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研究专业毕论文范文
摄影,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现在已经在不断的完善中。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篇一:《谈认知摄影》
摄影通常被认为是捕捉光与影的一门技术,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百分之百的客观。特别是纪实摄影,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着重强调的是事物客观性。但事实上,纪实摄影本身的主观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记录客观来表达主观思想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纪实摄影具有两面性。通过相机,既可以拍到镜头前面的客体,又可以捕捉到取景框后面的摄影师。拍摄客体是其拍摄图像,纪实摄影师通过图像来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画面。然而在纪实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他的主观情感也被捕捉了下来。所以,一幅照片所表现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的统一。
有人认为,在构图方面,摄影是一门“减法”,所谓减法是省略掉不必要的东西凸显主体强调主题。但是,摄影的构图并非仅仅用“加减”就能完全概括。一幅好的片子,是摄影师掌握被拍摄事物的规律,并依据其规律选准角度拍下来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盖楼时有钢筋铁架、吊车、水泥机等,看似凌乱,可是如果一味地做“减法”,那么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就不够全面。这时就需要摄影师掌握钢筋铁架的建造规律,选准角度进行拍摄,那么拍出来的内容就是构成感强烈的一幅画面。因此,优秀的摄影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摄影具有文理交叉的学科特征。它既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又不能像音乐、绘画那样单纯通过音符、节奏或者画笔来诉说或表现思想,而必须通过调整各种参数来获取合适的曝光条件进行拍摄,也就是需要技术。同时,选择好的题材对摄影师来说至关重要,其所蕴含的深刻人文情感必须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展现给公众。因此,摄影艺术要求摄影师独具慧眼,也正是因为摄影的这一优势,使得它备受青睐。当前,人们对于图片的兴趣超过了文字,对视频的兴趣高于图片,对3D
视频的兴趣高于普通视频,表明人类总喜欢逼真的、直观的事物。而摄影最大的魅力却在于捕捉信息,尤其是那些非同寻常或偶然发生的事物,它们除了具有一定的情趣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使人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场景,从而获取知识,探索未解之谜。随着摄影技术的兴起,任何学科的发展似乎都离不开图片和摄影资料。
摄影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同摄影的缺失感一样,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联想作品背后不同的故事和画面。它不像其他理工学科一样,把思维限定在某一固定模式下,而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摄影可以通过白平衡、曝光度大小在同一幅画面当中实现不同情感的诠释。如果表达抑郁、阴森,那么曝光时间可以短一点使画面变得黯淡;如果希望表达一种温馨舒适的情感,那么可以用暖色调的白平衡来调整。
摄影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拍摄纪实或者新闻类的题材,更可以通过广告摄影和商业摄影获得大笔的财富。幸运的是,大多数摄影师都选择了前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成为摄影艺术大师。目前,获得国际摄影大奖的作品基本都是新闻纪实类的,相比之下商业、广告摄影作品却很少,说明摄影艺术的国际环境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如日本摄影大师山本博司所说“自己对自己做的事不感到快乐,事情就麻烦了。如果因为作品卖得出去而拍摄,作为一个艺术家这就已经完蛋了”。没错,一个艺术家可以卖不出去作品,但不能停止艺术作品的创作。一幅作品别人可以不热爱,但作者本身不能不热爱。
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需要挖掘被拍摄者的潜在表现欲。每个事物都有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欲望,这种欲望就如同刚刚萌发的幼芽迫切需要沐浴阳光那样强烈。或许他们的正面没有冲着镜头,但不代表他们不想把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作为纪实摄影要紧紧地抓住这种表现欲,满足他们,让他们在摄影师创造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在他们激情四射时,要不断地按快门,记录下每一个瞬间,总有一张片子是精彩的。
摄影更是等待的艺术。美国摄影师杰·费恩曾经为了拍自由女神像
被闪电击中的瞬间等待了40年。英国摄影师保罗·戈德斯坦为了拍摄成年花豹嘴叼幼崽行走的罕见画面等待了20年。卢克·佩罗特等待两年拍摄出完美银河系照片。在摄影中不仅仅只有成品的片子才是艺术品,往往等待的过程也是艺术。对于工程类学科而言,最艰辛的是产品制作过程中技术性难题的突破,而对摄影来说,最艰难的莫过于前期的等待、准备以及后期的制作处理。长时间的准备就只为按下快门的瞬间,之前解决好调焦距、光圈、白平衡、曝光度、选角度、构图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往往时机是摄影师最大的难关,找准按快门的时机是一个专业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时机错过了,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就会完全不同。
纪实摄影是朴实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少了浮华的粉饰。绘画和设计等艺术形式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夸大事物的某一特征或局部。而纪实摄影则是运用最直接的方法表现事物最根本的真实美,通过相机还原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虽然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目标是客观的。著名的女摄影师南·戈尔丁曾说过:“我将是你的镜子。”摄影通过事物的状态、行为、表情诠释了其内心活动。这种诠释往往是最震撼人心的,也是最深刻的,甚至能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而华丽只是让受众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职业纪实摄影师应该具有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素质。首先,对于职业纪实摄影师来说,电视的新闻频道、报纸的摘要、网站的浏览、广泛的人际圈、爆料人的帮助,还有自己的双脚甚至无线电监控,都是第一时间收集素材的最佳方式。前期的工作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得到那一幅最满意的相片。此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修养也是职业摄影师必备的素质,而且比摄影技术更重要。摄影师应该博览群书,不只是摄影专业图书,还包括其他学科门类的书籍,以构建综合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敏锐地分析眼前的每一个场景,并且能够提前预见到片子出来后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既包括片子本身的视
觉效果,也包括对受众的意识形态产生的效果。一切准备就绪才会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完美的瞬间。
摄影研究毕业论文篇二:《浅谈户外人像摄影》
摘要:人像摄影较早前是在工作室内的,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影棚拍摄,是由绘画演变而来的,可以认为是人物绘画与曝光完美结合的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像摄影成为记录人们生活的艺术手段,尤其是数字摄影的出现,人像摄影更成为人们生活的情趣,是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表现形式。
关键词:室外;人像;摄影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高,摄影爱好者已经从简单的纪念留影中走了出来,把相机对准社会、对准公众,进而走进艺术,享受艺术,在人像摄影中品味艺术。
人像摄影分为肖像摄影和人文摄影两种。肖像摄影是以人物的脸部为主体,重点表现人物的神态;人文摄影是以人物的体形和附加活动或附加活动的物为主体,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和其所从事的活动状态。关于人像摄影的拍摄环境,无论肖像的拍摄还是人文活动的拍摄,都存在室内和室外两种环境。
如何拍好人像,众说云云,但必须具备合适的镜头这一最基本的硬件,如何选择合适的镜头、应该具备哪些镜头?这方面的文字材料已经很多,我不再做解释。重点谈谈关于室外人像的拍摄技术和艺术表现,我的体会是:
(1)先做好拍摄前的准备,根据现场光源和环境条件事先调整好光圈、速度、感光度、白平衡等系数。如果是棚拍,可选光圈优先或全手动调整光圈、速度;如果是街拍,可选快门优先,尽量选1/125s以上,有把握的话也可用光圈优先,根据个人条件而定,我一般喜欢全手动调控,根据不同光线和拍摄现场条件灵活掌握。
(2)拍人,实际上拍的是神,抓取人物的神态至关重要,无论是棚拍还是街拍都要注意这一点。棚拍主要是摆拍,但要摆中有抓,抓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最佳神态,当然棚拍是离不开三脚架的;街拍的要求则要更多一些,一要有手持相机的硬功,保证相机的绝对稳定,因
为街拍大都是抢拍、“偷”拍,没有条件让你支三脚架。二要有发现题材的敏捷眼力,能够发现题材,善于发现题材,是街拍的最基本的要素。三要反应灵敏,一旦发现题材则要迅速做出举起相机拍摄的反应。四要有耐心,发现了题材后不妨先行拍一两张,先把可能瞬间即逝的对象留下来,然后可以举着相机再等待人物的最佳神态,一旦机会到来即可连续按动快门,留出选取最佳的余地。
(3)选好拍摄角度和位置。拍摄角度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种。拍摄角度的选择在人物摄影中十分重要。不同的拍摄角度会对被摄体的形象和姿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初学者在进行人像摄影时,要注意把握被摄体的个人特征,从而来选择合适的角度拍摄。
(4)人像摄影的用光。可以说,摄影是用光来作画的,摄影离不开光线。在人像摄影中,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拍摄,光线的选择和使用,对人物主体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很大的影响
(5)人像摄影的影调。由于光线的使用、人物主体的服装搭配以及背景颜色的选择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人像照片会呈现出不同的影调与色调感。一般分为高调、低调、平调(中间色调)三种。
高调人像。高调人像的特点是画面的影调构成以亮调为主,尽量避免或少用暗调。对于彩色人像摄影来说,高调应以白色、明度高的浅色和中等明度的颜色为主。被摄体的形象在整个照片中呈现亮影调,没有明显的阴影、投影,画面比较洁净、明朗、柔和。在拍摄高调人像时,人物主体需要穿着白色或者其他颜色比较浅的服装,当然背景的选择也是以浅色为主。光线一般选择产生阴影较少的顺光,或者在阴天时,利用比较柔和的散射光,摄影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一级曝光。
低调人像。低调人像的特点和拍摄要求正好与高调人像相反,其影调构成以暗调为主,彩色人像的影调组成以黑色、明度低的深色和中等明度的颜色为主。低调人像照片,能使人物主体的形象显得深沉、凝重。在拍摄低调人像时,人物主体应穿深色服装,并使用较深色的背景。在利用光线表现时,一般以侧逆光或者侧光为主,并且使人物面部的阴影大一些。在曝光过程中,摄影者需要依照被摄体面部亮处
曝光,使亮处以中等明暗或者比中等明暗略暗的影调形式表现出来,阴影部分则再现为暗调。不过,当摄影者使用顺光表现低调人像时,应该适当降低曝光量,以便画面整体呈现暗调。
平调(中间调)人像。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般人像的影调。一般影调的人像不像高调人像那样以浅淡的影调为主,也不像低调人像那样以深重的影调为主,而是在照片上可以包含深的、中等的、浅的各种影调。因此,它的影调构成特点既不倾向于明亮,也不倾向于深暗,而是给人一种既不偏于轻快,也不偏于凝重的视觉感受。在通常情况下,拍摄的人像照片都属于这种影调。
(6)人像摄影的构图。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要遵循黄金分割法的构图,这是摄影的最基本技法和法则。利用这一技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画面中的主体位置和主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更自然、和谐、生动,更具欣赏价值。黄金分割法又称为三分法,就是将画面从纵横两个方向各分成三等分,使画面形成9个面积相等的正方体,亦称之为“九宫格”构图法,只要把拍摄主体放在三等分画面的任意两条直线的交叉点(趣味点或趣味中心)上,一般都能得到理想的构图效果,就会有艺术看点。
在拍摄中把主体安排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要根据场景的需要来决定。有效的利用这一法则,既可突出主体,又可形成构图的和谐。
我们在拍摄人像时一定不要把画面布局的太满,要留有一定的空白。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很讲究飞白,画面布局过满,没有空白,没了气口,也是一幅死画,看上去没有生机。摄影也是一样,无论是风光摄影、人物摄影还是静物摄影等等,画面不留空白的作品不能称得上是好作品,好比只能住两个人的房间非要住上七八个人能行吗。那么留多少空白算好呢?个人之间,以1/4或1/3就可以了。一些现代摄影家或抽象摄影作品中,也有将大部分空白留给观众去思考,而只留给人物一小块空间,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没有。总之要根据作者要表现的主题灵活掌握构图,只要画面美观,看着舒服就行了,当然,人的审美观不同,对构图的要求也会不同。我的体会是,要想让别人看着舒服,首先要自己看着舒服;要想别人认为美,首先自己认为美。
人像摄影是摄影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很有研究的,内容也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其实上述不少观点,在摄影前辈和当今摄影界中早有总结,我不过借鉴过来结合自己的摄影实践粗粗拉拉的谈点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仅供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出版社:北京师范出版社.[2]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3]张宗生.大学摄影基础[M].出版社:浙江摄影.摄影研究毕业论文篇三:《浅谈旅游摄影》
摘
要:对于旅游摄影的朋友来说,外出旅游拍摄旅游照片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大家都希望把游途中的精彩瞬间和优美景色捕捉下来,本文作者以多年学习总结的一些浅薄经验与同仁学习交流。以便大家都能拍出好的作品,供日后慢慢回味。
关键词:摄影器材;摄影技巧
一、旅游摄影的一些要求
(一)选择摄影器材
相机必不可少。无论是上万元的专业相机还是低端的家用产品都可以,关键是你要了解这部相机,并尽可能的用好它,熟练的用好它。按钮和菜单的掌握、液晶显示和实际输出的差距、如何调节光圈和快门、如何关闭闪光灯都应该清楚明确。模式预设很重要,详细的参看说明书,按照自己喜好和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个或几个个人的模式,这在拍摄时很有用,可以使拍摄动作方便快捷。比如其中预设闪灯不开启、预设分辨率为1024×768、预设白平衡为自动等。你要知道你的电池在普通情况下能够待机多久、拍摄多久,这样不至于使你在拍摄途中因为没电而错失良机。一般相机电池使用时间会与说明书上的标示有出入,所以你一定要有对自己电池的使用了解。充电器、三脚架、数码伴侣同样主要。
(二)提前查阅目的地以及沿途的相关资料
在旅游之前对目的地进一步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像《旅游指南》,网络旅游攻略,旅游地图以及相关书籍等都是很有
参考价值的,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情况和气候特征。
(三)旅游中经常遇到的摄影
1.旅游留念摄影
一般拍摄团体照虽然并不会刻意讲求构图或快门机会,唯对游记念性之作品,环境说明之处理却十分重要,不妨选择某一山峰或特定之景观做背景,让众人留下到此一游的永恒纪念。拍摄团体照以表现亲切与自然为前提,因此,被摄之群众若如同军中出基本教练般的拘束,面无表情的立正站著,则很难表现出动人的作品。拍摄此类作品被摄者或坐、或立、或蹲、或卧、或跪、或躺,不论采取任何姿势均不必刻意强求,惟必要时摄影者也可以口令安排大家同时比画整齐划一的肢体动作或高声呐喊,以掀起欢乐的高潮。
2.旅游风景摄影
风光拍摄,往往是影友比较关注的,一幅好的风光作品,不仅能为此次旅游带来美的视觉享受,也会增添你的摄影乐趣和成就感。风光摄影的范畴很大,很难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讲,不过,我们也是要遵循风光摄影的构图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风光中的构图形式很多,不能一概而论。概括地讲,有横向和竖向构图。具体分为正方形、三角形、L型、V字型、S型、对角线、横线条,竖线条、斜线条、框架等构图。从形式上来讲,有对称、均衡、渐变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构图的种类和形式有多少,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视觉中心点,表现一种形式美。风光摄影的总体曝光原则是向左曝光法,就是宁缺勿曝,但也要把握个度,否则,烦人的噪点会让你无法忍受。风光摄影中,小光圈和广角的运用特别多,这是为了对更大场景和更大景深范围内图像清晰度的表现需要。但是我们也可逆向思维,选择有特色的前景利用大光圈来拍摄风光,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当你在旅游途中,遇到一些大场景的风光的时候,你的镜头又不够广,这时,你就可以采取竖拍接片的方法,把相机竖起来构图,用手动曝光模式,利用镜头的中焦部分来进行构图,这样既可保证天与地的最大程度的保留,又可使场景足够宽广。
3.风土人情的摄影
特色古民居,标地性建筑物,造型独特的建筑或雕塑都是取景的标地,当然光线很重要,顺光会好些,利用光影创造出建筑物的影调也是表现法。这还是要看拍摄者个人的摄影眼的功力,多观摩多学习也一定能开发创造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的。
(1)宗教建筑:
其实宗教建筑摄影在人文摄影中属于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因为宗教在历史和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寺庙往往是同时代建筑中的精品,具备非常高的建筑质量,而且造型精美,气势恢宏,再加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跟皇家园林和传统民居截然不同的韵味。但同时,寺庙又属于比较难拍的题材之一。从整体而言,寺庙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想从整体来把握比较难。如果是针对某一处景致的话,你往往会发现寺庙外面人山人海、杂乱不堪,寺庙里面则光线昏暗,难以“下手”,再加上寺庙建筑内部空间的问题,你会发现想将室内的景物全部收进取景框实在是比较难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运用对称结构构图:为了能更好的表现庙宇的庄重和宏大,一种比较简单也比较保险的构图方法是使用对称的形式来构图。
背景纯净很重要:其实这个不单指寺庙类拍摄,任何建筑拍摄都很注意其背景的纯净,特别是当你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电线杆、指示牌之类的杂物收进你的取景框中,这会破坏掉画面的整体氛围表现建筑的大气。
选取有视觉冲击力的点: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对建筑群的庞大规模束手无策,我们只能“以点带面”,从庙宇的整体部分中,选取出那个最有代表意义的元素,然后以一个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到庙宇、教堂等处拍摄,最首要的一条,是要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及规定,如是否允许拍摄,有哪些禁忌等等。一般来说,国内的很多庙宇都是只允许取外景,而不允许到寺庙室内拍照,一方面有宗教风俗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室内的雕塑等文物,因为强光会加速文物表面的颜料变色,所以不少寺庙都严禁室内拍照,或
者说对拍照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人文类的建筑摄影而言,并没有固定的技巧,不管是摄影高手还是刚刚接触摄影的新人,咱们都可以大胆尝试,多拍多体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拍摄前一定要做好对拍摄主体的了解工作。
(2)少数民族人物摄影:
好眼力是拍摄的前提,善于发现,是拍摄人物的前提条件。要拍摄好人物照片,除了能够正确熟练操作相机、自如应用各种技术外,关键在于拍摄者的眼力。拍摄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反映出事物本质的瞬间。好眼力是经常锻炼的结果,应留心观察和分析人物对象,在众多的人物中发现有着造型特点、值得拍摄的对象。同时,在拍摄中注意:一幅好作品要有一个主题,能够表现出一种思想或情感,令人寻味或思索;要突出重点,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到能够表现主题的对象上来;要简洁明了,排除和简化掉一切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元素。以烟道为例,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吸草烟并非男性的专利,同样颇受女性宠爱,且烟草、烟具、吸吐姿态、操作技巧皆有讲究,大概如同读书人于文房四宝。
(3)民情民俗摄影: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搞摄影的人,看重民俗本无可厚非。民俗本是摄影创作的一大题材,众多影展影赛,都把风俗民情划为重要的一大类。关注民俗、挖掘民俗是我们摄影人重要的任务。但是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民俗题材的局限,不能不冷静地面对眼下过分迷热于民俗而导致的题材迷失、题材断绝;一味轻视身边新、多、近的生活,迷恋异地老、少、边的民俗;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的种种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摄影圈内确实存在着题材危机,存在着“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这里提出民情意识、民情观念,正是企望我们摄影人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境界。
应当明确,民情不仅包含了民众的生产、工作,又包含了民众的生活(风俗习惯),更包含了民众的精神状况(心情愿望)。同时由于地域、经济、历史、文化所决定,民情绝对又是有地方性的。
4.溶洞摄影
对于旅游者来说,形形色色的钟乳石所构成的光怪陆离的石景最吸引人。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态,宛如艺术家精雕细琢而成。因为组成这些石景的石灰质(碳酸钙)中的化学成分不同,以及地下所含的杂质不一样,使这些石景变得五彩缤纷,光辉耀眼,犹如神话中的水晶宫一般。这些由大自然孕育出来的造型优美的石景,常被人们赋予各种物像:或将其比拟为动物,似狮蹲虎踞,鹰飞凤翔;或将其比拟为植物,似柳枝婀娜,葡萄累架;或将其比拟为人,宛如将敦煌石窟的雕塑、壁画移置洞中。如此众多、形象逼真的石景,为旅游者增添了无限的观赏兴趣。
5.人像摄影
外出旅游,人像的拍摄(旅游留影)必不可少,但这已不是普通意义上人像的拍摄,旅游者更多地希望是能把人像和所看到的美好的景致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人像摄影构图中人物位置的安排很重要。说到人物位置的安排,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黄金分割法,虽然有点老套,但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任何创新的构图形式都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黄金分割法是由两条平行的横线和两条垂直的竖线交叉组成9个单元,也叫“九宫格”法,4个交叉点我们通常就叫黄金分割点。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带有“九宫格”模式,我们在拍摄人像的时候,尽量能把人物安排在这4个点上,这时候画面就显得相对生动均衡。
另外,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大小比例也要考虑,人物占画面部分太大,景致部分少了,画面中包含的信息量少了,人物显得顶天立地,画面太满,构图相对压抑;人物占画面部分小,主体不突出,画面表达的思想就不明确。所以要控制一定的比例,个人建议是人物上下高度不要超过画面的三分之二,除非利用环境光来拍摄肖像特写或其他视觉效果的照片等。人像摄影中,光的运用也很重要。光的色调的冷暖、光线方向的顺、侧、逆等表现出来的人像感觉截然不同。
二、旅游摄影一些技巧
(一)拍摄地的选择
这个问题也就是选景的问题,一般来说所选的景色都是当地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物,我们每到一处旅游,当地总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的风景点,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比如到北京有长城、天安门、白塔和天坛等;到杭州有西湖保椒塔、三潭印月、六和塔和小瀛洲等;到上海有东方明珠塔、南京路、外滩和豫园湖心亭等;到南京有中山陵、秦淮河、玄武湖等……即使是一些小城市,或小的旅游点,也有它“独一无二”的风景特色,这就要求摄影者把被摄对象安排在这种独特风景点中。作为“到此一游”类型的照片来说,如果选择的景点不是当地有特色的景物的话,那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你已经到“此”游过了。当然!除了名胜古迹值得留影外,新到一地的车站、码头、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内外景等都值得拍摄。对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致,哪怕并不十分“上镜”,也是值得留影纪念的。
1、多运用1/3构图法则
拍摄风景常常要运用“1/3”构图法则,简单来说,就是将地平线(水平线)放到画面偏上方或偏下方三分之一位置处,这样就能够获得较为舒适的视觉感受。因为人们的目光通常会落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无论从上下左右)。除非是有美丽的倒影辉映在水面上,应该避免将地平线(水平线)放置在画面中心的1/2位置处,以免造成“割裂画面”的视觉效果,也显得呆板和无趣。
2、井字格构图法十分重要
如果在数码照片上有明确的被摄主体,那么我们应该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井字格”的四个交叉点之一的位置。什么是“井字格”呢?其实,如果我们分别在照片上划出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那么这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就会组成一个“井字格”。
在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取景器上,我们可以选择开启“井字格”叠加显示功能。
3、恰当的视线前方留出点空白
视线的前方应留白也是构图中的必备技巧。如果要拍摄人像照片的话,那么一定要注意在人脸视线的前方应该多留出一些空余空间,这样画面才不会觉得局促和紧张。通常,符合这一原则的照片,也都
大致符合“1/3”或“井字格”构图法。在拍摄其他被摄主体时,例如花卉或者其他静物时,也需要注意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多留出一些空余空间。因此说“视线”并不单单只是指人脸所朝向的方向,也包括一切具有“拟人”情感的被摄主体所朝向的方向。
码单反相机的取景器内,我们可以将周围旁侧的四个自动对焦点当成近似的“井字格”交叉点。通常,将被摄主体放置在井字格的交叉点上,主体最为突出。
4、摆拍与抓拍
摆拍,是旅游摄影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全家出游或者三朋四友集体留念,总爱整齐地排成一行或数行。
“到此一游”的纪念照,也大多是先选好背景景物,再将人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拍摄。这种用摆布的手法拍摄的“保险”的留念照,虽然无可厚非,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比起那些在人们行进的过程中,三三两两、各有姿势、互相交谈时抓拍的照片来,却不免显得单调呆板一些。旅游是一种极富乐趣的观光娱乐活动,旅游摄影是旅游活动的忠实记录。
5、在旅游摄影中,除了用摆布的手法拍一些“到此一游”的纪念照外,还不妨采用抓拍的手法,不加干涉地拍摄一些诸如行路、做饭、营地、野餐、篝火、娱乐、爬山、涉水、交谈、记日记、游泳、游戏、晚会,以及互相帮助等独特生动的旅游生活场面,反映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
6、避免地平线相交
如果地平线与被摄体相交,它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严重时可能会毁掉一个出色的构图。花点时间改变一下拍摄角度,避免这种情况吧。
7、注意拍些生活气息
注意拍些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如果见到什么就拍什么,照片上什么东西都有,但都不突出,反而失去了它的纪念价值和意义。拍旅游纪念照片、可以抓拍一些富有生活情短的镜头,如爬山时你迫我近,林中小憩,席地野餐,深谷观瀑,密林探幽等.都是很好的题材。把旅游途中的一些活动记录下来,不仅有意义与有兴趣,也丰富了旅游纪念照片的内容。
8、在按下快门前思考
在按下快门之前思考,对于任何一类摄影来说都适用。具体到本文,就是确定你的构图中没有不相关的物体。如果可能,移走那些物体,否则就移动你自己,尽量在构图中避免它们的存在。
(二)雨雪的拍摄
在雨季拍摄或者在冬季拍摄,都会经常遇到雨和雪。在下雪的时间拍摄,大地和街道的景色都显得纯净而质朴,原有的色彩被大面积的白色覆盖,所有的景物被包围,形成强烈的反差,雪花更是创造出许多清新、美妙的图案。在相机上我们用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可以将雪花拉成了线条的图案,让画面更生动。或者在一个安静的早上,站在雪地里对准身边或者远处的景物,画面大片的白色,只有远处的房屋,眼前的脚印在说话;为了拍摄最具吸引力的雪景,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太阳低斜照射在雪地上的时候,用心去找到一个被摄体拍摄下来,赋予它生命。
(三)天空和云的拍摄
有位摄影大师在年事已高之后就只拍云了,他说云里面包括了一切。天空太广,云端变化太多,你不会拍出任何一块重复的天和任何一片重复的云。天空是你永远的梦境。记得《心动》最后当张艾嘉坐在飞机上打开那个盒子,金城武拍的照片散落出来,云,都是天空和云,每一个都是一个思念。我想当你不知道什么可以表达心情的时候可能只有天空和云是唯一让你寄托和存放的地方。他们永远在那,不断的旅行,你只要抬起头,就已经有了一切。如果有可能,我建议你旅行的时候不要忘了拍摄天空和云,不用精妙的构图,用心感受,按下快门。
总之以上就是相关旅行摄影的内容,一些简单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我想说:在拍摄上不一定非要去追求完美的技术、漂亮的形式,内容可以决定一切,哪怕是最简单的记录,对你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作品,因为拍摄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我觉着图片永远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任何文字对图片的赘述都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摄影艺术论文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方法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
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
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
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
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
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创新思维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
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
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
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___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渠道。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___,摄像人___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文章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___。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
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点评作业,是为了查找学生在实践过程和成片中存在的问题,但方式和态度应尽量以鼓励为主。针对专业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和方法。例如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无法实现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视觉效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合理运用了控制景深的三个要素?现场拍摄时又是如何操作的?操作环节里哪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充分给予肯定。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实践动手能力稍逊色的学生,教师要更加耐心,进行启发和疏导,注意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和热情。一旦学生打开思路,可以将理论知
识和实践过程较好的融合,他会找到创作的“感觉”,创作兴趣和热情也就会涌现。对于期末结课规模较大的作业,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一些特别有想法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详细的专业沟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实践中的兴趣点和特长,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拍摄。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学生、摄影师、画面,问题、老师、拍摄等方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实践,教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以图片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一张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凝结千言万语,体现摄影者的思想深度,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实现传播广泛的效果。本文整理了8篇专业的"新闻摄影论文范文";,供该专业人才参考。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之第一篇:解读读图时代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态势
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大众化传播起到的影响与作用愈加凸显,不同新媒介的产生,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读图时代语境下,图片的作用与影响已然具备与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处于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图片的吸引力更加强大。处于读图时代语境下,新闻摄影需顺应时代发展,充分适应读图时代发展,并对新闻摄影的传统态势做出仔细充分解读,促进行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闻摄影,读图时代,新闻媒体
图片具备的属性直接决定其属于传播符号之一。其在新闻媒体时代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与作用,读图时代的发展,体现出图片价值发生的明显改变,对图片是文字附庸的地位做出彻底改变,并开始显现出主导的地位,图片逐渐承担着"看图说话";的关键地位与角色,基于此种语境下,新闻摄影同样需打破传统束缚,运用全新发展对策,实现长远稳定的良好发展。
一、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一)新闻照片的独树一帜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变化发展,对纸质为主的媒体造成威胁,并带来挑战。若想在竞争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据对新闻图片予以充分重视。阅读阶段,版面是读者首先关注的内容,内容精彩固然是基础,不过版面的重要同样不可忽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势逐渐体现出其优势特点,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符合读者视觉与心理要求,并能够对反映出新闻真实性,提高新闻可读性。
(二)新闻照片美化版面
版面作为知识媒体的门面,使读者产生第一印象。因此,新闻招聘美化版面的作用十分重要。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不但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方式,也成为美化版面的重要方法。基于此,媒体也越来越重视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与新闻性。针对当前来讲,新闻图片在纸质媒体的地位愈加重要,同时,众多知名报刊逐渐认识到新闻图片的重要性。针对纸质媒体,新闻图片已然变成美化版面的关键方法,并对信息做出有效传递,从而增强传播效率。
(三)新闻照片调节读者口味
电视的出现,通过立体画面优势吸引众多纸质媒体读者,不过动态连续画面通常无法形成巨大冲击力。随着采编技术的快速提升发展,受众口味各不相同,存在明显差异,大量新闻图片呈现在荧屏之上。读图时代,编导通过对新闻图片资源做出重新整合,通过添加声音元素使得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资源形成互补与共享的局面,使受众收看节目的同时,对定格画面做出客观审视,并触及内心情感,从而在无形之中对读者口味做出有效调节。
二、读图时代背景下新闻摄影传播对策分析
(一)吸纳摄影爱好者加入新闻传播队伍
网络属于开放、自由的传播环境,针对网络传播,传播与受众并未划分明确界定,网络时代每个人能够在网络进行新闻图片的传播。数码产品的广泛使用,新闻摄影已经不具备神秘色彩,更多摄影爱好者成为新闻摄影人员。其作为新生力量,成为读图时代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其在新闻图片传播通常注重实效性,能够及时对全球范围新闻事件进行传播,使传播范围得到有效拓展。与此同时,摄影爱好者多来自自由群体,平民化也使其能够以大众视角对新闻事件作出记录,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得到有效完善。因此,读图时代,吸纳摄影爱好者加入新闻传播队伍至关重要。
(二)将静止图像做精
摄影记者应时刻谨记,自身为记者,其次为摄影记者。摄影记者所具备的优势切勿基于相机为主的物理属性,而需基于形象语言表达特色方面。基于此,设计记者关键职责则为强化新闻图片图像语言的呈现与表达,抓住决定性时刻与瞬间。专业记者可以将瞬间静置图像做精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摄影记者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性,善于对新闻事实的发现与捕捉,还需具备足够专业知识与思想认知以及专业摄影技术方可处于适宜的实际对精彩画面进行有效拍摄。
(三)重视"新闻视频";传播作用
随着"三网融合";发展方案的通过,三网融合逐渐成为可能与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媒介融合逐渐迈入特殊发展时期。同时,媒体也基于融合为前提做出全新探索,新闻摄影在"新闻视频";领域的运用也成为电视媒体的全新实践,同时也成为顺应读图时代语境下受众的需求,从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电视新闻节目到平民大众摄影,不论业余或专业,摄影爱好者均将摄影制作为视频,并在网络得到传播,使传统传播方式发生转变,使传播效果得到增强【2】。
(四)强化图片编辑能力
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的关键,媒体图片处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图片编辑的优秀专业素养。图片编辑需具备丰富知识与文化功底以及优秀写作能力。图片编辑需基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对图片做出宏观处理。同时,图片编辑还需了解摄影知识,以此了解新闻摄影的重要价值,了解新闻摄影创造点以及发展方向。还需具备优秀审美水平。优秀审美水平使图片编辑能够通过审美视角对图片与文字做出合理处理,并通过哲学思维对片面布局进行有效控制。读图时代语境下,强化图片编辑能力,以此增强新闻摄影传播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读图时代语境下,新闻摄影的技巧性与专业性直接决定新闻图片质量,特色鲜明主体明确的新闻图片可以在读图时代产生十分强大的传播影响与作用。读图时代的发展,反映出传统文字新闻主体地位与影响逐渐减小,图文比重的当下,新闻摄影传播如何处于读图时代语境下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成为值得深思熟虑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托娅.浅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8,22(04):158-158.
