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高考考前必背作文热点话题2——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
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劈开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曲道奎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
——周国平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舌尖上的中国》
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次的民族自信。
——梁思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岁月染遍青山,一叶轻舟渡江徐来,承载五千年民族之魂,砥砺前行。神州寰宇,何以荡漾历史波涛之激流?何以竞百舸以独秀当先?唯有强基固本,继承先贤之大成,弘扬中华文化之精粹,方能与时代并驱前行,一展华夏文明之雄风。
黄河之畔,生生不息,淌着古流,沁着新芳。自禹铸九鼎沁润礼乐春秋,点染六朝金粉,而后更经烈火峥嵘的熔铸,中华文化沉蕴博远。在时间海的不断冲刷下,传承华夏文明,历久弥新,少不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铭心的历史责任。
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泱泱之国,悠悠岁月沧桑,华夏之图,浩浩功分八稷。中华文化的底蕴孕育着经久不衰的经典,滋养着百啭千承的绝响。梨花缎丽醉古琴,桃花扇中转游丝,这古韵似温婉如玉的君子,浮生浅醅茗,细手绘春图,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缠绕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当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个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化“新”礼物呢?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发展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部分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淘洗,经过一代代人的检验,被不断地修正和调整,具有的价值和魅力无与伦比。
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落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细看今朝,感受现代社会的喜与悲,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思考传承的真谛;穿越时空,幻想未来的种种变化,当下的中华儿女,自当接过传承的使命,发乎本心与热爱,兼顾历史之沉淀与时代之新意,向世界发扬中
华气象。
只有懂得传承的人,才能寄去历史的养分,在时代大放异彩;只有懂得传承的民族,才能总结过去的成败,在世界舞台昂首挺胸;只有懂得传承的世界,才能汇聚世界的文明,为世界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不曾忘,抗战时期林徽因和梁思成为尽快保护唐代建筑,不惜日夜兼程跋涉千里;不曾忘,“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重唤千古壁画的魅力,日思夜寐焚膏继晷;不曾忘,董卿为再现古典诗词之美,广邀贤士,共襄文化盛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深深地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也是因为先辈们不懈的努力,后之览者才能体味氤氲在古老书卷里的无限韵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是最持久,最深厚,最有底蕴的文化实力。近几年,传承优秀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从不同的维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与传承,深受大众好评,掀起了“文化热”。《上新了,故宫》更是成为现象级节目,它打破了大众对于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故“活”了起来,“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故宫彩妆口红系列,文创产品,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的手游《绘真-妙笔千山》,无一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2020年作文热门押题素材——文化与传承
文化是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而来,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柳林繁花,容纳人生代代,沉淀沧海桑田。
文化是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亮心灵的面容,倒映历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细语婉转;既有吟风弄月,亦有躬身沉思。
文化虽不能即时果腹,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疏离文化之人,无法追寻灵魂的喜悦;忽视文化之民族,难以自尊、自信、自强;失去文化的社会,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态的,即使表面繁华美丽,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
当世界因功利而激发的竞争越来越沉重,文化恰是那个能放飞心灵风筝的滚轮。正如马大·安诺德所言:“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NO.1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素材运用】
文化,以文而就。一阙诗赋歌辞,婉转悠扬,荡漾在古道西边;一落尺素丹青,墨间山水,沉醉于江南古城。文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是杜甫赞过的春雨,抑或是王维心里的空山?是仓颉创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家的学说?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从战国的帛画到汉代的雕塑,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从民间的剪纸到宫廷中的绘画,大气磅礴,质而不俚,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
文化,为人化成。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相反,文化似三月阳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文化正以符合当下信息渠道的方式渐渐渗透于生活。
《经典咏流传》中,当现代化的科技与古典文化艺术碰撞,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们面前一一亮相,使我们为华夏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展现了朱红宫墙中紫禁城的风光无限,让“网红故宫”成为人们的热议,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与传统共生。新时代文化介质,让泱泱华
夏几千年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在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奔流不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在那一方素笺上。人们改变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
不息。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浩荡文化,为中华之无双!”
