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9篇

时间:2023-07-27 20:54:03  阅读:

篇一: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黄河落日李瑛赏析

  黄河落日李瑛赏析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所在地。它以其风光秀丽、气势雄伟而闻名于世。“黄河落日”这一诗作,由李瑛创作而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黄河落日》是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全诗七句,内容描写了当夕阳西下时,黄河的情景。“但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刻感受,引人遐想,使人心旷神怡。

  李瑛在诗中用“空山”表示河岸的高山,把它比喻成一座空山,表示河岸的高山就如一座空山,又“新雨”洗刷了河岸,把河岸呈现出一片清新洁净的景象,十分生动形象。此外,李瑛还用“汉下洛阳城”,把黄河联想到古代名城洛阳,再次深刻地描绘出黄河的宏伟壮观,也让读者不禁想起当年汉武帝称霸洛阳时的盛况。

  从整首诗看,作者以景抒情、抒发心声,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敬之心,在短短七句诗里,他用尽了最精炼的文字,勾勒出黄河落日的美景。他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理想的美景,把不同的景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想象中可以欣赏到最宏伟壮美的画面。

  《黄河落日》这首诗作,是李瑛继《青山郁金香》、《望庐山瀑布》之后的又一力作。他将自己的热情、热爱和渴望,把握在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里,把它写得淋漓尽致,把它的美好写得完美无缺,以此彰显自己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黄河落日李瑛的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它把大自然最美丽的景色,写得细腻动人,使人心旷神怡,不禁想起那无穷无尽的自然美景,心中涌起了无限的赞叹之情,令人赞不绝口。

篇二: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篇三: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黄河落日练习题

  预习指导:

  1.作者简介:李瑛(1926-2019),河北省丰瑞县人。中国当代诗人。

  其作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2.写作背景:《黄河落日》是组诗《黄土地情思》中的一首。作者用心中火热的情感创作了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歌,讴歌了深厚质朴的东方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3.主旨:作者把对祖国的热爱融注在山川草木之中,从而构成了高远、壮阔、丰富的自然意象系统。通过对太阳、黄河、原野、山川、树、唐诗、炭火等意象的描写,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蒿艾()

  绛红()

  旌旗()

  鼙鼓()

  爝火()裸露()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蒿艾沟壑爝火陡俏

  B.漩涡浊波

  鼙鼓翻卷

  C.辉煌凝重

  废墟固执

  D.迷茫峥嵘

  旌旗沉郁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旌旗: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旌旗,指各种旗子。

  B.绛红:深红色。

  C.鼙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大鼓。

  D.爝火:火把、小火。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等了五千年,才见到这_____的一刻。

  (2)辉煌地、_____地沉入滚滚浊波。

  (3)黄土层_____着古东方,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

  A.凝重

  沉重沉淀B.庄重凝重沉积

  C.庄严凝重沉积D.庄重沉重沉淀

  5.下列各项中对诗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黄河上的帆影、远去的渔船、沉默的大地以及凝思的树、严肃的鹰、陡峭的土壁、充满气息的蒿艾、枯黄的草、绛红的狂涛等意象,动静对比,色彩纷呈。

  C.“九万面旌旗”在中华大地上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在中华大地响彻,场面描写雄浑壮阔,以惊心动魄的力量撼动着大地。

  D.诗人通过马鸣的远去,长戈的断裂,暗示战火硝烟的时代已经过去。

  二、阅读理解

  1.“这庄严的一刻”指什么?

  2.诗中的“落日”象征了什么?

  3.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1.hāo

  jiàng

  jīng

  pí

  jué

  lù

  2.A3.C4.C5.A二、1.“这庄严的一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落日”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然而,它正面临着巨大的蜕变,正如黄河落日一样,它将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的创伤和积淀的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

  3.我们从中能读出作者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同时,还伴随着一种对苦难与沉重的历史的沉

篇四: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篇五: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李瑛及其诗歌意象繁复的写作特色;能够讲出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勾画诗歌中的意象,抓住核心意象;合作探究构建意象群,品味并讲出意象群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磅礴的革命历程,增强国家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特色;勾画意象;抓住核心意象;构建意象群。

  (二)教学难点

  表达内涵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增强国家认同。

  (三)教学关键点

  表达意象群的内涵;感受民族精神和革命历程。

  三、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立足学情,设置科学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

  采用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法读出意象的特点,读出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手段

  本课的传统教学手段为黑板和课本;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音视频与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初读绘境

  1.情境导入

  黄河,涛涌不息,宛如中国跃动的血液;

  黄河,千里蜿蜒,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黄河,浪卷滔天,鼓舞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翻滚向前,推动着新的时代发展。

  黄河,你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肇始、繁盛、低谷、复兴。

  黄河,你的孩子、炎黄子孙永远对你魂牵梦萦!

