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8-08 10:00:06  阅读:

篇一: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传统节日的每个风俗都典藏着历史的温度和人们的情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记载了北宋人们春节放爆竹的热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记载了重阳节王维登高远眺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记载了中秋节苏轼望月思亲的惆怅;“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记载了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的欢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记载了清明节人们扫墓失魂落魄的情景。

  2、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现在我们虽然不太熟悉,但对古人来讲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就是——寒食节。

  2、揭题:简介作者

  1、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冷的食物。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活做饭。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个节日呢?

  (视频:寒食节的由来)

  12、简介作者:韩翃

  ●字君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著有《韩君平诗集》。

  三、初读: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拍。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默读思考:哪句诗写出了寒食节的风尚?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生字:宫:象形字。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室内空间。组词。

  侯:会意字。“矢”,箭也。“厂”(hàn),箭程也。“矢”与“厂”(hàn)联合起来表示“一箭之程”。本义: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至。说明:古代诸侯受封建国,首先确定一处合适地点作为国中所在,然后在此处向东南西北各射一箭,以箭头落地处作为新建侯国的四至,即四境。这种风俗直到解放前的蒙古草原上还存在,即蒙古族王爷若有意赏赐贵宾土地,便让他射箭,这一箭之地,便算作被赏赐者的土地了。

  组词。多音字:hóu诸侯、封侯;hòu闽侯(福建地名)对比:候四、再读:理解诗意

  1、材料:诗人韩翃因这首《寒食》,得到了当时皇帝唐德宗的高度赞赏,特地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而朝中官员也对这首诗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guǐjiān]里,还特地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

  2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韩翃的这首诗究竟写了甚么,具有了包孕皇帝在内的无数粉丝,甚至令他平步青云,升官为中书舍人呢?

  2、再读,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景、事)

  3、读一读前两句,圈一圈写哪些景物?(飞花、御柳)

  4、出示注释:结合注释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暮春的京城(长安)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柔和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5、“春风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你能不能用“无处…不”来说一个句子?(现在全国上下无处不同心协力,抗击疫情。)

  6、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广,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丽。“春”是天然节气,城是人世都邑,这两者的联合,出现出无限美妙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天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7、这两句诗让我们看到因风而动的春景,是因为诗人有两个字用得传神:一个“飞”字,春景灵动,落花乘风飘飞,翩然起舞——春城无处不飞花;一个“斜”字,春风浩荡,杨柳依依——寒食东风御柳斜。

  8、小结:仲春时节,白天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9、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季的诗句?

  310、寒食节,白天的春景令人沉醉。那末夜色到临呢?读读后两句。联合注释,谈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风尚画?

  (夜色到临,宫里忙着传烛炬,袅袅炊烟散入贵爵贵戚的家里。)

  11、再读这两句,这写得是汉朝的事: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资料: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寒食节暮色降临事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亲贵戚家。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研究,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12、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贵爵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说到这里,我们禁不住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准庶民点灯”。

  五、品读:体会情感

  1、把我们的感受送到笔墨中,再读读这首诗。

  2、在这首诗中,我们了解了寒食节的风尚:吃冷食。但寒食节时,正值风和日丽的春季,人们还有丰富多彩的风尚活动。(视频:寒食节风尚)

  43、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这首《寒食》。

  六、拓展:课外延长

  1、孟云卿《寒食》: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穷的生活。就在如许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2、沈佺期《寒食》: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关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伶仃。"然"不但隐喻他的忧愁,而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7、作业:

  1、背诵《寒食》并把它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2、完成本课课后练习。

篇二: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多云

  文档名称:《(完整word版)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

  文档作者:凯帆

  创作时间:2021.07.3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

  (一)范读导入

  1、配乐范读古诗。

  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把身子挺直,美美的。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

  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

  (二)了解作者

  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

  提问: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章

  台

  柳

  【唐】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解析题目

  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

  提问:寒食节有哪些风俗?