点评
作者先以列举的方式详写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再从当下的综艺节目切入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别样传承与创新,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述相当精彩而有力。文章词藻艳丽,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整体华美而并不流于俗艳,亦是一大亮点。
但以单纯的引言为文章作结,往往给人仓促与收束不力之感,建议删去引言,在倒数第二段融入第一个分论点,综合两点作结,可改为: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力量的流淌,既是旧日烟波雾霭的一缕青史朦胧,也是今时初春新雨的一抹清新别样。文化有根源,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NO.2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柴静
【素材运用】
如果说经济填饱了人的肠胃,那么文化则塑造了人的灵魂。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的安放,即使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也不过是空有表面的华丽皮囊,内心却被冰冷的计算和数字蚕食,逐渐变得麻木。
当金钱万能的言论日渐甚嚣尘上,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它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它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它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力量。
NO.3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素材运用】
“当我的女友已改名为玛丽,我又如何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如是写道。渡过千载时光的河流,我们能听到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士大夫儒雅的讨论声,中华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现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我们过得轰轰烈烈,反观春节时我们却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这种现象出现,怎么能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一下,是否对西方的文化过度崇拜,而贬低了我们本身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文化应该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现在的《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向我们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中华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灵魂中。
何不送一首《菩萨蛮》给名为玛丽的女友?待到她描眉涂唇,“照花前后镜”袭上心头,自然会明白,类似温庭筠的名字有多美。何不送一首《满江红》给豪情满志的少年?待到他感慨“靖康耻,犹未雪”,切齿拊胸,立志勿忘国耻,复兴中华。何不送一部《唐诗宋词》给刚刚启蒙的孩子?玩具不过娱乐一时,信手翻过的书页,却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文化种子。
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
点评
文章以传承及赞颂传统文化为立意,巧用余光中的语句,将虚无的概念化为生动的场景,文首文末勾连贯通,令人耳目一新。
但文章仍有不足,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批判、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对传统文化的赞颂、传统文化的创新这几个观点在文中杂糅,并未形成连贯的逻辑。建议作者找准自己的主要论点,在段首或段末等位置添加必要的分层提示语,重新进行文章的编排布局。
另外,文末“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这一观点似有偏颇,建议换为更温和的表述,如: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文化的传承,也应爱惜羽毛、留存华夏的独特印记。
NO.3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一如此前的多数特展,“故宫跑”现象再次上演,为了一睹藏品“真容”,人们不惜排长队、冲刺跑,堪比运动会。
院长单霁翔认识到,186万余件文物藏品,数量繁多,而中轴线的游览路径,无法让游客深入感受故宫的积蕴和魅力。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也向世人展现故宫墙内少为人知的一面。2019年2月19日,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NO.4李子柒:热爱跨越国界,文化打动人心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是田连阡陌、桃花流水,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置身于繁花硕果之间,一双巧手可提阔刀可执绣针,仿佛无所不能。
有人质疑她的视频不过是摆拍作秀,遮掩了真实农家生活的脏污泥泞、粗糙朴素。而这幅“虚幻”的农村画卷,恰恰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长居于冰冷、刚硬的钢筋水泥之间,谁又不渴望掬一捧清凉的泉水、嗅一口怡人的花香?“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外国观众在中国乡村的青山绿水中、在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包围中能够寻求到共情与共鸣,这不就是一种积极而正向的文化传播吗?
