,他否认国家是能够整体性地独享至上合法权威而不受他者干扰的组织形式,强调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冲突。他主张“阐释一个关于真实国家的更复杂的观点,强调国家内部存在的紧张关系、内部的分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3]21。遵循这样的思想,他从纵向对国家进行了结构性划分,将国家自上而下分为最高决策中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执行者四个层次,每一级都存在其行动的自主性。那么,在实践过程中,源自国家的观念会在自上而下的结构传递过程则可能由于各级的自主性而发生变化。其次,社会方面也往往由于其多元化的构成而导致力量分散化,难以与国家在内的社会组织形成有效的合作,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实践过程中观念力量的削弱以及国家的分解化。
通过“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的微观检视,我们发现文化治理在实践层面有着区别于观念层面的具体执行,具体表现为文化治理从观念到实践的某种程度的脱节,进而使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能真实有效的发挥预设功能,体现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作用。之所以能够形成对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微观检视,正是因为“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路径将文化治理区分了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并形成了系统化的比较研究。经过两者的系统比较,我们就能够认识到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基层文化治理在观念和实践层面突显出来的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空心化”问题。
如前所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体。而所谓“功能空心化”,指的是文化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在具体实践中未能得到真实有效的发挥。相对于“功能空心化”是对文化治理实践与观念脱节过程的具体化描述,“空心”则更关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未能真实有效发挥功能的结果。而且,“空心”是与“中心”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本文所指的“中心”则具体指代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这一研究主体,并在与“空心”作对比时获得了强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得以真实有效发挥的外延意涵,以此与“空心”区别开来。本文以“中心”还是“空心”为题,目的就在于指出研究主体的同时,以对比的手法来强调当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功能问题。
众所周知,基层历来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文化治理实践与观念的脱节而造成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影响重大。首先,“功能空心化”使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法成为满足基层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沿阵地。李世敏在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维度时就指出,只有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塑造文化和政治认同才具备有效载体。[4]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则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的阵地沦陷。其次,“功能空心化”使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法作为落实基层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手段。倘若不能真实有效地发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基层群众的文化权利则沦为观念层面的幻想和奔走相呼的口号,毫无意义。最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空心化”还对当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现实挑战。倘若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不能将预定功能落到实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则终究难以打通。那么,鉴于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
空心化”的重大影响,我们必须首先考察其“功能空心化”的具体表现。
其一,组织机构边缘化。在村或社区层面,除了本文关注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还有诸如党员群众教育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网格管理工作站等各种中心服务站点。诚然,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精细化是国家治理纵深发展和现代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必然选择。各政府部门为追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将自身触角向行政村或社区延伸,划分各自势力范围与行动边界。由此,基层地区便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生态。然而,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却处于边缘化地位。这种边缘地位直接体现为不少村或社区对于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在他们看来,文化需求倾向于一种偏私性的需求,不需要大规模的公共供给,而且产生于经济物质需求得以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由此可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处境边缘化的实质就是文化工作在于基层总体工作中的边缘化。
其二,文化服务人员的简化执行倾向。尽管在村或社区层面中心服务站点林立,给人以“各占山头,自立为王”的感觉,但是由于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人员限制、精力有限,看似机构繁杂的社区其真实情况往往是“多块牌子,一套人马”。因此,居委会门口各种样式的中心服务站点的招牌总能给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村或社区工作人员却并不充足。一般情况下,居委会的管理与服务人员约七至八人,每人都分担着源自各个中心服务站点的工作。那么,在居委会的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性质相近的工作则会被自然而然地合并起来落实。然而,这样的合并落实往往附带着简化执行的意涵,使得基于文化治理理念精心预设的功能在实际中被选择性的执行。更为甚者,在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公共文化服务则被迫给基层稳定和经济建设让路,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便沦为挂牌走形式,成为“空心”。
其三,文化服务设施的资源性约束。一方面,资源性约束直接表现为行政村(社区)
缺乏相应的实体性文化服务设施,进而限制了其功能发挥。特别是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山区,没有足够的场地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遑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及性问题。另一方面,资源性约束还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整合机制来发挥行政村(社区)范围内现存资源效力。依据《指导意见》所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然而,缺乏相应的整合机制,行政村(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依旧处于分散状态,无力支撑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性”的功能发挥,更无法满足群众更高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其四,文化服务内容的僵化供给。诚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基于文化治理理念的规定动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建设的统一模式。否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陷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僵化供给的陷阱之中。这也就是说,建设必须是在满足文件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赋予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本地特色,更加考虑在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浙江苍南的“文化礼堂”建设和江苏高邮的“农村幸福会堂”都作了较好的示范,前者将宗祠改建与文化服务平台搭建相结合,后者则以提供百姓宴会堂为契机来充实文化服务内容,都切实地考虑到在地群众的文化需求。然而,依旧存在不少地方在建设过程中罔顾现实需求,一昧地执行上级的建设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因此,某社区主任在调研过程中就抱怨:“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还是要看当地的实际需求,‘一刀切’就是懒政行为,老百姓就是喜欢唱啊跳啊,你把图书室修得再豪华,几本过时的书有谁来看嘛?”因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是满足其文化权利的必须行为,但是僵化的供给思路和行为看似是对基层群众权利的保障,实际却并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反而践踏了基本文化权利,也易招致文化治理的失败。
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社会中的国家”路径研究的微观载体,其“功能空心化”直接表现为文化治理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脱节。但是,要想深层次地探究缘由,则需要回归到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分别置于国家与社会的视野之下分析其具体情境下的运行处境和行为逻辑。需要说明的是,分别置于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分析并不是将国家与社会作二元对立,而是基于“社会中的国家”分析路径下的具体划分,先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原因探析,再到涵盖国家在内的社会大视野进行概括与补充。
1.国家视野下的原因探析
不可否认,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的原因探究必须首先从国家层面着手。在米格代尔看来,国家是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之中的组织机构。那么,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则需要进入到国家组织结构系统内部,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具化载体来理解国家观念的结构性传递过程。
