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10篇

时间:2023-08-10 14:18:02  阅读:

篇一: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学科(版本)

  格尔木市第七中学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物理(人教版必修)

  教师

  章节

  年级

  杨精忠

  第五章第七节

  高一

  学时

  本节课是第五章的最后一节,是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总结

  和综合应教材分析

  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学习它有助于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

  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如万有引力与航天、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奠定基础和铺平道

  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如线速度、角速

  度、向心加速度等)和向心力;并已知道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尽管这时曲线各个地

  方的弯曲程度不一样,但在研究时只要取足够短的一小段,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

  析方法进行处理;并对解决生活学情分析

  中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向心力来源,向

  心力由谁来提供,还比较模糊,学生常常误以为

  是圆周运动产生了向心力,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教学过程中要

  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还比较大,科学思维的能

  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对于物理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待进一步地培养。

  根据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

  物理观念

  、使学生理解建筑工程上关于修铁路、修公路、修桥梁与圆周运动的联系;

  、车转弯时,路的外侧要咼于内侧,且对速度有限制;

  (二)

  科学思维

  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

  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

  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四)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一些交通事故的解释,发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使学

  生明白,作为建筑施工工程师的重大责任,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性,使学生

  建立学习物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目标

  1/4教学策略与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生活中的应用课,所以我主要是以教师启发、引导的方式,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表

  达和归纳规律。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用“智慧课堂”的理念,利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主要是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并用同屏技术展示演示实验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能够形象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找寻规律和解决问

  题的思路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以提问的方式引

  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

  教学环

  节

  课前预热

  新课导入

  新课教

  学

  体”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

  播放精彩视频表演"环球飞车”

  在进入新课前,我会先放一段

  视频,这段视频中包括了生活

  中比较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

  子如转动的摩天轮、转弯的火

  车、过拱桥的汽车、杂技水流

  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这些物体的运动能看做圆周

  运动吗?

  以此引发学生进行

  思考。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播放

  视频《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1、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为什

  么不掉下来?展示铁轨和

  车轮的图片外轮f

  2、火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转

  弯时受哪些力的作用?火

  车转弯的向心力由谁来提

  供?

  3、高速行驶的火车的轮缘

  与铁轨挤压的后果会怎

  样?(播放火车翻车的视

  设计意图

  揭发学生的兴趣,回顾旧知

  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视

  频,让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

  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引入

  新课,水平面内的圆周

  运动一一火车转弯,以

  及竖直面上的非匀速圆

  周运动一一拱形桥和凹

  形桥。

  学生对于火车轨道及火车轮子结构不是很了解,通过图片让学生更

  加直观的对火车轨道的结构及火车轮子的结构

  有一定的了解,就能解

  释火车在轨道上行使不

  掉下来的原因。

  让学生自主探究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探究不难发

  现,火车在水平轨道转

  弯时向心力来源于外轨

  对火车轮缘的侧向挤压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速

  2/4活动目标

  信息技术使用

  及分析

  视频播学生回忆

  放

  前知,圆

  周运动和

  向心力相

  关知识

  观察思

  考、视频播放

  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

  观察思

  采用平板上放

  考、激发

  大镜技术放大

  学生的求

  图片

  知欲

  视频播放

  学生观看

  利用同屏技术

  视频,思

  把问题发布到

  考火车翻

  学生机上,学生

  车的原因

  把方案提交上

  学生分组

  传,师生共同分

  讨论,设

  析

  计方案,图片展示

  提交到教

  利用同屏技术

  师机上

  把问题发布到

  观察思考

  学生机上,学生

  学生分

  把方案提交上

  析,把答

  传,师生共同分

  课堂针对

  训练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频)

  、(以提问的方式利用同屏技

  术把问题发布到学生机上)为

  了避免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

  速度过快会造成翻车事故,火

  车轨道应如何改造,才能解决

  这一实际问题?

  假设你是一位从事铁路设计

  的工程师,你认为火车提速有

  必要对铁路拐弯处进行改造

  吗?应如何改造?

  (展示拱形桥和凹形桥图片)

  公路上的拱形桥是常见的,汽

  车过桥时,也可以看做圆周运

  动。那么是什么力提供汽车的向心力呢?

