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9篇

时间:2023-08-01 18:09:01  阅读:

篇一: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中国礼乐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以礼为本、以乐为辅的文化体系,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在周朝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种具有严格规范和仪式性质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时期,礼乐文化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还是一种政治工具,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乐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在唐宋时期,礼乐文化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多个方面。在这个时期,礼乐文化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还是一种文化艺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礼乐文化逐渐式微,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时期,礼乐文化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被人们珍视和传承。在现代社会,礼乐文化得到了重新的重视和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篇二: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中华礼乐文化

  中华礼乐文化

  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礼乐的起源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则代表“礼”的精神。“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不是一开始就是“礼乐”并重,或礼重于乐;而是先有“乐”,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礼乐”并重。人民所熟知的礼就是周礼,是周公制定的。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礼”之本义,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氏据之得出结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其渊源于上古祭祀文化。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礼记·乐记》称: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

  又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和应天,作礼以配地。”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曾据之发挥道:礼也者,人类一切行为之规范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礼,若冠礼是;有人与人相接之礼,若士相见礼是;有人对于宗族家族之礼,若昏礼丧礼是;有宗族与宗族间相接之礼,若乡射饮酒诸礼是;有国与国相接之礼,若朝聘燕享诸礼是;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到了周朝很重视乐舞修养,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在贵族阶层,乐舞修养操持是生活的一部份。《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道德的培养主要是经由对情感的“礼乐教化”,而非理性的认知训练,这一点应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他认为“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彭教授认为“礼的传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为重心”,其中关键又有两点:“第一,‘德’是礼的灵魂。”“第二,‘敬’是礼的核心。”

  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反覆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礼乐于小处看,则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孔子的设想中,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应该说也确实是颇有道理的。譬如虽然读书虽有可能让人变的更加精明、赋予机谋,但总的来说,还更主要还是使人更加知礼,重仁义道德、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历来聪明的君主和国家领导人,都沿袭以礼乐的精神内涵来治理国家。有个故事,说的是晏子谏齐景公重视礼。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晏子对齐景公说:“国君的话不妥!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景公听了,很不高兴的背过身子。过了一会,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景公很生气,对晏子说:“刚才你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你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离开座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说:“看来是我的错啊!”此后,景公完善礼制,精心治国,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现代的商业科技文明,由于太重视物质利益,使人类流传几千年的“礼乐精神文化”面临被抛弃的危机。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礼教”和“乐教”也逐渐衰退。由于市场化的“艺术的文化活动”,缺乏它应有的,深刻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内涵,只成为社会的装饰,缺乏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失去了“真”和“善”,于是变成了一种“理想”。

  古人讲

  “文以载道”,文化艺术也是一样。属于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规范往往是抽像的,而文化则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比如: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人知道什么是“仁”。

  人们谈到“孝”自然会想到帝舜的“仁爱孝悌”、花木兰的替父从军;韩信的“胯下之辱”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宽容忍让;谈起“忠”会自然想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都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通过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演绎和体现出来的,并通过小说、戏曲、舞蹈等文艺形式流传开来,并一代代传下去。

篇三: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篇四: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

  至春秋时代,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政治格局的变迁,逐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有鉴于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

  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以“礼乐”为核心建立起儒家思想体系,使“礼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历史观的角度,对“礼乐”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使“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日益兴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更上升到国家法典的高度,不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崇,而且几乎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和信奉,致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目的和功用是从外部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行为和思想方面进行教化、约束和规范;而“乐”则与“礼”相辅相成,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亦即各种社会规范和约束)的衷心认同。礼乐配合,以礼修身,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乐治心,感化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保持人们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就是《论语》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所在。众所周知,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它是探讨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学问。“礼乐”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是用来调整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礼”的功

  用就是教化人们按照规范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及其他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说,“礼乐”是为了应对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

  “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当然,儒家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调和,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谐和、融合。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论语·子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即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把“亲亲”的血缘关系与“尊尊”的社会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一整套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把自然的人置于人为的社会政治关系之中,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等级中的人;同时又把理想的政治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然血缘基础之上,形成以“礼乐”文化为表征的宗法等级社会。与此同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与艺术熏陶性的特点,对自然的人进行人文化育,把自然人纳入到政治性伦理性轨道上来,使社会成员都成为“克己复礼”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目的。而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而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和仪节层面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不言而喻,没有一定的人性化的、有益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大同”社会。儒家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

  人际关系的目的。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当然,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尽善尽美,也不是说我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都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如“和为贵”的思想、“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儒家礼乐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比如对社会等级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情欲的过分节制等等,都有矫枉过正之嫌。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表面看来似乎来源于儒家礼乐文化,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中所固有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后世极端专制王权时代增益附加的。比如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学说,虽然与孔子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内在联系,但孔子在《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是对等的,即要求双方都要依“礼”行事,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而汉代以后所确立的“三纲五常”则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以君臣关系而言就是“天王圣明,臣罪当诛”,无论是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观念中却不是这样的!如《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定公向孔子咨询应该怎样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间对等的以“礼”行事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只强调“臣忠”。又如孟子在见齐宣王时,齐宣王询问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这样以臣弑君对不对?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

  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可见,孟子的君臣思想与后世的“三纲五常”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从而可知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并不能与后世的“礼教”简单地划等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礼教”中一些过时、消极、落后的内容完全归咎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

  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篇五: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我们既往所了解的音乐是什么呢?是侧重于娱乐和审美。中国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架而成,而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常用到乐都是俗乐类型。我们今天讲礼乐类型。

  乐本无所谓礼也无所谓俗。俗乐是因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娱乐、宣泄情感、多种情感需要的音声表现,或是人们世俗化的情感表达。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乐基本属于这个范畴。

  礼以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礼乐是在国家规定性的礼制仪式中固化为用的乐,由礼俗上升为国家礼制,当传统国家礼制被民间所接衍的时候便又回到民间礼俗。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这是两条脉络。

  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成为国家制度,其后3000年不断延续了这种礼乐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有礼乐文明之谓。我们怎么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呢?《周礼》中礼制仪式众多,汉代以后慢慢的合并,《周礼·春官》把礼制都介绍的清楚了,汉代以后合并同类项,渐渐将多种礼仪合并为五类:吉、嘉、军、宾、凶,所谓五礼。并不是所有的礼都用乐,但凡用乐的场合必须是礼的仪式性行为,有仪式的用乐多为20161/24礼乐。

  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在中国的五礼中哪一种礼最核心呢?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吉礼是什么礼啊?吉礼就是祭礼,祭祀的礼。祭祀为祈福愿景,为保风调雨顺、活人平安。《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有两件大事,一个祭祀,一个战争。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祭祀,祭祀要有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这种用乐就叫吉礼用乐。

