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10篇

时间:2023-08-05 16:27:02  阅读:

篇一: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落实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的有效策略

  作者:孙世梅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1年第04期

  “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组元,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语文要素”的提出,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笔者结合具体课例,提出了语文要素教学要做到“强化意识,聚焦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统整;适当复现,持续深化”,这样,语文要素就更容易落地生根。

  一、强化意识,聚焦要素

  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从低学段到高学段有序分布,是课标各学段目标、任务的具体体现,呈现出了序列化、体系化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强化“要素”意识,是对课标理念的落实,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强化语文要素教学的意识,明确教学任务

  使用统编本教材,要正确理解教材编者意图,同教材编者对话。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单元训练的主线,教师对此要予以重视,不能视而不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由于对此存在模糊认识,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语文要素”进入教材体系,为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教师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关注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這一单元阅读部分的内容包括《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习作部

  分的内容为“这儿真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都要聚焦上述两方面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等,来理解每一段话的意思,这就是本课主要的教学任务。这一单元的有些课文,每一段话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都有一个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语句,是进行要素教学的代表性、典型性载体。为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要素,紧紧围绕要素、突出要素进行备课,确定教学任务。

  2.理解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定位教学目标

  就具体的单元语文要素而言,教师要结合单元内容,正确理解、内化并做到转化,避免出现孤立开展知识教学、照搬概念、机械操作等现象。

  语文要素指的是必备的语文知识和关键的语文能力。依据要素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要素内涵,这样就会避免目标确立的失当。再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例,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关键语句的概念,把握关键语句的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这样的目标,显然指向了概念教学,是有偏颇的。就这一要素的教学,学生无需记住关键语句的概念,只要结合具体的段落,能够找到这个统领全段意思的句子即可,并学会在习作过程中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以《海滨小城》的第4自然段为例,这一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也就是关键语句。第二句围绕“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介绍了树的种类多,第三句、第四句分别写的是桉树多,凤凰树多,同样是围绕着关键语句的意思写的。这一段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看看作者是怎么围绕这个意思写的。这样的目标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需要依托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达成,既指向了内容的理解,又指向表达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设计教学活动

  使用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是一个显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以《美丽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设计教学活动如下:“①默读这段文字,数数一共有几句话,看看每句话写了什么。②这几个句子是一组,选择一个句子担任“组长”,说说这样选的理由。③讨论一下,其他的句子是怎么围绕这一个意思来写的。④围绕这个意思,试着再补充一两句话。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直指语文要素的落实,最大化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掌握了构段的方法和要领,从而迁移至习作之中。如此进行语文要素教学就避免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更易于落地,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有机融合,实现统整

  语文要素直观地呈现在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之中,引导教师要强化“要素”意识,但也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唯要素”的错误倾向。“要素”是重点,但不是唯一,“要素”的教学要和相关的语文素养提升加以统整;同时,“要素”教学还要避免孤立地、碎片化地处理,寻求到相关的支持性条件,找到其内在环环相扣的联系;还要建立起单元整体的体系,做到单元内部的横向勾连,开展单元整体意义上的融合教学。

  1.凸显要素教学,多维目标,协调发展

  使用统编本教材,要凸显要素教学的重要地位,时时聚焦要素,但不是只有教学要素,其他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要兼顾。在要素教学方面下足功夫的同时,教学的目标也是多维度的,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接下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路人是怎么问的,王戎是怎么回答的;当其他的孩子尝到李子果然是苦的那一刻,他们会对王戎说什么、做什么;路人听到王戎的回答又会说什么、做什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补白,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实现要素落实的过程,是调动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讲讲这个故事,并提示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也可鼓励学生找同伴表演这个故事。这样的做法,把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多项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2.找到支持条件,建立联系,步步为营

  在使用统编本教材的过程中,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需要找到与要素相关的支持性条件,并建立起条件与要素之间、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密切关联,再加以整合,而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要素教学,这样更利于达成要素教学的有效、实效。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选了一组历史故事,分别为《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含《扁鹊治病》《纪昌学射》),另有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这个要素是有联系的,前句是后句的基础。就简要复述而言,“了解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支持性条件。那么,了解故事情节的支持性条件则包括明晰事情发展的顺序、关注表示时间和顺序的词语、给每个故事起个小标题再把各个小标题连起来等等。依据课文的特点,选择确定达成要素的必要的支持性条件,建立起其内在联系,进行统整教学,从而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与之相关的语文能力。

  3.着眼单元整体,理清关系,密切勾连

  统编本教材通过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将单元各部分内容统整在一起,形成了结构严谨、彼此关联的系统。因此,教师务必将单元看作一个“整体”,理清个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各自为政的“分散式”教学。

  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通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即“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第一篇精读课文《竹节人》,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目的的阅读策略是什么,以及怎么根据目的选择材料。第二篇精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以旁批的形式呈现儿童阅读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示范,提示达成阅读目的有多种方法,比如浏览、找关键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两篇精读课文是有梯度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要根据目的,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取舍;最后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达到阅读目的。第三篇《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略读课文,意在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中承载的技巧、方法等开展独立阅读实践,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迁移运用,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梳理总结了这一阅读策略,强调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强调要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好习惯。综上,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密切勾连,从整体出发到个体再回到整体(如下图所示),加强教与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适当复现,持续深化