【2】杨见.浅谈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科技传播,2017,15(06):123-125.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之第二篇: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导向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行业随着时代
进步也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从传统媒体如纸媒逐渐向互联网媒体转移。大众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是看文字,现在的信息传播逐渐"快餐化";,往往通过图片更直观地呈现信息。可见,新闻摄影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变得更加大众化。在媒体行业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本文通过简单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导向的有关问题,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行业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价值导向
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魅力,作为新媒体中特定的传播符号对新闻报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行业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摄影图片的价值也随之产生剧变。以前的新闻报道习惯是以文字为主,图片作为附属,如今新闻摄影图片已经占据了新闻报道的较大篇幅。从一定统计来看,已经初步超过文字占据主导地位。从我国新媒体行业来看,我国新闻摄影作品也在逐步发展。在媒体报道中,很多场景需要新闻摄影图片作为主要信息传播符号,新闻摄影作品的相关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价值导向也需要一定的发展构想来实现其价值,新闻摄影行业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作品的主要价值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成就了一些新行业代替旧行业的机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作品独占鳌头,它存在的主要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流量经济冲击媒体,新闻摄影作品能更多地吸引观众眼球
媒体行业本身就是靠流量经济存活的。远古时代的人们其实已经有流量经济的意识,当时在以物换物的时候,他们会在需要交换的货物上放上一定的装饰物,如插上鲜花或者干草,因为其与别的货物有差别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引起与之交换人员的注意,从而完成交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广告的实行出于思考后的本能反应。【2】而随着人类对科技发明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生产力水平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尤其在工业化之后,社会生产力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市场上产品急速增加,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人们想出各式各样的办法招揽客户,早期通过传单进行宣传,传单上大多是产品图片以及搭配解释产品功能、产品广告词卖点等有关信息,让消费者通过图片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产品,进而将产品销售出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广告图片的盛行也为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作品占据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纸媒时代,报纸头条往往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作为封面并用文字配合主题呈现,从视觉层面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购买该报纸。从人类感觉角度研究,视觉刺激是最重要的接收信息的感觉功能。要从新闻摄影的角度判别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具体可从人们看到该新闻摄影作品后受到的刺激,进而产生的震撼或者共鸣加以判断。由于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新闻摄影作品中最具特点的东西,经过新闻摄影作品加工后进行报道往往会有
很好的效果。同时,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大力弘扬真、善、美的事物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新闻摄影作品在传播真、善、美现象的同时应增加摄影技巧以及加强对拍摄瞬间的把握,让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心灵的力量。新闻摄影者作为新闻摄影作品的原创人往往需要具备审视社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瞬间,用新闻摄影作品进一步扩大具有价值的瞬间的影响力。
(二)新闻摄影作品能够让所表达的信息更具体生动
与传统文字新闻相比,新闻摄影作品更有针对性。因为新闻摄影作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其表达效果更好,可以基于一个吸睛点或者说是新闻点通过新闻摄影的方式定格在最精彩的瞬间,让读者在看到该新闻摄影作品的一瞬间被新闻摄影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吸引,读者能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新闻作品内容。然而,在传统的文字新闻中不仅要对新闻逸事通过通篇的文字进行描述,还要对文字进行合理的排版。因为新闻作者以及排版人员的主观思维极有可能将具有新闻点的文字通过主观思维进行筛选、过滤、删除,造成同一个新闻事件,传统的文字报道缺失最重要的部分,新闻的故事性、完整性被破坏,而新闻摄影作品却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样的短板。新闻摄影作品给新闻读者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能更准确、详尽、直观地将新闻事件的精彩瞬间定格并传播。新闻摄影者需要培养主动抓取新闻事件的能力,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通过手中的摄像机,应用各种拍摄技巧、拍摄角度将新闻现场的情况通过新闻摄影作品呈现出来。在拍摄瞬间,应主动拍摄与新闻事件主题相关的所有图片,从各个新闻角度、新闻背景出发,这对于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是个较大的考验。同时,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应挑选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作品。在这种价值观的导向下将新闻事件还原到具体生动的主题并能够从此类新闻作品中发掘事件本身深层次的内涵,并通过新闻广而告之的功能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价值导向的转变
传统新闻摄影作品在一般条件下仅以配图作为主要呈现方式,本身没有新闻价值导向。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读图识信息。因此,新闻摄影作品更具时代使命感,它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往往以新闻摄影作品为主、文字为辅进行新闻报道,这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字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有限的文字抓住新闻摄影作品的重点。这需要相关工作者和摄影作品的原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然后从策划到文字排版全部服务于新闻摄影图片。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价值更高,也更富有时代使命感。新闻摄影作品在新闻宣传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大家往往通过各种摄影技巧以及后期处理软件进行微型修图,以便让读者通过图片新闻更深刻、更直观地了解新闻现场的气氛。因此,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随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业人员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职业观念,而新闻作品也在价值导向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流量经济的迅速崛起让很多逐利的新闻工作者另辟蹊径,打着各种法律擦边球甚至触碰法律底线。所以,在新时代,新闻作品的价值导向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大众也应该选择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媒体,这样也会倒逼新媒体行业主流价值成型。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摄影作品更具有创新价值,其因独特的吸睛能力变得更加重要,也让新闻媒体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摄影作品的价值导向,在包容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因为追逐利益而突破底线。
参考文献
肖晓良.浅谈报网融合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新闻知识,2015,5(8):87-88.
【2】张越.报纸新闻摄影权的"移交";、"市民新闻摄影";与"拍客";现象对报纸的影响.新闻知识,2014,3(5):96-97.
卫建波.新闻摄影的拍摄理念和现实意义.新闻爱好者,2012,6(13):65-66.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
第一篇:解读读图时代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态势
第二篇: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价值导向
第三篇:航拍新闻摄影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第四篇:浅析无人机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发展应对策略
第六篇:新闻摄影构图与视知觉关系研究
第七篇:提高新闻摄影图片质量的措施探究
第八篇:新闻摄影工作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摄影论文1500字
浅谈摄影中蕴含的感情
【摘要】:摄影是一种艺术,一种同样包含感情的艺术。摄影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摄影创作中,个人的自我感受是整个创作过程中影响与评定所创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每张照片中都隐藏着感情,或明显或含蓄。
【关键词】:摄影感情相机光线
【正文】:
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摄影更是一种表达体系,是摄影者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就像人们用语言来说话、用文字来书写、作家用小说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画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歌手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摄影师用的只有相机去捕捉生活那点点滴滴的美,那偶尔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摄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长盛不衰,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感情,有些摄影师用的还是傻瓜机,因为那种相机用了有感觉,更能表达出感情,这是科技产品无法替代的。比如影片《午夜巴塞罗那》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拍摄用的相机就是老式的相机,并且拍的照片那么的有感觉。通过影片也可以发掘出一些有用的东西。看着克里斯蒂娜在暗房里洗出来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照片,那么的有艺术感。想要拍出有感情的照片,洗照片也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有自己
的暗房自己亲手洗,这个步骤你可以理解为和照片的一种交流;感情的一种酝酿。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已成定论,无论你怎样创造想象,如何自由发挥,都不能超脱“几分之1秒”这一时间限定,使摄影这门艺术有了它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像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可以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意识。但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的因素,在摄影创作中,毫无例外地要遵循这种艺术转换规律,即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性灵转换成摄影的语言,才能使得摄影艺术的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互为关联、制约的审美过程。美学家高尔泰曾对“艺术”作过如下阐述“:任何人类的创造物,如果它不是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它就不是艺术……”这个层次把烹饪、骑射兵法等技术概念,同作为美学对象的艺术概念区别开来。以此衡量摄影艺术,纯以观赏为主的艺术摄影自不必说,即使是纪实性的摄影作品。
摄影是一种艺术,一种同样包含感情的艺术。可是一般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一种保留影像的工具,留影、留念,如果没有留下感情又有什么用,只能算是一个凭证,没有意义。
当然,摄影艺术认识、接受、传达情感的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摄影艺术情感传达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拍好一幅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周围的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感则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的态度的体验,人类的情感生活只能在直接感受中把握,由于摄影作为艺术的特殊性,复杂的情感都集中在艺术的瞬间体现出来。在手拿相机进行创作时,“当我的右眼向外边张望时,我的左眼便向心中回视,因此,我所拍摄的对象,是我外在与内在两个世界交融的结果”。
摄影作品的感情表现在许多方面,有许多摄影师喜欢现场光,因为现场光照片能传达一种真实的感情。因为很多现场的光照片中使用照明有限,不像使用人工照明摄影室那么完美,所以观众会有一种正在看着被摄影对象的感觉,很有真实感。
现场光不仅能传达出真实感,还能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场景可以是幽暗的,强调灰暗的心情;或者是明亮高调的,可以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感情。摄影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场景周围的光线明暗,适时捕捉到胶片上。
情感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没有蕴含感情的照片只是一个死物,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感情在摄影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光与曝光》伍振荣著中国摄影出版社
《论摄影》(美)桑塔格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PS:这张照片是去年帮我同学拍的,背景是海,左边是我同学,右边是我同学的同学,在海边玩,同学的同学还有点拘谨,辽阔大海衬托出两个女孩子的天真无邪。
PS:世博上拍的一些有意思的照片,馆内馆外。不同光线
篇二:摄影论文
学年论文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指导教师:
刘德明1209040114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摄影专业12级摄影(1)班衡思珍淮南师范学院制2022年5月20日
目录
前言...................................................................1一、新闻摄影的起源与发展...............................................1二、图片出现前后的新闻摄影.............................................2(一)图片出现前的新闻摄影...........................................2(二)图片出现后的新闻摄影............................................3(三)图片出现前后对比的新闻摄影......................................3三、图片在新闻摄影中价值的意义和作用...................................4(一)消除图片不确定性、模糊性、多义性.................................4(二)引导读者对图片的理解,准确传达意图...............................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传达照片中抽象的无法用影像语言表达的信
息..........................5四、结论..............................................................6参考文献...............................................................6浅析图片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学生:刘德明(指导教师:衡思珍)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摘要:图片对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性质与特征。本文通过图片对新闻摄影的概述、发展历程和对它的案例分析,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图片在新闻摄影中的价值。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关键词:图片:新闻摄影:影响
Pickto:Pictureofnewphotographyhaitownnatureandcharacteritic.Baedonthe
Keyword:photo:newphotography:impact
前言
一、新闻摄影的起源于发展
(一)新闻摄影的起源
新闻摄影的起源从针孔成像、透镜聚光开始的。1250年,欧洲修道院道士Magnu发现银盐受光变黑特点。为新闻摄影呈现奠定了基础。随着摄影术的不断发展,1826年,法国尼埃普斯用长达8小时的曝光,用装在暗箱里的铅锡合金板拍下了窗外的景色,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暗箱和感光材料做成的第一幅永久性相片。1839年末,达盖尔发明了1银版摄影术。它把镀银的铜版用碘蒸汽做成碘化银,拍照后经过大苏打液定影,蒸馏水冲洗,得到一幅照片。慢慢地,摄影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摄影术的发明,实现了人们不需要画家就可以把自己的影像完全照原样固定下来,摄影术还让们的眼界大开,席上到异国的风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所以,摄影术很快的在世界上风行起来。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用银版照相术拍出了许多火灾废墟现场的照片(现存仅一张)这就是世界上首次新闻摄影活动。
(二)新闻摄影的发展
新闻摄影的慢慢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让后人们震撼的瞬间。也为后人了解历史和摄影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1855年,英国罗杰·芬顿用相机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场面。他用了700来块玻璃感光板,用3秒以下的速度冒着枪林弹雨来记录这一瞬间。他这种做法也被认为是人类社会首次用新闻摄影记录历史事件。芬顿也被人们认为首位战地摄影记者。此后,新闻摄影慢慢开始兴起。1865年7月7日,4个准备杀害美国总统林肯没有成功的人被秘密处以死刑,因行刑场不允许记者采访,曾参加美国
内战采访的亚历山大·加德纳,将相机放在临近刑场的房顶上,偷拍了行刑的过程,成为新闻摄影史上第一现场新闻系列照片。
时间的推移,在19世纪末,英、法、德、美等国报刊上,开始一定数量新闻照片发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新闻摄影进一步推进。自1914年以来,发达国家欧洲和美国在报刊上采用新闻照片增多,篇幅也随着加大。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开始出现新闻摄影杂志专门系列,发布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
20世纪60年代后,对于新闻摄影长久生存的报纸、杂志,也受到电视的强烈冲击。经过一段角逐,人们发现电视流动的图像取代不了典型的瞬间”的新闻照片。照片的瞬间定格优势,比一闪即逝的流动电视画面,更耐人寻味,更具用冲击力。
二、图片出现前后的新闻摄影
(一)图片出现前的新闻摄影
面对着文字记录的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总会想:远古时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青铜器上雕刻的战车和兵马是当时真实情景吗?孔子真的是一个长着白胡子、慈眉善目的老头吗?在那时候描摹技术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画者没有能给后人留下这些历史图景的真是记录。直到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一切都改变了。摄影术的研发让人们2可以看到那场汉堡大火的真实场景的照片。在没有纸张、胶片以及印刷设备的社会,图片这种客观的物质肯定是不存在的。研究是要不断进步的,原始社会信息的图像传播,也是人类原始的信息传播方法之一。
(二)图片出现后的新闻摄影
对于新闻信息传播,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图片处理的技术不断成熟,新闻图片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功能,对新闻传播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随后,摄影师玛尔塔·希尔曾说过:用照相机把发生的事件记录在案,予以证实并进行描述的可能性,这就是赋予摄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惟一独有的权力,这就是真实性。”图片展示了本身真实性。尤其是再现战争和灾难的照片,因为现实的残酷,给人们带去的惊讶和震撼不亚于一场战争。图片的特点,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减少了人工加以再创造的成分,真实性得到了增强,赢得了广泛阅读的读者,也奠定了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卡什拍摄的作品《愤怒的丘吉尔》,丘吉尔的神态刻画出了丘吉尔如同狮子般的性子,把对希特勒的愤怒跃然纸上,让英国宣传部人们欣喜若狂,他们把图片印刷成不计其数的图片,贴在英国的大街小巷里,即使每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口袋里都装着这张图片,人们的视觉通过图片得到了真是的答案,气愤的首相鼓动着士兵抗击德寇的必胜信念。从中看出来图片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深远。
(三)图片出现前后对比的新闻摄影
三、图片在新闻摄影中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摄影器材的申请报告
尊敬的领导:
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技能比赛的阶梯队员提前回校进行比赛训练,为今年的中职技能比赛做好准备,争取获得好成绩。
我校影视集训队定于明天(2022年8月21日)开始恢复训练,主要针对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影视拍摄能力及剪辑能力。然而,没有摄影器材,学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拍摄技能和提高对影视视角的认识,更加因为没有影视的素材而无法进行后期的剪辑训练。所以我影视集训队计划利用
2022级的高一新生军训的这次活动进行拍摄,并以此为素材进行后期剪辑(拍摄时间为2022年8月21日上午至2022年8月24日下午学生训练时段,注:除了拍摄的时间外,还要进行录像带的采集和倒带,电池充电等的准备工作,所以具体借出时间和归还时间、归还地点还请领导定夺)。由于明早就要开始高一军训,为了能及时为拍摄军训做好准备,做好本学期,影视集训队的第一次训练,请学校批准,并给予相关摄影器材的支持。(摄影器材的目录附在纸质材料)
谢谢!