  2.欣赏范读

  3.练读-齐读

  4.从给出的词语中选出一个词表达读完全诗的内心感受。

  (1)高亢;(2)深邃;(3)昂扬;(4)凝重;(5)苍茫;(6)旷远。

  5.辨清这些感受可能分别来自于哪些诗节。

  (1)第一、二、三节:庄严、沧桑。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2)第四、五节:高亢、昂扬。

  (3)第六、七、八节:深邃、旷远。

  6.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黄河落日。

  任务一:勾画意象,描绘画面

  7.勾画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

  (1)第一、二、三节:黄土塬、漩涡、浊波、帆影、渔歌、大地、树、鹰、土壁、草。

  (2)第四、五节:狂涛、旌旗、鼙鼓云锣、沟壑、大地、洪波、雷火。

  (3)第六、七、八节:狂涛、旌旗、鼙鼓、沟壑、大地、洪波、雷火。

  8.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黄河奔涌而来,大地、树、鹰和土壁静默无声,只能听到黄河那如旌旗、鼙鼓使大地颤动的涛涌。在这不息的黄河浪涛中,太阳慢慢沉落,只剩下蟋蟀的叫声和炭火、星星的闪烁。

  (二)品味意象

  1.了解李瑛及其诗作风格

  (1)李瑛

  李瑛(1926年3月~2019年3月),经历过旧中国、抗战、国共内战以及1949年后的新中国,他一生起起落落,四十年代曾就读于北大,此后开启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不管李瑛的身份如何变换,诗歌始终是他心中长燃的灯盏,他始终对其持以敬畏之心。

  (2)李瑛诗作风格

  李瑛的诗歌以意象美的繁复与独特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并不是无规律所寻,他的以具体的景作为标题的诗歌往往由一个中心意象和次意象构成意象群。

  任务二:核心意象与意象群的内涵

  2.核心意象的内涵

  (1)“黄河落日”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诗歌开篇一直到诗歌结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节:“风风火火”“辉煌的”“凝重的”。

  第六节:“辛勤跋涉了一天的”。

  (2)“太阳”从“辉煌”走向“凝重”,经历了一天的跋涉。结合诗歌第一句“等了五千年”,想一想,“太阳”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中华文明。

  3.第一、二、三节意象群的内涵。

  (1)梳理第一、二、三节的意象群,勾画或标注出每个意象的特点。

  “黄土塬”-“被染红”、“漩涡”-“涛涌”、“浊波”-“滚滚”、“帆影”-“淡”、“渔歌”-“远”、“大地”-“沉默”、“树”-“凝思”、“鹰”-“严肃”、“土壁”-“倔强”“陡峭”、“草”-“蒿艾气息”“枯黄”。

  (2)品味第一、二、三节的意象群。

  “帆影”和“渔歌”属于传统的生活方式,象征着旧时代,它们的“淡了”“远了”,象征着旧时代的渐渐远去。

  “大地”“树”“鹰”“土壁”“草”,它们“沉默”“凝思”“严肃”“倔强”“枯黄”,象征着在旧时代渐渐远去,而新时代还未到来的时候,世界的沉静、毫无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生气。

  (3)第一、二、三节的意象群表达了什么?

  旧的时代逐渐远去,新的时代尚未到来,中华大地满是寂静。

  4.第四、五节意象群的内涵。

  (1)梳理第四、五节的意象群,勾画或标注出每个意象的特点。

  波涛-“狂”“绛红”、“旌旗”-“九万面”“翻卷”、“鼙鼓”“云锣”-“九万面”、“沟壑”-“重重”、“大地”-“颤动”、“洪波”-“醉”、“雷火”-“亮”。

  (2)品味第四、五节的意象群。

  这些意象的特点,象征着一场巨变,一场革命,这场巨变与革命将带来新时代的曙光。

  (3)第四、五节的意象群表达了什么?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革命画面。万物更生,新时代的曙光照耀着中华大地。

  5.第六、七、八节意象群的内涵。

  (1)梳理第六、七、八节的意象群,勾画或标注出每个意象的特点。

  “大河”-“壮阔”、“废墟”-荒芜、“草滩”-“枯黄”、“爝火”-“微弱”、“山”-“峥嵘”、“黄土层”-“沉积”、“马鸣”-“远”、“长戈”-“断”、“残照”-“如血”、“唐诗”-“雄浑沉郁”、“余烬”-灰黑、“炭火”-“闪烁”、“星星”-“跳荡”、“蟋蟀”-“苍茫”。

  (2)品味第六、七、八节的意象群。

  “太阳”“坐在大河上回忆”,很容易让人想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大河”很有可能象征着时间。

  “废墟”“草滩”“爝火”,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或荒芜、或枯黄、或微弱,它们象征着旧时代逝去后,留下的痕迹。

  “山”的向上“峥嵘”,“黄土层”的向下“沉积”,它们象征着厚重的中华历史中,始终有着一条脊梁,绵延千年。

  “马鸣”“远”了,“长戈”“断”了。“马鸣”“长戈”明显代表着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它们的“远”和“断”,意味着战乱的时代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的崭新时代。

  根据枯黄的草色可以判断,“蟋蟀”的鸣叫,再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显得极为苍茫,而“残照”和“余烬”,一个“如血”,一个点点火星闪烁,它们象征着旧时代落幕的一片苍茫里,还剩下的余晖,这余晖是“雄浑沉郁的唐诗”,始终在闪烁,象征着从旧时代延续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光芒会一直闪耀。

  (3)第六、七、八节的意象群表达了什么?