  周代国家最高祭祀仪式是怎样的承祀对象呢?是祭天神、地祇、山川、四望、先妣、先考。这后两个对象是祖先、人鬼。如果在座的同志们有老家是农村的,有的家里摆着一个神位,到了过节的时候还要祭天祭地祭祖先,当然,这人鬼不光是祖先,也包括孔子这些对社会上作出大贡献的人。

  国家最高祭祀仪式中的用乐,周代叫六乐,与上述六种特定承祀对象相对应。中国早期的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现代我们把舞蹈分出去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现在还有没有啊?相当多。新疆的木卡姆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一会儿有歌,一会儿有歌跟乐的组合,舞跟乐的组合等等。

  20162/24《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不似我们现在仅是一个enjoy的意义,历史上的乐跟现在意义上的乐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必须把这些概念搞清楚。后来《乐经》失传了,所以叫五经博士了。为什么《乐经》失传?因为乐转瞬即逝,活态仪式中的用乐,当这个仪式不存了,乐也就不存了。

  周公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很多思想是从周公来的。周公有崇圣的情结,他崇拜的是圣人。他在当时社会上各部落、氏族、方国中存在的多种乐舞形态中选出五种,这就是黄帝尧舜禹汤,周的乐舞忝列其中。黄帝的乐舞《云门》祭天,尧的乐舞《咸池》祭地,舜的乐舞《大韶》祭山川,禹的乐舞《大夏》祭四望,汤的乐舞《大濩》祭先妣。周的乐舞《大武》祭先考。这就是天神、地祇、人鬼。最高祭祀仪式中的乐舞对应天地人,我们常说天地人的概念就是这个。

  礼制仪式用乐从确立后一直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但汉魏以降成了“王者功成作乐”,在这种理念下,再也不用前代的雅乐了。改朝换代必建一套礼乐体系,雅乐为礼乐的核心,这个雅是雅正之雅。举例说,赵宋绝对不用李唐的雅乐,如果用就等于帮前人祭祖!所以雅乐总是轰然倒在改朝换代的门槛上,本朝另起炉灶,显示我这一朝一代国家威严。

  20163/24除“国之大事”祭祀以外还有“国之小事”,所谓小事是小祭祀,等级之分。大事是祭天、祭地、祭人鬼,国之小事用乐也是祭祀,文献中只说用乐,却没有明确用的是什么乐。

  再后来中国传统社会将祭祀分成了三大类: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在宫廷,宫廷中有没有中祀和小祀呢?有。大祀有没有在地方官府呢?没有。大祀只在宫廷,中祀和小祀是宫廷和地方官府上下相通的使用,这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性。

  中祀对应的是帝王、先师、先农、旗纛、朝日、夕月、太岁。

  先师指的是孔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家来自全国各地,虽然文革中许多地方遭到极大破坏,但很多地方还是有文庙,文庙是县衙以上才能建,绝对不能乱建。国家颁布《文庙祭礼乐》发到各个县衙祭孔,县衙以上官府要有这么一群乐舞生时时春秋祭祀。祭先农,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啊,同志们有没有听到各地有迎神赛会的,迎神赛会是春祈秋报。有仪式用乐,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讲旗纛,纛字上边是一个毒,下边是繁体字的县,旗纛是祭军旗,这不是军礼,还是吉礼,因为属于祭。这个祭军旗很有意思,以明代为例,全国有近500个卫。宁夏是卫,宁夏卫,天津也是卫。除了卫还有千户所与百户20164/24所。这么多的卫所,再加上近两千个府州县,全国县以上的建制多达数千处,军队中祭军旗仪式要吹鼓手啊,那时候放不了录音带,也没有MP4,必须得用一群活人在做这个事情。据我们考察,除西藏以外,全国各地传统音乐都有一批通用的曲牌,当时必须有一群乐人在全国各地活态承载着用乐。同样一个曲子,在道观里叫道教音乐,寺庙当中叫佛教音乐,用在民间叫民间,实际上许多都是国家礼乐的当下积淀与遗存。

  再看小祀。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看到哪里有三皇庙、药王庙、火神庙、城隍庙?我告诉大家,在古代凡是县以上的建制,都要有城隍庙。县太爷管地上,城隍爷管地下。许多地方还有东岳庙、启圣公庙、关帝庙、真武庙等等。当年没有汽车,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所以有马神庙。这些是国家祭祀在其后转化为民间礼俗。既然是国家祭祀,国家必须养这么一个群体承载祭祀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不是随意性的用乐,这些乐都是国家礼乐。

  现在常有人把窑神称之为民间祭祀,这还是国家祭祀,《大清通礼》中窑神就是国家祭祀。当国家制度不存,但这种理念存,民间传承,民间接衍。

  我考察过河北霸州胜方祭火神。这个祭火神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三,这是全国统一的。那天正在考察现场,接到了甘肃我一个朋友的电话:“项老师,我们正在去祭火20165/24神的路上”。甘肃跟这边也是一样的,这是全国当时规定的日子。绝非是一时一地。当地人解释:我们是白洋淀的东淀,怕走水,走水是失火,所以说我们要祭火神。这是当下人的解释,我们还是要把握历史大传统。

  我们在北京房山佛子庄乡北窖村看到了一本首抄于1627年的谱子,这上面有80多首。拿到谱子我问:你们还能奏吗?他们回答说还能奏30多首。我问怎么传的?他们说就是师傅口口相传,绝对不能改。为什么呢?因为是为神奏乐。他们那个地方挖煤窑,一定要祭窑神,这祭祀仪式与奏乐不敢乱增减。都说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音乐更是如此,你唱的跟我唱的都不一样。但这种祭祀、为神奏乐却能够相对不变地以久远的形态活在当下,靠什么?靠历史上的国家礼制,当下民间礼俗,很久远的音乐形态也能活到当下,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嘛?

  嘉礼、军礼、宾礼、凶礼

  上文已完。下文为附加文章,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在2016年乡村换届动员暨集体谈心谈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上级统一安排,乡镇党委换届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县(市、区)党委换届于9月底完成;市乡人代会要放在(下半年)12月底前召开。也就是说:乡镇党委换届(党代会)走在前头,下半年集中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24进行乡镇政府(人代会)暨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经乡党委研究:自今天开始,拉开我乡乡村换届工作的序幕。为了确保此次乡村换届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借此机会重点讲以下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简要传达“3.17”xx市有关换届纪律专题谈心谈话会精神

  二是结合我乡实际就如何抓好乡村换届工作强调几点纪律及要求

  一、xx市换届工作相关会议主要精神

  3月17日,xx市委在共事堂召开了市乡领导班子换届纪律暨专题谈心谈话会。

  市委蒋书记就依法、规范、平稳推进党委领导班子换届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牢记政治责任,深刻把握换届要求;

  二要强化政治担当,清醒认识当前形势;

  三要执行铁的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四要坚决服从换届大局,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市纪委书记(文春涛同志)就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部署,严肃换届纪律强调了以下三点意见:

  1.把招呼打在前面,把纪律喊响喊醒!

