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7篇

时间:2023-08-08 16:54:02  阅读:

篇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学习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定位自己,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潜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反映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誉。

  最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学术知识。无论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

  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学术知识,更好地发掘学术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掌握学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发挥自身潜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学习,努力发挥自身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篇二: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研究与探讨传统文化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逻辑与策略研究*龙燕萍于战明李永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510405,广东广州摘要:应对全球化对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引导青年学生走出价值选择的误区,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家国情怀教育能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奠定基石,仁爱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营造良好的氛围,明德修身能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打造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建构新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为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新思路。关键词: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逻辑;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高校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人才的需要。效性有待提升。由于受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优秀文化的理解不清晰[2]。最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存在误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和价值观成形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面临诸多的矛盾冲突和选择,少数出现理性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们思想中有所抬头,道德观念对他们的约束不断弱化。一些大学生轻视集体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和需要。青年学生即将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节点,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必须抓牢抓好这一关键时期,用传统文化涵养他们的价值观。1传统文化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确的,由于他们受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欠佳,使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存在一定误区。首先,全球化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全球化在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和传播了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打压。这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偏离正确轨道的迹象[1]。其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2传统文化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基础一是家国情怀教育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奠*2018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资助项目(201811767)定基石。2021.0145Academic研究学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关联、家国同构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修身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论。由“小家”而生“大国”,唇齿相依。千百年来,在家国同构基础上生成的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有机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升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它与儒家奉行的“修齐治平”的人生信念,成为先贤们人际交往、立身和立业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誓言,还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勇于担当,都是无数先贤圣哲、仁人志士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使然。在此意义上而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主线。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价值逻辑,也是广大青年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成的逻辑起点。结合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内容,运用影视教育和演讲比赛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和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打好人生成长的鲜亮底色,为书写浓墨重彩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仁爱教育能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营造良好的氛围。社会关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的仁爱思想基于主体间性的理念,把别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注重对他人的“同情”式理解,蕴含了当今价值理性的温情,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所含他者德性伦理的矫正智慧。孔子主张不仅要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更要以“恕”来宽待他人、善待他人。墨子则主张无差别的“兼爱”理念,他认为关爱他人不能有亲疏之分、远近之别、等级之差,要“爱人若爱其身”。无论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家的“兼爱”理念,462021.01都闪现着中华民族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性光辉。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先贤孜孜不倦地践行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铸就了一个又一个永不褪色的时代丰碑。胸中有民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情系苍生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怀社稷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民请命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无不充满仁爱之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爱无疆、仁者爱人,影响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谱写着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生动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拟血缘思想把中华文化爱有等差的“差序格局”伦理转化为现代主体际交往伦理的智慧,不同文化的陌生人经过相互了解和交往会成为坦诚相见、两肋插刀的异姓兄弟。要创造性运用这种拟血缘伦理的智慧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使他们既富有传统人伦的温情,又具有现代平等观念的时代新人。三是明德修身教育能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征,以“反求于己”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明,其结构和层次遵循的是“由‘明德修身"起始,进而登堂入室上‘齐家"之层楼,再进而登峰造极入‘治国平天下"之境界”的逐级升华规律,藉此形成了“讲求内在与自然万物运行道理相同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明德修身,孔子主张慎独,在无外界秩序和规约监督的条件下,自我要求更为严格和自觉。王阳明力践“知行合一”,曾国藩独创“修身十二法”……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贩夫走卒,无不推崇明德之道、修身之法,以期为人生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在此意义上而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养成自律的生活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外在约束成为自身自觉的追求,不断锤炼道德品行,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重任。Investigation

  3传统文化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3.1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一是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剔除传统文化中维护封建人身依附的等级元素,运用主体际平等思想,建构民族独特气质和人类情怀的特色德育课程。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运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相关文化传统的精神追求。三是把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融入党团活动,激发青年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运用好党史和新中国史中地方革命前辈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而英勇奋斗的事迹,用乡缘和地缘的亲切感,使他们产生对国家认同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情感动力。3.2打造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一是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伦理道德和精神价值追求,其中的仁爱思想结合新时代转化为新的内涵即志愿精神、以人民为中心、讲公德严私德、求同存异、共同富裕,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元素,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揭示传统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当代价值。二是用叙事演绎先贤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大学生的共鸣。古代圣贤“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品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魄、“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的风骨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工作者用叙事的方法演绎先贤们德性品质,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三是运用情景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元素,教师结合两课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主题,研究与探讨引导学生组队选取历史名人及其活动的著名场景和故事片段,自编、自导、自演,教师和团队代表进行评审。这样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精髓的情景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由此以来,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理性认同。3.3建构新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一是发挥新旧媒体合力,推动媒介传播正能量。在媒介异常丰富的当今社会,通过微电影、微博、快闪、抖音等形式,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接地气”的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新旧媒体共同发力,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流行曲”。二是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规范体系和价值取向,通过开展各项主题团日、党日活动、文体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将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和活动教育性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校园雕像、文化角和图书馆等地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发挥传统节日的育人功能。结合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等节日,引导他们参与体验节日仪式,领悟其中蕴含的和谐、亲情和关爱等理念,了解社情和民生,在活动中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培养他们坚强品质、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参考文献[1]李艳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自我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28[2]秦志凯,何玉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1):67[3]周琳娜,王仁姣.以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892021.0147

