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9篇

时间:2023-07-31 11:36:03  阅读:

篇一: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

  水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养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以《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为蓝本,深入分析当前水利现状,规划发展目标,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要重视。

  根据《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我国未来五年将以“构建安全可靠、发挥活力、有序高效发展”为目标,将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大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推进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重点治理污染水体为重点,着力解决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高开高走”问题,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不断改善水利建设的基础设施。

  首先,《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提高水利设施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更积极的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明确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修订,增强了河道治理、水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力度,并将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安全管理”战略,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活力。

  其次,《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了有序、高效的水利发展的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抓牢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污染治理的核心,提出了重点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大型水库、小型水库、水利枢纽和重点治理污染水体的建设,从而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最后,《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还提出了按时完成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健全水利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1-

  提高全民“水安全感”等内容,它们的发展将有助于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促进水利建设和发展。

  《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水利发展战略,体现了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全面小康建设项目的重视,而能够落实至具体实施的还需要省、市、县的政府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积极研究解决与水利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科技进步、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2-

篇二: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水利科技创新规划将继续加强水利科技体系建设,推动跨学科、跨界限、跨区域合作,以水利科技为引领,构建科技带动水利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一,加强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完善水利科技政策、标准和法规,加强突发环境灾害预警和应急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

  第二,实施水利技术转移和推广项目,完善科技标准化体系,推进水利科技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污、保障协调发展。

  第三,继续支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水利领域的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水利科技资源有效聚合,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第四,推进“智慧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水利科技智能应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水利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水利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型水利科技产业。

  The14thFive-YearPlanfor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willcontinue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promoteinterdisciplinary,cross-boundaryandcross-regionalcooperation,take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astheleadingfactor,andconstructanewpatternofscienceandtechnology-ledwaterconservancyeconomicdevelopment.

  First,strengthenthebasicresearchof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carryoutin-depthresearchonthe

  developmentstrategyoftechnology,improvethepolicies,standardsandregulationsof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andstrengthentheearlywarningandemergencytechnicalsupportandcapacitybuildingofsuddenenvironmentaldisasters.

  Second,carryoutprojectsofwaterconservancytechnologytransferandpromotion,improvethesystemoftechnologystandardization,and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andcoordinatedprotectionof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

  Third,continuetosupporttechnologicalinnovation,givefullplaytotheroleofsocialforcesin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promotetheeffectiveaggregationofwaterconservancytechnologyresources,andstrengthentheserviceofinnovation.

  Fourth,promote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smartwaterconservancy",developtheintelligentapplicationofwaterconservancyscienceandtechnology,buildahuman-orientedwaterconservancy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enhancethe。

篇三: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一步水利工作的重心将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四个方面“补短板”

  “补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重点是补好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等几个方面的短板。

  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大江大河河势控制,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供水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尤其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解决饮水型氟超标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确保按期完成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任务。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二期和西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

  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和配置能力。

  生态修复工程。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黑土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坡耕地整治、侵蚀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湖泊生态修复,实施好长江等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大力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示范推动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

  信息化工程。聚焦洪水、干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等水利信息化业务需求,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六个方面“强监管”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让水利行业监管“强起来”,形成水利行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监管格局。要重点下功夫抓好对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监管。

  对江河湖泊的监管。要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在对“盆”的监管上,以

  “清四乱”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在对“水”的监管上,压实河长湖长主体责任,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对水资源的监管。要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以水定需原则,体现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要求,全面监管水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工作。要抓紧制定完善水资源监管标准,建立节水标准定额管理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控,整治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等各种现象。

  对水利工程的监管。以点多面广的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的监管。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要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化监管模式,引导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

  对水土保持的监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监测,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及时掌握并发布全国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成效,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对水利资金的监管。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实行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截留、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等行为,确保资金得到安全高效利用。

  对行政事务工作的监管。要将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

  大决策部署,水利部党组作出的重要决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规制度作出的规范性要求,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及其他需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全面纳入监管范围,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篇四: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9.06?

  【字

  号】鲁政字〔2021〕157号

  【施行日期】2021.09.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1年9月6日

  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全面总结评估“十三五”水利

  改革发展情况,科学研判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系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多方衔接、咨询论证,提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完善山东现代水网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行业管理,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造福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水生态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严格落实节水优先,全面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社会要素的适配性,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

  3.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调整行为

  方式,统筹解决河湖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使河湖宁静、和谐、美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

  4.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水利治理体制。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充分衔接,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努力实现全省水利工程“一张图”、治水工作“一盘棋”。

  5.政府主导,两手发力。坚持政府在水利改革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配置效益。

  6.防控风险,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水利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水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和能力建设,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筑牢水安全屏障。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东现代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全面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

  1.节水供水方面: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89.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5%,耕地灌溉面积不低于794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1;新增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农村集中供水率98%,自来水普及率97.5%,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80%,城乡供水一体化率70%,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明显提高。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5亿立方米。

  2.防洪减灾方面:重要河湖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城市和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77%以上。

  3.水生态保护方面: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部分超采区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5%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目标基本确定、生态流量(水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国家分解任务,重点河段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创新方面: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水利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本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

  到2035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水生态水环境美丽健康、水利管理智能高效,基本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山东现代水网,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四)战略导向。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要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的美好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聚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增加水利有效供给,谋划提出一批基础性、战略性重大水利项目,构建完善“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山东现代水网,发挥水利建设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深度节水控水,健全节水机制,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研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扭转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安全利用。

  1.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以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态用水为前提,明确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加快推进河湖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工作,确定区域地表水分水指标、地下水可开采量和水位控制指标、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明确区域用水权益,保护水生态环境。以管控指标为约束,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明确区域农业、工业、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等水资源利用边界线,引导各行业合理控制用水量。

  2.建立分区差别化管理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域水资源条件及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细化分区标准,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3.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取水、超许可水量取水、超采地下水、无计量取用水等行为。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在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区,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发展节水型产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动态监管能力。对取用水户等社会主体,加强取水许可执行、用水定额落实、用水计量等情况的全面监督。

  4.完善超载区取水许可限批制度。严格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在水资源超载地区,按水源类型暂停相应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需求以及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经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后,方可继续审批新增取水许可。临界超载地区要建立预警机制,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新增取水许可。

  5.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的日常监督,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加强取用水管理执法检查,依托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超用水管理监督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监管能力。

  (二)严格用水强度控制。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建立用水定额标准动态修订机制。强化用水定额标准在相关规划编制、节水评价、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管理、节水载体创建、节水监督等方面的约束作用。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强度管控指标体系。

  (三)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因水制宜,分区推进,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严控农业用水总量,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发展旱作农业,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

  式。大力推广低耗水、高效益作物,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发展节水渔业、牧业,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提高灌区节水水平。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节水等非工程节水措施。健全完善量水测水设施,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用水损失。

  (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

  1.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加强生产用水管理。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对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的用水工艺、技术和装备。

  2.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实行差别水价、树立节水标杆等措施,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生态脆弱、严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控制高耗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推进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

  3.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加快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建企业和园区在规划布局时,应统筹考虑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探索建立“近零排放”工业园区,创建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节水标杆园区。

  (五)加强城镇节水降损。

  1.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城镇高效水系统。加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

  2.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开展供水管网检漏,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漏损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

  3.深入推进公共领域节水。强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计划管理,缺水城市园林绿化宜选用适合本地区的节水耐旱型植被,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改造。公共机构要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从严控制洗浴、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洗涤、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

  (六)健全节水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部门会商机制。完善节水监督机制,落实节水目标责任。探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落实国家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发,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大节水领域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将节水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内容,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建立完善节水教育基地,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三、完善供水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积极融入国家水网,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

  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强化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战略储备,构建完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供水保障体系,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增强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推进有条件的水库实施清淤增容,实施现有引提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已建、在建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工程效益的整体发挥。实施岩马、王屋等大中型水库增容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提高当地水和外调水调蓄能力。加快老岚水库工程建设,论证实施青岛官路、临沂双堠、黄山、济南太平、威海长会口等大型水库,白云、魏楼等中小型水库,黄垒河、付疃河等地下水库工程,实施砖舍拦河闸等一批河道拦蓄工程。

  (二)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论证实施,优化山东境内干线工程布局,适时开展省内配套工程规划建设。论证实施胶东输水干线引黄济青上节制闸至宋庄分水闸段、宋庄分水闸至米山水库段工程。推进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前期论证,争取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南四湖至东平湖段结合实施。

  (三)加强区域水网互连互通。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统筹考虑需求与可能,以区域内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加强区域水网互连互通。论证实施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德州市水系连通等区域水网工程,加强与省级骨干水网的连通,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水网工程体系,以区外水补区内水,以丰年水补枯年水,以余区水补缺区水。研究丰水时期通过东平湖-济平干渠-小清河-胶东调水工程对沿线各市实施生态补水的可行性,有效发挥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重要区域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作

  用。

  (四)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应急备用能力,统筹考虑当地水源及外调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多措并举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市重点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间的连通,提高城镇供水可靠性,力争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须的生产、生态用水可得到保障。

