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思想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越发难做目前,部分学生厌学,尤以农村为甚,究其原因,一是大中专实行自费上学,并且自主择业,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家长认为与其花上万元自费上学,不如早打工挣钱;三是社会分配失衡,一部分知识分子待遇较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不少学生缺乏对文化知识的孜孜求索。还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对历史、国情认识差,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德,言行乖张变态。以上这些,客观上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校周边环境差,“社会大德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艰难一些地方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重视不够,一些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周边发展起来的文化市场对学校产生的影响较大,一些庸俗低级的文化现象随处可见,“三厅两室”在学校周边布点过多,不少经营业主采取非法竞争手段,放淫秽录像,提供赌具,以学生为赚钱对象,致使许多学生沉浸其中,上课精神不振,成绩下降。中小学生中谈情说爱者有之,吸烟赌博者有之,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陷入迷途。现在,地方党政部门对青少年教育工作认识程度很高,但真正把它摆上日程抓紧抓实,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基本上是健全的,但上级主管部门在工作、学习、生活待遇、职称和培训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斜、关心支持还很不够。特别是乡镇一级党政部门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德育工作实实在在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做得很不够。文化、公安、司法、检察、工商、邮政、文艺、广电、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监督等手段,真正为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还很差。许多地方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教育系统内部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如何拓宽德育渠道,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在新形势下,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没有做到管理规范化、运转程序化、内容科学化、形式序列化、效果显著化。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要克服的困难便是自我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学生在校有很大的攀比、效仿成分,如果教师自身做得不好,或知法犯法,就很难说服学生去遵守道德。这时不管你讲多少大道理,学生都会认为你在耍两面派。比如说,学校规定师生在校内一律不准骑自行车,但有些教师却带头骑车横冲直撞,学生于是纷纷效仿,造成有令不行的局面。
2.学生身上家教的缺失大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绝不希望他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更不希望他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懂得科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科学育人的摇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还欠发达的地区,要想达到标准、科学,更是难上加难。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德育过关,就要战胜其家教中的缺陷。
3.社区文化的影响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区域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一般说来,农业区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又因为其受社区中小生产者意识的影响较多,所以自由散漫的思想较严重,面对纪律,总想以商量的口吻来解决;工业区的孩子纪律性较好,但知识面比商业区的又似乎略有不足;商业区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善恶区分能力又较工业区的略逊一筹,唯我独尊的思想又很难使他们正确面对失败。
4.社会传媒的影响总的说来,我国的社会传媒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譬如一些宣扬资本主义思想,或武力至高以及言情的动作片、动画片和色情片,很容易迎合人们追求刺激的心理,但这些给不明世事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误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多是因为看了几部色情片或色情小说,听了一首色情歌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再就是,适合儿童欣赏的积极向上的影视片、歌曲太少了,能引导儿童正确成长的书刊太少了。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殃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5.学生自身“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看待人生、认识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想把孩子真正培养合格,就必须适当调整他们认识的角度。
三、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真正抓好德育这项社会系统工
程第一,县或县以下乡镇,党政部门要把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实实在在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体现“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目标考核、奖惩等方面要有硬性指标。第二,建立横向协调、纵向统筹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指挥调控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县上要成立县委宣传思想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和分管县长为正副组长;下设德育工作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和团体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县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日常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配合参与和支持。县上要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德育专项评估督查制度并推行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第三,落实经费,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在评优、评职、晋级、调资等方面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的专项名额分配制度。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政工队伍素质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四,全社会、各部门协调,净化育人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经常性检查监督管理。还要命名和建设一批德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层层渗透的管理调控机制,沟通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活动在规范、健康的网络之中。第二,完善制度,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激励导向机制,努力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找到有效的载体,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件件落实,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第三,充分研究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力求把知识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把“授业”与“传道”结合起来。第四,以“三让一树”的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发挥“硬件”的育人功能,整治好校园秩序,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校风。
3.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督查和效果评价对学生质量要求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能力要求达到《大纲》、《纲要》要求标准。加强对德育的方向、管理、基地和实际效果的检查。
4.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社区、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与社区、社会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通过谈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德育认识有偏差
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
3、德育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
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
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
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
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
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
二、应对策略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
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
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
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中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力。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年资源整合以来,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部分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增强针对性和可
操作性。
2、个别校委会成员及科任教师管理能力、德育工作观念、方法
还有待改进。个别教师依然认为“德育工作由校长或德育处及班主任
承担”
3、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4、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虽有提高,一批批优秀班主任已脱颖而
出,但由于我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虽多,但优秀骨干教师还不是很
多,用人时捉襟见肘,因为个别班主任的水平和能力偏弱,部分教师