篇三: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文化学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李雪冬(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河北唐山

  063300)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

  时代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基因,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f常生活中。本文着眼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探究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修为,从理想、爱国、责任、本领、道德修为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关键词: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发挥着“生

  一、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国

  命线”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

  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

  而新,切实肩负起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大

  化

  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时,中国

  化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奠定坚实的理基础,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使命。新时代大

  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

  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正是新时代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的新要#1.

  !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

  乎国家的未来,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远

  大理想国家、民族坚摧的进动#理想信念教育是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高校学生追更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受过时间和实践考验后留存下

  来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化的#党的大,要“入

  中

  目标,特别是引导

  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化中的理想信念化

  的思想念,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而圣

  、人

  、德修为,时代要

  化展

  的党中

  中国

  新,为#则圣矣,立而贤则贤矣”,时代

  ”,化的教育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新时代大学

  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

  !领新时代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化重

  有

  、学思重,要理、反思、实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进教、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为重,旨在

  弘扬和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

  要,、进,#家国至上的根本。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

  :生中,发挥

  化中蕴含的爱国思想,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中华民族繁荣

  富强的见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化的,使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根

  在

  国是本分,职责,所系,也是情所归。新时代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

  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

  要化蕴含的爱国情怀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深入开

  中国

  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展

  化革命

  教育,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的#在当思想政治教育作开展过中应于

  化中关于生命力的言语、内容及思想观念等有

  效地运用主题动和教学中,充分借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展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3.

  !领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化丰富的资源势,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使

  其有效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尤其是在思想

  、人

  育的任务之一,将“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

  「与

  、德修养等

  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化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

  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用

  化中教育教学,用的民族责任

  年兴#

  治教育的及外活动中,展

  蕴含的责任观念,下为任的责任精神是中华民族五采,实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的根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

  -94-

篇四: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006-0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无数世界瑰宝,也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历经时间之雨的洗礼,留存在当代人眼前的文化精髓毫无疑问值得万千中华儿女去继承和发扬,尤其是作为民族希望的新生代中国少年儿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他们的使命之一。2018年10月12日开始,我有幸前往宜昌三峡大学参加了湖北省国培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专题讲座学习,聆听了七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有收获,同时也在思考,中小学作为主要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播主阵地,为向广大少年儿童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便捷通道。那么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呢?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此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引导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折射的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导向。无论是其中包含的家国情怀教育,还是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人格养成教育,都是重在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而新时期的他们身处信息大爆炸和各种观点观念交汇的年代。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再加上他们本身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客观因素,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例如新闻爆出女童直播母亲葬礼,某高中全班割双眼皮。谈及理想,孩子们更想成为的是一线明星……关于未成年人直播,手机成瘾,过度整形等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拿什么拯救我们祖国的未来?答案是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里沉淀了无数智慧,她曾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虽然这句话是在点醒青年,但从小养成的良好品质将会受益一生,特别是从书中汲取的人生智慧。那么从小学什么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其中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书籍便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好伙伴,比如经典必读书目。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少年儿童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中国的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中华美食,古典音乐等这些看得见的承载形式都是良好的教育内容和选择形式。让孩子们知道传统文化并非都是陈旧的、毫无新意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有保存在博物馆的,还有一直登台展示在各大舞台的。如2017年英国国际蛋糕大赛上,鬼斧神工的中国的蛋糕让国外人惊叹,糖王周毅团队在比赛中摘得3金2铜。这是生动的鲜活的例子,面塑起源于“捏面人”这个汉族民间传统艺术,经过变迁,它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成一种被称为“中国雕塑”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要基于文化传承,只有少年儿童首先认可自己的文化,提高对文化的审美,才成传承下去。我们讲文化自信,就是要让祖国的新一代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由衷地升起一种叹服和自豪。让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优秀传统文化作伴,了解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陶冶品行,滋养身心,同时也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其次,从教育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其包含社会公德教育,例如:文明礼貌、敬老爱幼;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正直向上。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劳动观教育,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乎处世、修身之道。这些素质教育要求实现的方面正好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此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这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响应了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政策的号召,同时也成为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助力“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推进实施。