校影视集训队
2022年8月20日
篇四:摄影基础论文
浅析人物摄影构图
【摘要】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作结晶,它更来自于主观对客观物象的选取,这种选取不是轻易地按下你的快门,而是充分体现了你的艺术构想和审美取向。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不仅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而且它也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本论文通过景别在摄影中的运用技巧、特征,以及对照片风格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阐述。我们平时构图时可选择的拍摄方位有很多,在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拍出与众不同的画面,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
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迭给受众。或许有些人我们并没见过,但是我们总能通过照片形成对他们的性格认定。有的人是我们家人,儿时的朋友,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捕捉到当时的情景。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人物的原因。现在无论是书上还是网络上,谈人物摄影的数不胜数,而我所选人物,就是希望通过这次的搜集,整理中,将我对人物摄影的点滴所学记录下来,细细的品味。
【关键字】构图技巧、正面、侧面、背面、特写、半身、全身
【正文】好的照片必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普遍行寓意的主题;好的照片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也就是所摄入必要的内容,而排除火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而现在所要谈的被摄主体,便是人。人像可以分为两大类:肖像与抓拍人像。无论被摄对象配合与否都可以拍摄到上述两类人像照片。所以,被摄对象是否意识到正被拍摄或者是否与摄影师进行配合,并不是区分两者的唯一标准。不管拍摄对象距离是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与你的关系是疏远还是亲近;无论是在摄影棚里拍摄还是在街头拍摄,无论被摄对象是你最爱的人还是偶尔路过的陌生人,你都要时刻记住有关构图的技术与技巧这些才是能够帮助你充分表达主题思想的最好办法。下面就由我来谈一谈人物摄影构图。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一、构图技巧:艺术摄影更是如此,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内容拍出来的照片效果都大不一样,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光彩夺目,其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摄影者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恰当的组织和处理,使人物的外貌和精神面貌甚至于内心思想都能在画面中适当地表现出来,这一切都需要拍摄者具有高超的构图知识和技巧。很多摄影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是他
们能够利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和构图知识,把许多被常人认为平淡无奇的景物,拍摄成令人赞叹的传世杰作。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被公认的一般性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他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可以随心所欲,草率从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否表达得鲜明,它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对摄影构图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形式美在摄影画面中具体结构的呈现方式的研究。诚然,经典的摄影构图理论,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审美实践的结晶。从总体表现形式来看是多样的,而每一形式都有其针对于不同内容的表现方法。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艺术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不同的拍摄方向能产生直接的画面效果。任何物体都有正背之分,相对拍摄物体,拍摄方向大体有正面、背面、正侧、斜侧几个位置。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围绕某一主体转一圈,就会发现取景器里的画面结构大不相同,成像也不一样。各种方向的拍摄点能够使拍摄主体的形象有不同变化,而且对主体的表现也各有所长。下面我们来看看精彩的外国佳作是如何在这几个方面上使构图形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二、正面构图:照相机的方位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即产生正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正局(如下图所示)。
在人像摄影中,对于那些五官端正、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正面的方位拍摄。正面构图的形式能够塑造端正脸型的正面特征,通过眼睛的神情和面部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拍摄正面人物肖像,除了选择面部形象正常的被摄对象以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被摄对象的姿势和手势,使双手处于合理的位置。在拍摄时要准确地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这种神情往往是通过眼神来传递和流露的。
任何构图形式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正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三点:其一,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其二,画面中的各种平行线条难以产生透视效果,不易表现空间深度;其三,画面是平均地展现正面的各部位,不易使主体突出。这种构图形式不适于表现活泼气氛和富有运动性的主题。正面构图即相机镜头正对被拍摄体。选用这种构图是表现主体正面形象的最佳位置,拍出的照片有利于表现主体的庄重肃穆以及对称美,画面产生平稳、庄重、威严、肃穆之感,正面拍摄人物能正确地反映相貌特征。它的缺点是往往会使画面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产生平静和呆板的感觉。
对于那些五官端正、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正面的方位拍摄。正面构图的形式能够塑造端正脸型的正面特征,通过眼睛的神情和面部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拍摄正面人物肖像,要注意处理好被摄对象的姿势和手势,在拍摄时要准确地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这种神情往往是通过眼神来传递和流露的。
结合用光,正面构图的拍摄点不宜用正面光。而采用前侧光比较好,可以增强物体的立体感,减少画面平的弱点。
三、侧面构图:照相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度角拍摄,即产生侧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偏局(如下图所示)。
在人像摄影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凡是侧面形象比较端正的人物,均可采用侧方位拍摄,表达其侧面的某些特征,表现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拍摄侧面人物肖像,除了那些五官端正、侧面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的人物之外,尚有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面左右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可以运用侧面构图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
侧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严肃的主题。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
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貌以及某些用具都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色了。
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凡是侧面形象比较端正的人物,均可采用侧方位拍摄,表达其侧面的某些特征,表现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拍摄侧面人物肖像,除了那些五官端正、侧面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的人物之
外,尚有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面左右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可以运用侧面构图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
四、背面构图: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如下图所示)。
利用背面构图形式所创作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不少见。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例如前苏联摄影艺术作品《未来的船长》(加利娜·桑科摄影),表现两个孩子站在岸边,凭栏眺望远处起航的巨轮,向往着将来能成为扬帆远航的船长。这幅作品的构图方式是以两个孩子的背影为前景,由深黑色的前景影调透视到远处朦胧中的船只,形成了较强烈的影调对比,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虚实对比,产生了以虚托实的效果,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选择不同的拍摄方位,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不同方位所构成的构图形式均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缺陷,但不能因此而主观武断地给各种构图形式打上优劣的印记。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某些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扬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并给人一种美感,即可称之为优良的构图形式,且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背面方向往往表现物体的背面特征与形象(如下图所示)。用于人物摄影,可以展示人物背面的头饰、发辫、服饰等。选择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不仅着眼于所摄人物主体,而且着眼于人物活动的背景,强调人物和
背景的溶融一体。所以,拍摄时应该把握好人物的身体语言,着重抓取人的身姿,使之含蓄生动,富有象征暗示性,不呆板,不夸张,瞬间捕捉而恰到好处。背面方向拍摄人物如果配合逆光,有时会收到版画、剪影般的美感效果。
选择不同的拍摄方位,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不同方位所构成的构图形式均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缺陷,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某些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扬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并给人一种美感,即可称之为优良的构图形式,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五、特写构图:人像的特写,指画面中只包括被摄者的头部(或者有眼睛在内的头部的大部分),以表现被摄者的面部特征为主要目的。这时,由于被摄者的面部形象占据整个画面,给观众的视觉印象格外强烈,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光线的运用、神态的掌握、质感的表现等要求更为严格,摄影者尤应仔细研究有关摄影造型的一切艺术手段。
无论是35毫米照相机或120照相机,若用标准镜头拍摄特写是比较困难的,篇五:摄影论文
浅谈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一些摄影的技巧
关键字:摄影、光线、自然光、运用
开篇论述:
通过一学期摄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对摄影中光线的运用不断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光是摄影的基础。摄影就是用光来记录形象、记录影调、形状、轮廊、色彩、结构等等。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光通过照相机摄影镜头,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影,再通过显影、定影等加工制作工序,最后制作成一幅摄影作品。所以也有人称摄影为“光画”。
一:摄影的光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光。它包括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另一类是人工光。它包括各种摄影灯光、舞台灯光、万次闪光灯等。
我们先看看我们普遍利用的自然光,观察时注意光的亮度、、色彩、和方向这是光线的三个重要的特征。还要注意适时挪动位置,以至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光线的效果。自然光主要包括:早上的太阳光,中午的太阳光、下午的阳光、及薄云遮日时的光线和阴天的自然光。每个时刻,光线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阴天。光线是漫射光,,这种光能产生非常柔和的阴影,它不明显,有时甚至难以觉察,因此,往往使被摄主体缺少阴影所赋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光线柔和,景物的照度均匀,物体的细节容易展现得更清晰。所以大多数人不喜欢在阴天拍摄,认为光线不好。没有效果,是不够正确的。它柔和的光线,特别适合拍人物照,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脸部柔和的线条和亲切的表情。往往可以获得优美的造型或真实感。相反,直射光(包括直射阳光、闪光灯或钨丝灯直接射出的光)则产生硬性的、边缘明显的阴影,它与被摄主体上的亮部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注意阴天的程度有多种,并非任何阴天都适合拍人像。
总之,光线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拍摄机会,我们在平时应注意观察。
二.一些具体的控制光的方法:
1、控制光的方向和角度:
户外摄影要利用最佳时刻,上午九十点和下午三四点,太阳于地平线15゜~60゜的位置,光线从侧上方照射下来,获得丰富的明暗效果
2、控制光的强度:中午光线强,反差大,影像生硬呆板,没层次。主光和补助光的光比最好控制在1:4之间。
3、光线的集中与分散的运用:集中的直接的“硬性光”明暗界限分明,对比强烈,中间过渡色调极少,能刻画出主要形象的外形轮廓线条。明与暗的核心是照片的影调和层次。
改变画面上的明暗结构,调整影调与层次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照明光线进行调整:
被摄主体受光后形成亮调,而背景处于暗调之中,可体现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差别。被摄主体有明有暗,背景保持中间调,用中间调托出主体的亮面和阴影部分。用背景上暗的部分衬托主体亮的部分,或用背景亮的部分衬托主体暗的部分。
(2)、利用曝光时间进行调整:
数码摄影中,不同的曝光量会直接影像被摄体原有影调的再现。分区测光每一家像机厂商都会研发出自己独特的分区测光方式,来因应各种不同现场光的曝光计算,例如CANON的21区分区测光、或是NIKON的3D矩阵测光。
如按明亮的部分曝光,暗部就会损失某些层次;如按阴影部分曝光,亮部又会损失某些层次。通常亮部的细节无法还原,而按部会好一些。初学者解决的简单办法是调整曝光量,取被摄体测光的平均曝光值,这样亮部可呈浅灰影调,暗部呈深灰影调,使画面明暗适中。
三:如何很好的利用自然光:
1:利用顺光;
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称为顺光。顺光照明的造型效果:现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深度感。
正面光对景物的效果:
顺光使被摄体均匀受光,可使景物清朗而具有光亮、鲜明的气氛。但没有明显的亮部和暗部,缺乏立体感,但善于运用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日出时拍摄西边的景物,或者在日落时拍摄东边的景物,这时的城市村庄都抹上一层金黄色。要注意阴影对摄影效果的影响,不要把自己长长的影子也收进了画面。
2:利用逆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相对并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为逆光。
逆光的造型效果:
(1)在被摄体周边形成轮廓光,有效勾勒出被摄体的外部形状。例如,利用逆光拍摄人像,能使轮廓线上亮晶晶的发丝显得特别漂亮
(2)是形成被摄体剪影、半剪影或低调画面的有效光效。低调是指大部分面积为深色暗色影调。一般,摄影者,清晨常选东边的小山为背景,黄昏常选一座西边的小山为背景。侧光时要避开天空,将镜头对准小山和小山下的景物。