  、(以提问的方式利用同屏技

  术把问题发布到学生机上)分

  析汽车通过拱形桥最高点时

  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并让学生

  试着解释当汽车速度不断增

  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利用同屏技术将演示实验

  投屏到大屏上)

  演示水流星和物体在水平转

  台上随转台转动,逐渐增大转

  速,让学生观察

  以提问的方式利用同屏技术

  把练习发布到学生机上

  度过快会造成翻车事

  故,弓I入问题,让学生

  讨论如何去改进火车轨

  道的结构?

  通过教师的点拨,学

  生的讨论与思考,最后

  得到结论:可将火车外

  轨与内轨呈现一定的咼

  度差,并且当火车所受

  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

  好提供向心力时,可以

  有效避免火车内外轨道

  受到挤压。

  引入生活中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生活中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引出离心运动的概念

  案提交到

  教师机上

  学生观察总

  结

  析

  利用同屏技术

  将演示实验投

  屏到大屏上

  能够快速的知道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对

  学生做出评价

  学生分

  析,把答

  案提交到

  教师机上

  利用同屏技术

  把问题发布到

  学生机上,学生

  把方案提交上

  传,本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查

  阅了大量资料,从网上搜索了

  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包括

  视频、图片、习题等,我认为

  我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展示视频与图片,利于

  学生直观了解,同时课容量增

  大;在处理不宜理解的火车拐

  弯中的向心力分析问题上能

  3/4够分层次逐步渗透设计思想,更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

  规律;在处理竖直面上的圆周

  运动时能够分类讨论,演示实

  验验证,做到点滴不漏;整个

  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物理观

  念、科学思维,也注重了学生

  情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

  成。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实

  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

  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物理教

  学更好的为生活生产服务。

  4/4

篇二: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

  析原因。)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C、cm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

  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B、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3、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B、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

  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6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

  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

  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

  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48+00×1242×00+2529+09×014×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488÷4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0÷40÷50÷1023843930÷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

  420÷3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0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3)直径是半径的2倍。()(4)圆的半径都相等。()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

  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

  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

  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E(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8(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猜一猜:现在是几时?(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3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4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完成课本表格。)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2x+(35-x)×4=9494-70=24(只)2x=4624÷(4-2)=12(只)x=2335-12=23(只)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并能正确找出圆的对称轴,能根据圆的对称轴确定圆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圆的对称性的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圆的对称性,会找圆的对称轴。

  难点确定一个圆的圆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组织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由上节课学习的圆,引出圆的对称性的探究。

  (二)讲解新知

  1.圆的对称性

  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之间交流的方式,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探究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又有几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将圆沿直径对折,正好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圆有很多条对称轴。

  师生总结: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经过圆心。

  2.对称性的再理解

  带领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所有平面图形,并通过大屏幕展示,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多少对称轴?并填写书上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针对较难理解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进行整体展示,讲解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圆心的确定

  组织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并提供学具圆形卡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找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总结:将圆对折两次,两次对折的折痕有一个交点,交点即为圆心。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针对较难理解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进行整体展示,讲解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圆心的确定

  组织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并提供学具圆形卡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找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总结:将圆对折两次,两次对折的折痕有一个交点,交点即为圆心。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并数一数它的对称轴有几条,之后与父母分享。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篇三: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一、课程说明

  课例类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四年级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掌握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物的操作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动作操作,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培养了他们收集数据和分针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首先疑问导入,讲清讲的是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智慧课堂的纸笔工具等互动形式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探讨如何节省时间,理清同时、先后顺序的节省时间进行活动,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小组合作和抢答现场做题练习来巩固,最后在课堂做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来玩猜字谜游戏: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最长也最短,最珍贵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当人们失去它时,才发学生活动

  智慧应用

  备注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现它很重要,请问它是什么?

  听课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大家会合理安排时间吗?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抢答

  合理的安排时间。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2.明确“做事不仅要明确先后听课

  进入课件,随机抽

  取

  点击互动,抢答点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赞、拍照

  时做”。

  师:小明的家里来了客人,从

  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

  让小明烧水沏茶;

  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

  师:你们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

  些事情吗?