  总结: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

  2、了解古代节日的风俗和相关诗句。

  在古代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几个节日的故事和诗句。

  ①上巳(农历三月三):到了魏晋南北朝节日内容是宴饮或者踏青。杜甫有诗云: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这首诗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播放课件。(指名读,齐读。)

  ②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普天下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在寒食节这一天历朝历代都要放假回乡祭扫。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播放课件)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讲的就是寒食扫墓的情景。)(指名读,齐读)

  ③清明节(春分后15天,每年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清明原本不是节日,是一个节气。古代描写清明时节的诗很多。比如: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二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播放课件)

  二、研读领悟诗意诗情。

  (一)抓住四个动词学诗句。

  1、自由读诗句,抓住诗眼。

  引导:《寒食》这首诗作者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的读一读。作者分两部分写的:风景和风情。

  这首诗写的真好,每一句中都有一个用的极好的动词。这四个动词就是诗的眼睛,把诗给写活了。自己读一读,找到这四个动词画下来,同时边读边学习“御”和“暮”这两个生字。

  2、指名读诗句,找出动词。(逐句读诗,逐一汇报)

  第一句:“飞”中看花;第二句:“斜”中观柳;

  第三句:“传”中赐烛;第四句:“散”中承恩。

  3、指名读诗句,初晓句意。

  (二)、逐句晓诗意感受画面。

  引导: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全景图。这首《寒食》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呢?

  1、学习第一句

  看花。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指名读诗句。

  课件播放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1:春城哪里有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2:春城何处在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总结: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春城到处是花的海洋。

  谈话交流:春城指的是哪里?(长安城,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4读这句诗你猜猜当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开满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樱花、嫩黄的迎春花,鹅黄的柳花……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花,但是最多的是柳花。

  诗人杜甫是怎么写浣花溪的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我们禁不住感叹:真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美的诗句,只有中国的唐朝有这样美的诗句!

  提问3:这句诗用的最妙的字是哪个字?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不写无处不开花呢?

  引导学生感受花开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

  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姹紫嫣红,处处落花飞舞。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但是却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警句。再读一遍!

  过渡:一句诗七个字,给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全景,接下来作者从全景描写转到细节描写。把我们带到了这座城中的焦点,哪啊?看第二句,指名读。

  引导反馈:皇宫御苑。

  2、学习第二句,“斜”中观柳。

  ①学习“御”字。

  指名读诗句,注意正音。关注“斜”字读音,指导识记、书写“御”字。

  御字笔画好多呀!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记住它?

  方法一:

  用顺口溜记住它。

  “御”——双人午止单刀

  方法二:

  我们用“理解字义法”学习御字。御是会意字。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缰绳行于道中,本义就是驾驶车马。

  课件播放书写师范,学生随之书空。

  ②理解“御”字的意思。

  “御”字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皇上吃的饭叫(御膳)(咱们吃的东西可以叫膳食)

  皇上用的笔叫(御笔)

  皇上看书的地方叫(御书房)

  皇上领兵打仗叫(御驾亲征)

  皇家的柳树叫(御柳)

  ③通过“斜”字想象画面,训练想象力。

  提问:一个灵动的“斜”字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指名读诗句,想一想诗人当时看到的是哪里的柳树?是什么样的柳树?

  斜,写出了清风吹来柳条的姿态。婀娜多姿,轻舞飞扬。

  ④了解“东风”的引申义。

  提问: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东风就是春风,它既是自然界中的风,像朱熹诗中写的那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时还暗含着帝王的意向。

  ⑤引发联想,说说描写柳树的诗句或词语。

  看到这样的柳树,我禁不住想起陆游的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千条弱柳垂青琐,自啭流莺满建章。

  春风吹醒了皇宫里的柳芽,吹飞了柳条,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呀!

  3、学习第三句,“传”中赐烛。

  ①课件播放诗句,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②学习“暮”字。

  提问:这首诗从白天写到夕阳西下,从哪里能看出是夕阳西下?引出“暮”字的教学,理解字义,学生说一说和“暮”相关的词语和诗句,教师适当补充。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龟虽寿

  作者: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久传不衰。

  ③体会动词“传”。

  提问:天色将晚,皇宫里在做什么?