  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中的分布,不是彼此孤立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有各种联系。前面出现的语文要素,是后面要素的必要前提或基础。教师要善于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从整体上建立起教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利用好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复现点,加以强化和巩固。同时,得法于课内的教材教学,得益于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师要为引领学生开展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经常对课内学习的语文要素进行适当的“重温”和深化,以切实提升其语文素养。

  1.把握教材编排横向的承接点,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统编本教材重新建构语文知识体系,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是教材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而且对于前面提到的语文要素,后面多有相应的安排,以便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二)》为例,“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上一单元”指“提问策略”单元,学生掌握了连词成句、不回读、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词句等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此继续承接上一单元,进行提高阅读速度的练习。第三单元的故事篇幅较长,是练习速读能力的好素材。同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创造性复述”,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是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必要前提。因此,教

  师在进行每一次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夯实基础,思考这一要素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语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之间有何联系,这样的教学就不至于走向封闭,更会关注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使教学更具立体化、体系化、系统化。

  2.明晰教材编排纵向的衔接处,从低到高有序递进

  课标的编排体现了九年一贯、螺旋上升,注重了各个学段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特点。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分布,与此一脉相承。对于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在不同年级进行了深化,体现了一种由浅入深的梯度性训练。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要素在不同年级的衔接点,做到前后照应,顺势而为,持续推进。

  比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详细复述”单元,四年级上册编排了“简要复述”单元,五年级上册编排了“创造性复述”单元。虽然复述要求不同,但同样是对“复述”这一要素的不断复现。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都是在学生了解原文内容、把握叙述顺序等的基础上的复述。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把课文中规范性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创造性复述”需要学生根据对内容的理解,改组课文。比如,改变人称、体裁、结构,展开想象、增加内容等等。教师备课和教学,要通读整套教材,把教材中语文要素各个年级衔接的点进行梳理,便于在教学中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在初次教学某一方面的语文要素时,就要夯实底子,为后面的要素深化做好必要的准备,打好基础。在后面册次出现的相关要素,也要看看教材之前的相关编排,以便更准确地定位新的教学生长点。

  3.适度增设教材之外的训练场,加大综合练习力度

  对于语文要素的教学,仅仅通过教材的教学进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开发教材之外的资源,通过搭建和学生语文生活对接的训练场,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大训练力度,对教材中的要素教学进行多次的复现,以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计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具体的语文要素分别指向预测策略、提问策略、有速度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这四个方面的语文要素,通过教材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得法。如何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迁移和运用。只有通过扎实的阅读实践,学生才能掌握这些阅读策略,实实在在地提升其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要素的教学,强化意识,高度重视为先;建立联系,加强统整为要;反复实践,持续推进为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学生的語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篇二: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巧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落实语文核心要素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内容、学生思维特点、教学目标等设计的题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利用课后习题对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根据当前教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重视程度与使用现状,课后习题往往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展开了应用研究,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统编教材

  课后习题

  语文核心素养

  应用研究

  利用好小学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文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就当前教学现状,许多教师总是未能正确、高效利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原因包括:未能把握课后习题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和课后习题的内在联系;缺乏有效使用课后习题的策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展开研究并总结策略如下。

  一、明确习题目标,理清教学思路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后习题之间的关系,明晰每道课后习题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以及完成的难度,把考察的知识点巧妙嵌入到教学各环节中,在逐步解决习题考察点的同时落实教学目标,层层落实知识点,理清教学思路,通过解决习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核心语文素养。

  以第9课《短诗三首》为例,课文的教学目标分别是:1、掌握生字词;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并背诵课文;3、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需要明晰习题一对应的是目标2,习题二、三、四对应的是目标3。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习题一朗读课文,课堂上结合配

  乐读、合作读等方式检测预习情况,在反复朗读和理解情感后采用“填空法”初步背诵课文,并布置课后同学之间互相背诵课文,落实教学目标2;在落实目标3时,引导学生结合习题二“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一句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结合习题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并上台分享;结合习题四重点指导两个分句的朗读,抓住两个“风雨”感受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通过三道习题分别解决三首短诗的重难点。

  二、划分习题类型,丰富完成方式

  其一,根据习题考察知识点的难度高低,可把完成习题的方式划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合作完成和教师指导完成等。如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也可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高低,采用不同方式完成,实现分层化教学。如教学第10课《绿》时,习题一“朗读”“背诵”课文难度较小,可交给学生独立练习,并同学之间互相检测评价;习题二“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一题难度中等,教师可组织小组内合作后分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习题三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难度较大,教师可通过设计表格(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现代诗与散文的表达差异,巡堂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给予较多指导。

  表1《绿》课后习题表格

  其二,根据教学环节需要将习题划分为课前预习、课中解决、课后延伸或复习等方式完成。如记忆类(生字、朗读、背诵)可布置课前预习和课中检测结合完成;理解和情感题可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教学在课中完成,如第11课《白桦》习题二“选择几个词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外延