(3)投影构成画面造型元素,但投影的长短视光源高低而定。
(4)可表现空气透视现象。也是表现烟雾或光束的理想光效。
(5)日出日落或夜景灯光,既是光源,也是被摄体。
3:利用侧光;
利用侧光拍摄景物,由于光线斜照景物,景物自然会产生阴影,显现明暗的线条,使景物有立体的感觉。景物有了立体感,立体瑟背景的色调就不易互相混淆,但拍摄侧光景物,要注意阴暗部分色高的深浅,以阴暗部分确定光时间,但最好以中性灰为测光基调,使景物阴暗部分的层次能够充分显示出来,使画面层次丰富。侧光是几种基本光线中最能表现层次、线条的光线,也是最适宜拍摄风光照片的采光。
4:利用漫射光
散射光就没有直接阳光照射,在这种光线下拍摄,被摄的一切物体必须没有明暗的线条界线,不能产生阴影。因此,我们也就不利用光线来变化景物主体及背景调的深浅。散射光下拍摄景物只能显示出平淡的物体影像和阴沉的气氛,不能在景物上产生明暗的层次和线条的美。因此,有时需要拍摄景物而遇到散射光的天气,那就只有尽可能缩小景物范围而采取较近距离的中景或局部场面,才可获得稍为清晰的效果。场面越大,灰暗的气氛越浓;场面越小,灰暗的色调越小。
光线对景物的层次、线条、色调和气氛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景物在照片中能
否表现得好,全赖于运用光线。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每种光线对景物的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只有经常地观察种光线,掌握好控制好光的方法和学会利用自然光,对我们以后摄影会有很大的影响。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论建筑摄影的用光特点
一、光线的基本特性
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
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
1、光度。光度就是光源的发光强度,发光的强度大我们就说光度强,反之,任何光源的强度都是从亮到暗,离光源近的地方光度强,离光源远的地方光度弱,光源的不同,其光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光源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光度。光线的光度强时,被摄物体的影调表现为比较明亮、鲜明、反差较大,色彩鲜艳。光度弱时,被摄物体的影调与光度强时表现的情况恰恰相反,影调看起来比较暗淡,反差也小,色彩也不够鲜艳。
2、光质。光质指光线软硬的性质。光质可以是光源发出的直射光,我们把这种光叫光质硬或硬光质,例如不受云雾遮挡的日光,从聚光灯和闪光灯发出的直射人工光。硬光质的对比效果更明显,强烈耀眼,有助于表现受光面的细节及质感,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软光质是一种慢射性质的光,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在被摄物上不留明显的阴影,例如阴天的阳光,或者是从墙壁、天花板等其他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人工光,也可以是在直射光源强加上柔光器形成的散射光。
二、光线的方向
光线的方向和方位
光位是构成被摄对象一定造型效果的光线角度(包括水平角
和垂直角)。光位是在确定的拍摄方向条件下,围绕测量代用目标法对被摄对象作不同位置的照明变化,在摄影的光线处理中,按水平方向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角光,任何光位的确定都取决与机位的视点,视点的变化意味着光位的变化,意味着拍摄对象受光面积、方向等光线效果的变化。
1、顺光。称“正面光”,是对光线投射方向跟照相机光轴方向一致的照明光线,顺光时被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画面层次靠被摄体自身画面颜色和影调来传达,因此能够较好的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属性,但处理不当会比较平淡。2、前侧光。前侧光是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光轴方向成45度左右夹角的照明光线,在建筑摄影中,这种光线常用作主要的塑性光。前侧光形成较小面积的投影即可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又隐蔽了不不必要的杂乱部分。很好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明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性作用。3、侧光。侧光是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光轴方向成90度左右的夹角的照明光线,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影面和投影,明暗对比鲜明、强烈、这种光线拍摄的照片富有戏剧性效果。4、侧逆光。侧逆光,光线的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光轴方向大约成135度左右的夹角的照明光线,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被摄建筑物的边缘往往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在拍摄建筑时,往往用这种光线表现大气的透视效果较为理想。5、逆光。逆光也称为“背面光”,是来自被摄体后面的照明光线,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为轮廓光,在逆光照明
的条件下,建筑物的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轮廓清晰可见,使建筑物区别与背景的天空,因此,这种光线适合拍摄建筑物的剪影效果。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体上方的光线照明。顶光包括顺顶光,顶光,逆顶光,,顺顶光和顶光的照明效果相似,没多大区别,逆顶光与逆光效果相似。在顶光下拍摄建筑物,建筑物的水平面亮度大于垂直面的亮度,亮度差距较大,缺乏中间层次,不宜表现建筑物的立体形态,会产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
总之,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能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摄影家艺术才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阳光是如何使建筑充满生气,而又如何使建筑变得平淡乏味。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一幅能吸引读者的照片有时需要经过多次拍摄,反复比较后才能产生。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二: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其中的乐趣。我渐渐了解到了景深原理,知道该如何通过对快门和闪光的调节来得到想要的效果。接下来对摄影光影、色调、构图等知识的学习,通过生活中摄影时常出现的情况,让我初步了解了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拍照,比如说正的强光下就不是很适合拍具体的物体,也懂得了要巧妙地运用相机的模式以
得到自己想要的色调的照片,比如可以通过阴天模式让朝霞更加红艳。之后对每一类摄影类别的介绍也让我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春天花开时节花卉摄影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时节拍下美丽的校园花卉。人物摄影的艺术也是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其中有许多细节会影响到整个摄影作品的质量,比如女生适合柔光下拍照,而男生则最好用强光来体现男性的轮廓等等。
我最喜欢的还是风景摄影,他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技巧,比如构图时首先就是要找一个吸引人的景物,放置景物时也要避免将景物居中,这也是初学者们常犯的错误,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三分法则”
(ruleofthethirds),也称“黄金分割”,“九格宫”。。。
“三分法则”是构图的基本的规则,意思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景物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另外照片是两维的,要在两维的照片里表达出三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大的物体是比较近的,小的物体是比较远的,所以,通过物体大小在照片里的对比,就可以让人感觉出出距离。
在摄影的世界里,长焦拍摄效果是把景物?压缩?在一起,而广角的效果则是缩小了远处的景物,让人产生距离感。所以,在这种场合,我们一般使用广角镜头。另外光对于摄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风景摄影中,有了光的照射,画面才会产生明暗层次、线条和色调。拍摄风光,主要是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太阳的位置不同,照射在景物上能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侧光在风光摄影中是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45°角的前侧光,不仅能够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增强景物的立体感和画面影纹层次,同时,对画面色彩的还原也比较理想。而90°角的侧光,能够使景物的明暗各占一半,画面的明暗反差和立体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表现建筑物等表面不平整的物体时,效果更为突出。摄影者在利用侧光拍摄时,要注意尽量对画面的明亮处进行测光,避免造成画面局部曝光过度。在风景摄影中,用顺光拍摄景物,能够给人明亮、清朗的感觉。但是,顺光照射景物过于平正、明暗之分不明显,这往往会使景物主体与背景的色调融合,画面缺乏立体感。但是顺光的利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简单,摄影者只要使用相机的评价测光模式,基本上就可以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逆光是风光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逆光是指阳光从相机的对面照射过来,景物被光线照射的部分都会产生光亮的轮廓,主体与背景得以明显的分开。逆光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后都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烈的空间距离感和良好的透视效果。散射光一般是指在阴天等太阳光线被薄云层遮挡时所散发的光线。在这种光线下拍摄,被摄体没有明暗的线条界线,也不会产生阴影,而只能表现出平淡的物体影像和阴沉的气氛。因此,当摄影者处于阴天的散射光情况下,需要尽可能缩小景物范围,采取较近距离的中景或局部场面进行拍摄,才可能获得比较清晰的效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用较大的光圈或者增加一定的曝光补偿量,可以避免阴天光线引起的曝光不足。
风景摄影的学问有很多,前辈的指导再加上实践才能慢慢领悟,其他类型的摄影也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技巧,要掌握
摄影的艺术也是一个漫长而又有趣的旅途。
.
摄影的出现,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摄影对于设计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可估量。信息时代的生活也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摄影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传达的主要表现手段了。
1摄影中的构图元素
视觉形象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视觉画面的形成是通过视觉元素来对构图方式及构思含义进行把握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条,而线条在构图元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作为结构画面的骨架,不仅具有构成具体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对具体形象进行表现的功能。线条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还在于使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均衡感。使摄影构图符合人的视觉平衡需求,通过线条的聚合与分散作用,创造出富有音乐般动感、节奏感的画面。各种形状的线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心理感受。线条的组织也会造成很明确的形式。同样形式在视觉表现中也是很重要的,单纯的形式感在摄影中是没有意义的,还要具有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各种符合形式美的画面均能产生不同的美感。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最有表现的要素,因为它直接反映人的情感。法国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所以形式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任何物体表面都具有表面纹理,对肌理的感知过程会引发相关的心理反应,如温暖、美好、细腻的感受。空间作为摄影的总体表现形式,通过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再现形。
2摄影中形式感的获得
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对视觉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被称为格式塔的心理学派,对形式、形状进行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论述。在格式塔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得知:摄影构图中形式感的获得的基本条件就是画面中心要有良好的图形和基底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简化是这样被描述的:简化形成秩序,它把画面中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细节不仅各得其所,而且各有分工。主题的选择也是形式感获得的重要主观条件。同样是一组景物,有人表现的杂乱无章,有人表现的却是有条不紊。前者没有把主体从杂乱的分散注意力的周围环境中分离开来,如果很难做到的话那就尽量贴近被摄物,把画面不必要的杂物留在取景框的外面,保留那些足以说明问题的特征来表现主题。视觉角度的选择是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必不可少的手段,使得客体的面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一个精心选择的角度使得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也;.
.呈现出奇特的形象,这就是视觉角度的魅力。热情和兴趣是形式感获得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产生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能拍的有滋有味。它能使作品面向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能使摄影家热情澎湃,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结果只能是沦于平庸。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把感情融入进去,才有希望创作出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难以忘怀的摄影作品。
3摄影中的构成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具象的形也存在抽象的构成关系。摄影师面对的是一个客观的空间,只能通过主观的作平面设计,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来控制画面。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构成规律包括:
(1)重复构成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几个形相互适应构成产生新的有趣的形,装饰意味强。
(2)近似构成的形排列可以有秩序的也可以是无秩序的,给人丰富、协调优美的感受。
(3)变异构成可以是形的大小、方向、色彩、肌理等,变异构成的地方是视觉的焦点,趣味所在。
(4)渐变构成给人柔和,舒适的心理。
(5)对比构成通过形和形、有和无、虚和实、色和色使主题更具生气、刺激、醒目的特点。
(6)辐射构成给人放射,旋转的运动感,画面张力感强烈;聚集构成可以是一点、一线、一圈、一面、可以由聚集点和形产生种种变化。
(7)矛盾空间构成需要发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构思成现实生活中难于见到的事物,吸引人们极大的注意力。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规律不能盲目去寻找。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并不能保证这样的照片必然是成功的。
6摄影的意义
摄影显示了最为客观的记录捕捉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瞬间。摄影的种种社会性使用决定了摄影的社会意义。摄影是沉默的艺术,摄影沉默的在世界徘徊,在饱含感情的面孔和身体上探寻,固定住只有影像才拥有的命运。无须太多话语,我们便能在影像的静止中感受它的心跳,唤起陶醉之情。我们借助“第三只眼”观看这个世界,我们能感受到世界以它极大的宽容性不断展现着巨大的吸引力。摄影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单纯的把某个事物随心所欲的变成照片影像,固定的影像使得我们延长了对美的感受力。影像不需要我们作过多的解释,我们只需把后面包围的喧哗和孤独剥离开,静静在一旁感受吧!
;.