  (五)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加强缺水地区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矿坑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安全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作为解决沿海地区水供应问题的重要选项,以实现沿海工业园区和有居民海岛淡水稳定供应为重点,稳步探索市政用水补充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应用、集群培植、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加强雨水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六)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健全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度,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等各类水资源。科学制定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完善水量调度计划动态执行机制。加强河湖水量调度管理,制定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等重点河流水量调度方案,规范流域用水秩序,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探索建立黄河水资源弹性调度利用机制。

  四、实施防洪巩固提升,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聚焦防汛薄弱环节,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重要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涝区治理,构建以河道、水库、堤防、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一)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开展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对因沿河城镇级

  别、人口等保护对象发生变化的重要河段,适度提升防洪标准。推进河湖防洪治理与水资源调配和水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1.继续实施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防洪治理,确保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优先实施近年来防汛形势紧张、出现险情、存在安全隐患或遭洪水冲毁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河段治理;尽快完成沿线有设区市、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园区等重要保护对象的重点河段治理;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区、经济区等需提高防洪标准或新增防洪任务的河段开展提标升级,条件具备的可开展全流域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徒骇河、东鱼河、北胶莱河等14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治理。

  2.加快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实施沿河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区、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本农田的重点河段治理,重点对近年来因遭遇洪水冲毁、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对因防洪保护对象发生变化的中小河流开展提标建设。推进济南北大沙河、济宁洸府河、南胶莱河、青岛小沽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对近年来发生过洪涝灾害、迫切需要治理的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开展治理。

  (二)推进重要堤防建设。对近年来出现险情、堤身堤基存在安全隐患的堤防进行加固,对河势不稳定、行洪不畅的重点河段进行整治。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区、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重要防洪城市的重要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规划和国家规程规范等要求,复核防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根据国家部署实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完善南四湖流域和沂沭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论证实施南四湖湖东堤郗山至韩庄段封闭工程,完善南四湖防洪封闭圈。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对游荡型河道重点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开展险工、控导改建加固及新续建工程建设,维持中水河槽稳定,提高主槽排洪输沙能力,确保堤

  防不决口。推进实施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和三角洲区域回水堤及配套建筑物建设,补齐河口防洪工程短板。推进东营等沿海地区海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沿海防潮减灾体系。推进堤防险工险段治理,加强堤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开展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对现有病险水库、水闸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对到达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水闸按年度开展安全鉴定,对其中存在病险的及时组织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完善管理设施和工程监测设施,确保水库和水闸防洪、兴利等功能正常发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完成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养护。

  (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加快南四湖湖东、恩县洼滞洪区建设,为蓄滞洪区安全和有效启用创造条件,确保蓄滞洪区遇流域大洪水时“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和蓄滞洪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论证实施东平湖综合治理水利专项,统筹解决东平湖防洪运用和群众安全问题。

  (五)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实施列入《山东省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通过加固或修建护岸、清淤疏浚、修建排洪渠等措施,畅通山洪出路,减少山洪危害。

  (六)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合理安排涝区涝水出路,提高排涝能力与增强调蓄能力相结合,不断完善蓄排得当的排涝体系,提高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完成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沿运片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建设。

  (七)强化水旱灾害防御。细化完善防御洪水方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水库

  调度运用方案(计划)、水利工程抗旱应急预案等,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做好突发水旱灾害事件预警防范。探索建立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机制,切实发挥水工程拦洪削峰、资源利用等作用。完善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仓库,加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

  五、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建设人民满意美丽幸福河湖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改善河湖健康状况,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河湖。

  (一)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断提升监督管理和综合防治效能。以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及黄泛平原风沙区等为重点,实施坡耕地治理、梯田整治,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封育治理等措施,全省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750平方公里。加强治理工程后期管护,发挥治理效益。

  (二)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保障非常时期用水和应急供水。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地下水超采区重新划定工作,及时修订《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强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措施,到2025年全面压减剩余地下水超采量,在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三)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等问题,推进重点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采取生态护岸,保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河道。研究制定全省生态流量管控管理办法,分期分批合理确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重点保障河湖水体连续性及重要环境敏感保护区生态用水,将生态

  流量监测纳入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河湖水量统一调度,逐步提高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开展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调度试点,合理退减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

  (四)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及调整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制度,加强水源监测;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有饮用水供水任务的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相关管理工作,形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良性机制,保障城乡生活供水安全。

  六、夯实农村水利基础,支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支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一)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面完成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实现高效配水到田间,基本具备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条件。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衔接,打造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实施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恢复和提升引水能力。论证新建刘家道口等灌区。

  (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继续推进集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规范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动更多地区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一管理、专业化管理;加强山丘区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和村内管网改造。

  (三)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

  治理需要,突出尊重自然、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以县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规划,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危桥改造、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多项措施,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成寿光市、临沂市兰山区、广饶县试点县建设任务,按国家部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样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按照“全面排查、分类整治、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综合治理。

  (四)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直补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工作,通过美丽家园建设、产业发展、创业就业能力建设、散居移民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生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拓展移民增收渠道,提升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使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实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

  七、推进数字水利建设,提高水利智慧化水平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总要求,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智慧水利体系。

  (一)建设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

  1.加强水利感知能力建设。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水土保持等监测设施,提升水情测报能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水库大坝、引调水、堤防等工程安全和运行监测设施建设。加强遥感、雷达、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监测手段应用,加快实现对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活动等全流程动态感知。

  2.建设重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加快已建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库、引黄

  灌区、重大引调水等重点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改造,为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新建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同步落实智能化要求,积极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推进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同步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

  3.打造全省统一的水利业务支撑平台。加强水利业务网和政务云融合,建设水利综合调度指挥平台,提升基础支撑和综合指挥能力。构建水利数据、技术、业务中台,提升水利数据服务能力。建设水利一张图,强化水利空间信息协同共享能力。建设省级水利物联网云节点,实现全省水利智能传输终端的统一接入、统一管理。

  (二)建设全省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以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配为基础,加强重点流域数字化建设,构建全省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形成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水公共服务为主体的水利业务管理体系,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依托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共享交换,以及面向社会的开放利用,促进全省水利业务融合协同,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服务能力。

  (三)健全数字水利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水利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水利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定期开展水利网络安全保护对象安全性评估。完善网络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保障体系,形成立体化安全防护,确保数字水利建设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水利管理,提升水利治理能力

  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全面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水文化,全面加强水利管理,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

  (一)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坚持“法规制度定规矩、监督执法作保障、政策研究强支撑”的水利法治建设思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动制定修订《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依法管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健全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日常巡查和现场执法力度,推进水行政执法规范化、法治化,依法化解水事矛盾纠纷和涉水行政争议。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重点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国家宪法日等宣传活动。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强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认真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二)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健全水利监督体系,围绕河湖管理、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针对监管薄弱环节,强化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面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1.健全水利监督体系。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完善省级监管体系,聚焦重点领域,指导推动省级监管体系向市、县级延伸,明晰综合监管、专业监管、专职监管、日常监管四个层次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各级水利部门监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监督管理体系。

  2.强化河湖监管。落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各项任务,持续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坚持务实、高效、管用,在确保河湖治乱常态化推进的基础上向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拓展,在确保对大中型河湖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向小微型河湖监管拓展,在确保河湖长和行业、部门履职到位的前提下向发动社会监督拓展。实施“一河(湖)一策”综合整治,全面细化河湖划界成果,严格落实河湖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加强岸线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域岸线空间

  管控与保护。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管护,探索创新河湖巡查管护市场化机制。加强河湖采砂监管。

  3.强化水资源监管。加强取用水监管,深入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准确摸清取水口情况,强化用水过程动态监管,切实规范取用水行为。加强水量调度监管,强化水量调度方案和年度调水计划、调度指令执行情况检查。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监管,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4.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探索建立水土保持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督管理,落实水土保持信用监管“重点关注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优化调整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监督管理的有效治理体系。

  5.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引导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质量与安全体系运行监管。

  6.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监管。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落实管理责任主体,规范运行管理行为,以点多面广的中小水库、水闸、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巡查检查、安全管理等工作。建设山东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信息监管平台。强化骨干水网科学调度监管,提升南水北调、胶东调水等骨干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三)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涉水重点专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高新技术在水利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制约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瓶颈。强化水利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水网建设、洪水管理、水资源配置、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等领域科研创新,为山东水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水利科学普及,建设与水利改革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利科普体系,提升公众节水护水意识和水科学素养。

  (四)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水旱灾害防御、水利监督、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等重点业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创新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能力素质培训提升、水利人才信息化等五大工程,培养20名左右引领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技术人才、5-10名获省部级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储备人员计划”,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落实培养措施,优先重点培养。实施水利人才知识更新计划,以多种方式将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延伸至基层水利人才,着力扩大培训覆盖面、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大水利职业院校建设力度,推进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五)大力弘扬水文化。完善水文化理论体系,注重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加强水利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水利遗产的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大力挖掘弘扬传承黄河、山东大运河等优秀水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大运河故事。加强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结合资源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科普、文化建设,延伸拓展水利风景区发展空间,新创建一批精品水利风景区。