  强调:诗中说的汉宫指的是唐宫,唐朝常常以汉代唐。

  了解寒食节明明禁烟火为什么皇宫还在“传蜡烛”呢?皇宫禁不禁烟火?

  ④了解蜡烛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总结:

  其一,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

  一千多年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呢?(没有照明,那蜡烛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为生新火之日,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黄帝赐火,表示恩宠。那提前一天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向皇宫外面赏蜡烛,更加表明了皇上给予的额外的恩宠。

  赐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皇上会派一队人马高高的举起蜡烛传出宫去。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

  总结,这一个“传”字用的真好,把浩浩荡荡的皇恩一下子从宫里传了出去。传给谁了呢,传到哪里了呢?引出第4句诗的学习。

  4、学习第四句,“散”中承恩。

  ①用诗句回答蜡烛传到了哪里?(轻烟散入五侯家)

  指名读第四句诗。引出典故:“五侯”。写诗是讲究用典故的,正所谓“引经据典”。这句话中的“五侯”指谁呢?

  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究竟指哪一个呢?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②体会动词“散”。

  轻烟(落)入五侯家。(速度太快,从上空落下来,太直)

  轻烟(飞)入五侯家。(没有烟雾袅袅,丝丝缕缕的感觉)

  轻烟(飘)入五侯家。(浮在半空)

  “散”字给我们一种在高处,远处航拍全景的空间感觉。

  ③指导读诗句,读出“散”的意味。(轻一些,慢一些)

  总结: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烟虽轻,却足见皇恩之浩荡!

  三、再读品味诗风诗韵

  (一)读诗句悟诗情。

  1、配乐齐读古诗。

  2、指名读诗。(以草圣张旭的书法为背景,尝试着背诵)

  3、划分节奏读诗。

  (二)解背景悟诗风。

  1、谈话互动,讨论讽刺意味。

  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写景颂圣诗,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

  2、再读古诗,谈谈读诗感受。

  春深如海

  寒食风俗

  皇家气象

  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

  3、再忆诗意,感受诗的含蓄。

  刚刚说到讽刺意味,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并没有看出韩翃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证明了诗的含蓄。

  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舅姑指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这首诗,这是唐朝参加高考的考生写给著名诗人张吉打探情报的诗,明明是句句都关心考试,但是却只字不提考试。把自己比喻成新娘子。多含蓄呀!

  4、再读古诗,理解东风的意味。

  引导是什么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统领这些的力量是什么?既是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是暗指皇上。(板书东风)

  寄语: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11不会吟诗也会吟。”治学如修道,面壁十年自有神悟。多读、多背、多写是学诗的法宝。再加上天赋、敏锐与联想定能学好诗词。

  读什么呢?

  《诗经》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笠翁对韵》

  (播放课件)

  12

篇三: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以下是分享的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1/15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翃)【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2/15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3/15【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4/15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5/15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6/15(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7/15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8/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9/15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10/15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11/15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12/15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3/15(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14/15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15/15

篇四: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侯”,了解“斜”字的音变。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含蓄的表达对京城寒食节之时的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的景物,能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寒食节之时京城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暗讽。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识字词----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思路学习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从老北京春节的喜庆与祥和中走出来,我们紧接着又品尝了八儿母亲做的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此时此刻,节日的美好、食物的舒爽,让人回味无穷。那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寒食节”,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一古代传统节日的独特。

  2、课件出示诗题:《寒食》

  二、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认识诗人----韩翃,为理解诗意铺垫。

  (可见展示“寒食节来历”。)

  三、读故事,识字词。

  (一)师范读古诗,学生质疑:

  1、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在听老师读古诗时,你有没有发现老师对一个词的发音和你在预习是不一样?是哪个词?(连麦学生师生互动)

  2、教师讲述“斜”读音的古今演变,渗透诗歌常识。

  3、课件出示《渔歌子》《山行》,指导学生对“斜”字在古诗中发音的技巧。(“斜”字出现在句首、句中,一般读本音,“斜”字用在句尾,为了押韵,一般读xia音。)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侯”。

  ①识字词解字义

  ②形近字比较巩固字形。

  过渡:同学们,韩翃的《寒食》到底讲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弄明白诗句的意思?来感受韩翃生花的妙笔!