  2.把监督做在前面,把责任落地落实!

  3.把执纪挺在前面,把问责逗硬顶格!

  到会的市人大、市政协、市组织部领导也分别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选举以及今年市乡领导班子换届的时间节点暨人事安排讲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24了具体的意见。

  二、关于我乡乡村两级换届的纪律要求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既是换届工作的动员部署会,又是一次集体谈心谈话会。乡村换届工作是全乡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xx未来3——5年发展的关键,更是关系到在座各位以及xx全乡8000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人人参与、责无旁贷,既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我们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要本着对党、对组织、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共同把干部选准选好。因此,我们不仅仅通知了所有乡村干部、单位负责人、退干支部负责人,同时,也通知了5个重点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一并参加今天的会议。目的是把上级的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确保xx乡村换届工作平稳顺利推进、不出现任何差错失误!下面,我着重强调四点:

  第一、把规矩顶在头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规矩立在先,纪律挺在前。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必须讲规矩、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政治规矩。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换届过程中更是要落实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不发任何“杂音”,通过法律程序实现党的意志、实现组织意图。随着修订后的“两条例,一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前面,天茂书记已经组织大家再次学习了相关《准则》和《条列》),今年,更是把政治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24度。希望今天参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个支部的书记,一定要切实担当起从严管党治党、依法依规换届的政治责任。

  第二、把纪律记在心上。刚才,xx书记领学了“九个严禁和九个一律”的换届纪律规定,为什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中组发〔2016〕1号)——《关于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专门强调换届纪律问题?大家都明白:这就是针对我党近年来两起性质非常恶劣、影响极其深远的案件——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而制定的。其中: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依法终止了749名省、市、县人大代表资格,先后分两批给予466人党纪政纪处分;南充拉票贿选案,所涉及到的477人全部受到严肃处理,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33人,给予撤销党内外职务以上处分的77人,给予严重警告并免职、严重警告、警告或行政记大过、记过处分以及免职处理267人,诫勉谈话、批评教育100人。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对整个南充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灾难!它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恶果并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自从南充拉票贿选案发以来,几乎所有的监督、检查、审计都把南充(当然也包括xx)排在首位,大家都把南充盯得更紧、看得更牢、管得更死了。因此,xx书记刚到南充就曾反复讲过一句话——“南充,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刻,重重地摔了一跤,栽了一个大跟头,摔得很重、栽得很惨,对南充未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带来的巨大损失将不可估量!!”

  今天,我们组织大家再次学习《南充拉票贿选案警示通报》,就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24是要让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得到教育、受到警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然换届,就必然会有干部交流、新老更替,人员有进有出、干部有上有下,这也是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座各位,特别是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遵守政治纪律,要带头遵守换届纪律,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职务晋升了的同志,要戒骄戒躁、谦虚好学(我们的执政能力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就自然而然地提升);退下来的同志,要心态平和、发挥余热(不要台上台下成了典型的“两面人”,人前人后背上“两张皮”);留在原岗位的同志,要履职尽责、善抓善管(不要干了几年就成了“老油条”,此次换届中没有交流或提拨就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弃);岗位转换的同志,要积极进取、多岗锻炼(不要认为我这辈子工作了几十年就只会这一门,其他啥子工作都不想干、不愿干)。今天,是一次集体谈心谈话会,我先把招呼打在前头:这次换届,xx的领导班子毫无疑问会有人事调整变动,同时,接下来乡党委成员的分工也将作相应的调整,部分机关中层干部也将轮岗交流。无论涉及到谁,都必须严守党规党纪、坚决服从换届大局、自觉接受工作安排!

  这次换届,一方面乡镇领导班子将增设职数、配齐配强(按7——9名配备);另一方面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从年轻的事业干部、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这四类人员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组织没有选择你,并不说明你就干得不好。因为,岗位始终是极为有限的,只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对我们的年轻同志而言,机会还多得是。绝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胆大妄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24以身试法。当然,我们在座的其他同志也决不允许搞所谓的“圈子文化”、老乡情结、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一定要深刻汲取身边血的教训,xx前些年在选举方面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大家至今恐怕都还记得很清楚(xx片区、xx片区的个别乡镇,一些通过非法手段当选的干部最终要么“丢了饭碗”,要么进了监狱)。今年,全国上下都在关注南充的换届,都在监督南充的选举(就连市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的提名推荐工作,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在如此高压态势之下,如果还敢顶风违纪,简直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论以哪种方式干扰和破坏正常的换届选举,都必须一查到底、从严从重查处!等会儿,我们还将组织大家签订严守换届纪律的《承诺书》,要让纪律意识真正入脑入心,要让违纪追责有根有据。

  至于下半年即将开展的村级组织换届,我已经反复讲过:当前正处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坚持“大稳定、小调整”。除了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能干事的必须调整外,其他的原则上都要留任。因工作需要调整退职(或在选举中落选)的干部,要正确对待人事调整、正确对待选举结果,不要怨天尤人、心怀不满,要深知“党的事业需要新老更替,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人生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继续留任的干部,要适应管党治党新常态,面对当前及今后艰巨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更要主动担当、大胆作为;在选举中新起用任职的干部,乡党委、政府、纪委将陆续开展专题培训(学党章党规党纪、学业务服务技能、学为官做人处事)。因此,请大家稍安勿躁,干部要能上能下、顺其自然。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1/24第三、把责任扛在肩上。依法依规推进换届选举是确保组织意图顺利实现、维护一方稳定发展的需要。各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切实担负起换届工作的主体责任;乡纪委、村纪检员更要把自身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衡阳、南充这两个案件中,党的书记和纪委书记都因失职渎职被追责,甚至收监坐牢)。前面,天茂书记已经宣读了相关文件,乡党委组建了8个换届工作指导组,就是要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希望每一个指导组的同志即日起认真履职尽责、迅速开展工作,全面摸排调研、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情况,确保整个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圆满成功。

  或许大家都还记得,刚来xx工作不久,也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过:xx的昨天(曾经辉煌)、xx的今天(发展滞后)、xx的明天(任重道远)??一个地方良好的党风政风、优越的发展环境等,人人都是主人翁、主力军,个个都是实践者、推动者,每一位党员干部更应该珍惜并带头从我做起。在这次换届选举过程中,任何支部(或指导组)因工作疏忽失职而出现问题,任何个人为了一己之私而置纪律责任于不顾,都可能败坏xx的对外形象,都可能影响xx今后的健康发展。因此,该追究责任的要坚决追究到人,该严肃处理的要坚决逗硬顶格!