对于国家观念的结构性传递过程具体可由层级化和部门化两方面来理解。所谓层级化就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垂直划分,体现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如同米格代尔对国家结构进行纵向分解一样,对于国家观念的结构性传递需要深入到代表国家权力的不同层级的政府。我国虽然确立了单一制的民主共和式国家结构,但是政府层级划分较多,自中央到地方最多存在五个层级,每一层级的政府都在特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具备自主权,进而可能导致国家内部关系的紧张与分立。谢庆奎在分析中国府际关系时就指出政府间在存在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的背后还蕴含着利益关系,各级政府都
存
在
着“利
他
”和“自
利
”的双
重
动
机
。[5]其
中,“利他”动机意味着国家观念的一以贯之,而“自利”动机则可能削弱国家权力和意志的贯彻。然而,米格代尔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国家概念下的微观行为主体,因而也没有对国家进行部门化的结构划分。所谓部门化,则是国家权
力结构的平行分部,体现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的职能化与专业化传递过程。从理论上来说,现代科层制主导下的部门化专业分工能够提升行政效率,却也可能造成业务流程的支离破碎以及职能部门的隔离壁垒,进而阻碍国家观念的落实。例如任敏在分析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问题时就利用“碎片化权威”来形容政府部门在观念落实过程中的治理局限。[6]由此可见,国家观念可能在经历层级化和部门化的过程中被削弱或消解。
文化治理理念便是在这样的结构性传递过程中被逐渐消解的,这一过程导致文化治理观念与实践的脱节,进而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奠定基础。从文化治理理念的贯彻层级来看,尽管已经确立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但是文化治理的影响力依旧呈现从中央到地方的衰弱趋势。吴理财教授在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时,就指出行政压力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为逻辑。[7]这就说明,文化治理理念在地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政治性表演,那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内容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这样的逻辑下则必然无法有效发挥其功能。因为,基于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仅仅只是完成上级的行政任务,而其功能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发挥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从文化治理理念的执行主体来看,文化治理具体由文化管理系统执行,然而文化管理系统相对分散。在中央层面就有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国务院行政系统的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地方层面虽然也相应地设立了相关职能机构,但却未能建立强有力的垂直领导体系,执行力与影响力相对不足。而且,文化治理理念在经由国家文化管理系统贯彻执行的同时,其他国家职能机构也无时不刻地以其他形式的治理手段面向基层渗透国家观念与权力。由此,行政村或社区层面便渐渐形成了诸多中心服务站点并存的局面。孔娜娜将这种情况称作“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8],并指出各政府职能部门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将权力的触角延
伸到行政村或社区,并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与行动边界。那么,在这种治理碎片化的大背景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便难以形成能够整合各方公共服务资源的体制机制,也不得不面临机构边缘化危机。而且,在治理碎片化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人员被动地承受了较多的行政性任务,并在任务执行压力的迫使下形成了简化执行逻辑。
由此可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是文化治理理念在国家观念的结构性传递过程中遭受削弱或消解的产物。
2.社会视野下的原因探析
米格代尔启示我们,国家的力量存在其限度,我们必须从韦伯关于国家垄断暴力工具和合法性权威的论断中解脱出来,而将国家置于社会大系统中予以理解。那么,对于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的原因探索还需要在社会大视野下进行综合性考察。
社会大视野下的综合考察须回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处的行政村或社区这类微观场阈,考察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力量对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发挥所造成的影响。在行政村或社区层面,居委会作为普遍成立且相对成熟的组织形式,却迫于国家力量的下沉而丧失了社区自治组织的主动性,从理论意义上基层群众意愿表达的“头”沦为基层政府行政任务落实的“腿”。那么,处于居委会具体指导之下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随之丧失了建设的主动性,在将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排除在外的同时,迎合相关部门在行政压力下显现政绩的要求,象征性地挂牌成立来敷衍检查。而且,除了居委会以外,其他市场或其他社会组织也较少地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具体工作便难以吸纳其他力量的参与。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置于当前社会风气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经济建设中心论思想,国家在很长时间内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热衷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相对忽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而且,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经济建设相较于文化建设更为显著,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的执行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沦为形式。尽管国家日益认识到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但长期以来形成制度惯性和行为积弊却难以立刻清除。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深重,人们更加关注物质利益的增长而相对忽视其个体的文化需求,更加不会在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这就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其文化权利,而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完全抛给了政府,从而使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僵化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可能性。由此可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便是文化治理受到物质主义社会风气影响的具体表现,各级政府以及基层群众基于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偏差而导致文化治理在实践中发生脱节,使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难以真实有效发挥其功能。
无论是多元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缺失,还是社会风气的物质主义体现,都在实践过程中削弱了文化治理理念的贯彻落实。由此可见,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
总而言之,文化治理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消解是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空心化”的根本缘由所在。其中,文化治理理念的消解既是国家观念结构性传递的产物,同时也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回归之道仍然需要从国家与社会两方面着手。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复合治理的手段来综合性地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探求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文化治理从观念到实践的有机统一。所谓复合治理,强调的就是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互补以达致良好态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杨雪冬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风险社会治理对策而提出。[9]陶建钟在把握复合治理谋求治理主体之家合作互补本质的前提下,将其拓展到国家与社
会关系问题的探讨上来,并创造性提出了“国家主导社会
自
主
”复
合
治
理
模
式
的社
会
管
理
新
路
径
。[10]郑
杭生、黄家亮则基于我国社区治理的困境,主张在社区构建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其他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合作的复合型社区治理结构。[11]具体而言,以复合治理来探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回归之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依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应该至始至终地强化文化治理理念的重要价值意义,并在社会上营造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氛围;其次,要积极探求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实现文化治理在国家结构中的有效贯彻与落实;再次,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要积极吸纳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充分利用各方力量来补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短板;最后,以村或社区生活共同体的营造为契机,强化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服务意识和自主性。
【相关文献】
[1]乔尔·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M].李杨,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吴理财.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58-68.[3]乔尔·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M].张长东,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4]李世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9):10-13.[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26-34.[6]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580-584.[7]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J].江淮论坛,2011(04):143-149.[8]孔娜娜.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29-35.[9]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4):61-77.