  九、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落实“放权、精简、集成、共享”的总要求,按照“下放是原则,不下放是例外”的要求和“应放尽放、减无可减、放无可放”原则,进一步取消、下放水行政许可事项,充分向市县放权。动态调整水利系统权责清单和实施清单。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手续。推进水利质量检测单位资质认定、水土保持等承诺制水利审批工作,深化线性工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改革。推动区域评估政策落地见效。坚持放管结合、并重,进一步加强已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服务,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依法赋予招标人资格预审权和定标权,实施技术、质量、安全、价格、信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健全材料、人工等价格涨跌风险分担机制,适时对现行山东省水利工程预算定额及概(估)算编制办法进行修编。创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成效。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分类管理、集约管理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管护模式,积极培育维修养护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造一批运行管理创新项目,逐步实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健全工程维修养护机制,落实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经费。继续实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

  (三)深化水资源价税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入推行水资源税改革,用税收杠杆调节用水需求,健全补偿成本、合理盈利、激励节水的水价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引导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合理反

  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区域综合水价改革。落实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四)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保障水利重点工程项目、重要改革举措、重大政策事项的实施。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用好政策性贷款等水利融资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

  (五)积极稳妥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推进河湖水量分配,制定地下水管控指标,明晰区域用水权、取用水户用水权。以安全用水和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为导向,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推动用水权交易,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配置效益。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制定完善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控能力,妥善应对水安全极端情况,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水安全重大风险防范工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牢牢把握主动权。加强各类风险源排查防控,建立完善水安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动态监控响应。

  (二)完善应急方案预案。针对水安全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依法组织制定总体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合理确定应急预案内容,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主体,分级分类明确洪涝干旱、水污染、大面积停水、溃坝溃堤等各类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组织指挥机制、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水安全重大风险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置,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对水危机的舆论引导,提高应对和救援能力,强化水危机事后处理。加强对公众的水危机教育和救援基本技能培训,组织公众参与减灾工作。

  (四)提升水利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持续强化水利安全生产五个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三个必须”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水利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属地、行业监管责任落实。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健全完善预案管理体系,强化预案的制修订、备案、宣教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健全标准化退出机制,全面提升标准化创建水平。

  十一、重点项目投资规模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围绕落实国家、省发展战略和水安全保障重点工作安排,“十四五”全省规划实施重点水利项目1088项,总投资3855.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项目完成投资2142.58亿元(含青岛市139.27亿元),其中: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投资1360.42亿元,防洪提升工程投资444.72亿元,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157.86亿元,数字水利建设投资48.80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投资130.78亿元。

  本规划中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村供水保障、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土保持、数字水利、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以专项规划为准。

  规划提出的重点项目是“十四五”项目审批立项、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前期项目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中期评估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因实施条件、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实施的,经省水利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研究确定,报省政府备案。

  十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后可进一步提升全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规划实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可以避免或减缓,规划总体而言在环境方面是可行的。

  (一)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规划服务于山东省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符合国家、省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等各项重大规划,是推动山东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的重要举措。规划的实施,总体而言对生态环境是有利的。通过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土保持治理等措施,全省水源涵养能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重要河湖断面生态流量(水量)保证程度提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规划实施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建设运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陆域水循环过程、河湖水文情势及生态环境;工程蓄水可能产生滑坡塌岸,并可能对自然景观和文物、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灌区节水改造后退水水量、渗漏水量减少,可能对灌区盐分平衡带来一定的影响,灌区取水可能导致河流和地下水循环状况的改变,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通过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

  度,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后,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环境保护措施。

  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前期工作,强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项目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地减小项目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水资源配置要尽可能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水资源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持续开展流域、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监测与跟踪评价,逐步摸清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等,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大项目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

  十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确保“十四五”规划确定

  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发挥规划在全省水利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导向和引领约束作用。水利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要与本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发展方向、目标指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统一。各市、县级水利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应加强对本规划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的贯彻落实。

  (三)强化要素支撑保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强化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切实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加强水利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抓好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要件办理,解决征地移民中的重大问题,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保障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联席会议领导下,深入研究水利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统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破解规划实施的关键性和深层次制约。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制定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细化任务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实行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五)广泛凝聚治水合力。构建政府主导引领、社会协同推进、公众积极参与的治水兴水新格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增强水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全民节水、爱水、亲水、护水观念。广泛凝聚共识,扩大社会参与,调动各方力量投身水利建设实践。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

篇五: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水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水利建设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基础设施。为保证水利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水利事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在整个十四五规划期间,将按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工程利用效果、实施供水保障行动、开展水资源保护等四大方面”的原则,把建设和保护农业水利工程、控制和治理农田土壤侵蚀、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提升洪水安全防洪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坚持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把现代农业水利建设、现代渔业渔利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水利设施节能改造、洪水安全防洪等放在重要位置,培育和推广农业全周期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继续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积极推进水利建设技术创新,推动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此外,要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实施供水保障行动以保障供水安全,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污染防治和治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推进湖泊保护,加强河流治理,提高洪水安全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影响,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建设,促进公共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和低碳绿色发展。

  可以概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旨在推

  -1-

  进水利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朝着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水利工程利用效果,实施供水保障行动,推进水资源保护,促进洪水安全防洪能力提升,加强环境保护投入,推动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和低碳绿色发展,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的意义,不断提高水利建设的热情,以水利建设为重点,把握水利建设的正确方向,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精神,全面推进水利建设,努力推动水利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坚实的贡献。

  -2-

篇六: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旨在促进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水务治理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面健全的运行体制,重点突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普及用水利用电子统计系统。

  第二,要实施节水政策,推动节水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链接水环境保护等政策对照,推进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结合革命老区水利发展情况,制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点,构建“互联互通”的水网,实现水网的统一管理。

  第三,要深入实施改革,推动水资源改革,赋予水管理者更多的权限和办事职责,完善水资源的监管的机制,重点实施节水改革,构建“节水办法、水质管理、充分利用”的新型水资源利用格局。

  第四,要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完善节水原则,采用小水量、大收益的科技技术,重视灌溉高效利用、水力发电技术等改造,建设水库、开发淡水储备,改善农田灌溉环境。

  第五,要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科技规划,加强水文测报,把仪器仪表和网格化水文数据集成在一起,建立互联网+水利技术发展,构建水利科技技术发展创新体系,建立水利工程仿真系统,利用大数据开展水利技术研究。

  本《“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让我国水利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为推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篇七: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1.08.24?

  【字

  号】苏政办发〔2021〕53号

  【施行日期】2021.08.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

  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21〕5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24日

  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滨江临海,地势低平,气候多变,洪涝灾害易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同时也面临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情况。水利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相关规划制

  定,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取向,是政府部门履行水行政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水利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水利发展史上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最大、河湖生态改善最明显、惠民兴农保障最实的时期之一,全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河湖长制为统领,以生态河湖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快工程建设,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依法行政,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效保障了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也为谱写水利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1﹒水旱灾害防御全面胜利。

  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建成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组织体系,修订《江苏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全省重要河湖库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完善洪泽湖等洪水预报调度系统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推进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应用,加强水情旱情预警管理。形成里下河地区、秦淮河、苏南运河区域洪涝调度方案及49座大中型水库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实施《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能力建设规划》,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防汛抢险训练基地,建立省级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强化防汛物资保障。“十三五”时期,我省战胜了历次洪涝旱和台风灾害。成功抗御2016年太湖流域性特大洪水和秦淮河流域超历史洪水,2017年淮河秋汛,2018年淮河春汛,2019年沂沭河大洪水,2020年长江、太湖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沂沭河大洪水,保障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抗御2016年、2017年、2019年苏北地区严重干旱,2020年淮河流域严重干旱,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累计调水出省达50亿立方米,三大跨流域调水系统引

  江水量达641亿立方米,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成功抗御2018年“温比亚”等5次台风暴雨,2019年“利奇马”台风暴雨,保障了城乡生产生活正常秩序。5年间全省共实现防洪抗旱减免灾效益1468亿元。

  2﹒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5年内全省全社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10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4%。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川东港整治工程建成投运,黄墩湖滞洪区调整与建设工程实施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淮河行蓄洪区与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全面实施,海堤巩固完善工程加快实施,洪泽湖及下游地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长江新济洲河段、八卦洲汊道、镇扬河段三期等一批河势整治工程及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长江干流达到整体防御1954年型洪水、局部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新沟河延伸拓浚、望虞河除险加固及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完成主体工程,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全面实施,太湖流域基本达到1954年型5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江河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黄河故道等一批区域性骨干河道完成治理,17个片区水利治理逐步展开。设区市中心城区防洪体系总体形成。全省达标堤防增加2680千米,10年一遇排涝面积增加1910万亩。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郑集河输水扩大等水资源调配工程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输配水能力稳步提高。

