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孔子《论语》中考阅读题汇总(附答案)2篇

时间:2023-08-06 16:27:01  阅读:

篇一:孔子《论语》中考阅读题汇总(附答案)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

  “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参考答案:

  1.D(D因果倒置。原文是“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另外“就要研读《诗经》”与原文表述也有不同,也可以研读其它资料,不过最好的资料是《诗经》。)

  2.A(A以偏概全。原文是“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C(C张冠李戴。依据原文,应该是“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篇二:孔子《论语》中考阅读题汇总(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是说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

  3.《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智慧的人、仁德的人、勇敢的人应具有的品质是:,,。

  6.《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7.《论语》十二章强调积土成山却停止的句子:,,,。

  8.《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9.《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说明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喜欢学习的样式应该是:,,,。

  15.《论语》十二章中“”是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6.《论语》十二章中,“”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远”表现在“”。

  1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仁”对于礼乐的重要性。

  18.《论语》十二章中“,”两句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

  1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论语》十二章默写(答案)

  1.《论语》十二章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是说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

  3.《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智慧的人、仁德的人、勇敢的人应具有的品质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

  7.《论语》十二章强调积土成山却停止的句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8.《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9.《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说明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喜欢学习的样式应该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5.《论语》十二章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6.《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任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17.《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对于礼乐的重要性。

  18.《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

  1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

相关热词搜索: 孔子《论语》中考阅读题汇总(附答案) 论语 孔子 中考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