[10]陶建钟.复合治理下的国家主导与社会自主——社会管理及其制度创新[J].浙江学刊,2014(01):40-47.[11]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01):23-29.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及调研报告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农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个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洪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综合性文化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自2016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洪泽区以建立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全区经过三年的努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整体推进基层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均依托现有文化阵地在2018年底全完成提升改—1—
造。每家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配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妇女儿童活动室、中老年活动室,功能比较齐全,并免费向群众定时开放。9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98家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已完图书成通借通还,还剩22家在2019年底完成。区政府把送电影列入政府“十件实事”。着力推进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依托35个放映点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放映电影1020场。
(二)突出服务供给,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扶贫为牵引,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以各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小车大舞台?你我乐起来”、“小车大舞台?唱响新时代”“幸福淮安?舞美洪泽”等主题文艺活动,利用节假日期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联合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通过专家讲座、艺术培训、文艺比赛、作品展览、节目展演等形式,最大范围给老百姓提供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
二、存在问题
当前,洪泽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高。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和支持,但与群众火热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比较滞后。有的镇、村虽然明确了分管领导、—2—
文化专干、文化管理员,但由于基层事务繁杂,投入到文化工作上的时间、精力不够。有的村“两委”对如何充分发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措施与办法不多。
(二)队伍结专业性不强。文化服务工作具有专业性、日常性、持续性等特点,但洪泽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村(社区)一级的日常管理服务人员落实不到位,缺少文化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据2018年调查数据,全区9个文化站长无一个是专业出生,镇(街道)文化站办事员仅有10个专业。
三、建议
(一)强化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搞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整合利用基层设施设备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具体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缺乏是制约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瓶颈”,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城乡基层公—3—
共文化服务岗位,按需配齐工作人员。二是把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不断完善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不断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培育基层业余文化人才,激发创造活力。同时,要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三)充实服务内容。一是继续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比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具备书刊阅览、文艺排练、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科普教育、健身养生、课外辅导、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应常年坚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或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二是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引导社区策划面向大众、参与面广、服务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基层购买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定期开展公共服务活动,使文化配送服务真正沉下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丰富文化惠民内容,推进资源整合流通,使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动”起来。着眼“区里有品牌、街道有亮点、村居有特色”目标,依靠三级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高质量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群众(草根)文化等品牌。
—4—
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构建该体系的重要途径。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后,曾都区委、区政府提出“五区建设”目标,将“文化名区”建设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曾都区以建立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整体推进,基层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基本建成以城区为纽带、以基层服务站点为支撑的覆盖城、镇(办)、村(社区)三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网络。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均依托现有文化阵地开展,即:各办事处依托城区文化馆(区群艺馆统筹),各镇依托所属综合文化站,各村(社区)依托所属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所有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5个镇(办)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37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机、照相机、摄像机、音响设备、—5—
投影仪、书报、棋牌等设施设备,功能比较齐全,并免费向群众开放,满足开展舞蹈、戏曲、摄影等免费培训的需要。同时,建成152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2个农家书屋,部分村(社区)还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区政府连续五年把广播影视工作列入政府“十件实事”,着力推进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组织流动放映队26个,按照“一月一村一场”的要求,每年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放映2800余场次。公共文化半小时服务圈基本形成,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最基本、更丰富、更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注重固本强基,重点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各文化类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一是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广场建设。从2015年开始,曾都区按照“七有”标准,同步展开农村综合文体广场建设,逐年分批建设,最终达到全覆盖。同时,融合精神文明建设、科普、法治宣传、党员教育功能,将相关宣传栏、展示墙等载体进行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在47个村6个社区共建成53个农村综合文体广场,2018年计划再新建20个。二是加大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每个已建成的农村综合文体广场均至少配送一副或多副7件套的体育器材,有力强化中心体育健身功能。三是高标准完成“村村响”和“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完成20000户建设安装任务;“村村响”工程建成一个区级平台、4个镇级平台、84个偏远地区村级平台和481个村级终端。这些重大公共文化类项目—6—
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曾都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
