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课程思政研究8篇

时间:2023-08-05 16:00:32  阅读:

篇一:课程思政研究

  

  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是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旨在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

  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定义、内涵,明确其目的、任务、原则和特点。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方式、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研究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为课程思政的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研究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包括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是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

  -1-

篇二:课程思政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黄丽(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摘要: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视角,阐述四个维度与相关的实践案例,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依

  据和经验借鉴。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综述培养人才课程体系1.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内涵的实质1.1“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教育。“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次课程内容革

  新,转变了原来形式单一、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通过与其他课程结合为有效载体的价值行为内容,

  更注重学生理解的课程设计,在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2.从价值论的角度阐明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2.1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的有力保证。高校“课程思政”

  与实践要时刻把党的政治纲领放在第一位,的政治方拓展“课程思政”内容,但并

  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量的政治方内容,校对“课程思政”的要断补充科学文化

  文化的内同时体现所有课程的连接功能。从现代年轻人的文化选择

  角度来看,思想道德教育要转变以前的约束教育功能和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呈现方式,融入更多的实践练课程,加

  与其他学的内容结合,实现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思想

  容,学生的觉悟能力。所以,校“课程思政”与实践

  的内容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文化传播的内核,并在思

  想政治文化

  穿于

  主体方,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贯教学活动,使马克思主义能在校教学落实、解,理)“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从

  转变为传播、实践。明“课程思政”在校价值

  上的显体验

  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逐步引导高校教育明确培养什么

  样的人。12“课程思政”应转化为教育制度。课程是知识内容过

  化教学统传递给学生的基

  2.2为保证立德树人工程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础,当前校课程的的单合,更

  是

  内容与教学统、教学

  的立德人一直是高校办校的与人

  的根本方

  向,立德的质是学生

  两者对学生的德行一致的世界、价值、课程能够成为人,通过课程连接实

  教育)一过程需要

  人生,人是学生在职责发展中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校学者以学的看“课程思政”的内,理“课程思

  政”教育

  的与要,以价值

  、内容是相辅相的,所以校教的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还要发挥陶冶学生情、学生务仅在于

  关怀、孜孜不倦为核心的体教学体系,以

  学校

  理部

  操、完善学生人格中的于,努力学生为

  所要的、学生、体师生同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课

  程思政”的建设是现代社会文化价值建设的有效

  设的共同需求)人才,己为

  德育文化的传播。“课程思政”虽然

  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但最终目的是解决高校,“课程思政”转化为教育

  度

  合

  校教育

  革与

  文化

  人才的问题,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人

  工程能为高校人

  双重道德的塑造,全面

  供续支持,实现隐形与显性1.3“课程思政”在终极追求中蕴涵的教育理念与责任。教书育人是

  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造学生以来的教育方,教在传能的同时时2.3增强思政课程育人实效的有力举措。在

  文化快速变化的过程,文化

  思维的,[2I(182-183)O

  的同时

  行学生思想教育,教

  时

  行德育教育、育人为)学生在学

  的价值

  方,“课程思政”教育应充

  现代文化为支撑)的政治,是

  一所变化

  思政课程的,思政课程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样思政课程才能有多实

  校课程

  设一直重

  校在教育

  要坚持的前)

  校教育学的人一,校教育的要

  是

  人

  的面

  设,大量校生、价值)校在人文

  学与

  课程

  先进人才的重要输出通道。高校“课程思政”要

  发“课课程的融入使“课程思政”内容逐步出现萎缩,教与

  程思政”内容,在

  、年

  思想政治教育,是

  思政课教师之间逐渐产生间与思想上的疏)

  “课程思政”的内容

  文化引有,校学生的学内导的责,教育水平与落实德树人叫63容与生活实),“课程思政”要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思政研究各种问题,充分抓住思政课与非思政课中无形的教育资源,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性。4.2激励内部和外部的动力因素。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要做好外部激励,要求教育

  3.

  从实践论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特色实践部门从政策引导、资源障上合力推进,建立教育部门与高

  校课程的上下联动机制,发挥对“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的激

  励与约束作用$二,高校党政部门要明确思政教育工的引导内容,遵循高校教育的自然规律,应用思政教育的快

  3.1在宏观层面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构建具有

  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前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推

  进通过政府引导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比如上海教

  乐教育模式,有效建立思政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资源桥梁$

  三,高校要加强规划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思政”的践中建立激励性的资源,■委与高校建立了“4+1+X

  ”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原有四门思政

  课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的错位发展,同时结合其他专

  制

  动

  的资源整合制业内容开展多元化教学。“课程思政”的特色模式在上海高

  校开始被积极应用与

  政”教育的示范地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思政教育资源、功能的,前上海

  “课程思显性化。4.3在过程要素上创新方法载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转化需要研究理论与实践经