  伸题可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如《白桦》一课课后习题“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布置学生课后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完成。此外,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如课前、课中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可布置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其三,根据考察能力点的不同,可把课后习题划分为口头完成和书面完成等方式。习题中往往有关键字眼提示考察方式,如“说说”“朗读”“交流”等为口头完成,“摘抄”“写下来”等为书面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切忌“一刀切”,一味采用传统的“写作业”处理习题,而是根据习题提示处理,或灵活结合两者,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把握习题梯度,搭建单元支架

  课后习题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进行单元教学前把握好几篇课文课后习题之间的联系如知识点的内在串联、完成难度变化等,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技巧之一。在把握习题梯度后,教师可以单元要素为先导,把单元内落实同一要素的习题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设计,搭建单元支架,采用逐渐“放手”的方式,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点。如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其中第三点要素是让学生合作编小诗集并举办诗歌朗诵会。根据这一目标,可从几篇课文中找到落实目标的相关课后习题,包括:第9课要求收集喜欢的诗、第11课摘抄相关主题的诗并交流和自行创作小诗表达感受等。可发现,关于这一目标的习题难度是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教师在浅入深落实要素过程中,教师须注意考察学生每一梯度的掌握情况,最后可结合该单元综合性学习“合作编小诗集”活动,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

  四、扩展习题范围,巧用课外资源

  课后习题是落实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习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等适当延伸课外,对习题作适当调整和补充,充分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如《绿》这一课,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色彩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且由于上一课已初步尝试摘抄诗歌、体会现代诗的特点,教师可

  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进行诗歌收集或创作,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在探索和实践中落实教学目标。

  总言而之,科学、高效用好课后习题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是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点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课后习题应用策略的重视与研究,通过完善教学思路、把握习题梯度、合理划分和适当延伸课外等方式,巧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

  [3]陈红.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创造性使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4]李晓娇.巧用课后习题,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

  [J].学科教育,20181(5).

篇三: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如何落实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

  如何落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每个老师都有不同解读。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汤瑾老师抓住“如何运用单元语文要素?如何掌握阅读策略单元?如何同步落实语文要素之外学习目标?”等问题,从“解读语文要素,构建要素图谱,要素落地路径,直面三个问题”四个方面为教师们讲解如何落实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要素落地路径: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

篇四: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和转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史翠丽

  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7期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依照彼此融通、相互融进的方式编排的,单元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语文要素将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以要素的方式有序地呈现在不同的册数和单元中,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维度,将教学的关注点指向于听说读写的维度上,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用意,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内容泛化、方法老化、训练虚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紧扣要素,凸显其“要”意,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即以统编版课文《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内容维度凸显要素之“要”,从模糊走向清晰

  有怎样的内容,就会有怎样的言语形式。因此,明确课文中的内容,教师要解读要素、训练要素、落实要素。传统教学中,一直都将如何教放在首位,而对于内容的研究却相对忽略。事实上,没有适切、精准的教学内容,落实要素又何从谈起呢?

  很多教师在执教《掌声》时,将训练点设在朗读上,要么是借助默读,浏览课文内容,训练默读速度;要么是采用默读研究的方式,进行提炼……将这个单元“带着问题默读”的核心要素抛到了九霄云外。鉴于此,教师要能清晰地把握语文要素的内涵,联系与要素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重复第一学段默读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能够将统编版所设定的语文要素与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对照起来,切不可想当然地付诸于教学实践,而要能够开辟文本内容,以更好地承载语文要素的训练和落实,将原本理性的表达生动化,将原本模糊的内容清晰化。

  教材是母语学习的资源和载体,是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浸润道德情操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己任。因此,很多语文要素所指向的都是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材中课文的范例性作用。比如这篇《掌声》中,作者对掌声前后英子的不同状态进行了描写,展现了掌声前英子的犹豫内向以及掌声之后的自信开朗,细节性的语言就起到了重要的表达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将问题和默读直接指向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从而将要素的落脚点逐步聚焦,并选用适切的方法,展开扎实地训练。

  二、策略维度凸显要素之“要”,从零散走向聚焦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需要方法支撑,课文阅读更需要策略渗透。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教方法、学策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都相对匮乏,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设置在学习方法的渗透上。

  鉴于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英子前后的变化,设置鲜明的对比性表格,以表格为抓手鼓励学生先进行自主性学习,然后通过合作性探究的方式,感受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和赞赏中,从忧郁内向走向乐观开朗的过程。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就将方法的渗透视为落实高效课堂的基础性过程,重在用方法推动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训练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批注阅读感受等,并力求在指导方法时做到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识别,对学习方法进行要点式提炼,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方法的特质。

  在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将方法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依循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统筹从而展开系列化、推进性关联学习,聚焦成为一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以这个单元中“带着问题默读”为例,首先,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带着怎样的问题”,可以从题目入手,紧扣课文的“眼睛”进行大胆质疑,形成自己心中困惑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之中。其次,紧扣课文内容进行文本细读,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通过合作性交流的方式,依照从浅到深的思路,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掌声究竟具有怎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原本内向而忧郁的学生变得如此的乐观自信,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所表达的意思,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