  师:怎样安排这些步骤才能尽

  快喝上茶呢?

  师: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

  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忙

  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

  二、【讲授】探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听课,幻灯片出

  究新知

  示例题,小组讨

  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论,摆出流程

  (1)

  小组合作学习

  图。

  ?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

  示流程图。

  ?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2)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

  案?

  生:展示(预设情况)

  练习题:客观题

  ?洗水壶(1分钟)→洗茶壶抢答点赞

  (2分钟)→接水(1分钟)→

  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洗水壶(1分钟)→接水

  (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茶杯(2分钟)共11分钟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

  生:

  师:(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

  生:

  师:(板书:顺序)

  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分清先后顺序,如果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呈现流程图)

  师小结:

  (1)

  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越少。

  书写小结

  (2)

  几件事情同时做时,计算时只加最长时间。

  1.明确“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可以做几件事,也要考虑这几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

  师:小明想动手做一顿饭菜

  教师抽看并相机指导

  先思考并书写学生互动抢答

  答案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顿饭菜需要做哪些工作?(读题)

  (2)

  合作建议:

  ?思考:如何安排做饭的过程更合理?

  ?小组讨论

  讨论、思考并回客观题互动抢答或答问题

  随机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流程图,并计算出时间。

  (3)学生汇报

  洗电饭锅(2分钟)→放米和水(1分钟)→煮饭(20分钟)

  熬汤(5分钟)烧鱼(6分钟)炒肉(6分钟)烧青菜(3分钟)

  (4)对比:

  ?这两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师:两种方案都合理吗?(从时间的角度思考)

  师:你们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如果可以做其他几件事,也要考虑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

  思考并回答问讲解

  题

  师总结:“今天我当家”小明沏了茶、准备了午饭,做四、课堂小结

  的事情可真不少。能说说你回忆这节课所书写方互动

  从中得到的收获吗?(做事学内容,明确先后顺序,要同时做的法。

  同时做,节省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

  五、布置作业

  1、课本做一做

  2、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合理→同时→顺序(节省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烧水的同时可以洗茶杯,找茶叶。

篇四: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篇五: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学科(版本)

  学时

  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

  认识周长

  苏教版上册

  1课时

  教师

  章节

  年级

  李琴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三年级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P39-40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意义。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并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通过先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再描图形的周长,再去测量图形的周长以及计算图形的周长你和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这五个步骤让学生体验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但学生很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周长,我通过激趣,引入周长。再通过感知,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最后通过思考,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说、描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封闭图形”;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掌握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定义,并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及计算图形的周长

  2.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圆形和树叶找出它们的边在哪里?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预一.课前习,学生既可自主预习以复习旧知内容:

  识,同时了解冬天到了,老师这里也有新知识,使学信息技术使用及分析

  学生动手指一利用教师机的实物指各图形的边,描投屏,清晰的展示学出树叶的边线

  生活动行为,吸引全

  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活动目标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二.激趣,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一片树叶,你能描一描树叶的的边在哪里吗?提问:描边的时候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学生:沿着树叶的边线走了一圈,刚好又回到起点,我们也可以说它走了一周。(板书:一周)从起点开始

  引入周长概念:像这样,(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小结:从起点开始沿图形边线一周,又回到起点

  生的学习变效促进生生间的互学生动手操作,得更有方向,动交流

  而且有效地

  描出树叶的边

  突出了本节

  课的重点,在

  实际的教学

  过程中能收

  到很好的课教师利用教师机让堂效果。创设学生在机上描出树有趣的教学叶的边,让学生直观情境,激发学的感知树叶的周长

  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突出了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三.感知,认识周长

  例题:你能描一描每张书签在初步建立的周长吗?

  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

  经历丰富的提问:通过描书签的周长,你感知过程,从发现了什么?理性上认识学生:书签一周的边线就是周长。我们把平面图形,而这些平面图形这些物体或都是封闭图形.图形一周的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长度描出来,是周长

  把所得到的小结: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图形叫“封闭长度,是它的周长.