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距离,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
带来一定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不得当。个别
班级在组织活动时准备不充分,活动效果不太明显。
5、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和《巴州教师行为规范十条》
6、民族团结教育要继续深化。
7、“十个一”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要继续强化。
8、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
量不足,经验还不够丰富;心理咨询室不规范,有些资料搜集不全。
个别学生的心理脆弱,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加强。由于独生子女和单
亲家庭逐渐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多,寄宿学生中,由于离家较
远对自己的要求不严,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缺少了
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9、个别学生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较薄弱。
10、家长学校教育培训形式单调,个别班级家长出勤率不高,效
果不明显;个别教师对家长学校工作不太支持;有些资料搜集不全。
11、后勤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生活指导教师素质及服务意识需有
待进一步提咼。
12、德育科研工作未得到学校重视,未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
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1.2开展德育工作不务实
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形式单一单调,只注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在德育工作效果上不能保障。如有的班主任一學期开展的德育工作无非是常规的德育教育、德育班会等,说教多于行动,形式多于内容;甚至单纯从积累德育活动材料的目的出发,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还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能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对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政策等不熟悉,“按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让德育工作浮、飘、虚,与新时代德育工作“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相违背。
1.3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2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育人理念及新课改等基本要求,针对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建议和决策。一般来讲,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三点。
2.1学校和班主任思想认识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应该占据首要地位。首先培养有德的人,才能培养有才的人。但是,受教育评估机制、传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在部分学校和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轻视倾向,甚至认为只要学生在德育方面不出事,就无关大局。
此外,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智育的工作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将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指标;有的地方无视小学阶段不准进行大规模集中统考的规定,巧立名目,以“过程性检测”之名行“集中统考,按分排名”之实。学校为了取得较好的评估名次,不至于在排名中落后现眼,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工作策略和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有的地方的小学生不仅需要上晚自习,更要在早上早早起床温习功课,在这样的现实下,小学班主任根本不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德育活动。
2.2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开展几次活动就可以达成德育工作目标,其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观等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
很多教师没有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意识,或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对德育专业知识研究的欠缺,影响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的班级开展的德育活动缺乏创意,人云亦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有的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德育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对学生影响力不强,德育活动极度弱化。
很多小学班主任不具备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主动意识,在安排和布置班级德育工作时,满足于上传下达,对上级部门及学校政教处等安排的德育工作活动贯彻落实不好,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拟定德育工作方案。
2.3缺乏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
德育工作途径单一,内容浅薄,育人效果低下,这是很多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社会资源开发和挖掘工作的滞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如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端午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时,该教师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包粽子,并上传包粽子、吃粽子的图片。这样的德育活动显然是比较单薄的。
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这样做:(1)开展“端午节”由来的小调查;(2)了解本地的“端午节”风俗;(3)写一篇《端午节记事》或者画一期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4)帮助家长包粽子;(5)从生态发展的理念,提一条关于文明过节、生态过节的小建议。
对二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开展的活动远远比前者丰富,在活动的安排上,后者也重视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人角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3建议与策略
根据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各学校小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方案。
3.1确定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观,坚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消除单纯以教学成绩(智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上,坚持过程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多元。
学校要将德育建设放在学校的议事日程中,在拟定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特色创建等远景目标时,要对德育工作进行充分谋划,确保德育工作决策部署科学,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机制,保障德育工作策略和规划部署的落实,营造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
小学班主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承担使命,提高认识,將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养成、学科教学等密切结合起来,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探索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通过各方齐抓共管,让小学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再虚化。
3.2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德育效果的保障上,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严守教师职业道德,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强化和保障德育影响力。
在德育形式上,小学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如刘辉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中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班级环境和文化的打造上,教师可以制订班级公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德育方面,教师通过讲解“大丈夫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内涵,让学生懂得注重平时的卫生打扫,其实就是在修身养性,沉淀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一言一行做起,接受德育的影响和感染。
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性上,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德育工作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品质。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和小视频。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接受深刻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感恩社会等德育教育。
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巩固德育工作效果。如在心理学中,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信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在校园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会给予教师同样的回报。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接受班主任施加的德育影响。
3.3拓展德育工作的教育途径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在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班主任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可以前往红色基地接受革
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向贫困地区捐书活动等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机构,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