  第四、把工作抓在手上。同志们,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又是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我们有的同志往往一听说要换届了,听说又有人员变动了,听说又要调整工作岗位了,就自己给自己减压,耍起“换届假”来了,就在那里等待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2/24观望、无所事事了。这只能说明你还没“醒神”、还在“抓梦脚”,还不了解什么是“新常态”,更不能适应新常态。那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同志们,“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已经是3月底了(说这话已经有点迟了),但如果不抓紧,再一晃这一年中上半年又喊过完了。无论换届也好(换人也罢?换位也罢),工作不能断档、不能缺位、不能减速。今年的三大中心工作——精准扶贫、换届选举、确权颁证,各驻村乡干部、村支书主任、“第一书记”要牢牢抓在手上,随时随地跟踪督办,不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检查来了、年底到了,才来弥补到时有搞不赢。要统筹兼顾抓好当前,特别是基层党建、“清单”工作、村账乡管、信访安全、国防建设、狂犬免疫、防洪度汛、小春管理、大春栽插,等等。要一手抓换届,一手抓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两促进”;要分线作战、分类管理、分岗定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推拖绕躲!

  谢谢大家!

  在全市纠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去年以来,我市纠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政府纠风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廉政工作、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开展专项治理和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3/24加强教育、健全制度结合起来,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继续把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全面落实免收学杂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提前对全市符合条件的**.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各级财政补助总金额****.5万元。二是健全完善制度规定。去年,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节假日兴趣特长培训活动的意见》等,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三是继续强化监督检查。市、县两级政府对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执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等,组织开展督促检查,监督政策落实,规范收费和办学行为,有效减少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在**、**、**、**四个区已获得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目前,崇安、惠山两区已通过市级检查验收。

  二、综合治理,着力纠正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坚持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入手,多措并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切实纠正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一是严控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医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4/24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减轻病人负担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大型医学检查报告单通用制,积极推进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制定降低常见病、多发病医疗费用规定。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实行收费公示、费用清单、费用查询等制度。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对《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等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目前,城区已建成2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00个,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三是推行药品招标采购,集中让利患者。全市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合同金额***36.73万元,让利患者***5.49万元;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9.65万元,节约资金**82.03万元,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三、强化监督,巩固治理公路河道“三乱”工作成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持把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行为等作为监督的重点,切实加强工作联系,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制度规定、强化监督等,保持源头预防和治理工作力度。去年,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06年全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意见》、《关于在全市范围内集中治理外挂汽车船舶的实施意见》等,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为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每年市纠风办都会同市交通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采取听汇报、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公路、河道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开展督查,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并以适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5/24当方式进行反馈,督促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认真进行整改,有效防止产生新的不正之风。

  四、上下联动,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

  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市及各市(县)区纠风办切实加强与卫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分别成立了由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纠风办、文明办等分管领导参加的行风评议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结合卫生、教育行业特点,选好聘强评议代表,保证评议工作高起点开展。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组织广场评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考评卫生、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情况,并通过组织召开评议大会,集中反馈评议意见,督促卫生、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在组织开展重点行业政风行风评议的同时,各地区还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扩大评议活动范围,推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共有***个部门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涉及窗口单位和基层站所***个,采纳群众意见和建议2***条,促进单位采取整改措施***多条。

  五、加强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各地各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完善载体,强化监督,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不公、效率不高、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促进各级机关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市纠风办根据承担的职能,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作用,加大举报投诉自办和跟踪督办比例,严肃查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深入推进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年,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共受理群众各类投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6/24***件,办结率98.1%。通过对群众投诉问题的调查,有效制止和查纠了一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服务态度差、工作方法简单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推进了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有效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

  六、加强指导,稳步有序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各地各部门围绕打造“阳光政府”,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坚持把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完善公开机制,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根据全省政务公开工作部署,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做好****年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提出要求;通过印发《市政务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说明》,指导各地各部门政务公开目录编制工作;通过组织对供水、供电、公交、学校、医院等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情况进行调研,推进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发展进程。各地各部门也都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制定工作意见,加强工作指导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我市的纠风工作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特别是与我市“一当好,三争创”发展形势还有不少差距。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对纠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抓纠风工作的力度还不大,工作效果也不明显。二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强,作风还不够深入。三是产生不正之风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源头防治工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7/24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下半年,我市将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纠风办和市纪委全会、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创新工作方法,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从源头上预防不正之风,务求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一、继续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重点抓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享受免收杂费政策;严格规范各类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对不符合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限期回归公办;有序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的监督,对各种乱收费行为,坚决查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活动。

  二、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今年,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创建“无红包医院”活动。纠风办将积极配合卫生主管部门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工作取得成效。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单病种限价管理、大型医学检查同城互认、特殊人群医疗费用减免、医疗救助措施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控制医疗机构“药占比”等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各项惠民措施落实到位,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执行院务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做到真实向社会公示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8/24三、进一步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对基层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认真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问题,坚决纠正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不尊重农民意愿,盲目建设、强拆强建、强行要求农民配套出资出劳等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四、认真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前段时间,各地各部门按照上级清理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自纠。市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联席会议要求,对全市各地各部门上报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了汇总审核,4月底将汇总审核结果上报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下一步,将根据全省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制度规定,建立有章可循、依法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进一步巩固治理公路河道“三乱”工作成果。按照省政府纠风办转发国务院纠风办等五部门《关于取消公路基本无“三乱”地区资格的暂行办法》,今年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指导,健全完善联合督查机制,坚决纠正以罚代纠、以罚代管等执法不规范问题,督促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肃查纠群众举报问题,对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问题的,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

  六、进一步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继续把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深入推进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把民主评议作为纠正和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重点评议与全面评议相结合,加强对行风问题比较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9/24突出的部门和行业,特别是基层单位、服务窗口的评议。将根据全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百所中学、百所小学、百所医院行风评议活动,纠风办将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通力合作,确保评议活动取得实效。二是进一步办好“政(行)风热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活动主题,做好活动计划,拓展播出形式,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行风热线”直播节目效果。要充分发挥“政(行)风热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高度重视解决群众投诉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检查监督。把推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与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组织明察暗访,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查找和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促进部门和行业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着力构建纠风工作监督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纠风办的组织协调作用,根据工作职能,把深入开展纠风工作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开展纠风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努力从源头防治各种不正之风。一是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特约监督员制度。充分发挥市纪委、监察局特约党风联络员和特约监察员作用,聘请他们同时兼任机关效能特约监督员,开展机关效能特约监督,及时发现和反馈机关效能问题,对机关效能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部门监督和舆论监督联动机制。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定期上门了解相关情况,监督部门对媒体曝光问题的解决,对造成影响的,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改版建设纠风工作综合网站。对原《政风行风评议网》进行改版,增加机关效能建设、政务公开、政风行风建设等内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0/24容,使网站成为具有相关资讯、动态信息、监督投诉等基本功能的综合监督网。四是健全完善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的作用,对各地各部门开展效能建设经验、明查暗访情况以及影响机关效能的典型案例等,加大宣传和通报力度,达到宣传典型、鞭策后进作用。五是强化对群众投诉问题的调查处理。进一步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纠风办、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等监督平台作用,严肃查纠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六是强化调研和工作指导力度。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联系,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注意发现基层工作中的好做法,总结经验,以点促面,促进工作平衡发展。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积极构建提高机关效能、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推动纠风工作发展的监督保障机制。