以李子柒为首,中国的民间网红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火遍世界。比如云南博主“滇西小哥”,以短视频专门呈现云南特色美食,衬以滇西乡村风景,抓住了大批东南亚观众的心。还有农村老木匠“阿木爷爷”,传承传统木工手艺,将榫卯技术发挥到极致,巧制鲁班锁、鲁班凳等木制工艺品,在外网斩获超千万的点击量。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当中国形象化为一个个心怀热爱的中国人民,凝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交响乐也就能在全世界奏响。
李子柒走红海外,应该收获微笑与掌声。正如白岩松所说:“现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讲故事是传播文化的最佳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带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
直通高考
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多次涉及“文化发展”“文化力量”“文化传承”的立意呢~例如: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一、句子素材
1.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适用主题】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等作文话题。
【示例】随着《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爆红,许多故宫文创产品也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600岁的故宫俨然成了新生代的“网红”。故宫IP爆红的背后,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正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故宫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量,才能焕发时代的光彩!因为敢于创新,所以长久。
2.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2年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
【示例】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毋庸置疑的,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也不会被历史长河、被人类遗弃的东西,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象征。文化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它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3.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适用主题】坚守自我,大国工匠,文化传承等。
【示例】“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弘扬社会正能量等作文立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老规矩其实是人对文化的坚持,老规矩虽老,可那是家族的修养之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所说,“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某一个被你忽略的细节,正是经过数代祖辈的经验积累才得出来的结论。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适用主题】关于大国风范,讨论复兴汉服,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发展等主题。
【示例】我们曾弃传统文化于不顾,现又重新拾起,带着它前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为何意,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而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需要被重新发掘、被正确认识才能在新时代走得更加远。
6.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适用主题】培养包容的学术精神,全面发展的作文立意。
【示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种文化与学术之间各有所长,也互促互通。虽说“术业有专攻”,但闭门造车,往往局限了研究者的眼界与胸怀;保持求知、好奇之心,全面发展,方可练就灵活的头脑,保持通达的思想。
7.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适用主题】关于文化传承,对《国家宝藏》的评论等作文立意。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示例】“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形容文化的“魔力”。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并非只有《国家宝藏》展示的珍贵文物,还有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无形无色的文化,比物质更经得住琢磨和历练,见证着社会的源头和走向。
8.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冯骥才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化,文化自觉自信,民族精神,团聚重逢等作文主题。
【示例】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
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9.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澎湃新闻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文化的根源,文化自觉自信等话题。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示例】文化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基因,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让人魂牵梦绕。李敖早年的创作,可谓是一路枪林弹雨,痛快淋漓。而到了晚年,他却对浅浅海峡的对岸,倾注了很多的情感,是文化的力量成就了李敖的“归来”。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二、人物事例素材
1.三万六千锤的章丘铁锅
前不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章丘铁锅网店里的2000余口库存全部卖光。章丘铁锅的制作周期长,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商家选择了暂时下架,没被突如其来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专心做好每一口锅。“三万六千锤、一锤也不少”,这是章丘铁锅工匠精神的体现。
2.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3.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心中的工匠精神
在国际市场上一场场的价格战后,中国产品被贴上了低价、粗制滥造的标签,相对比的是中国人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去买国外的优良产品。董明珠认为中国市场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中,做产品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这才是董明珠所认为的工匠精神。
4.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在各平台引发霸屏之势。以往对考古没什么兴趣的年轻人,这次也积极地加入了互动。
三星堆考古之所以“出圈”并且收获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是因为这次考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范文赏析: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陈先达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史证明,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
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押题素材:文化与传承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高考链接:
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多次涉及“文化发展”“文化力量”“文化传承”的立意,例如: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引言:
文化是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而来,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柳林繁花,容纳人生代代,沉淀沧海桑田。
文化是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亮心灵的面容,倒映历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细语婉转;既有吟风弄月,亦有躬身沉思。
文化虽不能即时果腹,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疏离文化之人,无法追寻灵魂的喜悦;忽视文化之民族,难以自尊、自信、自强;失去文化的社会,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态的,即使表面繁华美丽,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
当世界因功利而激发的竞争越来越沉重,文化恰是那个能放飞心灵风筝的滚轮。正如马大·安诺德所言:“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一.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文章:
文化,以文而就。一阙诗赋歌辞,婉转悠扬,荡漾在古道西边;一落尺素丹青,墨间山水,沉醉于江南古城。
文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是杜甫赞过的春雨,抑或是王维心里的空山?是仓颉创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家的学说?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从战国的帛画到汉代的雕塑,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从民间的剪纸到宫廷中的绘画,大气磅礴,质而不俚,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文化,为人化成。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相反,文化似三月阳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文化正以符合当下信息渠道的方式渐渐渗透于生活。
《经典咏流传》中,当现代化的科技与古典文化艺术碰撞,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们面前一一亮相,使我们为华夏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展现了朱红宫墙中紫禁城的风光无限,让“网红故宫”成为人们的热议,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与传统共生。新时代文化介质,让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在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奔流不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在那一方素笺上。人们改变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浩荡文化,为中华之无双!”