  3﹒河湖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全面推行河长制,全省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5.7万余名,依据省总河长令,全力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全省河湖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全面整治河湖“两违三乱”,整改河湖问题3.8万个,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490万平方米,清理岸线2000千米,河湖空间有效恢复。省政府发文部署生态河湖行动三年计划,纵深推进生态河湖建设。全省近70%的主要河流和60%的重点湖

  泊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全省10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到87.5%,长江、太湖等主要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洪泽湖等9个湖泊退圩还湖工程开工实施,恢复水域面积170平方千米,洪泽湖恢复调蓄库容1亿多立方米,太湖等11个湖泊进行了聚泥成岛试点。太湖生态清淤、蓝藻打捞任务顺利完成,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长江干流岸线596个清理整治项目全面完成,腾退岸线47千米。省政府成立洪泽湖管理委员会,洪泽湖住家船整治和渔民上岸工程基本完成。洪泽湖、骆马湖非法采砂活动和非法采砂船舶双“清零”,长江采砂有效管控。全省创建9个国家级、1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以及61个国家级、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建成“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608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移民村156个,推选最美水地标、运河地标各40个。

  4﹒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农村水利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工程体系逐步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和基层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农业抗灾能力、粮食生产能力、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受益人口1200余万人,消除10.22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全省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8%,城乡居民用水基本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疏浚农村河道土方11.3亿立方米,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000余条,出台《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全省农村河道“五位一体”管护覆盖率达8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8平方千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81个。实施21个大型灌区、56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分别为297、482、94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4万亩。建成灌溉试验省级中心站1个、重点站5个、一般站6个。牵头完成丰县湖西片区整体帮扶任务,一批困难群众从水利脱贫攻坚中获益。

  5﹒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体系全面建立,我

  省在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4年蝉联第一。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减、取水核查登记整改提升、水量分配和生态水位确定目标,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实现省市县全覆盖。全省用水总量稳定在500亿立方米左右,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幅分别为28.3%、31.5%,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3.5%,地下水超采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控制在6%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16。积极探索丰水地区节水之路,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省、市、县三级节水专管机构基本建立,推动600余个项目节水评价,出台“节水贷”政策,完成32个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70个省级节水示范区、80余项合同节水试点项目建设,累计创建各类省级节水载体3618个,省级水效领跑者29家。全面完成全省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建成29个应急备用水源地,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双源”供水保障。

  6﹒水利管理改革取得突破。

  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涉水事务监管得到强化,水利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出台4部、修订16件次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实现水行政审批事项“四级四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建成执法基地38个,水行政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批复实施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治涝规划、区域水利治理规划,全面编制一河一策,开展水利空间规划、河湖保护规划编制,完善水利规划管理办法,严格水工程建设规划许可。出台加快水权改革的意见,开展地下水取水权交易。洪泽湖等6个省管湖泊联席会议实质性运作,省管湖泊基本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定2159条骨干河道、145个湖泊、940座水库和规模以上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线,保护范围1.74万平方千米,徐州国家水流产权确权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完成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改革面积5437万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实施项目代建制和区域集中监理制等,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开展水利工

  程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稽查重点项目,强化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压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强化工程精细化管理,建立工程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基本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累计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22家、省级水管单位328家、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534家。创建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6家,打造水韵江苏宣教品牌。水利监督体系基本建立,组建监督组织机构,形成联动监管网络,水利行业强监管态势总体形成。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发布实施33部地方标准。智慧水利框架基本形成,水文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实现水利信息“一张图”应用。水利人才队伍能力全面提升,全省水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16项指标全面完成,其中11项指标超额完成。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持续建设,全省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流域防洪安全度还不高,太湖、洪泽湖洪水出路不足,沂沭泗地区防洪风险大,长江部分堤防、局部河势及侵蚀段主海堤不够稳固;区域治理短板仍较明显,淮北地区因洪致涝问题尚未根本缓解,里下河地区中滞与下排能力依然不足,沿江地区引排能力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太湖地区存在防洪排涝与水质保护双重保障两难的问题;水资源节约利用尚需强化,水质型缺水问题还未系统解决,用水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河湖生态复苏任务艰巨,已围占河湖水域清退任务繁重,一些河湖入河污染物量仍超过环境容量,河湖生态退化问题还很突出;水利管理服务效能有待提升,防范化解洪涝、干旱和水污染等重大风险能力需要加强,水利创新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形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赋予我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履行重大使命,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效能治理,争创美丽中国示范省份,不断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谋划水利发展新篇章,全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以水利率先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江苏保安澜,为全国树样板。

  1.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着力转变治水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明确要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接续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水利作为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切实转变水利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必须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全过程治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求大力完善江苏水网。江苏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区域,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必须依托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功能综合、空间融合,循环畅通、调控自如”的现代江苏水网,巩固提升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等河网功能,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江苏现

  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苏南地区,继续扩大通江达湖引排河道,构建高标准的现代骨干河网,打造世界级生态湖群,强化节水减排,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助力苏南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苏中地区,推进长江江苏段河道整治和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扩大沿江引排河道,强化节水增效,助力苏中地区提升发展能级。苏北地区,扩大淮河流域洪水入海能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完善里下河腹部“六纵六横”引排河网,提升沿海防洪挡潮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节水保供,助力苏北振兴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3.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聚力打造幸福河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水利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继续加快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民生水利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生命安全、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的新期待、新要求。助推美丽江苏建设,共创百姓高品质生活,必须守牢水安全风险防控底线,实现防洪保安更加稳固,让人民生命财产免遭洪潮威胁;加强水源保障和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实现供水保障更加可靠,确保人民喝上放心水;加快实施幸福河湖行动,推动沿江沿海沿河沿湖融合协调发展,打造生态灌区,美化人居环境,充分展现河湖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

  4.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全力建设现代水利。“十四五”是江苏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阶段。水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差异大、关联因素多、社会影响广、决策协调难、实施周期长等特点。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扣“两步走”战略安排,着力提高依法治水能力、系统治理能力、智慧管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助推江苏高效能治理。拓展水利服务领域,将河湖生态复苏作为水利治理的重点任务,将节水

  减排作为水利管理的关键环节,将水情教育作为水利宣传的主要途径,引领水利全面发展。改进水利社会服务方式,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领水利绿色发展。破解水利发展瓶颈,深化水利改革,加强人才、科技、政策创新步伐,探索丰水地区节水之路、泵站集群智能化调度之策、平原河网生态化修复之技,加快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引领水利创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大局,以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现代水网构建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河湖保护,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为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精心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

  河湖管理与保护,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服务大局。围绕我省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关系,拓宽水利服务领域,优化水利发展布局,适度超前发展,全面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坚持系统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流域规划一体化、水系治理一体化、工程运行一体化、河湖管护一体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高水利系统治理效能,促进水利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依法治水和规划引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共同发力,深化水利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打造水情教育基地,全力构建系统完备的水利治理体系。

  (三)发展目标。

  1.远景目标。2035年前,全省基本建成与省域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水生态治理保护体系和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展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复苏、水管理智能高效、水文化传承弘扬”的水利现代化图景。

  ——可靠的水工程。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运行精准、应急有序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防洪、除涝、挡潮、灌溉、供水、降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效控减水旱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高标准、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可续的水资源。建成配置优化、集约安全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成为规划准则,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适度宽裕,水量、水质、水位变化风险可控,有效化解资源环境约束,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高效能、可持续

  的水资源保障。

  ——可享的水环境。建成空间融合、河湖健康的水生态治理保护体系,保持河湖空间完整、功能完好,形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有效彰显江苏水乡魅力,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高品质、多内涵的水生态保障。

  ——可感的水文化。建成依法治水、智能规范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行业管理精细严明,社会管理精准简约,水情信息垂手可得,水情教育深入人心,惜水护河成为风尚,有效弘扬优秀治水文化,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水治理保障。

  2.2025年目标。初步构建标准较高、功能齐全、节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保护能力和系统治水能力,为江苏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强化水利保障,为美丽江苏建设增添水韵成色。

  ——防洪保安更加稳固。流域防洪能力巩固提高,区域治理短板加快补齐,防汛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遇一般洪涝基本不受损失,经过科学组织与调度,能够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抗御超标准洪水有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长江、太湖、洪泽湖等重点堤防的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防洪标准,淮河水系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并向300年一遇过渡,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保护区巩固50年一遇,太湖流域由50年一遇向100年一遇过渡,长江干流由防御1954年型洪水向100年一遇过渡,海堤巩固50年一遇防潮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其中太湖、秦淮河地区主要骨干河道达到或接近50年一遇。除涝标准,淮河流域片区域达到5-10年一遇,长江、太湖流域片达到10-20年一遇。各级城市防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要河道达到20年一遇排

  涝标准。全省江河堤防达标率达到86%以上。

  ——供水保障更加可靠。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和严格保护,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基本需求,一般干旱年份全省生活、生产用水基本不受影响,特殊干旱年份城乡居民饮用水和重点行业用水有保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有保障。全省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重点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基本形成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及长效管理、服务到位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保障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省农业灌溉保证率达80%-95%,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分别达到耕地面积的95%、90%、70%。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落实,用水效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25.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5。