  图形”

  当学生们理课中练习:解了周长,会

  指出物体的周长时,我把这些图形的周长抽象出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这些图形是有

  周长进而判课本39页利用教师机拍照让学生自己去讲解,对比对讲,描一描并用不学生看的一目了同颜色的笔标然,教师讲解清出起点

  楚,学生易懂

  第一个教师在机子上随机抽1.老师的提问可以设置抢答、随机作答和小组讨论作答

  2.以选择题、判断,选学生回答第填空题或者主观题等任何形式推送到二个让学生在学生端,这题利用判断的形式学生选择学生机上进行正确的答案,或者把--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断红色部分判断发送给老是不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师

  让学生知道封闭图形才能描出它的周长,进一步

  明确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图形外面边线的一周.让学生的思维再次加深。

  自己写在纸上的答案拍照上传给老师,老师第一时间看到谁上交了、谁没交,选择题直接出正答率,或者抽取学生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点评.

  四.测量周长

  1.想一想:测量这些图形要用什么工具

  2.测一测:同桌合作测量(选一个你比较喜欢的图形)并记录

  3.说一说: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

  小结:求图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它所有边长之和。对于不同形状的图形,应该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测量它的周长,圆既可以用绳测法,也可以用滚动法。

  学生们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后,我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利用绕绳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周长体现了转化法,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及让学生体会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设计练习是由易到难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除了学生进行同桌利用教师机拍照展示

  讲解,对比对讲,长方形用直尺也可利用相机功量出四条边再能让所有学生看相加或是量出的清楚听的明白

  长和宽的和乘2圆可以借助细绳来测量也可以用滚动法

  1.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叫3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并说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

  学生上讲台在白板上动手数格子的方法,使两个图形周长相等。

  3.

  用平移的方法使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4.

  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学生自己以选择题、判断,填空题或者主观题等任何形式推送到学生端,这些题利用判断的形式,拍照的形式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或者把自己写在纸上的答案拍照上传给老师,老师第一时间看到谁上交了、谁没交,抽取学生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点评.五.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一般思维品质的基础外,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一是从一题多变出发,通过改变

  条件,问题和情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一题多解,启发--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学生从一个问题中寻找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解题途径。三是一题用

  够,实现精炼做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能够从不同的角

  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一周

  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化曲为直的方法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篇六: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一、课程说明

  课例类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四年级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掌握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物的操作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动作操作,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培养了他们收集数据和分针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首先疑问导入,讲清讲的是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智慧课堂的纸笔工具等互动形式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小组互动的形式探讨如何节省时间,理清同时、先后顺序的节省时间进行活动,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小组合作和抢答现场做题练习来巩固,最后在课堂做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来玩猜字谜游戏: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最长也最短,最珍贵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当人们失去它时,才发学生活动

  智慧应用

  备注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现它很重要,请问它是什么?

  听课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大家会合理安排时间吗?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抢答

  合理的安排时间。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2.明确“做事不仅要明确先后听课

  进入课件,随机抽

  取

  点击互动,抢答点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赞、拍照

  时做”。

  师:小明的家里来了客人,从

  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

  让小明烧水沏茶;

  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

  师:你们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

  些事情吗?

  师:怎样安排这些步骤才能尽

  快喝上茶呢?

  师: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

  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忙

  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

  二、【讲授】探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听课,幻灯片出

  究新知

  示例题,小组讨

  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论,摆出流程

  (1)

  小组合作学习

  图。

  ?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

  示流程图。

  ?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2)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

  案?

  生:展示(预设情况)

  练习题:客观题

  ?洗水壶(1分钟)→洗茶壶抢答点赞

  (2分钟)→接水(1分钟)→

  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洗水壶(1分钟)→接水

  (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茶杯(2分钟)共11分钟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

  生:

  师:(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

  生:

  师:(板书:顺序)

  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分清先后顺序,如果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呈现流程图)

  师小结:

  (1)

  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越少。

  书写小结

  (2)

  几件事情同时做时,计算时只加最长时间。

  1.明确“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可以做几件事,也要考虑这几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

  师:小明想动手做一顿饭菜

  教师抽看并相机指导

  先思考并书写学生互动抢答

  答案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顿饭菜需要做哪些工作?(读题)

  (2)

  合作建议:

  ?思考:如何安排做饭的过程更合理?