摄影艺术的论文
当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已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视像所包围,各种媒介中充斥着各式的机械复制的视觉影像,海量的图片,广告,电影,3D图片,虚拟电影……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供大家参阅。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一:新科技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几何速度在增长,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变革通常是之前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成的。这种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上层结构的摄影艺术领域必然是首当其冲。本文主要分析新科技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科技;摄影艺术;影响
一、前言
当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已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视像所包围,各种媒介中充斥着各式的机械复制的视觉影像,海量的图片,广告,电影,3D图片,虚拟电影……人们可以不会用笔墨来写字,但绝对不可以不会读图。影像艺术已由单一的绘画形式过度到摄影,动态摄影,多媒体合成及计算机虚拟。同时,各种由科学技术的演进而形成的表现的多样性又让我们观看影像,消费影像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影像由它的本能作用一记录,演进为揭示一揭露一思考。摄影艺术不再是现实的描摹,它的视线探入了多维的角度,灵魂的幽微,隐秘的暴露,极度的体验,幻象的呈现,梦境的回归,影像的语言编制了一个未知世界的伊甸园。
二、艺术视野中多元演化的当代科技摄影
摄影本身其实就是科学过程的结果,无论胶片银盐还是数字成像。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影像可以在拍摄之后无需花钱冲洗即可及时显示,自动调焦和自动测光等技术使得人们从大量的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更加关注于摄影本身,从这个角度说,科技手段促进了摄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科技与摄影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更多交融的区域,则为影像的产生带来了多元化的介质,同时也导致新型影像形态的出现。科技手段对摄影的影响是无所不至而客灵活多变的,影像在其产生过程中
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随着相关科技手段的改进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导致新影像语言的产生。科技手段上的变化将能够为影像的表现提供新颖的形式,同时也会为摄影提供全新的题材和内容。
传统的摄影技术中,银盐成像以及染料的应用无一不是化学的过程,而新兴的数字摄影则彩CCD或CMOS的光电效应来感应光线中基色光(如红绿蓝)的强度,Foven、SONY、柯达等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新型影像传感器的开发,推动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一些人放眼被摄影忽略已久的生物材料,科学家ChrisVoigt使用细菌、科学家
JoeDavis使用DNA分子,艺术家HeathetAcroyd以及
DanHarvey则使用绿草来作为感光材料,他们分别获得了别具一格的照片。
传统的摄影中,光线的感光材料是形成影像的两个基本要素,而可见光则是最早用于摄影的光线,而不可见部分的紫外线则由于能量较高而往往用于照相法生产电子线路,而红外线往往被用于弱光甚至黑暗环境下的拍摄,专门设计的红外胶卷则能够产生强烈夸张的色彩表现。不同波长的光“看到”的不同影像。随光线波长的变短能量变大,在从红外到可见到紫外,乃至能量更高的X射线,Y射线等。高能的射线能够轻易穿透物体的表面,例如,在NickVeasey的射线影像中,隐藏在物体内部的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
1、温度场影像。
红外线是与物体温度直接相关的光线,但是在传统的红外摄影中,红外线的作用仅仅是使感光材料发生化学变化。艺术家TedKinsman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拍摄下了大象的温度场分布,温度高的区域显示为红色,而温度低的背景区域则是蓝色,而在传统的红外摄影中,色彩与物体的绝对温度没有直接的联系。
2、射线成像。
射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辐射和其他粒子)成像是利用射线束通过被测对象(例如不同形状的工件,人体的器官等)投影在探测器的陈列上,通过电子技术读出和计算机数据采集的分析系统,使被测对象的内部结构的图像重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一项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基础土的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己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工业、国防、交通、安检等领域。
尼克?维尔赛(NickVeasey)采用设计用于安检和侦察的X光成像系统来创作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看不见的东西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提示了内部元素和辛勤劳作,隐藏在物体内部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
3、细菌及ONA分子感光形成照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ChrisVoigt及其团队何用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肠杆菌,开发出了生物光传感器。这种装置拍摄的图像虽然需要四个多小时才能形成,只有单色;不过细菌极小的尺寸却可以获得极高的分辨率,大约是每平英寸100兆像索——相当一于如今最高分辩的十倍。
这种“活相机”是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当光线照射到这种细菌体内的基因时,一种化学物会变暗。Voigt研制光传感器的办法是,加入海藻基因,通过编码把感光蛋白质编入大肠杆菌中,而大肠杆菌的DNA很容易操纵。光激活蛋自质后,色素会变暗。如果把足够数量的细菌聚在一起,溶液就会变黑,就能得到类似照片的图像。于是黑白图形成就被“印”在培养皿中。
JoeDanvis则使用特殊的DNA分子作为感光乳剂,受到光线照射到部分会发生变性从而实现对影像的记录。
三、高速摄影与低速摄影的魅力
1、高速摄影:高速同步闪光摄影
高速摄影主要有几种手段:一是借助高速摄影机,其优点是明显的,缺点是价格太高。麻省理工学院的HaroldEdgorton教授发明的高速同步闪光摄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转瞬即逝画面的记录,这种手段往往借助传感器触发相机快门,使普通相机以较高的快门时间对精彩画面进行记录,如波特兰的艺术家MartinWaugh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JohnHart教授等人都采用这种手段对液滴的形态进行拍摄,将溅起的水花记录成为永恒的精彩。然而这些技术仍然只适合于对小型画面的高速记录,面对赛车道上依次飞驰而过的几十辆赛车,如何记录?摄影师RickGraves对此提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他利用一个高速马达和一个带有狭缝的金属盘子对相机进行改造,马达的速度和赛道上飞奔的赛车速度关联,从而使得赛车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与胶片的卷动速
度同步起来。当赛车经过时,照相机每次拍摄下赛道上一英尺宽的一条图像,连拍后的照片通过Photoshop缝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图片从而将一系列高速行驶的赛车凝固在一个长条图片上。而慢速快门则可获取别具趣味的影像。
2、液体雕塑
波特兰的艺术家MartinWaugh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JohnHart教授等人都来用调整摄影的手段对液滴的形态进行拍摄,将溅起的水花记录成为永恒的精彩。
3、慢速摄影:光绘影像
手持发光器在黑暗的夜空挥舞,通过小光圈和长时间的曝光,将光迹走过的路径记录成为透亮的线形彩带。
4、慢速摄影:摆锤运动的慢速摄影
摆锤下跌的时候,其幅度受到因空气摩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慢速摄影可以致使椭圆形轨道的轴线不断偏移。由于运动的幅度与摆锤的尺度相关,摆锤完成一个往返的周期往往也会增加(非谐振)。由于大轴椭圆形的振幅比短轴的大,主轴和副轴的周期也不同,这使得轴摆的相位发生变换并且旋转。一些艺术家在摆锤上装上光源,使之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射光线,并且使用长时间曝光进行拍摄,获得美丽的摆锤运动曲线。
5、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的影像
使用软件Photoshop将照片处理成为各种新颖的画意效果的作品己经层出不穷,另外一个正在备受关注的领域则是借助复杂的数学算法对影像进行变换。而虚拟现实技术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则使得人们可以凭空地通过数据的描述来合成虽然反映客观事实,但是却不可能被实际的“看到”而仅仅是在概念中存在的影像,如香港的放射学家Kai一hungFung对一个患者拍摄了182张CT片,并且经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一张鼻腔的三维地形图,从而获取了一张从患者脑袋后部向上看鼻窦的虚拟影像。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二: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
内容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已普及到中国的千家万户。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式摄影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不可能相互
取代,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局面。
关
键
词:数字时代
传统摄影
数码摄影
从法国画家达盖尔(1789—1851)于1839年1月9日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摄影技术支撑的照相机、负片、正片及其辅助器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照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走下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数码摄影成为现代化家庭的标志。有人曾预言,21世纪,数码摄影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成像摄影。笔者认为,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与数码摄影在现代社会中各有自己的空间,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的局面。
一、传统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技术与艺术已十分成熟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求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快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它具有
直观、快捷、方便、成本低的优势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末,光电传感技术(CCD)的进一步成熟给数码照相机带来了新的发展。200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4色CCD。这款新的4色CCD,在原来RGB基础上添加了一个E(翡翠绿),使数码摄影图片与人眼观察到的自然更加接近。数码照相机成像质量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像素增加到几百万像素。如今,一个指甲片大小的传感器上能容纳800万个像素点,这足以能够达到普通底片放大到16in.(英寸)的照片效果。3年前,9000元的500万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如今3000元就能买到;6万元以上的专业数码照相机,9000元就能买到。数码照相机已开始进入了普通消费领域,成为数字家电的领衔品种。
数码摄影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摄影者拍摄图片的质量,马上可以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屏直观地看到,并及时加以处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化的数码照相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游携带,这也给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数码摄影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成本低廉。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图片是通过数字信号存储到存储卡上。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通过彩色打印机印制相片,也可以存储到电子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以备将来所用。以数字信号记录下来的图片还有强大的功能成熟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作支撑。它被广泛应用于装潢广告领域,这也给数码摄影技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各有优缺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同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技术理论的支撑体系还是沿用传统摄影。分析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成像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都是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成像,只不过传统摄影是通过感光胶片记录图片,而数码摄影是通过CCD传输数字信号存储在存储卡上。
传统摄影以其技术的成熟与辅助器材的完善广泛被专门从事新闻、广告、人物、风景、静物等的摄影家们所接受,并被人们普遍运用于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和摄影艺术创作。它的摄影理论、摄影技术及暗房技术都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百多年来,摄影家通过艰苦的劳动和研究逐步完善了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它的艺术性及保存的稳定性已被广泛地认同。数码摄影以其方便、快捷、直观、成本低受到大众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然而,传统摄影以其图像的不可预见性也给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带来了麻烦。人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复杂的冲印技术才能感知图片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成本也相应增加,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质量上乘的图片进行印制。数码摄影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但由此也带来了它的弊端。有人曾提出,随着数码摄影的产生,人们由图片记录历史事件的时代将会被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也会造成人类社会对传统视觉需求的缺失。而且,数码照相机的迅猛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CCD技术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处理系统及存储系统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也还需时日。此外,以照片样式再现的图像在清晰度、色彩还原性及色彩空间层次感等方面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也许有一天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但人们在手工劳动中追求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任何先进技术也无法取代的。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三:浅论现代影视中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论文关键词:影视
摄影艺术
光影
色彩
论文摘要:影视摄影艺术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任务是采用影视拍摄的方法创造艺术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运用影视摄影造型艺术手段的富有表现力的可能性——影调处理、色彩处理、全景拍摄、移动摄影机以及现代影视技术的方法,影视摄影师根据电影剧本和摄制影片的创作构思与导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处理。本文主要论述影视摄影独有的艺术造型表现手段的构成、用途、效果及运用方式。
影视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不是产生一般功
能的科学技术,而是一种载体媒介,是一种可以和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的、能够叙事、绘声绘色、表情达意的语言。故此,它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新闻纪录、科学研究、知识普及、情节故事描绘的最现代、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媒体。影视媒介就是由声波和光波两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记录声像的摄录机器。作为机械,它不仅能记录下人类五种感官中两种视听审美感官的感知结果,而且能展现人们有意为之的想象、幻想、回忆中内心世界的视听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们非有意为之的下意识活动、幻觉、梦境等。更为奇妙的是,它还能记录展现人们视听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触及的一些自然的、社会的现实世界,甚至还能创造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尽管她奇妙无比,它也只能是机器手段而已。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它进行控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和艺术表现作用。因此,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是一门置造型形象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的艺术,是创造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动的幻觉影像的艺术。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有:光线和影调,色彩,构图和动向等多种手段。从艺术层面上来讲,影视摄影更是一种创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线与影调——画面的修辞手段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摄影师“用光作画”或“用光写作”。光线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在采光和布光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处理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层次、反差、基调、色彩还原和各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光线是一种造型手段,影调是它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影调首先体现着时间和空间气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影调还体现着感情。光线与影调不仅为摄影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现质感,并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烘托气氛来显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影视作为艺术,摄影师对光线与影调的运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出对影片的艺术构思,还应完成其艺术作用。
由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制作精细,在影像表现上特色鲜明。在剧中,低角度光的运用将神秘高贵的宫廷
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时,这种布光法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可跨越更大的年龄跨度。演员归亚蕾已是60岁左右的年龄,而剧中她要扮演的是从40岁直到驾崩的武则天,年龄跨度几乎达30多年。这对于一位60岁左右的演员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而摄影师娴熟、准确地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将一位成熟妩媚的中年皇后跃然于银屏上。
光线与影调,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摄影师用光影可是使该表现的地方得以表现,该隐蔽的地方加以隐蔽。光影就象是画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并运用它们去创造富有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二、色彩——画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饱和、色对比、色温、色调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绪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感光材料和光线的选择与运用,来实现色彩表现手段。影视画面的色彩表达不仅仅要求准确再现,更要注意色调的把握、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注意色调的对比、和谐与统一。色彩在影视中肩负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地理、时代、民族等特点的体现,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为摄影师的造型手段之一,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色彩作为画面的抒情音符,体现了影视摄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是艺术一般规律。比如“白天鹅时期”,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妮娜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绒毛状的围巾,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是雏鸟新生还未丰满的遍体软茸。与此同时导演把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红色调,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妈妈给妮娜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MOM”字样底色都是粉红色的。而当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白色的绒毛状围巾就不见了,是雏鸟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鹅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
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与她形成对比的则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影视摄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像绘画那样只反映在一幅画面中。影视是“动”的艺术,它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应反映在一个个画面的流动中,反映在画面与画面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色彩如同一个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离开一定的组合,它只是一种色彩而不是表达感情。因此,影视摄影师要善于结合内容,在画面的运动中去组织、运用和捕捉色彩来表达感情。
三、运动镜头——影视艺术的本体造型语汇
动向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采用什么摄影频率和摄影机以怎样的运动方式来拍摄画面。运用不同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运动表现被摄体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运动,从而展示影片的速度、节奏和韵律。运动镜头对影视的影响很大,它使影视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态形态。它所创造的只属于影视自己的运动形态,不仅使影视真正脱离了戏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因此,任何一个从事影视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对镜头给予特殊的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摄影机的运动绝不是武断和随意的,导演和摄影师每一次的推、拉、摇、移都必须有充分的内在原因,都应该表达确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图。
在影片《有话好好说》中,影片开始的连续三声汽车油门的轰鸣声刺破黑格的银幕,大量的广角镜头来拍摄特写,大量的非常规的运动造型为本片定下了基调。摄影机不断变换运动的载体,肩扛式的运动,在汽车上的运动,主观视点的运动,以多角度的运动摄影来营造丰富的空间节奏,这包括叙事性的非常规运动和抒情性的纵深运动,它们的出现是交替性的。同时,高速升格的慢动作画面,翻滚的红酒,用另一种手法来营造一个后现代大都市的感觉。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摄影为基石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摄影,电影、电视剧才成为一种不同于绘画、不同于戏剧的艺术种类。因此,提高摄影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乃是提高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关键。电影和电视剧摄影的任何一种元素都是贯通艺术情感激流的门阀,都是表达与传递心灵气韵与生命律动的通途。因此,影视创作人员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这个大杠杆,来撬动电影、电视剧这个艺术的大地球。在我国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牢记周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段教诲是有益的。他说:“任何艺术不掌握艺术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我看,艺术应当苦练,这虽是从话剧说起,但适应于各艺术部门。”,因此,摄影师还需继续做出努力,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
摄影论文1----2175e218-715f-11ec-b907-7cb59b590d7d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当年轻人完全正确地理解同一条格言时,它在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心中没有意义和广度,他们可以表达这条格言中包含的所有力量。”他补充道:“老人所讲的宗教信条也可以被孩子们说出来,但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信条包含了他一生的意义。孩子们也理解宗教内容,但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宗教内容的意义只是一件事,所有的生命和整个世界都在它之外。”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本来就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但普通人很难感受到,文学可以覆盖和展示摄影艺术作品丰富的历史内容。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摄影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先后提出了“审美复合论”、“审美错位论”、“内爆论”、“螺旋结构论”和“互文性论”。这些对摄影文学的定义丰富了人们对摄影文学的理解。首先,我们知道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舞、表演、艺术和许多其他艺术的美学结合。“摄影文学不仅突破了摄影艺术的传统纪实性,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马龙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复合论”。他说:“成东方先生所讲的‘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在这里,既讲了摄影文学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也讲了摄影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又讲了摄影文学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其实,摄影文学有较复杂的一面,也有较简单的一面。刘纲纪认为摄影文学“还可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大学生、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个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迹,科技的发明创新、时装表演,国家重大项目(如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各地的自然风景、生态保护,老百姓在公园的锻炼健身、文化娱乐活动,各个社区的风光、建设,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大的企业、商场、饭店的景观,格调健康、向上的各界演艺明星的生活,均可拍摄。