  乡镇传达贯彻落实2016年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情况汇报

  2016年2月1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会,根据会议精神,2016年2月22日,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干部职工会学习传达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2月23日,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会,对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进行再次传达,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我乡2016年的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并形成如下的贯彻意见: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1/24及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顺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立足实施"生态立乡、茶业富乡、民生和乡、旅游活乡、依法治乡"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产业转型、特色村庄建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奋战,努力打造平安、富美、文明新桃舟。

  主要经济指标:财政总收入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围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致力科技兴茶,持续提升发展茶产业

  坚持科技兴茶,积极引导桃源有机茶场、八马茶业、吾之茗和全香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合作社,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合作,加快建设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实施茶叶良种工程和种苗基地建设工程保障茶叶生产,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联作制等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茶园有效管控率,推动高坡度、低海拔、生态脆弱区、田地茶园退茶还耕还林1000亩;建设连片、成规模、高标准生态茶园500亩。要强化茶叶农残检测,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可靠。加大品雅有机铁观音等品牌推介力度,提高、扩大桃舟茶叶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2、致力创新转型,力促经济稳中有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步伐,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全面落实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2/24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的根本出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桃舟无公害蔬菜及油柿、南坑食用菌、达新、吾培淮山,吾之茗生态农业园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油柿种植面积500亩、食用菌种植面积300亩、生姜种植面积200亩,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致力提升集镇品位,加快美丽桃舟建设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化、亮化、美化等镇容镇貌的提升,完善功能、丰富内涵、彰显特色。一是实施镇区水体自净、河道整治、环境整治、生态恢复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全乡品位,向外界展示更好形象。二是着力抓好乡村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管理与整治,继续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落实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造林绿化、退茶还林、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桃舟。

  4.致力民生幸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始终把改善民生摆上首要位置,优先加大民生工程投入,让改革发展成果均衡普惠、共建共享。要认真落实国家计生政策,做好实施"两孩"生育工作,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整合卫生资源,务实推进乡村卫生机构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服务素质;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组织开展文化进乡村、进社区和全民健身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3/24要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全力打造"平安桃舟"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推进数字电视和信息网络化、社会保障、推进精神文明、民主法制、人民武装、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5.致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2016年是乡镇换届选举年,要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精心准备、严密组织,依法依规的抓好乡党委、政府及配套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要积极探索"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教育引导机制,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不断提高党员村干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要全面加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坚持集中财力、精力,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严格问责干部职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担当意识、岗位奉献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清正廉洁意识,打造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4/24

篇六: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精选公文范文--------------------------中国礼文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B14130812严倩倩

  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从周代开始,

  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先秦典籍《左传》曾多次提到,华夏民族

  与其他族类的重要区别是拥有“礼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礼

  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

  “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

  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

  思想。

  礼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

  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

  ----------------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

  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

  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

  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从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这就是当今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中“礼”

  的意义所在。

  篇二:中国历史文化礼仪

  中国历史文化礼仪

  西夏建国前后,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它不能不在党项贵族中产生某些影响,阻碍着党项的前进。野利仁荣早就对元吴提出,“斤斤言----------------精选公文范文----------------3---------------------------------精选公文范文--------------------------礼言义”,决没有益处。元昊长子宁明喜学懦、道,元吴对他很是厌恶。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宁明答:“不嗜杀人”。又问什么是“冶国之术”。宁明答“莫善于寡欲”。元昊大怒,说“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不是成霸业的材料”。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吴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文官戴戴幞头(幞音符fú),穿靴执饬,穿紫衣、绯衣,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平民穿青绿衣,以分别贵贱等级。

  制礼乐——元昊又参用未制,改定朝仪。每六----------------精选公文范文----------------4---------------------------------精选公文范文--------------------------日,官员朝见皇帝,称“常参”。九日朝见,称“起居”(问候皇帝起居)。凡吉凶、嘉宾、宗祀、燕享等,改宋九拜礼为三拜。

  德明时,礼乐都照宋制。元昊对野利仁荣说:“本族风俗,以忠实力先,战斗为事。唐宋的缛(音褥rù)节繁音,我很不喜欢。”元吴下令废除宋朝的五音,改为一音。

  建蕃学——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后,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党项学)。用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选拔党项和汉族官僚子弟入学学习。学成之后,出题试问。学习精良,书写端正者,酌量授给官职。著学的建立实际上是仿照宋朝的科举授官制,并借以推

  动夏国文化的发展。元吴反对儒学而又译读《孝经》,显然是为了适应氏族部落制的传统习俗的缘故。夏景宗元昊采取一系列的建置,完成了建立西夏国家的巨大事业。这是党项族历史发展中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华各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夏国的出现,对我国----------------精选公文范文----------------5---------------------------------精选公文范文--------------------------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正如一切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要伴随着同旧事物的斗争一样,元昊建国前,也遭到了党项族守旧贵族的反抗。一○三四年,元昊母卫慕氏的族人、贵族山喜企图发动叛乱,谋杀元昊。元昊发觉了山喜的阴谋,把山喜全族处死,并毅然杀死母卫慕后,胜利地击败了贵族的反抗。

  篇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精选公文范文----------------6---------------------------------精选公文范文--------------------------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比喻至诚的力量连金石都可以感化,何况是人呢?如何培养诚信,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说谎,这并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可耻,可耻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说了谎话,还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圆谎,最终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终日,害人害己。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往往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当常常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就是修身之道。

  在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言行两个方面。易经上有句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就是告诉我们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荣或者是遭受耻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发的。

  祸从口出,就是说明言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些同学可能会一时好奇,学了起来,渐渐就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这个一定要改,因为恶语伤人是很可怕的,一时的出言不慎可能会激起别人的仇恨心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这会给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还有一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就是挑拨离见,揭发别人的隐

  私的毛病,这样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为别人一旦知道了你这个毛病,就一定会提防着你,不愿意与你谈论自己的事了,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孤立,当然这种恶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们说话,尽量说一些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果言谈终日,言不及义,与他人聊一些闲言碎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耽误学习。

  行为,更是礼仪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窃等恶习向来是为人所不齿的。如果严重的话,当事人还要负担刑事责任,接受国家机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应当检点自己的行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跷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时要抬头挺胸,使人感觉有朝气。写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写字不规范也反映了心态的不端正。《弟子规》里说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这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当你想乱扔垃圾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清洁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洁工,看到同学们乱扔垃圾时心里会怎么想?再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自己作为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课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会换位思考也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之一。

  然后我们要谈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我们常常听父母对我们说到察言观色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观色呢?比如亲朋好友聚会时,看到长辈应当问好,如果不知道怎么称呼可以事先问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长辈没有开动之前最好不要先开动,坐座位是也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在和朋友谈话时,如果对方沉默不语,就不要追我下去了。这些礼仪都很细,平时生活中应留心观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师请教。

  ----------------精选公文范文----------------11---------------------------------精选公文范文--------------------------

  谈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讲在这里就要和大家说拜拜了,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并付诸行动哦,中华民族的明天等待你们创造!