  在整个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习方法的渗透融入其中,为学生的深入感知与探究指明了方向,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维度凸显要素之“要”,从滞后走向针对

  语文教学中的每一步训练都不应该是随意的,是需要通过具体的策略和步骤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巧妙地推动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依照导入、新授、巩固的基本模块教学,将训练放在课堂的后半段,这几乎成为了常态性课堂的标准化设计。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训练重点,即要能够从英子讲述故事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总结,要求学生利用一开始出示的表格,串联表格中所罗列出来的关键信息,并进行交流研讨:你们觉得如果你们就是英子,会怎样来讲述这个故事呢?在交流之后,再邀请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尝试进行复述练习。这样的复述,其实就是对新授部分的机械重复,失去了复述故事的创造性训练价值。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相对有限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入手,合理规划好每一天的时间,从而扎扎实实地将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运用好。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转化,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认知性过程之中。上述的案例就属于典型的训练滞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看似顺应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但归根结底都是教师从自身教学的层面考量,绝大多数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解读和设计,而忘却了学生实际性的训练效果。鉴于此,教师就需要将“以英子视角复述故事”的训练完全前置,但这并不能粗暴地理解为直接要求学生在一开始就复述故事,而应该将这一要素的训练和落实所需要的一些认知经验、方法策略,在一开始就巧妙地做好铺垫。比如复述故事,就需要关联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对比,因此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情感动态,从而为后续的复述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对要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能够从师生对话中、生生互动中,及时捕捉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将教学的中心设置在困惑处、精妙处,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讲述故事时,学生所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文本内容的细节把握不准,难以真正洞察人物内心的细腻感受。为此,教师就要从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人物细节入手,把握文本认知的价值体验,让学生在轻车熟路中,将复述的要求自然落到实处。

  语文要素不是空头支票,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使用统编版教材就必须要学会关注语文要素,只有从学情出发,从要素的内涵出发,把握语文要素中的“要”点,精准教学,才能将要素真正地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性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蘇省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

篇五: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读懂统编教材

  落实语文要素

  培养核心素养

  摘要: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语文要素螺旋式分布在各学段、各单元板块中。那么,怎样读懂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怎样借助导学系统,用好单元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双线并行”的语文要素以及课文助学系统,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

  助学系统

  核心素养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统编教材把学生必须习得和掌握的上百个知识点与读写能力训练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别编排到各年级各单元当中,螺旋式分布在各学段、各单元板块中。那么,怎样读懂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怎样借助导学系统,用好单元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双线并行”的语文要素以及课文助学系统,根据课文承载“语文要素”新功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培养核心素养。

  一、依据单元要素,把握学段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要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培养核心素养。

  要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整体理解,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段教学方向。单元“语文要素”是“课文”、“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的主线纲领。抓好“语文要素”这条线,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思路,课堂学习就有了着力点。教师要

  读通、读懂要素体系内涵,借助文本例子,在品词析句中落实语文要素,领会人文教育。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为例。本课是一篇老课文,但几次教材改革后依然被保留下来,正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能够很好地体现写景类文章特点的载体。教师要借助课文引导学生“知内容、品语言、悟写法、练表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在二年级“读句子,想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的再次螺旋提升,教师就要依据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做好课时划分。第一课时可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抓住课后习题“划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孩子“读文字、想画面、悟写法、练表达”。第二课时重点指导3-5段,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落实语用。

  二、树立支架意识,借助助学系统,落实语文要素。

  (一)、用好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依据系统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单元要素主线、文体特点,从听说读写各个角度提出的教学抓手。课后习题内容有整体感知教学内容的;也有聚焦重点精读体悟的;还有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迁移运用、拓展积累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好课后习题,灵活进行教学设计,正确解读习题。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课后习题,有利于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为此,教师不仅要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还要正确解读课后习题背后编者真正的设计意图,正确把握课标和单元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内涵,合理利用课后习题助学、落实语文要素。还是以《荷花》一课为例,课后习题二:“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课后习题三:“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教师要树立课程整体观,在课堂上利用这两个习题,引导孩子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再引导孩子进一步交流体会

  “一大幅活的画”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句。给学生提供分享“支架”,比如:用“我觉得句子很美,从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我还想到了。”这样更有逻辑性的句式表达,引导学生边交流边想象画面,真正落实语文要素。

  (二)、抓住略读课文和策略单元课文中的学习提示、批注。

  略读课文或某些特殊单元、特殊课文编排了“阅读提示语”、“文中气泡”、“批注”等提示,这些提示直接给出了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教师要依据这些学习提示,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意思并在语言实践中去落实,这些都是助学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例如: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导读提示:“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你觉得蚂蚁队长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本节课的目标一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二是初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导读提示来展开教学,直击关键问题,引导孩子圈点勾画,潜心读文,用心悟情。抓住课文中“诱人”的相关段落、“蚂蚁队长心里七上八下”的段落、“让大家解散”的相关语句以及最后“将奶酪给小蚂蚁”的段落,感悟蚂蚁队长的可爱、真实、纪律严明、乐于分享的美好品质,并进行语言文字的补白训练,让学生补充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给学生语言建构铺路搭桥。

  1.