  时间如河水般滔滔逝去,旧时代只剩下愈来愈少的痕迹。只有厚重的历史仍值得我们铭记,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旧闪亮。

  6.整首诗歌内涵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

  全诗展现了在中华文明新旧交替之际,中华儿女通过卓绝的革命、奋斗,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并必将在铭记历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继往开来,开创更新的时代。

  (三)再读入情

  1.立足于全诗表达的内涵,想一想,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李瑛的这首《黄河落日》大气磅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乐观主义的精神,讴歌了深厚质朴的东方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这片黄土地五千年来的困难、苦难、灾难被革命的洪流带走,并随着落日彻底消失在时间的长河。新的时代给这伟大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黄河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线索。黄河落日穿越黑暗,穿越漫漫的长夜,迎接全新的日出。

  2.融入全诗的情感,再次练习朗读,练读后,各组进行朗读展示。

  3.课后作业

  (1)能够有感情地背诵全篇诗歌。

  (2)阅读李瑛的《长江夕照》,尝试运用在本课所学的“勾画意象——概括特点——组合、品味意象群——得出内涵和情感”的思路,用300~400字的篇幅,赏析这首诗歌。

  从上游流下来

  九千年,荒滩草莽

  流下来,滔滔阔浪

  九千年,风吹倾了

  群山,吹倾了

  低飞的孤鹜的翅膀

  没入苍茫

  当旋流

  卷过水手隆起的肌腱和胸膛粼粼碎金

  闪烁在酒杯里

  一切都疲倦了

  除去浪

  都找到了自己过夜的眠床

  该有一盏灯,照耀

  上游——下游

  九千年,天海泱泱

  大地也微微颤动了——

  多么凝重壮阔的主题和

  雄浑辉煌的思想

  在江天尽头

  一个民族的一滴精壮的血

  滴进了长江

  长江夕照

  李瑛

篇六: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九

  诗二首

  练习与思考

  一、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逄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参考答案:彷徨: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好;寂寥:空旷,静寂。

  2.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地/裸露着筋络和骨骼/......参考答案:爝火:指火把、小火;峥嵘:山势高峻。

  二、课文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反复诵读,并说说两首诗是怎样体现音乐美的。

  参考答案: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三、“太阳”是古今中外的诗人乐于吟咏的对象,在《黄河落日》中,“落日”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雨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善于运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你如何理解诗中“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参考答案:

  “落日”: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然而,它正面临着巨大的蜕变,正如黄河落日一样,它将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积淀的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

  “雨巷”:蒙蒙细雨笼罩着狭窄幽深的小巷,充满了朦胧的意境美,也构成了一个阴冷空寂的背景,给人以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理感受。孤独地行走在这样的雨巷,忧思和惆怅自然会爬上心头。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美丽、高洁和愁怨,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清雅、凄美、缥缈、哀怨,构成了整首诗朦胧含蓄的意境。同时,丁香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代表了诗人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的痛苦心境。

  四、《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姑娘”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诗中的“姑娘”象征作者心中的理想或美好的事物,有人认为是作者心中的恋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自己。反复诵读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的青年,这位“姑娘”则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或许她的家就在小巷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小巷经过,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看,诗人和“姑娘”是两位一体的这一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课后阅读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我的中国》《长城日出》《圆明园的黄昏》《最后一棵胡杨》《生命礼赞》等诗歌,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黄河落日》,想象自己站在黄河岸边,在落日的余晖中凝神遐思的情境。此时,你会对母亲河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教师可从这些方面激发学生情感。可指导学生从黄河的历史、文化、风物、忧思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可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感。

篇七: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2018-2019-黄河落日李瑛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黄河落日李瑛读后感

  黄河落日李瑛读后感

  等了五千年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太阳,风风火火望一眼涛涌的漩涡终于落下了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淡了,帆影远了,渔歌此刻,大地全在沉默凝思的树,严肃的鹰倔强的陡峭的土壁蒿艾气息的枯萎。“多么悠远的梦。我行进在历史的深部,像跌入无尽深刻的遥远时间,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稀落,山谷间或传来兽类的叫声,过一道山弯,能看到有几盏灯火悬在半山,那可能是一个村落。山腰上的灯和天上的星星,呈两种不同时间的亮度,天上的星星给人寂寥的寒意,山腰上的灯是一种孤独的暖,淡淡的孤独得使人绝望的暖。我暗想那孤灯下,或有一位山间少女,在静静地绣花,她坐在母亲安详的身边,母亲用粗索纳着鞋底,灯可能是一盏桐油灯吧,汉子就叼着烟斗,编织着篾器。

  车终于翻过大别山,从东麓的盘山公路而下,忽然望见霍山县城一片灯火斑斓。

  古清生的文章清新隽永,笔调平实平缓,或许更适合于人平心静气来读。阅读古清生的那些描写动物和大自然的文章,让我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少年时曾经用一捆材换取樵夫手中一条鱼,并兴致勃勃跨上几百级台阶,将那尾鲤鱼放入池塘,那份肃穆与惬意让读者不禁由衷感佩。