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德育认识有偏差
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
3、德育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
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
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
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
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
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
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
二、应对策略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
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
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
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
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中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
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力。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发展,给教育工作带来许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赐给教育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也毫不例外的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直面学校德育工作新挑战,构建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的课题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危害.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固然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必然性,社会也渴盼自己得到有用人才,可是他们就是看不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受家庭、社会影响,甚至制约的作用.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随着人文质量提升,人口素质提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学校生源的独生子女比率直线攀升。一个个从家庭优越个体化环境和特殊待遇中走向学校群体化学习生活环境的“小公主"、“小皇帝"唯我独尊,集体主义和组织观念太差,团结协作意识淡薄,“霸气”十足,“骄气”横溢,劳动观念、耐挫折、应对困难的心理素质几乎为0。理解别人少,让别人理解自己要求多。待人接物方面,传统的优良美德荡然无存,文明礼貌行为少得可怜。从家庭独尊处优的地位到学校人人平等的环境要求地位转变的心理承受令孩子们心理产生恐慌感。极不情愿的优越家庭地位在学校平等状况下被剥夺,所以产生的心理对抗情绪导致对学校的厌恶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学校施于的文明礼貌、团结协作、热爱劳动诸多有益教育又受到学校回家后,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爸爸、妈妈无可奈何的迁就的人为被损耗,特别是学校勤俭节约、饮食卫生,不准随意乱花钱和吃零食教育与家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给予丰厚的零花钱的矛盾突出。学校德育工作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拼实力。演练着一场又一场的心理品质争夺战,学校德育工作每前进一步必须经过艰难的跋涉。
(二)媒体的诸多方面效应造成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现代媒体设施逐步进入家庭,学校教育现代化也在迅猛的提升。网络世界所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但是开放的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的不良信息,尤其是色情、暴力、走私、贩毒、盗窃、反侦破等内容对少年儿童的反教育毒害和对学校德育教育削减的负效应,造成德育效果滞后是相当严重的。据有关心理专家分析,恋网、迷网、泡网的青少年中控制力较弱的孩子们玩“物"丧“志”。网络纷繁复杂,学生亦无“慧眼”识“网络”。德育之路何在的新挑战,历史赋予我们去应对.就小学生而言,由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质量的提升,儿童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超前,电视媒体上的有关亲昵的镜头让大小一家看电视的人感到不好意思,孩子当受其影响不言而喻。其它的录相、VCD、碟片等播放,难免不健康内容出现。这一切形成的负效应令学校德育工作捉襟见肘,束手无策,反作用于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滞后性发展。
(三)传统德育教育受到无情冲击,因无相对参照对比事实显得空洞无力。今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上升。孩子们生在福中,长在优越家庭环境条件之下……和外国社会制度不同的对照。贫乏的反复说教更显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青少年按基本情况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说教并不是教育,反复无休止的说教,有时非但无成效,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倦,造成逆反心理。我们给学生说新中国好、共产党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少儿心理上感受的第一性的好生活根深蒂固。为此而产生教师在说谎哄他们的错觉。德育教育的可信度受到怀疑和猜测,故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其次是德育教育的“教”与“行”有严重脱节现象,表现在(1)教师一面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纪律,一面在学
生面前迟到早退;一面要求学生在集会时要认真听讲,一面又在集会时当场和其他老师说话;一面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而自己却一遍又一遍的污言秽语出口。这许多的“两面性”给学生的印象如何呢?(2)家长在家一面强调并且监督孩子做作业,而自己却在孩子做作业的身边打扑克、搓麻将,还有年轻的家长,在孩子当面商量如何蒙骗自己的父母,而转过身又训斥孩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的又一次“两面性”。这许多的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的“两面性”构建起学生心灵中牢固的言行不一效应。这种教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在学生身边,看在学眼里,听在学生耳里,渗透在大脑中,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会是怎样的呢?(3)社会力量未能对德育发挥应有的效用也不能忽视。学校正面教育受到教师、家长、社会言行的误导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烈化也是对德育工作冲击力不小的一部分.综上所述种种原因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压力冲击很大。
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措施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全社会动员起来,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优化未成年人的生长环境,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充分利用媒体,通过正反两方面报道家庭育人环境的典型事例和利用家长学校的作用,正确引导广大家长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生存环境,是孩子们社会化最理想、最安全的环境,又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最有效最直接的环境,家庭环境如何,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职能侧重于对孩子进行道德熏陶、行为示范和心理疏导。
(二)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围绕促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开展团队教育,增加未成年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做真人的表率。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在铸魂育人上特别需要具有真诚坦荡的胸怀,在为人师表上特别需要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德.学校教育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加美好,所以说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强化师德教育更应上力度.(三)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面对来自各领域的挑战,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接挑战,这一点对当代未成年人来讲尤为可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全民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因此,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广大未成年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未成年人中大力提倡勤劳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浅尝辄止的生活作风和学风.(四)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教育、共青团、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彻底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教育秩序,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一切活动,尽快制定出我国《因特网使用法》,以规范网民网上行为,更要依法打击,严厉制裁网上犯罪。国家文化部门、宣传机构应对不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加以改编或取缔。这些都是教育系统和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由全社会承担责任,并加以修正。如果没有形成共识的全社会群治群教,群德育体系,学校德育工作将会受到家庭、社会和发展高技术媒体影响而事倍功半.(五)要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生活现实事例来施教,以教师的榜样示范来施加影响。还要拓展德育工作新渠道,使学校育人环境文明美化,团队班会、少先队组织、社会贤达,关工委的德育工作联合起来,打造新时期德育教育新内容、新模式,寻找新途径.学校要因地制宜,除各学科全面展开德育教育素材挖掘利用外,要立足校本实际,开创德育新内容。组建学校德育新的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寓德于乐,寓德育于活动中,废除枯燥无味的内容和说教,具有体现新时代德育特色的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核心德育。我们只有直面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挑战,才能冷静思考,沉着分析,寻找根源,自如应对挑战,才能走出德育困扰的低谷,才能探索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未成年人德育的形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全社会一起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论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