  、借助园地,做好铺垫,将单元要素落实在具体课文教学中。

  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板块隐藏着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中需落实的具体目标。纵观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是对单元要素在课文教学中落实语用的汇总和梳理,“词句段运用”是文中句段表达训练点的集中体现,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性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教完课文后再看再教语文园地各栏目,这样机械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教学目标选择思路趋于窄化。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整体观,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内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课后“词句段运用”进行有机结合。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中就出现了相应练习。“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选自《花的学校》)“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选自《不懂就要问》)这些句子在课文朗读

  教学时应成为重点,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读,教师再引导、示范读,将单元要素落实在课文教学中。

  三、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指向语素,落实语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有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在语言训练中巧搭“支架”,给出分享“支架”、写作“支架”,让学生从不会表达到学会表达,从学会表达到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低到高,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

  人教社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说:“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所以,真正读懂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不断研究教材、长期修炼积淀。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发现创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教学参考》

篇六: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实践探索·“三科”教学如何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韩国英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既突出经典性,又兼顾了知识性和价值观。教师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二者的联系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的实践转型。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人文要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既突出经典性,又兼顾了知识性和价值观,以“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双线贯穿每个单元,科学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达到语言表达、内容理解能力的均衡发展。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了解本单元每个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教材的语文要素。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教材的人文主题。教师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二者的联系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的实践转型。一、重视文本,培养素养以四年级上册中的《观潮》教学为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和同学交流。要求学生不仅做到阅读理解,还要做到口头表述,这是体现教材的语文素养。又如《走月亮》一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课后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这样的经历。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相辅相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促进了语文要素的形成。通过读、想、说、写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置身于其景、其人、其物,一切似乎触手可及,使学生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恰恰体现出了文本的人文要素。二、激发想象,感悟情感想象就是敞开思路、天马行空地去想。“如果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但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却无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致使学生思维受限。统编教材鲜明地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新的教学模式开启了畅想的按钮。想象使学生能大胆发言了,没有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理解,没有了以往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不仅教得轻松,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更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后,让学生想欢上语文课了。如学了《想:“小女孩每天看到从青苔的裂缝里长出来的豌豆苗,会对豌豆苗说些什么?豌豆苗又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学生会站在豌豆苗和小女孩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声。新课程给学生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能更好地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三、用好“交流平台”,落实训练统编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新增加了一项内容———“交流平台”,目的是凸显本单元课文的结构、语言的特点、词语的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项很好展示人文要素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这项内容的学习,真正发挥其交流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连续细致地观察”,而“交宅》两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流平台”则通过规律总结的方式,告诉学生本单元中课文的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在讲每一篇课文时,让学生从中画出表示作者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的语句,并要求做好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懂得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准确;同时使学生明白,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试着连续观察某种事物,谈谈自己的收获;写写观察的过程或整理观察日记,在小组内分享;评一评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结合。“交流平台”终将会成为语文学习中人文要素形成的沃土。总之,要使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二者有机结合,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断学习,多思进取,不断摸索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作者简介:韩国英,门源县第二小学。[责任编辑午荷]482020年第9-10期

篇七: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浅谈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的统一化编写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语文教材的统一化编写过程中,如何准确体现教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关键要素,实现“落地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策略进行探讨。

  一、注重教育目标的事前把控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需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目标为主旨。因此在教材编写前期,应制定教育目标,明确目标导向,确保后续课程设计及内容编写与目标要求恰当契合,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现教育内容的科学安排

  教材编写的重点之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涉及教师和学生知识的紧密联系,还涉及知识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因此,在编写统编版教材时,要注重缩小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以立体化及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安排及对学生自主探究和探索的鼓励。

  三、强化教材质量的核心思想

  统编版教材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套能够以质量导向的观念体系。因此,在统编版教材中,应不断强化教材质量的核心思想,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落实

  教学方法是教师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国教育部印发了《2016年中小学教材修订统编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教材编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落实。因此,在编写统编版教材时,应清晰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落实,推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策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管理者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真正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环境。

篇八: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中“语文要素”的落实途径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自学提示”,以及“语文园地”,构成教材内容中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中的“语文要素”作为统编教材组织单元内容的主线、明线,明确了单元训练的重点,既实现课程内容具体化,又体现语文知识语用化,在助学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习得语用经验?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落实途径。

  一、抓住关键词语,锁准语文要素的语料支点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最突出的特点是表达高度精炼,言简意赅。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就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为“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其中“阅读”及“想开去”是落实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以精读课文《丁香结》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品读句子,了解丁香的颜色、形状、香味,进行“赏花”。再者,启发学生边读边“想开去”,想象画面,如“月下的丁香图”“斗室外的丁香图”“微雨中的丁香图”,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丁香结”的描述,进行“悟花”,领悟作者的人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想开去”,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班上与同学发生争执、家里父母吵架、考试失利等,虽然这些事令人不愉快,但勇敢面对,做生活的强者,也是有滋有味的生活。又如散文《草原》,学生阅读草原美景,感受中国画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可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开去”,想象各种情境,如“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主客话别图”,感受草原的勃勃生机。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并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如是否有