(三)突出服务供给,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坚持以文化扶贫为牵引,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以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辅导、天天有开放”的工作思路,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采取区群艺馆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结合、文化培训和自娱自乐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把触角延伸到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军营等人员聚集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服务。为庆祝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广场文艺演出上百场,特别是“元宵节广场文艺汇演”办出了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广泛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城区各广场、居民小区、各集镇所在地晚间以健身为目的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民间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全区各镇、村(社区)组织广场舞蹈队、民乐演唱队、锣鼓艺术队、合唱队、太极拳队等各类文艺团体59支,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定期组织文化系统干部和各协会专业人士到各镇办和社区(村),深入群众,开展现场创作、成品赠送、经验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专业组织的指导帮带作用,促进群众欣赏和创作水平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曾都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7—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和支持,但与群众火热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比较滞后。有的镇、村虽然明确了分管领导、文化专干、文化管理员,但由于基层事务繁杂,投入到文化工作上的时间、精力不够。有的村“两委”对如何充分发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措施与办法不多。
(二)设施分布不平衡。曾都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础较好、发展较快,但限于建设指标、适宜场地等客观原因,配套设施分布仍存在不均。比如,有的主城区社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投资力度相对较小,中心设施建设面积相对较小;有的村偏大偏远,居住地相对分散,存在集中建设和分散服务的实际矛盾;有的社区活动场所整体布局不太合理,有的离居民区过远,有的过近,有的服务场所和办公场所混在一起,服务场所设在楼上,不便民。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工作具有专业性、日常性、持续性等特点,但曾都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村(社区)一级的日常管理服务人员落实不到位,缺少文化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2017年,曾都区为各镇文化站解决了2个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但一时还难以覆盖至所有村(社区)。
(四)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村(社区)还存在“重建、轻—8—
管、轻用”的现象,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理想,作用发挥不充分。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够,藏书更新难、流转速度慢、开放时间有限。农村电影放映影片内容较为单一,加之新媒体的冲击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观众普遍不多。
三、意见建议
抓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有利于构建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整合资源、推动共建共享,有利于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搞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整合利用基层设施设备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具体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考核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科学制定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提高权重。尽快制定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真正将—9—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与各地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有机结合,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基层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农村综合文体广场建设方面,由于曾都区活动人口多,文化需求旺盛,硬件建设力度稍显不足,应适当增加文化广场项目指标和配套资金投入。结合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鼓励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缺乏是制约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瓶颈”,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按需配齐工作人员。二是把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不断完善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不断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培育基层业余文化人才,激发创造活力。同时,要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艺—10—
队伍发展壮大,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继续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比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具备书刊阅览、文艺排练、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科普教育、健身养生、课外辅导、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应常年坚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或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二是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引导社区策划面向大众、参与面广、服务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基层购买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定期开展公共服务活动,使文化配送服务真正沉下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丰富文化惠民内容,推进资源整合流通,使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动”起来。着眼“区里有品牌、街道有亮点、社区有特色”目标,依靠三级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高质量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群众(草根)文化等品牌。
—11—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窗口和支撑,是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村级公共文化活动、倡导文明乡风等多方面工作的部门,是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这其中,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介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一、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负责村级文化活动统筹、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
这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体现其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方面。他们需要借助地方文化背景,协调人员、物质资源,规划好文化活动的整体流程和执行步骤,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负责村级文化信息与资源收集、整理、传播、利用工作。
信息与资源对于文化中心的运作十分重要,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持续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传播,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村民文化需求。能够为村庄文化的传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三)开展“大宣、大讲、大赞、大赛”等“四大活动”。
这是一些村庄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宣传各种农村文化、讲授有关文化知识、鼓励赞颂文化艺术和文化的“大宣、大讲、大赞”,以及举行文化赛事,如文化遗产知识比赛,以丰富文化活动,让农村居民感受文化的魅力。
(四)建议书写提案以改进农村文化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发现农村文化工作的瓶颈以及具体的改进之处。因此,他们有义务帮助村民组织起来,提出书面的建议和提案,以便改善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
(一)组织和协调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中心需要举办一些文艺、音乐等活动,这涉及到音响设备、场地租赁、演员联系等等,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使得活动能够按照预计计划顺利举行。
(二)组织和开展文化课程。
为了拓宽居民的文化素养,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会邀请到专家、教师等人员来授课。这些负责开展文化课程的工作人员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材、教学设备,组织好师生的授课环境和注重各种细节。
(三)组织和协调社区文化小组。
社区文化小组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要人才库。工作人员需要密切跟踪之文化小组的活动情况,协调各个小组之间的工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四)开展文艺演出和阅读推广活动。
文艺演出是为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工作人员需要负责组织并协助演出的顺利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图书征订、图书馆管理等都是涉及到文化中心日常运作之工作人员需要履行的职责。
(五)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一同参加公益活动,比如义救、义诊等。也要在线下活动的同时,注意线上活动(推送信息、发布公告、发送讣告),进行愿者信息统计、收集等需要的工作。