  四、读古诗、知作者、解诗意。

  (一)理解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重点引导理解:春城、飞花、御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连麦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二)理解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重点引导理解:汉宫、传蜡烛、五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连麦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青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三)教师小结:暮春时节,京城落花飞舞,御柳摇曳,处处春意盎然。夜幕降临,烛火点点,新火赐福,好一派迷人的景象。那么,诗人想通过自己的诗、自己的笔表达什么呢?

  四、品诗句、悟诗情。

  (一)品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想象“暮春飞花图”。

  1、师引导分析诗句,学生想象画面。

  2、师小结:点出“暮春飞花图”的优美景象。

  (二)品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想象“走马传烛图。

  1、师引导分析诗句,学生想象画面。

  2、师小结:点出“走马传烛图”的优美景象。

  (三)品悟“讽刺”,升华情感。

  1、师质疑:当寒食节来临,普天之下全民禁火,食冷食、守黑夜,遵循旧制,传承习俗。可是皇宫大院、王侯贵族却独享特权,家里星火点点,与寻常百姓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你就在此时,你会怎么想呢?(连麦学生回答)

  2、教师讲述,指出《寒食》的讽刺意味。

  3、拓展延伸:

  ①《寒食》的写作特点。

  ②趣闻链接、感受《寒食》诗作得的文学价值。

  4、小结:也许是因为德宗被韩翃横溢的才华、清新的文笔所青睐,也许是德宗还未真正领悟韩翃的真实情感,总之,有了这个故事,韩翃的《寒食》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成为千古佳句。

  五、回顾总结,结束本课教学。

  1、师小结:

  2、布置课后任务:背诵《寒食》,并继续搜集韩翃的诗作做好学习。

  六、板书设计。

  暮春飞花图(白天)

  寒食-------

  讽刺诗(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走马传烛图(夜晚)

篇五: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

  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篇六: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寒食》选自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单元语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而《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实,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时也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

  1、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本文的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为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合作

  的方法为辅,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利用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片、小视频、音乐等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预学

  预学内容:

  1.

  把古诗读正确,积累易错字,了解诗的体裁。

  2.

  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及意义。

  3.

  借助工具书弄懂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4.

  了解诗人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5.

  你还了解哪些传统节日(有意义的),它有什么习俗?

  第二板块:共学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不像春节、腊八这样被人们所熟知,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很陌生,因此我觉得首先从诗题入手更为直接、有效,也为后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分散了难点。】

  课件出示:“寒食节”(三个字)

  与学生交流:听说过寒食节吗?在古代它可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

  【因为课前布置了预习,如果学生想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相关知识,一定会收集、整理,老师也可以收集一个完整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习俗、演变过程及意义】

  生交流:

  小结:是啊,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意义,在唐代有一位诗人韩翃,还写了一首诗,流传至今。《寒食》——板书课题

  (二)预习分享、初步了解

  【在课前发预习单,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第一环节: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们有收获吗?我们来分享一下。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分享:

  1.

  特殊字,易错字——

  2、诗的体裁——

  3、作者,写作背景——

  4、关键字词的意思。

  5、简单诗句的画面、意思。

  6、正确划分节奏,展示朗读。

  7、其它有意义的分享。

  【这些对于六级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来完成,不用把这些内容的学习放在课堂上,有效合理的安排时间,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二环节:多种方式朗读:

  1、个人自由读

  2、男女生对比读

  3、师范读

  小结:我发现同学们通过预习收获很大,学习古诗不仅要弄懂这些,还要了解诗意和体会所表达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板块:研学

  (三)研读诗意、体会情感

  1、出示研读要求:

  在理解诗意时,我们积累了一些小妙招,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

  研读要求:

  小妙招:理解诗意的方法

  1)借助注释2)结合生活实际

  3)联系上下文4)借助插图

  5)查字典6)调整语序……

  研读诗意:

  先独自完成,有需要可以组内交流。

  1)利用小妙招试着研读一句诗的意思,你成功了吗?