  过同学聚会、春节联欢、与亲人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如何,心情怎样,以此进行语言训练,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

  二、运用阅读链接,强化语文要素的理解

  在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后安排“阅读链接”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的又一特点,所体现的文本形式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阅读链接”,强化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为“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通过“对比式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习得语用经验。比如,授课完《丁香结》,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阅读链接”,进行“比同”,和课文《丁香结》相比,各个作家笔下的丁香花有什么共同点?比如“巴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意思是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一同向着春风各自忧愁;又如“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意思是借春风催放丁香结绽放,成就一片春色来抒写自己渴望被赏识而施展才华的心志;再如,“霜树尽空枝,断肠丁香结”意思是诗意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又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怨”意思是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通过对以上诗句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发现作家皆以“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那么,课文与“阅读链接”又有何异同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课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阅读链接”是古诗——“言简义丰”;二是四个诗人描述的丁香象征着愁怨,宗璞却赋予丁香更深层次的内涵,散发着别样的美,象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比异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要素得到有效地落实。

  三、抓典范语例,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平台

  统编教材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语言范例,它既提供给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又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平台。比如本单元习作中的语文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习作题目是《变形记》,为了引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材安排了语言范例“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提示了习作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提供了某些事物供参考,如蚂蚁、草、石子、大象、星球、汽车,然后以蚂蚁和路灯为例,讲述变形后全新的世界,并配了一幅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语言范例中还为学生提供四个题目:“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飘在天上的日子”,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事物进行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自拟题目提供了思路。最后紧扣语文要素,提出写作要求“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语言范例无疑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而且开拓了学生习作的思路,夯实了语文素养,成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平台。

  四、做课后练习,研判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

  统编教材紧扣语文要素,对课后练习进行精心、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通过做课后练习,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知识技能,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能得到提升。比如本单元的精读课文《草原》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又如精读课文《丁香结》的课后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联系上下文理解“积雪”,说说“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结引发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以上的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语言的拓展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理解喻体,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发挥课后练习的教学功能。因此,课后练习也是研判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它为学生积累了语言经验。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转换理念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学本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20-1099)的研究成果。

篇九: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浅析课堂中

  如何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摘要: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合”的方式,将“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相统一,本文就如何落实“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提出要科学渗透学习方法,强化要素融入语境,基于单元整体落实,积极推动迁移实践,设置层级有序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人文要素

  语文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含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及学习习惯等。统编教材为凸显语文要素,明晰教学目标,采用了“双线组合”的方式,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几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分布在个单元中,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人文要素”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文化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透过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本文简要做了分析。

  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粗暴简单,将要素误解为方法

  不少教师对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存在认知上误差,他们错误的认为单元设置了怎样的语文要素,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中怎样去落实,将要素当成了指导学生进行单元课文学习的方法。事实上,单元语文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方法和策略,而是单元教学工具性层面的目标,是编者基于这一学段的学生理应达成的语文能力。如果简单而粗暴的当成方法,直接运用“要素”阅读课文,学生势必会无从下手。

  (二)、肤浅机械,将要素硬化为概念

  统编版的语文要素都是在单元篇章页中,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有的教师仅仅从字面意思,借其最原始、最肤浅的意思,将要素生硬地定格为概念,而将语文要素地落实停留在理解概念和意思的层面上。这种肤浅性、机械性地训练,不仅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原则相去甚远,同时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背道而驰。

  (三)、凌乱涣散,将要素肢解为碎片

  统编版教材在单元板块设置上可谓是匠心独运,除了常态教材中常有的精读类文本、略读类文本、习作、语文园地之外,还添加了单元篇章页、交流平台等板块,部分习作单元和策略单元,还设置了习作例文、初试身手等平台,所以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很多教师喜欢在不同板块中完成不同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目标要素拆解得支离破碎,使得单元教学不再是一条线的整体脉络,而成为了零散的碎片。

  1.

  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一)、合理分解,科学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要素目标与学生现有认知经验之间的差异,研制落实要素的路径,并分解相应的步骤,借助不同的方法逐步推动要素落实。以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为例,首先,从内容入手,通过阅读让学生设想画面:组织学生了解作者所写到的“春天里的丁香”、“街道旁的丁香”、“校园里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由文本的语言想象不同状态下丁香花的画面;其次,从背景入手,想情感。原本古诗词中的丁香都是哀怨愁绪的代表,作者为什么能够看成是人生中的财富呢?原来这篇文章是作者送给身患重病的弟弟,作者想借助丁香鼓舞弟弟战胜病魔。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想象作者在文本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以及想要对弟弟说的话;再次,从生活入手,想象感受。“由阅读的内容想象开去”作为六年级要素目标,就不能停留在第二学段一个方面、一个维度、一个层次上,而需要拓展思维,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文本的内涵进行勾连,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扩展学生的想象范畴,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二)、结合文本,强化要素融入语境