  《中国礼文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2

篇七: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

  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四)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核心提示

  1.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2.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离开了礼来谈中华文明,则无从谈起。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以衣冠文物标榜国家文明的特色,举世所无。中国人的治国方略,经过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论辨,最终走上礼治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我们读《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要求人们爱惜森林资源,保护幼小动物。那时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资源比今天丰富得多,但儒家已经意识到人与宇宙万物必须共存共荣的道理,这是何等的胸怀与卓识!

  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成为社会贤达的共识,有关的论述触目皆是,如《左传》引君子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颖达疏云:“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

  家、安定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子大叔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寸,乃是规范一切的标准。

  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这个道理《礼记》上说得非常清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班朝治军,居官执法,没有礼就没有威严的气象。祭神敬祖等,没有礼就无法诚敬庄严。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礼治法治在“交锋”中决出主次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两者孰优孰劣,在先秦就有论辩。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理论。战国时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是韩非。商鞅重法,主张法律公开,严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贵,一断于法”,不管是卿相、将军,还是庶人,只要不听王命、违反国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张“刑九而赏一”,多用刑,慎用赏。

  申不害强调“术”,就是君王驾驭臣民的权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努力工作,不敢偷奸耍滑;同时要寡言少语,给人以

  高深莫测、无从捉摸之感,这样就可以掌控局面。

  慎到也主张“事断于法”,官吏守法,人民为法所役使。同时,他又提出了“势”的观念。他说,尧如果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那他连邻居也使唤不动;他南面而称王了,才得以号令天下。因此,地位和权力特别重要,君王务必要很好利用这个“势”。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基础是人性好利。他说:种地很辛苦,为什么还有人种?那是因为想致富。打仗很危险,但还有人愿意去,那是想立功。造车的人希望人人富贵,那样就有钱去买他的车。卖棺材的人希望天天死人,那样他才有生意。他又说,臣下用效死力的方法与国君做交易,国君则陈列各种爵禄与臣下做交易,彼此之间哪有什么君臣如父子关系?都是在权衡这场交易是否合算。所以,君主要善于用“利”来调动臣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服服帖帖地成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2古代的“礼”文化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

  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

  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3简析中国礼仪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

  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

  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对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中国传统礼仪

  文化,学会分析传统礼仪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礼仪里面有的不全是精华,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么将它们化为你的优势所在。另外,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继承发扬好的一面,正如“历史是不能忘怀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不能丢,丢了就没了根,树就不能茂盛地茁壮地生长了,因此始终记住: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不能丢。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4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

  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比喻至诚的力量连金石都可以感化,何况是人呢?如何培养诚信,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说谎,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说了谎话,还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圆谎,最终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终日,害人害己。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往往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当常常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就是修身之道。

  在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言行两个方面。易经上有句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就是告诉我们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荣或者是遭受耻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发的。

  祸从口出,就是说明言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些同学可能会一时好奇,学了起来,渐渐就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这个一定要改,因为恶语伤人是很可怕的,一时的出言不慎可能会激起别人的仇恨心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这会给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还有一种就是挑拨离见,揭发别人的隐私的毛病,这样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为别人一旦知道了你这个毛病,就一定会提防着你,不愿意与你谈论自己的事了,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孤立,当然这种恶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们说话,尽量说一些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果言谈终日,言不及义,与

  他人聊一些闲言碎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耽误学习。

  行为,更是礼仪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窃等恶习向来是为人所不齿的。如果严重的话,当事人还要负担刑事责任,接受国家机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应当检点自己的行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跷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时要抬头挺胸,使人感觉有朝气。写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写字不规范也反映了心态的不端正。《弟子规》里说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当你想乱扔垃圾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清洁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洁工,看到同学们乱扔垃圾时心里会怎么想?再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在下面聊天,做小动作,自己作为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课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会换位思考也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之一。

  然后我们要谈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我们常常听父母对我们说到察言观色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观色呢?比如亲朋好友聚会时,看到长辈应当问好,如果不知道怎么称呼可以事先问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长辈没有开动之前最好不要先开动,坐座位是也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在和朋友谈话时,如果对方沉默不语,就不要追我下去了。这些礼仪都很细,平时生活中应留心观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师请教。

  谈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讲在这里就要和大家说拜拜了,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并付诸行动哦,中华民族的明天等待你们创造!

  扩展资料: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主旨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里,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礼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都有一套礼节规范,不能随意而行。《周礼?师氏》中记载,当时的国学教国子以“三德”和“三

  行”。

  “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乡学中则实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项人伦之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行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礼”主要是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之道德,强调内圣、内省和自律。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视听言动是乃人之具体行为,使之约制于礼教之中,逐步内化,久而成性。

  通过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为处处符合礼,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才具有“君子”的风度。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

  “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和政治化。礼要求节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整套制度仪式,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而统摄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则是“仁”之精神。《左传.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达到仁的层次。

  此外,中国礼仪文化还强调礼乐互补。所谓礼乐,并非仅指具体的礼仪典章,更指履行道德与对这一履行的爱好与情趣。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的内化是难以完成的。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就开设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课程,以礼、乐为先,实行所谓“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的策略。《韦氏词典》将礼貌定义为“表现于行为中的道德”。

  正如《乐记》所言: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乐是象征人与人间来往的和谐。《汉书.艺文志》言及: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于乐,两者相与并行。”把礼与乐联结起来,治理社会。

  中国传统饮茶礼仪文化常识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琛瓯洗尘。

  沏茶是家庭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

  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如今,“琛瓯洗尘”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后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尘”二字,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一、喝茶前

  座位:如今很少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客随主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是尊!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上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

  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其中师长、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坐尊位。

  座位方面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忌讳对头坐,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坐!哪怕就是只有你和主人两个人,也不要坐对头的,知礼的客人应该坐主人的右手边的卑位,人多实在避免不了坐对头的情况,小孩来坐这个位子。

  第一道礼节:客人最重要的礼节是答礼,也称回礼!所谓第一道礼节,是指主人冲泡了第一泡茶品,并且请你品尝的时候,作为客人的第一次回礼。

  正式的、正规的第一次客人回礼是这样的:起身,男性抱拳女性合十,一躬,坐下,双手接过(或者双手捧起茶杯)先闻香,后慢慢缀茶一口,放下茶杯,口中称赞主人。注:抱拳者,右手握拳左手包上去。一躬,躬身行礼。躬身越低,表示对于主人越发尊敬,对于主人是长辈客人是晚辈,躬身应该至少为45度的倾斜角的!二、喝茶中