总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多样化,包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协调资源、后勤保障等等。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技能和素质,以把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更加优异、激活人民文化管理机制、繁荣乡村文化。一、举例分析相关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本文将以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彩云(化名)的工作实际为例,详细分析其具体职责和工作方式。
彩云从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已经有三年时间,她主要
负责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以下为她的具体岗位职责:
1.组织和协调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中心需要举办一些文艺、音乐等活动,这涉及到音响设备、场地租赁、演员联系等等,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使得活动能够按照预计计划顺利举行。彩云需要安排演员的演出时间,联系相关的职业演员或爱好者,准备好音响、灯光设备,选定场馆。一些大型活动还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文化活动经费,适时发布宣传单、海报等。
如此繁琐的事情,如果不考虑好安排,可能一不小心误事,造成文化活动不能如期举行。因此,彩云需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2.组织和开展文化课程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了拓宽居民的文化素养,会邀请到专家、教师等人员来授课。这些负责开展文化课程的工作人员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材、教学设备,组织好师生的授课环境和注重各种细节。彩云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师生课程辅导需求,安排讲师,并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协调、调整课程内容,使得教学质量更加优异。
3.组织和协调社区文化小组
社区文化小组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要人才库。工作人员
需要密切跟踪之文化小组的活动情况,协调各个小组之间的工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彩云需要保障每个小组成员的时间安排,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教材,并组织各类培训和集中研讨,以便统一方向和任务。
4.开展文艺演出和阅读推广活动
文艺演出是为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工作人员需要负责组织并协助演出的顺利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图书征订、图书馆管理等都是涉及到文化中心日常运作之工作人员需要履行的职责。彩云负责指导居民阅读,并在服务中心推广阅读活动及图书征订等,以便拓宽村民的文化阅读视野,开阔村民的文化知识广度和深度,丰富文化生活。
5.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一同参加公益活动,比如义救、义诊等。也要在线下活动的同时,注意线上活动(推送信息、发布公告、发送讣告),进行愿者信息统计、收集等需要的工作。彩云负责启动村级义诊服务,安排微信、QQ等公共号推送义诊信息,宣传义诊举行时间与地点,并及时向市县相关部门汇报义诊人数与活动统计数据。
二、总结全文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多样化,包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协调资源、后勤保障等等。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管理
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技能和素质,以把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更加优异、激活人民文化管理机制、繁荣乡村文化。
通过对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的深入分析,可知:
一、文化艺术的开展不仅需要开展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也需要细致的组织和协调,因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数众多、涉及到的事宜繁多,如果没有准确安排,则文化活动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文化课程的合理安排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的原因,也因为文化课程的目标是传播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越广、越深的人在接触村民、传播文化方面就越有优势。
三、彩云对社区文化小组的协调引领能力在村庄居民中得到认可,并且能够根据小组工作需要的变化和起伏及时调整和协调策略。
四、丰富村庄文化生活不仅仅是村庄工作人员的事业,还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其中居民的阅读状态尤其值得倡导,因为阅读能够增强居民文化意识、生活质量,也是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
五、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使人们更好地关注弱势群体参与到更多社区活动中,可防范社区矛盾和增强民间交流,提高村民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具有多元化职责,以适应多样化的农村文化需求和村级文化工作发展要求,加强了居民和文化服务中心的联系,有效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感谢您的阅读和评价。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请随时提出。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文化工作者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对群众文化工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工作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为丰富农村文化而建设的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乡镇文化站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了农村工作的重头戏,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桥梁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层面,延伸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文化工作在广大农村的覆盖,丰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综合文化站密切联系群众,根据群众的需求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
据调查表明,原先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主要的工作还是应对上级部门及文化部门的工作安排,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需求,文化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需求逐渐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农村群众文化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开始的文化享受到积极的参与进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的根据地,密切联系群众,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民群众搭建一个平台,组织各乡镇人民群众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等文化娱乐活动,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发展空间。
2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纽带,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乡镇综合文化站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架起沟通人民群众文化的桥梁,给人民群众带来情感精神上的喜悦,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但是,目前部分农村传统陋习依然存在,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的传播站,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长期坚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摈弃移风易俗,塑造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乡风文化。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中,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提供有效的途径,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农村生产发展的另一路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文化产品都以商品形式进入了流通领域,并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文化服务。但是,文化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经营文化服务不可避免
地存在着市场缺失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弥补。而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基层最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是政府弥补市场缺失最重要的力量。
3乡镇综合文化站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人民群众开办家门口的图书室,提供文化场所营造文化氛围
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促进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开办图书报刊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资源为农民、学生提供读书场所,丰富文化知识;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俱乐部和农民文化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组织人民群众文化展演,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近几年来,广场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跟文化站工作者历年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常年深入基层指导,激发群众对群文的热情,为大众打造专属平台,让老百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了文化站的职能。