  感知与解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最终的归属,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文本,鼓励学生紧扣文本中的鲜活语境展开训练,将单元的语文要素融入到具体可感的语境状态之中。如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显然,仅仅理解什么是“关键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哪一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关键句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我们要怎样才能借助关键句,支撑起文本表达的内在框架?为此,教学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一文,教师紧扣文本中孩子情感的变化,提炼出天窗的“慰藉”作用,顺势找出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随后,将关键句作为支点,将学生的思维分别引向“下雨时”“夜晚上”两种不同情况,感受孩子的情感从原本的孤寂、无奈,逐步向兴奋、激动、轻快地转变,从而体会关键句在表达中心和把握文本结构时所起到的作用。实现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加深情感上的体验,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双线结合。

  (三)、统整联系,基于单元整体落实

  统编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整体性,整个单元也是整体布局,都指向于一个共同的中心,即单元语文要素。因此,语文教学就需要从整体入手,以统整性思维,整合单元编排的教学内容,整合单元达成的目标,让每一板块的教学都在蓄力,为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服务。

  (四)、搭建平台,积极推动迁移实践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一直都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知识作为支撑,但更需要在语言训练中达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多方搭建平台,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教师可以针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相机传授预测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课题猜测,观察插图猜测,根据情节的发展猜测。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基础,教师就可以统整后面两篇课文,鼓励学生结合每篇课文不同的内容进行实践,将之前所积累的预测方法,趁热打铁,在这两篇的学习中

  得以巩固。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单元语文要素就转化成为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版教材篇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照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教师以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样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教材,它的语文要素就是实施统编教材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精准解读合理运用,将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习的方法,形成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张星.文学教育(上).2021(03)

  [2]基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J].龙猛.华夏教师.2019(35)

  [3]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张芳琴.汉字文化.2020(02)

篇十: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2021年第42期(总第466期)管理智库统编版教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汤晓芬【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语文要素读本》一书中提出,鉴于目前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就使得统编版教材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包括必须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单元中。【关键词】语文要素;呈现方式;落实方法作者简介:汤晓芬,(1988.9—),女,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世茂蝶湖湾小学,一级教师。一、“语文要素”的含义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以此近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能听到一个词“语文要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素”。这到底是什么?“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语宅》就是告诉学生只有细致地并且连续地观察才能发文学习要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现自然的奥秘,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学写观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应该属于“语文要素”。察日记,并明白只有连续观察才能得出结果。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与教学目标不同,(二)在“小气泡”中呈现它没有明确每一篇课文要教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要掌握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除单元导读和交流平台直的具体知识点,只是为单元教学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接指出单元语文要素外,在每一篇课文中会以“小气因此,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最泡”的形式呈现语文要素。其实这些“小气泡”就是前面有单元导读,分为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人语文要素的体现形式,它总能在关键的地方帮助教师文性即本单元所要表达的情感;工具性即语文要素,和学生快速明确本篇课文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就是本单元所需掌握的语文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训练以低年级为例,从一年级上册学写第一个生字和习作训练。单元课文围绕语文要素编排,由精读到“上”的时候就出现“小气泡”。直观新颖,言简意赅,略读,再辅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本单把一年级小朋友要掌握的基本的识字写字技能用这样元课文中语文要素的体现,进一步提炼方法。最后习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也是如此,对作进行实践应用,形成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闭环。于刚入学的小朋友,“小气泡”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让内容变得无味,增加学习兴趣,也能明确要求。而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小气泡”在语文园地中的呈现,更多的是让学生掌(一)在“单元导语”中呈现握本单元的要素技能。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小气泡”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开篇就是在一年级下册的《树和喜鹊》中,理解“孤单”这是单元导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本单元的人文个词语,“小气泡”的提示是:读了第一段,我知道情怀;二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要掌握的了“孤单”的意思。它鼓励学生通过研读语段、猜测语文运用的技能。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读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中就表明“处处留心皆学问”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三)在“课后题”中呈现而语文要素指明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语文要素的体现就5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教育界/JIAOYUJIE