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转
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
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转
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
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1.2开展德育工作不务实
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形式单一单调,只注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在德育工作效果上不能保障。如有的班主任一學期开展的德育工作无非是常规的德育教育、德育班会等,说教多于行动,形式多于内容;甚至单纯从积累德育活动材料的目的出发,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还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能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对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政策等不熟悉,“按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让德育工作浮、飘、虚,与新时代德育工作“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相违背。
1.3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
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2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育人理念及新课改等基本要求,针对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建议和决策。一般来讲,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三点。
2.1学校和班主任思想认识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应该占据首要地位。首先培养有德的人,才能培养有才的人。但是,受教育评估机制、传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在部分学校和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轻视倾向,甚至认为只要学生在德育方面不出事,就无关大局。
此外,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智育的工作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将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指标;有的地方无视小学阶段不准进行大规模集中统考的规定,巧立名目,以“过程性检测”之名行“集中统考,按分排名”之实。学校为了取得较好的评估名次,不至于在排名中落后现眼,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工作策略和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有的地方的小学生不仅需要上晚自习,更要在早上早早起床温习功课,在这样的现实下,小学班主任根本不
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德育活动。
2.2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开展几次活动就可以达成德育工作目标,其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观等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
很多教师没有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意识,或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对德育专业知识研究的欠缺,影响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的班级开展的德育活动缺乏创意,人云亦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有的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德育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对学生影响力不强,德育活动极度弱化。
很多小学班主任不具备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主动意识,在安排和布置班级德育工作时,满足于上传下达,对上级部门及学校政教处等安排的德育工作活动贯彻落实不好,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拟定德育工作方案。
2.3缺乏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
德育工作途径单一,内容浅薄,育人效果低下,这是很多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社会资源开发和挖掘工作的滞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如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端午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时,该教师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包粽子,并上传包粽子、吃粽子的图片。这样的德育活动显然是比较单薄的。
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这样做:(1)开展“端午节”由来的小调查;(2)了解本地的“端午节”风俗;(3)写一篇《端午节记事》或者画一期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4)帮助家长包粽子;(5)从生态发展的理念,提一条关于文明过节、生态过节的小建议。
对二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开展的活动远远比前者丰富,在活动的安排上,后者也重视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人角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3建议与策略
根据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各学校小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方案。
3.1确定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观,坚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消除单纯以教学成绩(智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上,坚持过程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多元。
学校要将德育建设放在学校的议事日程中,在拟定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特色创建等远景目标时,要对德育工作进行充分谋划,确保德育工作决策部署科学,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机制,保障德育工作策略和规划部署的落实,营造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
小学班主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承担使命,提高认识,將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养成、学科教学等密切结合起来,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探索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通过各方齐抓共管,让小学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再虚化。
3.2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德育效果的保障上,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严守教师职业道德,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强化和保障德育影响力。
在德育形式上,小学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如刘辉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中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班级环境和文化的打造上,教师可以制订班级公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德育方面,教师通过讲解“大丈夫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内涵,让学生懂得注重平时的卫生打扫,其实就是在修身养性,沉淀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一言一行做起,接受德育的影响和感染。
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性上,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德育工作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品质。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和小视频。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接受深刻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感恩社会等德育教育。
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巩固德育工作效果。如在心理学中,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信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在校园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会给予教师同样的回报。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接受班主任施加的德育影响。
3.3拓展德育工作的教育途径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
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在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班主任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可以前往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向贫困地区捐书活动等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
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
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机构,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德育评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推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德育评价,成立专门的学校德育评价机构,加强对学校德育评价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11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