  古清生出生于湖北,算是湖北作家。说起来,我颇有些孤陋寡闻,最早读古清生的散文,还是去年在搜狐博客上。那是两篇旅行散文,题为《寻梦香河》和《车过大别山》,我惊讶于古清生文笔老到,文思飞扬,将旅行散文写得如此有张力,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其中《车过大别山》写单骑摩托天涯孤旅,一路饱览鄂东山水情韵,别有一番风味。正是这两篇旅行美文,引起我对古清生强烈的兴致。

  古清生十几年来致力于人文地理考察,洋洋洒洒书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旅食美文,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主要敬佩的地方,我由衷欣赏的是,古清生那股锲而不舍的信仰追求与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还有他满怀柔情单骑摩托走天涯的那份潇洒与执著。

  古清生老师的文字颇有质感,生动传神,意趣横生,对形象思维有自己独到的驾驭能力。古清生是不善于矫揉造作卖弄文字的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无论是饮食谈经,动物写真,还是旅途纪行,古清生的笔调或是优美动人,

篇八: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中职《语文》下册课程授课教案

  课题章节/名称

  主要教学方法

  3单元9黄河落日

  1.背景展示法2.反复诵读法3.意象分析法

  1.揣摩关键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

  2知识

  教

  学

  目

  标

  情感

  目标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媒体

  教具(或主要工具材料等)难点

  能力

  目标

  目标

  2.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悟“黄河落日”的象征意义。

  3.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激发学生对

  1.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2.揣摩意象,领悟“黄河落日”的象征意义。

  1.领悟“黄河落日”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课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感受诗歌美。

  白板、多媒体、PPT教

  学

  过

  程

  师生互动

  修改栏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1/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补充作者情况:李小雨《与诗歌同在——记我的父亲李瑛》(节选自《中国人才》2006年第6期)。

  2.诵读李瑛作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二、情境导入

  1.出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创设落日情境。

  2.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黄河落日。(大美、庄严、震惊……)

  三、作者介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2.教师补充:李瑛,1926年生,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49年参军,历任第四野战军南下新闻队队长,四野新华总分社记者,总政治部文化部秘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组组长、副总编、总编、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六届委员及主席,自1942年起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近60部,多次获全国、全军等大奖。

  这首诗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组诗《黄土地情思》中的第二首。在这一组诗中,诗人讴歌了质朴深厚的古老东方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毅向上的民族精神。《黄河落日》便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这一创作意图。

  四、文本研读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1.读准字音(见《教学资料》)

  2.把握节奏

  听范读,领会诗歌诵读节奏;集体读,感受诗歌节奏。

  (二)精读诗歌,研习结构内容

  2/1.个别读诗歌,分析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沉入滚滚的浊波”):叙述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二部分(从“淡了,帆影”到“竟如此惊心动魄”):展示黄河的美,衬托中华大地的欢腾景象。

  第三部分(从“醉了,洪波”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着力描绘太阳。

  第四部分(从“远了,马鸣”到结尾):展示和平时代的来临。

  2.小组读诗歌,研习诗歌内容

  (1)提问:诗歌首句“等了五千年,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这庄严的一刻指什么?

  分析:黄河上日落的那一刻。

  (2)提问:如果是黄河落日那一刻,为何要等五千年?五千年让你联想到什么?

  分析:五千年能联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古国……”

  可见,这“庄严的一刻”并非单指黄河上落日那一刻的自然现象,还有深层含义。

  (3)提问:那“庄严的一刻”有何深层含义?

  分析:“庄严的一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性时刻。

  (4)提问: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何意义?

  分析: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5)提问:等来了这历史性的时刻,太阳“风风火火/望一眼涛涌的漩涡/终于落下了/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运用了什么修辞,太阳象征了什么?有何深意?

  分析:运用拟人手法,将太阳赋予人的动作思想。太阳象征了中华民族。

  最后太阳沉入浊波暗示了将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沉入到了滚滚的浊流中。

  3/既指落日渐渐西沉,又指中华民族想要一洗五千年来风霜。诗歌打通了时空的界限,气势恢宏,呈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苍茫感。

  (6)提问:当落日沉入浊波,黄河上呈现怎样一片景象?

  分析:帆影渐淡,渔歌渐远,大地趋于沉默。

  (7)提问:如何来写大地的沉默?真的只有沉默吗?这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分析:静:凝思的树、严肃的鹰、陡峭的土壁、蒿艾的气息、枯黄的草色。

  动:狂涛沉落、旌旗翻卷、鼙鼓云锣回响、大地颤动。动静结合,展现了黄河的美,衬托了大地上一片欢腾的景象。

  (8)提问:欢腾过后,太阳在大河之上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具体回忆了些什么?

  分析:美丽的草滩是跋涉途中的所见,闪耀的爝火象征着希望和力量,峥嵘的山如同中华民族的骨气。一个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在沉积的黄土层上,“固执地裸露着筋骨和骨骼”。

  (9)提问:中华民族除了史诗、传说,还有其他灿烂文化吗?请从诗歌中找出来。

  分析:唐诗。

  (10)提问:为什么是唐诗?而不是宋词等?

  分析:“唐诗”是我国文学发展史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11)提问:作者在诗歌中将“唐诗“比喻成什么?

  分析:“余烬中的炭火”“跳荡的星星”。

  (12)提问:这两个比喻有何共同特点?象征了什么?