  喝茶过程里面,客人最重要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又叫屈指跪。这个礼节的来由前边已经大家都知道的。还有就是茶桌上面忌谈性事,不然喝着喝着茶水会发酸的。喝茶忌“一口闷”或者“亮杯底”的,偶们喝茶的人和酒色之徒是有区别。

  喝茶严禁抽烟。实在忍不住了,也应该是喝了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的。才坐下就发烟的,视

  为失礼!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这个视为极大的失礼,甚至是一种挑衅的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礼仪也是头等的社交经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一起来看看吧!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礼仪

  1、茶水应该倒七分满。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2、白酒应该倒十分满,但要满而不溢。

  3、红酒应该倒满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4、香槟应该倒满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来。碰杯时自己的酒杯应低于领导或者长辈。

  6、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三)用餐礼仪

  1、用餐时,不可发出声音。也不可大声喧哗。

  2、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条件

  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4、吃饭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不能双手端起碗来进食;不能向碗里乱扔废弃物;不能将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篇八: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古代礼乐制度

  古代礼乐制度1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

  武王伐纣后不久,周武王去世传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辅政。之后N多历史证明,相对战争善后工作而言,战争本身反而是简单的。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了自己的弟弟。当时,摆在周公面前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释周王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辙,保证天下长治久安,政权千秋万代的问题。周公创造性地设立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将两大难题合二为一,一并解决。这就是“礼乐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

  周公的理论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大概是这样。

  上有天,下有地,天圆地方。圆的天犹如锅盖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为四海,所以整个世界称为“天下”,也可称为“四海之内”。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块巨石称为“地胆”,与天上的“天星”遥相呼应。据说周公亲自做过试验,从地胆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到天边的距离完全一样。哈

  哈,小朋友,你们相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当时的人们可都相信了。

  接下来,天下是谁的?天的。咦,被商人统治多年的民众貌似比较容易接受这个说法,看来周公也是投其所好。天能够直接统治和管理天下吗?不能,因为天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测的。那么天下由谁来统治和管理呢?天子——天的嫡长子。天授权自己的嫡长子代为行使天下的管理权,称为“天命”。所谓“天命难违”,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感觉好像周人得了天下,周武王和成王成为天下至尊,多大不情愿似的。那天命是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呢?不是,难道你没有看到原来的天子商纣王,就被天收回了授权、革除了天命吗?革除天命简称“革命”,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商纣王为什么被革命了呢?因为他“失德”,就是失去德行,比如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践踏生命大搞人牲和人殉等,都是失德的行为。商纣王失德被革命,让有德的周武王取而代之。周王朝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就得到圆满的回答和解决。

  接着来,天为何要把天命授予天子——天的嫡长子,而不是授予别的儿子?周公创造“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父权制”一整套理论支撑他的说法。贵族男人只能有一名正式的妻子,但可以有多名侧室——称为“妾”。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其他儿子为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例如,无

  论从相貌、学问、能力各方面,袁绍都要比袁术出色,年龄也要大一些,但袁术却十分瞧不起袁绍,就因为袁术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地位高下立判。嫡长子具有权力和财富的继承权,然后再将这一切传给自己的嫡长子,以此类推形成的系统,就叫“嫡系”。今天依然将最亲密的、最忠诚的队伍叫做“嫡系部队”,就是源自于此。当然,之前所讲都是建立在男性掌握社会主导权的前提之下。

  天授予嫡长子天命后,天的次子和庶子怎么办呢?封为诸侯。所谓“诸侯”,就是诸多的侯。因为嫡长子只有一个,次子和庶子则可能有一大堆。根据这套理论,诸侯再分封士大夫。于是天子拥有天下,诸侯建国,士大夫立家,都拥有自己的领地,也都享有领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直到士大夫往下已无土地可分,便形成了贵族中最末阶层——士族阶层。士族阶层作为贵族中唯一的无产阶级,没有土地和其他资产可以管理,只能修炼完善自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从此而来。这样以来,相邻的国或者相邻的家,其所有人和统治者都是哥们弟兄或父子叔侄,一来相互之间相安无事,二来一旦有外敌入侵,便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这就是周公的伟大创举——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周公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主要体现“礼”的部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创建了社会体系、明确了社会阶层、分配了社会资源,将权力层层分包下去,落了个皆大欢喜。

  可是,在封建分封制的体制下,大家都各有自己的小圈子,过自己的小日子,整个天下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靠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乐。

  周人之前的"商人是崇拜鬼神的,认为世界被一种冥冥的力量所控制。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则看破此事,你商人对上天和鬼神毕恭毕敬,请了那么多大餐(参照之前《细说“牺牲”》),上天还不是让我们周人取而代之了吗?可见上天是靠不住的!上天靠不住,鬼神不可信,是不是就不必进行祭祀活动了?不是。祭祀活动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发挥着聚集人心、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周人虽然对鬼神嗤之以鼻,却并不反对祭祀活动。而在祭祀活动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后来发展到几乎任何活动都得配以相应的音乐。在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的各种活动中,人们按照礼法制的要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再配上或庄严肃穆、或轻松欢快的音乐,气势雄伟而不失格调,尊卑有序而不失尊严。不同阶层的人享受同样的音乐,同样的音乐又给人同样的快乐。拉近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位居高位也不高人一等,身居下层也不低人一头。不平等的社会又好像无比的和谐。

  这就是“乐”的作用。“礼”将权力分下去,“乐”将人心聚集起来,二者对立又统一。“礼”是思想、是制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乐”是形式、是表现、是可以亲身感受的东西,二者相辅又相成。

  伟大的周公,用这套理论维护了周朝近800年的统治,也为后来震古铄今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看上去严丝合缝、间不容发的理论,到了春秋时期怎么就轰然坍塌、支离破碎了呢?