4乡镇文化站是培育文化工作者的重要阵地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的集中积累,也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一是文化站负责人,即是文化站长,需要负责人要认识艺术,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相应的管理功能;乡镇文化站促使管理人员不但要担当重任,而且要努力成为身先士卒的文化工作楷模,还应该具备较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另外乡镇文化站为建设具有艺术素养又有乡村特色,具有文化活动激情又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涉及到农村各个领域的农村文化气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中,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一役,办好文化站、加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是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此外,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任。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文化站的存在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市场充分发育和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非但不能消亡,而且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服务需要。
村级综合?化服务中?有哪些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政策有哪些?您是否还在为吃不透政策?苦恼呢?春节期间,“蕲春?”微信平台开辟《精准扶贫政策解读》专栏,为您解读扶贫政策。今天解读的是县?化新闻出版?电局出台的相关政策。精准扶贫?县?新?局在?动?、县级?化设施在辖区内设?“两馆?场”,即公共图书馆、?化馆和剧场,公共图书馆、?化馆按照《湖北省“??五”期间县级公共图书馆、?化馆建设实施办法》(鄂?化?[2011]112号)颁布的建设标准进?规划建设,剧场座位数不少于600座。?、乡镇办综合?化站(中?)乡镇办设置综合?化站(中?),按照“三室?厅?场”标准建设,包括:图书阅览室(含电?阅览室和?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基层服务点)、教育阅览室、管理和辅助?室、多功能活动厅和?体?场。按照服务??设置?化站(中?)规模:3万?以下,建筑?积不少于300平??;3-5万?,建筑?积不少于500平??;5万?以上,建筑?积不少于800平??;?体?场不少于600平??,配置宣传栏、基本灯光?响和群众体育活动器材等设备,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三、村(社区)综合?化服务中?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化服务中?,达到“七个?”标准,包括:1间多功能?化活动室、1间图书阅览室(可供借阅的实?图书不少于1200册,定期更新;含?化资源信息共享?程基层服务点,可与农家书屋整合)、1个?化?场(不少于600平??)、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1套简易?响设备等?艺器材、1个标准舞台(14m*10m)、1个?化长廊(30m*1.2m)。村(社区)综合?化服务中?建筑?积不少于150平??。第?条为了加强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民群众精神?化?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增强?化?信,促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繁荣发展,提?全民族?明素质,制定本法。第?条本法所称公共?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量参与,以满?公民基本?化需求为主要?的?提供的公共?化设施、?化产品、?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条国家?励和?持发挥科技在公共?化服务中的作?,推动运?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化服务?平。第?四条本法所称公共?化设施是指?于提供公共?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化宫、青少年宫、妇??童活动中?、?年?活动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化服务中?、农家(职?)书屋、公共阅报栏(屏)、?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化服务点等。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应当将本?政区域内的公共?化设施?录及有关信息予以公布。第?六条公共?化设施的建设?地,应当符合?地利?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不得侵占公共?化设施建设?地或者擅?改变其?途。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化设施建设?地的,应当重新确定建设?地。调整后的公共?化设施建设?地不得少于原有?积。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公共?化设施。第?七条公共?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实?、安全、科学、美观、环保、节约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配置?障碍设施设备。第??六条公众在使?公共?化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坏公共设
施设备和物品。第三??条国家?励和?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第三?七条国家?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化服务,?主开展健康?明的群众性?化体育活动;地?各级?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指导、?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展群众性?化体育活动,并协助当地?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公共?化服务相关?作。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群众性?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化?活。第四??条国家?励和?持公民、法?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式,参与提供公共?化服务。第四??条国家?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公共?化服务,拓宽公共?化服务资?来源渠道。第五??条地?各级?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公共?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专业?员。第六?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占公共?化设施的建设?地或者擅?改变其?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地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强制执?,或者依法申请?民法院强制执?。第?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加强?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制定本法。第?条本法所称?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物质?化遗产。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物的,适?《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条县级以上?民政府根据?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需要,组织?物质?化遗产调查。?物质?化遗产调查由?化主管部门负责进?。第??六条对?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集中、特?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民政府批准后,实?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物质?化遗产实?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实?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物质?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第???条国家?励和?持开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传承、传播。第??九条国务院?化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化主管部门对本级?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物质?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定区域内具有较?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认定?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参照执?本法有关?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名单予以公布。第三??条?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履?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物质?化遗产调查;(四)参与?物质?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正当理由不履?前款规定义务的,?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的代表性传承?;丧失传承能?的,?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的代表性传承?。第三??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第三?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物质?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宣传,普及?物质?化遗产知识。第?条为了加强对?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作,进?爱国主义和?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和物质?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条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下列?物受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和?刻、壁画;(?)与重?历史事件、?命运动或者著名?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产、社会?活的代表性实物。?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物?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和古?类化?同?物?样受国家保护。第三条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省级?物保护单位,市、县级?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献、?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物,分为珍贵?物和?般?物;珍贵?物分为?级?物、?级?物、三级?物。第四条?物?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加强管理的?针。第五条中华?民共和国境内陆下、内?和领海中遗存的?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化遗址、古墓葬、?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地所有权或者使?权的改变?改变。下列可移动?物,属于国家所有:(?)中国境内出?的?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国有?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物;