  2)那你就进入这句诗的情境中,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生研读

  3、汇报

  你们研读的怎么样了?我们来分享一下吧!我们先来分享前两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抓重点词:飞花(查阅资料)就是随风飞舞的柳絮。

  还想象到什么花?

  (课件出示图片)

  小结:春风吹遍了全城,自然也吹入了皇宫,宫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生闭眼想象诗中画面)

  现在呀,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此时我们正漫步长安,东风拂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生交流

  小结:是啊,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2)讨论

  无处不飞花→处处飞花

  飞花→落花

  生自由交流

  小结:“无处不”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更能表现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而“飞”字写出动态美,明写花,暗写风,“斜”字也是,可见诗人练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过渡:我们刚才欣赏了白天京城春景,日暮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接着来分享。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课件出示诗句中的图片:宫中传赐新火的画面)

  讨论: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

  生先思考,有了想法之后,组内交流

  汇报梳理:

  1、皇帝对权贵大臣的恩宠。

  2、提醒大臣们要向介子推那样勤政为民,这是皇帝对他们的期待与教诲。

  3、诗人对当时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是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小结:诗人之所以先写白天“春城、飞花、御柳”这些一般风光,再写“日暮、蜡烛、轻烟、五侯”这一特情景,就是想讽刺这种腐败的现象,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是由“一般到特殊”这样的描写才将这种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品读古诗、绘声朗读

  我们已经体会了诗的意境与表达的情感,现在我们来品读这首诗,先自己练读、展示读。

  (五)回顾过程,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品味这首诗的?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寒食节”只是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文明众多传统节日之一,那你还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呢?它又有哪些习俗呢?(有意义的节日为主)

  【通过查找资料,交流分享,让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收获

  在这节语文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养成善于反思,不断进步的习惯,能更好地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业设计:

  今年的寒食节是特别的,面对当前的新冠病毒疫情,我们宅在家里,你打算怎么过一个既有新意又有意义的寒食节呢?

  (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课后对寒食节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可以去继续了解它的演变,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有选择的继承、创造性地发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线上教学,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们既惊喜又感到困惑。惊喜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让我成长了;惊喜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由;惊喜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困惑于该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困惑于采用怎样的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困惑于学生是否在进行真思考;困惑于课堂成为老师与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本节课的教学,课前预习的分享学生自学的效果很好,在研学的板块学生的参与要多一些就更好了,不过生动直观的图片、音乐,再加上老师语言的启发,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恰到好处的分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水到渠成的进入情境,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从学生的反

  馈来看,孩子们都是结合了当前的疫情进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我想这就是语文实践的真正体现吧!

篇七: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寒食》。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

  2.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

  1.板书课题。

  2.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介绍作者: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中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五、反复诵读,领悟诗情

  1.师:诵读古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意盎然的景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为什么是“飞花”,而不是“落花”呢?

  (“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寓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要归功于其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飞”字)

  3.师:“飞花”就是风中的花,你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个地方感受到风?

  (“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4.齐读第1、2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

  5.了解习俗。

  补充介绍: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

  6.师:全诗第1、2句写白昼,第3、4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哪些地方和哪些人却是例外呢?

  (皇宫是例外,权贵豪门也是例外)

  7.师:读到这里,你们会想到什么?