  ——生态保护更加严格。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域面积不减少,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复苏,河湖功能恢复提升,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全省恢复水面100平方千米,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保障率达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7.7%,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4.7亿立方米以内。

  ——管理服务更加精细。依法治水全面推进,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水情教育成效明显,系统全面、智能规范、服务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水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发展布局。

  服务全省构建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江海河湖统筹发展格局,坚持全省水利一体化布局、系统性治理、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管理

  服务效能,构建现代水利治理体系,以可靠的水工程、可续的水资源、可享的水环境、可感的水文化服务和保障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统筹推进三类建设。围绕国家水网建设布局,统筹实施重大工程、农村水利、河湖生态复苏三类工程,完善全省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利用水网,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工程建设,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长江河势控导和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太浦河后续、望虞河拓浚等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区域治理力度,加快病险工程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与海堤巩固完善,完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扩大区域引排能力。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引排骨干工程基础。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村水系连通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推进水库移民后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巩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实施河湖生态复苏。全力建设幸福河湖,推进长江、大运河保护与太湖、洪泽湖综合治理,加快退圩还湖、岸线腾退、生态复苏,保证河湖空间完整和功能发挥。

  2.切实强化三项管理。构建水资源利用节约集约、河湖保护规范有序、水利工程运行智能安全、水旱灾害防御可靠高效的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水资源管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精准配水、精细用水、精简排水,探索丰水地区节水之路;严守水资源利用上限,规范取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监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涵养,保障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严格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强化河湖保护和水利工程管理,划定河湖保护范围,明确水域岸线功能,实行

  分区管控,严格开发利用监管,深化河湖问题整治,规范河湖采砂行为,保护河湖健康生命;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市场监管、施工安全监督;强化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推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水利工程体系效能。强化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构建决策科学、应急有序、保障有力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加快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强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强化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落实防汛抢险队伍与物资储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助推平安江苏建设。

  3.系统提升三个能力。坚持依法治水、创新引领、改革推动,着力完善水利治理体系,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有力有序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为我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提供保障。提升法治能力,健全河湖与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途径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实现江苏水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提升创新能力,建立水利创新发展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与实践工作,深化水情教育,加快智慧水利建设进程,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瓶颈,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活力。提升改革能力,深化水利改革,依托河湖长制平台推进水利一体化发展,强化水利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推动水资源税、水权交易、工程运行管护等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治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重大工程建设。

  以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布局为总纲,以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为重点,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实施流域防洪工程,完善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加快区域骨干河道治理,改善城市防洪排涝条件,加快建成“安全可靠、品质精良、管护精细、运行高效”的工程体系,筑牢水旱灾害防御的工程硬基础。

  1﹒流域工程建设。

  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淮河流域。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入海能力。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启动实施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推进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实施,争取启动新沂河、新沭河扩大工程。完成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确保行洪安全,推进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实施海堤巩固完善与生态建设工程,推进海堤堤线调整段工程建设,加固、迁建新洋港闸等沿海挡潮闸。长江流域。加快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江堤防洪标准。统筹推进长江江苏段河道整治,重点实施扬中河段整治工程,推进河口段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巩固长江河势。推进长江洲滩圩区分类处置。太湖流域。完成环太湖大堤后续剩余工程,巩固太湖蓄洪挡洪能力。推进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太浦河后续以及望虞河拓浚工程,扩大太湖流域洪水外排能力。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完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提高用水高峰期供水保障能力。结合区域治理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建设,根据国家部署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保证省内供水与调水出省目标实现。完善江水东引工程体系。加快完善里下河腹部骨干河网,新辟沿海引江通道,有序推进通榆河以东地区输配水工程,满足沿海开发用水需求。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能力。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增强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强淮北丘陵山区、高亢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完善补水设施。

  2﹒区域工程建设。

  灾后水利应急修复。针对近两年洪旱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以“两年应急修复、五年消除隐患”为目标,加快推进各项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长江水系水阳江永丰圩、秦淮河堤防加固,淮河水系鲍集圩堤防加固,沂沭泗水系新沭河、沂河、沭河堤防消险,太湖水系望虞河东岸、江南运河堤防加固等工程。全面

  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项目,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江河支流与中小河流治理。针对区域水利治理突出短板,根据国家新一轮江河支流及中小河流整治安排,推进斗龙港、秦淮河、通济河、锡澄运河、白屈港等江河支流和重点区域、市际边界骨干河道治理,基本完成98项中小河流治理,恢复提高区域防洪除涝和灌溉保供能力,助推幸福河湖建设。

  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分类分级推进病险水库、水闸、泵站除险加固,消除存量病险工程安全隐患。加快实施阜宁腰闸、新沂河海口枢纽等重大控制性枢纽除险加固。继续推进国家专项规划内剩余的1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及省专项规划内的12座中型病险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根据《江苏省大中型水库水闸泵站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常态化工作机制,促进查险、消险紧密衔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3﹒城市水利建设。

  加快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建立与城镇规模、功能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城区、开发区建设同步或先行完成。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完善城镇防洪工程体系,恢复并保持城区适应水面率,做好排水管网与排水河道的衔接,减少城市淹涝面积。加强城镇水系连通,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强化河湖环境综合整治与休憩设施建设,增添城镇生态空间与居住舒适度。

  (二)农村水利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提升农村河网水系功能,防治水土流失,创建美丽库区幸福家园,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宜居乡村。

  1.农村供水保障。按照“全域覆盖、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服务均等”的要求和江苏省农村供水新标准,加快实施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环状管网建设、水源地达标建设、水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城

  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证率和集约化水平。

  2.大中型灌区改造。按照“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要求,继续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与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增强沟渠灌排能力,改善沟渠生态环境,提高灌区用水计量水平与用水效率,构建灌区农业绿色生态系统,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3.农村河道整治。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巩固恢复农村河道引排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生态良好的农村河网水系,作为骨干河网的重要补充,发挥综合利用功能。以县域为单元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统筹开展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河湖管护,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

  4.水土流失防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整合矿山修复、土地整治、植树造林等专项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加快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严厉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构筑基础扎实、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监管网络。

  5.水库移民后扶。按照“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的要求,实施水库移民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化“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施移民村特色产业升级行动,助力移民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实施移民村基础设施改善行动,提升移民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三)河湖生态复苏。

  围绕美丽江苏建设目标,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河湖生态复苏与功能提升工程,形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建成约100条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河湖,营造可享的水生态环境,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1.湖泊生态复苏。开展新一轮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太湖、滆湖、长荡湖、固城湖、里下河湖荡、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退圩还湖工程,完成规划退圩还湖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推进污染底泥生态清淤,营造有利于水生态复苏的健康湖盆形态,加快湖湾生态湿地带建设,提升调蓄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推进石梁河水库等生态修复。

  加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蓝藻打捞平台,提高蓝藻打捞与无害化处置能力,提升蓝藻打捞与湖泛防控能力。开展太湖清淤固淤试点,建立主要入湖河口常态化定期清淤与应急清淤机制,削减内源污染,多途径实施淤泥资源化利用,探索推进堆泥成山、聚泥成岛,开展太湖西部宜兴沿岸等地湖滨湿地带建设,复苏湖泊生态。完善太湖流域引排格局,改善河网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区和协同治理保护先行区。

  推进洪泽湖综合治理。结合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实施退圩退渔还湖,清除非法圈圩,解决水域萎缩问题,提高蓄水挡洪滞洪能力。推进入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加大入湖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染源防治,改善湖泊水质。建设近岸缓坡带及生态岛,促进湖体水生态复苏、水生植物恢复,提升湖泊水体自我修复能力。

  2.河道生态复苏。加强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全面清理岸线违法占用行为,及时修坡复绿,实施水域岸线生态复苏,推进水源地、调水河口区、水域核心区等水生态涵养区保护,有效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长江大保护。巩固长江岸线清理整治成效,完成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水域

  岸线生态复苏,提升岸线利用效率和生态品质。加强主要入江支流河口水环境和河口淤积专项治理,维护河口生态安全。强化岸线综合监管,严格功能区分类管控,构建长江段格化管理机制,开展长江健康评价和岸线利用状况评估,提升长江综合治理与保护水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清理整治运河沿线违法建设项目。开展高品质生态廊道建设,对功能受损岸线进行综合修复,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涵养区。划定岸线功能区,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促进水利设施提质升级,塑造大运河沿线有空间、有秩序、有美感的河湖形态,发挥大运河防洪、调水、灌溉、航运、生态等综合功能。

  (四)水资源节约保护。

  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考核体系,守住生态用水底线,看住用水总量上线,严控用水效率红线,构建“节约有度、配置有序、利用有效、保障有力”的用水格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刚性约束。深入实施国家、江苏省节水行动,落实用水强度指标,科学制定区域年度用水计划,深入推进节水评价,修订完善节水制度体系,确保节水行动落到实处。强化节水监管。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户为重点,扎实开展日常节水监督检查。加强对各地计划用水、用水计量设施、节水用水统计、水效标识施行、用水审计、水平衡测试等的行业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用水节水行为。突出工程节水。指导各地加快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行农村生活节水,加强农业用水终端管理。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示范,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区域供水、生活用水设施和供水管网配套建设与改造,加快节水型器具推广。加强雨水、中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项目建设。注重示范引领。继续开展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建