摄影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受到社会进步和摄影技术的影响
展制约的,摄影术发韧之初,摄影并不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而只是做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发明而问世的。摄影只是一个借助于机械光学装置成像的视觉手段,难以使摄影家获得一种作为身怀绝技的艺术家的尊严,这一点,和艺术的其他门类有别,这也正是当时以及后来一些艺术家之所以不承认摄影是艺术
重要原因。最初,一些画家和科学家主要从事摄影。他们没有把摄影视为艺术,只是利用了摄影的技术功能。因此,它只不过是一种记录图像信息的手段,或绘画和素描的辅助工具。这与艺术无关,也没有人讨论摄影的审美意识,摄影因为“太接近现实”而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轻视。当时,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摄影的技术功能与绘画艺术的规律结合起来,第一个摄影流派——绘画摄影诞生了。摄影向艺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随着设备的轻巧和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摄影师们开始走出摄影棚,面对生活和自然。摄影开始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征。美国有纯摄影(如亚当斯),法国有“康德摄影”(如布列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摄影的审美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出现了一种旨在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现代摄影流派。在数码摄影时代,图像可以直接传输到计算机。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整图像的颜色、亮度和对比度等参数。他还可以使用图像软件根据自己的要求组合和更改图片。他可以修补和删除一些不满意的缺陷,突出主题,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郎景山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成功参加世界摄影大赛,并于当年被纽约摄影学会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师。这是因为他的摄影收藏所涉及的技术确实很有价值,但在数字时代,他的收藏作品太简单而无法制作并不奇怪,人们的欣赏方式非常不同,这就是审美兴趣的变化。
我们不应该固守传统观念,要与时俱进,努力去学习、应用数码技术,研究、探索、开拓数码摄影的新天地,为摄影业跟上信息时代的潮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数码摄影新时代的到来,让数码技术成为摄影人的得力助手。
摄影技术变得越来越简单,对摄影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
高,摄影家更应在摄影的原创性上下功夫。如果现在摄影家还
如果摄影师沉迷于图像处理软件提供的各种过滤效果,那么他和熟练工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一个摄影师致力于研究电脑上的拼贴画,他是画家的对手吗?在数字时代,摄影师应该更加注重摄影的独创性,为我使用东西,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大脑。当你遇到问题时,不要在电脑的帮助下把自己变成数字奴隶。
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
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摄影师的这种艺术敏感性不是天生的。它是作者经过长期努力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磨砺而成的。如果一个摄影师不尽可能熟悉祖国的艺术传统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他的视野就不开阔,他的思想就不活跃。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他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总之,提高艺术质量的根本问题是提高摄影师自身的艺术素质。
摄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摄影专业论文有什么文献可以参考的呢?请看下文。
[1].张莉琳;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2].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3].韩平;落差一摄影表现与影像观看[D].山东师范大学.201[4].雷文广;当代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研究[D].苏州大学.2011[5].黄红艳;自拍摄影的艺术表现[D].吉林大学.2013[6].房旭;广告摄影艺术的创意风格流变[D].山东大学.2014[7].吴泳;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9].邵秀婷;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11[10].付晓岚;北京影像艺术市场研究一北京摄影艺术市场考察[D].北京印刷学院.2013[11].洪云;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艺术性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12].王倩;平面摄影中模糊影像视觉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13].韩韬;内蒙古摄影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14].李亦墨;1937一1949解放区摄影艺术风格研究一从三个解放区代表性摄影家说开去[D].南京师范大学.2011[15].孙琳琳;论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D].西安美术学院.2012[16].王栋栋;对艺术家曾广智的苒定义一摄影在行为艺术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17].韩梅;艺术能否定义——从分析美学探讨艺术定义的可能性问题[D].复旦大学.2005[18].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19].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一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20].梁媛;电影手持摄影美学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21].王月明;新闻摄影美学探析[D].郑州大学.200[22].郭艳;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23].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4].戴菲;基于透视和叙事的摄影美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25].尹昌志;论绘画中的摄影式美学[D].中国美术学院.200[26].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27].李屾;北京奥运会体育动作摄影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28].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D].武汉纺织大学.201[29].侯艳虹;医药新用途发明的专利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30].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关于纪实摄影的优秀论文整理
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一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0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摄影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纪实、新闻、艺术它们的区别
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的历史最长,摄影术一开始,人们就进行纪实摄影创作,随着网纹制版术的发明,新闻摄影诞生,新闻摄影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纪实摄影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新闻摄影,而从狭义上来说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明显。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新闻摄影是报道社会方方面面近期发生的事件,而纪实摄影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第二,时效性不同。新闻摄影时效性很强,而纪实摄影时效性不强。纪实摄影也有新闻的属性被称为“软新闻”。有些摄影师专门拍摄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这些题材在拍摄时几乎没有多大意义,过若干年,逐渐显露出其价值。第三,纪实摄影有高度的概括性。如在一张照片里摄影师反映的人物,不象新闻照片那样具体地针对这个人,而是通过人物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相比。艺术摄影的目的是通过事物来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着眼点在于“表现”,而纪实摄影在于再现事物,着眼点在于“发现”。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纪实摄影必须忠实于事物本来的面目,严禁摆布和修饰,它强调事物本身的内涵。目的不同,拍摄对象也不相同。纪实摄影同艺术摄影一样都有美的属性,纪实摄影师都善于利用光线、影调、构图为自己的作品服务;纪实摄影的美,是一种“发现”的美,内在的美,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到的美。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艺术摄影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那么,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说起社会,常常使人想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就拿笔者的纪实摄影作品“这里的孩子想读书”纪实摄影组照为例,笔者去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一带进行摄影采风在高和屯时见到一所破烂不堪的小学校舍,教室里地面的水早已结成了冰。只见8名带着围巾和棉帽子,冷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在上课。笔者把这所小学破烂不堪的样子用纪实摄影的多幅手法拍下来,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下,2个月后这组照片起了作用,天马集团在高和屯盖起了一所占地2000平方米方的希望小学。这是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
本世纪初美国摄影师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他们这些照片促使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本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害的重视。这些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纪实摄影不光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还记录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很强现实性上。纪实摄影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对于任何艺术来讲都是必要的美学因素,但它又确实不同于其他方面:但所有用来获得高质量的手段都将为主题服务:最本质地反映社会的人。那些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某些艺术家,经常会把平平凡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但那些执着于苦难时代去为人性做见证的纪实摄影师是不会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够得上“艺术”水准,他们只拍人,并且只拍苦难的人,只拍为生存而与苦难拚搏的人,只拍社会里不平等的有关人和事,他们忘我的去拍照,记录下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失去的人性光辉和即将逝去的事物。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性见证者——纪实摄影师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在这个迸裂的年代才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换取更大的自
由。
纪实摄影往往展示了人们从未注意过的事物。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觉是模糊的流动的、分散和非连贯的观察现存的一切,人们的视觉中心大多只是对着那些司空见惯的加上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人们更不会对这些分散的“元素”进行取舍和组合,当然,包含在其中的意义也并不是一眼就可全部发现的。生命呈现的千姿百态感到吃惊,将人们会通过自身的影像看到自己眼晴视而不见的东西,会从中领悟到与平时亲身体验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来意义,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在他们的“自拍像”中找到答案。
纪实摄影在未来应该更重要
纪实摄影在国外一直有很高的地位。曾出现过美国的雅各布
·里斯,路易斯
·海因,尤金
·史密斯,法国的布勒松等著名纪实摄影师。这些纪实摄影师被誉为“关心人的摄影师”。里斯和海因的作品揭露了童工悲惨境遇,迫使美国当局修改童工法并最终通过了禁止童工法。美国农场安置委员会雇用十一位摄影师拍摄的纪实照片被称为“国家的财富”,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保存。
1955年爱德华
·斯丹钦主办的《
人类大家庭
》
影展,展出了来自68个国家的503幅纪实摄影作品,在许多国家巡回展出,观众累计达三十万人次,超过
了有史以来的任何一次影展。进入2000年以后纪实摄影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当摄影界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有新奇的东面都不再新奇,摄影也不再有禁区,创作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逐渐消失的时候,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纪实摄影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纪实摄影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在新闻和艺术摄影之外取得其独立的地位。虽然前进的路上还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艰难曲折也会存在,但是我们的纪实摄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纪实摄影的明天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二
摘
要:在纪实摄影的艺术长廊中,纪实的含义再次引起了大众的注意与思考。从更多的角度、更为深刻的理解纪实摄影所赋有的独特价值对任何摄影人的个性的创作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同时在当代纪实主义中,艺术性的表现也正在被逐渐的发觉和接受。如何去进行纪实
摄影的艺术性创作,成为了未来纪实摄影中一种未知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纪实意义;艺术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79-01关于纪实摄影: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还能教导观众从其所透露出的真相来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想象一下,摄影术的技术特点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自近代传入中国后,最终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与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那么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纪实摄影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事件,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文博景观,都必须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楚地表达出来,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纪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能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纪实摄影师总是以其奇特的视角和别具匠心的光影处理来记录属于特定时代的历史瞬间。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连续系列,纪实摄影图像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今后都将会被广泛引入人们的研究和日常的判断中。人类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批判,社会记忆和大众传播,甚至引发个人情感冲动的既往经验,无不通过这样一些记实性的图片来寻求或提供佐证。这些图像的存在,如同法庭的证言,向人们告知和证明那些事实的存在。纪实摄影引申出的知往鉴来的文献价值的一面,是纪实摄影所自由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澎湃生命力。文字书写了历史,美术刻画了历史,而纪实摄影保留下的历史却最为真实、珍贵和亲切。
内容才是灵魂,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所强调的都是
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摄影师多采用抓拍来捕捉和再现现实中的情景,这也最符合纪实的定义。著名的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其1932年拍摄的作品《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中就抓拍到了越过水面的黑衣人与背景墙上跃起的女子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呼应。他热衷于在一个绝佳的场景处等待他的"决定性瞬间",这种无动力刻意的等待似乎是套用了中国式的守株待兔,而经典往往就在这多少有些赌博、滑稽的过程中那一瞬间显现。的确,纪实的真实性有种无法取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使人无可去怀疑,直接的触动人的心怀。为了追求这种珍贵,难以抗拒的魅力多情的俘获了众多原创性摄影家们的青睐。他们以摄影无法比拟的、独具的记录形式,抱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人道主义精神,提倡热爱和平的准则,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从多个不同视角,以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不去恶意的暴露、不会过分的表现,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在寂寞中用艰辛的汗水和无比的毅力及献身精神所爆发出的热情,换来了不可磨灭的、奇妙百态的作品。从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产生了社会的共鸣,唤醒了内心的人性,引导我们去思索,期望着人类的进步与改变,同时也记录下了深刻的文史内容,挖掘出了不朽的艺术价值,为文明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像著名的“荷赛”奖,我们纵观获得第一名的几乎都是体现战争、杀戮、死亡等等非常直接的给人带来的思想与视觉冲击的图片,这是当时世界的需要,是一种深邃的声音。纪实摄影作品中充满的戏剧性所表现与反映出来的血腥残酷、疾病罪恶等所有的不幸而带来的痛苦与紧张感,正是为了获得它的魅力所付出的代价。
除了新闻类题材之外,纪实摄影并不排斥摆拍也不矛盾,艺术性的美是要求符合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规律。摆拍也可以说是营造一种抽象艺术,在现代摄影派别中颇为流行。但纪实艺术性的关键是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过于追求形式到产生“雾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差强人意,有违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这就要看摄影师的休养与造诣了。摄影艺术美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所汲取的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与博雅的内涵加强了作品深沉的方式感,加深了画面的艺术秘闻,组成了一种微小的艺术张力与震动灵魂的艺术气节,给人以新鲜独特的双重审美感。
纵观纪实摄影,它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与艺术感受是不能言喻的。它所释放的情感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质朴、那么的震动,幽幽的感染者人类。我们的心灵因它而在不断的凝聚,静静的升华,它的魔力让这千奇的世界创造出了无限的激情。我们的内心,渐渐的、不觉的已放下了一切,获得了艺术中那默默超然的享受。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三
提到“现实主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以往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都是以真/伪的语义二元对立来展开。能否“反映生活的真实”,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仿佛文本真的能如镜子一般地“反映”出“现实”来。后来对这种“反映论”提出质疑的“表现论”,其实亦是这一套真/伪、主观/客观之类语义代码的产物。
1985年,杰姆逊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曾说:“我不太熟悉中国的情况,但在西方,人们一般认为根本不存在现实主义这回事,现实主义只是一系列视觉幻象。现实主义手法完全是一种技巧。……在中国我有个感觉,就是现实主义成了世界上最自然的事,谁也不真正就此进行讨论,只是当人们放弃了现实主义时才有人出来讲一讲。因此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得有人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研究: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只不过是视觉幻象,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不正常的作品才不是现实主义的。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分析和研究。”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已被质疑了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不仅在中国的文学界曾引起过轩然大波,而且在九十年代又成了中国摄影界的一个热点,那就是有关“纪实摄影”的讨论。在真实/非真实的语义二元对立中,纪实/画意,抓拍/摆拍,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如“大桥之争”)……被建构成某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真实”、“纪实”、“抓拍”等在此建构中被加以中心化、神圣化、霸权化。
那么,是不是“纪实摄影”就真的可以还原“真实”,只要你不
“摆拍”不作假,功底扎实,最好用标准镜头或是35镜头,就像布勒松、马克·吕布那样……我想摄影界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那些“纪实”理论的鼓吹者和追随者。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乌托邦似的天真幻想,使他们陷入了一种“真实的谎言”,在有关“纪实摄影”的诸多话语中,共同建构着一个关于“真实”的神话。但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中的“真实”,囿于此种“真实”的“纪实”则无异于“纪伪”。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文本(照片亦是一种文本)是不能与现实等同起来的,因为联接文本与现实的是符号,而符号并非一个纯净的“真空地带”,它是不透明的。这一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在文学研究中可谓百试不爽,似是老生常谈。但将之用于摄影,问题就复杂了许多。因为照片似乎具有“复制现实”的功能,它不仅可以给人一种纤毫毕现的“逼真”感,甚至还能记录下人的肉眼都难于发现的东西。至于国外的各种符号学论著,也是谈文字文本的,汗牛充栋;涉及影象分析的,凤毛麟角。摄影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在国内似乎还是空白(电影理论研究除外)。倒是在一家香港的摄影杂志上见过一篇涉及符号学的文章,但又太“小儿科”了。早年,罗兰·巴特曾就此做过一些探索,但就如他对时装、菜谱等所做的符号学分析一样,除了让我们对他的才华表示钦佩外,对他的话却不敢全信。(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曾对此专门做过详细论述。)总之,摄影文本的符号学分析,比起文字文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
我在《我看中国摄影批评》中说:“即便是最为严谨的‘纪实’,其实也只具‘真实感’而非‘真实性’。”又说“‘纪实’说到底是个‘修辞’问题。”那么,我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对所有现实主义话语形式中,最具“现实感”的,也是最为复杂的“纪实摄影”,进行一次杰姆逊所说的“真正的分析和研究”吧。
艾柯曾说:“在文化中,所有的存在物都成为符号……文化完全可以用符号学的框架来研究。”这话在今天已成为某种共识。符号学的一般编码-解码过程如下:
代码
传递者
接受者
内容
信息
信息
内容
编码
解码
信道
场
面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传递模式。传递者参照“代码”(加之“场面”)将“内容”符号化成“信息”,此即“编码”过程。而经过某种“信道”抵达的“信息”,经“接受者”参照同一“代码”(加之“场面”),解读符号,还原“内容”,则为“解码”过程。诸如密码、信号灯、旗语等都完全符合上述过程。但实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传递过程都要比这复杂得多。因为语言-符号都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之间又是很难一一对应的。这样就会形成代码系统的紊乱,使“意义”永远处于一种可被重新解读的漂泊状态,居无定所。另外,“场面”与“内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同样是叫一声“好”,在不同的“场面”,“代码”就会受到不同的干预,从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内容”:称赞、同意、无奈甚至是讽刺挖苦、幸灾乐祸等等,不一而足。这实际上是一个“语境”的问题。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下:无论是布勒松,还是马克·吕布,当他们手拿徕卡,走在大街上,面对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物象时,哪些是“实”,哪些非“实”?哪些该“纪”,哪些不该“纪”?该怎么“纪”他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的标准是他们“个人”的吗?这些仅仅用“技巧”、“经验”之类可以解答吗?马克·吕布与中国摄影家同是面对着“中国”,为什么拍出的片子不一样?马克·吕布的“中国”,是“真实”的中国,亦或是一个西方人对作为“他者”的“东方”的想象?中国摄影家拍的“中国”就是“真的”中国吗?还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光影图解?这些问题其实都关系到“作者”,也就是说,都属于发生在上边图表中位于“传递者”那个地方的问题。在符号学的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叙事学把“作者”分为“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文本研究只能通过研究“叙事者”来接近“隐含作者”,而“真实作者”(包
括解码一方的“真实读者”)则是不可追问的。在结构主义者那里,“作者死了!”
