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3年《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范本四篇

时间:2023-08-15 11:09: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范本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范本四篇

《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4篇

【篇一】《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21世纪的主人的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而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学生怎样学电脑?”,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即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的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知道: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记忆效果。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且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枯燥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1.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了理性认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看看那里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环 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还用于在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加促进了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有主人公的意识,敢于参与,勇于表现,慢慢地把“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仁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2]周建平.游戏教学关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篇二】《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

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有机融合的研究
作者:姚明瑾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提倡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关系入手,了解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体育教育呈现的现状,进一步阐释融合的对策,为中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及相关运动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便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身心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人文教育理论 体育科学教育理论 有机融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c)-0088-02

        体育作为社会性的活动,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发展。现阶段,体育教育呈现出多种问题,而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的有机融合入,满足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有利于体育竞技的发展,进而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关系

        1.1 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内涵

        所谓体育人文教育的理念,是通过体育来培养人性,从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其主要内容是在运动中培养人,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最终的目的。

        1.2 体育科学教育理论的内涵

        体育科学教育理论是说通过锻炼与养护,来改善人的形态机构与身体机能,还包括对运动素质的提高,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体育的锻炼与学习,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

        1.3 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的关系

        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有着自身的价值,但又有其局限性,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进行互补,若偏重一种理论,将会影响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体育科学教育理论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的有机融合,这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1]。

【篇三】《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

再论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与现实

Xxxxx xxxxxx

摘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国家和个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还存在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手段不科学、不合理,教育理念成人化、功利化,普及率比较低下现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举措有: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依法管理;
通过学前教师职业资格认定,使学前教师职业专业化;
改变学前教育理念,使学前教育返回到孩子的“生活世界”;

开办方式灵活化,利用各种经费来源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国民教育体系;
强制管理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其发展关系到民族兴旺和国家未来。普及学前教育在网络上的呼声最高,部分专家提出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后的下一个重要目标[1]。但作者认为,不应该等到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后才来解决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因为不管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还是其发展的终身影响及对国家的未来等方面来看,学前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比基础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 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分析

学前教育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的服务具有鼓励和扩大就业的功能,同时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及个体终身发展的影响

(1)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是个体整个发育期的两个最快的发展期之一,婴儿期与儿童早期(大约五岁前)比儿童5岁到12岁增长要快些。

学前期对于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非常重要,0-6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特别是脑重量。另外6岁末时,儿童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学前阶段的人格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不管是弗洛伊德还是埃里克森都认为儿童早期人格的健康发展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弗洛伊德认为5岁前各阶段没有适当满足儿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就会为成年后形成人格障碍打下基础。埃里克森也认为在0-5岁,儿童解决了人格发展中的阶段性冲突,人格就会健康发展,否则人格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学前阶段正是人的一生中体质健康的奠基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健全人格的形成期,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

2.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并从教育的各项制度上给予保障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儿童期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所以从教育制度和教育立法方面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英国在1918年的“费舍教育法”中规定: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资助开办幼儿学校或幼儿班;
1944年后政府全力实现从5岁开始的义务教育。[3]法国1868年明令设“母育学校”,幼儿教育从慈善事业转变为国民教育,目前法国学前教育招收2-6岁的幼儿,幼儿教育基本全部免费。[4]德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都从教育体制上得到了保障。20 世纪学前教育在国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5]

3.学前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办学水平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很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们需求多样化以及教育民主化的蓬勃开展,学前

教育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办园主体及办园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6],国家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二 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现实分析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儿童教育事业的国家之一,但学前教育还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刘焱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率低,学前教育发展城乡差距大;
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迄今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城市学前教育差异化现象明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7]”总的来说,我国学前教育现实的分析令人担忧。

1.学前教育管理不规范

目前,学前教育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在管理上成为了盲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市县教育局中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学前教育管理非常不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中,包括托幼机构的选址、命名、机内部设施设备、经费收支与管理、师资聘任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乡村民办学前机构尤其突出。这些现象导致学前教育地位不确定、目标不明确、经费无保障、师资不稳定。而且由于学前教育机构不属于国民教育,所以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主体性不强,这导致城市幼儿园两极分化,高收费幼儿园成为暴利行业;
而在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工作开展非常艰难。”

2.学前教育手段不科学、不合理

学前教育因为师资选聘没有严格的学历与资格标准,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所以教师选用随意性大,整体素质得不到保障。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经验化及教育自我中心。在教育中不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一味地从学校的要求和个人的便利角度对孩子实行管教,导致孩子在学前阶段出现学习无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学前教育理念成人化、功利化

不管是教育的情景和影视媒体中都可以看到学前教育理念成人化及功利化的影子。首先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出发点大多建立在营利的基础上;
其次,学期教育绝大多数为了迎合成人的喜好而进行,成人的文化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骚扰他们幼小的心灵。

4.学前教育普及率比较低下

2007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4.6%,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同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周边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在9个人口大国中也位于墨西哥和巴西之后。

  5.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生产力发生的必然需要。

除了我国学前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多的父母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谋求职业,家庭教育职能减弱,幼儿教育基本由学前教育承担,其水平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甚至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举措

要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由国家对学前教育进行统一管理,如果在现阶段国家不能保障每个3-6岁的幼儿接受三年小学前教育,至少应强迫儿童接受小学前1-2年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5-6岁幼儿能够接受一年较好质量的学前班教育。