  8.师: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刻画皇宫的气派,充满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9.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六、归纳学法,总结提升

  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寒食》这首诗,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七、延伸拓展,推荐阅读

  师:除了韩翃的《寒食》,还有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板书设计

  寒

  食

  风景

  飞花

  东风

  御柳斜

  风俗

  日暮

  传蜡烛

  五侯家

  家家禁火

  课时作业

  一、背诵《寒食》,预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解释词语的意思。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三、《寒食》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春景。春天的京城到处鲜花簇簇,飞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

  在春风中摇曳。

篇八: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教案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寒食》教案2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寒食》教案3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寒食》教案4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

  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篇九: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篇十: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部编版寒食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寒食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第1篇

  《寒食》朗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大体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感受作者劝解自己不要惆怅的乐观生活态度。

  2、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激发情趣: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禹偁一起走进商山,感受商山的春天----板书课题《寒食》。

  读题,质疑。

  简介作者。

  二、自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诵读,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指名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声断气不断)。

  (3)你自己也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节奏,体会体会这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

  (3)、结合想到的画面,感情朗读。

  2、利用课件图片,视觉冲击,感情朗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3、联系生活,换位体验: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孩子们在菜花地里捉蝴蝶,在树下荡秋千,你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捉蝴蝶、荡秋千时什么心情?(学生自由发言)现在你就是那个捉蝴蝶、荡秋千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诵读这诗,读出你心中的高兴、喜悦。(学生练读)如果你刚刚捉到一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你的声音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假如刚刚的蝴蝶眼看就要捉住了,蝴蝶却飞走了,你的心情如何,此时该怎样朗读?

  在这大好的春光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荡秋千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秋千在小朋友轻轻地推送下慢慢地动了起来,轻轻地荡了起来,此时,我们该怎样读出那种感受呢?

  小朋友推呀推,秋千越荡越高,呀!忽儿的一下,荡起来了,忽儿的一下,落下去,那种感受谁来读?

  秋千越荡越高,简直都要跑到树顶上啦,让人看了又刺激,又惊险,谁来读?

  4、再读古诗,感悟春天:(1)、自己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2)、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王禹偁,,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吟诵出此诗。

  (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3)、绿草如茵,百花齐放,莺歌燕舞,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扣人心弦的秋千,把这商山的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诗人信步走来,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自然绿色的怀抱里,春光明媚得让诗人心醉,哪里还有被贬的惆怅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此时洒脱的心情吧!(学生再次齐诵)四、推荐阅读,在拓展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更是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唐代作者孟云卿也写一首以《寒食》为题的诗,不同的作者,不同感受,请同学们找来读读,看看通过诵读,你能读出怎样的感受?

  第2篇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链接资料、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借助寒食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图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图片

  教学难点:

  结合“五侯之典”,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2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课前交流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

  的中华民族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民风民俗百花园,一起采撷传统节日习俗之花。

  第一关移花接木,第二关习俗赛道,第三关点字成诗。

  2.同学们,传统节日已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节日习俗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也最温暖的一份记忆。像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沿历史记忆下来的传统就是文化;今天我们吟诵诗词文赋,领略千百年来的节日风味,就叫传承;你与我有个共同的身份——经典传承人!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韩翃的经典之作中领略寒食的别样风味。睿智的学生会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汇报常用的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诵或吟唱古诗;

  绘制思维导图……

  3.榜上有名:预学成果展示。

  三、诵读古诗,粗知诗意

  1.指名读诗,评价指导。

  2.了解古诗押韵,关注“斜”字读音。

  押韵的文字叫做“韵脚”;韵是和谐的意思。押韵可以令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读“__á”更和谐,读“__é”更规范,小学阶段以规范读音为准。

  3.来,让我们一起用清脆明朗的声音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寒食》,起——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5.自主练习后指名述说。

  三、质疑问难,探究诗情

  1.引导质疑:同学们,我们已经读出了诗的韵味,也结合注释理解了诗意,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请你大胆地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还想深入探究的问题。老师给大家做个小提示:你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进行思考。

  (1)内容:寒食节禁火,为什么出现“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2)情感:我想知道韩翃想借寒食的习俗表达什么情感?【读懂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写法:我想知道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独特的表达手法,往往会使其成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绝招。】

  2.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虽中进士但是却闲居长达十年之久。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这首《寒食》,于是就钦点韩翃主持制诰,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到底这首诗有着何等魅力,能使长期怀才不遇的韩翃一朝高中锦鲤呢?