  分析:共同特点:发光,给人以光明。

  象征了中华民族经历苦难后的新生,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中华民族将重新出发,创造新的辉煌,意境辽阔旷远,给人以无尽的力量,使人回味无穷。

  4/(三)品读诗歌,理解题目含义

  1.提问:作者为何取题“黄河落日”,而不是长江落日等?

  分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2.提问:“黄河落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分析:作者明写黄河落日,实际上暗有所寓。“落日”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然而,它正面临着巨大的蜕变,正如黄河落日一样,它将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积淀的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诗歌,结合图片和诗歌,想象黄河落日的场景,写一段描写黄河落日的文字。2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黄河落日

  初读

  精读

  品读

  读懂诗歌

  字音节奏

  诗歌结构

  诗歌内容

  诗歌标题

  第二课时

  一、分析意象之美

  提问:找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并将其归类。

  分析:

  1.音韵美

  提问:找出以上意象中描写声音的意象并分析。

  5/分析:

  描写声音的词语如:渔歌、鼙鼓云锣、马鸣、蟋蟀的鸣叫。

  渔歌远去象征着大地渐趋沉默,沉默是为了积聚力量再次出发。

  鼙鼓云锣回响是沉默之后的重振进发。

  马鸣远了暗示战火硝烟的时代已经过去。

  蟋蟀鸣叫宁静平和,象征了文化的积淀给人以希望、力量,让人回味无穷。

  2.画面美

  提问:找出以上意象中出现的色彩的词语并分析。

  分析:描写色彩的词语如:黄土、枯黄的草色、绛红、如血的残照、闪亮的炭火。

  作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景物、抒写情感,营造了辽阔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画面美。

  二、感受作者之情

  提问:作者也曾说:“我爱诗,我把我全部生命都交给它。”(《李瑛近作选·自序》)他称诗是他的“第二祖国”。再读诗歌,体会诗歌中饱含的作者深情。

  分析:诗歌选取了自然界中的一系列景物进行描写,向它们献出了深情的赞歌,我们能从中读出作者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同时,这种热爱之情伴随着一种对苦难与沉重的历史的沉思。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从真诚到深挚,从感性到理智,从历史到现实,从外在到刻骨铭心,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祖国的命运,涌动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品味诗歌之境

  1.提问: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分析: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提问:能否用一些词语来概括这首诗歌的意境?

  6/分析:开阔、磅礴、大气、壮美、深沉……

  四、体会题材之美

  提问:诗歌为何选择黄河落日这一题材?

  分析:

  1.题材选取气势磅礴的黄河,震撼人心的落日,各自的美景已震惊世人,更何况两者结合存在,可谓恢弘壮美,此景称得上世间之大美。

  2.黄河乃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落日则是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功绩置于母亲河之上,意味着中华文化将在母亲河中洗涤尘垢,以辉煌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信心。作者的精心选材,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片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教

  学反

  思

  7/7

篇九: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九

  诗二首

  黄河落日

  课文分析

  李瑛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杰出的军旅诗人。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的《黄河落日》,是组诗《黄土地情思》中的第二首。诗中描写的落日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于东方,寓意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虽然历史的“爝火”已熄,然而“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所凝结的民族之精魂,则永驻亘古奔流的浩浩黄河。文化在情思中浸润,哲理在意象中闪烁,我们可以从诗歌中领悟到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沉入滚滚的浊波”),叙述中华民族的崛起。

  “这庄严的一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时,不仅是黄土高原,而且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染红了,而深重的苦难沉入到了滚滚的浊流中。开篇恢宏大气,作者选取的独特视角使诗歌具有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立体感,突出地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苍茫感。

  第二部分(从“淡了,帆影”到“竟如此惊心动魄”),展示黄河的美,衬托中华大地的欢腾景象。

  黄河上的帆影、远去的渔船、沉默的大地以及凝思的树、严肃的鹰、陡峭的土壁、充满气息的蒿艾、枯黄的草、绛红的狂涛等意象,动静对比,色彩纷呈。“九万面旌旗”在中华大地上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在中华大地响彻,场面描写雄浑壮阔,以惊心动魄的力量撼动着大地。

  第三部分(从“醉了,洪波”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着力描绘太阳。

  “太阳”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历史已成废墟,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在回忆中,美丽的草滩是跋涉途中的所见,闪耀的爝火象征着希望和力量,峥嵘的山如同中华民族的骨气。一个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在沉积的黄土层上,“固执地裸露着筋骨和骨骼”。诗人运用大开大合的泼墨手法,在对黄河落日的精彩描绘中表现出了独特的绘画美,呈现着复杂斑斓的具有浓郁色彩的苍茫与沉重。“太阳”的拟人化的回忆,寄托着诗人的沉思。

  第四部分(从“远了,马鸣”到结尾),展示和平时代的来临。

  诗人通过马鸣的远去,长戈的断裂,暗示战火硝烟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雄浑沉郁的唐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辉煌如同“余烬的炭火”和“浪尖上跳荡的星星”,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如血的残照”“余烬中闪亮的炭火”“跳荡的星星”“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这样一些短句,渲染了氛围,给人以无尽的力量,使人回味无穷。