在后结构主义者那里,作者重新又被加以追问,但这种追问并非是让作者“复活”,而是从某种意义讲在追查作者的“死因”及其“遗嘱”。比如,福柯就不把作者当成写作文本的说话者个人,作者仅代表着文本话语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因为人的主体本身就是语言的构成物,没有语言可以有人——生物的人,但不会有“主体”。作者作为一个主体,当然也是话语构成的。他并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曰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要受到“外在控制过程”、“内在控制过程”、“应用控制过程”等一系列的禁止、排斥、限制和监督……
作者(也包括读者)研究,在有关的文化研究中,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头戏”。“作者”/“读者”作为一种“主体”,进入了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之中。理查德·约翰生甚至把“主体性”问题界定为文化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的。”所谓主体性的历史形态就是指由社会和文化建构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主体性的独特形态。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表明:就如语言只是提供了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而非现实本身一样,意识形态也只是一种思想框架,不存在真实/虚假的问题。但是,就和“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的道理如出一辙,个人作为“主体”以为自己是在独立的思考,自主的判断,自由的把握着现实,而实际上其“主体”早已被一系列的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你以为你在说话,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这只是你对自我的一种想象。所以阿尔图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与他的现实存在条件之间的想象性关系之再现。”
阿尔图塞对意识形态的这一定义,肯定从法国学派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就连他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也多少有点精神分析的味道。比如强调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人们“内化”了意识形态,所以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阿尔图塞进而指出:人的无意识也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从外部建构了人们的“本质”和“自我”,所以人们所谓本质的自我只是一种虚构,而真正占据其位置的只是一个有着社会生产身份
的社会存在,即“主体性”。人对其自我的看法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文化赋予的。
由此观之,“作者”也只是一个“主体”,一个被意识形态建构着的虚幻自我。无论平庸如我辈,还是高明若布勒松、马克·吕布者,都概不能免。这样,在原先传递者(及接受者)或作者(及读者)的位置上,我们现在换之以“主体”。也就是把隐匿在以布勒松、马克·吕布为名的“个人”背后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揭示出来,并推上前台。现在再来看我前面提的那几个问题,是不是已感到有些昭然若揭了呢?我想我已不必回答了。
再回到有关摄影符号学的问题上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照片等同于现实,并以此追求“真实”的想法,是忽视了从现实到照片之间极其复杂的“编码”过程,太过天真地以为“咔嚓”一按快门,现实就被锁定成了照片。杰姆逊用“语言的物化”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说:“语言的物化,即以为描写世界的字句就是世界,相信关于世界字句和概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的语言本质。……你读着一本哲学著作,最后相信其真理性,以为这些思想及其语言是物,也就是现实世界了。”对于摄影而言,则属于一种“符号(光影语言)的物化”。比如,人类把语言视为可以用来外在地储存信息,符号更是一种储存记忆的方法。但在《老照片》、《黑镜头》、《红镜头》之类大众文化的炒作中,人们很容易把照片“物化”为历史本身。
那么,符号化的“编码”过程,在摄影中又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个人认为,从摄影者拿起相机取景构图的那一刻,“编码”就已经(甚或是早已)开始了。首先,摄影主体的“创作”并不是“自由”的。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他并不能随便地抓拍“现实”,他必须选取那些对其主体来说可以注入“意义”的“现实”(即便是在把相机绑在腿上盲拍这种极端的例子中也不例外,因为这种意欲摆脱人之主体的努力本身,亦是一种来源于主体的想象性解决方式。其介入现实的方式本身就是注入了“意义”的)。这样,现实就已经被喻体化、寓言化乃至叙事化、故事化了。这既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作为“生产/流通”的环节加以考察。读者反馈,市场定位,消费需求等,以及其背后的种种权力关系,都与摄影主体形成一种“互动”。在此语境中,无论是“玛格南”图片社、“国家地理”杂志还是“新华社”,都各自会对某些种类的“故事”、“形式”更为偏好,并使其成为(“历史化”过程)了某种“中心化”了的“标准”。在某种供求关系中,这些各式各样的标准又会在无意识中“内化”为摄影主体的标准,成为布勒松、马克·吕布乃至众多影友的标准。现代修辞学的“喻说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喻说”过程而获得纯粹的思维形式。隐喻、换喻、提喻和讽喻,这四种喻说方式制控着我们的话语方式,任何“现实”、“事件”、“真实”都必须“屈从”于这些制控才能成其为现实、事件、真实,才能被思想、言说和传递。换言之,被圈入取景框中的“现实”就已开始成为某种喻说化了的,屈从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的,甚或是已按照某种叙事模式成为了“故事”的“现实”。
就摄影而言,上述“编码”仅是开始,还远未完结。在实际摄影过程中,现实被“喻说化”、“故事化”的过程,往往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中进行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而进入摄影主体意识层的,多是画面构成,光圈、速度的控制,快门时机等,这实际上是一个将立体的“生活”平面化、凝固化,使三维的现实转换成二维图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现实则必须屈从视觉话语的特有“语法”、形式,遵循“光影修辞”(请允许我新造这样一个词)的所有规则(注意:是指基本语法规则,而非手法规则。用光、焦距、层次、影调、光圈、速度等等的调控都属“光影修辞”,其中某些俗套已被厂家编入程序,放到了业余相机的模式里)。
快门瞬间的把握,我认为更应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修辞”,它是对现实的切分和提取,这算不算一种“提喻”?我认为是。“提喻”所喻的是一种微观对宏观的“部分整体”关系,在摄影中则是瞬间与连续过程的关系。取景框中已然叙事化、故事化了的现实,完全可能受此“提喻”的“决定性”影响,而被瞬间“改写”。那么,怎样的瞬间把握才是最佳的修辞效果呢?我认为,无论是短时间的定格,还是长时间的动感虚化,其最佳的瞬间效果肯定是最充分“符码化”了的视觉效果。我甚至认为,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经“语言学转向”后的新阐释便是——符码化瞬间。因为在此视觉话语的“提喻”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乃是“视觉优先”而非“事件优先”。——“现实”再次受制于视觉话语规则。而某些“纪实摄影”理论所追求的“抓取最为真实的瞬间”,其实只是一种关于“真实”的想象。按下快门,意味着现实随着幕帘的重新闭合将被永远地隔断于镜头之外了(高速连拍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反复而已)。留在底片上的“现实”,已只是现实的一个“喻体”。它与现实之间只有像与不像的关系,而不再有是与不是的关系。作为经过初步“编码”(再次“编码”当然是暗房了)后的“现实”,它已经文本化了,成为一种“能指”。原先的现实已仅仅是它的“指涉物”。由于视觉话语将三维世界转译为二维的层次,它当然不能再成为它所指涉的对象。所以,与其说“抓取最为真实的瞬间”,还不如说“抓取最具‘真实感’的瞬间”。而“真实感”作为一种视觉修辞仍是属于“符码化”的。
摄影之所以总是给我们带来某种“真实”的诱惑,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太过清晰的表达结果。这使得它们仿佛不是建构的,而是“自然化”了的。对此,斯图亚特·霍尔在论及电视的视觉符号时说:“……尽管有证据表明,明显的‘先天’视觉符码甚至都是文化—具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符码介入,而是意味着符码已经被深深地‘自然化’了。对被自然化的符码操作并未指证语言的透明性和‘自然性’,而是揭示了使用中的符码的深度、习惯性及近似的普遍性。这些符码生产明显地‘自然的’认知,这就产生了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的(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种种表象所愚弄。……利用指称对象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一个任意的符号——无论是视觉的还是语言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话语约定论需要符码的介入和支持。因此,艾柯认为图象符码‘看起来像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因为它们再造了电视观众感知的各种条件(即符码)’。”霍尔的相关论述,对同属图象符码的摄影无疑也是适用的(我在参照电影、电视的相关理论时,还是比较谨慎的。充分考虑到声音、视点、以及“故事化”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带来的种种
差异。尤其考虑到了摄影在快门瞬间上的独特性——我称之为“提喻性”)。
既然摄影的视觉图象也只是符号之一种,那它就势必可以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把“内涵”、“外延”、“本义”、“转义”等概念引入摄影的图象符号研究,是摄影理论建设的第一步,是摄影的“语言学转向”中,冲破制约着这一“转向”的方法论瓶颈的开始。
图象符号中那些被认为是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的,其实正是这些符号的“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它相当于语言的“字面意义”。而那些构成“喻说”意义的,则是这些“本义”的“转义”,属于“内涵”。比如,陈复礼照的山水,与它的指称物之间具有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指涉关系,这是它的“字面意义”;但这山水又“喻说”着其他的意义,如某种精神某种理想某种境界等,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这就是在使用它的“内涵”。
除极个别用于科研、办公或间谍目的的摄影外,我们通常所见的摄影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其图象符号的“内涵”,“纪实摄影”也不能例外。而“纪实摄影”赖以维持其“真实效果”的,却只能是对“字面意义”的“真实”承诺,这就注定了这一“独家承诺”是无法兑现的。
解构主义文本分析早已表明了“意义”的居无定所(尽管有“过度诠释”之嫌),摄影也概莫能外。
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就是刘树勇的“权力摄影”。他的“翻拍文本”与“原作”有着同样的“字面意义”,但在“内涵”上却颠覆了原已“中心化”了的“意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通过“元语言”在“语境”上做了点“小文章”而已。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纪实摄影”如此借重的“字面意义”(有人以“纯摄影”来表达“字面义崇拜”)是何等的脆弱!只要使用“内涵”,“字面意义”就不可能“纯”。而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字面意义”本身,也是摄影主体“编码过程”(当然要考虑其“内涵”了)的产物。就如我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最迟从构图时起,“转义”便已不期而至。因为人本身就是“符号的动物”。没有一种特制的“暗袋”可以阻挡“意
义”的强暴,以保证“字面意义”的纯洁。
不要对刘树勇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嗤之以鼻,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假”,看作是那些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所遮蔽,所合理化、自然化、结构化了的“假”的一种夸张的“滑稽模仿”。从这一角度讲,他的“假”也有不失其“真”的一面。不要以为与刘树勇“缺席”的翻拍相比,拍摄原作的大师们的“在场”就一定能保证“语境”的真实。原作的摄影主体,尽管身为“大师”,但同样也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他们在“内涵”上对“意义”的喻说和建构,又何尝没有意识形态夹杂其中?摄影主体的“在场”,其本身是否就已成为“故事化”叙事中的一部分?否则,为什么同样“在场”的不同摄影主体,拍出的片子会千差万别乃至大相径庭呢?其实,现实并未给我们预留出一块放置“真实”、“客观”的真空地带。指涉“真实”、“客观”、“纪实”之类的语词本身,就是一种在语义上不同(差异)于“虚假”、“主观”、“画意”的漂浮的“能指”。如果相信一定有其一一对应的“所指”,就未免太过天真了。对“真实”、“客观”、“纪实”过于执迷的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就已经不“真实”,不“客观”了。我们完全可以像德里达那样,把“纪实”话语里真实/非真实的二元对立消解,把其“中心”/“边缘”关系“倒置”(虽然我不想太过极端)。
至此,我们已将有关“纪实摄影”的神话进行了全面解构,但这并不等于说“纪实摄影”就不值得提倡,事实上它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方式。它也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并非现实本身,更不具有凌驾于其他摄影修辞方式之上的特权。它之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被“中心化”,乃是某些深层权力运作的结果。比如,提倡“纪实”、“抓拍”,可以有效抵御来自政治宣传方面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一种对“真实”的想象,来试图消除制控着自我主体的陈旧意识形态。就如早年文学圈里有人提出:文学要脱离政治。并提倡一种“纯文学”。其实这提法本身就是政治的。文学如何可能脱离政治呢?它所要脱离的,无非是为某种政治服务的桎梏而已。
追求“真实”,固然可贵;但若过分迷信“真实”,则大谬不然。
比如,仅凭某种“纪实”的“真实感”便相信其“真实性”,或是以为自己拍的是“纪实”就一定“真实”。诸如此类,岂非已经成了“纪伪”的“同谋”?在今天这个到处标榜“纪实”、“写真”、“实景拍摄”的“文化镜城”(戴锦华语)中,“现实”本身已越来越符号化、虚拟化、类像化,现实、仿真、复制乃至幻象之间已无所谓原型/摹本的关系,已无法用真/伪二元对立的话语来加以言说。当面对一幅巨型广告(比如上面印有实景拍摄的高尔夫球场)时,你能说清它是现实的,还是复制的现实亦或现实的幻象?当你漫步“香港风情街”,就餐于“日本料理”店,再去溜溜“宋城”……你是置身于现实之中,还是置身于某种仿真的“形象”之中?当现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仿现实”时,你还凭借什么来指认“现实”?
法国的鲍德里亚告诉我们:在现代(他的“现代”相当于美国人常说的“后现代”),所谓“真实”、“现实”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有仅存表象而无内涵的符号。他以“虚拟”与“真实”的关系来划分历史:文艺复兴时代首先出现了“拟象”,以艺术品替代现实,这是“虚拟”的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量生产物品,表象的东西不只是艺术品,而是无限复制的“产品”。到了后工业时代,信息资讯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文明的表征,这正是当代所处的“虚拟”的第三阶段。在讯息符号所代表的“虚拟”——如电脑的模拟现实——的背后,并没有现实的对应物,“拟象”或“再现”所预设的“真实”的指涉物已根本不存在了。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西方的“后现代”景观也已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当我们的“现实”,也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成为“类象”时,还不应该对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纪实摄影”进行一下重新梳理与自我反思吗?而这一切都已成为文化研究不容回避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纪实神话”的“解构”和“除幻”,就是对“纪实摄影”理论的更新与重构。
相关热词搜索: 摄影的论文 摄影 论文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