(三)国家征集、购买的?物;(四)公民、法?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物;(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物。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或者变更?改变。国有?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第六条属于集体所有和私?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七条?切机关、组织和个?都有依法保护?物的义务。第九条各级?民政府应当重视?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物保护的关系,确保?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物保护?作的?针,其活动不得对?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商?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所承担的保护?物的职责,维护?物管理秩序。第?条国家发展?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将?物保护事业纳?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本级财政预算。国家?于?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增长?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专门?于?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不得侵占、挪?。国家?励通过捐赠等?式设??物保护社会基?,专门?于?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不得侵占、挪?。第??条?物是不可再?的?化资源。国家加强?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物保护的意识,?励?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平。速览来源:蕲春?编审:?鸟、邓霁桓
平凉市发挥村级综合?化服务中?作?托起群众舞台梦庄浪县南湖镇汪家村综合?化服务中?▲“?过??的向?葵?,?净的道路两旁是青??墙的居民区,穿过??的‘当阳古城’,?座戏台?分引?注?,不远处孩?们正在欢快地打着篮球和乒乓球……”这是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城刘社区的场景。进?平凉农村,闲暇时节或者茶余饭后,在村级综合?化服务中?总有许多群众在那?跳?场舞、打篮球、下象棋,?些村??群众?编?演的节?精彩不断,这?的群众?最多、最活跃,现场最热闹。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综合?化服务中?万?篝?晚会▲从2016年开始,平凉市围绕推进?化扶贫攻坚,聚焦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结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化知识传播、?体娱乐活动、民俗?化传承、法治科普、致富技能培训等内容需求,依托“中宣部百县万村综合?化服务中??范?程”,建成了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花所乡寺沟村、泾川县党原乡城刘村、城关镇凤凰村、灵台县梁原乡东门村、龙门乡枣?川村、庄浪县万泉镇?湾村、?洛镇吊沟村、静宁县曹务镇永丰村、灵芝乡尹岔村等85个标准较?、特?鲜明的村级综合?化服务中??范点,推动了农民?我教育、?我提升,促进了社会和谐、邻?和睦,实现了?化惠民、寓教于乐,村级综合?化服务中?已经成为城乡群众激情活跃的精神?化?舞台。泾川县?都镇下拗村综合?化服务中?▲建得好了还要?起来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统?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平凉市对85个村综合?化服务中?建设和作?发挥进?了整体谋划,提出保障??农民的基本?化需求定位,把村级综合?化中?建设作为促进地??化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起点定位,??度推进。围绕?化扶贫,把村级综合?化中?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农民培育、?明新风弘扬、“和谐五星”创评等有机结合,明确由宣传部牵头协调,??局具体负责?范点的建设和管理,推动从“建”向“?”发展。泾川县?都镇下拗村综合?化服务中?▲“五个?点”破解资?难题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农民体育健?等惠民项?,?励通过置换、整合、共享、改建等形式全?盘活农村现有的村部、村?、礼堂、祠堂、操场等场所资源。在资?保障上,采取财政挤?点、热?企业助?点、在外?员捐?点、帮扶部门出?点、村民出义?省?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集中?于场地建设、器材购置、活动开展。?励“企业联村”“能?捐赠”的?式,积极推进了千台?戏进乡镇巡回演出,建?了每年“县?有?活动、乡村有?活动”的发展格局。?道靓丽的“风景”严格“七个?”标准建设,配套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技培训室,购置了活动器材,添置了道具、服装,?响、电脑、桌椅等,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播等,?年??间照料中?等农家书屋及“村村响”“户户通”等?程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村?特?、?场?阵地、?墙?风景、?廊?主题”。有些村依托历史?化资源和有利地形,推进农耕?化展馆、乡村记忆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建设,利??物质?化遗产、民间民俗?艺,开发马尾编荷包、根雕、?雕、泥?纸织画、麦秆画、刺绣、剪纸等民俗产品展览销售,收集传统?产?活?具及民间??艺品进?展出,推进了历史?化遗产传承保护。?些村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农家乐、采摘体验园建设,村??有?有?有风景,带
化遗产传承保护。?些村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农家乐、采摘体验园建设,村??有?有?有风景,带动了旅游开发和农民致富。泾川县党原镇城刘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宣传思想?化?作先进典型。静宁县贾河乡宋堡村综合?化服务中?村史博物馆▲庄浪县通化镇中庄村?化服务中?民俗?化展室▲这?的群众最热闹利?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道德?讲堂等阵地和“村村响”“户户通”?程,相继开展了以重温?党誓词、集中学习交流、志愿服务活动、观看专题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主题?活动。在重要节庆?、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等时间,乡村突出群众主体,??设计平台载体,开展理论宣讲、思想教育、节庆娱乐、全民阅读、法制宣传、科技培训、才艺展?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达2380多场(次)。依托“?化进村?户暖??程”“千台?戏送农村”、?化科技卫?“三下乡”、送?化下基层等活动,组织群众编写春官诗、快板、民间?曲等乡??艺作品,经常举办戏曲演唱、社?表演、书画交流、?场舞表演、体育?赛等活动,乡村开展各类群众性?化活动1.6万多场(次),受益群众170多万?(次),实现了“??有演出,天天有活动”,形成了“泾?欢歌百姓?舞台、书?崆峒经典诵读、泾川县‘锦绣凤凰’民俗?化旅游节、灵台县‘百姓?舞台’、庄浪县艺术节、静宁县苹果节”等?批各富特?优势的?化活动品牌。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综合?化服务中?▲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式,从?学?村官、“四??扶”?员中选聘有?化特长的?员担任村级综合?化服务联络员,负责农村综合?化服务中?设施管理、群众?化活动组织等?作,围绕?化?场的活动策划、宣传栏的内容更新与讲解、?体健?场所的?明使?等内容,由管理?员担起村级综合?化服务中??范点的“活动发起?”“政策讲解?”“?盾劝解?”“?明监督?”等??。??本地选?才??才,在村级综合?化服务中?组建了?批?娱?乐的秦腔班、唢呐队、社?队、体育队、健?舞等民间?化社团,全市组建成10?以上、相对稳定的村级民办?化团体400多个,积极组织专业?艺?作者?泛开展结对帮扶,通过点对点、?对?定期组织?艺辅导,培训基层业余?化??,?批民间?化??为??的乡??化?才队伍成为引导领队,??镇“泉之声”、草峰镇“农家梨园社”“庄浪?抬”“南湖曲?戏”等?批民间社团?有名?。平凉市村级综合?化服务中?,建?了群众?娱?乐的场地和设施,真正做到了“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化参与热情,切实改善和丰富了群众精神?化?活,极?地增强了??群众的?化?信?,得到了社会?致好评。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问题与改善路径
摘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主导地位,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阵地,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我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还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管理模式不健全,基础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问题,需要统筹安排完善职能划分,配备专业人员,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效能来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让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真正为民所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做出贡献,通过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强国梦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标志着当代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出现了拐点。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是要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节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精神的重要行动,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