  ?小组讨论

  讨论、思考并回客观题互动抢答或答问题

  随机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流程图,并计算出时间。

  (3)学生汇报

  洗电饭锅(2分钟)→放米和水(1分钟)→煮饭(20分钟)

  熬汤(5分钟)烧鱼(6分钟)炒肉(6分钟)烧青菜(3分钟)

  (4)对比:

  ?这两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师:两种方案都合理吗?(从时间的角度思考)

  师:你们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如果可以做其他几件事,也要考虑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

  思考并回答问讲解

  题

  师总结:“今天我当家”小明沏了茶、准备了午饭,做四、课堂小结

  的事情可真不少。能说说你回忆这节课所书写方互动

  从中得到的收获吗?(做事学内容,明确先后顺序,要同时做的法。

  同时做,节省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

  五、布置作业

  1、课本做一做

  2、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合理→同时→顺序(节省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烧水的同时可以洗茶杯,找茶叶。

篇七: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课题

  学校

  学科

  章节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填海的故事。

  教学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1.会认“帝、曰、溺、湮”等六个生字;会写“帝、溺、衔”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填海的故事。

  4.感悟精卫不畏艰难、执着坚定、永不放弃的美好形象。

  精卫填海

  语文

  第四单元第13课

  教师

  年级

  学时

  四

  一学时

  《精卫填海》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文章讲述了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发誓要填满东海的故事。故事赞美了精卫不畏艰难,执着坚定、永不放弃的美好品质。本单元的单元要素是“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的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就应当围绕上述要素展开教学,并且还需要结合课后习题设计教案。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学过了两篇文言文,以及大量的古诗词,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理解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这对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朗读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且通过前面学习的《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三篇神话故事,学生也对学习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环节

  环节一

  激趣谈话

  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1.课件出示:(图片:《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

  2.指名学生复述这些故事的大意。

  3.这几篇学过的课文都是什么故事?(指名回答)

  明确:神话故事

  4.

  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学生齐读课题

  5.

  课件出示:《精卫填海》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这篇神话故事和前面学习过的三则神话故事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篇是白话文,《精卫填海》是文言文

  设计意图

  智慧应用

  激发学生的一键投屏功能

  学习兴趣,引电子课本功能

  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的魅力。

  环节二

  初读感知

  解决字词

  环节三

  再读课文

  理解大意

  1.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步解决字PPT播放功能

  (1)学生借助拼音,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词障碍,为下拍照上传批改(2)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准的字圈面打下基础。

  功能

  划出来,查阅工具书

  2.

  课件出示:会认的字

  (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集体正音

  (2)小老师带读会认的生字

  (3)全班齐读会认的字

  (4)教师出示“溺”的甲骨文,重点教学“溺”字

  (5)教师指导多音字“少”

  3.

  可见出示:会写的生字

  (1)学生齐读会写的生字

  (2)教师范写会写的生字

  (3)学生练写生字

  (4)拍照上传,展示评价

  1.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培养学生养朗读对比功能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成良好的朗互动抢答功能

  (2)出示自读要求:精卫是谁?她为什么要填海?她怎样填海的?

  2.再读课文,读出停顿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课件出示停顿,学生试着读出停顿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

  3.交流问题:

  ①精卫是谁?(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以及插图了解精读习惯,提升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卫。(使用聚焦功能)

  ②她为什么要填海?(指名回答)

  明确:“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③她怎样填海的?

  明确:“长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环节四

  深入研读

  体会情感

  1.学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1)指名学生读读句子,注意“少”的读音

  (2)炎帝是谁?(指名回答)

  师明确

  (板书:借助注释)

  (3)课件出示:炎帝资料

  补充了解

  (4)“少女”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现在讲的“少女”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明确:古今异义

  (6)“曰”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明确:叫做

  (板书:联系上下文)

  (7)指名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

  学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指名学生读读句子

  (2)“游于东海”应该怎么理解?(指名回答)

  明确:到东海游玩(板书:于东海游

  调整语序)

  (3)“溺而不返”怎么理解?(指名回答)

  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重点理解“溺”

  (4)指名学生说说“故为精卫”的意思?重点理解“故”

  (5)指名学生说说这一句话的意思

  (6)这一句给我们讲述了精卫填海的明确:原因

  3.