  管理智库教育界/JIAOYUJIE更多了。不仅有知识,还有能力的训练。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下雨了》课后第二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燕子低飞、鱼儿出水、蚂蚁搬家都是下雨的前兆,既学习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这样既有知识点的训练,也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比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着重介绍了三种石头,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课后题里就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通过想象表达出黄山石头的奇,现学现用,学生很感兴趣。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彩色的梦》一文,课后要求仿照课文第2或第3小节,把彩色铅笔想画出怎样的梦写下来。这就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用学到的知识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既学到了知识点,又训练了写作要素。把握课后习题,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四)在“交流平台”中呈现从三年级开始,《语文园地》的第一部分就是“交流平台”。它一般是以轻松的对话形式,对本单元课文中的语文要素进行归纳和整理,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整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交流平台”第一、第二句话就是对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观潮》和第二篇课文《走月亮》中美丽景色的想象,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第三句话就是让学生用这样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其他写景类的文章。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前面一部分仅仅围绕本单元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的大场面描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宏大,也从各个细节去体会某方面的特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想所读过的课文中有点面结合运用的地方,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因此,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要素,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不难发现,有了这些,学生就能在细微处见真知。教师关注它们,使用它们,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三、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教学前,教师要梳理构建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将整个单元课文串联,在脑海中形成语文要素网。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围绕语文要素,探寻文章中所要学习的地方,联系课后相关习题,打通单元文章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与语文园地结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语文要素?笔者归纳为四个6▲2021年第42期(总第466期)方面。(一)明确单元要素,由教读到自读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围绕该语文要素编排课文,做到单元统整、循序渐进,依托第一篇课文,由扶到放,学生根据习得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后面课文的学习,学会运用迁移。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故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通过学习故事,抓住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明白道理,吸取教训。到后面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改编,外国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触类旁通,抓主人公的细节描写,体会寓意。到后面的《快乐读书吧》,比较中外寓言故事的相同和不同,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由一开始教师教学生如何阅读寓言,体会道理,到后面学生自主阅读,体悟道理,实现了由教几篇课文,到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许多这样题材的文章,做到了教学的延展。(二)搭建学习支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教学活动中指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学情和个体差异性,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由浅引向深入。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语文要素可分解为三块,第一是用正确的语气读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第二是“我”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并根据路线图用表示先后的衔接词语将红头的旅行过程讲清楚;第三是“我”能感受到课文中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换一种角度想象青头在牛肚子里旅行会发生什么事。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第9课《猎人海力布》,语文要素可分解成三步,第一提取关键词概括故事情节,缩写故事“救小白蛇,得宝石”;第二展开想象,讲述海力布还会怎么帮助他人;第三以海力布的口吻,写一写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像这样搭建支架,教师和学生都有所依托,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课堂效率。(三)注重要素前后勾连,形成知识体系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进行教学,但每一个要素不是独立于某一年级,年级与年级之间呈现由易到难,螺旋向上的形式。1.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了三年级上学期要求提高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随着学生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21年第42期(总第466期)管理智库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学习要求也在逐步提分的实践和运用。升,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学会运用语文要素来理(四)关注学生反馈,落实有效性教学解词语,到中年级才能以此为依托进行深入学习。学生的反馈情况能够检验课堂是否高效,除了直2.同一年级的上下学期也有勾连,如三年级上册接通过提问的反馈,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也是语文要第六单元要求学会“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素的分解。要想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必须思”,如这一单元的《海滨小城》,每一个段落所描述重视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般由两类组成,课后第一的景物,都体现了关键句“海滨小城庭院、公园、街题一般都是帮助我们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整体道的美”。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大意。而到了把握内容。后面的题目一般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所需三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要学生掌握的具体语文技能设置。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大意”。如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蜜蜂》,就是让学生单元—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根据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实验目的”“实验步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桥》这一课中,课骤”“实验结论”。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让学生习得后题有两道,一是“找出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方法,概括段落。作的句子,结合情节,体会老支书的形象。”二是“画3.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增加了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习作单元。其实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告诉学洪水中的表现,说说你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生描述事情要有起因、经过、结果,接着从三年级开这两道题都是旨在让学生体会小说三要素。学生以此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胆想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事为抓手,学习后一篇文章《穷人》时,就能自主阅情发展的顺序,四到六年级在此基础上习作要求进一读,借助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等,体会桑娜和步提升,从留心顺序,再到注重细节描写,然后注意渔夫的善良。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事件的详略,最后从不同层面描写事件。如二年级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一步一步猜测后面发生册第三单元,都是写事件,《玲玲的画》里起因是要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学生猜测需要参赛的画作弄脏了,经过是玲玲在爸爸的引导下想办注意的点,不能随意猜测,要有依据。到本单元的第法对画进行了创新,结果是比原来的画更好了。通过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学生就可以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把事件梳理明白。三年级通过前一课学到的预测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由扶到就要在经过部分适时地加入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放,学生自主阅读,猜测故事的发生,学生既感兴趣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又如四年级的《爬天都峰》,又学到了方法。爬山的经过,就是在细节中主要选取了动作,更能体通过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解析与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体会爬山的不易,层层递进,让探索,明确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关注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描写,要选择最能文本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法,掌握写法。因此,学体现事件的。高年级如六年级的《盼》,就是在写事习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情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心理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所提高,我们要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起到的作用,学会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特【参考文献】点。就是这样,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写好一件事情。[1]…杨丽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小说教学写人的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由中年级的想象课例研究[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20.展开对人物的描写,到五年级上册正面描写为主,如[2]…钟婕.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特色及《我的“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会侧面描教学建议—以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写,编排《刷子李》等文章,学会把一个人的特点写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9):89-91.具体、写饱满。再到六年级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传达[3]…刘春光.例谈第二学段复述支架的搭建[J].情感。层层深入,学生学写人物这一语文要素得到充小学教学参考,2021(01):48-4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教育界/JIAOYUJIE7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用好 要素 落实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