  3.学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诗人用语的高妙。

  ⑴学生自读体会。

  ⑵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春城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能烘托出全城的春意浓郁的盛况。

  通过与“春城无处不落花”“春城无处不开花”进行对比,体会

  “飞”字之妙:“飞”字用得好,比“落”更灵动,更能展现春城的动态美,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而落花随风飞舞恰恰是暮春的典型景色。

  迁移运用,体会“斜”字。

  ⑶师小结: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和风习习,一片姹紫嫣红,简直美不胜收。一“飞”一“斜”明写花柳,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足见诗人措辞用字之高妙。诗人以轻丽之笔,高度赞美了长安春城的承平景象。

  ⑷想象诗境,诵读表达。

  同学们,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随诗人一起眺望长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气,你又闻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就是诗人韩翃,你又会用怎样的心情来读出这诗句呢?

  4.通过资料拓展,探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丰富内涵。

  ⑴齐读诗句:诗人的目光由整个长安城汇聚于皇城风光,时间由白天写到夜晚,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齐读后两句。

  ⑵结合资料,展开探究:这两句诗可是大有深意,通过拓展链接的方法,就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解。拿出你的补充资料,请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⑶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⑷全班依次汇报交流。

  资料一:唐朝的寒食制度

  通过阅读本段资料,学生不难发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特权现象源于唐朝的寒食制度多了清明传赐新火的习俗。

  引导学生质疑:唐朝寒食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是诗人为什么只写到传赐新火这一种习俗呢?

  资料二:唐诗里的寒食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感受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比张籍和王维的诗,学生很容易发现:张籍的诗展现的是寒食节宫廷的闲暇和皇宫大宴群臣的隆重,而王维的诗里写到的寒食节百姓出游尤其是权贵豪门家的悠闲和快乐。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笔下的寒食节比较寒酸,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一边是普天之下的家家禁火,一边则是皇宫权臣破例传赐新火。如果你是怀才不遇、常年闲居不得重用的诗人,你内心是何种感受呢?

  【对皇宫特权现象的不满】请你读出来,好吗?

  资料三:寒食节的起源

  观看视频:“寒食节的起源”,体会“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用意。

  引导学生发现: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唐朝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幅祥和欢乐的夜晚走马传烛图背后寄托着皇帝对臣子们的期待与教诲。这弥散的轻烟既显示了皇帝的恩宠,又让臣子们警醒:臣子们在享受皇恩的同时,也能以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为榜样,忠诚、廉洁,勤政为民。

  资料四:“五侯”之典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谈收获。

  “汉宫”和“五侯”用得很是巧妙。唐朝和汉朝在政治上有高度相似的地方。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诗中对唐朝权贵豪门得宠专权腐败现象的讽刺。

  小结“借古讽今”的手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惜后来的皇帝们还是没能做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学们,像这种借用“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权臣、当权外戚的写法就叫借古讽今!

  5.课堂小结:《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既刻画皇室的气派,又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时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6.诵读升华: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链接资料,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体会了古诗的内涵。这真是一首奇诗,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贫寒百姓,都能从中读出一份内心的期许和慰藉。让我们带着这复杂的感受,再次诵读这首诗既要读出春景之陶醉,又要流露出内心之不满。

  四、吟诵诗歌,经典传承

  1.了解吟诵,试听感受吟诵的魅力:在古代,一个文人需要背诵

  的文字多达64万字。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老先生说:“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下面就让我们在吟诵中感受《寒食》的文字之美。

  2.尝试吟诵:有了这张吟诵图谱,我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

  3.课堂结语:同学们,诗词是融入血脉的文化符号,吟诵,是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经典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经典咏流传,经典永流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3图片