  学习“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1)指名学生读读句子,重点指导“湮”的读音

  (2)“常”是什么意思?是一天两天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以湮于东海”中“以”和“湮”怎么理解?(指名回答)

  师生共同交流理解

  (4)指名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5)这一句给我们讲述了精卫填海的明确:过程

  4.生再次齐读课文

  读出韵味

  在自读自悟PPT播放功能

  中,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功能

  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环节五

  创设情境

  感知形象

  1.创设情境,学生练说。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学生说说插图中大海师怎样的?精卫又是怎样的?

  (2)面对波涛汹涌、辽阔无边的大海,弱小的精卫会遇到哪些困难?她又是怎样做的?

  (3)课件出示句式,学生练说,体会形象。

  当烈日炎炎时,精卫在;

  当秋风瑟瑟时,精卫在;

  当雪花飞舞时,精卫在;

  面对狂风巨浪时,精卫仍旧在;

  面对冷嘲热讽时,精卫仍旧在;

  (4)师总结明确精卫的美好形象

  2.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合作,探究神奇

  (1)小组合作交流,推荐组员说一说这篇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2)教师评价,明确

  1.

  借助注释,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回答)

  2.

  课件出示,尝试背诵。

  炎帝(),名曰()。女娃(),溺而(),故为(),常衔(),以()。

  3.

  课件出示:《山海经》

  师生共同了解《山海经》,激发阅读兴趣

  4.

  课件出示:《夸父逐日

  》

  师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

  创设恰当的聚焦功能

  教学情境,引PPT播放功能

  导学生进行练说,深入感知精卫的美好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之处。

  环节六

  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

  以一篇带多PPT播放功能

  篇,激发学生海量资源库功小古文的阅能

  读兴趣。

  环节七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1.

  教师从题库选择作业,推送学生机

  及时巩固课海量题库功能

  2.

  学生完成后提交,教师批改

  堂所学,及时作业批改功能

  3.

  反馈作业

  了解掌握学

  生薄弱点。

  13.精卫填海

  女娃

  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不畏艰难

  执着坚定

  锲而不舍

  精卫

  常衔木石

  以湮东海

篇八: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聚集体之智慧燃教学之火花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名师示范课数学篇)

  紫罗兰

  关注

  聚集体之智慧

  燃教学之火花

  三塘联合学校星火校区(智慧课堂

  名师示范课数学篇)

  昨天

  阅读410三塘联合学校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搭建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推出“智慧课堂

  、名师示范课团队教研”在全镇互交流。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美好季节,星火校区数学组在教导处阳小

  勇主任、凌林主任的引领下,10月29日采用:二研二磨一展示的团队教研方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教研伊始,一切从团队开始,授课:谢娇琼、胡宇芳

  说课:蒋亚芬、陆蓉

  评课:周春霞、张艳梅

  电教及团队协作:周惠、蒋艳芬、黄蓝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出色的团队。

  一磨二磨进行篇

  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深度研讨,听课、研课篇

  磨课出精品、教研出经典,展示课堂精彩篇

  教研共同体,我们共交流。兄弟学校领导及同仁们参与我校课堂指导篇

  最美我校全体数学老师。看,参与学习度浓厚、积极听课

  评课、议课中,各团队说课、评课代表纷纷阐述自己精彩发言及兄弟学校代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数学分享篇

  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工作坊坊主尹仁爱,给全体数学老师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本次团队教研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教研组的大力支持。三塘联合学校校长肖家军同志及常务副校长夏海鸥同志对课堂教学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这对我们数学组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谢校长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听课,评课,议课。同时也对本次活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感谢名师工作室以谢永忠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人员及同仁们,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大力支持。我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星火校区数学组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一定是个灿烂的季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研芳华,沉香流年。

  三塘教研,“智慧课堂

  名师示范课”为全镇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本次活动,各位老师们在研讨中升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反思中探索着前行之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登高致远,且歌且行,且思且进。静待三塘教研之花愈开愈艳、芬芳满园!