  古代礼乐制度2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乐的定义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古代礼乐制度3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

  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

  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总的来说,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是对执政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理想。

  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用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古代礼乐制度4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为了彻底搞清楚礼乐及礼乐制度的相关问题,拜读了项阳老师的《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和大家分享一下。

  何为礼乐

  学界认为礼乐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国家首要大事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乐当然是为礼乐,而且祭祀仪式中所用礼乐是礼乐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讲还是因为除了祭祀仪式之外,在“国之小事”等多种礼仪场合所用的乐也是礼乐。这些礼不是国之大事之礼,然而,不管国之大事还是国之小事,既然都纳入国家礼制系统,则应视之为

  礼制体系的整体,凡在国家礼制规定性中所用的乐,都应称之为礼乐,国家礼乐显现出丰富性的内涵。

  礼乐制度的确定期

  如果说,中国礼乐制度确立之后有着三千载的贯穿,而不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亡,那么,就应该审视礼乐制度有着怎样的起伏变化,厘清其发展演化的脉络。

  在这种意义上,项阳老师将两周定为礼乐制度的确立期。虽然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制度彰显,经历了八百年又由于所谓“礼崩乐坏”似乎使礼乐制度消解,其实这只不过是显示了礼乐制度第一个“周期”的变化,诸侯以降各等级所偕越的是“周之礼”,坏掉的是“周之乐”,但国家必有礼乐之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非但没有降解,而是被后世统治者不断加人新的理解与诠释,并有制度和音乐本体实践上加以保障,因此,从整体意义上讲,礼乐制度其实是经历了一次转型。

  这种转型包括理念上的变化,诸如国家祭祀中所用的礼乐“六代乐舞”不再相沿、也不相传,是随朝代更替而改变,所谓“秦、汉、魏、晋代有加减……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魏书》)

  从乐队组合上也显示这种转型的意义。两周时期由于金石乐悬作为制度下重器,在士以上阶层中虽然依制排列的方位有异、数量多寡不同、却可以普遍拥有,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这就造成乐悬拥有者无论哪一种样式的礼乐、甚至俗乐都会使用这样的乐队组合形式。

  礼乐制度的演化期

  项阳老师将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定为礼乐制度的演化期,这样讲是因为这一时期有转型的特征,没有定型而为后世全盘接受和效法的整体把握。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宫廷太常系统实际上一直在对礼制加以改造,如此具有“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在反复与游移中逐渐向五礼归拢,换言之,即是将两周时期所用更多礼的类型归至五礼类下。(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从用乐的角度讲来,更是可以显现这一时期处于演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与两周最大的差异在于鼓吹乐的出现。以及,秦汉以降那种金石乐悬作为士以上社会人士普遍拥有的制度规定性不再,这大概是那些视拥有乐悬为礼乐标志物的研究者认为礼乐制度消解的一个动因。然而,这种“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乐队组合并非不存在,只不过不再具有两周时期被广泛运用的普适性意义,这种乐队组合更多用于宫廷和王府一级,这就显得越来越小众化,虽然至高无上,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马王堆、南越王、洛庄等汉墓中出土的乐悬可以明确反映这一点,这是我们所讲从乐本体上认知礼制变化处于演化期的道理。

  礼乐制度的定型期

  从乐的视角认知并从礼制上综合考量,项阳老师认为隋唐可视为礼乐制度的定型期,亦可称之为成熟期。这样认知出于以下

  考量。我们看到,《隋书》记载时人理念对礼乐之定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先是隋人在承继南朝旧乐时认定了“华夏正声”的存在,敏锐地提到了清商曲为“汉来旧曲”,无论乐曲还是乐器都是为“华夏正声”。这种理念的出现对后世无论乐调的承继、乐曲的创制以及乐器的使用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隋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雅乐为国乐”。究竟礼乐与雅乐的概念哪一个为大呢?显然应该是礼乐概念为大,即礼乐涵盖了雅乐,雅乐是为礼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之所以将礼乐与雅乐的概念混用,更多还在于讲话与认知时的语境,即在某种本来就是礼的场合,独有雅乐在场,如此说法不为错,但从整体说来,辨清礼乐与雅乐的关系还是非常必要。

  《隋书》中的认定使得一个上千载没有说清楚的概念得以明晰,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国乐”的概念。所谓国乐,应该是在国家重要的仪式场合代表国家形象而以乐的形式存在者,诸如我们现在的国歌具有同样的含义。

  有了汉魏南北朝之演化,隋代之新认知,从理念上对于“华夏正声”和“国乐以雅为称”有精到的把握,进人唐代又有百年之探索实践,最终形成《大唐开元礼》中的用乐样态:专门为此设置乐署归之两种不同乐队组合并负责管理演练,以及创制相关礼仪中所用乐曲,使之服务于国家所需功能性礼仪的状况。至此,五礼及其用乐的理念、形式得以定型,这是我们将隋唐时期视为礼乐定型阶段的根本理由。

  古代礼乐制度5礼乐制度的解体或消亡时期

  宋至清近千年,是为礼乐制度的持续发展直至随封建社会解体而或称消亡、或称被民间礼俗变化接衍的时期。

  首先,从宋至清一直延续的是隋唐定型之后的五礼及其用乐制度,而且不断有人对此进行新的诊释,诸如《五礼通考》等著述的存在,显示对既有理念的认同。

  第二点是为鼓吹乐在发展中的变化,即唐代在太常寺属下鼓吹署管理的鼓吹乐,在宋代曾一度归至教坊,一段时间之后又将教坊回归太常管理,这是管理机构所产生的变化,但最终还是回到太常,则说明对于鼓吹乐的性质还是被认同为礼乐者。

  第三点是关于鼓吹乐自身的变化,宋金时期,从西域传人一种新的吹奏乐器开始广泛应用于鼓吹乐队中,这就是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金口角”、“苏尔奈”、“喇叭”的唢呐。这种乐器的出,丰富了鼓吹乐队领奏乐器,在既有笙管笛组合的基础上延展出唢呐、笙、笛领衔之乐队多种样态与其并列。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云:“喇叭,锁那,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这是对唢呐进人鼓吹乐队主流的生动写照。

  持续发展中的第四点亦非常重要,那就是从明代《太常续考》中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吉礼用乐的乐曲全貌,以乐谱记录的形式而存在,这在既有礼书中如此全面记录吉礼乐曲尚属首次。

  随着大清帝国的解体,历经三千余载、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乐制度在国家意义上得以寿终正寝。这种礼制下的礼乐经历了确立、演化、定型、持续发展直至消解四个阶段,在成就了礼乐文明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也见证了传统中华文明的兴衰演化,但不管怎样讲,毕竟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已经深深融人中华文明之中。

篇九: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古代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文化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礼乐文化简介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礼乐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2]。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1]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

  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著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是对执政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理想[2]。

  古代礼乐文化要义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自然)

  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4]。

  中华礼乐文明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6]。

  礼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6]。

  乐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6]。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6]。

  二者关系的认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

  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4]。

  礼乐思想的升华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与留恋溢于言表,但并不是袋周礼作为不可变化的教条来崇拜、遵守。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的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仁是统领礼乐的灵魂,他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孔子把礼乐制度这种外在的形式与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的仁、不仁直接联系起来,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确对待礼乐典章制度或遵守礼乐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乐或合乎礼乐制度。个体应该注重约束自己,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成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便成为礼乐制度的本质义蕴,这是孔子对于礼乐制度这种外在形式、仪式的后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对于礼乐典章制度理论基础的寻求,亦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新诊释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礼乐 中国传统 文化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