点评
作者先以列举的方式详写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再从当下的综艺节目切入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别样传承与创新,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述相当精彩而有力。文章词藻艳丽,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整体华美而并不流于俗艳,亦是一大亮点。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但以单纯的引言为文章作结,往往给人仓促与收束不力之感,建议删去引言,在倒数第二段融入第一个分论点,综合两点作结,可改为: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力量的流淌,既是旧日烟波雾霭的一缕青史朦胧,也是今时初春新雨的一抹清新别样。文化有根源......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二.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素材:
如果说经济填饱了人的肠胃,那么文化则塑造了人的灵魂。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的安放,即使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也不过是空有表面的华丽皮囊,内心却被冰冷的计算和数字蚕食,逐渐变得麻木。
当金钱万能的言论日渐甚嚣尘上,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它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它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它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力量。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三.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文章:
“当我的女友已改名为玛丽,我又如何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如是写道。
渡过千载时光的河流,我们能听到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士大夫儒雅的讨论声,中华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现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我们过得轰轰烈烈,反观春节时我们却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这种现象出现,怎么能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一下,是否对西方的文化过度崇拜,而贬低了我们本身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中国文化应该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现在的《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向我们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中华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灵魂中。
何不送一首《菩萨蛮》给名为玛丽的女友?待到她描眉涂唇,“照花前后镜”袭上心头,自然会明白,类似温庭筠的名字有多美。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何不送一首《满江红》给豪情满志的少年?待到他感慨“靖康耻,犹未雪”,切齿拊胸,立志勿忘国耻,复兴中华。
何不送一部《唐诗宋词》给刚刚启蒙的孩子?玩具不过娱乐一时,信手翻过的书页,却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文化种子。
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
点评
文章以传承及赞颂传统文化为立意,巧用余光中的语句,将虚无的概念化为生动的场景,文首文末勾连贯通,令人耳目一新。
但文章仍有不足,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批判、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对传统文化的赞颂、传统文化的创新这几个观点在文中杂糅,并未形成连贯的逻辑。建议作者找准自己的主要论点,在段首或段末等位置添加必要的分层提示语,重新进行文章的编排布局。
另外,文末“中华文化从不允许他人干扰”这一观点似有偏颇,建议换为更温和的表述,如:
莫放修芦碍月生,月的银辉从不允许任何阴翳的遮挡,亦如文化的传承,也应爱惜羽毛、留存华夏的独特印记。
三.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素材: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一如此前的多数特展,“故宫跑”现象再次上演,为了一睹藏品“真容”,人们不惜排长队、冲刺跑,堪比运动会。
院长单霁翔认识到,186万余件文物藏品,数量繁多,而中轴线的游览路径,无法让游客深入感受故宫的积蕴和魅力。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也向世人展现故宫墙内少为人知的一面。2019年2月19日,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五.
李子柒:热爱跨越国界,文化打动人心
素材: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乡村是田连阡陌、桃花流水,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置身于繁花硕果之间,一双巧手可提阔刀可执绣针,仿佛无所不能。
有人质疑她的视频不过是摆拍作秀,遮掩了真实农家生活的脏污泥泞、粗糙朴素。而这幅“虚幻”的农村画卷,恰恰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长居于冰冷、刚硬的钢筋水泥之间,谁又不渴望掬一捧清凉的泉水、嗅一口怡人的花香?“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外国观众在中国乡村的青山绿水中、在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的包围中能够寻求到共情与共鸣,这不就是一种积极而正向的文化传播吗?
以李子柒为首,中国的民间网红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火遍世界。比如云南博主“滇西小哥”,以短视频专门呈现云南特色美食,衬以滇西乡村风景,抓住了大批东南亚观众的心。还有农村老木匠“阿木爷爷”,传承传统木工手艺,将榫卯技术发挥到极致,巧制鲁班锁、鲁班凳等木制工艺品,在外网斩获超千万的点击量。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当中国形象化为一个个心怀热爱的中国人民,凝成一个个鲜活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交响乐也就能在全世界奏响。
李子柒走红海外,应该收获微笑与掌声。正如白岩松所说:“现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讲故事是传播文化的最佳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带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
相关热词搜索: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 仅是 中国文化 传承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