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傅雷的人生经历3篇

时间:2023-07-28 16:45:07  阅读:

篇一:傅雷的人生经历

  

  《傅雷家书》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育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一名英语教师,其全部译作都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写成《傅雷译文集》,其著作《傅雷家书》享誉世界。

  傅雷人生经历

  ①“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幼年丧父,三个兄弟姐妹都不幸夭折,寡母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在寡母终日的严格教育之下,逐渐养成了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性格特征。

  ②早年留学法国。仅用半年时间克服语言问题,如愿考入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

  ③回国执教,不堪世俗成为翻译大家。海外学成回归祖国,曾在上海美专任教,因为不愿意随从流俗,而选择闭门译书,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份俸禄,可见他一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性格特征。

  ④惨遭迫害,无奈自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连续受到四天三夜的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侮辱和欺凌。因实在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高度统一。

  【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186篇,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在国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信件内容】

  1.如何做人:①时时检讨、反省自己,正视错误,戒骄戒躁,学会谦虚。②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待人要和气。③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起伏,淡然处事。④拓展自己的人生格局,从狭隘的“小我”的苦闷中解脱出来。⑤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努力工作,报答祖国,永葆赤

  子之心。⑥保持谦卑,不惧孤独。

  2.如何对待生活:①对自己的学业有规划,提高效率。②抓紧时间学习,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③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④对爱情郑重,对爱人温柔,夫妻要相互谅解。⑤理智大于情感。⑥劳逸结合,保重身体,保持健康,融入大自然。⑦关于生活中的礼仪问题,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⑧重视理财,做好经济上的规划,总结一套预算、决算的方法。

  3.艺术修养:①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艺术中,为艺术服务。②保持心胸开阔和新鲜感就不会对艺术厌倦。③多读名家音乐论著,多向他人学习艺术。④艺术的养成首先要体会到“自然”的境界。⑤适量举办音乐会,为保持艺术的完整性而奋斗。⑥艺术家要一心一意,不能分心。多接触自然。

  【人物性格特点】

  1.傅雷: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厚,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

  2.傅雷夫人:贤惠知性,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艺术家的形象。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思想主题】

  主题: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1.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永葆赤子之心。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时,仍然能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并勇于攀登艺术的巅峰。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艺术特色】

  (1)全书由书信汇编成,其文字生动优美,情感真挚深刻,读来感人至深,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全书在谈及生活琐事时,语言明白如话,仿佛亲人间的拉家常;谈及艺术的时候,则隽永凝练;谈及人生感悟,则直白又深刻,让人如沐春风。傅聪收到傅雷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雷说过,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1)关于艺术的探讨

  傅雷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等。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更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中汲取营养,获取创作源泉。(2)激发青年人的斗志与感想

  傅雷在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对自己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大方得体;遇困难不放弃;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这些都是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所俱备的优秀素质。

  (3)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不仅如此,信中所含的大量的优秀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影响了傅聪的思想,还间接的向我们传递着这些为人处世,如何做人的优秀理念与经验,由此可看出,傅雷所写的书信不仅在文学上提高了傅聪了文学修养,同样还提升了傅聪的精神世界,帮助傅聪构建了真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坚信很多读者能够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从而提升自己的额修养。

  (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

  书信体小说

  书信体小说顾名思义就是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

  通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

篇二:傅雷的人生经历

  

  傅雷生平简介

  傅雷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自缢身亡、愤而离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个人经历

  早年留学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

  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

  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

  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教学生涯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朱梅馥把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按照他们的朋友杨绛女士的评价,朱梅馥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抗日战争时期,留在上海,此后参加

  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

  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遭到迫害

  陷入政治旋涡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雷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领导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阴谋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1958年,傅雷之子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家书》出自这一时期傅雷与其子的书信来往中。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服毒自杀

  1966年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路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

  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雷夫妇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

  平反昭雪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傅雷人物观点

  对于八股文风,傅雷这样说道,“一个知识分子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思考,感觉不灵敏,好奇心不强,就不称其为知识分子,更谈不到钻研学问。何况思想懒惰与感觉麻痹还牵涉到遇事认真负责的问题,从而牵涉到人生观与世界观。”

  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对于孤独,傅雷这样对傅聪说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篇三:傅雷的人生经历

  

  家风故事(?七)家书教??爱如?——傅雷?亲对孩?的成长?关重要。优秀的?亲,可以?巍巍如?的?爱培养孩?坚毅的品格,开拓孩??阔的视野,送给孩??份终?受益的??财富。《傅雷家书》就是著名翻译家、评论家、教育家傅雷写给??的?本弥?珍贵的“礼物”。1954年,傅雷的长?傅聪到波兰参加国际钢琴?赛,赛后在波兰留学,此后?移居英国。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去世,1954年,傅雷的长?傅聪到波兰参加国际钢琴?赛,赛后在波兰留学,此后?移居英国。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去世,?三年?,写信成为傅雷夫妇与??交流沟通的渠道。俗话说,??千?母担忧,傅雷何尝不是??千??担忧。他既担???在外的?活状况,?担?他的学习能不能更进?步,?他全部的担?、挂念都隐藏在了那洋洋洒洒数百封信的字??间。回忆起?亲在家信中的殷殷叮嘱,傅聪这样说:“我爸爸最强调做?,没有这?点,谈不上艺术,谈不上?乐,?切都谈不上。”傅雷想在家书中传递给傅聪的,正如傅聪当年远?欧洲时,傅雷送给他的那?句临别赠?:“先为?,次为艺术家,再为?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也曾经总结了??培养孩?的?些理念:第?,把?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播看作次要。第?,艺术教育只当作全?教育的?部分。第三,即以?乐教育?论,也决不能仅仅培养?乐?门……需要以全?的?学艺术修养为基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傅雷夫妇教给傅聪的,更多的是如何好好做?,教导他要明辨是?、爱憎分明、质朴?华和吃苦耐劳。晚年的傅雷经历了很多波折,长期的伏案?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甚?被医?诊断有失明的危险。但为了??,傅雷不顾医?的警告,依然坚持给??写信,甚??了整整?个?的时间,??抄写下《艺术哲学》这本著作,将它随信?起寄给傅聪。?在这份家书中,傅雷只字不提??的?苦,依然那样润物?声地向傅聪说道:“因你对?切艺术很感兴趣,可以?读丹纳之《艺术哲学》……若能彻底消化,做???,?度??,理解与领会??都有进步,不仅仅是增加知识?已。”在??最困难的阶段,傅雷仍然不忘谆谆教导??。傅聪也没有辜负?亲的期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师。他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亲在很多??像?个先知。”傅雷的?爱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境遇?,是名副其实的“家书抵万?”,彰显了

  傅雷严谨认真、正直坦荡的?格魅?。古代名?流传千年的家风故事,近现代?命英雄?物的家风故事,新时代楷模?物故事……全国妇联家庭和?童?作部、中国妇??童博物馆倾?打造“家风故事汇”,遴选汇集古今名?近200个优秀家风家教故事,反映他们在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的深远影响。“家风故事汇”分为

  家范传承、红?家风、时代风范三部分,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体,给?以温暖向上的精神?量。家风故事汇传播好家风

相关热词搜索: 傅雷的人生经历 经历 人生 傅雷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