12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13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14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教育向当代化前进主要阶段,也是学校德育变革关键时期。如今,学校德育已摆脱旧有思想束缚,并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不停地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当代化方向前进。总结研究近年来学校德育所取得成绩,探究现在学校德育中存在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对于加紧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愈加好地负担时代赋予本身历史使命,将是十分有益。
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内涵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有这么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教育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贯通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确保作用。
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
1.学校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现在,从国家对德育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关键,能够看出对德育工作重视。可是从各个学校德育现实状况来看,是说起来主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尤其是在有些职业院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尤其强化学生技能,而无视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人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些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验,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没有形成系统性、连贯性德育
教育大环境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目标。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德育是一个单独教育,它脱离其余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个封闭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路径参加,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协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个障碍、一个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错误引导,阻却了学校正面教育,弱化了学校教育功效,造成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德育教育大环境。
3.忽略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
惯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久“高空作业”,造成学校忽略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怎样面对他人、面对社会教育。面对学生,我们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及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详细行为指导,这么,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4.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长久以来,我们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当前德育教育不但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心和实效性等很多问题,不能不引发我们重视。
5.德育内容滞后,德育实效性不强
伴随改革开放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商品经济发展,竞争机制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愈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因为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络,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薄弱,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社会现象,也不能处理学生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东西,成了“来自天外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状况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处理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突出问题对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经过公民道德建设不停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升全民族素质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我们要站在高处,想到远处,从战略上着眼,战术上着手,以强烈责任感与事业心,落实“以德治国”策略,推进“以德治教”工作,全方面开创德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1.健全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应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个垂直并沟通教诲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络亲密、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德育管理效能,从组织上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有力实施。
2.建立“三维”协调,拓宽学校德
育管理有效渠道社会、家庭、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三个维度。在改革开放后今天,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学生,都可能产生主动影响或负面效应,学校和教师责
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主动面,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组成部分,学生随时向家庭中成人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然而学生思想品德影响,只有当环境纳入学生主体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转化为客体原因时,才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学校德育作为社会环境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学校教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德育网络。学校是社会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络,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多个原因影响。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支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必须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络起来,协调好,从而求得德、智、体全方面发展。学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并最终将由
学校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社会现象,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这是对学校德育效果客观检验。因而在当代社会中,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影响和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力量,探索多个有效路径,促使学生社会化,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作全方面性、立体化。
3.加强管理,提升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传输者和建设者,学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培训,着重提升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尤其要重视提升教师了解学生能力、把握德育内容能力、心理诊疗与辅导能力以及灵活利用德育方法能力。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升德育教师开拓进取、处理新情况、新问题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
作,以此提升德育队伍素质。
4.重视德育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本身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个多样,但追求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友好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重视实效性,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连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当代教育思想,重视和发挥学生在其本身发展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学生发展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丰富形式,增强德育管理工作时代性与针对性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停深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学生思想实际,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理清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思绪,确定工作重点,而不能困囿于原有德育框架和传统管理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明确德育价值观,摆正利他性与利己性关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综合自由与责任平衡,还要克服德育思想内容封闭单一问题,只有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才能不停地创造出丰富多彩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将历史融入未来,形成德育管理可连续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管剪发展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德育为首,坚持师德建设,坚持全方面德育管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相整合,与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相整合,就能够促进学生全方面友好、生动活泼地发展,处理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问题,有效地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效益,这是当前学校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最大创新。
相关热词搜索: 学校德育工作不足及改进 德育工作 改进 学校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