  再次,从国家层面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全球软实力研究报告显示法国从去年的第4位首次荣登榜首,美国由去年第1位跌至第3位。中国的总体排名自2015年以来稳步提升,已从当年的第30位提升至今年的第25位。报告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包括:中国是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第二多的国家。通过在全球各地开设数百家孔子学院,以及为本土品牌进行广泛的国际推广,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有所加强。中国经济虽然持续稳步发展,软实力增长也在亚洲地区最引人瞩目。但在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留给外国的印象确并非如此高大上,仅从一些旅游景点的标识语而言可见一斑。走出国门的不仅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有要中国素质、中华文明。要想打造一张完美的名片,要从加强文化建设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希望综合国力与软实力排名早日能并驾齐驱。此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最后,从我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加强推进必不可少。目前我校主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汇到德育、教学、语文、艺术等课程中,通过知识性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校园文化墙为宣传阵地,每周经典诵读和古典乐器学习,还有各类社团活动为补充,通过打造雅真班级文化、主题班会、研学旅行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但就实施效果而言,还需进一步改进活动方案,丰富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持续性地开展,继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益于我校校园风气建设,引导学生日常行为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其价值永不褪色。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学生导航,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他们与民族同奋进,与世界共辉煌。

篇五: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代高校校园建设

  在传承传统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作者:谭小明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8期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深刻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立德树人的客观环境,因而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需求。本文剖析新时代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探讨高校校园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深刻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立德树人的客观环境,因而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时代需求。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政教育的意义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的讲话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意义。高校学生正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在高校校园营造弘扬和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氛围,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学习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高校学生才会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

  (2)高校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面貌,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具有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等作用。在高校校园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风气。

  (3)目前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大学生四周,而且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借助新媒体去获取信息、进行彼此的交流。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宝藏,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最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借助新媒体,以大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把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来,并进行互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篇六: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的滋养。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都提出要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推进方式、支撑体系和条件保障,强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具有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化教育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具体的行动指南。因此,深刻认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探寻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教师都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会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开展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合作开发的课程。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文化教育寻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国家课程的学习为主体。由于国家课程整齐划一,又有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及各种考试的压力,对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明显不够。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可以打破学校中传统文化教育受限的现实。无论是全体学生共修的校本课程还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选修课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程,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爱好特长,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师生一起充分地、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切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有效弥补现行课程设置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弊端,在学校为传统文化教育找到新的落脚点

  (一)校本课程中课程内容的专题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在国家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内容进行渗透。所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沿着学科内容的设置轨迹,分散的、零星的涉及。学生没有机会在校园里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即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开设,课程的主题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具体课程内容也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的各项专题性内容。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传统文化展开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这个专门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二)校本课程中课程的活动性,有利于学生深刻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非常重视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情境的体验,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活动性、实践性是校本课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程的重要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之处。如果对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学生是很难感受其魅力所在,更难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体验、感悟就显得格外重要。校本课程的活动性,正好为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感悟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能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以此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三)校本课程中对学生兴趣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各个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发挥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选择了同一课程。他们共同选择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说明这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选择了这门课,是因为他们想学,他们需要,他们有兴趣,所以他们会努力学好,并坚持下去。这是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有了这样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校本课程开展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有效地组织校本课程,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参与校本课程。学生围绕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参与各种活动,自我完善,进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个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弘扬者

  二、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寻找到了新的载体

  学校是文化场所,是思想和思想交流、情感和情感沟通、生命和生命对话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中受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人格力量、管理的文化气息的影响而发展成长,成为一代体现学校特色的社会人。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内部、外部条件,充分认识学校的优势和风格,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教育特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是新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绵延不绝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不妨可以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挑选出适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内容,进行整理、提炼,融会贯通后打造属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切入口,在校本课程设置、德育活动等方面系统整合教育资源,经过进一步拓展,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教育,给了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为学生奠定了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其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培养名副其实的现代公民。学生和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彰显特色,日新月异

  三、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新课改要求改革课程的单一化结构,改变教学的“一刀切”做法,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开发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校本课程的开发顾及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它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它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它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益的空间,它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近年来,各地各校在三级课程指导下,都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与本学科相关的文化点,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到支撑。所以,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切入口,根据学校特色、自身优势、学生需求,通过思考、研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应教育需求传承并弘扬了中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华儿女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打破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现状的一个有力有效的尝试。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篇七: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策略思考

  作者:李培培

  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8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发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综合文化素养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培养。本文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为从事大学教育的教职员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文化素养;现状;提升策略

  一、新时期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情况分析

  简单地说,综合文化素养涵盖了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文化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素养等多个层面,在此当中,针对思想道德素养的强化,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尽管大学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但是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能够让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和强壮的身体,这才符合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学在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时期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仍有待加强。

  二、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造成的影响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缺失的外部原因有社会层面的原因。社会当中一些经常出现的负面现象,一旦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大学生群体的综合文化素养造成影响。例如:社会上所充斥的大量低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令他们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日常精神文化生活趋于低俗,缺少对生活美好与理性的向往,导致其内心空虚。因为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大量大学生无法很快适应社会节奏,形成了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扭曲。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教育也成为了影响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社会因素。

  (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当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受重视,学校从功利层面进行思考,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致使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日常社交活动、就业等与自己切身利益有直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新时代 意义 策略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