1.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法治化

依法治教,才能使教育的随意性降低。21世纪开始,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学前儿童的权利,如宪法和教育法律中关于学校教育的条款;
幼儿教育行政法规;
幼儿教育规章;
地方性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和幼儿教育规章。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数量不少,但问题也是很明显,如法律法规本身具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不能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可操作性不强,甚至有权威认为学前教育不公日益加剧源于法制不健全。[8]

  国家也意识到学前教育立法的重要意义,已经把学前教育立法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十一五”立法计划。但是立法的关键在于有操作性,让从事学前教育者知道教育收费、投入、开办资格、教师资格等的可执行标准。当然,立法固然重要,但法律的可执行性及依法管理学前教育更重要,所以国家还应建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制,推动学前教育的法治化水平。

2.制定系统培养方案,加大协调力度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遵循系统性原则,所以教育目标应结合地方教育实际,在国家宏观学前教育目的的引导下,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同时学前教育除受学前教育机构的影响外,还受到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影响,所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如果把学前教育正规化后,就能用一根指挥棒,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地方媒体和社区教育服务点的统一调度,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前教育的协同作用。

3.学前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正规化、学历化、专业化

现实中的学前教师选用随意性较高,这不利于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学前教师职业资格的认证应遵照其他阶段教育的标准,制定学前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条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学前教育的系统培训、学历达到大学学历的基本要求。而且学前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所以学前教师职业应专业化。

4.改变学前教育理念,使学前教育返回到孩子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关系世界”。[9]返回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是直观、感性的,关注儿童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关注儿童生活中的各种发展机会与潜能,这恰是长期来我们所不重视的方面。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过于成人化,不利于儿童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学前教育要让儿童从规范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用这种理念来引领学前教育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10]

5.开办方式灵活化,利用各种经费来源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经费是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屏景,目前由国家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就仿效国外由国家承担学前教育经费还不具备现实性。所以国家可以用宏观制度调控学前教育的开办形式,利用各种经费来源,如民办、联合开办、地方政府补贴、国家财政适当考虑等形式筹集学前教育经费。

参考文献:

[1]程洁.信心重比黄金[J].学前教育,2009,4:1.

[2]张月红.把握机遇,明确思路[J].学前教育,2009,4:3-6.

[3][4]王天一,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8,20,47-48.

[5] 冯晓霞,蔡迎旗,严冷.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5:3-6.

[6]胡福贞.论学前教育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2:11-13.

[7]刘焱.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N].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9,5,24.

[8]杜晓.学前教育不公日益加剧,权威称源于法制不健全[EB/OL].

>

【篇四】《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铁路中学

王铃铃

浅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铁路中学 王铃铃

【摘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则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杜会关系,也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与学生之间有感情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的密切合作,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在以前,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就只有服从,整个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在今天,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听之、任之。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看清自己在学校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的位置。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教诲。因此,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指挥者,也不是教育的统治者,教师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培育人才的专职劳动者。教师应该既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又是为学生成长引路的人、指导的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酷似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知道一个劲儿的往里塞东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被忽视,就是被剥夺。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试想:如果没有了学生,那么教师的价值还存在吗?所以,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从服务的角度来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应该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就应在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上多下功夫。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善协作、能竞争的有用的人而努力。

三、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样他们才不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并能将教师说的话听进心里去。想一想,对于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人,他们还会一心和他作对,敌视他吗?答案是不会。当然,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要一直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让他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胆小、自卑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多鼓励,多关怀他们。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教师给以学生尊重,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尊心的存在。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他们就会意志消沉,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相反,他们则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总之,就是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样: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信任并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 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当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时,学生会把教师的信任当做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相反无端的猜测和不信任, 则会让学生产生“ 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时候,教师因不理解学生的一些做法,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这时教师就需要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就是优点

在《魏书生不得不听的演讲》里讲到这么一件事情:魏书生将他们年级最差的三个学生调到他的班上,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过去了两天,有两个学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最差”的那个学生仍然没找到优点,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再找不到优点他就要生气了,第二天那个学生终于找到了优点,他支支吾吾的说“我心眼好”。看,那些被教师称为调皮的、成绩差的学生,因长期在教师的这种期待下,竟真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点优点也没有了。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现象)有关实验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会一天天地下降,品质会一天天变坏。

所以,教师不要总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该抱着“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的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

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就是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就应以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不好的形象,那学生怎么会愿意去接近他,更别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们受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学生无意识中就会受到教师行为、作风等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愿意去接触,去了解他们。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让学生佩服、尊敬。这样才更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一旦崇拜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你的讲课效果不可能不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名人效应。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强迫,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相反, 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有了良好的兴趣, 并能保持,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并主动地探索和积极地思考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逐渐地在学习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师生之间便形成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最后,作为教师,最好还应该有一些他人不及的特长。例如:舞跳得好,字写得好,歌唱得好,口才好,文章写得好等。这样,学生就很可能会被教师吸引,教师就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成为他们喜爱甚至崇拜的人。正因为这样,现在一些师范生的课程里,我们不难看见电子琴,舞蹈,唱歌,绘画等课程的出现。

六、以家长为桥梁,沟通师生关系

家庭是孩子们出生后所面临的第一环境,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最亲密、最无所顾忌、畏惧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因为家长们总要向教师讲述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教师有所启发与感悟。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们推荐一些方法,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经常与教师接触的家长。他们的子女便和老师关系融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反,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谈的家长的孩子们,总有胆小、自卑等不良心理,这样的学生很难与教师形成合作关系。为此,教师只有走近孩子、走近孩子的家庭,与学生的家长交换互相了解的信息,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才能让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主动权在教师。所以,教师应该主动、积极的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范本 理论 教学 《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范本四篇 《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 《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第一版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