  32在中观层面上,依托校地资源,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验的支撑,根据

  “课程思政”建

  中要从课程

  果,高校在转化过程开展,具体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资源优势,很多高校在

  、课程统整、专题课程三个

  长期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文化精,同时对色文化资

  源一直有文化保留与研究,部分高校有本地区特有的文

  教学时

  通过情

  、协沟通、意义建构,围绕

  -的时政要点,形课程思政由单一化向多学科

  教育冋阳。“课程思政”教育中要凸显知识传授与

  双重,避免

  教。的特色引领的化精神,高校要

  “课程思政”的内,合文化

  的思政教育内容。比如

  精、铁人。新时期“课程思精

  都“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

  4.4在结果要素上优化反馈机制$目,部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摸索创

  政”教育要紧抓时代主题,加强现代文明、专业精神、创新精

  的,比如

  的“”“精”新的结果

  分,高校与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诉求与

  :充,积极建思政教育的文化资源,加强“课程思政”与有

  的理论体系,“课程思政”教育要文化

  “课程思政”。发展题的合。做到课前有规划、课中有

  课后有

  $

  3.3在微观层面上,以专业课程为依托,打造专业领域的“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实际应用需要以实际的专业课程

  为基础,在课程教学时

  “课程思政”的建,了解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否做到有机融合。另

  评估教育者的效考,对于“课程思政”的评要从情感、“课程思政”结果

  、三个

  开展,的教学内容,比如的性。学在进行

  学课程教育时,课程中。比如在

  、5.结语“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要求,课程中,在进行式教学时

  加

  行

  、强

  学

  在

  业发展中的在思政

  、的认知。的容,对高校的学

  、教学理念、师

  有

  重要的响,学者对“课程思政”的与践形了很多成果,、合,学对大学课程有

  在很多高校

  应用

  教育理论

  者、学识

  了很好的效果$高校“课程思4.

  从系统论的角度梳理课程思政的逻辑路径政”的与

  践

  有很

  发展,校、学者要,为“课程思政”4.1坚持目标要素中的育人理念。要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就要转变专业育的提

  更多

  学

  考

  的理论

  践

  果$参考文献:[1]

  曹继军,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高校

  教师的教育思,在专业教学时持“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发展育人”的新理念,各学科应该从内在文化出发,将学科

  特有的理论体育与育

  结合,打破高校在思政课程中的孤立问题。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的目的都

  育

  的目标,面对

  高校社会文化的复杂性,育工更急迫$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N].光明日报,2018-01-03(08).[2]

  方黎.“课程思政”为什么受青年学生喜爱——基于

  青年文化选择的学理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4).高校要找到知识传授与道德引导接的统一关系,在进行

  “课程思政”

  的同时进行教师专业化建,重

  建专[3]

  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

  业课程的核心文化容。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64

篇三:课程思政研究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思想道德建设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其理念、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其中,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在学习特定学科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人生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总体而言,课程思政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思政注重贯穿整个课程的思想内容,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以及爱国、奉献、诚信、友善等重要的人文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课程思政还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利益,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在学科专业中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而言,专业思政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专业思政应引导学生秉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念,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专业选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力和职业素养。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专业课程中,应加强职业思政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遵循职业伦理,培养健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通过专业思政,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专业思政的教育应当联系国情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爱国、奉献、服务精神,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思政应当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探究,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学习过程中必然的内容,更是学生综合发展所必需的要素。学校应注重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组成和实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做到“双优”即优秀的思想品质和优秀的专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四:课程思政研究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课程思政研究,并将之纳入其学术课程体系中,以提升其国民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课程思政研究已经被纳入某一国家的学术课程体系中,一种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方面,一些国家已经将课程思政研究纳入其学术课程体系中,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英国的教育学院提倡将课程思政研究纳入其学术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美国的大学也提倡课程思政研究,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认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类似的学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视野和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比如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马达加斯加等。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开发适合本国情况的课程思政研究,以提高本国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埃塞俄比亚的政府尤其重视课程思政研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学术课程,以提高其国民对政治问题的理解能力。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课程思政研究已经被纳入某一国家的学术课程体系中,一种课程思政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对提高全世界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课程思政研究的投入,以推动课程思政

  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篇五:课程思政研究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之人。而对高校而言,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育人的关键主体,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任。但是,由于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德育功能不够重视,始终把教学集中在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很少,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本文在反思当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缺乏创新、实施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

  1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有待深化

  在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受多元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我国国情缺乏具体而实际的理解,对社会道德意识缺乏切身体会,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干扰,主观意识较差,思想政治认识不够全面,行为举止不够端正;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或在课堂上大放厥词,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高校忽略教师队伍思想教育工作,未系统安排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以及政治理论学习,导致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放松自我要求,严重违反师德师风,损害教师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②部分高校未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成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薄弱,职业认同感较低,缺乏崇高的道德信念,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积极性不高。

  1.2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有待改进

  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化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和对待学生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决定了其教育效果如何。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能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分析不到位,不重视因材施教,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量,忽视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没有形成在讲授专业课时把思政思想渗透进去的教育理念,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2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路径