  设。加快推进省级节水载体建设,指导市县开展节水载体“三级同建”,建立健全节水载体标准,拓展载体建设形式,全省每年建设不少于100家省级节水型载体。开展省级水效领跑者评选,争创全国水效领跑者。完善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的相关政策,抓好用实“节水贷”政策。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培育现代节水服务产业。

  2.水资源管理。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形成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红线控制、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保障底线约束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优化本地水源、外调水源和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跨行政区河湖水量分配,制定水量分配监测监控和监管考核保障措施,对超控制指标地区实施取水许可限批。规范取用水管理。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工作,探索区域评估+取水承诺制。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强化取水许可申请、审批、验收、发证、延续、注销等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严格取用水监管,建立省、市、县各级重点取水口名录,全面完成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整改提升工作,规范取用水行为。严格水资源监管。建立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快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控设施建设,非农业用水实现全面计量监控,农业用水计量实现大中型灌区全覆盖,形成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滚动评价机制,强化用水统计调查。

  3.水资源保护。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布局。加快城乡水源地整合,形成区域供水为主、乡镇集中供水为辅、局部分散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格局。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新建南京、常州、宜兴、句容等地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加快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或第二水源地,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均有两个以上水系相对独立的饮用水水源地或应急备用水源地。推进水源地标准化管理与长效管护。制定发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技术导则》,规范水源地管理与保护,落实专门管护机构,建立水源地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水源保护涵养。加强水源涵养区、调水保护

  区、清水通道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湿地净化处理、滨岸带修复、主要支流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探索不同资源禀赋下的水源地涵养模式,实现水源地管理规范、水质优良和环境优美。保证河湖生态用水。确定长江、太湖、淮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流量),制定并实施全省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保障方案,保障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严格地下水管理保护。组织划定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严格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规范地下取水许可管理和用途管制。

  (五)河湖管理保护。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管理保护,推行河湖网格化管理,形成“全面覆盖、网格到底、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管理网络体系,保持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完整,推进河湖水生态监测和健康评估,有效发挥河湖综合功能。

  1.河湖空间管控。划定管理保护范围。推动新一轮规模以下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基本完成2000余条县级河道管理范围线划定工作,实施乡级及以下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推进涉河空间管控成果共享。做好空间规划对接。做好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及毗邻地区空间规划的衔接,维护河湖公益性功能,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能。参与水流资源产权确权登记。协同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监管体系,2022年前完成12条流域性河道、6个省管湖泊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开发利用项目本底调查。全面调查骨干河道、湖泊,登记开发利用项目,协同推进空间利用优化。

  2.水域管理保护。严守河湖水域面积。依法划定重要水域并向社会公布名录,分级建立水域管理与保护调查评价和发布制度,定期开展水域调查评价,加强水域面积的动态监测和占用水域活动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域面积只增不减。加强水域功能保护。探索建立水域分区管理机制,严禁影响河湖行洪、供水、生态等公益性功能的各类活动,按照“保护生态、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等效替代”的原则,加强水域利用行为管理,确保水域功能不减退。严格水域占用管理。规范涉河项目建

  设,严控除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外的水域占用行为,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前期引导、许可规范、影响补偿和实施监管。规范河湖采砂行为。严格落实河湖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河湖采砂统一管理,科学划定禁采区和可采区、禁采期和可采期,开展石梁河水库采砂试点,强化河湖禁采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确保全省河湖采砂管理规范有序,实现河湖砂石资源的合理利用。

  3.岸线管理保护。开展岸线分区管理。科学划定河湖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引导形成省骨干河湖生产、生活、生态岸线适宜比例,实现县级单元生态岸线稳中有升。推进岸线综合整治。全面排查河湖岸线范围内生产建设项目情况,整治岸线违法占用行为,完成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开发利用不合理岸线的清理整顿,做好腾退岸线的复原复绿。严格岸线利用管控。建立河湖水域岸线自然资源总量管理、负面清单、准入管理、集约节约、违规退出等制度,核定岸线开发利用上限与生态岸线占比底限,优化岸线功能布局,推行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4.河湖动态监测。加强水域岸线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河湖水域、岸线监测体系,分级开展河湖水域岸线遥感监测,通过日常巡查、遥感监测等方式,动态采集水域岸线变化数据。开展河湖水生态监测。推动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水生态监测,常态化、长系列积累水生态监测数据成果。推行河湖健康评估。健全评价预警机制,建立覆盖重点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的河湖年度生态状况评价机制,推动市县管河湖年度健康评价工作,为河湖生态复苏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六)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管理,完善并落实水利工程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守安全生产底线,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功能。

  1.工程建设管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五项制度”,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责任和项目法人主体责任。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继续推行水利工程项目代建制、区域集中监理制、集中组建项目法人等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质量工作考核,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提升工程优良率。引入建设管理大数据系统,分析研判薄弱环节并加以解决,提升质量管理的地区核心竞争力。加强建设市场监管。招投标活动全流程实现电子化、信息化,行政监管实现平台化,促进项目信息公开,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推动市县建立稽查制度,实施清单监督机制。运用信用管理和智慧监管等手段,促进和维护水利建设市场秩序良性运行。

  2.工程运行管理。完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推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责任制建设,落实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利工程运行安全责任制。健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体系、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健全消耗补偿机制,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要素保障,推进安全鉴定、维修养护、除险加固常态化、规范化。推进工程控制运行智能化。开展智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建设,探索AI技术在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推行水利工程运行“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的现代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运行管理效能。提升工程安全监测能力。实施全省堤防、水库、水闸、泵站工程安全监测监管,准确掌握工程变化和运行状态,及时掌握工程的安全度。推进工程管理精细化。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内部考核,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开展水管单位认定。到2025年省水利厅直属水管单位全部建成省级以上水管单位,全省三分之二的水管单位建成省级以上水管单位。

  3.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切实做到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强化安全监管队伍建

  设,加大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力度,严格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扩大标准化建设覆盖面,强化过程管控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运行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抓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隐患自查自改自报自销闭环管理。提升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推进“安全监管+信息化”监管模式,强化元素动态监控、数据分析统计、风险预警预报和信息资源对接,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七)水旱灾害防御。

  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实施“预防为要、调度精准、防控智能、协同有序”的水旱灾害防御策略,完善水旱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水旱灾害防御组织,提升监测预报预警预演能力、水利工程调度能力和水旱灾害抢险能力,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妥善应对洪涝、干旱、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等风险,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1.水旱灾害防御组织建设。推动建立机构健全、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乡四级水旱灾害防御组织,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会商机制和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健全防汛巡查制度,提高查险排险规范化水平。加强水旱灾害防御督察,建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大对责任落实、水工程巡查、水毁修复、水工程调度等专项工作的督察力度。

  2.监测预报预警预演能力建设。加强洪水、干旱监测监控网络与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研判与应对能力。开展流域、区域主要控制站点及水库的预测预报工作,核定全省重要河湖库防汛抗旱特征值。依托水利大数据和水文模型,健全流域、区域、水库预报调度系统,加快预报调度一体化。加强联合会商研判,完善水情、旱情预警发布机制,有序有效应对灾害风险。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御预演水平。

  3.水利工程优化调度。配合流域机构修订流域性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组织编制修订区域性洪涝与水量调度方案,开展骨干河道与重点区域水生态调度方案研究。完善调度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工程调度监督管理。健全流域、区域、城市洪涝调度协调机制,开展联合调度推演,合理分摊洪水风险,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体系能力。深化苏北地区旱涝急转期、太湖地区蓝藻防控期风险调度研究,提高水利工程调度综合效益。

  4.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建立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完善防汛检查、巡查和险情报送办法和应急抢险现场支撑机制,制定完善各类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险情抢护效率。整合基础数据,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数字平台,推进洪水风险图成果应用,加强水旱灾害防御技术研究,提升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

  5.水利防汛抢险队伍建设与物资储备。完善江苏省防汛抗旱抢险能力建设规划,推进江苏省防汛抢险训练中心二期工程实施,加强队伍培训演练,逐步构建规模适度、行动快捷、保障有力的水利防汛抢险队伍。加强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构建规模适度、种类齐全、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的防御物资及仓储体系,探索智慧化管理和调运模式,提高防御物资仓储管理水平和调运效率。

  (八)智慧水利建设。

  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共建共享的水利智能感知系统,拓展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优化升级水利云架构,强化智慧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与运用,构建“全面感知、数字孪生、智慧模拟、精细决策”的智慧水利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水利现代化。

  1.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健全现代水文水资源站网体系,建设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旱灾害、工程安全、工程建设、节水用水、水土流失、灌区管理和水利监督等智能感知网络,实现水量、水质、水生态、水空间、水生境全要素的空天地立体监测。完善水利系统主要数据和服务资源的共享平台,构建江苏水利混合云,升