  诗歌在传神的描绘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情感借助想象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作者把对祖国的热爱融注在山川草木中,从而构成了高远、壮阔、丰富的自然意象系统。太阳、黄河、原野、山川、树、唐诗、炭火……这些意象负载着文化和历史,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和力量,我们能从中读出作者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

  雨

  巷

  课文分析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全诗共七节。

  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可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在恋恋不含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

  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因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全诗还回荡着流畅的节奏和旋律,富于音乐性。以悠长、舒级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教学时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第一课时,教学《黄河落日》。这是一首意境开阔、韵律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诗作。教学时,首先应指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融注在字里行间的深挚情感。其次,小组讨论和分析意象。学习时,应以“落日”这一关键意象为中心,生发到山、河、树、鹰、黄土地、炭火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象群,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意象群所形成的立体的时空感,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诗情浓郁的艺术特点。

  表现诗美,创造诗美,是诗歌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首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题材的选取,思想的提炼,情感的凝聚,想象的展开,表现手法的运用,节奏韵律的锤炼,乃至建行、构形,都体现了作者对诗美的追求。教学时,应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这些特点,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2.第二课时,教学《雨巷》。这首诗音乐性强,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如放映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3.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课外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李瑛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如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李瑛的其他诗作,如《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的中国》《长城日出》《圆明园的黄昏》《最后一棵胡杨》《生命礼赞》等,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瑛,1926年生,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49年参军,历任第四野战军南下新闻队队长,四野新华总分社记者,总政治部文化部秘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组组长、副总编,总编,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六届委员及主席,自1942年起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近60部,多次获全国、全军等大奖。

  (摘自《中国人才》2006年第6期)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人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李瑛诗歌的文化意蕴

  李瑛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诗人,他的文学生涯已经历了60年的漫长岁月。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奉献。60年,在急剧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已经跨越了几个时期的门槛,政治和文化的嬗变都给诗人的创作道路和美学思想投射鲜明的印记,因此,我们解读李瑛的意义不仅在于开掘一个大诗人的诗学宝库,而且在于思考历史和文化对于诗歌自身的深层影响。几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两万字的长文《艺术的自觉和灵魂的自由》,全面描述了李瑛诗歌美学的发展轨迹,现在,我仅仅从他精神视野的不断开阔、文化意蕴的不断强化、人性魅力的不断闪烁和意象内涵的不断丰富,简略地阐释他新时期以来的创作成就和审美特征。

  如果说,青春岁月往往雕铸了人生观念的雏型,那么,对于一个诗人,青年时代所形成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就会长远而细微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倾向。李瑛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军旅诗人的佼佼者登上诗坛的,在东方既白的历史时刻,他离开北大校园,投身于解放战争的漫天烽火之中。他在青年时期也像他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信奉马雅可夫斯基那句名言:诗和歌都是炸弹和旗帜,歌手的声音可以唤醒阶级。因此,他毫不例外地在创作中体现了题旨的确定性和色调的朗丽,以此构成“对生活的一种解释——一种称赞或批判”。显然,这种诗歌观念是有局限性的。然而,可喜可庆他是位懂得诗之真谛的诗人,他又认为“既然诗属于感情领域、美学范畴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因此我认为诗人对人的感情世界,应该比任何人都更理解、更熟悉”。于是他便以数量丰硕、质量互相参差的诗集组成了他前期作品的颇为壮观的方阵,从题材和主题来看,主要是反映军旅生活,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歌颂军营内外的进取精神和时代亮色。他以想象的开阔,提升了诗境的精神气韵,以轻盈的笔触,精巧而又自然地描绘,表现生活的美妙,意象丰富语言活泼,在清纯的色调中常常有浓淡对比,使之色彩纷呈;在传神的描绘中常常融入辽远的想象,使之气象万千,就这样构成了他前期作品的细密而又飘逸、柔美而又矫健的主导风格。在李瑛的前期创作中,也有一些诗带有解释题旨的意向,或是传达了类型化的情感,缺乏新颖的审美发现。作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种普遍现象,与其说是诗人才气与功力的局限,莫如说是时代的局限;与其说是艺术表现力的局限,莫如说是诗歌观念的局限。

  在新时期即将开始的时候,对于李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他的长篇抒情诗《一月的哀思》。这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鸿篇巨制,以江河澎湃般的滔滔激情、摇撼山岳般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命脉。我们真切地感觉到,特定的题材和特定的时代情绪,为李瑛表现富有深刻历史内容和社会心理的作品提供了契机,他自身经过长期的思想孕育和艺术准备,使诗的才华找到纵横驰骋的宽广疆域。这次成功的经验能够充分地证明,他既可以表现清新淡雅,又可以表现浓烈激越;既可以表现轻柔飘逸,又可以

  表现悲壮深邃;既可以寓情于景,又可以想象飞腾;既可以即物咏怀,又可以抒情铭志。动与静相变幻,浓与淡相错落,实与虚相参揉,为他表现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多样美,显示