  图片

  教学反思

  图片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很高。余陛云《诗境浅说》:“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寒食》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诗人是借“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有人则认为是泛泛讽刺当时的权臣,也有人认为是专讽当权的外戚,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寥落文人的落寞。

  教学前,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展开自学,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以手抄报、古诗配画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收获,课上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借此激发学生的预学积极性。

  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学过程中疑问较多的“斜”字的读音,结合古诗的押韵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整合小学阶段出现的诗句进行强化,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小学阶段首选规范读音,遇到读音有疑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同时也为“吟诵”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质疑问难,探究诗情”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解,我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丰富了资料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不同资料多元化解读古诗。

  学生结合注释和拓展资料中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发现唐朝改进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因此出现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样的现象。寒食当日,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寒食日暮,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显然是一种政治腐败的特权现象。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起点,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试图不断掀起认知冲突,进而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但是,我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诗境的理解层面,而是通过链接“唐诗中的寒食活动”和“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层次地感知古诗所蕴藏的深层内涵,进而赋予古诗学习更丰富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习往往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不过是个引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的引领,领悟并效仿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会比知识的习得更有价值。

  以上便是我在此课教学前后的系列思索与感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实的课堂中呈现的诸多遗憾,恰会成为我后续教学新的生长点。

  第4篇

  《寒食》教学设计

  图片

  冯栎钧,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从教十余年,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素养大赛一等奖及特长奖”“重庆市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少年先锋报》上开设写作教学专栏。

  一、谈话导入,讨论“斜”字的读音

  1.明确课题——《古诗三首》之《寒食》。

  图片

  2.提出疑问:“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斜”字,是读__é还是__á?为什么?

  3.生答,教师明确:如果从押韵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应该读__á。而现在的教材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读古代的韵,所以读__é也是可以的。

  4.请一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生配乐读诗,教师点评。

  二、谈谈对诗歌的初步印象

  你都读懂了什么?生答,教师简评。

  三、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长安城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想象和联想,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丰富我们对画面的想象。

  四、补充材料,深入探究

  1.补充材料:.寒食节的来历(播放视频)

  教师明确:

  (1)汉宫从注释就可以看到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2)传蜡烛,有传赐新火的意思。

  (3)五侯,泛指豪门权贵。

  2.思考回答:通过刚才的分享,你对这首诗又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呢?你觉得作者想借这首诗来表达什么?

  生答,教师播放清华附小老师和同学们的解读视频,然后明确:

  (1)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它绝对不可能单单只有一种解读,所以其实对于这个韩翃写这首诗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历来有很大的争议。

  (2)韩翃和我们昨天讲的爱莲说一样。周敦颐以《爱莲说》闻名天下,韩翃以《寒食》这首诗一路升官发达,而选他这首诗的那个人是唐德宗。既然是皇帝看到了他的诗,很显然他的这首诗在皇上看来绝对不是一首讽刺诗,那对皇上来说这首诗是意义何在呢?

  (3)四种理解:

  ①显示皇帝的恩宠,提示臣子们警醒。

  ②讽刺当时的权臣、外戚和宦官专权。

  ③记录日常宫廷生活的小插曲,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落寂。

  3.你同意哪一种?

  五、独立思考,延伸阅读

  1.这首诗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大家课后可以继续去读一读关于寒食节的诗,关于诗人韩翃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同时看看其他人对这首诗的评论,最终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2.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含义一定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像我们这个单元学到的《北京的春节》,从老舍的这个文章当中我们不但看到了

  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也能够体会到京味的语言;学《腊八粥》的时候。不仅觉得腊八粥非常好吃,还树立了八儿很可爱的形象,那这样的一首《寒食》,流传了千年,让韩翃从此就官运亨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希望小朋友们课外能够去延伸阅读。

  3.给大家推荐一个叫做孟云卿的诗人也写了一首同题诗,你可以把诗歌拿着对比着来学习。你会发现,一首诗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资料的收集,自己的反复揣摩,会读出新的含义。

  部编版寒食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30149字。

相关热词搜索: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寒食 名师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