  级水利“一张图”,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共享。推进省水利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完善视频会议系统,拓展视频会商覆盖面,满足高频次应用和突发性事件的会商需求。

  2.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目标,开展河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研究,建设长江、太湖、洪泽湖等重点河湖数字孪生系统,推进集流域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节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调度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助力河湖治理与保护。

  3.智慧业务系统建设。推进“3+N”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利行业智慧化管理水平。升级水旱灾害防御指挥、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监管、河湖与河湖长制管理3大系统,支撑快速精准决策;推进电子政务、灌区管理、水文业务、水土保持监管以及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安全与运行调度、水政执法及河湖采砂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核心业务智慧化应用全覆盖。

  4.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优化网络架构,完善通信布局,加强移动互联,形成立体覆盖、安全可靠的水利信息网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构建覆盖智慧水利综合感知、分析处理和智能应用全过程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强安全检测和通报,确保安全运行。

  (九)水文化载体建设。

  围绕水韵江苏愿景,全力推进水情教育升级,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水文化载体建设,发挥国情水情教育基地作用。

  1.水情教育。契合水韵江苏建设、节水护水意识养成,做好水情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以长江、大运河为轴,传承千年治水历史的水情教育文脉,形成多部门共同推动水情教育工作格局。推动各地依托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河湖水域和水文化、水利科普等各类展示场馆,因地制宜创建水情教育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

  全、特色鲜明的多层级水情教育基地体系。大力开展水情和水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策划组织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水情教育活动,推动水情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开展水情教育读物、音视频工程,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水情教育科普读物并向中小学赠送,拍摄制作体现江苏治水历史与时代治水精神的水情教育音视频作品并向媒体投放。

  2.水文化建设。以长江、大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为重点,系统推进水文化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历史文脉与当代治水实践关系。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策划一系列重大水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精心创作一批水文化精品力作,大力弘扬水利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助力构建人水和谐的良性关系。

  3.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水利风景区精品,提高水利风景区在全省各地的主要水体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覆盖面,保护水利遗产,彰显河湖魅力,提高水利服务公众高品质生活的能力。到2025年,新增省级水利风景区30家,累计建成省级水以上水利风景区200家,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不低于80家。

  四、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落实改革创新举措,强化监督考核工作,推动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一)坚持依法治水。

  健全法规体系。健全立法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洪泽湖保护、长江岸线保护、地下水管理等省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开展防洪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决定等修订工作,出台一批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系统完备、保障有力的现代水利治理法规制度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完善权责清单,推动水利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优化“不见面审批”流程,构建标准统一的审批服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厘清审批和监管

  权责边界,深入推行“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抽查。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程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完善水事矛盾预防调处机制,深化水利政务公开,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提升执法效能。统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职权和执法资源,合理划分各级水政监察队伍的执法职责,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开展河湖专项整治,继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一江两湖”禁采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做到存量问题全部“清零”,对新增违法行为“零容忍”。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打造过硬的执法队伍,健全执法队伍管理制度,推进执法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全面提升执法效能,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二)实施创新引领。

  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建立健全涵盖工程建设、管理保护、科技发展、人才建设等各领域的水利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探索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有效路径,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运用“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适应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深入实施全省水利系统“111”人才计划,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工匠精神”,完善“技师工作室”、师带徒培养模式,强化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深化用好“三项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正向激励。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健全水利科技制度体系,落实配套政策与措施,强化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围绕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任务,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适用新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水利科技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推进创新成果应用。加快中小型水工程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与装配式施工,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和建设效率。完善河湖、水库、闸站等规范化管理标准,提高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创新试点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强化水生态复苏、河湖健康评估、节约用水等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行业建设管理效率与水平。

  (三)深化水利改革。

  推动水价水资源税改革。加强水资源税额标准制定、征管模式等研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严格水资源费(税)管理,按标准足额征收,落实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差别化水资源费(税)价格政策,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研究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综合改革方案,构建完善南水北调一期江苏境内工程水费征缴汇集工作机制,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出台水权改革指导意见,试点先行行政区域、开发区、取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形成不同水源结构间、不同行政区域间、不同开发区间、不同行业间的水权交易模式,搭建水权交易市场,逐步探索建立丰水地区水权交易体系,先行开展深层地下水水权交易试点,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农业水权分配制度和灌区取水许可制度,合理确定农业水价调价幅度和频次,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节水和生产经营主体,巩固改革成果。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范围标准,完善配套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管护模式,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水平。

  深化河湖长制实施。健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分级分类细化实化河湖长任务,完善河湖长履职标准,严格绩效考核

  与责任追究,配强各级河长办公室工作力量,不断提升河湖长履职效能。建立健全上下协调、跨区协同、部门协力与社会协心的河长联动机制,全面解决水污染与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与河湖生态复苏。

  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健全覆盖全水利行业的征信体系,推动建设管理、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领域信用评价成果广泛应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研究出台水利系统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四)强化规划实施。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的水利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水利改革合力,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积极利用其他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吸引社会资本更广泛参与水利建设,为“十四五”水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规划管理。建立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明晰分类分级规划审批权限。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以水利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综合规划为核心、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规划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强化规划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和实施监督,科学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

  强化监督考核。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强化专业监督队伍建设,实现对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利资金使用、行政许可等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加强考核评估,强化水利重点工作考核管理,依法组织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建设质量工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等考核,突出考核的系统性、牵引性、精准性,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广泛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公众水安全风险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探索节水、水法宣传教育新形式、新途径,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与水法制观念。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决策机制,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社会各方

  有序参与决策的途径与方式,鼓励社会监督水利工作,确保规划公开、程序透明并得到有序实施。

篇八: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方向及要点

  1、水利发展阶段研判与“十四五”发展重点研究

  “十四五”水利发展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综述国内外水利发展历程演变及其变化特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演变趋势,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利发展的阶段和定位,研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在防洪抗旱、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2、水利发展主要指标设置和保障标准预测分析研究

  科学设置和分析确定水利发展指标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水利发展的新需求,深刻把握水利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内涵,研究提出具有方向和导向性作用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依据保障标准,分析测算“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值,并进行可达性分析。

  3、水利工程补短板思路与重点研究

  研究“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水利工程补短板的标准体系,分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短板,研究水利基础设施网

  络补短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重点,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水利基础设施在防洪、供水、生态和信息化等方面补短板的思路与举措。

  4、水利行业强监管思路与重点研究

  分析水利行业强监管法治体制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原因,深入研究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要求下,水利行业强监管法治体制机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提出在法治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的目标、思路、措施和政策建议。

  5、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方向与模式研究

  分析总结我国河湖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估生态流量保障情况,分析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标准,提出我国河湖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对策,以及生态河湖治理方向与模式。开展不同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6、国家水安全保障的战略重点研究

  分析我国水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研判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评估我国水安全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潜力,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领域,建立水安全评估标准体系,提出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重点及实施路径,提出加强水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7、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总体格局与布局规划研究

  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以保障经济社会防洪安全、合理用水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蓄引提调连通工程为框架,提出在空间上具有网络形态、在功能上具有“四水统筹”治理作用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8、水利重大改革举措研究

  在全面总结我国水利改革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梳理新时期水利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增强水利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深化水利改革的主要目标、实施路径、推进方式和重大举措。

  9、水利重大政策研究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重点研究提出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税收和价格改革的可行方案以及蓄滞洪管理、建设用地和移民等政策体系。提出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九: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XX镇?四五?利规划?本湖南省常德市XX镇?四五?利规划(2020~2025)湖南XX?利?程设计有限公司?0?0年三?湖南省常德市XX镇?利规划(2020~2025)设计单位:湖南XX?利?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证号:A243012843审核:校核:编制?员:湖南XX?利?程设计有限公司2020年03??录前?(1)1综合说明(1)1.1规划背景(1)1.2规划概况(3)1.3实施效果评价(7)1.4环境影响评价(8)1.5保障措施(8)2基本情况(11)2.1?然条件(11)2.2经济社会状况(14)2.3?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5)2.4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机遇(19)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分析(27)3.1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7)3.2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利的需求分析(33)

  4规划总体思路(36)4.1规划编制依据(36)4.2规划的指导思想(38)4.3规划的基本原则(39)4.4规划范围和规划?平年(40)4.5规划?标和主要任务(40)4.6总体布局(44)5?资源利?及镇域?源?程规划(46)5.2镇域?源?程规划(58)5.3镇域?源?程规划总投资(63)6防洪治涝规划(64)6.1防洪规划(64)6.2治涝规划(68)6.3海绵城市建设(74)6.4防洪治涝规划投资(78)7农??利规划(82)7.1农??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2)7.2??资源供需平衡分析(86)7.3总体布局与分区?程布局(88)7.4分区?利?程规划(88)8??保持规划(91)8.1基本情况(91)8.2规划范围、原则及?标(93)8.3预防监督与监测规划(96)8.4??保持规划总投资(99)9?资源保护与??态环境建设规划(100)9.1?资源保护规划(100)9.2??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105)9.3?利?防规划(111)9.4?资源保护与??态环境修复及建设规划项?及投资(113)10?利管理与改?(117)10.2?利改?与?业能?建设(123)10.3?利管理与改?总投资(127)11投资及规划实施意见(129)11.1投资估算(129)