  出多种可能性,他便以尽可能达到的艺术自由,迈进了新时期的群芳争妍的诗歌原野,从而确立自己的独特的美学个性。

  同表现现实生活的诗篇相比较,倒是他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内涵更丰富情思更绵长。1990年他重访革命老区,经历了一次独特的心理体验,红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向他诉说着那个“把自己的血点燃的时代”,其中带有叙事色彩的《箫》写得至为感人:那位吹箫的少年扛起枪走上战场了,“在枪声与枪声之间/在山水苍茫里/箫声与硝烟一起/袅袅地飘动”,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那位吹箫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夜夜,却总有一条小河/伴一天冷雨,沉沉地,隐隐地/流回当年出发时的/那小村/那土屋/那扇小窗后茂密的竹林”。从这些有血有肉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李瑛萌发了一种新的思维向路,即在历史进程中去确认生命的位置和价值,生命的辉煌和悲哀,我们也隐隐感觉到,在他的响亮的音符中,融入了真实的人性美的情蕴,因而就更感人。他的作品生动地证明了,对于诗人,历史与生命永远是带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的诗学命题,而只有在当代意识观照中确立起人的价值体系,才可能理解历史的意义。

  在李瑛的创作历程中,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美学现象,即进入1980年代之后,他逐步地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使诗的触角延伸到文化的无涯之海和哲学的无垠的天空,这说明人的思索从已知的确定性向未知的模糊性的伸展,正是人类永无终结的精神活动,当代诗人们,谁走向了这条无极之路,谁的诗就有可能更丰厚。李瑛写了许多海洋抒情诗,他以诗的触角探求着大自然的奥秘,他写道:“从太空望地球,/旋转中,只见幽蓝的天光;/海,切断了条条大路和小路,/海,把陆地在波山浪谷中埋藏。//莫非从月亮寻到地球的第一天起,/海就这样颠连起伏,恣意伸展?/莫非太阳照耀地球的第一天起,/海就这样在它怀里激荡?”作为科学真理,这当然不是李瑛的发现,但他的目光却能沿着科学的轨迹朝向辽远。同时他懂得诗不是对科学的形象化的解释,他只是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感受生命律动与诗化自然。

  在20世纪80年代,最能反映李瑛艺术探索和美学趣向的诗集是《南海》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在1990年代初,最能再现李瑛艺术才华和美学魅力的诗集是《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与《多梦的西高原》以及长诗《我的中国》,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各相迥异,然而都充分体现出历史在文化源流中浸润,风骨在人格模式中重塑,哲理在意象群落中闪烁,确指性与暗示性错落交融,阳刚美与阴柔美相映成趣。李瑛说:“黄土层中出土的陶罐、钱币和远古器皿的残片,从那些斑剥得难以辨认的铭文中,使我产生一种十分凝重深沉的历史感觉。”苍茫的荒原远离喧嚣的城市,却使他感到“是一片更接近自然的大陆,像整个宇宙磅礴的生命都袒露在你面前:浩瀚的沙海,粗犷的戈壁,巍峨触天的雪岭冰峰,这里是盘羊、雪鸡和蜥蜴的世袭领地,在漫无涯际和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肃穆广袤和深沉中,却跃动着生命的无限活力。”(《多梦的西高原·自序》)于是,他便神思浩荡,激情飞越,便有一篇篇浑阔而深邃的诗诞生了。也许正因为历史的血脉流淌至今,才使诗人怀想昔日辉煌,生发今日的悲慨:“所有边塞志的铅字/被大漠风吹得满地乱滚/然后便埋进瀚海戈壁/但这条柔软又坚强的路/毕竟已成为历史风景/活在繁盛喧嚣的回声里/只是我不敢/寻找驼印里埋下的铃声,不敢/挖掘仍然发烫的鸣镝/怕在暮色苍茫中/挥泪如雨”(《丝绸之路》)。诗人惊喜地发现在斗转星移世事巨变之后,是沸腾的血与烈性的酒,共同浇铸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如朴素的高原和巍峨的山岳一般,支撑着华夏文明。他写的《端阳》与所有怀念屈原的作品不同凡响,与其说是构思新颖,莫如说是他更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灵魂之间有着怎样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说:“历史的伤口,流出/第一滴血的这一天/人类最早开放的花朵/凋谢了”。“当那把瘦骨/溅起的水花平息之后/所有的江河都迷失了走向/使两千年前的鱼/失眠至今/循着哭声/寻向中国文学史的喉咙深处/去把他那/飘曳在江南水草上带血的/被剖心裂胆的隐痛腌透的/嗤嗤地冒着白烟的火炭般灼人的诗/一行一行地捞出晾干吧/用来织柔软的丝绸/点作灯火,或/铸成闪光的锋刃”。