生活的新期待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状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要是指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单位,一般包括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进行体育健身,组织文艺表演,宣扬科普知识等活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设施包括阅览室、借阅室、健身室、培训室、活动室等对外开放的,且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是促进我国城乡文化建设,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以灌云县为例,2022年以来,灌云县文广旅局高度重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灌云旅游发展整体规划,依托灌云乡村人文特点,通过探索和实践,文化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各镇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为基层文化服务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联动共享的总分馆主要架构模式,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挂牌、统一业务要求、统一资源配送、统一数字服务、统一绩效考核”。各乡镇通过总分馆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在供需有效对接、扩大有效覆盖、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摸索出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理念,构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版图、新阵地。近年来,灌云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乡村旅游城市,为全力建设活力生态文明县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十三五”规划实施战略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动态
与静态资源补偿不足,加上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导致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使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
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
基層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需要达到一定的硬性标准,比如必须建设借阅室、活动室、培训室等,但往往地方政府给文化中心配置的工作人员人数较少,有的甚至只有一人,人力资源较少,工作量大,难以实现工作均衡。另外,也有不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快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工作积极性往往不是很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时也难以适应,还在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不会运用计算机等新设备,工作效率较低。也有不少工作人员到文化中心任职,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学历水平、个人能力要求也不高,导致工作人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即使配备了专职、专岗、专业的管理人员,也因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等原因导致工作不主动,而降低公众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也没有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二)管理模式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多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水平不高,还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般是由上级文化部门和所属的基层政府双头管理,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上级文化部门和基层政府在工作部署上容易形成冲突。再加上双头管理部门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有考核任务,但双方考核常常不能兼顾,而且考核时有时无,考核结果也无关紧要,严重制约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
(三)基础服务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中心的不少服务和活动是由上级文化部门安排组织的,但是有些活动并没有从当地群众实际出发,而且有些活动组织起来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吃力不讨好。比如在开展公益文化培训时,上级文化部门要求安排知识讲座、百姓讲堂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常规性项目,每年都搞,年年主题都一样,群众的参与性也不高。还有在农忙时搞送节目下乡活动,这时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哪有空闲时间来观看文娱演出。这些活动的组织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是一味按照上级部门思想在做工作,没有真正深入群众,贴近群众。
三、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统筹安排,完善职能划分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协调管理、统筹机制上进行完善,首先理顺两个部门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领导关系,上级部门对综合文化站是指导作用,所辖地区政府是领导作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完成工作时,要从自身部门属性和职能出发,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高效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文化服务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财政支出需要上级拨款,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都应加大对文化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有足够的经费预算和补贴制度,各项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当然,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直接投资、捐赠赞助、提供产品等公益方式参与对中心的管理。这样既能减轻基层地区政府财力、物力、人力的负担,又有利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创新,实现社会参与,和谐共治。
(二)配备专业人员,转变管理模式
工作人员是从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的主体,要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转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增加相应工作人员数量,解决工作量过大、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如此,不仅能让文化中心的各科室正常开放,做到物尽其用,还能不断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意见,将群众喜闻乐见、广受欢迎的节目和活动登记下来,并进行活动总结和分享,朝着群众满意的目标不断努力。其次,要调配专业型人才到文化岗位,文化岗位也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工作人员热爱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将对文化工作的开展有具体实际意义,一方面便于与活动方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在工作中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将兴趣化为工作的动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建设在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政府文化政策、执行能力的感受和判断,文化中心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否丰富,提供的服务是否贴心,服务方式和手段是否接地气,都会影响群众对政府的印象。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文化服务中心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让群众满意点赞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开展“村级广场舞大比拼”“送书送戏下乡”“好书漂流”“评选你心中最喜欢的传统文艺”等方式,把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开展一些接地气的活动,让群众广泛参与。当然,同样的节目也不能村村搞,年年搞,这样再精品的节目也会失去其新鲜感,让群众失去观看的热情,文化服务中心推出的各种节目,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向广大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结合“环境保护”,可以组织相关小品、歌舞、朗诵等不同形式的节目,让群众保持观看的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主导地位,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阵地,但目前我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还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管理模式不健全,基础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问题,需要统筹安排完善职能划分,配备专业人员,转变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效能来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让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真正为民所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通过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百年强国梦做出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服务中心 作用 文化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