  更新于6小时前

篇九: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

  题目:14.文言文二则

  其一《学弈》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课题

  学校

  学科

  章节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学弈

  语文

  第5单元第14课

  教师

  年级

  课时

  六

  一课时

  《学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课文先讲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接着讲述有两个人跟他学下棋,因为两个人学习态度不相同,最后得到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告诉我们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本单元的单元要素其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应当围绕上述要素展开教学,并且还需要结合文中所蕴含的古人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来设计教案。

  本课是文言文,讲的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理解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再反复读课文,读出古文正确的节奏和韵味,读出不同句式相应的语气。最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1.会写“援、俱、弗”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学弈》;了解故事内容。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从课文中体会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设计意图

  智慧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锁屏

  PPT播放

  随机选人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

  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

  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环节一

  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

  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弄清题意

  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环节二

  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熟读课文

  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5、多种方式朗读。

  (个人读,男女生轮流读,师生配合读,抢答读,全班齐读。)

  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电子课本

  课文即点即读

  云资源视频调用

  6、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习文言文

  示:援、俱、弗)

  打下了基

  7、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础。

  电子白板

  学科工具田字格

  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采取

  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自主与合

  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作学习相

  2.反复诵读,用心思考。

  结合的学电子课本

  3.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习方式。自

  4.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主学习是

  5.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让学生借拍照讲解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助注释,理

  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解词句,而

  环节三

  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不是放手

  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不管,教师学生讲

  再读课文

  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在适当的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时机进行理解大意

  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点拨。再结合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

  1.从课文中找一找反映两人学习结果的句子。

  (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2.为什么两人一起学习,结果却

  截然不同呢?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读一读,简单概括。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板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

  心二意。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体

  会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环节四

  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领悟道理

  4.背诵课文。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深化认识

  学生在理解本文寓意的基础上,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态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环节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电子白板

  电子课本

  抢答

  随机选人

  1.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古文环节五

  的魅力,它处处蕴涵着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感受,相信你们课堂总结

  定能从中受益匪浅。课后,大家还可以读读孟子的其他文言文小故事。

  布置作业

  2.用平板上小学作业布置《学弈》的同步练习。

  小学作业

  板

  书

  设

  计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态

  度

  学弈

  决

  定

  成

  败

  另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教

  学

  反

  思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时,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喜欢学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学科(版本)

  学时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人教版

  1学时

  教师

  章节

  年级

  杨如媛

  第九章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集概念以及简单的进行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对不等式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及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环节

  目标检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做铺垫。

  1?x1?2x2.不等式

  的解是()

  23信息技活动目标

  术使用及分析

  教师通

  过学生学生在导机提交学案中进作业及行练习。

  时统计做错学生人数。

  引入课题

  学生自编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师指导一个是一元一次不等式,那么两个或者三个合起来也叫一元一次不等式吗?由此引出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另一方面也是知识拓展的需

  要.

  探究新知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

  趁热打铁:判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用教师机应用随机功能,让每个学生集中注意力。

  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学习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

  微课学习

  师生互动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意义.

  教师举例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出示微视频: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借助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小组讨论:

  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你觉得解不等式组需要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哪个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哪个是我们今天获得的新方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

  出示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会借助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大大取大、大小小大中间找、小小取小、大大小小无解。

  渗透类比思想,初步感受求解集的方法。解不等式组并非新内容.解题步骤的归纳,公共部分的求解,才是新知识,却是学生自己可以领会的.通过此处的微课学习,对于多于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求取,先自主探究解题步骤,后具体解题,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差异学习

  利用教师所出示的6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按要求编一元一次不通过小组竞赛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达到巩

  生生互动

  等式组。(1)解为正数的不等式组。

  (2)无解的不等式组

  (3)只有有限个解的不等式组。

  固知识的效果。

  课堂小结

  作业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教师归纳: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也很快捷,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必做:课本P130习题

  第2题

  选做:课本P130习题

  第3题

  反思

  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

  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陷入旧教材“繁、难、偏、旧”的模式,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智慧课堂示范课 示范 课堂 智慧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