  由此可见,对于诗人,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哲学天空,才能表现傲然世俗凛若冰霜的风骨,恰如他在《清明》中写的:“这一天,揭开隐痛和伤口的人几乎死去/而死的人将都回到家里/使生存和死亡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一天,在人间,本来是有限的距离/却凝成无限的痛苦/时间和空间酿成一碗烈性酒”。我们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对它的内涵进行指定性的阐释,只能沿着祭奠文化之路,去窥探骨肉亲情,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去思索生命与人性的奥秘。李瑛在新疆曾观看一幅表现原始社会“生殖崇拜”主题的大型岩画,诗人以洋溢激情的笔致写道:“一幅岩画如一支歌/半埋入疑云,半裸于苍壁/他们尽情地跳舞交媾/他们虔诚地祈求生殖/纯净的生命花朵般盛开/这群圣洁的永不凋谢的男女/听见吗,他们/野性地呼喊和欢乐,至今/仍荡在山环里”(《读呼图壁岩面》)。应该感谢一个襟怀宽容的时代解放了诗人的性灵,假如让时间倒退十年,人们很难相信这是李瑛的诗句;假如让时间倒退二十年,不知有多少人会对它口诛笔伐。历史是前进的,我们无法置疑,诗也逐步挣脱了封闭和虚伪的羁绊,沿着文化的江河,去寻觅生命与灵魂的真谛,去寻觅真善美的真谛。

  李瑛创作的长篇抒情诗《我的中国》,可视为思想深刻的历史沉思录、视野开阔的文化发展史、五彩缤纷的时代风貌图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诗。他以哲人目光的穿透力和诗学文化的聚合力,遐想着第五十个十月的“屹立在太阳和大地之间的/光灿灿的1字/是我们远祖手植的古柏/后来化作民族的脊骨/莽莽河山/全靠它的照耀/浩浩天宇/全靠它的支撑”。这样便把国庆的意义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相继便是在江海横流世事沧桑的时间回顾中,去重温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因此才会理解“时间都已死去/历史却不会失重/时间都已死去/声音却未冷却”,这是因为“青铜中的殷商/石头里的秦汉/瓦缶上的唐宋/在激流与山岩的缝隙间/在历史和泥土的缝隙间/不时传来汗血马的长嘶”。李瑛的超拔凡俗之处,却在于凸现了大诗人独具的秉赋和素质:其一,他从历史哲学的高度理解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本质及

  其在人类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其二,他具有犀利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评的目光,当今的读者在经历长久的权力话语的欺弄之后,极其厌弃那种虚假的粉饰和虚飘的赞颂——他们对民族灾难和现实流弊讳莫如深,仿佛只会说一贯正确莺歌燕舞伟大光荣,而无视昨天血与泪的浸透,也无视今天璀璨的阳光下仍有阴影。李瑛让历史告诉未来:诗的触角伸向历史腹地和灵魂深处,我们的祖国也曾有过“丧失理性的时代”,也曾有过“风狂雨骤的长夜”,指陈其根源是封建的桎梏、残酷和愚昧。他从文化形态与政治现象的内在潜联中,评说历史功罪,旨在发出醒世之言和警世之语,让一个懂得思辨的民族更加成熟和清醒。他以虚实相映的手法,表现了时代本质和精神品貌,因而强化了诗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我们深深感谢李瑛对诗的执著与热忱,感谢他60年的辛劳与奉献!中国诗歌的天空群星灿烂,仅就当代而言,就有包括李瑛在内的一串闪光的名字,他们都是光辉的星座,他们各有特色,相互不可替代,却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创造了一个诗的时代,他们又将以奠基者的辛劳开启宏阔的未来。

  (选自《唯实》2003年第8期,作者张同吾)

  3.戴望舒《雨巷》的写作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做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做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做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做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做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做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做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得多。这种字面意文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衰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这界。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级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地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

  (选自《戴望舒雨巷的写作特色赏析及评论》,有删改,文章来源:中国语文网,网址http://www.chinese001.com,作者:崔永奇)

  【练习与思考】

  一、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逄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参考答案:彷徨: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好;寂寥:空旷,静寂。

  2.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地/裸露着筋络和骨骼/......参考答案:爝火:指火把、小火;峥嵘:山势高峻。

  二、课文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反复诵读,并说说两首诗是怎样体现音乐美的。

  参考答案: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三、“太阳”是古今中外的诗人乐于吟咏的对象,在《黄河落日》中,“落日”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雨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善于运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你如何理解诗中“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参考答案:

  “落日”: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然而,它正面临着巨大的蜕变,正如黄河落日一样,它将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积淀的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

  “雨巷”:蒙蒙细雨笼罩着狭窄幽深的小巷,充满了朦胧的意境美,也构成了一个阴冷空寂的背景,给人以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理感受。孤独地行走在这样的雨巷,忧思和惆怅自然会爬上心头。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美丽、高洁和愁怨,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清雅、凄美、缥缈、哀怨,构成了整首诗朦胧含蓄的意境。同时,丁香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代表了诗人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的痛苦心境。

  四、《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姑娘”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诗中的“姑娘”象征作者心中的理想或美好的事物,有人认为是作者心中的恋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自己。反复诵读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的青年,这位“姑娘”则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或许她的家就在小巷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小巷经过,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看,诗人和“姑娘”是两位一体的这一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课后阅读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我的中国》《长城日出》《圆明园的黄昏》《最后一棵胡杨》《生命礼赞》等诗歌,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黄河落日》,想象自己站在黄河岸边,在落日的余晖中凝神遐思的情境。此时,你会对母亲河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教师可从这些方面激发学生情感。可指导学生从黄河的历史、文化、风物、忧思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可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感。

相关热词搜索: 黄河落日李瑛的创作背景 黄河 落日 创作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