  2.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2.1.1深化思政理论素养意识

  专业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角色影响。因此,要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德育引领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既要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科学的发展规律、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等进行研究和学习,还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通过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参与国情教育培训,努力丰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围绕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作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要求教师参与党史知识专题培训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动力,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使教师具备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2.1.2深化立德树人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求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根据教学实际,教师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思想为前提,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2改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

  2.2.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思想问题和困惑,对课程思政进行精准定位。

  2.2.2拓展多渠道课堂实践场域

  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多渠道的课堂实践场域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拓展:①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情景剧大赛”“沉浸式实景声音剧场”等活动,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活动;②依托校企深入合作的课程思政研习基地,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将基地建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创建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教师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展现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2.3健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2.3.1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教育责任的硬性考核,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立常态化评

  价模式,把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推进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入职晋升,将职业道德、教学成果、教学态度纳入年度考核,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的评价机制,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那些考核评价较差的教师,及时调整或解聘,使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监督机制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2.3.2健全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融入教师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强化培训。

  3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把以德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建设,提高道德素质,引导专业课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相呼应。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新育人格局,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

  [2]李杨帆,张路,宁聪.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7):35-38.

  [3]张维静,张春雷.新时代高职师德师风建设: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75-78.

  [4]陈中,王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28-31.

篇六:课程思政研究

  

  2020年第41卷第7期杨宁,杨晓东,甄国红:我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总第304期我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杨宁,杨晓东,甄国红摘要:专业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相对应的高校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思想与新要求、德育教育改革的大战略与总方案,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之后,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回应。该文从课程思政的产生、内涵、价值、定位、体系、内容和生成路径等多个维度,对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并认为,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调育人机制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党委、教师、教材、课程、制度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课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0)07-0101-05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20.07.016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治教育改革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命题,旨在形成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化、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2017意见》,成为新时代指导高等学校思政工作新的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纲领性文件。随后,党中央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人。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经过40年的改革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自媒体的兴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面临着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许多困境。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应”[1]378。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如和“协同效应”的一种积极回应,其要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提义在于强调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育作用。[2]2016年,上海教育界围绕高校思想政法和路径。收稿日期:2020-04-2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与教材建设研究”(FIB180537);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GH19327)作者简介:杨宁,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051)通讯作者:杨晓东,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甄国红,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051)·101·《“同向同行”

篇七:课程思政研究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述评

  一、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和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研究内容

  1.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代意义,同时也能为我们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改革

  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改革是研究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向。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思政课程设计和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更加适合当代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

  3.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效果

  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效果是课程思政研究的实践性方向。通过对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并评估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4.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

  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是关注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方向。通过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可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改善课程思政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课程大纲等,从课程思政的相关史料中得出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2.群体访谈法

  通过对师生群体的访谈,了解不同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看法,以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化实践。

  3.实验法

  通过试点实践、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进行验证,并且为推进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数据。

  4.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评估,发现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和优点,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统计数据支持。

  四、思考与结论

  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研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则能够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篇八:课程思政研究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已大大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中国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由于课程思政研究的特点,有必要了解其主要研究范式以及影响我们当前课程理念的主要因素,以增强我们对中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促进我们国家的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

  第一部分: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学者们在研究课程思政方面所遵循的可循环、可推理的研究策略,它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程问题。一般来说,国外的课程思政研究范式主要有三种:历史思政、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

  1.史思政:历史思政是指通过对历史上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研究当今课程思政的特征和趋势,从而推断其未来发展走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助历史思政来探索当今课程思政的发展。

  2.论思政:理论思政是指研究者以理论概念为主线,通过系统的逻辑分析对课程思政的结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当今课程思政的特征,从而为课程理念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

  3.践思政:实践思政是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利用实证研究法对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实践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对教学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思政理念。

  第二部分: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

  1.治:政治因素可以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从而对课程思政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一国的政治体制会影响课程内容的审查和发布,从而影响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特定政治背景下的教师也会影响他们对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解和实践。

  2.会:社会问题可以影响课程思政研究,一方面,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课程的内容设定,从而影响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也会对教师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解和实践。

  3.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课程思政研究,课程内容的设定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传统文化也会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

  4.济:经济因素也将影响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和实践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同一地理区域内课程思政研究出现差异。

  第三部分:对中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借鉴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各种研究范式、关键课题的研究、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他活动等。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课程思政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首先,中国可以借鉴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从而完善自己的课程思政研究系统。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三大范式可

  -2-

  以帮助我们完善课程思政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理念的形成,促进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

  其次,中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课程思政研究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综合考虑,从而更好地把握课程思政研究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课程思政的发展。

  最后,中国也可以从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中,学习到许多实践经验,如科研活动、教学实践等,从而更好地普及课程思政研究,促进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

  -3-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思政研究 课程 研究 思政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