  11.2规划实施意见(140)12实施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151)12.1规划实施效果评价(151)12.2环境影响评价(152)13保障措施(157)13.1组织保障(157)13.2资?保障(157)13.3技术和质量保障(158)13.4社会参与保障(159)前??是?命之源、?产之要、?态之基,?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利厅关于加快?利改?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完善我镇?利规划体系,决定开展镇级?利规划编制?作,旨在?规划引领?利发展,统筹?利建设、?利管理和?利改?,规范涉?事务,协调相关部门,整合涉?项?资?,形成合?,提?资?的使?效率,科学指导今后?段时期我镇的?利?作。为顺利完成此项规划?作,XX镇?利管理站成?了?利规划编制?作领导?组,并委托湖南XX?利?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具体编制?作。结合XX镇???系特征、现有?利?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领导?组及编制单位组织了多名专业技术?员对全镇的防洪?程、排涝?程、城乡供??程、??态建设、农??利?程等现状进?了详细调查,按照《编制?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及规划前瞻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的规划原则,在有限的投资限额范围内,尽可能做到规划建设项?充分发挥?程效益,规划?作完成后形成了《XX镇?利规划报告(2020~2025)》。1综合说明1.1规划背景XX镇位于沅?尾闾的西湖?垸,距县城17km,东抵西湖管理区,并与洲?镇毗邻,南托汉寿沅??桥与县城相连,西接贺家?农场,北与?城区交界,总?积71.6km2,总??3.3万?,辖9个?政村,1个居委会,218个村(居)民?组。图1.1.1XX镇地理位置?意图

  随着《XX镇总体规划(2015-2030)》以及“精准扶贫”战略实施,XX镇民?建设持续升温,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改善民?。这些重?战略部署对今后XX镇?利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要求。县、镇党委及政府始终把?利放在重要位置,XX镇?利发展?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应该看到,镇内的基本?情仍存在?利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资源合理配置和?效利?体系尚不完善、涉?管理体制未理顺、投?机制不健全、基层?利?作薄弱、??态修复和??化建设?平不?等问题,与XX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环境形成较?制约,?利建设任务仍?分艰巨。201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利厅多次明确要求?利建设?定要坚持规划先?,必须??当前,着眼未来,作好顶层设计,?科学的规划引领今后?个时期的?利改?发展。根据县和镇区对?利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然条件及特点出发,通过科学规划进?步摸清家底,明确区域新时期?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标、任务,进?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程布局安排,提出?定时期内开发、利?、节约、保护?资源和防治?旱灾害以及?态建设等?利发展的总体布局、主要措施、实施意见,作为指导本镇?资源管理、?利?程建设计划安排以及?利?程运?管理等各项?事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引领?利发展,统筹?利建设、?利管理和?利改?,规范涉?事务,协调相关部门,整合涉?项?资?,形成合?,提?资?的使?效率,科学指导今后?段时期内本镇的?利?作,同时也可以进?步完善县级?利规划体系,为县级?利发展规划的编制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为准确把握全?深化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态?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等对?利?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做好镇级?利规划编制是?分必要的。1.2规划概况根据XX镇?利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拟定?利建设发展主要任务是防洪治涝、供?灌溉、?资源与??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等。在现已形成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格局基础上,积极有效应对城镇发展新变化,尽快完善形成较为可靠的防洪保安体系,基本建成配置合理、?效利?的?资源保障体系,着?修复和改善?环境形成协调优美的??态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实现?利管理现代化,统筹推进?利发展与?利改?,实现规划区域内“?安、?利、?清、?美、?畅、?活”,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2.1规划总体布局XX镇?利规划在充分调查区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城镇统筹与新时期治?思路,深?研究区域?然规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利规划?案。本次?利规划重点考虑规划区防洪排涝、??态建设和治理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等??,具体如下:1)防洪排涝XX镇防洪减灾体系总体布局主要是以河东?堤和仰天湖?堤两个防洪保护圈来使堤防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排涝规划结合??态治理、“海绵城市”等??综合规划。加强堤防、河道治理以及排涝?程建设,提?城镇防洪能?,确保城镇?民?命财产安全。本次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具体如下:①防洪?程:规划完成西湖??内江堤防培修5处,总长度6.5km;堤防整修衬砌14处,总长度24.15km。②治涝?程:规划电排站升级改造13处,装机2015KW/25台;排渍泵站新建1处,装机360KW/2台。③碈闸改造及重建?程:规划对??内河东红进出?闸重建;碈闸改造76处。2)?资源综合利?体系总体布局由于镇内?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受地形条件限制??型?利?程。随着区域经济?速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活污?和农业?源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供?安全,?资源供需?盾突出。①?资源利?及城乡?源?程规划:建设乡镇集中供??程,实施镇内乡村集中供?,解决集镇、乡村?活??,保障?畜饮?安全,分批解决农村安全饮?问题。加快节?型社会建设,提???效率和??效益。共规划完成12处管?进?升级更新改造或新增管?,总长度30km。②农??利规划,加强?型农??利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布局,推?节?灌溉新技术,提?有效灌溉?积和灌溉??效率。规划完成?型抗旱机埠改造32处;?型沟渠清淤衬砌共计381条,共计总长度363.2km。③?资源开发与利?:制定??总量和??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实?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区域内?活、?产??和河道内?态环境??。3)??态与环境保护体系总体布局??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包括?资源保护、??态与环境保护、??保持等。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针,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为基础,合理控制开发利?红线和?功能区纳污红线,加强?资源保护,继续搞好??保持,改善、维护区域内??态环境。①加强?资源保护:以?功能区划为基础,以?河排污控制量为控制?标,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禽养殖管理,加强点源

  与?源污染治理,加快哑河、?塘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逐步使?功能区?河污染物控制在纳?能?范围内;以河道?态需?为控制?标,合理??。②是加强??态环境的保护:强化河道?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包括河流保洁在内的河道??态环境整治规划?案及措施,建设??态环境保护?程,实现??态系统功能正常。③加强??保持:强化预防保护区的预防保护,加强重点监督区的监督管理,实施??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综合治理?程,加快?态建设步伐。4)?景观体系总体布局①加强??态环境景观建设。在堤防?程和河道整治?程建设同时,结合城乡环境治理和农业产业化要求,进?河流?态修复,进?集镇?态风光带和农村?然风光带建设,改善河流?质和?态环境,建设宜居家园。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景观建设,结合河道整治和环境改造。5)?务管理体系总体布局?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与机制、执法监督、??政事务管理和管理能?、现代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建设等。从维护河流健康、保障?资源可持续利?、发挥政府对涉?事务管理的职能和提?公共服务?平,实现统?、有序、?效管理的?标。①落实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②加强?利信息化建设:建?防汛抗旱计算机?域?系统、?屏幕(投影)显?系统,建?镇?利管理站?利信息门户?站。③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执法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执法?为;加强执法能?和执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执法效率。④强化??政事务管理:完善规划管理、防洪抗旱减灾管理、?资源综合利?管理、??态与环境保护管理、河道管理、??程建设与运?管理。⑤加快管理能?建设:完善防洪与抗旱防治系统,加强?资源与??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数据中?及应?系统等基础建设和实时监测。1.2.2主要规划内容及投资规划总投资9937万元,包含?资源利?及城乡?源?程规划投资1200万元、防洪治涝规划投资5291万元、农??利规划投资1510万元、??保持规划投资80万元、?资源保护与??态修复、?环境建设规划投资1687万元、?利管理与改?投资170万元。规划项?内容及分项投资情况见表1.2-1。表1.2-1规划项?内容表

  1.3实施效果评价XX镇?利规划实施后,将进?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资源综合利?体系、??态环境保护体系、现代管理体系,社会效益、?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保障规划区社会稳定和防洪安全、饮?安全、粮??产安全,促进??和谐,维系优良?态,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保障。1.4环境影响评价本次建设规划实施后,既增强了区域防洪和抵御?然灾害的能?,?保障了?民?产、?活??的需求,同时还改善了?态环境,保护了?民的?命财产安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规划实施后,可在很?程度解决规划区?前的饮?、灌溉问题,改善当地?环境状况,实现?与?和谐相处,使??、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为规划区社会经济的全?发展提供坚实的?利?撑。总之,本次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与?然和谐的理念,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认真落实各项?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促进XX镇经济、社会、环境全?协调可持续发展。1.5保障措施1.5.1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作责任制。规划中各级政府财政投?项?由县级??政主管部门为主组织实施。2)加强?部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撑能?,建??才队伍保障体系。3)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进?步增强全社会?忧患意识和?资源节

相关热词搜索: 十四五规划关于水利 水利 规划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